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实验

临床药理学实验
临床药理学实验

临床药理学实验Experiments for Clinical Pharmacology

山东大学药学院

二00八年

临床药理学实验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顺序)

曲显俊纪建波张庆柱郭秀丽

焦波韩秀珍程艳娜

责任编写者: 曲显俊

山东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实验室编

二00八年

编写说明

根据医学系临床药学 (7年制)专业设置的目的与培养方案,结合当前国内外各院校在该课程教学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在总结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编写了临床药理学实验讲义。该讲义的内容基本以模拟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模型,并以理论教学中各章节常用典型药物对机体作用特点为依据,观察这些药物的作用规律及作用特点,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由于没有其他可供参考的蓝本,本教材所编写的实验内容主要参考了本所实验室教师长期的科研活动并结合其他发表研究论文,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意见,以利改进。

编者

二00八年

目录

实验室基本规则

实验一临床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 实验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

2 科研工作的基本步骤

3 论文的格式和基本写法

实验二抗癌药物引起血液系统毒性作用观察

实验三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及与氯丙嗪的降温作用特点比较观察

实验四维拉帕米抗心律失常作用

实验五苯妥英钠的抗癫痫作用及其血药浓度测定

实验六药物对小鼠肝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巴比妥类)

实验七有机磷急性中毒家兔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及阿托品和解磷定的解救作用

实验八哮喘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治疗药物疗效观察

实验九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茶碱血药浓度

实验十庆大霉素对大鼠的肾毒性

实验十一体外培养细胞观察阿霉素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

临床药理学实验室基本规则

1.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讲义,了解实验目的的要求和操作步骤,结合实验内容

复习有关的药理学基本理论及生理、生化知识。

2.实验时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准确计算药物剂量,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节

约药品,爱护实验器材和动物。如有器材损坏应报告教师。

3.实验室内要保持安静、整洁、药品使用后必须用原瓶塞盖好,共用药品和器

材不得任意挪动,动物取走后笼门要及时关紧。

4.实验结束后,要认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最后各组轮流打

扫实验室卫生,清点实验器材,关好水电门窗。

实验一 临床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学工作成败的关键

是对所研究问题预先提出的设想及详细的工作计划。一个完整而正确的实验设计有助于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一、实验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重复、对照和随机。 ㈠ 重复原则与样本大小

重复原则亦称重现性。由于个体差异或实验误差,仅根据一次实验或一个样本动物所得的结果,往往很难下结论。在适当范围内重复愈多,则愈可靠。重复除增加正确性和可靠性外,还可使我们了解变异情况。所以在进行药理实验设计时,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该用多少动物或多大的样本进行实验,才能保证结果正确性和重复原则。

样本大小的估计原则,需根据下列因素考虑:(1)变异系数(RSD)大,样本应大;反之,变异系数小,需较小样本就可得到显著的差别。(2)可信限要求小,样本需增大;反之,可信限定得大,样本就可较小。(3)p 值要求小,样本必须加大;反之,p 值定得大,样本就可较小。下面提出两种确定方法: 1. 根据动物类别和疾病的种类确定重复例数。

在动物实验时,小动物(鼠、蛙)每组10~40只,中等动物(兔、豚鼠)每组8~30只,大动物(犬、猫)每组5~20只 。

在临床研究时,难治病(癌症、狂犬病等)为5~10例。急重病(休克、心衰、流脑等)为30~50例,一般病或慢性病为100~500例。 2. 根据前人或过去研究或预试的结果确定重复例数。

例如过去某项肿瘤实验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瘤重相差3g ,合并标准差(Sc)为5g ,显著性(t)检验表明无显著性差异。假如这次又要进行实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动物平均肿瘤重量相差在3g 的机率为99%,那么每组需用多少动物? Sc X X t 21-=

·2

121n n n n +?=Sc X X 21-·2n

即 2

212

2)(2X X t Sc n -?=

t 值因估计n 约大于30,故可按自由度30查表,得p=0.99时的t 值为2.75。

代入上式 n=423

)75.2(522

2

2=?? ∴每组至少需动物42只。 ㈡ 对照

对照是比较的基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谈不上科学性。对照应符合“齐同可比”的原则,除了所研究的因素(药物)外,其它条件各组也应一律“齐同”。如动物的性别、周龄和体重等,也应基本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可比性”。所以实验设计必须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1. 阴性对照。 包括:

(1) 空白对照:不给任何处理的正常动物作对照。

(2) 假处理对照:即除不用被研究的药物外,对照组的动物要经受同样的处理,如麻醉、手术、注射不含药物的溶媒等。这种对照的可比性好,较常用。 (3) 安慰剂对照: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阴性对照。 2. 阳性对照:

(1) 标准品对照:即以典型药物或标准品作为对照,以便评定药物的作用强度。

(2) 阳性对照:以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有效药作为对照,如果新药优于老药,并有显著意义,则可肯定新药的价值。

㈢随机:?随机可使每个个体在实验中有相同的机会随机分组或接受处理,避免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偏差。它有完全随机法、区组随机法、拉丁方阵随机法和配对随机法等。其中较常用的区组随机法。它是将全部动物按性别、体重及其它条件,等分为若干个组。每组中动物的数目与拟划分的组数相等。然后给每个区组中的每只动物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它分配到各组。

例: 有25只小鼠,雄性10只,雌性15只,用区组随机法将它们分成5个实验组,每组5只动物,如何分法? 见表4、5。

表4 区组随机法表

表5 结果表

注意: 1. 雌雄性小鼠均按体重分别由轻到重或由重到轻排列并按顺序编号。

2. 每个区组动物数与实验组数一致。

3. 区组数等于总动物数除以每个区组动物数。

4. 各区组最大除数与实验组数一致。

5. 每个区组内动物体重和性别最好一致。

二、科研工作的基本步骤:

1. 明确目的: 根据课题要求确切了解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实验,做到有的放矢。

2. 查阅文献: 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动态及先进的方法,吸取前人的经验,以利于课题设计。

3. 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1)题目:应简练、明确、客观。

(2)引言:扼要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现状及立题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3)材料:包括动物品种、规格、数量、来源;药品的规格、批号、来源及仪器设备的型号等。

(4)方法:说明实验分组、实验步骤、操作方法,给药顺序、途径及药物剂量等。最好根据实验要求和观察指标拟划出结果记录表。

4. 观察与记录

要全面仔细地作好原始记录,不要遣漏信息,更不要忽视例外情况。实验记录一般应包括:(1)实验样本的条件,如动物的种类、性别、体重等。(2)实验药物的条件。如药物来源、批号、剂型、浓度、剂量、给药途径。(3)实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4)实验时间、方法步骤。(5)观测指标及实验数据,描记图等。(6)实验工作者的日程安排等。

5. 数据处理:用图或表简明地将实验结果表达出来,并综合各组结果作出统计学结论和专业结论。

6. 撰写论文报告。

三、论文的格式和写法

㈠题目

㈡作者及参加研究的人员和工作单位

㈢摘要

㈣引言

㈤材料和方法

㈥结果: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过的实验观察数据,不可把原始数据全端出来。

㈦讨论:主要针对实验结果做出理论性分析。

㈧结论:从实验观察的结果(感性认识的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一个判断(理性认识材料),这个判断要回答原先建立的假说是否正确的,从而对该研究所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

㈨主要参考文献

㈩完成论文日期

实验二抗癌药物引起血液系统毒性作用观察

[目的]掌握抗癌药物的主要毒性作用特点及作用靶点,学习外周血液细胞计数、骨髓涂片及观察方法。

[基本原理] 目前临床应用的多数抗癌药物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产生活性,尤其是细胞毒类抗癌药物,这些抗癌药物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选择性较差,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将对正常组织产生很强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对造血系统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对胃肠道及其他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抑制作用等。其中对细胞分裂及生长迅速的骨髓造血系统等具有极敏感的抑制作用,首先表现在骨髓血小板系统、粒细胞系统、淋巴系统等受到抑制,并最终红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检查进入外周血循环各系细胞数量,反应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作为适时检测用药的依据。

[实验材料]

观察药品:环磷酰胺

器材:离心机,离心管,血细胞计数板,取血管,骨髓涂片用玻璃片, 吹风机。动物:昆明种小鼠。

化学试剂:甲醇(固定细胞用)。

[实验方法]

(1)给药:将小鼠随机分为A和B两组,每组10只,A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mg/kg,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连续3天。

(2)计数外周血细胞:取小鼠,尾静脉或眼内呲取血20 μl置于1980ul白细胞稀释液内(稀释100倍),以玻璃棒或加样器取少许置血细胞计数板内,分别计数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并与正常对照动物比较。

