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的当代巴别塔
巴别塔读书笔记

巴别塔读书笔记巴别塔,这本由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著的小说,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哲思和文学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被小说中的深意所吸引,思考着人类的困境以及语言的力量。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希望与大家分享。
巴别塔是一部结构独特的小说,它以一种编年体的形式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故事,这些事件和故事都与巴别塔这座古老的塔楼有关。
整部小说以一个抽象的概念为纽带,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沟通的重要性。
作者以他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巴别塔的存在与重要性。
小说中,巴别塔被描绘为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代表着人类的力量和智慧。
然而,巴别塔的建造过程却铸成了人类的悲剧。
人们试图通过建造塔楼来接近上帝,但却因为语言的分裂而失败。
巴别塔既是人类的希望,也是他们的绝望。
小说中提到的语言分裂让我深思。
在巴别塔的故事里,人们最初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能够沟通交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因为个人利益和欲望的不同,而逐渐失去了彼此之间的理解。
他们开始用不同的语言交流,造成了沟通的困难和隔阂。
这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障碍。
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打破这种障碍,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增进国际交流。
巴别塔提醒我们,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础,只有通过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
此外,在巴别塔中,博尔赫斯还引用了许多文学和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圣经》、《天方夜谭》等,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这种对其他作品的引用,使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博尔赫斯的文学智慧,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宽自己的阅读经验。
此外,小说中的典故和象征也使我深感震撼。
例如,巴别塔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人类对知识和力量的追求。
而塔的倒塌则预示着人类对于这种追求的失败,以及困扰人类的矛盾和局限。
这种象征使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哲思和隐喻的意味。
总结起来,巴别塔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巴别塔的描绘和故事的编织,反思了人类的本质和沟通的重要性。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最近读完了《巴别塔》这本书,无论是原版还是中文译本,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
对照阅读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
如果有人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么《巴别塔》应该也会合你的胃口。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奇幻与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对于熟悉虎门销烟和清末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作者是一位华裔女学霸,这让我对她的创作视角充满了期待。
故事的主角进入了牛津大学的巴别塔学习语言,这让我联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学院。
在巴别塔的世界观里,大英帝国掌控着全球的魔法银条,而魔法触发的基本条件是,当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词无法完全对应翻译时,词义会发生变形、扭曲或丢失,这些变形或丢失的部分会被白银捕捉并展现出来。
比如中文的“爆”和英文的“burst”,“爆”字带有火字旁,意味着暴力和愤怒,但“burst”却表示“爆发”,相对温和许多。
因此,中文的“爆”所蕴含的力量、愤怒和破坏力都被隐藏在了银条之中。
而足够熟练的译者可以通过翻译来召唤出这种强大的能力。
巴别塔的职责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让他们运用魔法来实现大英帝国控制全球的目的,给人一种既魔幻又现实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主角和他的朋友们在巴别塔学习的前三年。
这是一个保护塔,也是一座象牙塔,他们可以在这里心无旁骛地吸收各种语言。
对于语言的讨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都处于混沌且需要厘清的阶段。
因此,他们有辩论、探讨,也有误伤对方的时候。
读这一段时,我感同身受,因为我自己也一直处于不同语言的夹缝中,这种体验非常有趣,我也热爱着这些语言。
比如,老一辈的四川人说“左眼跳财右眼跳崖”是押韵的,因为他们会把“崖”读作“ai”,这与广东话是一样的。
而老一辈的四川人也会把“荣”读作“云”,与广东话的发音相近。
再比如,英文中的“typhoon”和中文的“台风”,没有谁翻译谁,更像是同源的兄弟,而这个“源”在广东话中。
此外,茶也很特别,我一直在想,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发音应该类似“cha ca”,但后来发现,因为茶是福建的水手传播出去的,所以用闽南语来说就是“Teh”的发音,到了英国就变成了“Tea”。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在我的大学时光里,有一段时间的课程表让我感到十分疲惫。
上午是英语和法语,下午是法语视听课和选修课德语,晚上还要在课外班学习日语。
我不禁想问,如果当时要考巴别塔,我是否有资格被录取呢?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 20 年代的广东,一场流行病席卷了广州。
大难不死的男孩罗宾被理查德·洛弗尔教授所救,他被送往英国接受教育,而他的目标是考入巴别塔。
