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遣方用药特色探析
中医:一个调理脾虚的经典药方!金元名医张元素,只用3味药,值得揣摩

中医:一个调理脾虚的经典药方!金元名医张元素,只用3味药,值得揣摩中医认为:脾为中土,主斡旋心、肝、肺、肾四脏。
一旦你不管辣的、麻的、热的、冰的“怪”食物,都一股脑地塞进胃里,丢给脾来运化。
总有一天,脾会出现虚损的症状。
不仅如此,脾为百病之源,长期的脾虚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脾的角色就像一个和事佬一样,没有棱角,八面玲珑,调和着五脏六腑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脾气好”,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形容脾的性格好。
跟脾关系最近的就是肝,脾气虚弱,接着出现的就是肝气的变化,或急躁,或凝滞,然后就是我们常说的肝郁气滞、脾失健运了。
带来的后果就是:结节、囊肿、增生。
药物组成:白术、枳实、荷叶。
用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用荷叶包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张方子。
一个调理脾虚的经典药方!金元名医张元素,只用3味药,值得揣摩白术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物,因为形状如祥云,在中药里地位很高。
白术是一味温燥的药,既能够补气健脾,也能有效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实邪内阻的情况。
一个调理脾虚的经典药方!金元名医张元素,只用3味药,值得揣摩枳实想起来朱丹溪说的一句话:“能冲墙倒壁,滑窍破痰之药也”。
意思就是说枳实这味药行气的力道很猛,能够消实痞,破坚积,除胸胁中的痰瘀。
另外,枳实可以打开痰湿下行的开关,体内的痰湿能够下行,才不至于瘀积。
一个调理脾虚的经典药方!金元名医张元素,只用3味药,值得揣摩荷叶虽平淡,但厉害的医生用到了点子上,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荷叶包着米饭一起吃,既养胃气,又升脾气,但这里最好用鲜荷叶,枯黄的是不行的。
金代医家张元素组方思想的

张元素认为在组方时需要考虑用药的时机,根据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03
张元素组方的特点与优势
特点
重视脏腑辨证
善用风药
张元素特别强调脏腑辨证的重要性,认为 脏腑的虚实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用药精准
张元素在组方中善于使用风药,认为风药 能够通达上下,疏通经络,祛除湿邪,对 于治疗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用药灵活
张元素在组方时非常注重药物的选择和用量,根据不同的 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灵活用药,提高了用药的针对 性和效果。
广泛影响
张元素的组方思想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成为了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实践提 供了重要的指导。
04
张元素组方的应用与传承
应用范围
临床应用
张元素的组方思想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疾病和 复杂病症方面,其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金代医家张元素组方思想
2023-11-09
目 录
• 张元素生平简介 • 张元素组方思想的理论基础 • 张元素组方的特点与优势 • 张元素组方的应用与传承 • 张元素组方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 结论与总结
01
张元素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姓名:张元素 字号:字洁古
时代:金代
出生地:易州(今河北易县)
主要成就:创脏腑辨证之先河,提出“命门动气”学说,被 后世誉为“易水学派”开山
张元素在组方时注重药物的性质和作 用,根据病情和病因选用不同性质的 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用药规律
用药原则
张元素认为用药时应遵循“一药不可两用”的原则,即每一种药物 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用药剂量
九味羌活汤者,奇方也

九味羌活汤者,奇方也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中医Boy,岐黄之道,薪火相传!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九味羌活汤,这张方子是张元素所创,录自《此事难知》,其实这张方子是极其经典的一个严格按照药物归经来使用的奇方,仔细研究的话,你会发现它特别有意思。
首先这张方子名称的由来就特别随意,总共有九味药,君药是羌活,又是以汤剂的形式服用,所以就叫九味羌活汤,仔细想想是不是严谨中透露出一丝俏皮?好了,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方解,君药是羌活,入的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可以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
臣药有防风和苍术,防风可以祛风胜湿止痛,苍术入的是太阴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可以功善燥湿,祛风散寒。
佐药有细辛、白芷和川芎,细辛入的是少阴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尤能止痛。
白芷入的是阳明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可以燥湿。
川芎入的是少阳和厥阴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可以行气活血,宣痹止痛。
