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

②箭头指向取食者。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一下自己的思路。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内容仅供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中考复习_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下列四种成分: ⑴生产者。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⑵消费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是消费者。 包括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 ⑶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出物和残落物等 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归还到土壤中,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与社会上日程生活中的生产者(指制造出社会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人)是两个不同形态中的概念,不能混淆。 ⑷生物成分外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水分、矿物质、阳光、热能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表示方法:如草鼠蛇。从生产者(植物)指向消费者,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 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分解者分解生物的遗体,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故分解者不写入食物链中。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食物链就越多,生物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一般植物的数量最多,草食动物其次,肉食动物最少),最终动植物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雨量减少、气候干燥 使植物数量减少,就只能维持较少动物生存,这时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平衡就打破了。生态系统通过动物的死亡、出生和种群迁移加以调整,直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的数量达 到新的平衡。可见,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发生自然灾害、有毒物质排放或人为消灭某种生物等达到一定限度,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时,就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生态危机。生态系统如同弹簧,能承受一定压力,也能恢复原 来状态;若外来压力超过它的承受量,就会受到破坏。 2.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平衡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它生态系统相互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和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等方方面面。 比方说非生物因素中的空气、水及水蒸气不分地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流动;各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足迹也不受地域的限制,往返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如鱼类的洄游,鸟的迁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模块突破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地域(某范围内)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

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

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_姜中鹏

海洋信息 年 2006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阔,从南到北跨越热 带、亚热带、温带,有众多岛屿、河口和海湾等;海岸带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河口三角洲、泻湖、滩涂、红树林、珊瑚礁、潮间带、近岸浅海等。海岸带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形式各异,规模不一,对人类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海岸带湿地的作用 1 提供物质和能源 1.1 海岸带湿地生物蕴藏量大,种类丰富。据调 查,生物种类大约为种,植物种,动物82005000种,不仅有利于提高饮食质量,而且有利于3200增加沿海居民收入、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此外,海岸带湿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油气资源。我国一些重要的油田大部分分布在湿地,如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等。降解污染物 1.2 海岸带湿地也是污水和污物的处理器。在潮 汐和波浪作用下,入海污染物不断被稀释,浓度呈几何级数下降;湿地的部分生物也可以通过分解、吸附、吸收、转化、沉淀等作用净化环境。防风减灾 1.3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胎生木本植 物群落,素有“海底森林”之称,倚海而生,潮涨而隐,潮落而现,是一种典型的海岸带湿地,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分布,它在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抵御海潮、风浪、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防治近海海洋污染以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丧失的滨海滩涂 面积和城乡工矿占用湿地面积累计约占海岸湿地面积的%。50过渡捕捞 2.1 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利用各种先进方法对海洋经济物种进行疯狂捕捞。渔民经常使用精密渔网和非法捕鱼手段,如炸鱼、电鱼等进行捕捞,造成一些仔鱼、幼鱼难逃厄运,一些鱼类出现衰退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险境,如我国大、小黄鱼等经济鱼类资源已全面衰退,舟山海域几乎形不成渔汛。海水养殖业的不合理发展 2.2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效益,但也给养殖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合理的海水养殖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 2.3 我国每年废水排放量达亿吨,且大部分620没有经过处理,近海海域及河流,如渤海、黄海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 姜中鹏刘宪斌曹佳莲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 300457摘要 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不仅能为人类提供资源,还具有降解污染、涵养水源、防风减 灾等一系列作用。但由于污染加剧、过渡捕捞和湿地围垦等原因,海岸带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针对不同的破坏原因,提出了修复策略。关键词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_0672文档

2020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0672文档 EDUCATION WORD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0672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

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2018-11-13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济南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50分) 1. 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 营养物质→鼠→蛇→鹰 B. 大米→鼠→蛇→人 C. 青草→鼠→蛇→鹰 D. 阳光→草→鼠→蛇→人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一条河中的所有鱼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 一片农田 3..假如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能正确反映三者关系的是()A. a=c+b B. a>b=c C.a>b+c D.a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

