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实验讲义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实验讲义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实验讲义

实验一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1.实验目的

学习掌握大豆分离蛋白的碱提酸沉法。

2.分离原理: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取方法,按工艺特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碱提酸沉法;第二种是离子交换法;第三种是超滤法。

碱提酸沉法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原理,是将脱脂大豆内的蛋白质溶解在稀碱溶液中,分离除去豆粕中的不溶物,然后用酸将大豆蛋白质提取液的pH值调至大豆蛋白的等电点,使大豆蛋白质沉淀析出,再经分离清洗,回调pH,得到粉状大豆分离蛋白。

3. 试剂材料:豆粕,5%NaOH,2N HCl(17ml浓盐酸,缓慢用水稀释至100ml)。

4. 提取方法:

将2g大豆磨碎,得到可通过80目筛的豆粕。用重量10倍于豆粕的蒸馏水与脱脂豆粉混合,用5%NaOH 水溶液将豆粉悬浮液的pH调节到8.5,室温或40℃搅拌1.5h。然后将提取液离心除渣4000rpm×15min,得上清液。用2N的HCl将上清液的pH值调到4.5,同时轻度搅拌均匀,可见开始出现沉淀,室温静置30min,然后以4000rpm×15min离心,用蒸馏水清洗沉淀2次,将蛋白沉淀物溶于20 ml水中,并调节pH到7.0,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计算蛋白提取率。

5. 产品测定指标:

(1)可溶性蛋白质的浓度:采用考马斯亮蓝法。

(2)蛋白质的提取率计算公式:

可溶蛋白质的浓度(ug/ml) ×稀释度×体积(ml)

提取率(%)=×100%

原料质量(g) ×106

(附)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一、实验目的

掌握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离心机和移液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考马斯亮蓝G-250是一种甲基取代的三苯基甲烷,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值。考马斯亮蓝G-250能与蛋白质通过范得华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质-考马斯亮蓝复合物蓝色溶液,引起该染料的最大吸收λmax的位置发生转移,在595nm处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浓度范围为0~1000μg/mL),蛋白质-考马斯亮蓝复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

该法是1976年Bradford建立,试剂配制简单,操作简便快捷,反应非常灵敏,灵敏度比Lowry法还

高4倍,可测定微克级蛋白质含量,是一种常用的微量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

三、实验试剂

1.标准蛋白液:准确称取100mg牛血清白蛋白,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制成100μg /ml 的原液。

2.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准确称取100mg考马斯亮蓝G250,溶于50ml 90%~95%乙醇中,再加入85%磷酸(m/v)100m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常温下可放置1个月。

四、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7支具塞试管,按下表进行编号并加入试剂。以第1管为空白,于波长595nm处比色,读取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各标准液浓度(μg/mL)作为横坐标作图得标准曲线。

2.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根据样品吸光度值,推出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七、注意事项

1.样品蛋白质含量应在10~100ug为宜。一些阳离子如K+、Na+、Mg2+、(NH4)2SO4、乙醇等物质对测定无影响,而大量的去污剂如TritonX-100、SDS等会严重干扰测定。

2.蛋白质与考马斯亮蓝G250结合十分迅速,在2min左右即可达到平衡,其结合物在室温下1h内保持稳定,且在5min~20min之间颜色稳定性最好。

3.试管内溶液要充分混合,但应避免不正确的振荡而产生大量的气泡。

4.染料易吸附在比色杯上(注意尽量不用石英比色杯),比色杯用后可用乙醇洗去蓝色。

5.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因此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用于不同蛋白质测定时有较大的偏差,在制作标准曲线时通常选用r-球蛋白质为标准蛋白质,以减少这方面的偏差。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704044); 作者简介:李海萍(1984-),女,硕士研究生; 3通讯联系人,E 2mail :cesyjz @https://www.360docs.net/doc/a92022377.html,.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的研究进展 李海萍,易菊珍3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研究所,广州 510275) 摘要:首先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然后分别从化学改性、酶改性和物理改性三个方面对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进行了综述。其中,在化学改性方面,针对大豆分离蛋白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巯基等不同活性基团的改性原理及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在酶改性方面,主要介绍了谷胺酰胺转胺酶、木瓜蛋白酶等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作用。在物理改性方面,介绍了共混、加热改性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方法。通过化学、物理和酶等方法等来引起分子结构的微变化,可使人们获得各种符合预期的性能优良的产品,开发其在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改性 引言近年来,由于全球石油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以石油为原料、不可降解的聚合物材料的广泛使用引起 了大家的担忧[1],而且塑料垃圾掩埋后,有毒单体和小分子低聚物的释放又会污染地下水资源 ,给人类和 生物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人们致力于研究通过可再生农作物开发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大豆分离蛋白(s oybean protein is olate ,SPI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是每年都可进行大量种植的可再生资源,而且具有无毒、可降解等优点,在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大豆蛋白包含多种功能团,如氨基、羟基、巯基、酚基、羧基等。这些活性基团可作为化学改性或交联的位点,来合成各种功能可与以石油为原料的材料相当或更优的新型聚合物。因此,本文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并对基于大豆分离蛋白功能基团的改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1 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组成及结构 大豆分离蛋白(S oybean Protein Is olate ,SPI )是以低变性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制取的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原料。其主要组成元素为C 、H 、O 、N 、S 和P ,还含有少量的Zn 、Mg 、Fe 和Cu 。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高达90%以上,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主要 氨基酸含量如表1所示[2]。 SPI 主要包括β 2大豆伴球蛋白(7S 球蛋白,β2conglycinin )和大豆球蛋白(11S 球蛋白,glycinin )两种成分[3]。其中β2大豆伴球蛋白是由α’2(69kDa )、β2(68kDa )和β2(42kDa )三种亚基组成的分子量约为~180kDa 的三聚体糖蛋白,三种亚基分子量不同文献报道有所差别[4]。大豆球蛋白是由五种分子量为54kDa ~64kDa 的亚基(G 12G 5)组成的分子量约为~320kDa 的六角形化合物。各个亚基的基本结构通式为A 2SS 2B ,其中A 表示分子量为34~44kDa 的酸性多肽,B 表示分子量约为20kDa 的碱性多肽,A 和B 由 二硫键(SS )连接。Utsumi [5]、Maruyama 等[6]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并通过X 射线晶体衍射法推导出大豆球蛋 白和β2大豆伴球蛋白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本科生学期论文 题目名称: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院系: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陈海玲 学号:421212401026 指导教师:田海娟 2014 年11 月 5 日

