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调查报告

温室效应调查报告

温室效应调查报告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减少碳排放有利于改善温室效应状况。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温升高。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古物然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紫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其实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氟氯烃、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其中特别是氟氯烃气体,会破坏臭氧层,引起臭氧空洞,大量的紫外直射到地球表面,造成极大危害。

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题目: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基础》 作者:张茜茜 系别:物理系物本1102班 学号: 评阅成绩:____ 摘要: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以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使大气组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大量温室气体正在大气下层集聚,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很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关键词: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温室气体影响 引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日益变暖,如今已成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着的国家之一,科学家预计,未来20年到100年我

国气温还将继续升高。根据我国百余位科学家共同编制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科学报告,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气温升高了 0.5-0.8摄氏度,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相近,并且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暖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及80年代以后。1950年以来,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冬季气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特别是2006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9.92摄氏度,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 一、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 温室效应是指透光覆盖物对保护小气候的增温保暖作用。其增温原理是: ①少量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但大量阻挡地面向上散发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使保护地辐射收支更倾向于收入大于支出。 ②覆盖物能阻断地面向上(昼间)的乱流热输入,使保护地增温。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与上述原理相似,即随着大气中CO 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 2 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差,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晌,就是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因此,减少大气增温物质的排放量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义务。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二节海水的淡化复习进程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的淡 化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二)海水淡化 班级姓名 海水淡化的意义主要是提供了淡水资源的的不足问题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 2.了解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原理。 二、重点:了解膜法淡化海水的原理。 三、自学及练习 阅读课本P33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问题: 1.为什么要海水(咸水)淡化? 因为地球上的水97%以上是海洋里的咸水,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 %。淡水资源的短缺已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常用方法:法 蒸馏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它是靠达到“沸点”而蒸发出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变为液体,其过程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过程。 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填空: (1)除去海水中的盐而得到淡水,最常用的方法是法。 (2)加热时,试管中的海水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给海 水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3)往得到的冷凝水中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冷凝水纯水(填“是”或“不是”)。 (4)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举一例)。 完成课本上的实验并思考: (1)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 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进一步延长水蒸气在导管中的滞留时间(如适当延长) ②可以使用冷凝剂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如在导管外壁包) ③可将收集水的试管放入盛有的烧杯中 ④可使用冷凝管 (2)怎样检验小试管中得到的冷凝水是否是淡水? 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溶液,如果没有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是淡水。 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规模化、产业化的方法: 阅读课本P33最后一段至P34的“多识一点”的介绍,完成以下题目 第一种方法:膜法。也称 如图,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填写“增加”、“不变”或“减少”) 第二种方法:热法 1. 较为常用的方法和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1高考地理环境保护】 温室效应含答案

温室效应 1.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海洋可以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影响气候特征;大气运动可以带动海水运动,产生风海流等,当海水结冰时,风与洋流的关系会被切断。资料表明,2010-2019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下图所示海域对此反应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反映到甲海域有( ) A.海水盐度降低,洋流加速 B.海水盐度降低,洋流减速 C.海水盐度升高,洋流加速 D.海水盐度升高,洋流减速 (2)专家预测,全球气候再持续变暖,可能会使图示海区海水积累过多,进而可能异变而流出到北大西洋。一旦该入海洋永冻界假设出现,欧洲西部能( ) A.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D.气温降低.降水增加 2.冈底斯山脉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大致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冈底斯山现代冰川规模较小,主要分布于高山地区。下图是2015—2016年冈底斯山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冈底斯山冰川以小冰川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 A.雪线海拔低 B.山体整体坡度小 C.宽广山谷多 D.山体破碎陡峭 (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冈底斯山冰川数量、面积及冰储量的变化( ) A.与气温相比,降水量变化影响更大 B.海拔越高,冰川退缩面积越大 C.冰湖溃决使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加剧 D.直接影响太平洋流域的水量平衡 3.天山山区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天山山区不同海拔地带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山不同海拔积雪变化规律为( ) A.海拔越高,夏季积雪覆盖率越高 B.海拔越高,积雪的面积越大 C.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变化越大 D.积雪覆盖率年际变化大 (2)影响天山海拔>5000米地区积雪覆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植被 D.地形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山山区( ) A.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均减小 B.低海拔处积雪面积减小 C.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变大 D.高海拔处积雪面积增大 4.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题。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后果、解决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 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产生的。 2.具体原因:(1)工业生产中,大量利用煤作为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2)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3)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产生后果:(1)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 海低地的地区可能被淹没。(2)旱涝等灾害性天气加剧。 4.解决措施:(1)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2)植树造林, 改善环境。(3)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1.全球气候变暖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 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产生的。 2. 具体原因:(1)工业生产中,大量利用煤作为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2)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3)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 产生后果:(1)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 海低地的地区可能被淹没。(2)旱涝等灾害性天气加剧。 4. 解决措施:(1)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2)植树造林, 改善环境。(3)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1.全球气候变暖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 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产生的。 2. 具体原因:(1)工业生产中,大量利用煤作为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2)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3)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 产生后果:(1)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 海低地的地区可能被淹没。(2)旱涝等灾害性天气加剧。 4. 解决措施:(1)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2)植树造林, 改善环境。(3)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文献综述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文献综述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2013 年10 月31 日

