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竞赛教程 第6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高中生物竞赛教程 第6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高中生物竞赛教程 第6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一、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时数 4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1. 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两种运输系统,即短距离运输系统和长距离运输系统;

了解韧皮部运输的机理、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方式、运输的物质种类、运输的方向和速度;

2. 了解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

3. 了解光合细胞和库细胞中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4. 了解植物体内代谢源和代谢库之间的关系;

5. 了解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一 ) 重点

1 .源和库、 P 蛋白、胼胝质、转移细胞、比集转运速率、韧皮部装载和卸出、压力流学说、源库单位、源强、库强等概念。

2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3 .光合细胞中蔗糖的合成,库细胞中淀粉的合成。

4 .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特点。

5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

( 二 ) 难点

1 .韧皮部的装载和卸出。

2 .光合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和调节。

本章主要内容:

1. 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高等植物器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光合产物的主要器官。光合产物(photosynthetic yield)是最主要的同化物(assimilate)。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过程,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作物的经济产量不仅取决于同化物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同化物向经济器官运输与分配的量。1.1 同化物运输的途径

1.1.1 短距离运输

胞间运输有共质体运输、质外体运输及共质体与质外体之间的交替运输。

(1)共质体运输

主要通过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通道。

无机离子、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内源激素、核酸等均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转移。

(2)质外体运输

质外体是一个连续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由扩散的被动过程,速度很快。

(3)交替运输

物质在共质体与质外体间交替进行的运输称共质体-质外体交替运输。

在共质体与质外体的交替运输过程中,常需要经过一种特化的细胞,这种细胞称转移细胞。转移细胞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其特征是:细胞壁与质膜向内伸入细胞质中,形成许多皱折,或呈片层或类似囊泡,扩大了质膜的表面,增加了溶质向外转运的面积。

囊泡的运动还可以挤压胞内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即所谓的出胞现象。

1.1.2长距离运输

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长距离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筛管。

环割树枝后,由于有机物质下运受阻,在切口上端积累许多有机物质,所以形成膨大的愈伤组织或瘤状物。如果环割较宽,时间久了,根系长期得不到有机营养,就会饥饿而死。“树怕剥皮”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环割不宽,过一段时间,愈伤组织可以使上下树皮连接起来,恢复物质运输能力。

环割的利用:(1)增加花芽分化和座果率:开花期的果树适当环割,以阻止同化物的向下运输。

(2)促进生根:高空压条时进行环割可以使养分集中在切口处,有利于发根。

1.2 同化物运输的形式

利用蚜虫吻刺法和同位素示踪法测知,蔗糖占筛管汁液干重的73%以上,是有机物质的主要运输形式,优点:①稳定性高,蔗糖是非还原性糖,糖苷键水解需要很高的能量;

②溶解度很高,在0℃时,100ml水中可溶解蔗糖179g,100℃时溶解487g。③运输速率快。

筛管汁液中还含有微量的氨基酸、酰胺、植物激素、有机酸、多种矿质元素(K+最多)等。

少数植物除蔗糖以外,韧皮部汁液还含有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它们都是蔗糖的衍生物。有些植物含有山梨醇、甘露醇。

1.3 同化物运输的方向与速度

运输的方向:由源到库。双向运输,以纵向运输为主,可横向运输。

当纵向运输受阻时,横向运输会加强。

运输速度:一般约为100cm/h。

不同植物运输速度各异,如大豆为84~100cm/h,南瓜为40~60cm/h。生育期不同,运输速度也不同,如南瓜幼苗时为72cm/h,较老时30~50cm/h。运输速度还受环境条件的影

响,如白天温度高,运输速度快,夜间温度低,运输速度慢。成分不同,运输速度也有差异,如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较快;而甘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较慢。

有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运输的数量,即比集运量(specific mass transfer,SMT)或比集运量转运率(specific mass transfer rate,SMTR),单位:g/cm2/h。

大多数植物的SMTR为1~13g/cm2/h,最高的可达200g/cm2/h>。

1.3.1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

装载是指同化物从合成部位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进行胞间运输,最终进入筛管的过程。

1.3.1.1 装载途径

一般认为,同化物从韧皮部周围的叶肉细胞装载到韧皮部SE-CC复合体(筛管分子-伴胞(sieve element-companion,SE-CC)复合体)的过程中有两条途径:一是共质体途径,同化物通过胞间连丝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二是交替途径,同化物由叶肉细胞,先进入质外体,然后逆浓度梯度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分子,即“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途径。

1.3.1.2 装载机理

装载是一个主动的分泌过程,受载体调节,需要能量(ATP)供应,对物质有选择性。

装载过程:

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通道,进入邻近SE-CC复合体,在被释放到质外体。

叶片韧皮部SE-CC复合体中的糖分浓度高达800~1000mmol/L,总是显著高于周围的叶肉薄壁细胞(只有约50 mmol/L),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过程,蔗糖是如何进入SE -CC复合体呢?