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功能特性及其在各食品加工中的特殊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食品加工;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soybean protein isolate in food processing Abstract: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oybean protein isolate in food processing in the speci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was introduced . Keywords: corn, fermentation, corn wine Soy protein isolate, functional properties, food processing, application

目录 前言 (1) 1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及作用 (1) 1.1 乳化性 (1) 1.2水合性 (1) 1.3膨胀性 (1) 1.4吸油性 (1) 1.5 凝胶性 (2) 1.6 起泡性 (2) 1.7 调色性 (2) 1.8 其它功能特性 (2) 2 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 (3) 2.1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3) 2.2在肉类制品中的应用 (3) 2.3在鱼类制品中的应用 (3) 2.4在烘焙食品及面制食品中的应用 (3) 2.5在蛋白质饮料中的应用 (3) 2.6在罐头食品中的应用 (4) 2.7在其他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 2.8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4) 3发展前景 (4) 4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5)

大豆肽的制备实验报告doc

大豆肽的制备实验报告 篇一:高中生物常规实验的总结 篇二:大豆豆粕及其多肽制备工艺 大豆豆粕及其多肽制备工艺 摘要阐述了大豆多肽的应用、发酵法制备大豆豆粕的特性,介绍豆粕蛋白直接发酵制备大豆多肽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豆粕;多肽;发酵法 大豆在提取豆油后可得到豆粕,豆粕是生产牲畜和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或用于制作食品、化妆品、抗菌素。豆粕的价格变化很大,相关的产业链长,影响的范围也很广。美国和日本都在大豆豆粕的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美国为了研究水解蛋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使用蛋白肽的工厂;日本在水解产物的去苦和水解工艺上有所进展。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大豆豆粕进行了研究,大豆豆粕作为新兴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大豆豆粕很有可能成为我国绿色饲料的添加剂,从而代替饲料中的抗生素药物[1]。从大豆豆粕中提取的大豆多肽具有广泛的用途。 1大豆多肽的应用 1.1营养疗效食品 大豆多肽在食用时易于吸收,适合于病人(转自:小草范文网:大豆肽的制备实验报告)在大病初愈之后服用,有利于吸收和增强体质。为了符合老人的饮食习惯和心理,

用大豆多肽作基础再加上全脂奶粉和蜂蜜,就能做出适合老年人饮食用的奶粉[2-3]。 1.2普通食品 大豆多肽具有良好的吸湿和保湿功能,水溶性高,可改善豆类制品口感和风味,用延长糕点保质期,在酸性环境中具有发泡效果,可生产酸性饮料等[4-5]。 1.3运动员食品 恰当的活动影响和充沛的卵白质增补可增加运动员的肌肉量,从而可以提高运动员体内的能量。在此阶段里,供应消化吸收性优越的多肽作肌肉卵白质的原料会对运动员有一定的帮助。大豆多肽易于在活动中被吸收,延缓心理的压力,增强活力,有利于运动员补充体力[6]。 2发酵法制备大豆豆粕的特性 2.1理化特性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它 篇三:大豆肽制备及其营养功能研究进展 大豆肽的制备及其营养功能研究进展 Advancement of preparation of soybean peptide and its nutritional function 摘要: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水解后,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低肽混合物,分子量在1000 U以下。为了提高大豆蛋白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大豆肽的成本,本文综述了以

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工艺流程

1 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水份:≤6% 干基粗蛋白:≥90% 水溶氮指数:≥60% TPC:≤10000个 大肠杆菌:0个 色泽:浅黄/乳白 气滋味:具有分离蛋白特有的气滋味 PH值:6.8~7.2 密度:过200目筛95%,过270目筛 90% 产品的功能特性将根据不同应用领域来确认 乳化型:通过1(蛋白):4(水):4(脂肪)的测试,肠体光亮、有弹性,无油、水渗出。 高凝胶型:通过1(蛋白):5(水):2(脂肪)的测试,肠体光洁度好,有弹性,无油、水渗出。 高分散(注射)型:1:10(蛋白:水)试验:稍搅拌溶解,静置三分钟无分层,0.5mm注射针头完全通过。 2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流程 低温豆粕——萃取——分离——酸沉——分离——水洗——分离——中和——杀菌——闪蒸——干燥——超细粉碎——混合造粒——喷涂——筛选——金属检测——包装 3 工艺简要描述: 萃取:将大豆低温豆粕置入萃取罐中按1:9的比例加入9倍的水,水温控制为40C0,加入碱使溶液在PH为9的条件下低温豆粕豆粕中的蛋白溶解于水中。 分离:将低温豆粕溶液送入高速分离机,将混合溶液中的粗纤维

