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出土文献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0章-出土文献的整理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
古典文学知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
①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事补充新的史料 ②为释读及考订传世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佐证 ③出土文献有助于对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自然发现” 汉代古文经 《汲冢竹书》 现代出土文献: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
汉简、马王堆帛书 上博竹简 甲骨文:四大家
《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字诂林》 金石:《金文总集》《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石刻题跋索引》
简帛文献
帛书与简牍 简的长短规则 简的各种类型 简的编连 整理成果: 《居延汉简》《武威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
《郭店楚墓竹简》 上博竹简 简帛文献的学术价值: 史料价值、校勘价值、研究价值
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流失 敦煌学:敦煌文献、敦煌史地、敦煌艺术 敦煌文献种类:宗教文献、语言文学文献、地方史地
文献、古代科技文献、古代医药文献 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 《敦煌
古典文献的载体近代出土文献10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一、简牍及有关出土文献
(一)简、牍的产生、有关术语
3、简的规格
简的长短不一,写字多少不等,通常每根简在二 十到二十五字之间,最多可达三十多字,最少的仅八 字。
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据王国维考证,汉代有二 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大体上,二 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 。《春秋》是经,用二尺四寸简。《孝经》为传,用 一尺二寸简。《论语》为记,用八寸简。另有六寸之 简,用来作符信,即通行证。
,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二、帛书及其学术价值
(一)帛书
帛书的形态一般是把一篇文章截成一段,把这一段 卷成一束,叫做“一卷”,图书称“卷”概源于此。
帛书也有折叠成长方形存放的。帛书的长短不一。 帛书的高度,从出土的实物情况看,大致有48厘米、 23.4厘米和18厘米三种,各合汉尺二尺多、一尺左右 和七寸,其中规格似与简牍经、传、记相近。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二、帛书及其学术价值
(一)帛书 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也叫“缣帛”,缣帛又叫“纸
”,这是纸的本义。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在简牍盛行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
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论语·卫灵公》曰:“子张书诸绅”,“绅”就
是丝织品。 《墨子》一书曾屡次提到“书于竹帛,镂之金石”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一、简牍及有关出土文献 (二)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
2、战国楚简(湖北)。湖北江陵、荆门一带分布 着数量庞大的楚国墓群,这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 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这一带楚墓进行大规模发 掘,迄今发现竹简字四万字以上,价值最大的是1993 年10月出土的郭店楚简。郭店一号1993年秋被盗,随 后由考古工作者进行发掘,所出竹简八百零四枚,清 出有字简七百三十枚,收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
出土文献(以简帛文书为主)的编辑

出土文献(以简帛文书为主)的编辑蔡敏一、出土文献资源的情况和特点1.出土文献的定义和分类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
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
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
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
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
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
——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
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
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
可以看出,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学上的概念。
出土文献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出土”,从内容上看,它和传世文献的分类是一致的。
而“时过境迁”,“出土”的特征一旦消失,它也就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