研究发现,糖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迁移总是和质子运输相伴随。因此,提出了糖-质子协同运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筛管分子或伴胞的质膜中,H+-ATP酶不断将H+泵到细胞壁(质外体),质外体中H+浓度较共质体高,于是形成了跨膜的电化学势差。当H+趋于平衡而回流到共质体时,通过质膜上的蔗糖/H+共向运输器,H+和蔗糖一同进入筛管分子。

1.3.2同化物的卸出

同化物的卸出是指同化物从SE-CC复合体进入库细胞的过程。

1.3.

2.1 卸出途径

一条是质外体途径,如卸出到贮藏器官或生殖器官,大多是这种情况。玉米中蔗糖在进入胚乳之前,先从筛管卸出到自由空间,并被束缚在细胞壁的蔗糖酶水解为葡萄糖或果糖,而后扩散到胚乳细胞再合成蔗糖。因为这些植物组织的SE-CC复合体与库细胞间通常不存在胞间连丝。

在甜菜根和大豆种子中,蔗糖通过质外体时并不水解,而是直接进入贮藏空间。

另一条是共质体途径,通过胞间连丝到达接受细胞,在细胞溶质或液泡中进行代谢,如卸到营养库(根和嫩叶),就是通过这一途径。

1.3.

2.2 卸出机理

目前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通过质外体途径的蔗糖,同质子协同运转,机理与装载一样,是一个主动过程。二是通过共质体途径的蔗糖,借助筛管分子与库细胞的糖浓度差将同化物卸出,是一个被动过程。

1.3.3同化物在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关于同化物运输的机理有多种学说,现仅介绍较受重视的三种:

1.3.3.1 压力流动学说

这一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明希(E.Münch)于1930年提出的,后经补充修改,其要点是: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而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两端之间SE-CC复合体内渗透作用所产生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在源端(叶片),光合产物被不断地装载到SE-CC复合体中,浓度增加,水势降低,从邻近的木质部吸水膨胀,压力势升高,推动物质向库端流动;在库端,同化物不断地从SE-CC复合体卸出到库中去,浓度降低,水势升高,水分则流向邻近的木质部,从而引起库端压力势下降。于是在源库两端便产生了压力势差,推动物质由源到库源源不断地流动。

这一学说可用一个压力流动模型来解释。A、B两水槽中各有一个装有半透膜的渗透压计,水可以自由出入,溶质则不能透过。将溶质不断地加到渗透计A中,浓度升高,水分进入,压力势升高,静水压力将水和溶质一同通过C转移到渗透计B。B中溶质不断地卸出,压力势降低,水分再通过D回流到A槽。

压力流动学说的有关证据:(1)韧皮部汁液中各种糖的浓度随树干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有机物向下运输相一致);(2)秋天落叶后,浓度差消失,有机物运输停止;(3)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存在正压力。

压力流动学说存在的问题:

(1)筛管细胞内压力差<<同化物快速流动所需的压力势差;筛管细胞内充满了韧皮蛋白和胼胝质,阻力很大,要保持糖溶液如此快的流速,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差大得多;

(2)与双向运输的事实相矛盾;

(3)与有机物质运输的主动过程相矛盾。例如,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叶柄,同化物运

输过程明显受阻。

1.3.3.2 细胞质泵动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要点是: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形成胞纵连束并有节奏地收缩和张驰,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可以解释同化物的双向运输问题。因为同一筛管中不同的胞纵连束可以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使糖分向相反方向运输。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在筛管中不存在胞纵连束。

1.3.3.3 收缩蛋白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要点是:(1)筛管内的空心、束状韧皮蛋白(P-蛋白)贯穿于筛孔,靠收缩以推动集流运动。(2)空心管壁上具有P-蛋白组成的微纤丝(毛),一端固定,一端游离,靠代谢能以颤动方式驱动物质脉冲流动。

细胞质泵动学说和收缩蛋白学说是对压力流动学说的补充与完善,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释了双向运输;二是解释了运输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供应。从同化物运输的动力来说主要有两种:渗透动力和代谢动力。

1.3.4同化物的分配

1.3.4.1 同化物源和库

1.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2.代谢库(metabolic sink)是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植物的幼叶、根、茎、花、果实、发育的种子等。

3.源-库单位

在同一株植物,源与库是相对的。在某一生育期,某些器官以制造输出有机物为主,另一些则以接纳为主。前者为代谢源,后者为代谢库。随着生育期的改变,源库的地位有时会发生变化。如一片叶片,当幼叶不到全展叶的30%时,只有同化物的输入,为代谢库;长到全展叶的30%~50%时,同化物既有输出又有输入;随着叶片继续长大,而只有输出,转变为代谢源。

根据源与库之间的关系,有人提出了源-库单位的概念。源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相应的库,它们之间在营养上相互依赖,也相互制约。

