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全解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全解

《古诗三首》知识全解【字词积累】会认的字乃(nǎi)熏(xūn)亥(hài)恃(shì)擞(sǒu)会写的字【层次结构】结构梳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主题归纳《示儿》《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题临安邸》此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针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己亥杂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要改变这种沉闷和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全诗气势磅礴,寓意深刻。

【作者作品】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

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代表诗作有《示儿》《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林升:字友云,又名梦屏,南宋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

据说,他是宋孝宗淳熙时代的读书人,曾在临安活动,擅长诗文。

代表诗作有《题临安邸》《长相思》等。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代表诗作有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字词解释。

-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 “寒山”:深秋季节,山带寒意。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这个“斜”字啊,在这里读“xiá”,是形容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

这个“生”字可有意思了,就好像白云是从山里面生长出来的一样,很有画面感。

- “坐”:因为的意思。

诗人为什么停车呢?原来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景色呀。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镜头从远处的山路开始,慢慢拉到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那里还有几户人家若隐若现。

这画面感是不是特别强?就像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在爬山,远远看到山上有小路,小路通向白云深处,那里面还有人家,感觉特别神秘。

- 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因为太喜欢傍晚的枫林景色了,就停下车来慢慢欣赏。

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美丽的,可诗人却觉得这秋天的枫叶更胜一筹。

这就像是诗人发现了一个大宝藏,然后告诉我们,看啊,秋天也有这么美的景色,一点也不比春天差。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字词解释。

- “荷尽”:荷花凋谢了。

“擎雨盖”就是荷叶,荷叶像一把雨伞一样,高高地举着,“擎”就是举的意思。

现在荷花没了,荷叶也没了,只剩下光杆儿了。

- “菊残”:菊花已经残败了。

但是菊花虽然残败,它的枝干还傲然挺立在霜雪中呢,这个“傲霜枝”就把菊花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 “君”:指刘景文。

诗人对刘景文说,你一定要记住啊。

- “橙黄橘绿时”: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候。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一种对比描写。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上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学生们带来了三首经典的古诗作品,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并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和文学素养。

本文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深入理解。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壮志豪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王之涣的创作背景,以增进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式,感受到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从而进一步体验诗歌带来的美好感觉。

二、《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景色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帮助他们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法。

同时,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增加他们对诗歌作品的共鸣。

三、《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经典之作,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帮助他们理解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生动的诗境。

同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夜晚思念家乡或者感受到孤寂时的情感,以增加他们对诗歌的共鸣和体验。

总结与反思通过对《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积极参与和探索。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这句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江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铺”字用得特别妙。

就好像夕阳是一个温柔的工匠,把自己的余晖轻轻地、平平地铺展在江面上。

“半江瑟瑟半江红”呢,“瑟瑟”这里可不是说瑟瑟发抖哦,它在这儿是指碧绿色。

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被夕阳染成了红色,这种景色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一半冷色调,一半暖色调,对比可鲜明了。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令人怜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呀,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诗人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特别形象。

你看那露水在草叶上,一颗颗圆润发亮,可不就像珍珠嘛;那弯弯的月牙,可不就像一张精致的小弓。

2. 主题与情感。

-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了暮江的景色。

诗人白居易通过对傍晚时分江面和夜晚江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他就像一个发现宝藏的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用诗句记录下来,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时候江边的宁静与美丽。

3. 写作手法。

-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像“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这样的比喻,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而且诗里还巧妙地通过对不同时间(傍晚和夜晚)景色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就好像带着我们在江边从傍晚一直待到了夜晚,感受着景色的不断变化。

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诗可有意思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从正面横着看庐山,它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呢,它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说你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样子都不一样。

这就像我们看一个魔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和颜色组合都有区别呢。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诗的精华所在。

“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说人们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件

比较阅读,交流写法,体悟情感。
写法
情感
《寒食》
写景叙事
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节日习俗彰显气象
《迢迢牵牛星》
构思精巧, 想象丰富, 情景交融
表现了分离的悲 苦,因感情受挫而忧伤的 心情
《十五夜望月》 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别离思聚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c_h_ù_( 到处 )
_c_h_u_á_n_( 传递 )
走马传烛图 汉宫传蜡烛 (日暮时分) 散入五侯家
《寒食》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 食节的景象。诗人以汉喻唐,流露出对 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
遥远
牛郎星
注: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诗作多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 之情,语言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
日暮
皇宫、五侯家
传蜡烛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明写 ——花、柳 暗写 ——东风
折柳插门 (取新火)榆柳之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散”二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暮色中,烛光点点,光影流动,轻烟
袅袅,氤氲迷离,一派承平气象。
长安城风光 无处不飞花 (暮春时节) 东风御柳斜
情趣盎然,情真意切。 (情感美)
第一、二句:天上情景(景) 第三~六句: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 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被 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 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抒发了诗人 的忧思。
点明时间:中秋夜
十五夜望月
选做

