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管理道家智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国学智慧与管理者修炼教材.ppt

境由心造
• 四川青城山上清宫洞灵祖殿的对联: •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志存高远
• 语出诸葛亮《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意思是 一个人应该有高尚远大的志向。
• 人必须立志,立志不仅可以给人以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 动力,还能使智慧、情感聚精会神于既定目标,从而取 得成功。
• 君子养身,莫善于静。静如止水,静如明镜。水止乃 澄,镜明斯应。能明则诚,知止而定。(清代尤侗 《静箴》)
•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 然,失意泰然。
在尘不染
• 语出佛家:“处尘能不染,学道有何难”——身处追 逐名利的滚滚红尘,Hale Waihona Puke 然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节气 操守。
• 一个人有理想并不难,难的是在理想与现实不相容时, 能否经受住现实的残酷与诱惑,继续坚持,也就是有 没有节操。
• 幸福是熬出来的。不怕苦,苦半辈子;怕苦,苦一辈 子。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白守黑
• 语出《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思是,内心虽然明白,却安于沉默,是天下通行的 法则。
• 人在社会上难免要与一些丑恶的东西打交道,如果过 于敏感,察察为明,事事认真,势必会使自己的心情 处于焦虑状态,也不利于与他人的交往合作。
• 立志须高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品格,最 大限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
• “志欲高而无妄”,志向的立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合 乎人群需要,切合实际情况,切忌违背情理、不自量力。
志存高远
•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宋代张载《经学理 窟》)
•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 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 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 情,永串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诫外 甥书》)
国学与管理智慧知识讲堂课件PPT

前。
第二阶段。自1919年 “五四”运动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 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
第三 阶段 。自 1949 年新 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 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 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
的载华凝天古也文灵制神象之之经所中勰作经
奥体文聚地代。章之人,天鸿至也说的《用典
区,化,人的
之奥纪参地教道者:《文,的
。是精也三经
骨区,物,也,,
宗心正地
人是者典
髓,洞序效。不恒
经雕如位
性的中的是
者极性,鬼故刊久
篇龙刘与
》》
“国学”的来龙去脉
经典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 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 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 道理。 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 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
“国学”的来龙去脉
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
灿楼中社堂未作其王
然阁评会集出有中国
62
放,论研林版 以维
出在说究》。种经的
了几:》。代,史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 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 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 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 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 求真、在创获。
“国学”的来龙去脉
第二阶段。自1919年 “五四”运动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 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
第三 阶段 。自 1949 年新 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 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 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
的载华凝天古也文灵制神象之之经所中勰作经
奥体文聚地代。章之人,天鸿至也说的《用典
区,化,人的
之奥纪参地教道者:《文,的
。是精也三经
骨区,物,也,,
宗心正地
人是者典
髓,洞序效。不恒
经雕如位
性的中的是
者极性,鬼故刊久
篇龙刘与
》》
“国学”的来龙去脉
经典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 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 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 道理。 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 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
“国学”的来龙去脉
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
灿楼中社堂未作其王
然阁评会集出有中国
62
放,论研林版 以维
出在说究》。种经的
了几:》。代,史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 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 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 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 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 求真、在创获。
“国学”的来龙去脉
《国学与管理》课件

02
CATALOGUE
国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国学对管理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际关 系和团队合作,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 人性化管理、员工关系和团队协作有 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 治,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规划和组 织变革具有启示作用,引导企业顺应 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领导者应注重与团队成员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来化解矛盾 和问题,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领导者应鼓励团队成员发挥创造力和创新 精神,通过激发员工的潜能来推动团队的 发展和进步。
领导力提升与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
领导者应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 ,通过阅读、培训和实践等方 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 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 以改进。
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管 理能力
领导者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乐观, 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