巴别塔,那是一所伫立在牛津城的学府,它是当时世界的翻译中心。
在那里,人们都是精通多种语言的语言天才,他们通过翻译施展魔法。
而这些魔法可以通过一种名为“刻银术”的技术,为拥有者带来更多的财富。
可以说,巴别塔的能力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运转,使其在对外事务中所向披靡,对内则推动了白银工业革命的诞生。
那么,隐藏在巴别塔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出于日益增长的利己主义,渴望达到现实中主导的利他主义力量。
人们渴望通过这座通天塔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然而,这座塔的建立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人们必须学会协作,语言相通,相互理解。
但可悲的是,当这座塔建成后,新的秩序随之产生。
而在本书中,所谓的新秩序,是比外界更为残酷的现实。
在塔里,罗宾等外来者难以融入以白人为主的环境,经常遭受欺凌。
在塔外,罗宾终于看清了巴别塔的本质,它就像一根吸管,抽取着自己国家人民的精血来供养帝国的生命。
他悲愤地说道:“这所大学强迫我们背井离乡,让我们相信自己未来只能为王室效力。
它告诉我们,我们是特别的、被选中的、经过精挑细选的,但事实上我们被切断了与祖国的联系,在一个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融入的阶层身边长大。
它让我们与族人为敌,让我们相信只能选择成为它的同谋或者流落街头。
这不是恩惠,这是残忍。
别要求我爱我的主人。
”也许正是因为长久地感受到自己是“异乡人”的经历,作者才会重新审视她所处的环境,进而深挖历史,创作出这样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看完匡灵秀的《巴别塔》,我感到有些失望。
这本书获得了 58 届星云奖长篇,在互联网上的评价也不错,但我认为它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水平。
在我看来,《巴别塔》就像是一盘预制菜,虽然看起来还不错,但吃起来却没有什么味道,也不会让人有想要向朋友推荐的冲动。
让我感到不满的是这本书的设定。
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其中包含了翻译行为无法捕捉原语言的全部语意,将翻译前的语言和翻译后的语言篆刻于银条两侧,银条就会将丢失的语意以魔法的形式呈现出来等设定。
然而,这些设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和解释。
例如,书中没有说明刻银术魔法与物理规律间的关系,也没有解释为什么主角一行人能够去最顶级的学府巴别塔学习刻银术魔法,以及英国政府对巴别塔的管理和保护为何如此松散等问题。
这些设定上的漏洞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有些苍白和不真实。
人物塑造也是这本书的一个问题。
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不鲜明,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显得有些突兀和不合理。
例如,主角的父亲前一秒温文尔雅,后一秒却没什么理由就给了主角一巴掌;主角四人组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后,其中的白人女性莱蒂会突然没什么道理地反水,让革命事业付之东流等。
这些情节的处理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也无法让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情节的低幼也是这本书的一个问题。
主角一行人意识到了自己投身的翻译工作是为了殖民统治服务,因此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反抗大英帝国的道路。
然而,他们的反抗行动却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和幼稚。
例如,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占领巴别塔,逼迫英国政府屈服。
这种情节的处理让人感到有些不合逻辑,也无法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反抗精神和勇气。
让我感到不满的是这本书的写作。
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些过于拖沓和啰嗦,书中有很多不必要的描写和对话,这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有些冗长和乏味。
此外,作者的语言表达也有些生硬和不自然,书中有很多句子读起来让人感到有些别扭。
《巴别塔》是一本让人感到有些失望的小说。
虽然它有一些不错的想法和创意,但在设定、人物塑造、情节和写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它无法成为一本优秀的小说。
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

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代背景下创造的艺术作品,它通过表现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审视,以及对艺术形式的创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和体验。
而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则是当代艺术得以发展和演进的基础。
本文将从当代艺术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艺术形式、艺术创作和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探讨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
一、当代艺术的基本概念当代艺术的基本概念包括其作品的时代特征、社会性、实验性和多元性。
首先,当代艺术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当代社会问题和审美趋势,例如人类对于科技、环境、政治和文化的关注,以及对于文化多元性和个体主义的追求。
其次,当代艺术作品具有开放的社会性,反映出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变化,激发人们对于人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思和探讨。
同时,当代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艺术形式和媒介的创新和探索,挑战传统艺术观念和技法。
最后,当代艺术作品具有多元性,表现出各种艺术形式和技法相互影响和融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二、当代艺术的历史背景当代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现代主义艺术开始发展,包括如立体派、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流派。