(3)骨髓悬液的制备、涂片、染色:处死动物,取股骨去净组织后,以1ml 的注射器,抽取1-2ml血清或生理盐水,冲洗至离心管内。离心

2000-3000rpm/m,3-5分钟,弃上清,将沉淀置玻璃片并涂片,快速干燥,甲醇固定,瑞士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各系统细胞相对比例。(4)观察与分类、计数。

[注意事项]

(1)尾静脉或内呲取血量必须准确。

(2)骨髓涂片后要快速干燥,以防细胞形态皱缩。

[附录]

1.红细胞计数(red-cell counting)

1.1.材料

血红蛋白吸管、试管、血细胞计数盘及盖片、玻棒

1.2.红细胞稀释液配制

1.2.1.赫姆稀释液

氯化钠 1g

硫酸钠(Na

2SO

4

·10H

2

O) 5g

(或无水硫酸钠 Na

2SO

4

2.5g )

氯化高汞 0.5g

蒸馏水加至 200ml

过滤备用。

若血液中血浆球蛋白增高,使用该稀释液易发生红细胞凝集,可改用下列稀释液:

1.2.2.

氯化钠 0.6g

枸橼酸钠 1.0g

36%中性甲醛 1.0ml

蒸馏水加至 100ml

过滤备用。

1.3.方法

1.3.1.取样在试管内加入红细胞稀释液1980ul,然后用吸管准确吸取20μl血液,擦净吸管外沾染的血液,将吸管插入试管底部,轻轻吹出血液,并用上清液吸洗吸管2~3次,将试管轻轻摇动1~2min,使血液与稀释液充分混匀。用洁净玻棒蘸取少量已混匀的红细胞悬液,一次滴入计数盘内,使之灌满,静置2~3min后计数。

1.3.

2.计数先在低倍镜下扫视计数盘内红细胞分布是否均匀,然后把计数盘中央的大方格置于视野中。并将镜头换成高倍,计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内红细胞数。压在线上的红细胞,只计数一个中方格四条线中的两条线。最后把所得总数×10 000,即为1mm3(ml)血液中的红细胞总数。

2.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ing)

2.1.材料

血红蛋白吸管、小试管(0.6×0.8cm)、血细胞计数盘及盖片、玻棒

2.2.白细胞稀释液

冰醋酸 2.0ml

1%龙胆紫 1.0ml

蒸馏水加至 100ml

其中龙胆紫仅为显色用,以区别其他稀释液。

2.3.方法

2.3.1.取样在试管内加入白细胞稀释液0.38ml,然后用吸管准确吸取20μl血液,擦净吸管外沾染的血液,将吸管插入试管底部,轻轻吹出血液,并用上清液吸洗吸管2~3次,将试管轻轻摇动1~2min,使血液与稀释液充分混匀。用洁净玻棒蘸取少量已混匀的红细胞悬液,一次滴入计数盘内,使之灌满,静置2~3min后计数。

2.3.2.计数在低倍镜下计数内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所有白细胞数,最后把所得总数×50,即为每mm3(ml)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

3.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ing)

3.1.材料

血红蛋白吸管、小试管(0.6×0.8cm)、血细胞计数盘及盖片、玻棒

3.2.血小板稀释液

3.2.1尿素稀释液

尿素 10g

枸橼酸钠 0.5g

40%甲醛 0.1ml

蒸馏水加至 100ml

过滤后4℃保存备用。

3.2.2.草酸铵稀释液

草酸铵 1.0g

蒸馏水加至 100ml

过滤后4℃保存备用。

3.3.方法

3.3.1.取样在试管内加入血小板稀释液0.38ml,然后用吸管准确吸取20μl血液,擦净吸管外沾染的血液,将吸管插入试管底部,轻轻吹出血液,并用上清液吸洗吸管2~3次,将试管轻轻摇动1~2min,使血液与稀释液充分混匀。静置3~5min,待红细胞溶解后再摇匀。用洁净玻棒蘸取少量已混匀的红细胞悬液,一次滴入计数盘内,将计数盘置于湿润的平皿内,15min后计数。

