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

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教案

激趣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进入“专题”的学习,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你对检验、鉴别与分离、

除杂的理解

学生回答:略

【重难点】

1、常见气体的检验;鉴别的方法;提纯的基本原则。

2、能正确鉴别和分离目标物质。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考点一:(引入物质的检验及鉴别,讲解基本思路)

投影(让学生完成“常见离子的检验”和“物质的鉴别”填空)

1.只用一种试剂____________鉴别氢氧化钠、水和稀硫酸三瓶液体。

2.只用一种试剂____________鉴别BaCl2、Na2CO3、KCl 三种溶液。

3.只用一种试剂____________鉴别MgCl2、(NH4)2SO4、NaCl 三种溶液。

4.试用一种试剂____________鉴别Ca(OH)2、H2SO4、NaOH 三种溶液。

教师讲解:2、物质的鉴别

练习:学生思考回答

四种未知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钠、氯化钡、硫酸铜和硫酸钾,在不外加其他试剂的情况下,将它们鉴别出来:

教师:3分钟后提问,并适当做相应讲解和注意事项

四种溶液中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首先找出硫酸铜溶液并用它作为鉴别试剂与其他三种物质一一混合,出现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钾溶液。

师生共同总结:

3.物质检验和鉴别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1)先取样,后操作;先现象,后结论。

(2)不能向待检物质中直接加入试剂,而应取少量试样进行检验。如被检物质是固体,而检验又需要以溶液进行时,应先取少量样品用蒸馏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进行检验。

(3)检验物质时,先描述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不能把待检验的物质当作已知物来叙述实验现象。

(4)对几种待检物质进行并列实验时,每进行一次实验,都要另取新溶液,避免已加试剂的干扰。

教师:巡回指导,5分钟后提问,并适当做相应讲解和注意事项

考点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教师:同学们做的不错,我们接着进入第二个内容,请同学们快速完成资料内容)

(巡回指导,等待学生完成,然后投影学生答案)

精讲实练

【过度】教师:以上是检验、鉴别与分离、提纯的知识点,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了解它的应用已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测评达标]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可行的是()。

A.用盐酸区别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稀溶液

B.用二氧化锰区别过氧化氢溶液和纯水

C.用蒸馏水区别四氧化三铁粉末和铁粉

D.用铜片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2.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

..的是()。

A.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酒精和食醋B.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C.用水区分硝酸铵和生石灰D.用酚酞溶液区分硫酸和氯化钠溶液3.下列区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合理的是()。

A.用蒸馏水区别四氧化三铁与氧化铁

B.用酚酞试剂区别稀硫酸与稀醋酸

C.不用其他试剂,只需要组内试剂就可以鉴别氯化钡、氢氧化钠和硫酸铜D.用石蕊溶液区别稀烧碱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溶液

4.要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H2SO4,可加入的物质是()。

①铁粉;②四氧化三铁;③氧化铁;④氧化亚铁;⑤氢氧化亚铁。

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物质鉴别与除杂专题及典型例题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 教师科目化学时间2014 年 5月 17 日学生年级初三学校 重难点常见物质的鉴别和分离 难度星级☆☆☆☆☆校区 教学内容 上堂课知识回顾(教师安排): 1.化学推断题的方法 2.化学推断题的技巧和突破口 本次课教学安排: 1.掌握常见物质的鉴别 2.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离

