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总结

精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总结

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总结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西部其他省份发展新路的决定》(黔党发〔XX〕1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黔府发〔XX〕26号),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精神。XX年我们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原则,按照“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总体要求,创建“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新农村建设小康寨示范点,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建设,各示范点正逐渐形成具有贵州特点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动效应正逐显现。

一、XX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示范点建设的基本情况

1、精心设计、科学布点。XX年初我委制定下发了《XX 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小康寨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按照相关要求,示范点主要选择60户左右的自然条件较好,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有产业基础,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自然村寨,分精品型示范

点和普及型示范点两种类型进行创建。重在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建设山水田园村寨和民族特色村寨。同时与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村廉政文化进农村、精准扶贫等工作相结合。在各地自下而上申报示范点的基础上,经实地考察,最后确定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核桃湾等10个自然村寨作为精品型示范点,观山湖区盘龙洞村窑上等68个自然村寨作为普及型示范点进行创建。

2、围绕小康寨行动计划建设内容,严格项目批复。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新农村建设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之小康寨建设内容,从农民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科学合理确定示范点建设内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建文化广场,改建乡村道路,硬化庭院,美化人居环境,提高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程度。共投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000万元,以项目为支撑,共批复78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农户“三改”及庭院硬化、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太阳能路灯的安装、公共厕所和农民文化活动场所的修建、污水处理等。其中,投入万元对2916户农户实施“三改”及庭院硬化;投入万元在41个示范点实施垃圾收集和处理工程;投入万元在16个示范点修建18座公共厕所;投入万元在11个示范点修建文化活动所;投入

万元在18个示范点建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万元在53个示范点安装2818盏太阳能路灯;投入万元修建通组公路4040米,投入万元修建人行步道17200米;投入万元在22个示范点建排污沟、寨门和标识牌等其他项目建设内容。

3、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实施情况。在项目批复和资金下达后,各示范点大力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用于示范点的建设,78个示范点共计整合其他项目资金万元,其中仁怀市坛厂镇枇杷胜利示范点就整合其他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铜仁市10个示范点共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440万元,而带动整合其他项目资金15040万元。各示范点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切实抓好示范点的各项建设工作,截止12月31日,69个示范点省级新农村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其余9个示范点已完成工程量的80%,预计在春节前能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工作。

(二)经验和做法

1、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科学编制示范点规划,尤其是精品型示范点的规划,按照“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在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特别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按照产业带动、

乡村旅游、生态文明、民族特色等不同类型进行重点打造,形成模式多样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格局。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到示范点创建。同时示范点创建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相结合,积极改善园区周边村寨人居环境,形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富裕了农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美化了农村,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相结合,示范点在布局上有意识地向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倾斜,使示范点在创建同时,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农民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示范点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投入750万元在威宁、望谟、册亨等13个发展特困县创建1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休闲观光农业工作相结合,有八个示范点同时是全省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以及乡村旅游示范点。

3、狠抓农村基础设施,体现农村风貌。不断完善和提高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亟需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整合资源,加大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建设过程中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标准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各示范点实际,充分

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探索推进“微田园”建设,让“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进入自然村寨,进一步彰显农村特色、体现农村风味、展现农村风貌。同时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使美丽乡村建设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示范点创建注重发挥“两个结合”。一是着力将示范点的创建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示范点的创建一定要与示范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相适应,既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又不好高骛远。如红花岗区高坊村新华组在实施项目时,积极创新思路,将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农业园区建设、周边景观工程建设相结合,打造了300余亩莲藕荷花观光示范带,形成了山水与荷花成片相拥的唯美诗画,吸引了大量游客。二是着力将示范点的创建与社会效益相关结合。通过对示范点的布局和创建,大部分自然村享受公共政策阳光的普照,密切了干群关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战斗保垒作用。通过建设文体活动场所,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环境及休闲健身,节假日可以举行一些篮球赛、乒乓球赛事以及村民文化活动等演出,既可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又可传承传统文化。

5、权力下移、分级负责。为调动市(州)农委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项目评审、督促检查、竣工验收权力下移的管理模式。简化项目申报程序,省级专项资金投资50万元以下

的示范点项目评审交由各市(州)农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50万元及以上的由省农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省级专项资金投资50万元以下的示范点项目竣工验收由各市(州)农委组织人员验收,省农委抽验收,50万元及以上的由省农委组织人员验收。各地农业部门加强对示范点的督促检查力度,省农委重点加强对50万元以上的示范点的督促检查。