摘要 由于人类不节制的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它使阳光透过却阻挡了热量向太空辐射, 从而使大气层增温, 这一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全球变暖将给人类造成极严重的社会经常问题,所以必须及早采取切实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改变,环境影响,预防措施,防止对策

ABSTRACT Due to human emissions of the excesses, the atmosphere, it makes the sun through blocking the heat radiation into space, thus make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Greenhouse effect (English: Greenhouse effect), also known a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also known as atmospheric heat preservation effect.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uman into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strong sex of heat-trapping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also increases, has caused a series of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very serious social problem often to human being, so must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Preventive measures, Prevent countermeasures

2020年研究实验报告三篇

研究实验报告三篇 篇一:化学实验研究报告 我们初三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化学,从中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初步学会了用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对化学有了不少感性认识。初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理论虽然还很肤浅,但是它为我们了解化学、建立初步的化学观念打下了基础。下面是我做的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 实验名称:对二氧化碳的探究 实验地点:家里 实验时间:xx年4月27日 实验目的: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实验步骤: ⒈准备实验用品: 玻璃杯、充足的二氧化碳、小蜡烛、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充足的水 ⒉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靠近鼻子,用手轻轻扇动。 ⑵将小蜡烛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 ⑶将适量的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盖上瓶盖,摇晃矿泉水瓶。⒊观察现象: ⑴吸入二氧化碳后,鼻子感到没有气味;吸入过多会稍有不适。

⑵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的小蜡烛熄灭。 ⑶摇晃水瓶后,发现水瓶有明显的变扁现象。 ⒋得出结论: ⑴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供给呼吸,但可用于植 物的光合作用。此外它还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⑵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用于灭火。 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心得: 通过这次简单的实验,使我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有了 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更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化学产品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当中。只有正确认识存在于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就能在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贡献,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加社会责任感,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地质中学C0909班xxxx 篇二: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课程:实验名称:实验地点: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温室效应阅读答案

温室效应阅读答案 温室效应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geming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geming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爱护头顶上的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温室效应及危害

