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岛状皮瓣

合集下载

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肢体创面

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肢体创面

【关键词】 ,筋膜皮瓣关键词:筋膜皮瓣;塑行移位;创面修复肌腱、骨外露创面常需要轴型皮瓣进行修复。

但在皮瓣修复的同时也损害了肢体的主要供血血管,为了避免肢体主要血管的损伤,我们根据四肢皮肤、筋膜的血供结构特点,设计应用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

自1990年10月以来,完成该类型皮瓣移位2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6岁~72岁,平均30.3岁。

本组均为开放性损伤所致的肌腱、骨外露创面,创面位于腕部4例,手背2例,手掌3例。

虎口1例,膝前部1例,小腿上段1例、中段1例、下段3例,踝周及跟部4例,足背2例。

均采用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

其中前臂皮瓣10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大腿后外侧间隙皮瓣1例,小腿后侧皮瓣7例,小腿腓侧皮瓣1例,小腿胫侧皮瓣2例。

前臂皮瓣面积最大12cm×9cm,最小8cm×7cm,筋膜蒂长2cm~5cm,宽4cm~5cm。

下肢小腿皮瓣面积最大16.5cm×12cm,最小10cm×6cm,筋膜蒂长7cm~12cm,宽3cm~6cm。

本组均为旋转移位。

旋转角度为130°~170°。

2 手术方法 2.1 皮瓣的设计:按创面的部位、面积,选择皮瓣的供区。

在供区的主要动脉或知名动脉走行方向上设计皮瓣的旋转点及轴线。

腕、手部创面拟在前臂桡、尺动脉走行方向上设计。

下肢膝、小腿、踝及足部创面拟在股前外侧动脉,国外侧动脉,胫前、后动脉及腓动脉走行方向上设计。

确定供区的旋转点及轴线后,设计皮瓣的切取范围及筋膜蒂的长、宽。

2.2 皮瓣的切取:依次切开皮瓣的近端及两侧缘的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沿深筋膜下“外科解剖间隙”由近向远分离至皮瓣的远端及蒂部。

边切开皮瓣边用丝线缠合固定皮肤及深筋腹,以免皮肤与深筋膜分离,然后切开皮瓣的蒂部。

筋膜蒂的宽度应达3cm~6cm,可保留全部皮肤或仅携带皮条,在旋转点处应注意从血管主干发出的穿支或血管吻合网应尽量保留在蒂内避免损伤,切取后试行移位。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目的分析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

方法应指背侧神经营养血管蒂断岛状皮瓣30例。

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5例。

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观察皮瓣的成活率、质地、色泽和感觉。

结果术后皮瓣发生肿胀2例,无静脉危象,全部成活。

术后随访半年,皮瓣外观、质地、弹性良好,有部分浅感觉恢复。

结论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操作简单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方法。

标签:逆行岛状皮瓣;手外科;疗效观察目前,手外伤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手指末节缺损,手掌侧、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指末节骨外露、肌腱外露,手指末节烧伤和瘢痕挛缩。

早期手术治疗是关键,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实施了55例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5例患者,均为2009年~2010年随机抽样患者。

男31例,女24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7岁。

均为外伤引起的指端肢体软组织缺损,左手40例,右手15例,示指10例,中指20例,环指16例,小指9例。

损伤原因:挤压伤、切割伤、机器绞伤。

12手术方法取患者平卧位,建立静脉通路,麻醉成功后常规术野消毒铺巾,上气囊止血带。

121皮瓣设计根据手指所需感觉区创面的需要设计皮瓣,皮瓣范围在指掌、背侧中线以内,包含一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为蒂,于手指根部画出的皮瓣应稍大于受压创面。

122手术步骤先在指根部侧方做“锯齿状”切口。

由屈肌腱浅面,由掌侧面背侧分离,找到位于指动脉掌侧偏内侧的指固有神经。

切开包绕神经的疏松组织,锐性分离神经,注意勿损伤指动脉。

分离出指固有动脉后,切开指背侧切口线,找到进入皮瓣内的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并加以保护。