3.3.2.计数计数方法同红细胞,总数×10 000,即为每mm3(ml)血液中血小板总数。

细胞形态

红细胞:圆盘形,两面略凹,无核。

白细胞:圆形,有核。

血小板:椭圆、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为红细胞的1/5~1/3,无核。

4.注意事项

4.1.所用器皿要干净。

4.2.血液与稀释液应充分混匀。

4.3.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要均匀。

4.4.细胞悬液滴入计数室内时,液量要适当,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计数结果。

4.5.血小板计数时,摇动试管要轻,以减少血小板破坏,推荐使用草酸铵稀释液。

骨髓涂片染色及方法

用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

1. 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液配制

Wright染液 5ml

Giemsa原液 1ml

双蒸水 6ml

2.染色步骤

涂片干燥后滴加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液,染5~10min后,自来水快速冲洗,晾干,镜检。

细胞计数板使用方法:

思考题:

1.常用抗癌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有那些?

2.临床上主要在什么情况下可能通过观察骨髓涂片了解疾病的发病与病程进

展?

(曲显俊)

实验三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及与氯丙嗪的降温作用特点比较观察

[实验目的]了解发热动物模型的制作过程,测定常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的降温作用,比较其与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不同点和作用机制。

[基本原理]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控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维持在37°C左右。在病理条件下,一些发热激活物,例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非微生物抗原、炎症渗出物、致热性类固醇,刺激机体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源(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白介

素-6等)。内生致热源再刺激下丘脑引起PGE合成和释放增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通过抑制下丘脑合成环氧酶COX,阻断PGE的合成,能够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定点恢复正常。因此,该类药物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吩噻嗪类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也能降低体温,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功能失灵。因次,该药可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也可降低正常人体温,降温程度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幅度变小,若配合物理降温,可降至正常体温以下。此外,降温作用与氯丙嗪的扩张血管有一定关系。临床常配合冰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使体温降至28-32°C,用于低温麻醉。配合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使患者处于深睡状态,体温、代谢和组织耗氧量均降低,称为人工冬眠。[实验材料]

器材:体温计(肛温表),注射器

动物:家兔6只

药品:伤寒副伤寒菌苗,或10%蛋白栋或20%氯化钠(2ml/kg,iv),灭菌牛奶(2ml/kg,im)等。

实验药物:安基比林,阿司匹林,氯丙嗪。

[实验方法]

取健康家兔6只,称重,编号,用肛温计测量正常体温。然后1,2,3号分别静脉注射伤寒副伤寒菌苗0.5-1ml/kg(或10%蛋白栋3ml/kg iv,40min后体温升高)。每隔30分钟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升高0.6°C以上时,1号与4号腹腔注射5%氨基比林溶液2ml/kg,2号与5号腹腔注射0.5%氯丙嗪溶液2ml/kg,3号与6号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ml/kg。给药后每隔30分钟测体温1次,共2-3次,比较其结果有何不同。

[注意事项]

(1)家兔应健康,雌性应无孕。

(1)家兔正常体温一般在38-39.5°C,体温过高者对致热原反应不良。

(2)测温前使家兔安静,将肛温计甩至35°C以下,头端涂以少量液体石蜡或凡士林,轻轻插入肛门内约3-4cm,扶住肛温计,3分钟后取出读数。

(3)本实验的致热原也可选用20%氯化钠(2ml/kg,iv),灭菌牛奶(2ml/kg,im)等。

[氯丙嗪降温作用特点]

取健康家兔3只,先测量正常体温及观察全身状态,然后甲兔静注0.7%氯丙嗪溶液1ml/kg,并用冰袋降温;乙兔静注同量氯丙嗪但不用冰袋降温;丙兔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1ml/kg),并用冰袋降温。给药后每20分钟测量体温一次,观察各兔体温变化及全身状态有何不同。

[注意事项] 冰袋可置家兔腹股沟或腹部等处。

思考题:

1.氨基比林和氯丙嗪对发热家兔和正常家兔体温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2.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有何特点?有何临床意义?