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 任,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和 带动团队成员。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 会网络
领导者应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 ,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际 关系网络,为团队的发展和管 理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国学的主要流派
总结词
国学的主要流派
详细描述
国学主要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这些流派在思想观点、价值取向 、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探寻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理,以及中 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总结词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详细描述
在当今社会,国学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国学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 问题。其次,国学强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最后,国学也是中华文化传 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道家管理思想》课件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与配合。
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优化组织结构
强化团队建设
倡导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整体性管理思想
05
整体性管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以实现组织整体最优化的管理思想。
整体性管理关注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和整合,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体或部门的目标。
整体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策略。
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目标应与组织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目标冲突和资源浪费。
统一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
平衡原则
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资源配置。
柔性原则
追求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赢,通过合作、协同和共享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共赢原则
尊重多样性,接纳不同意见和文化,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
包容原则
加强内部沟通,促进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制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协同与整合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组织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让员工自主完成任务和目标,管理者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优化组织结构
强化团队建设
倡导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整体性管理思想
05
整体性管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以实现组织整体最优化的管理思想。
整体性管理关注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和整合,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体或部门的目标。
整体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策略。
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目标应与组织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目标冲突和资源浪费。
统一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
平衡原则
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资源配置。
柔性原则
追求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赢,通过合作、协同和共享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共赢原则
尊重多样性,接纳不同意见和文化,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
包容原则
加强内部沟通,促进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制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协同与整合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组织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让员工自主完成任务和目标,管理者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课件(PPT 67张)

35
道家学说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
老子的思想。 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 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 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尙贤,使民不 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对管理的思想只有在汉初文景之治 时得以贯彻。
“背井离乡”,生离死别。 因此,愚公只能移山而不能愚公搬家。 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了流民(流氓无产者),反 正一无所有,“死国可夫?”中国历史上农民战 争不断,原因之一就在此。
10
②农业需要兴修水利:灌溉农业
大禹治水,需要集权(尤其是中央集权),
没法搞民主(治水的方案:从哪家过,不 从哪家过,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能 搞少数服从多数吗?) 农耕文明决定了管理的模式就是集权的、 权威的。
37
佛教
佛教是信仰佛陀(简称“佛”)的宗
教。
38
佛是“佛陀”的简称
Buddha,也音译作“佛
驮”、“浮屠”等, 意译为“觉者”、 “知者”,意谓“彻 底的觉悟者”。所谓 “觉”,包括自觉和 觉他(使众生觉悟)。 所以,佛教也叫“浮 屠教”。
39
又称释教
• 佛陀是谁?释迦牟尼。所以,信仰释迦牟 尼之教便是释教。 •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也有 “贤明者”、“圣人”之说。 • 因为他出生于释迦部落而有此称呼。 • 所以,佛教也称“释教”、“释门”、 “释家”。和尚称“释子”(Buddhist monk),简称“释”。
④农民的生存形式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
式:牛郎织女。 管理内容上产生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 内;男女有别。 大户人家:妻妾有别。
13
道家学说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
老子的思想。 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 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 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尙贤,使民不 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对管理的思想只有在汉初文景之治 时得以贯彻。
“背井离乡”,生离死别。 因此,愚公只能移山而不能愚公搬家。 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了流民(流氓无产者),反 正一无所有,“死国可夫?”中国历史上农民战 争不断,原因之一就在此。
