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概述
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观察

经验交流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观察刘婷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省天水市 741020)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刮宫活检检查,采用HE染色分析病例特点。
结果:25例患者中,确诊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9(76.00%)例,腺鳞癌(即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现象伴有鳞状细胞癌结构)2(8.00%)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4.00%)例,透明细胞癌1(4.00%)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合并透明细胞癌1(4.00%)例,癌肉瘤1(4.00%)例。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特点为细胞核有明显变大、变圆,且核仁突出,其子宫内膜腺体无极性,可见染色质较粗(或空泡状),子宫内膜间质明显减少、消失,或排列成筛状,大小与形状均不一致,腺体分支复杂,代之为肉芽或纤维组织,常伴有炎性反应,会累及浅肌层,但无转移情况。
子宫内膜鳞癌表现为双侧卵巢转移,浆液性乳头状癌表现为盆腔淋巴结转移。
结论: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诊断时需注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的鉴别,并对子宫内膜增生进行区分。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又叫做子宫体癌,主要是指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起源于内膜腺体,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常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
近年来,随着女性老龄化人口增加、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外源性激素滥用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愈来愈年轻化。
因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与子宫内膜功能性失调、常见妇科疾病有较多相似,极易发生误诊、漏诊情况[3]。
故有效的诊断,是临床做到早确诊、早治疗的关键,对疾病尽早治疗有重要意义[2]。
目前临床针对子宫内膜癌常用诊断方法包含B 超诊断、分段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及磁共振检查等,而分段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但该技术属于盲目性操作,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无法判定肌层受累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亦受到操作者经验、肿瘤面积大小与位置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4],与免疫组化染色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准确性[5]。
子宫内膜癌培训演示ppt课件

社会支持
03
利用社区资源,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互助小组等社会支持网
络,让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研究表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雌激素过度刺激、遗传因素、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子宫内膜癌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 瘤中占比较高,发病率逐年上升
。
年龄分布
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和绝 经后女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地域和种族差异
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子宫内膜癌的发 病率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发病率高 于发展中国家,白人女性发病率高 于黑人女性。
0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
病理分型与特点
内膜样腺癌
占80%~90%,根据腺体分化程 度分为3级,属高分化腺癌。
浆液性癌
占1%~9%,恶性度高,易有深 肌层浸润和腹腔播散,以及淋巴 结及远处转移,无明显肌层浸润 时也可能发生腹腔播散,预后差
。
01
03
02 04
黏液性癌
占5%,肿瘤50%以上由细胞外 黏液组成。
淋巴结转移
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 ,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肌层浸润深度
肌层浸润越深,预后越差。当肌层浸润深 度≥1/2时,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
03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通过经阴道或腹部超声,观察子宫内 膜厚度、形态及回声情况,判断是否 存在异常。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放化疗相关并发症应对
放射性肠炎
表现为腹痛、腹泻等,可给予止泻药、抗炎药等治疗,同时调整 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骨髓抑制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一)简介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
多见于老年妇女,高发年龄50~60岁,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
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肥胖人群增多,近二十年间内膜癌发病率仍稳定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却明显上升。
死亡率的上升除与老年、肥胖、内科并发症多等相关外,与晚期病例,高危组织类型增多,及一些患者未能受到适宜诊治相关。
目前对两种类型内膜癌的病理及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手术、化疗、激素治疗亦积累了更多资料,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对年轻早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亦作了一定探索。
但在治疗中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价值,术中肉眼及病理冷冻切片检查对肌层受累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存争议。
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妇科肿瘤医师应进一步识别、区分高危内膜癌患者,进行适宜治疗,以期降低死亡率,达到最佳疗效。
(二)诊断1.病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围绝经期20%~25%,<40岁约5%,发病与肥胖、雌激素持续增高、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应重视以下高危因素:(1)肥胖、无排卵性不孕、不育、延迟绝经(52岁以后绝经)。
(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有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特别是无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长期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患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LynchⅡ综合征。
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患者其内膜癌发病危险为40%~60%等。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若有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
LynchⅡ综合征者亦可在完成生育任务后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2.症状(1)阴道出血:①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愈高。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概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主要发生在绝经后的女性,在病理学上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理变化。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腺癌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90%。
