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维的特性

艺术思维的特性
艺术思维的特性

艺术思维的特性

(2005年2月25日,台南成功大学)余秋雨:

大家晚上好!

我这次在台湾各地演讲,基本上都是旧地重游,但台南是一个例外,第一次来。成功大学早就闻名,我在文学界的朋友白先勇、龙应台都在这里读过书,另一位年迈的教授苏雪林女士,我虽未曾谋面,却也知道她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了晚年。

刚才校长告诉我,今天来听讲的,除了成功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外,还有大量校外的朋友,其中包括不少杰出的企业家。按照演讲主办者事先的安排,我今天要专门谈谈艺术的问题,这似乎太专业了一点,但我想还是合适的。因为现在大家都在担忧的人文沉沦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艺术情怀的失落。这一点,与任何人都有关系。

艺术情怀的失落,并不是接触艺术的机会太少。相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接触艺术的机会更多了。在电视上就能看到各种电影,在网路上就能阅读大量小说,各个城市也都肯花钱建造剧场、博物馆和美术馆…… 除了这类正统艺术的展示之外,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在古董拍卖、服饰设计、家居装修等等场合与艺术问题相遇。总之,作为一个现代人,早已时时刻刻处于“审美包围”之中。

这是一件大好事,是无数远比我们高雅的前辈连梦想也不能抵达的福报。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现代人身处艺术之林却并不真正懂得艺术,审美感知稀薄、疲顿、保守、平庸。他们的艺术欣赏,大多采取逢场作戏、走马观花的态度;他们的艺术判断,大多采取实用主义、潮流主义的标准。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通过教学来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但在学校里,更遗憾的事情发生了。一般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着重于艺术的历史和知识,专业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着重于艺术的制作和技能,这中间少了一项最根本的基础:艺术思维和艺术感觉的培养。

与艺术有关的知识思维和技术思维,并不是艺术思维,更不是艺术感觉。我们一定见过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能详细地讲述莎士比亚的生平、法国印象派的历史、莫扎特和肖邦的死因,但在现实的剧场和画展上,却无法对一个场景、一种旋律产生敏感和激动。他们没有能力对眼前的艺术作品作出

第一判断,听到有人作出了判断,他们则能引经据典地进行长篇论证。这种引经据典,不是艺术思维。

更多的朋友是,生活已经走向现代,观念也已经比较超前,但艺术思维却仍然非常狭隘。他们还是在寻找一个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在讨论一部历史剧是不是符合“历史真实”,还是在气恼一幅现代派绘画让民众无法“看懂” ……

在这种情况下,可怜的艺术,一会儿被拉入学理领域,一会儿被拉入政治范畴,一会儿被拉入娱乐圈内,一会儿被拉入古董拍卖行的价码之间,一会儿被拉入茶后饭余的闲谈之中,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地位。

因此,我觉得,在人们全力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潮流中,应该有人多谈谈艺术,让正常的艺术思维成为当代社会思维的一部分,让我们身边的“审美包围”不再仅仅是一种附庸风雅的点缀。

今天我抛砖引玉,先谈几点艺术思维的特性,供诸位参考。

第一,艺术思维的重心是直觉形式。

艺术思维在本质上不是理性思维,它的起点是感觉,它的终点是形式。

我们面对艺术,不管是欣赏还是创作,首先需要打开的是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分析、知能、推断。这就像我们面对一个美景,总是立即地、整体地、本能地直觉到它的美,而不是通过分析才获得美的认识。事实证明,任何对美景的理论分析总是苍白无力的,而且越是美的地方越是无法分析,而许多不美的地方反而处处符合美的分析。

艺术评论家们总是说,某个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在运动状态中保持了宁静”,“在粗犷背景下刻画了细腻。”这种分析我们已司空见惯,但终于有一天我们才疑惑起来,因为发现世上多数丑陋的作品也是有动有静、有粗有细的。其他诸如“平衡是美”、“不平衡是美”、“完整是美”、“残缺是美”等等大判断也是这样,不仅互相抵牾,而且与丑完全划不清界线。那么,要这种分析和判断有什么用呢?

