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雨水调蓄池设计及雨水回用量思考--以成都某信息技术孵化园项目为例

海绵城市雨水调蓄池设计及雨水回用量思考--以成都某信息技术孵化园项目为例范超文【摘要】This paper elaborates understandings on Sponge City and relevant local regulations and laws, discusses the two modes of rainfall recycling stor-age tank, and based on a practical case, analyzed how such a tank realizes the goals of regulating peaks, adjusting storage and recycling.%该文阐述了对海绵城市以及本地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探讨了雨水调蓄池的两种形式。
并以实际项目为例,分析了雨水调蓄池如何通过工程措施来达到调峰、调蓄回用的目的。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7(016)002【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调蓄池;雨水回用【作者】范超文【作者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8.32016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定规定[1],其中第十三条对雨水径流量提出了控制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
成都在径流总量控制率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在《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用地和建筑分册》(下文简称管理规定)[2]第2.3.7条规定,新建建设项目应配建地下调蓄池,用以调节极端天气下的雨水流出量、防涝及雨水资源再生利用。
通过调蓄池的调峰作用,削减外排雨水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有效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压力,从而提高市政管网的排涝标准,减小城市内涝的发生。
成都远洋太古里设计说明(完整版)

成都远洋太古⾥设计说明(完整版)主要设计⼈员设计总负责⼈:饶雪松各专业负责⼈:建筑佘龙、张纪海结构迟春给排⽔李波、杨槐电⽓朱彬、张敏暖通侯余波设计说明⽬录⼀、概况⼆、总体规划三、建筑设计四、结构设计五、给排⽔设计六、电⽓设计七、暖通设计⼋、消防篇九、节能篇⼗、环保篇⼗⼀、卫⽣防疫篇⼗⼆、⽆障碍设计篇⼗三、⼈防篇⼀、概况1.1本项⽬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慈寺⽚区(宗地编号JJ07(211):2010-131),属于⼤慈寺历史⽂化保护区范围,建设⽤地⾯积57147.8㎡。
⽤地地北侧隔⼆期发展⽤地为50⽶宽⼤慈寺路,南侧为12⽶宽东西糠市街,东侧为16⽶宽东顺城南街、笔贴式街,西侧为20⽶宽纱帽街,局部⽤地临红星路步⾏区,与地铁⼆号线及三号线交汇站春熙路站直接对接。
本项⽬位于成都核⼼地带,项⽬发展将形成都乃⾄中国⼤西部的⼀个新地标,对区域服务和完善城市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作⽤。
基地内原始地形较平缓,场地已经平整,由于周边城市道路标⾼暂时未测量完成,竖向设计将在下⼀阶段初步设计时补充完善。
1.2 ⼯程设计依据:1.2.1 建设⽅提供的设计任务书1.2.2建设⽅提供的1:500规划⽤地红线图(编号:2010-04978) 和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1.2.3 国家现⾏的相关法规、标准及规范。
1.2.6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1.3 ⼯程设计规模和设计范围:1.3.1 设计规模:1.3.1.1本项⽬由5栋商业建筑群形成的开放式购物街、1栋精品酒店和3层地下室构成。
1.3.1.2建筑⾼度:1、商业建筑群:屋脊线最⾼17.10⽶,共3 层。
2、精品酒店:最⾼部分12层,44.6 ⽶。
1.3.2 设计范围:⽅案设计范围:⼟建⼯程、给排⽔、电⽓照明、暖通空调。
⼆、总体规划2.1 总体规划概念:成都⼤慈寺是具有⼀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明古刹。
早在唐朝,来⾃⽇本、朝鲜和印度的佛教⾼僧就不远千⾥来到⼤慈寺修⾏、讲经、说法,其⽂化艺术也盛极⼀时,成为“⼀时绝艺”。
管道直饮水技术及设计要点

经 比较 可见 , 滤膜 属松 散 反渗 透 , 纳 可在 低压 下对 污 染 的信号 。
水 源 软 化 和适 度 脱盐 , 留对 人 体有 益 的部 分 微量 元 保
常 用 消毒 方 法有 紫 外 线 、 氧 、 氧化 氯 、 等同。 臭 二 氯
水、 瓶装 矿 泉水应 运 而生… 。但 南于它们 的价格 和二 次 水 系 统 , 流 程 为 地 下 水 经 处 理 后 , 过管 网送 至 用 其 通
而用 户排放 的 污水经 污水 处理 厂处 理后 , 部 一 污 染 问题导 致它们 只 能用作 改 善水质 的 临时措施 。要 户饮用 , 另 } J 想 保 证饮 用 水 的安 全卫 生 . 最终 只能 没立 管 道直 饮 水 分排人 河流 , 一部 分通 过处 理后 另 没管 网送至 J 户 ,
高 要 想保 证饮 H 水 的安 令 卫 生 , 终 只能 设 立 管道 直 饮 水 系 统 结 合 当 今 国 内外 现 有 的 管 道 饮 水供 水现 状 , J 最 介绍 r管
道 饮 水 供 水 系统 及相 l 的 没计 参 数 。存 该 基 础 上 , J 了管 道 直饮 水 的发 展 方 向。 天 提 I I 关键 词 : 道 饮 水 ; 水 系 统 ; 计 ; 管 供 设 发展 向
系统{
供 消防 、 灌溉和 冲洗 厕所等 。 陔项 目十 l9 9 2年 5月 2¨ 正式 启 动 , 中饮 用 水 处 理 T 艺采 川 反 渗 透 , 理 规 其 处
模 6 l4 3 . 世 界 最 大 的净 水 装 置 I。 x 0 / 是 m d I
1 国 内外 管道分 质供 水发 展状 况
器 给 水 排 水 工 程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总体概况本项目为成都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涵盖东部新区15个街道(镇)的20户以上的140处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街道(镇)农村污水治理概况本分册为养马街道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收集管网部分,厂站部分详见单独分册。
本次设计污水管道主要沿村道平行布管,其中污水管道为重力自流。
本分册图纸一共包含11处污水处理点位,其中2处采用铺设管道(接管)的方式解决污水排放问题,4处采用建立集水池加转运至周边污水处理站的方式解决排水问题,5处3执行初步设计情况1)初设批爱本工程涉及140处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治理,其中采用接管治理28处,采用“集水池+污水转运”方式治理60处,采用独立集中处理52处。
由于初设审查后,东部新区“三区三线”调整,部分点位无法设置污水处理站。
故根据业主会议讨论,并报送应急局,最终确定接管治理28处,采用“集水池+污水转运”方式治理72处,采用独立集中处理40处,详见各个街道(镇)2)进一步落实厂站及管线用地合规性执行情况:根据意见对厂站、管线用地进行规划核实,并结合最新“三区三线”优化方案。