佐药是生地和黄芩,可以清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助热伤津。
这里尤为注意的是黄芩,不是黄芪,一定不能搞混,黄芩是清热药,比较有代表的是三黄,分别是黄连、黄芩、黄柏,而黄芪是补气药,在后面我会细讲。
当然最后剩下一味甘草就是使药了,可以调和诸药。
这张方子和前面我所讲的大青龙汤主治很像,大青龙汤是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九味羌活汤是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湿邪,关于湿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的风湿暍病篇有详细的论述,当然《黄帝内经》中也有,但黄帝内经主要侧重于湿邪的产生和转归,《金匮要略》更侧重于临床,如果有小伙伴对此感兴趣,我建议还是先看《内经》再看《金匮》,这样可以理解的更透彻。
这张方子主以辛温,少佐寒凉,六经分治,功效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在使用注意上和前面讲的桂枝汤很相似,就是喝热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而且要喝热粥,助祛邪,若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用喝粥,温服就行。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摘要: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
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曾对其有所研究。
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
1历史源流张元素,字洁古,为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开山者,张氏探究《内经》,师法仲景,遣药制方的理论是其学术成就的重要一方面。
而这个理论概括来说又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是张氏对《内经》原文的补充,是其独到的用药经验,对后世临证遣药给予莫大的启示,临床价值很高。
故本文以寻求《内经》原意为基础,结合张元素的用药,对五脏五味补泻理论进行阐发。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用辛补之细辛,酸泻之芍药……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用咸补之泽泻,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用苦泻之黄连,甘补之人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用酸补之五味子,辛泻之桑白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柏,用苦补之地黄,咸泻之泽泻。
”(小字部分即张元素补充的药物)这是内经关于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进行的专章论述。
张元素在此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有所阐发,在其著作《医学启源》中为此理论的欲、补、泻均一一补充了药物,之后又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的《序例》中,并命之为“五脏五味补泻”。
2分脏辨析2.1肝的五味补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张景岳云:“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
”[1]全元起云:“肝苦急,是其气有余,木性柔软,有余则急,故以甘缓之,且调中,以实脾也。
”[2]',总结上两注,可有两点所得:①肝之急,是由肝本身之生理所决定的。
金元名医张元素的痛风特效秘方:当归拈痛汤,治好一个是一个

金元名医张元素的痛风特效秘方:当归拈痛汤,治好一个是一个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痛风”是一种中老年代谢疾病,年轻人是不会得的。
可是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许多青年甚至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已经有痛风了,而且很多患者也没有家族史,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痛风与其说痛风是一种病,倒不如说是一种信号,或者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提醒我们的身体需要保养了。
我们的脾胃最适合消化的还是五谷杂粮,如果肥甘厚腻吃太多,就会加重脾胃负担,时间长了,脾胃的运化就会出问题。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一出问题就会生湿,湿邪日久又容易化热,湿邪最喜欢往下走了,最终湿邪带着热邪在双脚驻扎下来,并且越积越多,就会红肿热痛,形成痛风。
痛风的原因搞明白了,怎么调理呢?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方子,出自金元名医张元素之手,这个方子叫“当归拈痛汤”,又叫拈痛汤,意思是犹如信手拈来,可以轻松将湿热清除,即便是痛风这样的疼痛也能轻松搞定。
中药材当归本方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清代医家张璐载《张氏医通》中盛赞该方: “此湿热疼肿之圣方”。
【当归拈痛汤】:羌活、甘草、茵陈、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猪苓、泽泻、升麻、白术、黄芩、葛根、人参、苦参。
中药材羌活方中重用羌活、茵陈为君。
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本草拾遗》上言其能“通关节,去滞热”。
两药相合,共成祛湿疏风,清热止痛之功。
