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 肾缺血再灌注
技能学实验(缺血-再灌注)

2013级麻醉一班 赵阿阳 2013153004
患者,男,54岁,因胸闷、大汗1h入急诊 病房。查体:血压65/40mmHg,意识淡漠, 心率37次/min,律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年,否认冠心病史。心电图示Ⅲ度房室 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多巴胺、低分子右 旋糖酐等进行扩冠治疗。入院上午10时用 尿激酶静脉溶栓。10时40分出现阵发性心 室颤动(室颤),立即给予除颤,至11时 20分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共除 颤7次,同时给予利多卡因、小剂量异丙肾 上腺素后心律转为窦性,血压平稳,意识清 楚。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上段 85%狭窄,中段78%狭窄。
注意事项
1.注意实验安全,防止被抓伤。 2.注意结扎冠状动脉的手法和力度, 不要结扎不完全或者将血管勒短
缺血-再灌注损伤
Thank you
2013级麻醉一班 赵阿阳 2013153004
思考:
为什么在溶栓后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3级麻醉一班 赵阿阳 2013153004
实验目的
· 观察缺血-再灌注现象 · 掌握冠状动脉的结扎方法 · 了解缺血-再灌注的机制
实验原理
一、自由基的作用(role of free radical) 二、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三、白细胞的作用(role of leukocyte)
实验对象
兔子
实验材料和药材
婴儿台秤、兔手术台、兔绳、注射器、心电电极、 RM-6240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0%氨基甲 酸乙酯(乌拉坦) 棉线等。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1.取家兔称重后,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5ml/kg, 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连接心电电极,记录标准Ⅱ导联正常心电图 3.对家兔进行冠状动脉结扎,结扎时间为10min。 记录心肌缺血情况下的心电。 4.恢复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记录20min之内的心 电情况 5.根据心电图记录总结并讨论实验结果。 6.空气栓塞处死家兔。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一、前言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为排泄代谢产物、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调节血压等。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已成为临床常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机制方面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详细探讨。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定义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后再次供氧供血时所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逆性或可逆性的生理和生化反应过程。
在临床上,IRI通常出现在器官移植、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手术等情况下。
三、IRI发生机制1. 缺氧引起能量代谢紊乱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缺氧时,由于ATP生成减少,导致能量代谢紊乱。
此时,细胞内ATP水平降低会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细胞内钠离子增加,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细胞肿胀和膜损伤。
此外,缺氧还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ROS生成增加。
2. 再灌注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再灌注时,组织或器官会受到一系列的氧化应激反应影响。
再灌注后,由于氧供应恢复,线粒体内的呼吸链会被激活,从而产生一系列自由基(ROS)和活性氮(RNS)。
这些自由基和RNS可造成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DNA损伤等。
3. 炎症反应IRI也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在缺血时,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的缺血和低氧环境的影响,导致细胞死亡和坏死。
当再灌注时,坏死细胞释放出许多危险信号分子(DAMPs),如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热休克蛋白(HSPs)等,这些信号分子会激活免疫系统,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4. 凋亡和坏死IRI还会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在缺血时,细胞内ATP水平下降,导致凋亡抑制因子(IAPs)失活,从而导致凋亡的发生。
同时,在再灌注时,由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细胞也会发生坏死。
四、IRI的影响因素1. 缺血时间缺血时间是影响IRI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缺血时间越长,IRI越严重。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1. 引言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情况。
它常见于肾脏移植、心脏手术及肾动脉阻塞等情况下,给肾脏带来严重的损伤,进而导致肾功能的丧失。
因此,了解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2.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2.1 缺血期机制在肾脏缺血的初期,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肾脏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
这时,细胞内能量代谢发生紊乱,导致细胞的ATP水平下降。
此外,缺血还会导致肾脏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进而引发氧化应激反应。
这些机制的紊乱导致了细胞能量的丧失,细胞膜的损伤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增加。
2.2 再灌注期机制再灌注是指在肾脏缺血后进行再次血流灌注。
尽管再灌注恢复了肾脏的血液供应,但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损伤机制。
在肾脏再灌注期,细胞内的缺氧状态使得再灌注后细胞内Ca2+离子浓度升高。