(曲显俊)

实验四药物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作用观察

[实验目的]了解心律失常模型的制作方法,掌握利多卡因、阿托品抗心律失常的药理学作用及其原理,初步了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实验原理] 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心律失常模型有两类:过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过速型心律失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①电刺激心脏诱导;②外科手术或器械损伤形成;③化学药物诱发形成。氯化钡能促进浦氏纤维钠离子内流,提高舒张期的除极速率从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室性早博、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利多卡因等药物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从而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可由维拉帕米、麻醉剂和烟碱等诱发产生。维拉帕米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内的Ca2+内流,抑制窦房结的兴奋性,减慢心室的传导,阿托品对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器材: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大鼠解剖台,天平1台,大、小剪刀各1把,小镊子1把,注射器(5ml 1支,1ml3支,2ml 1支)。

实验药品:3%戊巴比妥钠溶液

0.4%氯化钡 2.5mg/ml 维拉帕米 0.5%利多卡因 1mg/ml 阿托品 生理盐水。

实验动物:大鼠 [实验方法]

过速型心律失常实验:

1. 选择230-250g 健康大鼠3只,称重后编号为甲、乙、丙。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1ml/kg ,大鼠麻醉后,仰位固定于解剖台上,通过引导电极的连接方法形成大鼠的标准II 导联信号引入连接,分别记录3只大鼠正常Ⅱ导心电图。 2. 分离股静脉,甲鼠静脉注射0.4ml 生理盐水(对照),乙鼠静脉注射0.5%利多卡因0.2ml/100g ,丙鼠静脉注射阿托品1mg/只,分别记录3只大鼠给药后1、2分钟的心电图图形;然后,3只大鼠均静脉注射0.5%氯化钡0.4ml/100g ,记录静脉注射开始第15、30秒钟和1、 3、 5、10、15分钟内的心电图变化,比较3只大鼠给予氯化钡后心电图有何不同。 缓慢型心律失常实验:

1. 另取大鼠3只,称重,编号为1、2、3号。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1ml/kg 麻醉后,仰位固定于解剖台上,分别记录3只大鼠正常Ⅱ导心电图。

2. 分离股静脉,1号大鼠静注0.4ml 生理盐水作为对照,2号鼠静注阿托品1mg/只,3号大鼠同法注射0.5%利多卡因0.2ml/100g ,分别记录3只大鼠给药后1、2分钟的心电图图形;接着,3只大鼠均静脉注射2.5mg/ml 维拉帕米0.2ml/100g ,记录静注开始第15、30秒钟和1、 3、 5、10、15分钟的心电图变化,观察3只大鼠给予维拉帕米后心电图有何不同。 [实验结果]

1. 将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内

动物数 恢复窦性心律数

心律失常持续时间(min )

型生理盐水组

利多卡因组

阿托品组

缓慢型生理盐水组利多卡因组阿托品组

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大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按15分钟计

2.剪贴有代表性的心电图,将各组给药前后的心电图粘贴在实验报告上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

1.氯化钡需新鲜配制,快速注射,注入氯化钡的速度要求一致。

2.利多卡因要缓慢注射。利多卡因作用时间维持时间短,因此预防给药组的大鼠注入数分钟后仍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此时可在注射利多卡因治疗,但不可过多。[思考题]

1.氯化钡、维拉帕米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利多卡因抗氯化钡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3.从本实验角度分析,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用药应注意什么?

(杨月,郭秀丽,曲显俊)实验五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测定及中毒反应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苯妥英钠的毒性反应,对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有初步的认识。[实验原理]苯妥英钠治疗有效浓度为10-20mg/L,血药浓度大于20 mg/L出现眼球震颤,大于30 mg/L致共济失调等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大于40mg/L可引起精神改变。测定苯妥英钠可用光谱法、HPLC及免疫化学法,较成熟的是衍生化后紫外检测法。其原理是将标本调节至pH6.8后,以二氯甲烷提取及沉淀蛋白,再转溶于NaOH溶液,加KmnO4再加热,使苯妥英氧化为吸光值大的二苯酮衍生物,再以环已烷提取,247nm紫外光比色定量。本法灵敏度、线性范围、重复性均可满足TDM要求。

[实验材料]

器材可调微量加样器5ml注射器具塞离心试管水浴锅

药品20mg/ml苯妥英钠溶液

7mol/L氢氧化钠溶液

pH6.8磷酸盐缓冲液

3%戊巴比妥钠溶液

饱和KMnO4溶液

二氯甲烷

环己烷

动物大鼠

[实验方法]

1. 选择230-250g健康大鼠1只称重,腹腔注射苯妥英钠(120mg/kg),密切观察2小时内大鼠反应,并在给药后0、10、30、50、70、90、120min自颈静脉窦采血1ml,离心5min(2500rpm)取血清待测。