六年级下册语文笫三课《古诗三首》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笫三课《古诗三首》笔记

六年级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的笔记《浪淘沙(其一)》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如今再加上弯弯曲曲的溪流,使人们不得不去那里探寻黄河之源。

黄河直上银河去,使人进入了远古的世界,追思牵牛织女的传说。

注释:九曲:形容黄河曲曲折折。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自天涯:来自天边。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仍隐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注释: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酒旗风:酒家的旗帜在微风中飘摇。

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当时的佛寺甚多。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余所,是扣除了后来兵火所毁废的寺庙以后约存的数目。

楼台:指寺庙。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伸开双臂保护着农田,把青葱翠绿的农田环绕,两座巍峨的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一样送来一片碧绿。

注释: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片成块排列整齐。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手自栽:亲手栽种。

手:亲手。

将绿绕:把绿水围绕着田地护送过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三首》
月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古诗中经常出现。 通过挖掘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可以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中的山水情怀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古诗中经常出现对 山水的描绘和赞美。通过挖掘古诗中的山水情怀,可以让学生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培养其对自然的 敬畏和爱护之心。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 三首》
目录
• 古诗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古诗背景与作者简介
Chapter
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
唐代盛世背景
三首古诗均出自唐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Chapter
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首古诗?为什么?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 组4-5人,让他们讨论自己 最喜欢的古诗是哪一首, 并说明理由。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 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结 果和看法。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 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 欣赏古诗。
当代价值体现和现实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 过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进而增强其文化自信
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对古诗的鉴赏和分析,可以让学生 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韵律之美,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学习古诗也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一、《浪淘沙》浪淘沙[唐]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并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尽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两个虚数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宕开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

“直上”一词为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由上而下观黄河的常态视角拉回,从地上直引至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视角也转换为仰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到牵牛织女家”是运用了张骞巧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紧扣前句“直上银河”,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着意在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正是黄河的雄伟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与想象,运用典故,并通过视角的转换,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节奏有疾有徐,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刘禹锡的另一篇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遭贬二十三年,已然物是人非,但是诗人却将自己以“沉舟”、“病树”作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种心态在刘禹锡的诸多诗中都有体现。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2、《浪淘沙》九首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二、《江南春》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目《江南春》向我们展示的江南春天,不像一般描写江南春景的诗歌,而是通过视通“千里”,思接“百载”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一个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宏大场面,以及作者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春”字,在铺陈开来的江南春景图中,不仅有黄莺、绿树、绿草、红花、春水、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美丽画面。

画面中把江南春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彩鲜明、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如此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江南春天,再配以随风摇曳的酒旗,更是平添了几分豪爽与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明代杨慎曾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换句话说,杨慎认为“千里”二字囊括的江南春景太过夸张,“乃视不及也”。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因此,“千里”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及丰富多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目中的“江南”二字。

南朝以来修建的诸多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之中。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江南春景的层次丰富、深邃。

“四百八十”是虚指,也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强调了寺宇数量之多。

此时,江南春景不仅因千里胜景而丰富多彩,而且因为掩映于烟雨中的“南朝”诸多寺宇而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迷离之感。

结尾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收束,引人遐想,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

这首七绝,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四句均为景语,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江南春画卷。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54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兵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2、创作背景南朝,宋、齐、粱、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南朝历代皇帝和大官都崇信佛教,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而百年以后的晚唐,也即作者杜牧所处的时代,当朝的统治者却效仿南朝,不惜代价大建佛寺,祈求神灵保佑,永葆江山稳固。

杜牧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关心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因此,透过这历史的“烟雨”,南朝遗留下来的以及当朝还在修建的佛寺庙宇,杜牧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那些幻想长治久安的统治者做出了辛辣的讽刺,更是为晚唐仍旧执迷不悟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三、《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

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王安石在诗中不仅写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也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茅檐长扫净无苔”赞美了湖阴先生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

“无苔”二字,写出了庭院之内无处不净、无时不净。

江南地湿,这对青苔的生长非常有利。

况且,青苔总是生长在僻静、清幽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更能突显出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

“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

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了花木品种多、数量多,既整齐又不单调。

而这整整齐齐的品种数量繁多的花木全是湖阴先生亲手栽培的,王安石特意强调“自”,是在称赞主人亲力劳作,勤勉简朴,生活情趣高雅。

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后两句诗人的视线转到庭院外。

院外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就连山水对湖阴先生也有情谊: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两座青山也主动推门而入,送来一片青翠。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将“一水”“两山”写得富有人情味。

一个“绕”字、一个“送”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

此处的“护田”与“排闼”的典故均出自《汉书》。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开门。

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哙乃排闼直入。

”诗人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好似山水主动与人亲近,表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同时,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对仗十分工整,“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闼”、“将绿绕”与“送青来”一一相对,结构严谨、形式优美。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抒发了王安石对湖阴先生朴实勤劳、情趣高雅、品质高洁的赞美。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

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王安石在《元丰行示德逢》里有这样的诗句:“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足见其交情甚笃。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王安石.国学导航)2、《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古诗三首》异同点:1、从形式而言:均为七言绝句,都讲究押韵。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