将其从掌侧固有神经中仔细小心的锐性分离,形成带血管神经蒂的岛状皮瓣。

将掌侧固有动脉由近端向远端分离,沿途结扎固有动脉的分支(交通支、髁间支、干骺支、关节支),与中节中段为旋转覆盖指端侧面,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对侧神经吻合,供瓣压创面取全厚皮片打包植皮。

《2024年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范文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创伤或疾病后,患者可能面临拇指皮肤缺损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手部的美观,还可能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对于此类皮肤缺损的修复,选择何种修复方式是医学界持续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因其良好的修复效果,逐渐成为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常用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这两种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内在我院接受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手术的患者,其中一部分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另一部分采用腹部皮瓣修复。

2. 方法(1)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法: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操作步骤、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2)腹部皮瓣修复法:同样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操作步骤、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3)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数据。

三、结果1. 手术效果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填补缺损,恢复手部的美观和功能。

在手术过程中,两种方法均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2. 术后恢复情况(1)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术后恢复较快,患者疼痛感较轻,皮肤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且具有较好的活动度。

(2)腹部皮瓣:术后恢复也较为理想,皮肤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匹配,但恢复时间可能稍长于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

3.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种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优劣。

四、讨论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感轻等优点,适合于对皮肤颜色及质地要求较高的患者。

而腹部皮瓣具有供区广泛、取材方便等优点,适合于需要较大面积填补缺损的患者。

在具体选择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手部逆行岛状皮瓣血供障碍原因与防治对策

手部逆行岛状皮瓣血供障碍原因与防治对策
究进展[. J广州医学院学报 ,9 92 ( )7 — 2 】 19 ,7 1 :9 8 .
释放 , 减轻其 引发 的神经毒性 , 加受 损脑组织血流量 增 。具有
促进神经元重构作用 , 能促进损伤后神经元再生 、 保护脑组织 ,
[ 张本静 , 5 ] 王天天 , 焱林 . 附注射 液对大 白鼠心脑缺血再灌 注损 王 参 伤的保护作用『. J 中华麻醉学杂志 ,0 52 (0 : 6 7 7 1 20 ,5 1 )7 — 7 . 7 [ 李峰 , 6 ] 钟宏 , 陈言志 , 参 附注射液对颅脑损伤 的保护作用 [. 等. J中医 ] 药临床杂志,0 6 1 ( )4 5. 6 2 0 ,85 : . 5 . 5- 4 ( 收稿 日 :0 1 0 — 1 期 2 1- 3 3 )
科杂志 ,9 7 3 ( )3 9 1 9 ,7 7 :8 .
【 曹云 , 肖梅. 3 ] 邵 神经节 苷脂对 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 的保护作用 叨. 新生儿科 杂志 , 0 , ( ) 13 1 6 2 2 1 3 :3— 3 . 0 7 [ 胡志兵 , 芬. 经节苷脂在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 防治 中的研 4 ] 陆雪 神
氧化反应 , 消除 自由基对 细胞 膜 的损 害 , 减少兴奋 性氨基 酸的
[ 韩玉 昆 , 1 】 虞人杰 , 方定.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 病临床诊断依 据和 分度[ _ J 中华儿科杂志 ,9 7 3 ( )9 . 】 19 ,5 2 :9 [ 邵 肖梅. 2 ]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的发病机理及 治疗评价『 . J 中华儿 ]
参考 文 献
物 的细胞 膜 中, 在神经细 胞 中含量 丰富 , 是神 经细胞 的天然组 成成分 , 在神 经发生 、 长和分化 中起着必不可少 的作用 , 生 对神 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翻 并 能维持细胞 内外离子平衡 , ; 直接有效 降低神 经细胞 内含 水量 , 减轻脑水 肿 , 以对抗 兴奋性 氨基酸 可 和 自由基的神经毒作用 。增强抗 氧化 酶的活性 , 降低 脂钠质过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1976年Bostwick等[1]首先报道了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此后,利用桡动脉、尺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等形成的逆行岛状皮瓣相继用于临床。

1987年Torri将这些以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且血管蒂中动脉及静脉血流方向均与正常相反的岛状皮瓣叫做逆行(逆流)岛状皮瓣(reverse-flow island flaps)。