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异型性增加:在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不规则,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也呈现出多样性,细胞排列紊乱。
2.细胞核变化:癌细胞的细胞核常常呈现增大、增多的特点,核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3.腺体形态改变:正常的子宫内膜腺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而癌组织中的腺体形态表现出分支增生、复杂和扭曲。
4.浸润性生长:癌细胞通过浸润性生长方式扩展,不仅累及子宫内膜,还可侵犯子宫壁、子宫颈和邻近组织。
5.淋巴管和血管侵犯:腺癌的癌细胞可以侵犯周围的淋巴管和血管,从而引起淋巴结转移和血液转移。
黏液性癌黏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病理变化与腺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性癌的癌细胞具有产生大量胶样黏液的能力,造成肿瘤组织内黏液含量增加。
2.胶样黏液团:在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癌细胞周围有大量的胶样黏液团。
3.细胞异型性增加:癌细胞的细胞核大小不一,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4.腺体形态改变:黏液性癌的腺体结构扩张、肿瘤细胞的团聚和分离。
5.淋巴管和血管侵犯:黏液性癌的癌细胞也可侵犯淋巴管和血管。
浆液性癌浆液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其病理变化与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细胞异型性增加:浆液性癌的癌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细胞核变化明显。
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2.腺体形态改变:浆液性癌的腺体形态复杂,不规则,腺腔扩张,常见囊性变化。
3.细胞外浆液分泌增加:浆液性癌的癌细胞具有大量的细胞外浆液分泌,使得肿瘤组织内充满了浆液。
4.淋巴管和血管侵犯:浆液性癌的癌细胞也可侵犯淋巴管和血管。
子宫内膜癌PPT课件

根据每个患者的基因组、表型和临床特征,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合 作,以加速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进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调有关。
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
通过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肿 瘤细胞的形态、大小、染色深浅等特 征,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化程度。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标志物,有助于鉴别肿 瘤的类型和来源。
分期与分级
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侵犯的深度和范围来划分的,通常采用国际妇产 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内分泌失调
遗传因素
长期无排卵或稀发排卵,以及雌激素水平 过高,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可能与遗传有关。
炎症与感染
其他因素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宫颈糜烂、宫颈息肉 等慢性宫颈炎,以及阴道滴虫、真菌等感 染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子宫内膜癌 的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PPT课件
目录
• 子宫内膜癌概述 •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与护理 • 子宫内膜癌的科研进展
01 子宫内膜癌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 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 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分类
根据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可 分为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 等。
放疗与化疗
放疗
放疗与化疗的副作用
通过放射线杀死癌细胞,适用于晚期 或局部复发的患者。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注意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患者高危因素。
预 防
病因不清,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很难找出。
1. 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Pre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bleeding 尤其是与未绝经者相鉴别,不规则流血,分段诊刮。 2. 老年性阴道炎Senile Veginstis 血性白带,前者阴道壁充血,粘膜下散在出血点,后者阴道壁正常,二者并存。 3. 粘膜下肌瘤、内膜息肉 Submucous myoma or endometrial Rolyop 月经过多、经期长、诊刮、宫腔镜、B超。
转移途径
临床分期 Clinscal Classification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多年来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以1968年国际抗癌协会和197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的两种分期法应用较为普遍,且有不少相似之处,也各有其长短。
临床表现 Clinical Finding 内膜癌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基本上是一种老年妇女的肿瘤,一般认为,内膜癌好发年龄比子宫颈癌推迟10年。也就是绝经后妇女多见,平均年龄在55岁上下,(福州妇幼保健院50~60岁,18%,北京协和50~64岁,58%)。那么早期无症状,一旦出现则表现为:
肾上腺:当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无E2,但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芳香化而产生雌酮,雌酮水平增高对内膜作用易导致内膜癌。
1
Exogenous Estrogens 外源性激素HRT
2
主要指激素替代方法时使用雌激素。随着使用雌激素剂量的增加和使用时间延长,危险性逐渐增加6~12倍。
3
病 因
病 因
Endometrial Hyperplasia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由于长期不排卵及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导致内膜发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分为腺囊型、腺瘤型及不典型增生过长。经研究证实腺囊型增生过长与内膜癌关系不大,而腺瘤型及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发生有关,尤其是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关系更密切。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组织。
由于这种癌症的发生率在近年来有所上升,因此对其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变得至关重要。
下面将分别介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较轻,常常被误认为是月经紊乱。
但是在进展较为严重时,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1.异常的阴道出血:出现间歇性阴道出血、经期过长和经量增多等。
2.导致腹痛和不适:这和癌细胞在子宫内膜组织里蔓延有关。
3.出现压力的感觉:患者会感觉到盆腔的肿块或者肿物引起的压力感。
4.十分不适的感觉:这个症状通常出现在肿瘤已产生转移到其他部位时。
另外,患者还可能会感到易疲劳或食欲减退等。
二、病理诊断病理学的诊断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标准。
这一项的确立主要是通过组织学检查。
具体来说,医生需要从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身上采集相应的组织样本,通过以下手段来检测:1.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医生会对切片后的组织标本进行染色,检测细胞学的是否正常。
2.确定组织的分级:医生通过观察标本的组织,对其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等级。
3.检测癌细胞的存在:医生可以通过切片后的组织标本来检测是否有癌细胞而确诊。
三、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主要方法包括:1.磁共振成像MRI:这项检查主要是通过磁力图和射线来观察患者内膜厚度和肿块分布情况。