常见物质的鉴别和分离 一、复习内容和要求: 1.掌握常见气体:O 2、H 2、CO 2、CO 和水蒸气等气体的鉴别和分离; 2.掌握常见物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等物质的鉴别; 3.在混合物分离和提纯中,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强化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 二、物质检验的试剂和装置 (一)常见气体的检验和吸收 1、常用的气体检验和吸收试剂:(验气先验水,除杂后除水) 气体 验证试剂 吸收试剂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灼热的铜 二氧化碳 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溶液 水蒸气 无水硫酸铜 浓硫酸或氢氧化钠固体 氯化氢气体 硝酸银溶液 硝酸银或氢氧化钠溶液 2、 检验和吸收上述气体的一般装置: 图1为多功能瓶(盛放液体) 图2为U 型管 洗气(除杂):长进短出 (盛放固体) 验气: 长进短出 3、CO 、H 2的检验 常常先通过 灼热的氧化铜 看见 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再通过证明其另一生成物 CO 2和H 2O ,以达到检验这两种气体的目的。 右图3为检验和吸收上述气体的一般装置: 例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 2、CO 、CO 2中的一种或多种。现将该气体依次经过下列装置处理后(假设每步作用均完全)。有关的实验事实是:①A 装置质量增重;②B 装置中的固体由黑变红;③C 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④D 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混合气体中肯定含 ,可能含有 。为确认可能含有的气体是否存在,请在 和 之 间(填装置编号)添加框图中的装置,装置中试剂名称是 。 (2)B 装置中的固体由黑变红说明氧化铜发生了__________(填“氧化”、“还原”)反应,写出B 处硬质玻璃管中肯 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无水CuSO 4 Ca(OH)2溶液 NaOH 溶液 图3 图2 图1

2017年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重要知识点

2017年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重要知识点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点1 金属材料(2页)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纯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 属,也可能是合金。 2.金属制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考点2 金属的物理性质(2页-3页) 1.共性:★在常温下除汞为液体,其余金属均为固体。都具有金属光泽,都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差异性: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却是液体;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差异较大; 考点3★金属之最(4页) 1.银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 2.锇的密度最大; 3.锂的密度最小; 4.钨的熔点最高; 5.汞的熔点最低; 6.铬的硬度最大。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9.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考点4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4页) 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紧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考点5 合金(4页-5页) 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注意:(1)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 (2)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使合金更容易适于不同的用途。 (3)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为合金。 (4)金属在熔合了其它金属和非金属后,不仅组成上发生了变化,其内部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性质的变化。 2.合金的形成条件:其中任一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金属的沸点(当两种金属形成合金时)。 3.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性质比较。 (1)铁合金:主要包括生铁和钢,它们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生铁含碳量2%-4.3%, ★钢的含碳量为0.03%—2%。钢比生铁具有更多的优良性能,易于加工,用途更为广泛。(2)铝合金:铝中加入镁、铜、锌等金属形成合金。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舰艇和载重汽车等,可增加它们的载重量以及提高运行速度,并具有抗海水腐蚀、避磁性等特点。 (3)铜合金:黄铜:铜、锌的合金;青铜:铜、锡的合金;白铜:铜、镍的合金。 (4)★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性质:优异的耐腐蚀性,对海水、空气和若干腐蚀介质都稳定,可塑性好,强度大,有密度小,又称亲生物金属。 用途:喷气式发动机、飞机机身、人造卫星外壳、火箭壳体、医学补形、造纸、人造骨、海水淡化设备、海轮、舰艇的外壳等。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专题六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归纳整理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 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 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 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 1、应注意几个“不” ⑴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 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如除去FeCl 3溶液中的NaCl ,可加过量的NaOH 溶 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拓展延伸 一、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 ⑴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如,除去CO 中混有的少量CO 2,可先用浓NaOH 溶液吸 收CO 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常见气体吸收剂见下表: ⑵转化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如,除去CO 2中的少量CO ,可将混合气 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 ,CO + CuO △ Cu + CO 2 。 2、气体的干燥 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 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状态决定。 ⑵常用干燥装置如下:

初中化学物质鉴别与除杂专题及典型例题讲解学习

初中化学物质鉴别与除杂专题及典型例题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

气体 验证试剂 吸收试剂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灼热的铜 二氧化碳 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溶液 水蒸气 无水硫酸铜 浓硫酸或氢氧化钠固体 氯化氢气体 硝酸银溶液 硝酸银或氢氧化钠溶液 2、 检验和吸收上述气体的一般装置: 图1为多功能瓶(盛放液体) 图2为U 型管 洗气(除杂):长进短出 (盛放固体) 验气: 长进短出 3、CO 、H 2的检验 常常先通过 灼热的氧化铜 看见 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再通过证明其另一生成物 CO 2和H 2O ,以达到检验这两种气体的目的。 右图3为检验和吸收上述气体的一般装置: 例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 2、CO 、CO 2中的一种或多种。现将该气体依次经过下列装置处理后(假设每步作用均完全)。有关的实验事实是:①A 装置质量增重;②B 装置中的固体由黑变红;③C 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④D 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混合气体中肯定含 ,可能含有 。为确认可能含有的气体是否存在,请在 和 之 间(填装置编号)添加框图中的装置,装置中试剂名称是 。 (2)B 装置中的固体由黑变红说明氧化铜发生了__________(填“氧化”、“还原”)反应,写出B 处硬 质玻璃管中肯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此题是2010年松江区模拟卷中一题属于检验常见气体的一道难度较高的一题,在选择检验装置时,不但要能通过现象判断气体是否存在,同时还要考虑前面带出的气体对后面气体的检验是否存在干扰,本题的难点在于混合气体中原本不存在水蒸气,但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会带出水蒸气从而对氢气的检验造成干扰,这一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答案:(1)CO 2、CO , H 2。 B 和A 浓硫酸。 (2)还原CO+ CuO →Cu + CO 2) 练习: 1、为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 ) 无水CuSO 4 Ca(OH)2溶液 NaOH 溶液 图3 图2 图1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推断题》教学设计 东源县义合中学张雪连 物质的推断题是近几年河源市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它是通过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已知的实验现象和特殊性质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确定物质的种类、组成或化学式的题目。这种题目具有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条件隐蔽、题型多变、综合性强、关系复杂、文图较多等特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虽然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物质的推断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题型有:文字叙述型、框图型、化学方程式型。 学生经过九年级化学的初步学习,对化学知识与技能有了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识,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知识脉络,综合应用的能力较弱,对稍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往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产生畏惧心理,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产生极大的阻力,为此,我们的复习就是要突破学生这种心理,让他们拥有打开化学世界的钥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采集每一道推断题的突破口(知识点),得出相应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分析反应关系,根据物质的性质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解答相关的问题,同时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来巩固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化学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审题、分析、判断等解题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推断题的专题复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说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又称“题眼”),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断。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质的特殊的性质、用途、结构;沉淀、气体、溶液的特殊颜色;特殊的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现象和转化关系等。根据突破口进行顺推、逆推或顺推逆推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比较、综合整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以下是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1. 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常见的黑色固体: ; 常见的红色固体:、HgO、红磷。 (2)溶液颜色: 蓝色:含离子,例如:;