(三)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示范点的规划编制及项目安排设计不够合理。个别地方在申报示范点项目工作时,前期基础性工作做得不细,资料不完整,没有科学编制规划,项目建设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再加上对项目建设投资没有进行认真预算,往往造成实际实施情况超过了预算,而要求项目调整、变更,影响项目建设,造成项目不能按期完成。

2、示范点少带动力度不强且布局不尽合理。由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有限,虽然“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小康寨示范点整合了大量的其他项目资金,但是仅仅在78个省级示范点上,对于全省万个行政村10万个自然村寨,所占比重太小,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同时示范点布局不尽合理,交通条件较好、有资源优势、经济较发达及各级领导关注的地方示范点多一些,其他地方相对少一些。

3、后续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村的民主管理程度不高,甚至于有些地方农村治理失序,有些示范点项目建设完

工后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没有认真执行,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时,农村垃圾处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化的消费使农村垃圾比上世纪大大增加,而垃圾收集、处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和生态。

4、农民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省级新农村建设项目主要由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实施,项目一般采取工程招标邀标的形式,由施工队进行实施,农民的参与度不高,涉及农户的“三改”及庭院硬化、房屋立面整治、人行步道建设等项目等本应“一事一议”农民投工投劳,但都由政府部门来实施,农民参与度与积极性下降。有的示范点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涉及到农民土地问题时,土地协调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问题。

二、XX年工作打算

XX年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XX年78个示范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做好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认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督促各示范点制定项目建成后的后续管护机制,使项目建设真正让人民群众长久受益;二是按照全省统一要求,认真安排好XX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力争将示范点打造成精品、样板,

发挥好示范点的带动作用。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总结

XX年来,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发力。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六项行动为抓手,加大项目资金整合,突出示范带动、镇村联动、村景融合,紧紧围绕道路硬化、村庄靓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生活乐化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成效显著。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领导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陈湘飚同志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郑梦英同志及县委、政府相关副职为副组长,县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政府办,由县政府一名副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专门配备一名专职常务副主任,负责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日常事务,办公室分别从县交通局、水务局、供电局、财政局、住建局和工科局各抽调一人集中办公,抽调人员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年终考评以创建办为主,混编为综合、项目、督导三个组,各施其职、分工协作,为我县“四在农家?美丽

乡村”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以六项行动为抓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我县创建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行动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发力,各项行动快速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其中,小康路完成投资7383万元,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10公里;小康水完成投资万元,解决农村(包含学校)饮水安全人口29368人,发展农村耕地灌溉面积8839亩,新增地下水机井32口;小康房完成投资万元,建成小康房300户,保障房8145套,改造农村危房2717户和完成棚户区改造;小康电完成投资万元,新建中压线路千米、配变34台、配变容量6335千伏安、低压线路千米、无功补偿容量1740千乏;小康讯完成投资万元,改造农村危旧邮政普遍服务网点2个,建设村级邮件接收场所6个;小康寨完成投资万元,主要用于美丽乡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生活乐化等“五化八工程”项目建设。

整合“六项行动”牵头单位、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万元,重点围绕者相镇纳孔村、永丰街道必克村、珉谷街道坡旗村等18个州级美丽乡村进行打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支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做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分类指导,围绕定位打造。我县按“沿景区、沿高速、沿省道”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发展条件,因地制

宜、因村施策,按照“三模式”打造“三型”(示范型、提升型、普及型)美丽乡村,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路。一是按照镇村联动,村景融合模式打造示范型。我们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高标准打造,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如纳孔村利用三岔河景区风光,打造成村景融合的旅游景区,坡旗村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后花园,采取政府投资撬动,强化金融支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逐步完善休闲广场、乡村客栈、餐饮、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按照农旅结合模式打造提升型。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对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村落,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做美村庄、做美产业,发展山地观光农业。如在连环乡关山村平寨组,抓好106户特色民居改造的同时,不断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借助连环乡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仅平寨组就发展砂仁种植500亩、生姜种植500亩、李子种植200亩、板栗种植300亩。三是按完善基础设施模式打造普及型。对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环境较差村、把重点主要放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上,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如鲁贡镇板怀村,该村农户主要散居在贞望公路两侧,没有相对