原来,许多思想大师对此早有论断。黑格尔说:“知性不能掌握美”。柏格森说,所谓分析,只是借助于一些人所共知的概念来“包围”美,而不能抵达美;只有直觉,才能与美溶成一体。因此,美不美的问题,只有在感性直觉中才能成立,才有价值。

但是,人的感性直觉是各别的、零散的、处于不同等级间的,怎么才能把它们召集在一处,产生

共鸣?这就是要靠形式的魔力了。这种艺术形式,被苏珊? 朗格说成是“生命活动的投影”,被克莱夫? 贝尔说成是“有意味的形式”,可能是一个形象,可能是一个场景,可能是一组线条和色彩,也可能是一种旋律,但都必须具有高度的收纳功能和发射功能,成为感性直觉的凝固造型。

我把直觉审美形式看成是艺术的本质,因此在《艺术创造论》一书中为艺术制定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艺术素养,主要体现于他对审美形式的直觉敏感。人类要获得的艺术训练,也应该集中在这个方面。

到艺术博物馆去看看就知道,一般的参观者在认真地阅读说明、听着讲解,而真正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者和创造者却不会这样,他们只是打开自己的直觉之门,在各个展厅里寻找震撼自己的形式。找不到,就快步走过;找到了,就留连多时。塞尚说,一幅画,只是眼睛的节日、色彩的逻辑,其他逻辑也许包藏在里边,但艺术家不会去依顺,一依顺,他就完了。

第二,艺术思维的内容是人生况味。

艺术在内容上常常被灌注了大量的社会命题、历史命题、政治问题、地域命题、行业命题、法学命题,只把相关人物的人生描写当作一种缓释剂、调味品。这显然是本末倒置。那些命题本有自己各自的学科在承担,为什么还要硬拉艺术去替它们服役?人类社会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命题哪门学科都不管,留给了艺术,艺术岂能忘本?

不管外层题材的形貌如何,人生况味总是永恒的第一意蕴。我曾写过:“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塞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是否有相同的重量?”

莱辛说,一个女皇的排场可以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但在艺术家看来,她真正动人的地方一定是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儿、妻子或母亲的场合。这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女皇的价值在于至高地位;在艺术上,她的价值在于人生况味。所谓人生况味,不在乎地位等差。

而且,显而易见,也只有人生况味,使她本人(而不是朝廷)具有了被普遍共鸣的可能。

任何优秀艺术的欣赏者都是不分地域和行当的,剧场和音乐厅门口,从来也没有劝阻过谁。因此,我想不出除了人生况味之外,还有哪一种意蕴有权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并产生由衷的共鸣?

都去体现人生况味,是不是会单调?这个问题恰恰是出于对人生的无知。人生太多悖论了:为什么最美好的爱情的选择权交给了最不懂事的年岁?为什么最明智思维的成熟总是与最衰弱的躯体相伴?为什么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天真,而人生经验的总和却是平庸?为什么善恶总是找不到标准,成败全都会失去安静?此外,死亡究竟是人生的断裂,还是人生的终结?自杀就是是人生的被动,还是人生的主动?…… 我可以一口气这样没完没了地说下去,而每一项,又可翻腾出多少人生故事?

艺术作品,只有放弃了对人生况味的追索,成了其他命题的附庸,才会单调,才会枯燥。

对当代艺术家来说,许多看似重大的历史、自然、战争题材,也作人生化处理。例如,法国、意大利合拍的电影《舞厅》,把半个世纪的法国史让一群舞客的人生过程来体现,于是历史也溶入了人生;又如澳大利亚电影《悬崖下的午餐》,让一个女学生的人生之谜来折射时代的转折,于是时代的转折也被看成为一个人生过程;再如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让战争的残酷聚焦为几个人的人生变态,于是战争的本质也获得了人生的裁量……

当然,许多外在的因素也能进入艺术意蕴,但那毕竟是低一层级的事情。遗憾的是,现在似乎有更多的艺术家注目于这些低一层级的事情。

第三,艺术思维的指向是两难结构。

艺术思维保留未知和两难,不追求结论。结论,是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的目标,却不是艺术思维所要求的。艺术思维只沉湎于那些“永远重要却永远没有结论是人生课题”,这话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学者别林斯基说的。我写《文化苦旅》,就是因为感受到大量找不到结论却能牵动情感的话题,必须用文学来表达。我说:“我把找到了结论的课题交给课堂,把找得到结论的课题交给学术,把找不到结论的课题交给散文。”