这些艺术流派反对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实验性和自由性,推崇作品的逻辑性和理性。
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崛起,这些艺术流派的观念和方法被逐渐挑战和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反抗单一化和规范性,强调文化差异和个体主义,以及反思权力和真理的机制。
在此背景下,当代艺术的日益多元化和自由化成为一种趋势。
三、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当代艺术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视频、音响艺术、行为艺术等。
其中,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代表性形式。
装置艺术利用物品、材料和空间,将物品从日常环境中抽离,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或空间体验。
行为艺术则是以身体、时间和空间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表现出艺术家的身体和心境,强调作品的过程性和互动性。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小说通过讲述男孩罗宾的故事,揭示了“语言的力量”和“翻译的可能”这一主题。
巴别塔在故事中不仅是世界的翻译中心,更是魔法中心,而“翻译即背叛”这一观点,早在但丁的诗歌翻译中就被坚决否定。
其他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强调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失去某些东西。
然而,刻银术的出现为解决语言“不可译”的问题提供了可能,它消除了翻译中的误差,将这一语言和哲学问题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匡灵秀通过这个科幻故事的巧妙包装,使小说具有了奇异的学术性和趣味性。
作为一部移民叙事的作品,《巴别塔》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经历。
匡灵秀出生于中国广东,四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这种移民身份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必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罗宾可以被视为作者在科幻世界中的化身,小说的张力也集中于此:是忠于自己的母语和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生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个人选择,也反映了移民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 19 世纪 30 年代的牛津,同时勾勒出了工业革命、帝国殖民等宏大的时代背景,使作品兼具真实与虚构、历史与幻想的色彩。
作者凭借奇崛的想象力,用文字和语言搭建了一座悬浮的“巴别塔”,让故事在其中飘荡。
这种将历史与幻想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还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类的发展和变迁。
此外,小说聚焦于语言与翻译这一主题,将其翻译成中文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互文”。
正如译者在后记中所述,完美的翻译并不存在,翻译的本质是在语言之间搭建桥梁。
只要语言的差异存在,翻译就不可或缺,这也反映了人类在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巴别塔》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语言的力量和翻译的可能性,还引导我们关注移民身份、文化冲突以及人类的交流与理解等重要议题。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我们在这个多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超民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新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当代艺术也处在日新月异的嬗变之中。
在经历了以思想启蒙、观念更新为旨意的''85新潮美术运动,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迅速摆脱了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表面形式的模仿,一步一步走到了与西方艺术家平起平坐、独立创造的新阶段。
在艺术语言不断完善、艺术风格日益丰富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在精神内涵的表达上也在不断向新的深度和高度迈进。
透过纷繁诡谲、林林总总的艺术创作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取向上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倾向,这就是虽不十分张扬但却极为强劲的“超民族主义”思潮。
一、中国当代艺术中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超民族主义”就是英文的Transnationalism,这个英文单词也可以译为“跨民族主义”,它的同义词是“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
“超民族主义”不是“反民族主义”,它与“民族主义”不在同一个概念层面,“超民族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跨越和超脱。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超民族主义不是一种风格流派,也不是一种政治或社会学上的乌托邦幻想,而是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崇高的价值取向,甚至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然而,尽管具有超民族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日益增多,带有超民族主义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也已不胜枚举,但尚没有艺术家声称自己是超民族主义者,也没有人明确地提出超民族主义的文化主张。