摘要:海岸带生态系统往往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受到影响或破坏,导致海岸带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大约有4000至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因此必须深入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的研究,全面落实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和精准的检测手段。目前,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还是一个长远而又艰巨的历史性问题,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直接涉及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性保护海岸带生物多样Abstract:The coastal ecological system often du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ffected or damage, leading to the coastal habitats and biodiversity levels dropped, about 4,000 to 5,000 species of plants in the endangered or threatened to form, so must go deep into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s a system and huge engineering, need higher technical support and accurate testing method. At present,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restore and protect or a long-term and arduous historical problem, coastal zones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major probl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material base. Key words: coastal , biodiversity ,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 The coastal biological diversity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讲解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讲解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讲解,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单元 内容标准 认知 层次 人教版要求 浙科版要求 生 态 系 统 举例说明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概念 b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成分 b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 食物网 能量金字塔 食物链 食物网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及其种类: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物放大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及特点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碳循环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碳的全球循环

水的全球循环 氮的全球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特点 c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次级生产量的概念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b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b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社会的联系(小字)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a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信息传递(课外读、小字)但课标中有要求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b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稳态的概念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活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生 态 环

中考生物复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中考生物复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统知识点总结- 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下列四种成分: ⑴生产者。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⑵消费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是消费者。包括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 ⑶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出物和残落物等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归还到土壤中,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与社会上日程生活中的生产者(指制造出社会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人)是两个不同形态中的概念,不能混淆。

⑷生物成分外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水分、矿物质、阳光、热能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表示方法:如草鼠蛇。从生产者(植物)指向消费者,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分解者分解生物的遗体,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故分解者不写入食物链中。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食物链就越多,生物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一般植物的数量最多,草食动物其次,肉食动物最少),最终动植物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雨量减少、气候干燥使植物数量减少,就只能维持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精编版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海岸带(coastal area)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区,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海岸带既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人口不断地向海岸带地区集聚,使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国内外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目前,国内外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人工鱼礁生物恢复和护滩技术渔民很早就发现沉船周围水域中渔获量较高,于是想到将结构物用石块加重沉到水下,来提高捕获量,这就是人工鱼礁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建造新型人工鱼礁保护水生动物以提高海岸带生物量。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海岸带(coastal area)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区,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海岸带既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人口不断地向海岸带地区集聚,使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世界各国对海岸带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早在1972年10月27日,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CZMA)[2],随之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岸带管理法律、法规。同时为了减少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由于人类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目前对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个的生态因子上,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综合系统的恢复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1.国外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为了减少海岸带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是改善海岸带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1.1 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随着对淡水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淡水资源量,以及泥沙等沉积物锐减,引起海岸带沉陷、海水入侵,海岸带湿地大量消失。对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实践的国家之一。海岸带恢复计划措施主要是,重新设计河口水系,拆除海岸线和入海河流上一些障碍物重新恢复泥沙自然沉积和自然的水力平衡,从而起到控制海水入侵,防止海岸沉陷,保护海岸带湿地的目的;在美国佛罗里达为了恢复佛罗里达湾(Florida Bay)的原始的生态环境,1995年实施了佛罗里达湾和泰勒沼泽(Taylor Slough)计划,从而改善和恢复了佛罗里达湾海岸带生态环境。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

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图片,背景音乐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

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二、授课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群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课题: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学案 主备: 张成班级:八年级()班学生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2、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3、描述生态系统的平衡。 4、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自学导航】 自学指导:独学课本P96-100完成知识巩固题 学法要求:画出课本中的重点内容 基础知识巩固 1.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分为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分为、、等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和岩石圈的(主要是土壤层)。 4.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同类型的的总和。生物圈内部不断进行着和。 5.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和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流动和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称为。 6.生态平衡是一种和稳定状态。 7.生态平衡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能力。 8.生态农业是在总结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根据原理,建立起来的。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生物圈中自然生态系统不能再减少,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人则认为,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你对此有何看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著名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草原这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那么,为什么稻田、麦田等农业生态系统却要农民的百般呵护才能得到维持? 【分层检测】 应知应会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往往是,这类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来维持。[来源 达标测评 1.生物圈是指()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生态系统》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