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
分别从除湿、疏风、清热等方面助君药之力。
中药材防风佐以白术、苍术燥湿健脾,运化水湿邪气;本证湿邪偏胜,所用诸除湿药性多苦燥,易伤及气血阴津,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其祛邪不伤正。
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化裁:若脚膝肿甚,可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若身痛甚者,可加姜黄、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
张元素的“药性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张元素的“药性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张元素在他所撰的《珍珠囊》、《脏腑标体药式》以及《医学启源》等书中,对药物气味的补泻、阴阳升降、归经、引经等方面做了精辟的阐发。
在药性、毒理的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
李时珍誉为“《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并不是偶然的。
总结下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五脏补泻张氏言补泻,是在《内经》五脏'苦欲喜恶”的理论指导下,验之临床并提出用药原则。
《医学启源·五脏补泻法》载:“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黄芩;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又载:“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缓之,黄芪、甘草、人参。
脾欲缓之,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张氏根据《内经》的用药原则,在临床上作出示范,对后世有所启发。
二.气味厚薄、阴阳升降张氏在《内经》药性理论指导下,对阴阳升降浮沉又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说:“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
”说明制方必明其药性。
盖气为阳,味为阴,阳主升,阴主降,张氏对此独有体会。
他又说:“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
阳当上升,何谓利水而泻下?然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于太阳也。
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
阴当下行,何以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又说:“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竹叶,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
”正因为张氏对这方面很有研究,所以他在《珍珠囊》一书中,叙述药物功用时,就首先介绍每味药的气味厚薄和阴阳升降等属性。
浅议张元素引经报使药

浅议张元素引经报使药
赵双;关金茹
【期刊名称】《哈尔滨医药》
【年(卷),期】2005(025)006
【摘要】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创造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引报使药,对后世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学术争鸣。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赵双;关金茹
【作者单位】150040,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150040,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引经药为何能引经报使 [J], 何俊余
2.张元素对中药分类、药性、归经报使理论的创新 [J], 郑洪新;李敬林
3.浅议张元素引经药 [J], 马海安;宋石峰
4.基于“引经报使”理论浅谈引经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 [J], 李祥雨;姜劲挺;张伦广;郑吉元;马理元
5.浅析伤科方剂中"引经报使药"的运用 [J], 王一然; 李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践出真知——遣方用药之法

实践出真知——遣方用药之法我临床治疗用方,讲究用成方。
成方是指有文献记载的名医方剂(包括古今名医)。
因为这些方剂均为历代前贤临床经验的结晶,绝大部分迄今用之有效,可谓“道真千古更光辉”。
我运用成方绝不限于传统成方,所谓传统成方,即指中医院校教材所用之方剂和临床医者常用方剂。
因为在这些成方中,有些成方效果并不理想。
追求疗效是我永恒的主题,因此,我博览精研百家医籍及学说,觅求更高疗效而又不为当代医者所常用之方剂,再经临床反复观察,确有卓效的方剂。
我在临证时经常使用。
再加之我在临证使用这些成方时,所加之品,遣药奇特,所以观之,选方新颖。
下面将我常用方剂,介绍如下。
如脾胃虚弱者,我用开胃进食汤(《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肝胃不和兼有痰者,我用爽胃饮(宋向元经验方);治疗冠心病,我常用冠心6号;肝胆湿热,我常用清肝利胆汤;补肾清补法,我常用地龟汤类方(又称大补阴丸类方);治疗诸般疼痛,我用疼痛三两三(江南铃医秘方);治疗麻木,我常用麻木三两三(江南铃医秘方);治疗高血压病以眩晕为主症者,我常用滋生青阳汤(《医醇賸义》);治疗肾阴虚、虚火旺的病证,我常用导火汤(《辨证录》);治疗风寒痹证,我常用阳和汤;治疗冲任虚寒之痛经,我常用本事琥珀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治疗肝郁气滞、经前乳胀,我常用加味乌药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治疗癥结、肿块,我常用消瘰汤;治疗肺系痰多吐血证,如支气管扩张,我常用加味千金苇茎汤(方药中经验方);治疗因痰而导致的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我常用加味礞石滚痰丸(王文鼎经验方);产后乳汁不通,我常用下乳神效汤(《济阴纲目》);治疗乳晕、乳炎、乳腺增生,我常用神效瓜蒌散;治疗皮肤病,我常用五皮五藤饮;治疗不寐彻夜不眠者,我常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治疗阴阳失调的偏乖病证,如左侧寒右侧热,一面出汗一面无汗等症,我常用当归六黄汤。