3)新建污水站不应占用道路排水边沟执行情况:确保新建厂站不占用排水边沟,必要处设置过水管涵。
4执行施工图审查情况1)化粪池标准图设计采用03S702,建议采用新的替代版本22S702执行情况:按专家意见采用最新版本图集22S702;2)架空过河段应负核管道高程和洪水位关系,不应影响行洪执行情况:按专家意见进一步核实管道高程。
二、设计标准及设计依据1 .设计参数污水重力自流管道按非满流设计,污水量计算依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和本居民点服务户数和人口数量设计确定,农村居民日平均生活用水定额为130L∕(人d),污水综合排放系数按0.85设计。
2 .本项目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 .主要设计规范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份》(2013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6)《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2022)7)《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l∙202l)8)《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9)《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0)《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OO8-2O21)1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1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X)14-2021)13)《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2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GB/T19472.2-2017)1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21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k20021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7)《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X)818)《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材》(T∕CECS1(X)11-2019)19)《排水用聚乙烯-聚氯乙烯共混双壁波纹管道安装图集》(JH2021S152-TJ)20)《埋地排水用聚乙烯共混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道工程技术规范》(TCECS635-2019)2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2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23)《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15072∙2011)24)《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CJJ-T209-2013)25)《泵站设计标准》(GB50265-2022)4 .主要设计依据1)本工程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地形图、管探资料、地勘资料:3)《成都东部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25年)》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年05月;4)《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年11月;5)《成都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年8月;6)《成都东部新区应急安全管理局关于成都东部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成东应急发(2022)号,2022年10月。
Infoworks ICM模型在市政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Infoworks ICM模型在市政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庞红璐;郝韶楠
【期刊名称】《四川水力发电》
【年(卷),期】2022(41)6
【摘要】采用Infoworks ICM软件构建佛山市狮山镇狮岭村西片区污水管网模型,对现状管网系统进行关键问题诊断,对规划污水管网建设前后区域截污效果和规划管网输水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管网梳理诊断过程可为项目勘察摸排阶段提供优先复勘位置,极大限度降低了摸排工作量;该片区现状管网旱季截污率为26.31%,规划阶段空白区管网建设完成后,截污率可达到94.87%,有效降低了污染物的入河量;污水管网具有应对水量变化的能力,排水高峰期污水溢流风险较低。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庞红璐;郝韶楠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5;TU992.3;TU823.3
【相关文献】
1.基于InfoWorks ICM模型的城市排水管网与内河耦合模拟
Works ICM排水管网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works ICM在市政道路雨水管道设计中的应用
4.基于Infoworks ICM模型对污水管网输水能力评价及泵站排水量优化
Works ICM在城市排水系统雨水管网改造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 市政 设计导则

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摘要:一、成都市政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1.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成都市市政建设的重要性3.设计导则对成都市市政建设的指导作用二、成都市政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设计导则的编制目的与原则2.设计导则的适用范围与对象3.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三、成都市政设计导则的实施与成效1.设计导则的推广与应用2.成都市市政建设的改善与提升3.设计导则对我国其他城市市政建设的借鉴意义正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成都市市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成都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市政设计导则,为市政建设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一、成都市政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市政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市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