10
②农业需要兴修水利:灌溉农业
大禹治水,需要集权(尤其是中央集权),
没法搞民主(治水的方案:从哪家过,不 从哪家过,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能 搞少数服从多数吗?) 农耕文明决定了管理的模式就是集权的、 权威的。
37
佛教
佛教是信仰佛陀(简称“佛”)的宗
教。
38
佛是“佛陀”的简称
Buddha,也音译作“佛
驮”、“浮屠”等, 意译为“觉者”、 “知者”,意谓“彻 底的觉悟者”。所谓 “觉”,包括自觉和 觉他(使众生觉悟)。 所以,佛教也叫“浮 屠教”。
39
又称释教
• 佛陀是谁?释迦牟尼。所以,信仰释迦牟 尼之教便是释教。 •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也有 “贤明者”、“圣人”之说。 • 因为他出生于释迦部落而有此称呼。 • 所以,佛教也称“释教”、“释门”、 “释家”。和尚称“释子”(Buddhist monk),简称“释”。
④农民的生存形式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
式:牛郎织女。 管理内容上产生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 内;男女有别。 大户人家:妻妾有别。
13
道家的智慧PPT课件

人对万物要加以区分,以此追求生活上的保障。 然而,一旦区分就会产生问题,因为事物会开
始出现贵贱的差别。 英国作家王尔德( Oscar Wilde,1854~1900)
曾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 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
(二)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 关系
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之后,让人可以活得 下去,却也带来危机。
生存智慧:“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 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uī], 复归于无极。”
生态伦理:保护大自然
(三)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 一切
知要从区分、避难,再到启明,这一步是最难 的。启明就是“道我一致”,不再从自己,而 是从道来看这个世界。
如果以人为本位,就会用人的聪明与能 力去设法改造自然界,这就是人为的造作。一 旦出现太多的造作,原本自然的会变成不自然, 最后将出现灾难。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人类本 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间的问题。
老子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道家认为这 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
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 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也越多。 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 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 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
如果只靠儒家,有时又会显得伸展不开。这个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启发与 提升自己的心灵。
老子所持的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
始出现贵贱的差别。 英国作家王尔德( Oscar Wilde,1854~1900)
曾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 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
(二)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 关系
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之后,让人可以活得 下去,却也带来危机。
生存智慧:“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 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uī], 复归于无极。”
生态伦理:保护大自然
(三)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 一切
知要从区分、避难,再到启明,这一步是最难 的。启明就是“道我一致”,不再从自己,而 是从道来看这个世界。
如果以人为本位,就会用人的聪明与能 力去设法改造自然界,这就是人为的造作。一 旦出现太多的造作,原本自然的会变成不自然, 最后将出现灾难。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人类本 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间的问题。
老子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道家认为这 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
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 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也越多。 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 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 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
如果只靠儒家,有时又会显得伸展不开。这个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启发与 提升自己的心灵。
老子所持的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
国学智慧PPT课件

•175 •150 •125 •100 •75 •50 •30 •20
骄傲 愤怒 欲望 恐惧 悲伤 冷淡 内疚 羞愧
•自我膨胀, 抵制成长
• 导致憎恨, 侵蚀心灵
• 上瘾,贪婪
• 妨害个性的成长 • 充满对过去的懊悔
自责和悲恸 • 世界看起来没有希望
• 导致身心疾病
• 严重摧残身心健康
14
能量层级(+)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运用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花了38 年心血,历经五大洲、不同肤色,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资料; 250000次以上测试,精密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 都有其相对应的能量指数。人的身体会随着精神状况而有强弱的起伏。 他把人的意识能级归到1~1000的范围。人的情绪越正面者,能量越高, 反之则越低…
孝
效 笑
21
百善孝为先
第一层意思:孝为百善之首; 第二层意思:孝心一开,百善都开;
孝是德之本。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0/5/12
22
《常回家看看》 《父亲》 《妈妈的吻》 《烛光里的妈妈》 《懂你》 《妈妈的话》 《鲁冰花 》
2020/5/12
23
你对父母了解有多少?
5
从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安身之本 立命之基 为官之道 为政之策 处事之技 处世之智
6
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注重个人修养 强调和谐中庸 追求修齐治平 倡导知行合一
7
传统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
“忠”:一般特指“忠君爱国” “孝” :“善事父母” ,“百善孝为先” “仁”:就是“爱人” ,“仁者爱人” “义” :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礼” :礼让,其核心是“尊重” “智” :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信” :诚信,不虚伪
《道家的管理智慧》

现代回响 松下以心制窍揽全局
• 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发挥其事业部积极性的具体 事例:当松下公司开始制造电热锅时,东芝的电热 锅早已雄踞市场。按常理,欲保留电热锅产品,就 该利用其他产品的利润来补偿。可松下却把它从原 来的电热器事业部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事业部, 使得电热锅事业部不得不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结 果后来松下的电热锅占有了50%的市场。这难道不 是个奇迹吗?