大而言之,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渔夫,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能是,但又都不是,两相驳难,没有止境。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中,伽利略应该不应该向教廷忏悔?两种意见势均力敌,如果有了一个偏向,就立即降低了作品的层次。再如,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不是应该走向婚姻?他们的爱情那么纯净,当然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果,但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没有做丈夫的任何素质,林黛玉没有做妻子的丝毫准备,因此显而易见,他们如

果结婚将会亲手埋葬爱情。那么,究竟是不是应该走向婚姻,也是一个彻底的两难。

有人会说,如果找不到答案还写它干什么?艺术家会说,如果有明确的答案还写它干什么?

法国现代诗人让·儒夫说:“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一个永恒的谜。在音乐会上也是一样,我们知道自己的心灵与一个伟大的乐曲交流了,但不知道交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在与永恒的境界交流,与一种超体验交流。”

海明威则说:“真正优秀的作品,不管你读多少遍,仍然不知道它是怎么写成的。一切伟大的作品必有神秘之处,而这种神秘之处是分析不出来的。”

既然他们都这么说,这么做,那就让我们相信了吧,相信艺术的神秘灵魂。在艺术中勾划逻辑、扣挖结论,都是对艺术的损害。因此,所谓艺术修养,一定不表现为在艺术作品前条分缕析、滔滔不绝,而往往表现为静默以对,徘徊往复。

第四,艺术思维的本性是多方象征。

艺术思维不会就A论A,就B论B,而必须从A中看出远远大于A的东西,在B里看出远远高于B的架构,这就是象征。由表层而指向内层,组成了一个双层结构,按照英国学者科勒律治的说法,是一个“半透明的双层结构”,建立了一种“隔层同视”的关系。

在真正的艺术家眼中,世间万物都是互为象征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象征的森林。

艺术中的象征有多种类型。最基本的是符号象征,每一个符号都带有比喻性质。艺术的重大任务是创建一系列有魅力的符号,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程式就带有符号象征的明显色彩。

有的艺术家不满足于部件性的符号象征,追求象征的整体性,那就出现了寓言象征。卡夫卡、马尔克斯、伍尔夫的小说,尤涅斯库、迪伦马特的戏剧,都是寓言象征的典范。我曾经说过,不懂得寓言象征,我们就无法欣赏一半以上的外国现代派艺术作品。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象征,是象征却不像象征,是寓言却很可能发生,我称之为实体象征。《唐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阿Q正传》、《老人与海》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们以一种非寓言化的可信写实层面,指向着广阔的人类生态,而这种指向又不是隐含曲折的,而是十分显豁的。实体象征是层级最高、表现最难的一种象征,一旦成功,大多会成为名作。

上述种种象征,在艺术领域,已不仅仅是技巧手法,而是组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不习惯于象征思维,在艺术领域必定寸步难行。

以上我从直觉形式、人生况味、两难结构、多方象征这四个方面讲了艺术思维的特性。这并不是严谨的论述,而只是从思路上对我们日常对艺术的误会提出一些异议。我的说法不一定对,很可能与你们老师的意见有所不同,那么,请一定以你们老师的意见为准。我的说法,只是一种课后的参考,侧面的补充。

刚才听贵校领导说,贵校在制订今后几年规划时早已把我列入了聘任名单。对此我深表感谢,却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万一能在贵校任教一个时期,我会把这些艺术问题讲得再详细一点。当然,更有可能的是,我根本来不了,或来了之后贵校并不想让我讲艺术课程。

我今天所讲的这一些观点,可能对校外来听讲的朋友更重要一点,因为离开了学校就没有专门研究艺术的老师来向我们讲述这些问题了,我们只能凭借一些道听途说、零碎印象靠近艺术,极有可能阻碍我们的正常审美。我的这些说法,倒是来排除这些障碍的。你看,我希望大家面对艺术时不要畏惧理论和知识,只在乎释放每个人都有的感性直觉和形式敏感;我还希望大家不要畏惧历史和政治,只在乎开启人人都在品尝的人生况味;我又希望大家不要忙着寻找结论和答案,不妨在两难之间作无奈感叹;最后,我更希望大家不要苦于对号入座的直接对应,不妨在象征的天地里自由嬉戏。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我的一个基本思路了:艺术是以审美形式达到人性自由的阶梯,一切违背这个方向的障碍物不管多么堂皇而合理,都应该排除。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演讲,几千人聚精会神地听了那么久,我实在为成功大学感动,为台南市感动,也为艺术高兴。