值得注意的是,逆行皮瓣与远端蒂皮瓣(distally-based flaps)并非同一概念。

逆行皮瓣中动静脉中尤其是静脉中必须存在逆流,而远端蒂皮瓣中不一定存在逆流。

因为供养皮肤的各种穿动脉一般均在深筋膜表面发出放射状分支,其中包括回返支,而在有横向韧带压迫肌腱的部位(如腕、踝),穿动脉常在这些横韧带上下边缘发出回返支(如尺动脉腕上皮支、桡动脉鼻咽窝皮支);直接皮肤动脉也有回返支;某些知名动脉及穿动脉本身就是向近心端走行(如桡尺侧返动脉、胫前动脉内踝上穿支、腓动脉外踝上穿支)。

利用直接皮肤动脉、各种穿动脉和知名动脉的回返支或上行的穿动脉及知名血管本身即可形成的远端蒂轴形皮瓣(包括岛状皮瓣)。

由于静脉血可由伴行静脉顺瓣膜而回流,故这些皮瓣中动静脉中均不存在逆流,不属于逆行皮瓣。

利用某些向远心端回流的知名静脉(如腹壁下浅静脉)而形成的远端蒂皮瓣,由于其静脉血是顺瓣膜而回流,故也不属于逆行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利用远端的动脉吻合支、动脉弓或动脉环而由平行或相应的其他动脉逆行供血,由于动脉中无瓣膜,逆行供血机制容易理解。

下面重点对其静脉回流机制探讨如下。

对于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历来有“迷路式”回流及“瓣膜失效”回流两种理论之争。

Lin等[2]于1984年首先提出迷路式回流理论:①静脉血可通过2条伴行静脉之间的交通支行“天桥式”(crossover)回流;②静脉血可通过伴行静脉上的伴行侧支(collateral branch)而行“旁路式”(bypass)回流。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汇报人:日期:•手术背景和目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术方法和技巧目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处理•手术案例和示意图•总结和展望01手术背景和目的修复方法对于指腹损伤,有多种修复方法,如直接缝合、植皮等。

然而,这些方法可能存在愈合不良、瘢痕形成等问题。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的优势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利用手指根部皮肤组织形成的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成活率高、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指腹损伤指腹是手指末端的重要组织,常因外伤、烧伤等原因导致损伤。

手术背景通过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损伤,恢复手指功能和外观。

修复指腹损伤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手指功能相较于直接缝合或植皮等方法,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可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手指美观度。

通过恢复手指末端组织完整性,提高手指功能和灵活性。

030201手术目的02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03指腹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当指腹缺损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时,皮瓣转移可以修复缺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

01指腹缺损合并指骨外露适用于指腹缺损合并指骨外露的情况,通过皮瓣转移可以覆盖创面,保护指骨,促进愈合。

02指腹缺损伴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当指腹缺损伴有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时,皮瓣转移可以保护这些组织,促进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如患肢存在血液循环不良、缺血、感染等情况,不宜进行皮瓣手术。

患肢存在影响皮瓣成活的不良因素患指存在骨关节疾病,如关节炎、骨质增生等,会影响皮瓣手术的效果。

患指存在骨关节疾病患指存在神经、肌腱等组织损伤,会影响皮瓣手术的效果,不宜进行皮瓣手术。

患指存在神经、肌腱等组织损伤年老体弱或患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皮瓣手术的效果,不宜进行皮瓣手术。

年老体弱或患有全身性疾病03手术方法和技巧供区处理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

皮瓣固定将皮瓣与受区创缘缝合固定,确保皮瓣与受区贴合紧密。

皮瓣切取按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保留指神经、指动脉和指静脉,将皮瓣逆行转移至受区。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引言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一种皮瓣。

该皮瓣能够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使得患者在手术后康复快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主要介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结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在患者手指背侧皮下脂肪组织和皮肤之间通过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形成的皮瓣。

这种皮瓣的供血来自于指背侧的指动脉,血流在皮下向指尖方向汇聚。

在皮下组织达到足够厚度的情况下,便可选择该皮瓣作为患者手部修复的最佳选择。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供血主要来自于第一指动脉,此外也有少数供血来自于其他指动脉。