英国管理大师高伯瑞:我只呼吁每个政府,站 在纯粹务实的立场来处理每件问题。市场经 济有用,就应该用;整固行动有必要,但不 该处处设限。
精选课件
现代回响 王石谈老总不能当“工头”
• 最近看王石登山登得高兴,就有人问:“身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老 总,您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似乎有些 不负责任。对此您怎么看?” 王石不以为然,回答说:“现在是 信息社会,有互联网,有移动电信,随时可以与下属沟通。企业 领导人一定得与下属天天在一起才能搞好企业吗?你也看到了, 在这里,用手机和上网都很方便,这些不行还有海事卫星电话、 铱(yi)星电话。我1997年开始使用铱星电话和上网,当时万科 内部已建起计算机网络,尽量实行无纸化办公,这在国内是非常 超前的。目前万科除了签支票,各项业务都由电脑处理。”
精选课件
古代故事 赵襄子御马悟治国
• 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在比赛中丢了面子,自然十 分恼火。他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把怒气一古脑儿发在王 良身上,说王良没把有些技巧传授给他。王良急忙解释 说:“我岂敢这样做?技术倒是毫无保留教给您了,只 是您运用这些技术时出了偏差。驾驶马车中最重要的, 莫过于使马的身子稳住车子,人的注意力与马的动作相 协调,这样马才会跑得快,跑得远。驾车的人千万不可 总是干扰马的动作,若一时要它这样,一时要它那样, 马就没法一个劲儿往前冲。您的问题恰好出在这里。当 您落在后面时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担心被我赶上, 总之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的身上,怎么可能去配合马 的动作呢?驾马车时是马在跑而不是人在跑,主角是马 而不是人,御手只是引导而不能去干扰它,你没有这样 做,怎么能赢得比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第18章》
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是回归自然的唯一途径 ➢ 因为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可能改变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第29章》
➢以无为顺应自然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
➢以无为顺应人性自然是治国的根本规律
2、修身之道
珍视生命
➢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老子·第44章》
无知无欲
➢摈弃错误的知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81章》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
3、处世之道
《老子·第5章》
➢谨慎治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第60章》
反对“有为”管理
➢“有为”政治的弊 端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第75章》
➢不搞“察察之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与状态 ➢“自然”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 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比“自然”更好
➢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第12章》
➢ 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论语·为政》
《老子·第28章》
➢以曲求伸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老子·第24章》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2章》
➢自知与自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32章》
上善若水
➢水顺应万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
《老子·第78章》
➢王者气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 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第66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则民自富, 我无欲则民自朴。
《老子 · 第5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 · 第37章》
二、黄老“因循”管理之道
1、“黄老”概说
什么是黄老之学
▪ 战国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学派。 ▪ “黄”是黄帝,“老”是老子。 ▪ 代表作:《吕氏春秋》、《淮南子》等
道家领导智慧
目录
前言 一、老子“自然无为”之道 二、黄老“因循”管理之道 三、庄学“内圣外王”之道
前言
什么是“道家”
▪道家与道教有本质区别。 ▪以老子为创始人,崇尚自然无为。 ▪有“老庄”、“黄老”与“玄学”三个流派.