比如说《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最早都是出土文献,但现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我们很少说他们是在进行出土文献研究。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被视为出土文献的,以后可能也就都成为一般文献了。
地下出土的文献资料一般来说是两类东西,一类是当时的遗弃物,实际上就是垃圾,有办公垃圾,也有生活垃圾。
像遗址里出土的,如西北地区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悬泉置简牍等。
以前这一类文献主要出在北方。
出土文献

虢季子白盤及文
兮甲盘文
第三段落
东周到秦的统一,由于存在大量传世 文献,已属于严格意义的历史时期, 但出土文献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举例
战国简帛大致可分为书籍和文书两大类,而 书籍对古代文明历史的研究更加重要。这种 战国时期原本书籍最早为现代学者所见,是 1942年发现的长沙子弹库帛书,但由于那时 楚文字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其内容很长 时间未能得到解读。50年代以后,陆续有楚 国竹简出土,同时楚文字释读的水平也逐步 提高。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发现的竹 简和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竹简,主要是 儒、道两家的著作,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有关研究已经使孔孟之间或老庄之间的学术 史得到改写,其影响至为深远。
何尊
夏、商、周断代
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了推断 西周共和以上年代,制订了“西周金 文历谱”。这份历谱的特点,是强调 以青铜器的考古学类型学研究作其基 础。通过历谱,可以把大量金文材料 排比系联起来,结果发现,西周历史 上有四个时期,能够确定的金文较多:
第一个是周朝初年,武王死后三监叛 乱,周公摄政的时期。这段时间的金 文,许多可与传世文献联系对照,如 《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 救乱”,有记伐纣子武庚的大保簋; “二年克殷”,有记周公夷平殷都的 何簋;“三年践奄”,有记伐盖(奄)的 禽簋和冈刦尊、卣;“四年建侯卫”,有 记封卫国的簋;“五年营成周”,有 上文提到的记建成周的何尊,等等, 不能缕述。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反映商朝后期,即 迁殷以后的历史文化面貌,而且多数 卜辞是以商王为主体的。近年研究指 出,殷墟甲骨里也有若干不是以商王 为主体的所谓非王卜辞,以1991年花 园庄东地H3所出内容最为丰富,拓宽 了对当时历史状况探索的眼界。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

出土文献的载体类别
•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 石刻等,还包括陶文、盟书、瓦当 文字、砖文、玺印、纸质文献等。
一、甲骨文文献
• (一)甲骨文的发现
发现,时间,著作
• • • • • 1899年,王懿荣.(王襄,范寿轩); 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 1910年,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 1911年,罗振常《洹huán 洛访古游记》; 1925年,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 发现之学问》; • 1933年,王襄《题所录贞卜文册》; • 1935年,《题易穞lǚ园殷契拓册》; • 1933年,名义士《甲骨研究》
• 土人售此,绝少大宗。缘村人数十家,各 售所掘。甚至一家之兄弟妇稚,亦不相通 假,人各持自有之骨。故来必数人,或数 十人,筐箩相属,论价极喧扰。间有大宗, 则数人合掘一坎,以所得藏于家,封志之, 不得独发,既售,乃分其资……每有童子 来售,虽甚少,且破碎,亦有佳者。盖掘 者于土中检之未尽,儿童乃拾取之。” •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
2、科学发掘时期
• 1928年8月,董作宾受傅斯年委托到河南安阳实地 考察。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聘请李济参与6人小组 进行抢救性发掘。 • 1929年3和5月主持两次发掘。至1937年3月共15次, 共得有字甲骨24918片。 • 1929-1930年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领队发掘两次, 共得有字甲骨3656片。 • 1937年-1943年日本盗挖,数量不知。 • 1937年-1949年当地村民盗挖,数量不知。 • 1950年-1991年,有组织发掘数次,共得6243片。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谱 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 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 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
出土文献可修改全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北宋,欧阳修曾将搜集的金石拓本装裱成轴,多至千卷,总名《集古录》, 为之作《序》,认为:“可与史传正其阙缪者,已粗备矣。”刘敞作《先秦古器 图》,为之《记》云:“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正其世谥。”李公 麟、吕大临均有《考古图》,宋徽宗《宣和博古图》收礼器五百余。
编、录编、释编三大部分,创立了青铜器考释中的标准器比较法。其《殷周青铜 器铭文研究》指出殷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很多“图形文字”是“国族之名号”也很 有见地。
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收商周金文拓本、影印件、摹本8974件,按器形分 56类,全书共10册。
严一萍《金文总集》,收拓本、摹本8000余件,共10册。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收录拓本8603件,有说明和引用
李学勤与萧楠等提出甲骨文根据字体、字形分类问题,并强调先分类再断代, 尤其是对“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对甲骨文的研究起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