(豆渣)与含有蛋白的水(混合豆乳)分离开。豆渣排到室外准备作饲料销售。混合豆乳回收置入酸沉罐中。 酸沉:利用大豆蛋白等电点为4.2的原理,加入酸调整酸沉罐中混合豆乳的PH到4.2左右。使蛋白在这个条件下产生沉淀。 分离:将酸沉后的混合豆乳送入分离机进行分离,使沉淀的蛋白颗粒与水分离。水(豆清水)排入废水处理场治理后达标排放。回收蛋白液(凝乳)到暂存罐。 水洗:按1(凝乳):4的比例加水入暂存罐中搅拌。使凝乳中的盐份和灰份溶解于水中。 分离:将暂存罐中的凝乳液送入离心机进行分离。水排入废水处理场治理达标排放,凝乳回收入中和罐。 中和:加入碱入中和罐,使凝乳的PH调整到7。 杀菌:将中和后的凝乳利用140C0的高温进行瞬时杀菌 干燥:将杀菌后的溶解送入干燥塔,在干燥温度为180C0的条件下将溶解干燥。 筛选:对干燥的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初步筛选。使98%通过100目标准筛。 超微粉碎:用特殊超微粉碎机对产品进行粉碎,使90%通过200目标准筛造粒:产品随后进行造粒设备进行造粒,使产品粒度均匀。 筛选: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筛选。 喷涂:在产品表面喷涂表面活性剂,提高产品乳化稳定效果。 金属检测:对产品进行金属检测。 包装:检测后的产品进行自动包装系统,按规定的重量进行包装。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教学资料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重要作用 由于大豆蛋白具有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因此在食品加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肉制品的消费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各样的肉制品也随着消费者的需要而走向了市场。大豆蛋白以其重要的功能特性在肉制品加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肉制品加工业的关注,在肉制品加工中主要利用大豆蛋白以下方面的特性。 1 )强化营养的高性价比蛋白源 大豆蛋白以其低廉的价格、良好的蛋白质量在肉制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灌肠、火腿等产品中添加大豆蛋白,不仅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而且能改善蛋白质的配比,使蛋白质的营养更全面、更合理。 2)在肉制品中的调味作用 大豆蛋白含有少量的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在加热之后会产生独特的豆香气,而肉制品;中有时原料肉(如鱼肉)或辅料所具有的以及由于加工工艺 (如杀菌)所产生的一些不愉快气味,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大豆蛋白的独特香气对以上气味产生掩蔽作用,因而大豆蛋白对肉制品具有一定的调味作用。 3)大豆蛋白能改善肉制品的结构 大豆蛋白有良好的凝胶特性和粘结特性,在肉制品加工中利用这一特性加入大豆蛋白后可有效的改善产品的结构、增强产品的弹性、硬度,使产品的结构致密、口感更好,肉感更强。 4 )利用大豆蛋白的乳化性,解决肉制品的出水、出油问题 出水、出油是肉制品加工生产、存放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利用大豆蛋白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特性,对水和油脂具有良好的亲和能力,能吸附水和油脂形成较为稳定网络结构,从而使肉制品中的水和油脂不游离出来,在加工和存放的过程中不发生出水、出油现象。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的应用已相当广泛,虽我国分离蛋白生产能力发展很快,但生产技术仍无明显提高,产品质量停滞不前,尚未形成多品种、多功能、系列化,致使大豆蛋白的高营养、高附加值的产品特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而且国内的分离蛋白品种单一,功能性区别不大,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国外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可生产出数百种,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国外产品由于品种多、质量好,虽然价格高出国产品很多,但仍占国内约 l/3市场。 国外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技术发展很快,由萃取方法、到改性方法,已形成多系列的配方技术。按照产品的应用领域、产品性能不同,其萃取方式、改性方法均不同。由此生产出的产品广泛适于肉类、乳品类、轻化工类等领域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大豆蛋白 的高营养、高附加值特性。 1、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重要作用:强化营养的高性价比蛋白源;在肉制品中的调味作用;大豆蛋白能改善肉制品的结构;利用大豆蛋白的乳化性,解决肉制品的出水、出油问 题。 2、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应用的一些性能指标

膜分离工艺分离大豆多肽的特点

膜分离工艺分离大豆多肽的特点

大豆多肽是以豆粕或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经蛋白酶水解、分离并精制而成的蛋白质水解产物。传统多肽的分离方法有吸附沉淀、溶媒、萃取、离子交换法等,这些工艺往往繁杂,提取时间长,消耗大量原料,能耗高,产品回收率低。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对大豆肽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对大豆 肽产品的分离研究也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高效的分离纯化技术 和手段。其中应用新的就是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采用高分子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 行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的技术。 目前,多种类型膜分离技术在生化产品应用中协同发展,超滤、纳滤、微滤技术联用,取长补短,实行多级分离是大豆多肽分离纯化的发展趋势。 膜分离工艺在大豆多肽中的特点: 1)在超滤膜分离过程中,膜的表面特性是膜的重要性质,料液的通量随时间而减小的趋势并不严重,操作20min后膜通量基本不下 降,50min后方下降26.5%。透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增大。 2)为保持较高的产品得率,超滤浓缩倍数应控制在4.5~5倍之间为宜。