2. 紫外法测血药浓度取大鼠血清0.3ml,再分别加入pH6.8磷酸盐缓冲液0.3ml,混匀后用二氯甲烷5ml提取,离心15min(2500rpm),弃去上层,取下层二氯甲烷于另一具塞离心试管中,加入7mol/LNaOH

3.0ml,混合均匀,离心15min(2500rpm),取上层碱液于另一10ml具塞离心试管中,置70℃水浴约5min 除去二氯甲烷,加入饱和高锰酸钾溶液3.0ml,混匀,置80℃水浴加热20min,冷却至室温。加入环己烷3.0ml,混匀,离心15min(2500rpm),取上层,以环己烷为空白对照,在247nm波长处测其吸收度(A)。将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得到苯妥英纳的血药浓度。

3.标准液的配制精密称定干燥至恒重的苯妥英钠标准品0.025g,加新沸过放冷的蒸馏水定容至25ml,作为标准品溶液备用。

4.标准曲线的制备取10ml具塞离心试管6只,按顺序加入大鼠空白血清0.3ml和0、3、6、12、24、48μl新配的标准品储备液,混匀,再分别加入pH6.8磷酸盐缓冲液0.3ml,混匀后用二氯甲烷5ml提取,离心15min(2500rpm),弃去上层,取下层二氯甲烷于另一具塞离心试管中,加入7mol/LNaOH3.0ml,混合均匀,离心15min(2500rpm),取上层碱液于另一10ml具塞离心试管中,置70℃水浴约5min除去二氯甲烷,加入饱和高锰酸钾溶液3ml,混匀,置80℃水浴加热20min,冷却至室温。加入环己烷3.0ml,混匀,离心15min(2500rpm),取上层,以环己烷为空白对照,在247nm波长处测其吸收度(A)。以A对药物浓度C回归,求标准曲线方程。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治疗药物监测(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3、治疗指数(TI):药物LD50/K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TI越大,药物越安全。安全指数相等,不代表安全性相等,还需考虑安全范围。若某药LD50与ED50两条曲线首尾重叠,还必须参考LD1/ED99或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 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些药物内在活性弱,当无其他强大受体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到激动药的作用;但在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情况下,这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5、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国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国外已上市但未在我国境内上市,新的复方制剂,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包括: ①中药天然药物②化学药品③生物制剂

6、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ction):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7、药品不良事件(ADE,adverse drug event):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的实际意义:①ADE与用药的因果关联性常不能马上确定 ②对ADE“可疑即报”最大限度降低人群用药风险 ③ADE包括了伪劣药、误用、事故等造成的损害,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8、药源性疾病(DID,drug 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不仅包括药物在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9、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湖北医药学院2014年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1、试述新药临床实验的分期、目的、意义和实验对象。 答:分为四期。(1)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动学研究;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确定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确定适应证、最佳治疗方案;评价不良反应及危险性并提供防治方法。(3)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作用确证阶段。(4)IV期临床试验: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主要对象是一些疗效不确切或不良反应较多或有严重反应的市场药物2、据妊娠生理特点,述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答:基本原则:(1)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征。(2)尽量选择对孕妇及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采用适当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间隔时间。(3)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注意随时调整剂量或及时停药,甚至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尽量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妊娠期用药原则:单用有效,避免联用;有疗效肯定的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避免用C 类、D 类药物;若病情急需,要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3、临床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原则。 答:原因: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老年人用药机会多;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长。原则:(一)药物的选择:(1)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2)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3)控制合用药物的数目(类型相同和不良反应相似;配伍用药宜少,不超过3-5种)(4)了解和密切观察ADR。(二)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剂量、用药时间)。(1)剂量的选择(2)疗程的选择。(三)重视老人的依从性。(四)注意老年人慎用的药物。(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避免重复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从小剂量开始;勤随访、复诊;熟悉所给药物的实际来源;简化用法剂量方案;注重非药物疗法。)4、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用于治疗休克的临床用药原则,扩血管药分哪些类型? 答:原则:去除原始动因;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支持与保护疗法。分类:(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普钠;(2)钙拮抗药:硝苯地平;(3)a手提阻断药: 酚妥拉明;(4)b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5、谈谈你对抗菌药联合使用的认识,什么情况下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 答: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一下情况下使用抗菌药①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④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如:青霉素+SD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治疗骨髓炎。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 ⑥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⑦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 6、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制方法有哪些?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甲班考得)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得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生物利用度:就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得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得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得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与消除半衰期。 √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得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得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得阴性对照物。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就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得DNA序列多态性,就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得一种,占所有多态性得90%以上 √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与保健得目得,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得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得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与身体得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得严重危害。 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得反复循环过程。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得药物得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得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情况,目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疗效与安全信息。 TDM:治疗药物监测,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TI:治疗指数,药物得LD50/ED50得比值叫做该药得治疗指数,就是衡量药物安全性得一个指标。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得亲与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得作用。其与受体结合就是可逆得。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得方式与亲与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得效应,在有其她强得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得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得作用。 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得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得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2、药动学研究3、毒理学研究4、临床试验5、药物相互作用 √新药得临床分期 1.I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得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得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得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得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得延续,扩大得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与安全性。 4.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得不良反应。 ※TDM得临床指征 1.药物得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得血药浓度差异得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得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得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得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得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得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得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得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得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得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临床药理学