超民族主义思潮最早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一系列运动的潜流,继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显现、日益壮大的,作为一种艺术观念,超民族主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意识,并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成为了一种自觉的价值观。
确切地说,超民族主义是一种已经存在多年、尚未给予理论梳理的艺术创作现象。
应该说,超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性和新的文化基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被植入到了中国文化的体内,但是,对于一个闭关自守达数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民族主义意识根深而蒂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理论的当代巴别塔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圣经》上说,最初时的人类聚集在巴别塔这个地方齐心协力,要修一座通到天堂天国去的塔,塔越修越高,眼看就要修到天上了,耶和华感到有些恐慌,觉得这些该隐的子孙应当继续在地上接受由该隐杀害弟弟亚伯而施加的惩罚,于是就弄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沟通、交流与对话,巴别塔终于没有修成,人们又分散到世界各地,说着他们各自的语言所以,人们只有按照耶和华的旨意,经受人间修炼的种种痛苦,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国,享尽非人间的幸福与极乐这个虚构的神话告诉我们,信息的沟通对于提高人的生存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由此联想到我国当代文艺发展的现状,新时期以来,西方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现代及后现代的音乐、美术流派蜂涌而入,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流派也蜂涌而入,象耶和华一样,弄乱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语言,各种观点提法竞相鸣放,一场又一场争论,一次又一次热潮,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然而在这中间,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讲些什
么,也听不懂别人讲些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如同一群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哇哩哇啦地乱叫狂叫、怪叫。
因此,当代艺术理论的实质性突破,则有待于人们使用同一套语言规则,在沟通对话的基础上,朝着体系化、系统化的方向努力,即重建当代艺术理论的巴别塔事实已证明,西方当代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吸收与借鉴,必须改造或内化到我们的艺术传统中去,转化成中国公众所喜爱并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当代艺术理论单纯在观点提法的花样翻新上费功夫,也绝对不会有任何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实际收效。
诚然,哇哩哇啦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在8亿人同唱《东方红》、同跳“忠”字舞、同看样板戏的时代,人们是没有这个福份的所以,人们一旦呼吸到思想解放、艺术创新的自由空气,为了长期失语的心理补偿和渲泄的愉快,他们肆无忌惮地说,毫不讲思想或语言逻辑地i说总之,是为说而说,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显示性活动,而传达思想感情信息已经退居到第二位的级次上去了。
这种现象虽属有情可原,但却不可持续太久人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在短暂的渲泄之后,则应当思考当代艺术及当代艺术理论如何走向未来的问题按照库恩科学革命的范式理论,以杂乱无章、浅薄幼稚的多元并存为特征的危机,固然是科学革命的
前奏,但若沉溺于危机自得其乐,并把这种理论上的虚华繁荣当做唯一的目的追求,那么,就会在时间上大大推迟科学革命的到来和新范式的建立因此,历史的超前意识,理论的建设意识,对于今天的艺术理论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建艺术理论的当代巴别塔,旨在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规则,形成一种规范化的理论新格局。
这种新规则新格局的形成,则有待于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理论队伍内在素质的提高。
在已经过去的那个年代,由于人们文化创造与自由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人们的艺术创新能力与理论建构能力也随之大大削弱乃至完全丧失。
这些年来,虽然不少名人一再呼唤建设型的文化人格与原创性的艺术理论,许多人也真诚地钟情于新理论新观点的创造,但却迟迟不见有重大学术突破意义的艺术理论文章及专著问世,其原因就在于此也就是说,尽管人们渴望从事艺术理论建设,暂时却还不具备从事理论建设所需要的能力。
这就使得对国外理论的译介照搬与个人主观的情感与猜想常常以理论建设的面目出现,也颇受人们的青睐与推崇,立足于系统化体系化独立思考的理论努力不仅极为少见,而且不为人们重视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也决定了人们热衷于情绪的激动,厌弃深刻的理性思考。
这种倾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最为突出,90年代有所减弱,但直到今天也并未绝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在匮管乏,具体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封闭绝对的“一”和平列无序的“多”所谓封闭绝对的“一”,就是把自己头脑里突然冒出的一个想法,或西方当代文艺思潮中某家某派的一个观点,绝对化为艺术实践应当遵循的普遍真理许多青年先锋派的艺术理论家,常常是既无严密的逻辑论证,又无深刻的解释说明,把一个提法仅仅孤立抽象地来一番强调,就算提出来了一种理论新见解,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理论意义一方面,其立论的思想基点是非自足性的它往往作为一种他人已有的学术观点的对立面而出现,你重视理性,我便张扬感性;你强调人的社会性,我就大谈人的个体性;你热衷于精神分析,我钟情于语言分析,如此等等,在对立观点之间带有很强的相互依附性,而对对立观点的批判也往往以依附于某种已有学术观点为前提而真正有创见性的理论总是在对美学史与文艺现象做严肃认真地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经过个人的独立思考而提出来的因此是一种自足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化的理论又带有很强的自我封闭性。