谢谢大家。

(本演讲稿整理时溶入了2005年2月23日在新竹清华大学演讲的部分内容)

创新思维的5个特点_经典问题和答案

创新思维的5个特点_经典问题和答案 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创新思维的5个特点,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创新思维的特点一、联想性 联想是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创新的界域。联想性思维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创新,如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以利用别人的发明或创造进行创新。联想是创新者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 能否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联想,与一个人的联想能力有关,然而在创新思考中若能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式则是有效利用联想的重要前提。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创新思维的特点二、求异性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阶段,求异性特别明显。它要求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 英国科学家何非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设法走到某事物的极端而观察它有无特别现象的工作。”创新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结论怀有盲从和迷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求异性思维则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创新思维的特点三、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它主张打开大门,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尽力接受更多的信息。可以海阔天空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人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人的思维活动却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是任何别的外界因素难以限制的。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及建议,能提出一些独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见解,使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 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幼儿思维的其他明显特点 1、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2、单维思维 妈妈教育孩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宝宝在旁边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小明却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3、形象思维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在这个学期,我选修了艺术思维与方法这一门网授课,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各门 艺术的基本特点。老师把哲学、艺术、美学、思维与方法论,交织在一起,不仅让我们对 中西方艺术思维的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引领我们求知的探索!它脱离了今天精致的实用 主义光环,而接近真理、接近科学与艺术本身。 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的思想由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所以一种思维方 式对于我们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 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罗恩?哈伯德说过“思想家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因为他们给 别人定下了思维方式。没有哪一个人能闭门独自写作或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 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的重点。我们对一切理论、观点、概念,包括那些已成定论的,都要抱着科学的怀疑精神。尤其对那种自己比较信服的观念,更要警惕被其束缚,注意经常拿当下的情况去对照检查 一下,自己的思考、说话、写作,也应尽量避免引用其现成的观点思想。要时时、事事、 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从实际中抽象观点思考,或用实际来检验各种思想观点的能力,让思维 方式逐步走上实事求是更完善的轨道。 艺术的感觉是奇妙的,是让人共鸣的。看完这些视频,我认识到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 元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创新、发展都应该有很大的意义。身边处处有艺术。艺术的思维与 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思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立起来思考,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用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发 散式的形式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艺术思维锻炼我们的,是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是人们有效处理现实问题的前提。 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时代,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 领域,人们处理现实问题时越来越需要“多管齐下”,简单地讲,战略思维方法就是能够 更有效地帮助人们寻找“多管齐下”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而传统思维方法则是在变化缓 慢的时代和变化缓慢的领域更能有效地发现规律性的思维方法,那时,事物变化的缓慢程 度允许人们按照“线性推进”的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 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 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 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 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 文章以哲学本论为基础,从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对设计中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解决设计当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提出与设计实践活动相关的概念,以更好地发掘艺术设计中的本质,更好地对艺术设计中的某些思维特征进行归纳。 标签:艺术设计;设计思维;本体论 一、蕴含在设计中的形而上学思维 1.追溯设计的含义 翻阅文献和书籍,关于设计的定义有很多种,但都与其本质含义离不开关系,即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预先制订一个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执行。在艺术方案的设计方面,我们要考虑到机能、美感和生产要素等问题。虽然设计是一门艺术,但也有很多科学的思维蕴含在里面。 2.对设计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进行深刻的反思 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观念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時候,前者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后者则加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都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一个设计者也一样,其设计活动是建立在其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上的,创作灵感与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设计活动虽然看上去和思维模式有关,但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和我们的想象产生差异。 通常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只会单纯地围绕着目标,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考虑是否能完成目标。设计思维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创造性思维为特色的,在确定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以后,在搜集材料和构思的过程中,新的创意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同样的主体和材料,由不同的人来设计,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而且最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设计者在设计时所借鉴的哲学思维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会让最终的设计结果变得不同,也会让产品的美感有所不同。 二、对相关设计方法的反思 要想有极具创意的设计思维,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对各种设计思维进行总结。好的设计作品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避免内部和外部脱节。有些设计作品空有外形而没有内涵,就是因为设计者缺乏理性思维。一流的设计大师要同时具备卓越