裘锡圭对甲骨文断代、分类与分期、考释以及甲骨文的总结和文字学认识、殷 商历史文化都有研究。
在汇编方面王襄、商承祚、孙海波、日人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等都有贡献。
二、金文文献
(一)金文的产生与出土
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国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相当于夏、商、周三代,是使用青铜器的时期。
商代中期开始有铭文,大都较短,一般一两字,多者四五字,至殷末未超过 五十字。铸铭的目的主要在于标记器主族氏,识别用途,所以铭文铸在不显著地 方,如外底或内壁、腹底。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整理
现代以来出土文献的概况: 1899年开始绵延整个20世纪的河南安阳殷墟 甲骨文的发现整理。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打开及随后陆续被发现的 大量敦煌文书。 20世纪初东西方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 大量西汉以来墓葬纸质文书,统称“敦煌吐鲁 番文书”。
出土文献整理
现代以来出土文献的概况(续): 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简牍文献,含《孙子 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 《晏子春秋》及屈原、唐勒作品残简等。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 件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 《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秦简, 多属法律文书。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主要形制与种类: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 册子装 3种。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 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雕版印刷品虽数量不 多,但均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 物,其中以唐咸通九年 (868)雕印的《金刚经》 (现藏大英图书馆)最古。 敦煌遗书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 大类。其中宗教典籍约占80%。
出土文献整理
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其整理研究(续) : 唐兰曾评价“四堂”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 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甲骨文整理的主要工具性文献:郭沫若、胡厚 宣总编:《甲骨文合集》,彭邦埛等《甲骨文 合集补编》;姚孝遂、肖丁主编:《殷墟甲骨 刻辞类纂》;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被劫: 1907年,英人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探 险时到达敦煌,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 遗书24箱,运回英国。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以通 晓汉文的优势,尽量挑选有纪年和题识的 遗书,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敦煌遗书总数在 4万件以上,主要分藏在英、 法、中、俄、日五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图 书馆和博物馆。
第十讲 出土文献的整理

第二节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献研 究(略)
第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 三代吉金文存 编);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2、《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 若撰); 若撰); 3、《商周金文集成》和《金文总集》; 、《商周金文集成》 金文总集》; 商周金文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 4、《殷周金文集成》; 、《金文编 金文编》 金文诂林》; 5、《金文编》和《金文诂林》; 、《寰宇访碑录 十二卷(孙星衍); 寰宇访碑录》 6、《寰宇访碑录》十二卷(孙星衍);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十卷《补遗》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7、《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卷《补遗》 一卷(赵万里); 一卷(赵万里);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 8、《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 、《新中国出土墓志 新中国出土墓志》; 9、《新中国出土墓志》; 10、《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 、《石刻题跋索引》(杨殿 10、《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五、简帛文献