3)膜分离工艺具有简单、产品得率高、质量好、运行费用低、投资不高等特点,可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德兰梅勒利用膜分离技术为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发酵行业、农产品深加工、植物提取、石油石化、环保水处理、空气除尘、化工等行业提供分离、纯化、浓缩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高度差异化需求。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创新,帮助企业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单位消耗、提供产品质量、清洁生产环境,助力企业产业升级。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设计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摘要: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食品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成功应用在于它具有多种样的功能性质,功能性质是大豆分离蛋白最为重要的理化性质,如凝胶性、乳化性、起护色注、粘度等。本文主要大豆分蛋白的一种制取工艺。 关键字:大豆分离蛋白、分离工艺、影响因素、设备 前言 大豆分离蛋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产品, 除了营养价值外,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性质, 这些功能性质对于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可归为三类一是蛋白质的水合性质( 取决于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二是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三是表面性质[1]。水合性质包括:水吸收及保留能力、湿润性、肿胀性、粘着性、分散性、溶解度和粘度。而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大豆蛋白发生沉淀作用、凝胶作用和形成各种其它结构(例如面筋) 时才有实际的意义。表面性质主要是指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2]。 1.功能特性 1.1乳化性 乳化性是指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的性能。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 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油滴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形成一种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的破坏, 促使乳化性能稳定。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 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1.2水合性 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 1.2. 1吸水性 一般是指蛋白质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它与即水份活度、pH、深度、蛋白质的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表面活性等都是密切相关的。随水份活度的增强,其吸水性发生快——慢——快的变化。 1.2. 2保水性 除了对水的吸附作用外,大豆蛋白质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其保水性与粘度、pH、电离强度和温度有关。盐类能增强蛋白质吸水性却削弱分离蛋白的保水性。最高水分保持能力在pH= 7,温度35~55℃时,为14g水/g蛋白质。 1.2. 3膨胀性 膨胀性即蛋白质的扩作用,是指蛋白质吸收水分后会膨胀起来。它受温度、pH 和盐类的影响显著,加热处理增加大豆蛋白的膨胀性,80℃时为最好,70~100℃之间膨胀基本接近[3]。 1.3吸油性 1.3. 1促进脂肪吸收作用 分离蛋白吸收脂肪的作用是另一种形式的乳化作用。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吸油性随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增加,随pH增大而减少。 1.3. 2控制脂肪吸收作用

2020-2026全球及中国大豆分离蛋白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

2020-2026全球及中国大豆分离蛋白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 1 2020-2026全球及中国大豆分离蛋白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

报告摘要 2019年,全球大豆分离蛋白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元,预计2026年可以达到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XX%。中国市场规模增长快速,预计将由2019年的XX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XX%。 本报告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中国市场大豆分离蛋白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预测。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地区大豆分离蛋白的产能、产量、产值和价格,以及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大豆分离蛋白的消费情况,历史数据2015-2020年,预测数据2021-2026年。 本文同时着重分析大豆分离蛋白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全球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和中国本土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厂商大豆分离蛋白产能、产量、产值、价格和市场份额,全球大豆分离蛋白产地分布情况、中国大豆分离蛋白进出口情况以及行业并购情况等。 此外针对大豆分离蛋白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产业链、生产模式、销售模式、波特五力分析、行业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进入壁垒也做了详细分析。 全球及国内主要厂商包括: ADM Danisco CHS Scents Holding Sojaprotein

Cargill Gushen Biological Wonderful Industrial Group FUJIOIL Shandong Sanwei Soybean Protein Shansong Biological Sonic Biochem Wilmar International Top Agri Group Soja Austria Bremil Group 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大豆蛋白粉 大豆浓缩蛋白 其他 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饲料 成型肉制品 素食品 零食制品 其他 本文包含的主要地区和国家: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紫苏 摘要:本文综述述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碱提酸沉法、双极膜法、泡沫分离法的分离原理,并讨论了其生产中影响提取率的因素。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碱提酸沉法双极膜法泡沫分离法 大豆蛋白含量较高而且营养丰富,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目前大豆蛋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资源,特别是大豆分离蛋白含蛋白质90%以上,是一种优良的食品原料。 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应用较多的是以下几种: 1. 碱提酸沉法 大豆分离蛋白的传统提取方法是碱提酸沉法,主要利用大豆蛋白在大豆蛋白在高pH时溶解度最大,在等电pH条件下溶解度最小的原理,使之凝聚沉淀。一般分3个步骤:弱碱萃取蛋白质、酸沉淀、喷雾干燥。如图[1] 影响等电沉淀的因素较多: ①原料——原料豆粕应是低温或闪蒸脱脂后的低变性豆粕。这种豆粕含杂质少,蛋白含量较高,蛋白变性程度低,适于大豆分离蛋白生产[2]。 ②水分——浸提时,加水量越多,蛋白质的提取率就越高;但是加水太多,酸沉时蛋白的损失量增高;加水太少,大豆蛋白的溶出率大大下降,还会增加后续各工序的难度。试验得出,浸提时脱脂豆粕与水的比例为1∶10~12最适合提取[3]。 ③pH——蛋白质的溶解度与浸提pH有很大的关系,pH太低的时候,蛋白组分解离; pH 太高,易发生“胱赖反应”,生成有毒物质。 ④温度——温度的高低对蛋白收率、纯度及色泽有显著影响。浸提温度过高,会使蛋白变性,而且粘度增加,分离困难,耗能提高[4]。经试验认为等电酸沉温度控制在40~45℃为宜[1]。 ⑤时间——一般来说浸提时间越长,蛋白的溶出率就越高。但一定的时间后,蛋白得率随浸提时间的延长而无显著的变化。生产中要综合考虑能源消耗、生产周期、工艺成本等各种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时间[4]。 ⑥另外,当浆料粒度太细反而会使蛋白得率和浸提效果下降,同时增加了过滤分离的难度。加酸速度和搅拌速度控制不好容易出现虽到等电点,但蛋白质凝集下沉缓慢,上清液混浊[1]。 ⒉双极膜电解法 双极性膜是一种新型离子交换复合膜,它通常由阳离子交换层和阴离子交换层复合而成,中 间是亲水界面层,结构如图1所示[5]: 双极膜由3层组成: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以及阴阳离子交换膜中间的亲水层。在电流作用下,水分子在双极膜上电离为H+和OH-,离子在电势的驱动下,通过膜选择透过阴离子或阳离子,导致溶液的pH值降低,达到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而使蛋白质沉淀。这种方法不需要加入酸或碱调整蛋白质溶液的pH值,避免分离得到的大豆蛋白质中混入盐离子,并且可保护大豆蛋白质的功能性。[3]