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市政设计导则,对于提高成都市市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编制的,旨在为成都市市政建设提供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指导。
设计导则对成都市市政建设的各个领域,如道路、桥梁、隧道、给排水、燃气、供热、环卫、绿化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以确保市政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建设质量。
二、成都市政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设计导则的编制目的与原则成都市政设计导则的编制目的是为了规范成都市市政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高市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编制原则包括: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
2.设计导则的适用范围与对象成都市政设计导则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市政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适用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
3.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成都市政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设计文件编制要求、设计审查与批准程序、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设计变更管理、施工与验收要求等。
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

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目录一、总则 (2)二、设计编制要求 (3)2.1 设计单位资质要求 (4)2.2 设计内容要求 (6)2.2.1 海绵城市设施布局 (8)2.2.2 设施规模与性能 (10)2.2.3 水资源利用与水质保障 (11)2.2.4 雨水径流控制与调蓄设施 (12)2.2.5 设施施工与运行维护 (13)三、审查要点 (14)3.1 设计文件审查 (15)3.1.1 设计说明书 (17)3.1.2 设计图纸 (18)3.1.3 设计计算书 (19)3.2 设施工程审查 (21)3.2.1 施工工艺与材料选择 (23)3.2.2 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 (24)3.2.3 工程安全与环保 (26)3.3 验收与移交审查 (27)3.3.1 验收标准与方法 (28)3.3.2 工程移交与资料归档 (30)一、总则本规定旨在规范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建设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规定适用于成都市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及审查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规划、系统治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工系统的有机融合。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降水的保护和利用,提高城市绿地率,增加城市湿地面积,优化城市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应加强城市规划、建筑、交通、水务等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包括项目概况、建设目标、规划设计指标、实施方案、技术措施等内容。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区域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和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明确项目的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防洪排涝、雨水收集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室外排水系统计算表

1-1单元格说明
15.0
有提示 中间结果
需填写
5.06
最终结果
1-2各地降雨历 时为5min的降雨
地区
直辖市 东北 华北 华东 华南 华中 西北 西南
城市
北京
哈尔滨
秦皇岛 南京 深圳 武汉 西安 成都
A 2001 2889 1230 2989.3 975 983 1008.68 3365.7
实际流速 v(m/s)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结果提示
实际过流面积 圆形管充满角
A (m2)
θ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VALUE!
重现期(a)
5 5 5 5 5 5 5 5
q5 L/(s.100m2)
5.06 4.34 4.07 4.29 7.28 4.18 2.51 4.11
Y1井所带区域 面积(m2)
Y3井所带区域
径流系数
面积(m2)
Y5井所带区域
径流系数
面积(m2)
Y6井所带区域 径流系数
350 250 400
0 600
管道长度 (m) 20 25 55
管道坡度 I (‰) 2.50 2.50 2.50
管跌落 (m)
Y4→Y5
600
20
2.50
Y5→Y6
600
25
2.50
0.80
总排出管P1
7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文件备案编号:)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批 准 人: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的进展 摘要: 在市政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中,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统常占有较大的投资比例。因此如何在满足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下,合理设计城市排水管道系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已定管线下的优化设计、管线的平面优化布置和雨水径流模型的研究3方面论述了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发展中出现的方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今后仍需投入大量精力来研究和完善其设计计算方法。