(完整版)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

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 它有着三个重要特征。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一起来看看吧!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 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创新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怎样具体地去进行创新性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诀窍在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看待和处理事物、问题和过程。 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思维。 理论一般可理解为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理论思维是指使理性认识系统化的思维形式。 这种思维形式在实践中应用很多,如系统工程就是运用系统理论思维来处理一个系统内和各个有关问题的一种管理方法。 钱学森认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创新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 又如,有人提出“相似论,也是科学理论思维的范畴,即人见到鸟有翅膀能飞,就根据鸟的翅膀,鸟体几何结构与空气动力和飞行功能等相似原理发明了飞机,有的也称“仿生学。

还有在企业组织生产中,也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理论思维。 因此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因此,为了把握创新规律,就要认真研究理论思维活动的规律,特别是创新性理论思维的规律。 (二)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 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多向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以后斯皮尔曼、卡推尔作为一种“流畅性因素而使用过。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便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也即是多向思维。 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如怎样将梳子卖给和尚?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 如:如果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又输了,原因可能是方向相反,还可能是前面有条河等等。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 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2、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 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 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让孩 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 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 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 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 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 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 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 持性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活动的时候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4、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 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

要求我们在带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6、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直觉行动性思维(2-3岁)是指幼儿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思维发展在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展的准备时间,,思维开始的标志是幼儿语词的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离不开思维的对象,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如果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比如幼儿握笔画画,事先是没有目的的,即先做后想,边画边想,画出来以后问宝宝他才知道画了什么。

2021年论艺术思维主要特征

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 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 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③ 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④ 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⑤ 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

艺术思维与方法

艺术思维与方法 第1集 1、林语堂说世界上有四种东西最令人动情,指的是()。 D.在天莫如月,在地莫如柳,物体莫如琴,动物莫如杜鹃 1、哲学家马尔库塞说我们处在异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异化成单维的人,靠什么来拯救? A.艺术和美学 2、艺术就是情感,有情感就能成为诗人艺术家 错误 2、瑞士人阿米儿讲过“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境,你的情感不同,你对这个形象的解释也就更丰富” 正确 第2集 1、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里写到在打猎的时候树上的鸟窝掉下来,在猎狗扑过去的时候母鸟不断地俯冲猎狗营救幼鸟。这个故事说明 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悲剧的生活态度 2、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悲剧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幽默的生活态度 正确 第3集

1、我们文化里面的艺术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是()。 B.闻道 1、艺术思维方法论的原则归根到底是()。 C.真和道 2、意识思维方法论的原则是真和法 错误 2、艺术思维的指向中的美是单一美。 错误 第4集 1、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 C.艺术思维方式追求的美 2、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运用的问道里面翻案法 正确 2、不管绘画,建筑,诗歌,书法这些艺术里面讲的是道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里面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思维方式。 正确 第5集 1、《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在哪个朝代出版整理出来的? C.宋朝

2、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有如齐白石的一句话“妙哉思域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世,不似则欺世。 正确 第6集 1、中国艺术追求的是()。 D.1.道之阴阳的统一转化2.人与天地参,天地以生物为中心3.大 象无形,究竟无得。 2、中国传统艺术十一人伦为天道和人道之间互相结合,主客交融。 正确 2、任何一种思维艺术,都是一定时代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因而都有某种合理性,同时没有局限性。 错误 第7集 1、艺术家的终身追求是()。 C.不断地创新,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亦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1、艺术的根本意义是()。 A.改变我们的感知习惯和感受态度,开启我们的新感觉。 2、列维·斯特劳斯写的《野性的思维》这本书认为未开化人类的思 维具有具体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正确 2、人类的科学思维是抽象思维,是人类先天性的一种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字体大小:大中小郑玉刚发表于2007-12-12 20:55评论0条阅读7次 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求实性: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思维的批判性: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思维的连贯性:平时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保持活跃的态势。思维的灵活性:善于巧妙地机动灵活地转变思维方向,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善于选择最佳方案,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思维的跨越性: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思维的综合性: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创造出新成果。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 [关键词] 创新,思维,特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从宏观上讲,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从微观上讲,创造性是衡量一个人才华高低、能力大小的尺度。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是一种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的规范,虽然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但它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思维的求实性 创造源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造的第一动力。思维的求实性就体现在