大豆蛋白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大豆蛋白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系别:食品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食科13-2班 学号:242013002003 姓名:陈亚林

摘要 大豆蛋白产品分为三类,即大豆蛋白粉、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不含胆固醇,具有许多优良的食品性能,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性能,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其中,大豆浓缩蛋白的提取方法有稀酸浸提法、酒精浸提法和湿热浸提法。大豆分离蛋白有碱溶酸沉法、离子交换法、超滤膜分离法等。本文以研究方向和工艺改进方面为着力点解释大豆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这两种主要的提取方法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稀酸浸提法;酒精浸提法;碱溶酸沉法;离子交换法;超过滤法;湿热浸提法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是把脱皮大豆中的除蛋白质以外的可能性物质和纤维素、半纤维素物质都除掉,得到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 90%的制品,又称等电点蛋白。与大豆浓缩蛋白相比,生产大豆分离蛋白不仅要从低温脱溶豆粕中除去低分子可溶性糖等成分,而且还要去除不溶性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其生产方法主要有碱溶酸沉法、超过滤法和离子交换法。 一、碱溶酸沉法 1.提取原理低温豆粕中的蛋白质大部分能溶于稀碱溶液。将低温豆粕用稀碱溶液浸提后,用离心分离法除去原料中的不溶性物质,然后用酸把浸出物的PH调至4.5左右,蛋白质由于处于等电点状态而凝聚沉淀,经分离可得到蛋白质沉淀,再经洗涤、中和、干燥得到大豆分离蛋白。 2.提取工艺豆粕的质量直接影响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和提取率,只有高质量的豆粕才能获得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大豆分离。要求原料无霉变,豆皮含量低,残留溶剂少,蛋白质含量高(45%以上),脂肪含量低,NSI高(不低于80%)。豆粕粉碎后过40-60目筛。 首先利用弱碱溶液浸泡低温豆粕,使可溶性蛋白质、糖类等溶解出来,利用离心机除去溶液中不溶性的纤维素和残渣。在已溶解的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酸液,调节溶液的PH达到4.5,使大部分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析出来,这时只有大约10%的少量蛋白质人仍留在溶液中,这部分溶液称为乳清。乳清中除含有少量蛋白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糖、灰分和其他微量成分,然后将用酸沉析出的蛋白质凝聚体进行搅动、水洗、送入中和罐,加碱中和溶解成溶液状态。将蛋白质溶液调节到合适浓度,由高压泵送入加热器经闪蒸器快速灭菌后,再送入喷雾干燥塔脱水,制成大豆分离蛋白。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的现状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的现状、差距及建议 1、现状 大豆分离蛋白(SoyProteinIsolate, 简称SPI) 是以大豆为原料, 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制取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90% 以上的功能性食品的添加剂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和粘弹性等特性, 又兼有蛋白质含量高的 营养性,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肉制品(例如西式火腿、火腿肠午餐肉,三文治、灌肠、香肠及肉馅等), 冷饮制品(例如冰淇淋、 奶油、雪糕、布丁等), 烘焙食品(例如面包、糕点等)。目前世界大豆分离蛋白的年产量约40~50 万t,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早在50 年代初, 美国已研究开发出大豆分离蛋白, 但是由于技术难度大, 直到70 年代其生产技术才趋于完善和成熟。目前,国际上居垄断地位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厂商主要有美国,日本、巴西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 份额。 我国80 年代初开始生产大豆分离蛋白,迄今为止, 已建、自建、合资和独资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厂已有10 多家, 年生产能力约 3 万t,主要在黑龙江、吉林,在哈尔滨,开封,山东、河南等地已建和正在筹建的生产厂。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的 生产与发展是和食品工业,尤其是肉食品(例如西式火腿)等的迅速发展,需求量大增密切相关。由于国内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 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所以每年大约进口大豆分离蛋白达 2 万t 左右,给国内大豆分离蛋白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企业 带来很大压力。当前,如何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使之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质量指标要求,乃是急待解决的任务。 2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大豆籽粒中约含蛋白质38%~42%, 碳水化合物(包括粗纤维)25%~27%, 脂肪16%~20%, 水分10%~12%, 灰分3%~5% 。可将大豆籽粒加工成大豆蛋白粉(含蛋白质50%), 浓缩蛋白( 含蛋白质70%), 分离蛋白(含蛋白质90%) 以及组织蛋白,纤维蛋白等产品。大豆蛋白经修饰!改性制取的高纯度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和粘弹性等功能性乃是大豆分离蛋白非常重要的性质, 而大豆蛋白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重要因素。 大豆蛋白质是由一系列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它主要由清蛋白和球蛋白组成,其中清蛋白约占5%, 球蛋白约占90% 。由于大豆球蛋白是椭园球形, 故此命名。球蛋白溶于水或碱溶液,加酸调pH 值的等电点4、5, 则沉淀析出,故又称酸沉蛋白, 而清蛋白无此特性, 故又称为非酸沉蛋白。球蛋白中主要为11S 和7S 蛋白,约占总蛋白的70%, 其余为2S 和15S 等,11S 球蛋白的分子量 为17~35 万, 为疏水性聚合体。7S 球蛋白的分子量为14~17 万,为疏水性聚合体。7S 和11S 球蛋白对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起着十分重要 的主导作用。国外对7S 和11S 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功能特性,蛋白质修饰技术以及高品质多功能系列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了 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属于绝密高科技。球蛋白和清蛋白均属于贮藏蛋白,它与大豆加工性能关系密切,而大豆生物活性蛋白,例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球凝集素,脂肪氧化酶等,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虽然很少,但对大豆制品的质量却关系重大。 3 、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