关键词: 排水管道系统 优化设计 平面布置 径流模型 0 引言
排水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渍防涝、防洪的骨干工程。其中,生活住宅区和工矿企业的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统投资一般占整个排水系统的投资70%左右[1]。因此,设计时如何在满足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下,尽量降低管道系统的基建费用是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是:设计人员在掌握了较为完整可靠的设计基础资料后,按照管道定线和平面布置的原则,确定出一种较为合理的污水管道平面布置图。然后计算出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以水力计算图或水力计算表及有关的设计规定作为控制条件,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进行各设计管段的水力计算,求出各管段的管径、坡度以及在检查井处的管底标高和埋设深度。计算中,一般只是凭经验对管段的管径和坡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但其合理程度受到设计人员个人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多数计算采用反复查阅图和表的方法进行,工作效率低,时间长,不利于设计方案的优化。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在经验总结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各种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发展到了以定量和半定量为标志的给水排水工程“合理设计和管理”的阶段。与此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给水排水系统,开展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实践[2]。为了探求排水管道系统的最优设计计算方法,国内外许多科研、设计、教学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不少的工作,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从研究成果来看,应用计算机进行排水管道的设计计算,不仅把设计人员从查阅图表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加快了设计进度,而且整个排水管道系统得到了优化,提高了设计质量。所确定的最优方案与传统方法相比,可降低10%以上的工程造价[3]。 排水管道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设计计算主要涉及到3方面的内容:(1)在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进行管段管径-埋深的优化设计;(2)管线平面布置的优化选择;(3)雨水径流模型的建立。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通常具备溢流设施,用以限制输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的水量。由于溢流出来的雨水也就近排入河道,因此从水量角度而言,合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排水区域的影响与分流制雨水系统实际上是相同的[4]。
1 已定管线下的管道系统优化设计 对于在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进行管段管径-埋深的优化设计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最优化方法一般分为两种:间接优化法和直接优化法。间接优化法也称解析最优化,它是在建立最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最优化计算求出最优解;而直接最优化方法是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通过直接对各种方案或可调参数的选择、计算和比较,来得到最优解或满意解[5]。 1.1 直接优化法 在排水管道优化设计中,应用直接优化方法者认为[6~8]:虽然排水管道计算采用的水力计算公式很简单,但是由于管径的可选择尺寸不是连续变化的,不能任意选择管径;最大充满度的限制又与管径大小有关;关于最小设计流速、流速变化(随设计流量增加而增大)及其与管径之间关系的约束条件等都很复杂,也不能用数学公式来描述。因此,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来用间接最优化方法求解。相对而言,用直接最优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直接、直观和容易验证等优点。 1.2 间接优化法 应用间接优化方法者认为:随着优化技术的发展,尽管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中存在着关系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只要对其中的某些条件适当取舍,合理地应用数学工具,就可以把它简化、抽象为容易解决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最优解。根据出现的时间和使用的数学方法,间接优化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类: 1.2.1 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法是最优化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算法,它可以解决排水管道设计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也可对已建成的排水管道进行敏感性分析。它的缺点是把管径当作连续变量来处理,这就存在计算管径与市售规格管径相矛盾的问题[9]。而且将所有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化为线性函数,其预处理工作量大,精度难以得到保证。 1.2.2 非线性规划法 为了适应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中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非线性特征,1972年Dajani和Gemmell建立了非线性规划模型[10]。该方法基于求导原则,即目标函数的导数为零的点,就是所求的最优解。它可以处理市售规格管径,但当无法证明排水管道费用函数是一个单峰值函数时,得到的计算结果可能是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 1.2.3 动态规划法 1975年,由Mays和Yen首先把动态规划法引入到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中[11],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仍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应用中分为两支:一支是以