2-3岁幼儿思维特点

2-3岁幼儿思维特点 宝宝现在两岁,遇到放置较高的玩具,他会搬张凳子然后爬上去拿,由此可以看出宝宝也有简单的思维。所以想问一下1~3岁幼儿的思维有些什么特征呢?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一) 2~3岁幼儿的思维有些什么特征呢?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

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所用的概念与成人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由于词汇还是比较贫乏,他们只能运用有限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一些简单的分类与推理。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二)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三)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一、创意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创意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文化艺术设计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它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脱离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融使用功能、享受功能、欣赏功能于一体,是历史文化与科学技术对现代设计文化提出的高要求。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文化,时刻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文化一直被设计界所瞩目。设计是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物中,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文化层面的东西都会通过设计在人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设计的产品,通过自身的存在,向大众传达各种信息,实现其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审美经验物化的过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具有文化与艺术含量,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享受需求,而且还应有欣赏功能。设计是在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用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形式,它包括广告、建筑、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出版、多媒体艺术、工艺品、影视动画等,几乎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它通过强调创造性与个性,来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和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证明,今天的艺术设计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和有效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文化创意的艺术价值也愈加得到重视和彰显。在这种形势下,艺术设计对于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产品附加值以及文化建设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艺术设计来说,“创意”是核心要求,那么“产业”则指明了设计发展的方向。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而发展,能够使其内涵的界定更加清晰,从而有利于推动其向纵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土壤,为艺术设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必将造就艺术设计的繁荣。同时,艺术设计的繁荣也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利润。

创造性思维有什么特点

创造性思维有什么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补充: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其中扩散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并且很可能发生移转作用。集中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其着重点是产生独有的或者习惯上所接受的最好的成果。逆向思维是把思维方向逆转过来,用对立的表面看来似乎不可能并有的两条思路同时去寻找解决问题之答案的形式。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是一种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某种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发现启发点从而获取创造性设想的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 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父母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 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索与判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的过程。?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

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 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③ 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④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⑤ 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 首先,这主要和艺术思维反映的对象有关。对于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不断深化和细化,促使人类建立了研究不同对象的不同学科或科学的门类。每一门科学或学科都会研究独特的对象和独特的领域。对于艺术思维而言,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涵盖面非常广阔,错综复杂。艺术思维一定会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生活的形态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只有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才能准确、生动地描述、提炼、认识、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 其次,这是出于人类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需要。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才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反映生活、认识生活。艺术思维必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才能表达出艺术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 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包含具体可感性和概括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者在开始进行艺术思维活动时,形象还仅仅停留在创作者的头脑中,艺术构思并不完整。艺术思维要把构思好的形象变成客观的事实,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段。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 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 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③ 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④ 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 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⑤ 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

各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敏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3.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作者:陈昕昕 [摘要]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虽然中华艺术的发端远早于汉代,如甲骨文散文记事、诗经赋比兴等艺术表现形式等,但是汉朝是中华民族继秦后的一个大一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达到强盛的时代。在这个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尤其是汉大赋)是都走向了自觉。各种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影响相对更为持久的一般都是艺术的创作观念、审美理想和思维特点等。本文主要就是试图从汉大赋的美学特征及艺术思维特点这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便找出汉大赋兴盛及延及后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汉大赋美学特征思维特点 一、关于汉大赋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说明这一文体在当时达到了高峰。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赋从体式上可分为大赋、骚体赋和诗体赋。

关于汉赋的起源,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它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如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两都赋序》)后来,齐梁时刘勰进一步说的:“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韵,爰锡名号,与诗画境。”(《文心雕龙·诠赋》) 刘勰认为赋源出于《诗经》、“楚辞”,而定名于荀况、宋玉。清代学者章学诚对这种说法基本上也是肯定的。他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文史通义?汉志诗赋》)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不少“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人们根据这一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汉代经师在解释《诗经》时,又把它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而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正是铺张敷陈的意思。作为文体的赋在手法上也确有铺张的特色,于是有人把二者混同起来,认为赋体作品是由《诗经》赋的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并不确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