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1)

综合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1. 实验目的 蛋白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通常可以从动物的乳汁或天然植物(如花生、大豆等)中提取。大豆(黄豆)是目前植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40 %以上,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铁、膳食纤维等,不含胆固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的提取方法有许多种,例如: 碱提酸沉、酶提酸沉、超声酸沉、酶解提取、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通过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纤维素酶酶解增溶等预处理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使蛋白质在等电点状态下析出。通过本实验,掌握超声波、酶解、离心分离、浸提、等电点析出等蛋白质分离手段,了解植物蛋白制备的常用技术。 2.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实验材料 黄豆,1mol/LNaOH、10%HCl、正己烷、纤维素酶 2.2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粉碎机、高速离心机、超声波仪、pH计、烘箱、电子天平、250mL三角瓶、平皿、大烧杯、玻棒、药匙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实验流程 黄豆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30min→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20min→纤维素酶酶解→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碱溶(调pH11)→超声波处理20min→离心分离→收集上清→等电点酸沉析出(调pH4.5)→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30min称重→计算蛋白质粗提回收率 3.2实验步骤 (1)黄豆预处理 选择果粒饱满,色泽明亮的黄豆为原料,称取黄豆250g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破碎粉末用60目的不锈钢网筛过筛,去除夹杂物,备用。 (2)溶剂低温浸出法制取脱脂豆粕粉 取250mL三角瓶,加入粉碎后的豆粉20g,100mL正己烷,瓶口用平皿覆盖,恒温水浴60℃浸提30min使大豆中的油脂溶出,5000rpm离心15min后去上清液,将沉淀收集后放烘箱内50℃,20min烘干,得脱脂豆粕粉样品。 以下周四完成 (3)纤维素酶酶解辅助提高大豆蛋白溶出率

大豆多肽的加工工艺

大豆多肽的加工工艺 一、工艺流程 脱脂大豆粕T浸泡T磨浆分离T胶体磨T精滤T超滤T预处理T酶水解T 分离一脱苦、脱色一脱盐一杀菌一浓缩一干燥 二、工艺要点说明 超渺茫地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用于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原料必须是低变性的脱脂大豆粕,要经过弱大碱浸泡,磨浆分离、细磨、精滤和超滤得到一定浓度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与传统的碱提酸沉法相比,该法获得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可溶性糖分少,离子含量少,灰分少,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方法。 1、预处理 因为大豆球蛋白分子具有相当紧密的结构,这种极其致密的结构对酶水解具 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在酶解大豆蛋白时必须适当进行预处理,使其中的蛋白质复杂结构被打开而形成一条直链,那些原来在分子内部包藏而不易与酶发生作用的部位,由于分子结构的松散而暴露出来,从而使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点大大增加,加快了蛋白质的酶解,试验证明:在90°C下加热10min,既可防止大豆蛋白溶液粘度升高又可大大提高其水解度。 2、蛋白酶水解 为了确定最佳的酶解反应条件,我们固定反应时的pH值为7.5,以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底物浓度为试验因素,各取三水平,以水解度DH为指标,选用L9 (34)正交表安排试验。实验证明:酶用量为E/S=4%,水解反应温度为45C,作用时间为12h和底物浓度为4%。 3、分离 该工序是通过调节蛋白酶解液的pH值为4.3,使未水解的蛋白质沉淀而去 除,而分离得到纯净的酸性水解物溶液,试验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水解率可咼达95%o 4、脱苦、脱色 经分离后的大豆蛋白酶解物是低分子肽类和游离氨基酸混合物,并且其中的 带芳香侧链或长链烷基侧链的疏水性氨基酸的肽类是苦味肽,为了改善大豆多肽的口感和滋气味,必须除去苦味肽和游离氨基酸。本工艺采用活性碳吸附法来进行脱苦、脱色,最佳反应条件是碳液=1: 10,T=40C,Ph=3.0经处理后,口味得到明显改善,色泽透明澄清,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脱盐