温室效应及危害 什么是温室效应?有什么危害?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

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完整版)初三化学图像专题训练

\图像专题训练 1某科技小组的同学利用天然资源获得了红褐色的铜粉(含杂质炭),为了测定该铜粉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百分含量),取W g铜粉样品,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仪器②、⑤的名称是:②、⑤。 (2)①、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④。 (3)装置③中的实验现象是。 (4)结束实验时,先熄灭两个酒精灯,在冷却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5)利用上述装置,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④的质量,得到CO2的质量,进而求出铜的质量分数(实验过程中忽略水蒸气的影响)。为了确保测得的CO2质量准确可靠,在保证装置不漏气、称量准确、操作规范的前提下,你认为还需要的条件是 。 26.(10分)实验室有一保管不当的试剂瓶,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无机试剂。小宏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关内容见下表: 猜想设计的实验步骤可能的现象与结论 猜想一: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入两 滴酚酞试液。 若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则猜想成立。 若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则猜想不成 立。 猜想二:?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先滴入 适量的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 然后滴入硝酸银溶液。 若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 沉淀,则猜想成立。若与上述现象不 同,则猜想不成立。 猜想三:?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先加入 适量盐酸酸化,然后滴入氯化钡溶 液。 若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 沉淀,则猜想成立。若与上述现象不 同,则猜想不成立。 请你参与这一探究活动,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小宏的猜想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猜想成立,则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宏的猜想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猜想成立,则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宏同学对猜想一所描述的实验现象和作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了小宏的三种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模仿上述过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验

全球变暖练习题(含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限时练 一、原创填空题(先默写,不清楚的下课后查阅课本或资料,用红笔进行修改) 1.气候变化是____________ ___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_____和____ 变化 2. 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虽然有___________,但总趋势是在_______________。全球气温的升高,很可能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的数量增加。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它能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气温升高。 4海平面上升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_________,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5.影响农业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________增加,__________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同时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_________的加重,造成_______________,这又会使作物减产。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________;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_______。 6.影响水循环 (1)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____________过程,可能使________加大,_________减少,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2)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气象灾害频发。_______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7.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背诵)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排)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④控制水田.垃圾场甲烷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增吸) ①如植树造林②防止森林火灾③保护原有植被④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①培育新品种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③建沿海防护堤坝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5)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①实行直接控制②应用经济手段③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二、选择题 1.除二氧化碳以外,甲烷.氟氯烃.CO等都被称为温室气体,其共同的原因是()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B.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能量 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温室气体相互反应放出能量 2.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D.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3.目前全球正在变暖,如果21世纪全球气温上升2.5 ℃,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A.海水蒸发旺盛,水循环更加活跃,海洋面积缩小 B.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我国部分沿海有被淹没的可能 C. 俄罗斯的农田范围将会减小 D.我国橡胶种植面积扩大,粮食普遍增产 4.目前,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气温是直线上升的 B.气温是直线下降的 C.气候总体上是波动式上升的 D.几乎是不变的 5.全球气候变暖,除了会引起海平面升高外,还会引起的环境变化有() ①中纬度温带地区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 ②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③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④由于海水蒸发旺盛,全球降水量将会大量增加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层大气破坏 C.湖泊减少 D.大量燃烧煤.石油等 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有过象.水牛和竹等。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D.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8.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9.为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下列设想,你认为最不可信的() A.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 D.人工降雨,增加大气湿度 10.距今1万年的气候变化:() ①气候冷暖交替仍十分明显②处于地质时期第四纪冰期最后一次寒冷时期的后期 ③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④与目前相比,气温要高得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高一A部地理第 1页 (共6页) 1/8/2016 10:03:42 AM高一A部地理第 2页 (共6页)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对白屋顶计划关于降低温室效应作用的考察

书 诺 书 承 诺 我们仔细阅读了西南大学第六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虽然本次竞赛采取分散自行答卷的机制,但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B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设置报名号的话):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 1.何雨嘉222010324022008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2.蒙诚222011306032006 专业:心理学 3.邓宇杰222010324022014 专业:茶学 日期: 2012年 5月 17日 竞赛组委会评阅编号(由竞赛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竞赛组委会评阅编号(由竞赛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评阅记录(可供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对白屋顶计划关于降低温室效应作用的考察 摘要 “白屋顶计划效果评估”的数学模型是通过对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白屋顶计划造福人类,减少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由于白屋顶计划成本过高对城市发展具有保护与制约的双重影响,因此利用数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和处理。问题一:根据所掌握的人口模型,将温度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关系类似于人口模型的指数函数,对第一阶段的某些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在自然条件下,建立温度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数学模型。问题二,在白屋顶计划作用下,要建立白屋顶计划的效果、温度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之间作用的数学模型,必须在问题一的条件下作出合理假设,同时运用数学软件得出该模型,最后结合已知数据可算出白屋顶计划的收益。问题三,在上述问题中引入城市具体情况,和问题二相似,不同的是,问题三加入了世界各个城市的不同情况,建立各个城市实施白屋顶计划的效果与温度相关的数学模型,也需用到数学建模相关知识。问题四,和实际联系最大,因为只有在了解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白屋顶计划。而该题的关键是,建立稳定性模型,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研究环境系统平衡状态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在相关因素增加或减少后的动态变化,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给出城市环境的动态分布图。 关键词关键词::数据拟合 线性回归 常微分方程稳定性 温室效应