第一张绪论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理学主要任务: 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②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 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④监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 ⑤对已批准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 临床药效学:生理、生化效应;剂量与效应 ①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最大疗效,最小的副作用 ②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临床药动学:是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态规律,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DM):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给药方案个体化 疗效与血浓相关性更密切 某些药物没有适当的效应指标来指导剂量调整 需要了解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要强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概念: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最大不良效应时的血药浓度; 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 治疗窗:两者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窗 制定给药方案的目标就是将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治疗窗内 分析药物浓度方法 光谱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易受到体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故使用受限制。 色谱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几种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应用广泛。缺点是样品处理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当临床救治病人急需监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2.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3.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安慰剂: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5.药品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6.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 7.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8.重要不良事件:指的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发生的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如停药、降低剂量和对症治疗)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9.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给药个体化: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和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1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复合效应。 1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应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增强、增敏作用。 13.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14.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15.理化禁忌:指不同药物放在同一介质中,发生了不利的理化反应,此情况不反对分开使用药物。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雾化吸入药物:像雾像雨又像风 雾化吸入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气道或者肺脏,相较全身用药所需剂量较小,药物起效时间较口服药物快,副作用相对较少,因此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 但是哪些药物可以雾化吸入,剂量怎样,如何选择雾化器,谈到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真儿脑子里一片像雾像雨又像风了? 当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 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喷射雾化器(主要为氧气驱动)和超声雾化器两种, 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见下表 相比之下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气雾粒子更加稳定一点,气动式雾化器产生的粒子影响因素太多了。但是超声雾化器改变药物药物活性也是导致其应用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对于有缺氧的病人做雾化治疗时应该用氧气驱动的射流雾化器,若没有痒驱雾化器,用超声雾化器等,最好在病人吸入管内加上氧气,否则会加重缺氧。 目前医院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β2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抗菌药物等。 一、糖皮质激素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肺功能, 控制气道炎症,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以及降低死亡率。此外,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规律治疗同样适用于重度伴频繁急性加重的COPD 患者。 但是地塞米松并不是合适的选择,地塞米松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进入体内后须经肝脏转化后在全身起作用。地塞米松结构上无亲脂性基团, 水溶性较大,难以通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 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 导致肺内沉积率低, 气道内滞留时间短, 难以通过吸入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另外, 由于其生物半衰期较长, 在体内容易蓄积, 对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因此不推荐使用。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应选择专门的吸入性制剂,如国内有布地奈德。雾化溶液: 0.5 mg/2 mL;1 mg/2 mL,一次1-2 mg, 一日 2 次。 二、β受体激动剂 支气管舒张剂是哮喘和COPD 患者预防或缓解症状所必需的药物, 而吸入治疗为首选的给药方式。常用药物及用量用法如下: 1. 硫酸沙丁胺醇溶液 雾化溶液: 5 mg/mL。 雾化器雾化给药, 切不可注射或口服。间歇性用法可每日重复4 次。成人每次0.5-1.0 mL( 2.5-5.0 mg 硫酸沙丁胺醇) , 应以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2.5 mL。也可不经稀释而供间歇性使用, 为此, 将 2.0 mL( 10 mg 硫酸沙丁胺醇) 置入雾化器中, 让患者吸入雾化的药液, 至病情缓解, 通常需3-5 min。 2.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 雾化溶液: 5.0 mg/2 mL。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V甲班考的) ※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V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V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V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是人类 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多态性的90%以上 V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信息。 TDM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 TI :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 的比值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V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亲和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在有其他强的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的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A 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 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 V新药的临床分期 1.I 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 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的延续,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4.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 TDM 的临床指征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新药 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 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目的: 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 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 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四、教学与培训: 五、技术咨询服务: 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05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 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 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 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 Cmax; B Tmax; C AUC: D Cl ; E T1/2 4. 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 对照; C. 盲法; D. 重复 5. 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 合理性6. 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 B ) A.Cmax B.T1/2C.AUC D.Tmax 7. 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 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E.SOP+GCP. 8. 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 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 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 C ) A.A类B.B类C.C类D.X类 11. 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 D )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 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 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41临床药理学重点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概念: 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 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主要任务: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 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 评价有效性、安全性;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5、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 定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注意:一般所谓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 应。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上市后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察 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概念: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临床试验方法学临床试验中影响试验结果三种因素:①疾病本身的变异性;②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应用其他药物; ③病人和研究者的偏因,即主观性。临床药理学试验中也必须遵循“重复、随机、对照”三项基本原则。 TDM: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检测病人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 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 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 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二章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 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3、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应药物的吸收程度)。 4、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ml/min。CL=kV 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CL×Css 5、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教 学 大 纲 人体机能实验室编写 2017年9月