高浓度的Ca2+离子进入线粒体,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
此外,再灌注还会进一步增加氧自由基的生成,引发更严重的氧化应激反应。
同时,再灌注还会激活炎症反应,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聚集。
2.3 损伤机制综述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能量的丧失、氧化应激反应的增加、细胞膜的损伤、Ca2+离子异常、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的激活。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导致肾脏细胞和组织的严重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的丧失。
3. 预防和治疗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3.1 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由于氧自由基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预防和治疗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力。
常用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以及维生素C和E。
这些清除剂能够中和过多的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肾脏细胞。
3.2 脂质过氧化抑制剂的应用脂质过氧化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
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肌病,常常伴随着不可逆的心肌细胞死亡、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及心力衰竭等后果。
已有研究证明肾缺血有助于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目前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
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计划采用大鼠模型进行实验,将大鼠随机分组,其中一组进行肾脏缺血后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所有大鼠在术前72小时禁食,并在实验后48小时处死采集组织样本。
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采集心脏组织样本,应用西方印迹和RT-qPCR技术检测心肌细胞中主要蛋白质和基因的表达水平,以评估心肌细胞凋亡、炎症和氧化应激的程度,分析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2. 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点下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有影响的物质在心肌内的表达水平、保护作用的差异性等,分析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和钙离子平衡的影响。
3. 采集心脏组织样本,检测肾脏缺血后处理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相关蛋白质,以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脂肪酸氧化代谢、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
三、研究预期和贡献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心肌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验数据,有望为临床心肌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银杏叶总黄酮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银杏叶总黄酮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保护作用及
其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常因肾脏疾病、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
临床治疗时常采用肾脏保护剂,以减轻肾脏I/R 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银杏叶总黄酮是一种植物生物碱,具有抗氧化、
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作用,但其在肾脏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银杏叶总黄酮对肾I/R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实验对象: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50只,体重200-250g,雌雄不限;
2.实验分组:随机分为正常组、I/R组、银杏叶总黄酮处理组,每组各15只;
3.实验方法:
(1)建立大鼠I/R损伤模型:采用肾脏缺血30min再灌注24h方法;
(2)处理组:银杏叶总黄酮处理组给予不同剂量的银杏叶总黄酮,观察其对肾I/R损伤的保护作用;
(3)检测指标:检测肾功能损伤指标(肌酐、尿素氮)、肾P53蛋白、Caspase-3蛋白、肝素样物质(HS)等。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计可以探究银杏叶总黄酮对于肾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肾损伤提供新的研究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银杏叶总黄酮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
小鼠缺血再灌注

小鼠缺血再灌注
小鼠缺血再灌注(I/R)是一种实验模型,用于研究组织缺血引起的损伤以及血液再灌注对损伤的影响。
这一模型通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研究。
操作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缺血阶段:通过暂时封闭(结扎)或阻断(通过其他方法)血
管,以模拟组织缺血。
这可以在不同的器官中进行,比如通过
结扎冠状动脉来模拟心肌缺血,或者结扎肾动脉来模拟肾脏缺
血。
2.再灌注阶段:在一定时间后,重新开通或恢复血液供应,模拟
组织再灌注。
这一步骤旨在模拟血流的恢复,但在一些情况下,
再灌注本身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3.取样和分析:小鼠通常在不同的时间点被处死,组织样本被取
出以进行各种生化、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以评估缺血再
灌注对组织的影响。
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相关疾病的机制、开发治疗策略以及评估药物的疗效。
例如,这个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损伤等疾病。