诸如等等,不能一一列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6卷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泻 的认 识 , 亦 是 以 内经 为 基 础 , 提 出 了五 脏 补 泻 的
时至今 1 3, 元素的中药归经理论仍然在有效 的指导
着 中医临床 , 有 关 归经 的实 质研 究 亦是 当前 中医药
基 础研究 的方 向之一 。 3 制方 之理遵 五行 生克 制化规律
元 素制 方 以五 行 生克制 化 为法 则 , 提 了风 制
其在遣方用药方 面颇具特色 , 详 细归纳总结药物的性味归经 , 制 方不 离五行 生克制 化法则 , 继承和创新 了《 内经》 的
理论 , 故对 中医临床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 值得后世 中医学者学习借鉴。
关键词 :张元素 ; 易水学派 ; 归经 ; 生克制化 ; 中药 ; 特色
中图分 类号 :R 2 8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连专泻心火 , 黄芩专泻肺火 , 白芍专泻肝火 , 知母专 泻 肾火 , 木 通专泻 小肠 火 , 石 膏专泻 胃火等 等 。在 其 著作《 珍珠囊》 中不但 明确提出“ 归经” 理论 , 而且详
细论 述 了 中药 归经 对指 导 临床 用药 的意 义 , 认 为取
各药性之所长 , 使之各归其经 , 则力专用宏 , 疗效更 著 。如 元 素谓 “ 川芎少 阳本经 药 , 人 手足厥 阴气 分 ” 、
V0 1 .3 6 No .1 2.2 01 3
张元素遣方用药特色探析
杨 昆蓉,褚 贵保
(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 5 0 0 3 2 )
摘要 :张元素为易水学派 的开创者 , 临床善用 脏腑寒热 虚实变化 分析病因病机 , 形成 自成一 体的脏腑辨证说 。
分 述 了药 物具 体 的性 味 特性 ,并 将其 分 为风 升生 、 热浮长 、 湿化成 、 燥 降收 、 寒沉 藏 等五 类 。如 他认 为 茯 苓 甘淡 , 为 天之 阳 , 本 当上 行而 非 利水 泻下 , 但 茯 苓气薄 , 为 阳 中之 阴 , 虽 利 水泻 下 , 然 不 离 阳 之体 , 故人 手太 阳膀胱 经_ 1 _ 。 等 等诸 如此类 。 元 素依据 药物 性 昧用 药 的指导 思想 符 合传 统 中 医思维 , 也 是辨 证 论 治 所应 遵 循 的基本 法 则 。 当前 , 许 多 中医在 临床
收 稿 日期 :2 0 1 2 —1 1 — 1 6
修 回 日期 :2 0 1 3 — 0 1 — 1 3
作者简介 :杨 昆蓉 , 男, ( 1 9 8 4 ) , 云南建水人 , 住院 医师 , 研究方向 : 脾 胃病 、 老年病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7 8
第1 期
杨 昆蓉 , 等: 张元 素遣 方用 药特 色探 析
化 法则 , 理 法 方药思 路清 晰 , 尤 为后学 所推崇 。兹 就 其 遣方用 药特 色做 一简要探 析 如下 。
归经是古代 医药学家依据脏腑经络理论说 明 中药作 用 人体 时具 有 选择 性 的一 种理 论1 2 ] 。中 医认
为, 药物 都具 有偏性 , 并有 其独 特的 归经属 性 。如 黄 芪 主人肺 经 和脾 经 , 故有 补气 固表 , 利 水 消肿 , 生 肌 敛疮 等功效 。归经学 说形 成于金 元 时期 [ I , 在元 素之 前 的 中医著 作 中 ,鲜 有专 著 专 门论述 药 物 的归经 。 元 素认 为 , 药 物 运 用 当 明其 具 体 的归 经 属性 , 如 黄
1 药物气 味细分阴阳 。 药物补泻遵《 内经》 宗旨
《 内经》 认为 , 阳气主上升 , 阴气主下降。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篇 日: “ 味厚者为阴 , 薄为阴之阳; 气
厚 者 为 阳, 薄 为 阳之 阴” 。《 内经》 对药 物 的阴 阳属 性
做 了基本划分。 元素在其著作《 医学启源》 中进一步
“ 柴 胡少 阳经药 ” 、 “ 熟地 黄人 手 足少 阴厥 阴经 ”等 。
时, 偏于重视药物 的主治功效 , 尤其是药物的现代 药理作用 , 忽略药物的性 味归经 , 这样的临床疗效 肯定是不理想的 , 其危害更 在于 , 偏离了中医思维 模式 , 不利于中医学术思想 的发展。元素对药物补
金・ 张元素 , 字洁古 , 易水 学 派 的代 表 人 物 , 著
具体 方法 。以肝 为例 , 《 素问・ 脏气 法时论 》 说: “ 肝苦
有《 藏府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 《 医学启源》 等书。
元 素 临床 善用 脏腑 寒 热虚 实变 欲散 , 急食辛 以散之 , 用辛补 之, 酸泻之 …等等。” 元素在临床中用甘草缓肝 , 川 芎散肝 , 细辛补肝 , 白芍泻肝。 元素这种时时以内经
宗 旨为准 绳 ,不 越辨 证论 治 之规 矩 的治 学态 度 , 值 得 后学 借鉴 。 2 独创 药物 归经 指导 临床
并从五脏的生理 、 病理 、 疾病演变及治法方药出发 , 结合 自己的临床经验 ,形成 自成一体 的脏腑辨证 说。 尤其在遣方用药方面 , 元素谨遵《 内经》 旨意 , 药 物 运用 不离 性 味 归经 , 遣 方之 理 亦体 现五 行 生克 制
法、 寒制法 、 暑制法 、 燥制法 、 湿制 法等五种制方原 则, 认为“ 四时之变 , 五行化 生 , 各顺其 道 , 违者病 生” , 故制方 当“ 制其 变” , 如风淫于 内, 此 即肝木失 常, 木能 生火 , 制方应 以辛凉为主 , 佐 以苦辛 , 以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