这种皮瓣的血液循环主要依靠皮下的微血管系统,因此在切取该皮瓣时要保留充足的皮下脂肪组织和微血管系统,以保证皮瓣的完全存活。

同时,由于该皮瓣的血流方向相反,因此被称为逆行岛状皮瓣。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手部修复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适用于手指背侧皮肤及指尖缺损的修复和再造。

临床研究表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以下优点:1.保留了原有的指背侧皮下脂肪组织,使得皮瓣更加柔软,光滑美观。

2.供血可靠,血流迅速,能够满足修复区域高度代谢的要求。

3.操作简单,术前制备较为简便,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此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逆行血流方向使得该皮瓣在修复缺损的同时还能保留指背侧原有皮肤的感觉和触觉功能,使得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期间能够更快地进行功能康复。

操作技巧在进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手术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根据需要切取相应大小的皮瓣。

接着,我们需要在指第二关节以上的位置确定一个宽度为2cm左右的皮瓣切口,然后朝着指尖方向切割。

切割时需小心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将皮瓣解剖出来后,要清理皮下组织,并在皮瓣床上堆积富含脂肪的良性肿瘤组织,将皮瓣和组织缝合。

最后,将缝合好的皮瓣和组织移至植皮部位,将皮瓣缝合固定即可。

总结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优秀的手部修复方法,具有逆行血流方向、供血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

手术讲解模板: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讲解模板: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4.血管蒂逆转时摆放要顺,防止折叠,扭 转,避免张力。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5.在筋膜瓣上行皮片移植加压包扎时,打 包的力度适宜,不宜过大,否则将影响筋 膜瓣血液循环。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以手掌皮肤缺损为例。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1.皮瓣设计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以近侧腕横纹与桡动脉交点为旋转轴心, 以手近侧创缘至轴心的距离为血管蒂部长 度,以此点沿桡动脉轴线向近端量出血管 蒂长度,然后在其近端以桡动脉轴线为中 心设计所需皮瓣。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既达覆盖创面的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损前臂外形。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的切取(图3.9.1.2.3.3-7A、B):筋膜瓣的设 计与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相同,切取也相似,唯一不同仅两处:①筋 膜瓣的皮肤切口自腕横纹至皮瓣顶点切开,在真皮下保留1~2mm厚的脂 肪做 潜行锐性剥离直至筋膜瓣设计的边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外伤致指端组织缺损,尤其是甲床部分保留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保留手术长度,尤其是
保留了患者掐、捻、摁、扣等动作,对患者日后进行生产、生活劳作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国
目前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及技术、设备实力进行显微外科操作困难重重。

但以同指指掌侧固有
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指端缺损是一种实用且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该
皮瓣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特点,蒂部的处理是该术式的关键点之一。

在处理几乎180°旋转
的蒂部覆盖的策略上,以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皮瓣切取时蒂部保留小三角形皮片;(2)蒂部游离植皮;(3)蒂部减张缝合甚至局部直接裸露;(4)切取蒂部时尽量缩窄蒂
部宽度。

但以上各种方法均有不足,分别是:(1)只是使手指远节隧道区宽松,没有解决
蒂部旋转点无张力覆盖缝合的问题[5];(2)移植皮片张力难以把握,张力太大造成蒂部
卡压影响皮瓣血液循环,张力太小造成移植皮片难以成活;(3)蒂部筋膜组织裸露于外界
环境,极容易造成蒂部血栓形成[6];(4)蒂部保留过窄,造成皮瓣静脉回流受阻。

他们均
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皮瓣坏死。

谢仁国[7]等设计临指桥式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指端缺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管蒂旋转的窘境,但存在破坏相邻正常手指,且需要后期断蒂手术的
不足。

我科采用的新型皮瓣切取方法及蒂部皮肤缝合方法,一方面充分利于了手指近侧指间
关节背侧富裕的相对活动度较大的皮肤的特点,有效减压皮瓣蒂部皮肤的张力;另一方面同
时扩充了隧道区及蒂部旋转点的有效容积,允许保留较宽(可宽至1cm)的蒂部筋膜组织。

侯春林[8]等强调指固有动脉远端蒂皮瓣要求至少保证动脉周围0.5cm宽度的筋膜蒂软组织,以确保皮瓣血液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