这类理论家往往根据自己发现的“绝对真理”随意裁剪各种鲜活多姿的文艺现象,并对“异已”理论观点采取
简单排斥一概否定的态度,从而堵塞了与艺术理论的总体历史发展进行思想对话的通道,也堵塞了以复杂变幻的文艺现象中捕捉信息获取思想资料的通道,其观点作为封闭性自我膨胀的具体体现,既不能正确地解释任何文艺现象,又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任何理论问题因此,它不得不以大造声势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理,以廉价的反响效应掩盖其理论上的低能也就是说,这种以封闭绝对的“一”为特征的所谓理论,并不具备理论之为理论所原本应当具有的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
所谓平列无序的“多”,是指那种把形形色色的观点材料平列无序地摆在一起,而无明确集中的总体统摄与理论抽象的学术倾向。
某些有着这种倾向的中年理论家,通常都有朴实的学风与较强的历史责任感,一般来说也有着眼于全局的理论意向性。
但动乱的历史年代不仅吞噬了他们从事理论创造的最佳年龄,而且造成了他们思维方式上创造性神经的麻痹尽管他们竭进全力地去追求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并试图探讨文艺理论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又深深地感到力不从心,而已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无法代替新的理论形态的原则鉴于变革传统艺术理论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超势,面对学派林立的当代西方文艺思潮,面对国内文艺理论界那些名噪一时的匆匆过客,他们难免
有一种心理失重感,并希望在对各种思想观点的兼收并蓄中确立自己的理论支点。
一方面应当承认,他们的研究努力在对现有思想资料的整理和文艺学美学新知识的传播方面还是很有意义的,任何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没有对大量文艺事实和文艺现象的概括与总结,没有对已有思想资料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新的艺术思想创造的列车就无法开动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事实的财富毕竟不等于思想的财富,再详尽的资料汇集也没有理论原创的力量对于任何学术研究成果来说,只要不能把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的观点材料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实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围绕一个中心问题的思想对话,那个所谓的理论支点就不是坚实的思考,而是虚幻的信仰因为各种观点材料的拼盘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理论体系。
上述两种倾向,造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理论界极为奇特的景观:一方面大批的理论家脱颖而出,学术争鸣的热潮此起彼伏,各种观点提法令人眼花缭乱,理论刊物、理论文章或专著如潮水般涌来,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多如牛毛的新观点、新提法新“创见”,竟象一次性使用的卫生筷一样,很快就被人们丢弃并遗忘了,毫无理论魅力与思想生命这就
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即在国家社会经济和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有了今昔非比的巨大进步与提高的今天,我们的文艺理论体系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拿出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学术原创性的理论体系,重建当代艺术理论的巴别塔,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就是改变陈腐僵化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各种学术观点之间在不同层面上的理论对话,即思想语言的沟通就整个艺术理论界来说,持有不同观点、不同年龄层次的理论家之间,各种各样的群体流派之间,少一些个人意气,感情用事与圈子意识,多一些开放心态、理论性思考与对话意识,努力找出理论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即把握“多”中之“一”)作为对话的基础,才能破除各立山头的宗派情绪,协调各种矛盾对立,形成人与人之间、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相容性关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就每一种理论的具体建构过程来说,也有个内在思想对话的问题如果以一个大胆设想作为自己理论创建的阿基米德点,就必须遵循从“一”到“多”的思想路线,即牢记所提命题的假设性,以科学的历史主义态度,在与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的理论对话过程中,丰富、深化与阐释自己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形成自己富有独创性的理论这种理论就不是一个
孤立绝对的“一,,,而是一个能够借以观照“多”的开放性的“一”。
因此,在有限的意义上,它能够既无逻辑矛盾、又有思想启发性地解释一切文学艺术现象,对任何已有的重大理论命题都有自己超越前人的独特见解如果以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作为自己理论创造的坚实土壤,则必须遵循以“多”到“一”的思想路线,即有意识地致力于对大量思想资料的理论抽象,在自己头脑中找出各种既定思想观点之间进行对话的共同性基础,以便在知识和材料的丰厚土壤上长出理论之树,形成统摄“多”的属于自己学术发现的“一”,使思想材料汇聚融合为富有严密逻辑与有机结构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现着理论家内在素质上的一个大飞跃,即由学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与理论家。
总之,当代艺术理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是沟通语言、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是从“一”到“多”或从“多”到“一”的双向思维过程因此,重建当代艺术理论的巴别塔,并非是在理论上简单地由多元复归一元,建立某种理论的权威性统治,而是强调多样性的统一。
多样性的统一这一古希腊人对形式美的要求,同样是当代艺术理论建设应当遵循的思想原则。
正确理解并在学术研究中身体力行“多”与“一”的辩证关系,才有多元化艺术理论的真正繁荣。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