(完整版)初三化学酸碱盐经典习题汇总

初四化学酸碱盐专项练习 化学酸碱盐(一) 1.今有失去标签的盐酸和硫酸,若要把稀硫酸鉴别出来,最好选用 A. 石蕊试液 B. 酚酞试液 C. 硝酸银溶液 D. 氯化钡溶液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的酸最好是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C. 稀硝酸 D. 浓硫酸 3.盐酸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这是因为盐酸 A. 具有吸水性 B. 能跟碱反应 C. 能跟金属反应 D. 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 4.等质量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 铁 B. 锌 C. 铝 D. 镁 5.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既不生成沉淀,又无气体放出,且溶液显无色的是 A. Na2CO3 B. AgNO3 C. MgO D. Cu(OH)2 6.下列溶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盐酸 C. 食盐水 D. 石灰水 7.人体胃液里的胃酸,是胃壁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帮助消化,胃酸的主要成分是 A. 碳酸 B. 硫酸 C. 硝酸 D.盐酸 8.要完成下列变化,能通过稀硫酸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Cu→CuSO4 B. Al2O3→Al2(SO4)3 C. Fe2O3→FeSO4 D. Fe→Fe2(SO4)3 9.能除去HNO3中少量的盐酸的试剂是 A. NaOH B. AgCl C. Zn D. AgNO3 10.只有一种试剂可直接将NaCl、Na2CO3、AgNO3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的是 A. 稀硝酸 B. 稀盐酸 C. 酚酞试液 D. 蒸馏水 11.下列物质中,能将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区分开的是 A. 食盐水 B. 酚酞试液 C. 蒸馏水 D. 硝酸钾溶液 12.下列物质与硫酸反应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 A. Fe B. Zn C. Cu(OH)2 D. NaOH 13.下列固体物质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硝酸中,固体物质不能消失的是 A. 氧化铜 B. 氢氧化铜 C. 硫酸钡 D. 碳酸钠 14.下列各组溶液中,可用稀硫酸加以区别的是 A. Na2SO4、BaCl2、KNO3 B. NaOH、Ba(OH)2、K2CO3 C. NaNO3、Ba(OH)2、NaCl D. NaOH、NaNO3、BaCl2 15.将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们的共同变化是 A. 颜色发生变化 B. 发生化学变化 C. 质量减少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 16.试管内壁附着的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A.盛放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B.用足量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物质 C.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黑色物质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留下的红褐色固体 17.下列各组物质中,加入适量盐酸后过滤,不能将混有的杂质除净的是 A.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B.Na2SO4中混有少量的CaCO3 C.NaCl中混有少量的Na2CO3D.炭粉中混有少量的镁粉 18.用稀盐酸和酚酞试液在白纸上画图,晾干后的白纸上无痕迹。再用下列何种溶液,可以使白纸上出现红色图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好)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归纳整理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 1、应注意几个“不” ⑴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如除去FeCl 3溶液中的NaCl ,可加过量的NaOH 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拓展延伸 一、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 ⑴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如,除去CO 中混有的少量CO 2,可先用浓NaOH 溶液吸收CO 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常见气体吸收剂见下表: 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 ,CO + CuO △ Cu + CO 2。 2、气体的干燥 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状态决定。

初三化学酸碱盐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 2SO 4)、盐酸(HCl )、硝酸(HNO 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 3·H 2O )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 2O 2Fe(OH)3 ΔFe 2O 3+3H 2O ②常见沉淀:AgCl ↓ BaSO 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 3↓ CaCO 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完整版)2019-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物质的鉴别、除杂与提纯

2019-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物质的鉴别、除杂与提纯 1、(福州)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 氧气和氮气——观察颜色 B. 铁粉和炭粉——用稀硫酸 C. 羊毛和化学纤维一-点燃闻气味 D. 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用酚酞溶液 2. (广州)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Zn粉中含少量的ZnO: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u(NO3)2溶液中含少量AgNO3:加入足量Cu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C. Na2SO4溶液中含少量H2SO4:加入足量Ba(OH)2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aCO3固体中含少量Na2CO3:加入足量稀HCl充分反应后过滤 3. (益阳)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 ..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CuSO4BaCl2H2SO4B.Na2CO3 Ca(NO3)2HCl C.Na2SO4KNO3HCl D.FeCl3NaOH KMnO4 4.(呼和浩特)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氢气三瓶气体的是 A.插入燃着的木条 B.观察气体颜色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5. (呼和浩特)下列四个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6. (苏州)下列除去杂质(在括号内)选用的方法(在箭头右侧)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CO2气体(HCl)通入NaOH溶液中 D.KCl溶液(K2CO3)加稀H2SO4 7. (苏州)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错误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D.用稀盐酸鉴别碳酸钠粉末和碳酸钙粉末 8. (重庆A卷)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 A.CO2和CO:闻气味 B.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 C.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用玻璃棒蘸取点在滤纸上 D.BaCl2溶液和KNO3溶液:分别加入Na2SO4溶液 9. (天津)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BD A. 用二氧化锰区分水和5%过氧化氢溶液 B.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C. 用适量的稀硫酸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 D. 用适量的铁粉除去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锌 10. (宜宾)除去下列物质所含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 ...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试剂或方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2)用途: 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有:是否经济、是否有害、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是否污染环境和是否便于废物回收 2. 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金属_和_非金属__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生铁和钢是含__碳量_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约为_2%~4.3%,钢的含碳量为_0.03%~2%_。(2)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耐腐蚀性好、熔点低。 1、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密度比较大、熔点比较高、硬度比较大 2、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答:铅的硬度小,而铁的硬度大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如果用锡,则锡丝易烧断。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铬硬度大, 耐磨、美观,又防锈;金的价格高、硬度小如果镀金则会增加成本且不耐用。 5、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价格比铜高许多 6、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的__性质___,还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资源、废料是否易于回收、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9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10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考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 金属的化学性质(请完成化学方程式)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集