集中连片发展的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结合该村实际,着力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近年来逐步安排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农村饮水工程等项目到该村实施,吸引农户集中连片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四)抢抓机遇强推进,镇村联动同发展。今年9月,全省第四届小城镇观摩大会在者相镇开展观摩,者相镇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依托双乳峰景区,紧紧围绕“水墨者相?五彩画廊”打造旅游景观型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分别选择了纳孔村、萝卜寨、新寨三个村作为镇村联动示范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纳孔村投资万元,实施民居风貌整治、生态停车场、湿地污水处理站、布依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新寨村投资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民居改造、高标准农田整治、者南大道等项目;萝卜寨村投资万元,实施精品水果、土地整治、通组路硬化、串户路等项目,实现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五)注重保护建设,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民族特色,严禁拆毁古墙、古房等行为。注重村庄整治规划和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特色民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传统建筑的保护,注重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的保护,注重珍稀名木、风景林

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注重溪流、湿地、山丘等生态细胞的保护。按照古朴、实用、和谐、自然的原则,改造路、房等设施,防止破坏自然环境,严禁大拆大建。改造民居按照原汁原味、功能现代、设施完善的要求,注入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元素,使现代设施与自然古寨浑然天成,既保留传统风貌,又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注重产业培育,向青山绿水要财富。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先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产业培育,立足因地制宜,坚持“以树为纲、绿色小康”,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观光农业,重点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互助社等,做大做强做美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如在今年建设的示范村中,永丰街道办必克村预计投资800万元建设1000亩智慧精品观光综合项目,投资500万元发展XX亩樱桃示范基地已种1000亩,投资100万元发展500亩玫瑰基地已种200亩;珉谷街道办坡旗村实施蔬菜种植100亩,总投资31万元,经果林种植200余亩,投资60万元,辐射带动产业800余亩,受益人数1600余人。连环乡巧岩村规划在原砂仁面积的基础上实施砂仁种植3000亩,目前已种植的1500亩;龙场镇定塘村总投资249万元,发展生猪养殖30头以上的四个项目,每个示范村均重点发展1~2个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实现让百姓富的根本目

标。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为充分展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成果,5月份以来充分利用州、县报刊和门户网点,对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截止目前,在州级媒体报道14篇,县级媒体报道15余篇,编发简报28期。10月份我县组织知名摄影人士到必克、纳孔等美丽乡村开展摄影采风活动,县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旨在通过各摄影师镜头,从不同角度展现**村庄靓、生态兴、风情浓、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篇章,增强群众建设设美丽家园的信心,以此进一步宣传**、推介**、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有力酝造了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宣传氛围。

(八)注重规划引领,让美丽乡村更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否能有序推进,规划引领是关键一环,由县创建办牵头,委托**设计院对全县自然村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已完成,明确村寨打造类型(示范性、提升型、普及型)、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限,确保实现全县1395个自然村寨全覆盖,让美丽乡村更美。

(九)加强督促检查,推进项目落地生根。为有效推进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县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建约谈范围,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就乡(镇、街道)创建工作部署落实,18个示范村项目推进情况,培育支撑产业,探索村级运行管理模式的等内容开展督查调度,通过督查调度,

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参与度较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实施项目均全部由国家投入。如在民居风貌整治中,群众基本不出一分钱,国家对其房屋改造等变得理所当然,有时群众还不理解。

(二)民居风貌整治无项目支撑。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地域风情、展现民族特色,需对民居风貌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改造,但无项目资金作为支撑。

(三)物资采购程序繁琐。小康寨建设需要的路灯、水泥、垃圾桶等物资采购程序繁琐,采购周期长,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进度。

(四)资金整合存在困难。由于各项目实施部门资金落实时间不统一,项目启动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两路建设,完善人居环境。优先安排“一事一议”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转贷资金项目在贫困村实施,重点建设通组路硬化、串户路硬化、庭院硬化美化、路灯等项目,为贫困村彻底改善村寨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二)充分用好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是政

策性银行,在农业农村方面有很多好的政策和指标,根据全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县拟向农发行融资,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目前总体项目规划已完成,部分融资资金已批准,其余的均已进入与农发行实质对接阶段。

(三)依托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三岔河景区、双乳峰景区和北盘江大峡谷沿线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对沿线乡村进行打造,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景区,XX年重点建设者相董箐村和平街小花江村,完善休闲广场、乡村客栈、餐饮、停车场、码头等旅游配套设施,将小花江村、董箐村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圣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将双乳峰至董箐坐船到小花江返回者相三岔河线路打造成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旅游产业带,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县总体规划,整合部门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在打造好精品的同时,按照广覆盖原则,全面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