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组织蛋白的特性及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组织蛋白 一、简介 1、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全价蛋白,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氨基酸种类有近20种,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丰富,是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动物蛋白的品种之一。 2、大豆组织蛋白(textured soy protein) 是以粉状大豆蛋白产品为主要原料,经调理、组织化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类似于瘦肉组织结构的富含大豆蛋白质的产品组织化大豆蛋白,也称为大豆组织蛋白、组织蛋白,商品名如索太(Soytex)、邦太(Bontex)和康太(Contex)等。组织蛋白有陷状、块状,片状和粒状等几种形态。 视所用原料和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不同,组织化大豆蛋白主要有以下3类:1)组织化大豆蛋白粉:商品名如索太(Soytex)和邦太(Bontex),是以低变性豆粕粉为原料生产的大豆组织蛋白,其蛋白质含量50-65%(干基计,下同)。2)组织化大豆浓缩蛋白:商品名如康太(Contex),是以大豆浓缩蛋白粉为原料生产的大豆组织蛋白,其蛋白质含量70%(干基计,下同)左右。3)其他:如以大豆蛋白产品为主要原料,添加谷朊粉(有时还添加淀粉)生产的组织化大豆蛋白。 大豆组织蛋白又称人造肉,就是在低温豆粕、浓缩蛋白或分离蛋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及添加物,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强行加温加压,使蛋白质分子之间排列整齐且具有同方向的组织结构,再经发热膨化并凝固,形成具有空洞的丁度纤维蛋白。 大豆组织蛋白是将脱脂豆粕中的球蛋白转化为丝蛋白、纤维蛋白,蛋白质含量在55%以上组织状大豆蛋白是以大豆蛋白为原料制备的食品原料。 二、特点 1、大豆分离蛋白 ①乳化性: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②水合性: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分离蛋白的吸水力比浓缩蛋白要强许多,而且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分离蛋白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最高水分保持能力为14g水/g蛋白质。 ③吸油性: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分离蛋白的吸油率为154%。 ④凝胶性:它使分离蛋白具有较高的粘度、可塑性和弹性,既可做水的载体,也可做风味剂、糖及其它配合物的载体,这对食品加工极为有利。 ⑤发泡性:大豆蛋白中,分离蛋白的发泡性能最好。利用大豆蛋白质的发泡性,可以赋予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⑥结膜性:当肉切碎后,用分离蛋白与鸡蛋蛋白的混合物涂在其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易于干燥,可以防止气味散失,有利于再水化过程,并对再水化产品提供合理的结构。 2、大豆组织蛋白 在生产中经过水化作用,具有均匀的组织特性和特定的组织结构,具有类似肉的纤维结构,富有咀嚼感,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油性。

大豆分离蛋白

中国食品与包装工程装备手册 > 第1篇 食品工程装备 > 第14章 食用植物蛋白加工装备 > 第10节 大豆分离蛋白加工装备 > 2 加工工艺 (图1-14-39和图1-14-40) 2 加工工艺 (图1-14-39和图1-14-40)

图1-14-40 稀碱液浸取膜分离大豆蛋白加工工艺流程图 2.1 原料 用于低变性脱脂豆粕的原料大豆在浸油前应经清杂并脱壳处理。高温粕由于蛋白变性严重,可溶性差,因而产品得率低,故一般不采用。 2.2 粉碎 原料粕在萃取时的粒度大小,影响大豆蛋白的溶出,也即影响产品的得率和产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题下,颗粒大其溶

出所需的时间延长,甚至不能溶出而随渣被排掉; 如颗粒过小则会造成过滤困难。故一般要求将豆粕粉碎成100目左右的颗粒。使用锤片粉碎机等。 2.3 浸取 将原料粉加入萃取罐,稀碱液可预先注入罐内,也可采用边加料边加液的方式,但要求稀碱液的pH应预先调均匀,以避免因局部的pH过高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及得率。一般控制料液比为1: (10~12),加液量多时有利于大豆蛋白的溶出,可提高得率,但废液量增加。 pH一般取在8.5~9.5,温度在40~55℃,并不断地进行搅拌,要求能使原料颗粒处在悬浮状态即可。一般控制搅拌器桨叶端头的线速度在2m/s左右。由于萃取时间与萃取液的pH、温度、料液比及原料的粒度等因素有关,一般在15~120min不等。为了提高得率,一般采用第一次粗分离后的粕渣再进行一次浸取后将粕渣弃去。 2.4 分离 对于采用的两种工艺方法都需进行分离,其目的是为了除去较大的纤维颗粒和固体微粒。一般采用振动筛或锥篮式离心机分离去除较大的纤维颗粒 (即豆渣),然后再经碟片分离机进一步去掉浆液中的固体微粒。 从图1-14-40可以看出,经分离后得到的豆乳,就可以进入膜分离设备进行处理。通过超滤和反渗透两套装置处理后得到的蛋白浓缩液和低分子蛋白及可溶性糖类的浓缩液,即可送入下道干燥工序。由于其废水也可作循环使用,因而既节约了能源又避免了污染环境。 2.5 沉淀 沉淀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往豆乳中加入酸类 (如盐酸、硫酸等),调整pH至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此pH条件下大豆蛋白质的溶解度最低,此时溶液的pH约4.1~4.6) 时,生成蛋白质盐酸沉淀析出。而低分子蛋白质及可溶性糖类仍处于溶解状态。采用带搅拌器的沉淀罐。 2.6 分离 分离的目的是为了将沉淀处理后的料液中的蛋白凝乳与乳清液分开,以便进入下道洗涤工序。使用碟片分离机。 2.7 水洗 水洗和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纯大豆蛋白。通过加水洗涤和分离可使可溶性糖类得到进一步的去除,一般需进行2~3次洗涤。采用带搅拌器的水洗罐和碟片分离机。 除得到的乳清液可循环使用外,洗涤废水一般均弃去不用。 2.8 中和、调整浓度、灭菌 如要求得到的大豆分离蛋白是钠朊盐形式时,在干燥前均需加碱中和,调整pH至7左右。如在干燥前不经加碱中和、回调,则所得产品为等电点分离蛋白粉。当料液浓度为 8%~12%时,干燥后得到的颗粒溶解性好。加温至65℃进行灭菌。 2.9 喷雾干燥、冷却 将经灭菌后的料液,用泵送入离心喷雾干燥机进行干燥成粉末状的大豆分离蛋白。为了避免长时间受热而引起蛋白质变性,应采用连续出粉,并迅速降温至40℃以下。冷却后再包装入库。操作条件基本同大豆浓缩蛋白。制品含水率为3%。使用设备有离心喷雾干燥机、振动流化床冷却机