在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时,需要确保符合伦理和动物福利的要求,并遵循实验室和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指南。
研究人员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动物的痛苦和苦恼。
机能实验设计申请

机能实验设计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维生素C对大白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指导教师:年级、班级:学生姓名:联系电话:基础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200 年月二、技术路线(动物、药品、仪器设备、实验方法)一)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40 g.二)器材和药品: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试管,加样器,721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离心机,2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硫酸镁注射液. 20%磺硫酸溶液,维生素C,生理盐水,10% NaOH溶液三)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 缺血再灌注(I/R)组(对照组)、I/R+硫酸镁组和I/R+维生素C. 后两组分别于缺血前24h,12h,8h,4,1h,30min注射硫酸镁与喂食Vc药片,2.用2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4ml/kg腹腔注射麻醉,各自取3ml尿液(用于尿常规,尿蛋白,尿肌酐和尿纳检查)与3ml血液(血肌酐与血纳测定),经腹正中切口暴露双侧肾脏,游离肾蒂,用无损伤动脉夹同时钳夹双侧肾动脉,阻断45 min后松开动脉夹,肉眼可见肾脏由暗红变为鲜红,表明灌注成功,缝合切口,自由摄取水和食物. 24 h后再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大鼠,活体摘取左肾并采血3ml,离心,分离血清定肌酐和尿素氮取3ml尿液(用于尿常规,尿蛋白,尿肌酐和尿纳检查)3,.测定各组尿常规,尿蛋白,尿肌酐,尿纳和血肌酐与血纳。
4尿液镜检:取少量尿液滴于载玻片上,镜下观察细胞及管型,细胞至少检查10个高倍视野,管型至少检查10个低倍视野,用最低至最高数报告。
三、预期结果(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预期研究成果)1,维生素C实验组的测量结果和对照组差别不大,说明维生素C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作用2,维生素C实验组的测量结果和硫酸镁组相差不大,说明维生素C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作用。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1. 引言血管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是指血液供应阻断后再恢复供应。
血管再灌注实验常被用于研究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可能的保护措施。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2-26g,年龄8-10周。
2.2 实验组织心脏组织。
2.3 实验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以下组别:- 对照组(Sham):动物接受手术操作,但没有缺血再灌注处理。
- 缺血再灌注组(I/R):动物在缺血30分钟后再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 预处理组(PreC):在缺血前15分钟,给予预处理药物。
2.4 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1. 手术动物采用深度麻醉并固定在手术台上。
2. 通过胸骨处切口,暴露心脏。
3. 用缝线将冠状动脉结扎。
4. 结扎30分钟后,解开缝线并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5. 收集心肌组织样本。
2.5 组织损伤评价方法1. 心脏组织样本定量化。
2. 彩色素沉淀法(TTC staining) 观察心脏梗死面积。
3. 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
2.6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 进行组间比较,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3.1 心脏梗死面积变化通过TTC染色观察心脏梗死面积的变化,在I/R组中心脏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 < 0.05),而在预处理组中心脏梗死面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组织结构观察使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发现I/R组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坏死和水肿,而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结构相对完整,坏死和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4. 讨论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
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和心肌组织结构损伤。
然而,在预处理组中给予药物处理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组织结构保持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肾泌尿功能的因素,探究肾缺血后再灌注对肾的损伤现象。
方法静脉分别补充37℃的生理盐水和20%的高渗葡萄糖,观测平均动脉压,尿量;结扎左肾动脉,一段时间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观测平均动脉压,尿量,血肌酐和尿肌酐含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结果补充37℃的生理盐水和20%的高渗葡萄糖尿生成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血肌酐浓度增高,尿肌酐浓度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降低。
结论增加血容量,肾滤过血液增多,尿生成增加;注射高渗溶液增加肾小管内原尿浓度,尿生成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肾排泄能力降低,肾的功能受损。
【关键词】尿生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尿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