(一)简帛文献的基本特点 简牍的形式( 1、简牍的形式(略); 简牍的编连及符号( 2、简牍的编连及符号(略)。 (二)简帛文献的整理及研究成果述要 1.罗振玉 流沙附简》; 罗振玉《 1.罗振玉《流沙附简》; 2.《汉晋西陲木简汇编》; 2.《汉晋西陲木简汇编》; 3.《居延汉简甲乙编》; 3.《居延汉简甲乙编》; 4.《武威汉简》; 4.《武威汉简》; 5.《睡虎地秦墓竹简》; 5.《睡虎地秦墓竹简》; 6.《马王堆汉墓帛书》; 6.《马王堆汉墓帛书》; 7.《尹湾汉墓竹简》; 7.《尹湾汉墓竹简》; 8.《曾侯乙墓》 8.《曾侯乙墓》; 9.《郭店楚墓竹简》。 9.《郭店楚墓竹简》。 (三)简帛文献的学术价值 1、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 校勘价值; 2、校勘价值; 研究价值。 3、研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简帛文献
《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共六册,自1981年起文物出版社 陆续出版。 《郭店楚墓竹简》,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版。
第二节 简帛文献
第十章 出土文献整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简帛文献 敦煌文献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出土文献“自然发现”的历史概况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 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文献的概念比文物要窄得多。 文献学所言出土文献更主要指近代(1840)以来借助现 代田野考古手段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献,主要有甲 骨文、金石文献、简帛文献及敦煌文献几大类别。 出土文献为表明文献发现方式的概念,而非一个历史时 代概念。出土文献并非近代才有,而是历史久远。
严一平《金文总集》,收金文拓本、摹本8000余件,台 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浙江古籍有翻印本。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1994 年中华书局出齐,共18册,采录原拓本制版者8603件, 为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寰宇访碑录》,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 较多的文献目录,著录周秦至清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 部分瓦当铭文。但收录石刻遗漏仍较多。罗振玉、赵之 谦、刘声木等各有补编。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简牍文献,含《孙子兵 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 春秋》及屈原、唐勒作品残简等。 1959-1972年在甘肃武威三次出土的汉简,以医学等科 技内容为主,称“武威汉简”。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之西汉汉简,有 《苍颉篇》、《诗经》、《周易》、《吕氏春秋》、 《庄子》等内容。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960s以来湖北出土之战国楚简;近年上海博物馆于香 港文物市场收购之1200支楚简也出自湖北荆门。
1950s以来湖南发掘战国楚墓之大批楚简,总计逾10万 枚,为历次出土文献中数量最大者。 虽然出土文献属于古典文献学的研究领域,但很多出土 文献长期以来受到一些学者的深入研究,已形成为专门 之学,如研究甲骨文的甲骨学,研究金文、石刻的金石 学,研究出土简牍的简牍学,研究敦煌文献的敦煌学等 等。
第三节 敦煌文献
伯希和劫夺部分最有价值,一直藏在巴黎国立图书馆, 汉文和藏文部分都已制成缩微胶卷并公开出售。其中 2000号以前原留作藏文遗书编目使用,现存汉文部分 (含少量西域文字) 胶卷为 2001~6038号 (内缺4100~ 4499号)。中国北京图书馆藏量最大,已达1万余号(现 胶卷编号至8418) 。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10卷及《补遗》1卷。赵万里 撰,收汉魏至隋朝墓志拓本609通。1992年天津古籍出 版社出版增订本。 《唐代墓志汇编》,周少良主编,收唐代墓志4000余种,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中国文物研究所编,收1949年以 来新出土墓志,分省出版,已出河南、陕西卷各二册。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3、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远而论, 甲骨文献可说是首屈一指的了。甲骨文献是我国奴隶社 会的商、周时期(确切地说是殷商和西周早期)所特有的 一种文字记录,是现在能见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献实物,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周易·系辞上》有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的记载,虽不甚可信,但《管子·小匡》等篇也有记载, 可见当时应有更早的前代文献出土。 汉代出土较多的青铜器等文物,上面刻有金文等古文, 《史记》、《汉书》等文献均有记载。
魏晋南北朝以后类似出土文献更多,魏晋时期以汲冢周 书(战国简牍)的发现最为有名。 到了宋代,人们更有意识搜集金石碑刻,使金石文献的 搜集、鉴赏和研究成为专门之学。
第二节 简帛文献
其次简帛文献可校正传世文献之讹误。如1973年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之《战国纵横家书》,其内容可与《战国 策》、《史记》相互映证,而少《战国策》铺张扬厉的 特点,因而内容较《战国策》为可信,可校正《战国 策》、《史记》之误。如《战国策》之“触詟”,《史 记》作“触龙”,莫衷一是,而《纵横家书》正作“触 龙”,因而明《战国策》之误;又如苏秦、张仪年代先 后问题,《战国策》、《史记》似乎都将苏秦置于张仪 之前,不合于史实,而《纵横家书》正将张仪置于苏秦 之前,因此可纠正二书之误。
3、简帛文献的学术价值(史料、校勘与自身研究价值)
第一,史料价值。简帛多战国秦汉之物,且未受当时或 后人的改造,更多保存了历史的真实,可弥补现有史书 的某些缺失。 简帛文献首先可补传世文献之缺漏,如1977年酒泉玉门 花海出土一枚汉武帝遗诏:
第二节 简帛文献