课题: 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常见的金 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了解合金与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 途。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和方法---1.学习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 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其性质,物质性质体现其用途”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课型:新课 教法:练习;讲解;实验;归纳。 教具:电脑;铁、铝、铜片、保险丝、生铁、钢。 教学过程: [引入] 1.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 2.提问:你对金属的了解还有哪些?为什么金属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金属的物理通性 (1)具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2)大多数金属在常温下是固体(汞常温下呈液态) (3)大多数金属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4)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5)大多数金属熔点较高。 [讲解] 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但也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 影响等到多种因素。 [讨论](1)为什么镰刀、菜刀、锤子等到用铁制面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是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4)用来铸造金属硬币的材料应具有什么性质? [提问] 为什么目前金属只有90余种,由它们制得的合金却有几千种? [板书]二、合金 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实验]实验8—1,比较合金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光泽、颜色、硬度,填写教材中的实验表格。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学 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 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 [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学生阅读课文第6页。

(完整版)初三化学-物质的鉴别与除杂专题练习

物质的鉴别与除杂专题复习

7、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待区分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 A 合成纤维和纯羊毛取少量灼烧,并闻气味 B 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取少量加BaCl2,观察有无沉淀 C 黄金和黄铜观察颜色 D 白醋和水闻气味 8、下表中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 9、下表中,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气体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B MnO2粉末KCl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C CO2 HCl 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D KCl溶液CaCl2加入适量碳酸钠,充分反应后过滤 10、若N2中混有少量的H2、CO2和水蒸气,欲将这些杂质完全除去,要用下列操作:①通过浓硫酸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③通过NaOH溶液④通过浓盐酸。以下操作组合,哪一种组合最好() A、①③④ B、③②① C、③①④ D、④②③ 11、下列各组混合物中,用一种试剂不能将括号内的杂质除去的是…() A.CuSO4 (Na2SO4) B.C (CuO) C.CO2 (CO) D.NaCl (MgCl2) 12、某电池厂排放的污水pH=4,并含有重金属离子Pb2+,下列合理的治理方案是向污水中加入…………………………………………………………() A.石灰石和铜粉 B.生石灰和铁粉 C.纯碱和木炭粉 D.烧碱和铝粉 13、某溶液中含有 AgNO3、Ba(NO3)2、Cu(NO3)2三种物质,要使溶液中的Ag+、Ba2+ 和Cu2+分别生成沉淀并加以分离,可使用的试剂有:① NaCl 溶液,② Na2CO3溶液,③ NaOH 溶液,则加入试剂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北重一中 卜丽玲 【知识疏理】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 不增 不减、易分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 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如:KNO 3 中混入NaCl ,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②降温结 晶。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 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 粉中混有Fe 粉, 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 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 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如:HNO 3中混有H 2SO 4, 可加入适量的Ba(NO 3)2溶液: 342342HNO BaS O )NO (Ba S O H +↓=+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 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如NaCl 溶液中混有Na 2CO 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2232CO O H NaCl 2HCl 2CO Na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 如4ZnSO 溶液中混有4CuSO ,可加入过量的锌: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任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两个教学班,其中九(3)班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而九(4)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太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 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二 第四节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2.53%,其中大部分还分 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 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三 1、溶液的判断:根据溶液的特征判断(均一性、稳定性)