硫的转化练习详解

硫的转化练习详解 xx-9-23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酒精清洗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黄B.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产生光化学烟雾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退色,体现了其漂白性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 2、CO、Cl2等气体2.有一关于实验操作的谜语:“我入水中较安全,水入我中真危险,我与水合多放热,实验牢记保平安。”这一实验操作是指( )A.将金属钠保存在水中 B.将盛有一粒白磷的一烧杯水加热至60℃C.用压强计测某一深度处的水压 D.稀释浓硫酸3.“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直径小于10-7m),不易沉降(可漂浮数小时甚至数年),它与空气中的SO 2、O2接触时,SO2会转化为SO3,使空气酸度增加。飘尘所起的主要作用与下列变化中硫酸的作用相同的是( )A.胆矾中加浓硫酸 B.浓硫酸与木炭共热C.乙酸乙酯与稀硫酸共热 D.浓硫酸与铜共热4.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属于大气污染物B.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C.CO

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5.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盐酸,再通过BaCl2溶液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D.先通过酸性KMnO4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6.以下每个选项中的两组物质都能反应,且能放出同一种气体的是( )A.铜与稀硫酸,铜与浓硫酸 B.铁与稀硫酸,铁与浓硫酸C.硫化钠与稀硫酸,亚硫酸钠与稀硫酸D.硫化钠与稀硫酸,硫化钠与稀盐酸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水用于消毒是因为氯水中含有氯分子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是因为二氧化硫能与部分有机色素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是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为强碱D.活性炭能使品红溶液退色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还原性8.下列有关SO2的性质的探究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9.硫黄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甲溶于水得溶液乙,向乙溶液中滴加溴水,溴水退色,乙变成丙。在丙里加入Na2S生成气体丁,把丁通入乙得到沉淀戊。甲、乙、丙、丁、戊均含有硫元素,则它们正确的顺序是(

现代文阅读训练:《低碳生活》[附答案]

阅读《低碳生活》,完成17—19题。(共8分)低碳生活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如果碳排放量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②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③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被评为最环保国家的瑞士,不仅大量应用了水利发电,而且公共交通设施发达,铁路得到广泛应用。挪威法律规定,砍伐树木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芬兰的能源利用结构十分合理,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整体能源利用的25%,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其实“低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样可以做到“低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但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效果就会非常惊人。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万代,是人类共同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让低碳生活从每一天做起。17.阅读第①段,说说我们要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的两个原因。(2分) 18. 阅读第③段,说说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分) 19. 阅读第③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方面说明“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的?(4分)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该议定书,缔约国要按比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动。材料二环保志愿者小于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号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同事们传输文件,少用或不用传真、打印机,而且办公室几乎每张纸都做到了双面打印等等,这样不仅节省纸张、节约能源,有效地控制这些环节的碳排放,还可以避免吸入复印机、打印机工作时产生的有毒物质。【参考答案】 17. 答案要点: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恶果;②如果碳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18. 答案要点:①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②减碳效果就会非常惊人。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多抄上“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扣1分。19.答案要点:①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低碳”方面来说明的。②从“个人可以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方面来说明的。评分标准:本小题4分。每个方面占2分。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班级:611101姓名:张玉坤学号:61110117 2010年5月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强,全球变暖已悄然成为国际的热议话题,那么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应对这火烧眉毛的问题呢?笔者从气候变暖对全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两方面入手,探讨气候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进而从“源”与“汇”两个角度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的相应策略。 1.1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据目前可靠的观测值的综合,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增暖的趋势在加强,下图是1861年~1989年全球平均温度据平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纪性的,迈入21世纪的今天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增加。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1.1.1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 成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许多是 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在此主要介 绍海平面上升和水热两方面的影响: 全球海平面上升:一方面由于气温 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温,海 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 因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冰的融 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据观测表明, 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 米。1861~1989 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变化 (相对1951~1980 平均值) (a) 北半球(b) 南半球(c) 全球