制诏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终不复 起。谨视皇天之嗣,加增朕在。善遇百姓,赋敛以理; 存贤近圣,必聚谞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圯, 灭名绝纪。审察朕言,终身毋已。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 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子孙,忽 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囗如囗庐, 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佞。
第三节 敦煌文献
(2)收藏和刊布
敦煌遗书目前分藏在英、法、中、苏、日五国及其他国 家的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斯坦因劫夺的藏文遗书现藏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汉文遗书原藏不列颠博物馆,1973 年始移藏不列颠图书馆。汉文部分已制成缩微胶卷,在 国际上公开出售,计6980号,其余未公开的残卷尚有几 千号,总量实际已达1.16万余号。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古代出土文献随后基本汇入古代文献典籍之中,今天多 已作为普通文献而加以使用,因此,对古代历代“自然 发现”的出土文献已被视为普通的古代文献。通常所指 的出土文献则近指现代以来地下考古发现的古代文 献。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2、现代以来出土文献的概况
自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我 国现代大规模出土文献主要有:
第二节 简帛文献
1、简帛文献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泛 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条上, 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甲骨文中有 “典”、“册”等字,说明商代书写材料已有简、牍。
第二节 简帛文献
帛指缣帛等丝织物,作为书写材料,几乎与简牍同时并 用,但缣帛较昂贵,使用不如简牍广泛。且缣帛保存不 易长久,故出土文献数量远不及简牍。一般而言,西北 出土简牍多为木牍,南方出土则多为竹简。
第三节 敦煌文献
日本藏量不大而且比较分散。大谷大学图书馆藏34号, 龙谷大学和京都藤井氏有麟馆都有数量不等的收藏;私 人如中村不折、滨田德海等藏600余号,总计约千号。奥 尔登堡劫往俄国的敦煌遗书,现藏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 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孟希柯夫《亚洲民族研究所所藏敦 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第一、二册著录了2954号。近年 苏联公布的入藏总数已达 11375 号,但苏联藏品多为 碎片。
1899年开始绵延整个20世纪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 现整理。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打开及随后陆续被发现的大量敦煌 文书。 20世纪初东西方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大量西汉 以来墓葬纸质文书,统称“敦煌吐鲁番文书”。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等于新疆楼兰、 于阗和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汉代简牍(罗振玉、王国维 依据此而初步整理出《流沙坠简》)。
第二节 简帛文献
第三,研究价值。简帛文献本身即是重要之文献资料, 利用这些文献,可使我们的研究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和深 度。 如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170余枚《诗经》 竹简,其文字与今本《毛诗》有许多差异,且与齐、鲁、 韩三家亦不尽相同,因此,汉代传诗或不止四家,汉代 传诗情况或应重新研究。
第三节 敦煌文献
斯坦因和伯希和盗走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消息传至内地, 国人震惊,一批士大夫纷纷要求清政府进行干预。但直 到1909年,清学部才电令陕甘总督将劫余之物押运北京。 途中何彦昇、李盛铎、刘廷琛等封建官僚亦加劫掠。此 后日本人桔瑞超、俄国奥尔登堡等也参与劫夺。大批敦 煌遗书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第二节 简帛文献
2、重要简帛文献整理成果概述
《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撰,1914年日本初版, 1961年中华书局再版,按文书性质编排,分三大类:小 学术数方技书类考释、屯戍丛残考释、简牍遗文考释。 其主要根据法国汉学家沙畹公布的533支简牍照片整理。 《居延汉简甲乙编》,共收有释文的简牍9200-9300枚, 为目前最为完整的一部居延汉简著作。
第三节 敦煌文献
1、敦煌文献(遗书)发现概况及其种类
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 文献。又称敦煌古文献、敦煌文书。
第三节 敦煌文献
(1)发现和被劫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同一 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将抽烟用的纸捻插 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不料纸捻陷入缝中。王、 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果然发 现内有一洞(即第十七窟),里面堆满了成捆的古代文物 和遗书。从此密封近千年的古代遗书重新面世。1944年 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第122窟窟前 遗址中又有少量发现。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多次修订,1956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定名。收西周青铜器250件,东 周261件,创立了青铜器考释中的标准器比较法,在金 文研究史上具有突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