初三化学酸碱盐学习难点突破

结束了第一学期的化学学习任务,下一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内容就是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和掌握各种中考题型。中考前的最后一个长假,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到化学学科的承上启下? 在各省市中考试卷的命题中,无不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考察作为重中之重。其题型之多变化之大,对于同学们来讲确有千头万绪、力不从心之感。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有关酸碱盐的复习,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助益。 一、熟练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规矩”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NaOH、NaCl溶液、稀HCl() B、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C、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D、NaOH、Ca(OH)2溶液、稀HCl() E、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按章节)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Cu、Fe、Al及其合金。 注:Al与Fe相比的优点:密度小、耐腐蚀。 3、金属的物理性质:除汞外,均为固体;有金属光泽; 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 二、合金 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2、合金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形成合金的过程不是混合,也不是化合,是熔合。 合金中至少含一种金属。 3、合金的特性:比形成合金的金属硬度大、强度高、更耐腐蚀。 但熔点比形成合金的金属熔点低。 注:鉴别黄铜和黄金的方法:取样品放入稀盐酸或稀硫酸中,若有气泡产生,则为黄铜,反之为黄金。 (反应原理:Zn+2HCl==ZnCl2+ H2↑或Zn+H2SO4==ZnSO4+ H2↑)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Mg与Al常温下就能与O2反应。 2、Fe与Cu在高温时才与能反应。结论:Mg、Al比较活泼,Fe与Cu次之, 3、Au、Pt在高温时也不与O2反应。Au、Pt最不活泼。 注:Mg、Al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因为Mg或Al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里面的金属进一步氧化。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常见金属在溶液里的活动性顺序。K→Au,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判断金属能否与酸(HCl 、H2SO4)反应。 2判断金属与酸(HCl、H2SO4)反应的剧烈程度。 判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反应。 3、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证明。 方法二:利用金属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来证明。 ◆例1:设计实验证明Fe比Cu活泼。 方法一: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盐酸,铁片上有气泡,铜片无。 方法二:将铁片浸入CuSO4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铁片上有红色物质覆盖。 方法三:将铜片浸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例2:设计实验证明Fe、Cu、Ag活泼活泼性。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北重一中 卜丽玲 【知识疏理】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 不增 不减、易分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如:KNO 3中混入NaCl ,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②降温结晶。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 粉中混有Fe 粉,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 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如:HNO 3中混有H 2SO 4,可加入适量的Ba(NO 3)2溶液: 342342HNO BaSO )NO (Ba SO H +↓=+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如NaCl 溶液中混有Na 2CO 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2232CO O H NaCl 2HCl 2CO Na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如4ZnSO 溶液中混有4CuSO ,可加入过量的锌: Cu ZnSO CuSO Zn 44+=+ 4. 转化法:即通过某种方法,把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如CO 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 ,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灼热的CuO 的试管: 2CO Cu CuO CO +? + 5. 加热法:即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或使杂质分解变成气体而除去。如CuO 中混有少量的木炭粉,可把混合物放在氧气流中加热,使C 转化为CO 2气体而除去: 22 CO O C 点燃 + 6. 吸收法:即把混合气体通过某溶液,使其中杂质被吸收。如CO 中混有少量CO 2,可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CO 2被吸收而除去: O H CO Na NaOH CO 2322+=+ 7. 溶解法:即往混合物中加入某种溶液将杂质溶解而除去。如Cu 里混有少量CuO ,可往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或盐酸)CuO 溶解过滤而除去: O H CuSO SO H CuO 2442+=+ 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原则 1、对于物质的提纯和分离,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不增:即在除掉杂质时不增加新杂质。②不减:即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或改变。③易分:即操作简便易行,杂质易分离除去,即反应后的生成物必须容易分离(最好是转化为沉淀或气体)。④最佳:即最好在除去杂质的同时能增加被提纯物质的量。④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1)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2)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3)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