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发展

综 述 食品工业科技 V ol .29,N o .08,2008 2008年第08期 287  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发展 刘 强1 ,刘安让2 ,赵亚萍 3 (11大庆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北京100025;21陕西和氏乳品有限公司,陕西宝鸡721200;31宝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陕西宝鸡721000) 摘 要: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一些基本功能,从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出发,详细地说明了大豆分离蛋白 添加到乳制品中的优点。同时又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应用中国内外发展概况以及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行业的潜力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乳制品 Appli ca ti on develop m en t of soybean separa ted prote i n i n da i ry products L IU Q i a ng 1 ,L IU An -rang 2 ,ZHAO Ya -p i n g 3 (11Daqing Celestial Sun Moon Star Pr otein CO 1,LT D 1,Beijing 100025,China; 21Shaanxi HerdsM ilk CO 1,LT D 1,Baoji 721200,China; 31Baoji Pr oducti on Quality Supervisi on and I ns pecti on Center,Baoji 721000,China ) Ab s trac t:S om e b a s i c func tion of s oyb e a n s ep a ra te d p ro te i n w a s in trod uc e d 1B a s e d on the ap p lic a tion of s oyb e a n s ep a ra te d p ro te in in the d a iry p rod uc ts, the a d va n ta g e s of s oyb e a n s ep a ra te d p ro te in w e re e xp la ine d 1The d e ve l op ing s itua tion of s oyb e a n s ep a ra te d p ro te i n us i ng in the d a iry p rod uc ts b e t w e e n d om e s ti c a nd e xte rna l a nd p o te n tia l a nd d e ve lop i ng o ri e n ta tion of s oyb e a n s ep a ra te d p ro te i n w e re a l s o in trod uc e d 1 Ke y wo rd s:s oyb e a n s ep a ra te d p ro te i n;d a iry p rod uc ts 中图分类号:TS21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08)08-0287-02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刘强(1969-),男,主要从事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及应用 工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日常饮食并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功能保健食品倍受人们的关注。乳制品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适宜人群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含胆固醇、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高的食品而一直被各类消费者偏爱,而具有保健功能的乳制品更受广大的消费者欢迎。然而,有些人喝牛奶会出现腹胀,甚者有腹泻的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乳糖不耐症。牛乳属动物性食品,要是加入一定比例的大豆分离蛋白,不仅降低了乳糖的含量,还能增加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的含量。大豆皂甙的保健功能可概括为:调节人体肠胃功能,促进代谢;降低胆固醇,预防冠心病;防止体内氧化脂质的生成,延缓衰老;具有抗炎症、抗溃疡、抗过敏等功能。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相当完全,含有各种人体必须氨基酸,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水平。由此可见,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的完全蛋白质。由于大豆分离蛋白的营养性和功能性,为不少乳制品生产厂家所看好。 1 大豆分离蛋白的优点 大豆分离蛋白主要是贮存蛋白质,用水浸出后,其主要成分是2S 、7S 和11S 、15S 组成的大豆球蛋白。大豆蛋白质是一种优质完全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达到或超过了世界组织(W HO )推荐的必须氨基酸需要水平。大豆蛋白具有优良的保健功能:降血脂、防癌、防止骨质疏松、减轻更年期障碍、减肥、降血糖、降低胆固醇、降血压等功能。 2 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中的功效 211 在特殊配方奶粉中的应用功效 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添加剂,添加到特殊配方奶粉中是奶粉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奶粉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大豆分离蛋白,使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相结合。因为大豆蛋白所含的氨基酸中赖氨酸特别丰富,这样可以和牛奶中的乳清蛋白中的氨基酸营养互补,使乳粉中既有动物蛋白,又有植物蛋白,也称双蛋白,使含植物蛋白的特殊配方奶粉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008年1月28日健康报发表的《婴儿配方奶粉要看国际标准》,文章指出,婴儿配方奶粉应遵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颁布的婴儿配方粉成分的推荐含量,蛋白质含量中牛乳蛋白1181~3g /100kca1;水解牛乳蛋白1182~3g /100kca1,大豆分离蛋白2125~3g /100kca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