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之一,探究影响肾泌尿功能的因素有助于利尿药等干预肾脏功能药物的研发;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在肾脏手术、肾移植和体外震波碎石等过程中,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再灌注损伤,它是急性肾衰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探究肾的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肾缺血再灌注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降低,肾功能受损.本实验通过复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肌酐和尿肌酐的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进行测定,来探究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动物:家兔
器材:医用计算机记录系统,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压力换能器,动脉静脉插管,三通管,注射器,兔绳,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
药品与试剂:20%乌拉坦,0.2%肝素,生理盐水,20%葡萄糖溶液,速尿,肌酐测定试剂。
1.2 探究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的方法[1]
家兔称重后用20%乌拉坦耳缘静脉麻醉,麻醉后将家兔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
家兔颈部剪毛,沿甲状软骨下正中剪开皮肤5cm,分离右侧颈总静脉和左侧颈总动脉。
从右侧颈总静脉插入静脉导管,左侧颈总动脉插管,连接压力换能器用于记录血压。
将家兔换成右侧卧位,在左肋弓下缘两指处做一斜形切口,辨认输尿管并进行输尿管插管,用有刻度的试管收集尿液并计算每分钟尿量,取此时
的尿液测量尿肌酐。
静脉输入30ml生理盐水,用有刻度的试管收集尿液并计算注射后每分钟尿量。
一段时间后静脉输入10ml 20%葡萄糖溶液,用有刻度的试管收集尿液并计算注射后每分钟尿量。
1.3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复制的方法
游离左肾动脉,用动脉夹夹闭,夹闭即刻观测动脉血压和尿量变化,夹闭30min后观测动脉血压和尿量变化。
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同时静脉输入19ml 生理盐水加1ml速尿,再灌注30min后取尿测定尿肌酐浓度。
1.4 尿肌酐测定方法
取样取尿液10μl与2ml蒸馏水按1:200比例稀释。
加样
测定37℃10min水浴,以蒸馏水调零,测510 nm处光密度。
计算肌酐(μmol/L) =(测定管OD -空白管OD)/(标准管OD –空白管OD)x 标准品浓度x 201倍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ml/min) = 尿肌酐浓度/ 血肌酐浓度x 尿量2 结果
2.1 血压记录
输入生理盐水后,血压上升,输入20%葡萄糖后,血压上升不明显,缺血再灌注后血压下降。
2.2 尿量记录
输入生理30ml盐水后,尿量增加,输入20%葡萄糖后,尿量增加更明显;再灌注后尿量又明显减少。
2.3尿肌酐含量测定数据
缺血再灌注后尿肌酐浓度下降。
缺血再灌注后的Ccr较缺血再灌注前降低。
3 讨论
3.1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2]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静脉输入30ml生理盐水和10ml20%葡萄糖后,家兔尿量增加。
由于补充了上述两种液体,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再者,补液后血流量增大,由于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促使肾动脉扩张,尿液生成增加。
3.2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3]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肾缺血30min后再灌注,尿肌酐浓度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都较缺血前的降低了,说明肾小球受到了损伤,导致其滤过作用降低。
缺血再灌注的发生机制如下:
1 活性氧损伤作用:线粒体产生活性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加,通过通过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产生大量活性氧;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活性氧,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诱导型NOS表达增加,都导致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再加上再灌注后机体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下降,更是增加了肾内活性氧含量。
这些活性氧攻击细胞膜,造成膜脂质过氧化,使蛋白质分子发生氧化反应,引起DNA损伤,破坏了细胞间基质,造成细胞功能障碍。
活性氧是各种损伤机制学说中重要的启动因素。
2 钙超载机制:缺血再灌注后大量产生的活性氧破坏细胞质膜和细胞器膜,造成膜的通透性增加和结构损伤,从而使胞外的钙离子内流增加,胞内肌浆网和内质网钙离子的转运障碍;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引起了线粒体膜的损伤,抑制了氧化磷酸化作用,使ATP合成减少,ATP依赖性离子泵功能障碍;缺血缺氧时,胞内PH降低(胞内酸中毒),恢复灌注使胞内和胞外形成PH差,钠离子和氢离子交换增加,使胞内钠离子过荷,从而促进钠钙交换反转,使胞外钙离子大量内流;缺血再灌注时儿茶酚胺大量产生,通过α和β受体使钙离子内流增加。
细胞内钙超载是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的共同通路。
3 白细胞的作用:缺血再灌注使肾内趋化因子生成增多,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多,致使白细胞聚集,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再灌注区,阻塞微循环,释放活性氧,释放各种颗粒成分,产生各种致炎性细胞因子,总之,白细胞活化后产生的各种趋化物质可以促使更多的白细胞聚集,引起微循环障碍,聚集的白细胞释放活性氧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使炎症反应失控,造成再灌注后肾组织的损伤。
白细胞聚集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各脏器功能障碍的关键步骤。
4 补体级联的损伤作用:缺血再灌注时期补体系统被激活,过敏毒素的释放和膜攻击复合物的装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缺血组织损伤,包括了补体介导的溶胞作用和补体级联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两个步骤。
补体级联的激活是各种炎症反应发生和放大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金春华主编.<< 机能实验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102-105
[2] 2006刘先国主编<<生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178-185
[3] 姜勇主编.<<病理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17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