老子 (创始人)
老庄学派 (内圣之道)
黄老学派 (外王之道)
魏晋玄学 (内圣外王 合一)
“黄老”道家的特点
以道家哲学为最高原则,融合法家、 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以经邦 治国为目的。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2、黄老道家的理论结构
以道家“因循”为治国原则
➢将《老子》的“无为”改造为“因循”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为何将“规律”称为“道”
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 称其为“道” ,是取人类出行必 遵循“道路” 之意。
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王弼《老子指略》
➢“道”是万物生化之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
➢“道”运动规律与常识相 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章》
➢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22章》
4、治国之道
实施“无为”管
理
➢
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 圣人“不仁”——顺应社会规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争之争
➢善战者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老子·第68章》
➢欲擒故纵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36章》
➢以静制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一、老子“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其人其书
•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 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 • 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 • 出函谷关,著《老子》。 • 逝世于秦地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 《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1、自然之道
什么是“自然”?
《老子·第58章》
➢使民无知无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3章》
管理的最高境界
➢社会自治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17章》
➢无为而无不为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
因者,君术也; 为者,臣道也。
《吕氏春秋·任数》
因则功,专则拙。 因者无敌。
《吕氏春秋·贵因》
黄老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
• 以仁为本 • 以德治国 • 修己安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
《老子 · 第57章》
什么是“道”?
➢“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
•“道”:无形,简称“无”。 • 万物:有形,简称“有”。 • 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第77章》
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是回归自然的唯一途径 ➢ 因为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可能改变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第29章》
➢以无为顺应自然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
➢以无为顺应人性自然是治国的根本规律
2、修身之道
珍视生命
➢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老子·第44章》
无知无欲
➢摈弃错误的知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81章》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
3、处世之道
《老子·第5章》
➢谨慎治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第60章》
反对“有为”管理
➢“有为”政治的弊 端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第75章》
➢不搞“察察之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与状态 ➢“自然”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 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比“自然”更好
➢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第12章》
➢ 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论语·为政》
《老子·第28章》
➢以曲求伸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老子·第24章》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2章》
➢自知与自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32章》
上善若水
➢水顺应万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
《老子·第78章》
➢王者气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 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第66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则民自富, 我无欲则民自朴。
《老子 · 第5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 · 第37章》
二、黄老“因循”管理之道
1、“黄老”概说
什么是黄老之学
▪ 战国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学派。 ▪ “黄”是黄帝,“老”是老子。 ▪ 代表作:《吕氏春秋》、《淮南子》等
道家领导智慧
目录
前言 一、老子“自然无为”之道 二、黄老“因循”管理之道 三、庄学“内圣外王”之道
前言
什么是“道家”
▪道家与道教有本质区别。 ▪以老子为创始人,崇尚自然无为。 ▪有“老庄”、“黄老”与“玄学”三个流派.
老子 (创始人)
老庄学派 (内圣之道)
黄老学派 (外王之道)
魏晋玄学 (内圣外王 合一)
“黄老”道家的特点
以道家哲学为最高原则,融合法家、 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以经邦 治国为目的。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2、黄老道家的理论结构
以道家“因循”为治国原则
➢将《老子》的“无为”改造为“因循”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为何将“规律”称为“道”
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 称其为“道” ,是取人类出行必 遵循“道路” 之意。
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王弼《老子指略》
➢“道”是万物生化之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
➢“道”运动规律与常识相 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章》
➢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22章》
4、治国之道
实施“无为”管
理
➢
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 圣人“不仁”——顺应社会规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争之争
➢善战者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老子·第68章》
➢欲擒故纵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36章》
➢以静制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一、老子“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其人其书
•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 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 • 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 • 出函谷关,著《老子》。 • 逝世于秦地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 《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1、自然之道
什么是“自然”?
《老子·第58章》
➢使民无知无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3章》
管理的最高境界
➢社会自治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17章》
➢无为而无不为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
因者,君术也; 为者,臣道也。
《吕氏春秋·任数》
因则功,专则拙。 因者无敌。
《吕氏春秋·贵因》
黄老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
• 以仁为本 • 以德治国 • 修己安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
《老子 · 第57章》
什么是“道”?
➢“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
•“道”:无形,简称“无”。 • 万物:有形,简称“有”。 • 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第7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