各节点埋深作为状态变量,通过坡度决策进行全方位搜索,其优点是直接利用标准管径,优化约束与初始解无关,却能控制计算精度,但要求状态点的埋深间隔很小,使存储量和计算时间大为增加[12]。为了节省运算时间,1976年由Mays和Yen引入了拟差动态规划法。拟差动态规划法是在动态规划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缩小范围的迭代过程,可以显著地减少计算时间和存储量,但在迭代过程中有可能遗漏最优解,而且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处理跌水、缓坡情况时受到限制[13~14]。另一支是以管径为状态变量,通过流速和充满度决策进行搜索[15]。由于标准管径的数目有限,较以节点埋深为决策变量方法在计算机存储和计算时间上有显著优势。最初的动态规划对每一管段管径选取的一组标准管径中有些管径并不一定是可行管径。因此发展出可行管径法,该方法通过数学分析,对每一管段的管径采用满足约束条件的最大和最小管径及其之间的标准管径,构成可行管径集合,进而应用动态规划计算。可行管径法使得优化计算精度得以提高,并显著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和计算机内存储量[16]。 动态规划法是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最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无论是利用节点埋深还是利用管段管径作为状态变量,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阶段状态的“无后效性”(“无后效性”是指当给定某一阶段的状态时,在以后各阶段的行进要不受以前各阶段状态的影响)。因此,用动态规划法求出的污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最优方案。 1.2.4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优化技术,它是模拟生物学中的自然遗传而提出的随机优化算法[17]。它仍采用规格管径作为状态变量,可以同时搜索可行解空间内的许多点,通过选择、杂交和变异等迭代操作因子,最终求得满意解。一般在解决中小型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时,可以求得最优设计方案;尽管搜索方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当解决大型管道系统问题时,遗传算法仍可以求得趋近于最优解的可行方案[18]。 总之,在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间接优化法和直接优化法同时在应用着,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都以设计规范要求及管径、流速、坡度、充满度间的水力关系为约束条件,以达到费用最小为目标。
2 管线的平面优化布置 研究人员在解决已定管线下的排水管道系统优化问题的同时就已经指出,对不同定线方案的优化选择更具有适用价值。但由于已定管线下的设计是管线平面布置的基础,加上目前已定管线下的优化设计计算并不成熟,造成了系统平面优化布置的进展甚微。 最早着手这方面研究的是J.C.Liebman(1976)。在他的研究中,撇开水力因素,假定每一管段管径相同,以挖方费用为优选依据,选择一初始布置方案,然后用试算法逐步进行调整。此后Argaman(1973)和Mays(1976)在平面布置方案中引入排水线(Drainage Line)的概念,将排水区域内与最终出水口节点(即检查井)相距同样可行管段数的节点用一根排水线连接起来。对任一排水线,上游的流量在该排水线流向下游[19]。这样,管线平面布置方案的优选问题转化为最短路问题,可用动态规划法求解。此模型已经考虑到水力因素,但由于排水线的引入,寻优过程的搜索范围被限制在平面布置方案可行域中的很小一部分,即使是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人员亦有可能把最优的方案排除在外。再加上其所需存储最大和计算时间长的特点,此法仍是无法实现。1982年,Walters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曾应用于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发现,城市排水系统平面布置能够抽象为由点和线构成的决策图,于是转向从图论中寻找平面优化布置的方法。1983年,P.R.Bhave和J.F.Borlow将网络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数算法应用于排水管道系统平面布置方案的优选。假定系统中的每一管段具有相同的权重(Weight),避开水力因素,用定权方法来求解。1986年,S.Tekel和H.Belkaya又应用了3种权值来解决:(1)各管段地面坡度的倒数;(2)各管段的管长;(3)各管段在满足最小覆土条件下,按最小坡度设计时的挖方量。分别对这3种权值运用最短路生成树算法求管线平面布置方案,再进行管径、埋深和提升泵站的优化设计,最后取投资费用最小的平面方案作为最优设计方案。 对于排水管道系统所有可行的管线敷设路径构成的图,各管段的实际权值只有在方案确定以后才能计算出来,因此属于图论中的变权问题,可是到目前为止,图论中的变权问题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国内,李贵义(1986)提出了简约梯度法,陈森发(1988)提出了递阶优化设计法[20],这些方法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最近,遗传算法的出现为排水管道系统平面优化布置提供了可能条件,因为遗传算法的运算机制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没有特殊要求。G.A.Walters已经应用遗传算法在城市给水排水、农田灌溉、电缆和煤气管线方面进行研究[21]。
3 雨水径流模型方面的研究 我国雨水管渠的设计一直沿用推理公式法,1974年试行、1987年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都是如此规定。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方法是假定管渠中水流为均匀流,求得水流在管道中的流行时间;再假定雨水在地面的水流流速等于管渠中的水流流速,降雨历时等于地面集水时间,由暴雨公式求得下一管段的最大设计流量。选择一可行管径作为设计管径,由水力公式求得所需的水力坡度(或选择一可行的水力坡度,来求出所需的可行管径)。 推理公式法应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水力计算,其最大优点是简单迅速。由于使用了历史最大降雨资料,能够得到偏于安全的设计。但是,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推理公式法中基于推导公式的假定不尽合理,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化。由于实际暴雨强度在受雨面积上的分布不均匀,当汇水面积较大时,所取的降雨历时较长,按公式计算得出的下游管段的设计流量会出现较大的偏差。(2)理论上作了过分简单的假设,使用者可能会不经检验地就借用其它地区公布的参数和常数,以便节省时间。设计因缺乏充分的实例资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只能计算洪峰流量,无法推求完整的径流过程,对雨水调节池设计、合流制排水管道溢流流量计算无法适应要求。(4)将直接来自设计暴雨的设计重现期,转化成排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这一假设并没有被充分证实。Marsalek(1978)、Wenzel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