氏度,那么格陵兰岛的冰川将开始融 化,如果上升3摄氏度,格陵兰岛的冰 川将全面开始融化,假设冰川全部 融化需要数百年到一千年时间,融化后 的冰水流入海里,那么地球海平面将上 升7米多,。而地球的南极冰盖而言, 如果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时 将开始融化,上升3摄氏度将会越来越 不稳定,上升4摄氏度将全面开始融 化。而如今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 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都构成直接 威胁,在海拔低的沿海地区,遭受洪水和潮水灾害的区域就会扩大。据预测,由 于海平面的上升,一些小岛将不复存在,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 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 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以南亚和 东南亚为中心,全世界将会有2600万人遭受洪水灾害。 全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 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 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据气候模式计算,当大气中CO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实验

第二章大气 实验:自造太阳能发电站 准备材料:盆、铝箔、挂钩、土豆 实验步骤:把铝箔放在脸盆里,清理平整;盆中间撕开一块铝箔将挂钩固定在上面,再将土豆穿在钩上;把盆放到阳光底下;光照强烈的条件下,若干分钟后,土豆熟了。 原理说明:铝箔把光线引到盆的中间使其产生高温。 实验:分解太阳光 准备材料:塑料盆、小镜子、白纸、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盆里倒入2.5厘米的水,把水盆放在阳光能直射到的地方;把镜子斜靠在盆边;把镜子反射的光导向白纸上,纸张上呈现七彩颜色,从红开始最后是紫色。 原理说明:水使得从镜子反射出来的阳光折射了。当光线折射时,每个颜色都会以不同角度弯曲,造成彩虹效应。 实验:温室效应 准备材料:1个透明的玻璃杯、2条黑色美术纸、2支温度计、透明胶扣在地上;将2支温度计用透明胶分别粘在黑色美术纸上;将其中的一组放在玻璃杯内,另外一组放在玻璃杯外面,记录下当时的温度;每隔30分钟观测一下,记录一下2支温度计上的温度,看有什么不同。 原理说明:放在玻璃杯中的那支温度计的温度在开始时和外面的温度计的温度一样,但隔一段时间后,就会始终高于外面的温度。同理,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地球的“玻璃杯”,吸收了大量的太阳光,却反射回来了地球的辐射热,造成了温室效应。 实验:散射的光线(宇宙中) 准备材料:一个装满了水的玻璃杯,一个手电筒、牛奶 实验步骤:在玻璃杯中滴几滴牛奶,把水搅浑;打开手电筒,把它对准瓶口,让光线垂直射到水面上;注意观察水的颜色;再把手电筒平放在杯子的一侧,让光线射到玻璃杯的外壁上,注意观察水的颜色;当光线垂直落到水面上时,水看上去是淡蓝色的,当光线穿过玻璃杯的外壁射向水里时,水似乎变成了粉红色,而光线本身在水里看上去是橘黄色的。 原理说明:掺了牛奶而变浑浊的水把手电筒的光分解成了好几种不同的颜色的光。其中,蓝色的短波光比红色的长波光更容易被散射,以致它不能直行。 实验:比较说明“温室效应”现象。 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宝矿泉水瓶、温度计(2支)、土壤(一些)、玻璃金(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l)将一些土壤分别放人两个玻璃金,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都婉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这样就制成了“微型温室”;(2)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3)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或其它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量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三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实验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实验:热力环流的形成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