2.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可以用来确定肿物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肝脏、肺等可能会存在的转移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检测。
四、诊断标准1.病理学证实是必须的;2.预计的存活期至少为12个月,擦除外期或系统治疗的病人需要排除;3.诊断年龄:肿瘤发生后,患者年纪一般在50岁以上。
以上内容就是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总之,一个标准的确好还是不够。
医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多种工具进行诊断,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虽然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 行综合判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01
技术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对组织中特
定抗原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技术。
02 03
应用领域
在子宫内膜癌病理学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 的某些特定抗原,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细 胞的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
病理学诊断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包括组织学类型、 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指标。
0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
组织形态学特征
1 2
子宫内膜腺癌
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具有明显的腺体 结构。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 和低分化三种类型。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透明或水样外观,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
04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诊断技 术理学诊断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细胞异型性、浸润 深度等指标,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诊断流程
在病理学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先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然后进行标本固定、切 片制作、染色等步骤,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表现。
3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浆液性外观,常伴有深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
细胞分化与恶性程度
细胞分化
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高分化肿瘤细胞分 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肿瘤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
恶性程度
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分为Ⅰ期(早期)、Ⅱ期(中期)和Ⅲ期(晚期)。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Ⅱ期肿瘤侵犯子宫外膜或附件,Ⅲ期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粘 膜或已远处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概述
1 、子宫内膜癌的肉眼表现
子宫内膜癌多来自子宫体的底部和宫角附近, 后壁比前壁多见。
生长方式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性生长。
局灶型多为单个的结节、斑块、息肉或外生的乳头突向宫腔内, 表面可见糜烂或溃疡, 其下为灰白、质硬的肿瘤, 可以或浅或深地侵犯下面的肌层。
早期病变可因刮宫使病灶消失, 对切除的子宫标本应注意宫角处寻找病变和取材。
晚期病例肿瘤可穿透浆膜或向下扩展到宫颈管。
肿瘤也可以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性增厚而无明显的肿瘤结节, 瘤组织灰白、质脆、缺少光泽,常伴有出血、坏死和溃疡。
2、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
子宫内膜癌不是单一的肿瘤,它是由生物学和组织学各异的一组肿瘤细胞组成,包括了不同的亚型,每一亚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病理学表现以及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因此,准确的分型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至关重要,临床医师将依据病理组织学类型来判断患者的预后,并且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然而,不同教科书所给出的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并不相同,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第4版WHO女性生殖道肿瘤分类所给出的子宫内膜癌的分类方案(表1-1)(Kurma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新版WHO分类在子宫体肿瘤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子宫上皮性肿瘤及子宫间质肿瘤中。
表1-1 子宫内膜癌分类(WHO,2014)
类型 ICD-10编码
子宫内膜样腺癌 8380/3
伴鳞状分化型8570/3
绒毛腺型8262/3
分泌型8382/2
绒毛细胞型8383/3
黏液腺癌8480/3
浆液性腺癌8441/3
透明细胞腺癌8310/3
混合性腺癌8323/3
鳞状细胞癌8070/3
移行细胞癌8120/3
小细胞癌8041/3
未分化癌8020/3
2.1子宫内膜增生分类:将以前的分为四类简化为两类,同时将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与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endemetrioid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并列,见表1。
强调其为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前期病变。
2.2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中未列入EIC,而是将其直接归入子宫内膜浆
液性癌中,命名为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serous 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carcinoma,SEIC),强调其非癌前病变,其与普通浆液性癌性质相类似,同样具有p53突变,可以发生子宫外转移,所不同之处,在于病变表浅而微小,新版推荐在活检中可使用微小子宫浆液性癌(minimal uterine serous carcinoma,MUSC)来命名这类病变。
这样不会导致临床低估病变的性质。
2.3子宫间叶性肿瘤:新版分类中,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中增加了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003版中将其直接归类到未分化子宫肉瘤中,但在实际病理诊断及临床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介于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未分化子宫肉瘤间的病变,有必要将其单独分类。
2. 1 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到子宫内膜癌的3/4以上。
由类似正常子宫内膜的腺体组成, 其特征是腺或乳头衬着
单层或复层的高柱状细胞, 长与基底膜呈垂直排列的极向, 细胞的顶缘光滑、平整。
从结构上可表现为: 腺体出芽分支,背靠背拥挤形成大腺体( macroglandular) , 腺的上皮细胞常呈放射状衬在极细的质网架上; 增生的腺形成复杂缠结的管道, 呈彩带或迷宫状; 腺上皮增生形成大量腺腔内或外生的乳头; 腺增生融合形成筛状, 无间质的介入。
从细胞学的非典型性可表现为轻度: 细胞变圆、核大, 可见核仁; 重度: 明显的多形性和明显的核仁。
Kurman, R. J.,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4th ed.). Ly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Word文档里?
方法一:编辑文字请点击CAJ阅读器菜单栏中“工具”,选择…文字识别‟,选中文字
后系统会显示识别结果提示发送到word文档;编辑图片请点击CAJ阅读器菜单栏
中“工具”,选择…选择图像‟,选中图片后复制粘贴到word文档。
方法二:整本编辑文章,请点击CAJ阅读器菜单栏中“文件”,选择“另存为”将文章
保存为txt文本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