前言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临床药理学是从药理学科中发展起来的。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将二者密切结合并吸收利用其他邻近学科的进展,使基础的理论与方法直接用于临床。临床药理学是以促使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学发展为目的的桥梁学科。临床药理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用药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本课程在学生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的捉持法和给药法、有机磷药物的中毒及其解救、实验性酸中毒、吗啡的镇痛作用、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等3个实验。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适当的讲解、引导,通过系统的介绍临床药理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结合临床药理学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系统的设计、操作实验。此外,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以及播放实验录象,向学生介绍难度较大而先进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技术。 临床药理学实验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概念与思路,具备广泛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拟定自

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提出科学严密的设计方案,正确可行的技术路线。最终能够通过开放性实验,实施这一实验方案,真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经科学分析、评估后,谨慎地得出小结和初步结论。 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实验项目类型主要包括:临床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其中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验项目类型主要为经典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本大纲按照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理论教学大纲而编制,总学时为16学时。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E. 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 毒理学研究 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 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

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剂型改造 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新药的毒副反应 B. 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临床药理学》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次 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 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后遗效应 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3.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生理功能异常和结构病理改变。 4.药物不良反应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用药过量、用药不当所致的药物反应 5.药物相互作用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6.临床药效学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7.临床药动学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8.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问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9.毒理学 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0.临床试验 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11.自发呈报系统 12.GCP 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13.肾上腺素的翻转效应 14.隔日疗法 15.抗菌谱 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16.化疗药物

包括抗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及抗恶性肿瘤药。 17.耐药性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19.-内酰胺类抗生素 具有.-内酰胺的结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类。 18.二重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不敏感菌乘机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感染。 第二次 简答题 1.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和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①本身固有②一般较轻微③副作用不是固定的,随治疗目的的改变而改变。 毒性反应: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致反应。特点:一般 比较严重,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特点:短暂的或是持久的。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反跳反应)。特点:危险。 变态反应:指机体对药物异常的免疫反应。特点: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与剂量无关;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特异质反应: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特点: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严重程度与剂量呈正比,药理拮抗 药救治可能有效。 2.什么叫药物的安全范围,如何判断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可用LD50、ED50、治疗指数、安全系数及安全范围等描述。 3.何谓肝药酶诱导药与肝药酶抑制药有何临床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肝药酶诱导药:可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缓的药物。药物诱导作用可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停药敏化现象、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差异、个体差异及性别差异。如乙醇可诱导药酶,使其活性增高,可使同时服用的苯巴比妥或甲苯磺丁脲的代谢加速。苯巴比妥的药酶诱导作用很强,连续用药可使抗凝血药双香豆素破坏加速,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突然停用苯巴比妥后可使双香豆素血药浓度升高。 肝药酶制剂:抑制肝药酶活性的药物,如氯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等。氯霉素与苯妥英合用,可使苯妥英在肝内的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4.试述毛果芸香碱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