相应的源与相应的库,以及二者之间的输导系统构成一个源-库单位(source-sink unit)。如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下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根系,抽穗后顶部三片叶的光合产物优先供应籽粒。

源-库单位的形成首先符合器官的同伸规律(根、叶、蘖同时伸长),其次还与维管束走向、距离远近有关。并且决定了有机物分配的特点。

1.3.4.2 同化物分配的特点

1.优先供应生长中心所谓生长中心是指生长快、代谢旺盛的部位或器官。不同的生育期有不同的生长中心。如水稻、小麦分蘖期的蘖节、根和新叶,抽穗期的穗子,都是当时的生长中心。

2.就近供应,同侧运输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首先分配给距离近的生长中心,且以同侧分配为主,很少横向运输。这与维管束的走向有关。

3.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一旦叶片长成,合成大量的光合产物,就向外运输,此后不再接受外来同化物。即已成为“源”的叶片之间没有同化物的分配关系。

4.同化物和营养元素的再分配与再利用

当叶片衰老时,某些大分子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或无机离子,即再分配再利用的部分。如大部分的糖和N、P、K等都重新分配到就近的新生器官,营养器官的内含物向生殖器官转移。

作物成熟期间同化物的再分配对提高后代的整体适应力、繁殖力以及增产都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这一机制,植株生育期内同化的物质毫不保留地供给新生器官,如果实、块根、块茎等。

1.3.5 同化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决定同化物分配的因素: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

供应能力源制造的同化物越多,外运潜力越大。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称源强(source strength),光合速率是度量源强最直观的一个指标。

竞争能力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的部位,对养分竞争的能力强,得到的同化物则多。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称为库强(sink strength)。表观库强(apparent sink strength)可用库器官干物质净积累速率表示。

运输能力源、库之间联系直接、畅通,且距离又近,则库得到的同化物就多。

2.同化物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构成作物经济产量的物质有三个方面的一是当时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输入的;二是某些经济器官(如穗)自身合成的;三是其它器官贮存物质的再利用。其中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是经济产量的主要来源。

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因素:根据源库关系分,有三种类型:

1.源限制型其特点是源小而库大,结实率低,空壳率高。

2.库限制型特点是库小源大,结实率高且饱满,但粒数少,产量不高。

3.源库互作型产量由源库协同调节,可塑性大。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1. 3.6 影响同化物运输的环境因素

影响与调节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糖代谢状况、植物激素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环境因素也对同化物运输与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1.温度同化物的运输速率在20℃~30℃时最快。高于、低于这个温度,运输速率下降。原因:低温下(1)降低呼吸速率,减少能量供应;(2)提高筛管内含物的粘度。高温下(1)筛板出现胼胝质;(2)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物质增多;(3)引起酶钝化或破坏。

温度影响同化物的运输方向。当土温高于气温时,同化物向根部分配的比例增大;当气温高于土温时,光合产物向顶部分配较多。因此,对于块根、块茎作物,适当提高地温有利于更多的同化物运向地下部。

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夜间呼吸消耗少,穗粒重增大。我国北方小麦产量高于南方,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植株衰老慢,灌浆期长所致。

2.光照光照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功能叶白天的输出率高于夜间。

3.水分水分胁迫使光合速率降低,影响向外输出,导致下部叶片与根系早衰。

4.矿质元素

N过多,营养生长旺,同化物输出少;N过少,引起功能叶早衰。

P促进有机物的运输。可能的原因是:①磷促进光合作用,形成较多的同化物;②磷促进蔗糖合成,提高可运态蔗糖浓度;③磷是ATP的重要组分,同化物运输离不开能量。所以,作物成熟期追施磷肥可以提高产量。棉花开花期喷施过磷酸钙,能减少幼铃脱落。

K促进库内糖分转变成淀粉,维持源库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有机物运输。

B与糖结合成复合物,有利于透过质膜,促进糖的运输。

B还能促进蔗糖的合成,促进糖的转运。作物灌浆期叶片喷施B肥,有利于籽粒灌浆,提高产量。棉花开花结铃期喷施B肥,有利于保花保铃,减少脱落。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气体交换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气体交换 第二章植物解剖和生理 【考点解读】 本章研究植物形态构造和生理活动规律,包括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分和矿质代谢、生长和发育、生殖五大部分。根据IB0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

第二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气体交换

一片完全叶包括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缺少其中一部分或两部分,称为不完全叶,如莴苣的叶缺叶柄和托叶,为无柄叶。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叶序有三种:互生(每节上只生一叶)、对生(每节上生两叶)和轮生(每节上生三叶或三叶以上)。 1.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1-2-5)。 (1)表皮无色透明,一般由排列紧密的一层生活细胞组成。在表皮细胞之间分布着许多气孔。双子叶植物的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细胞壁在靠近气孔的一面较厚,其他面较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大时,向表皮细胞的一方弯曲,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关闭。气孔的开闭能调节气体交换与蒸腾作用。 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的气孔,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如棉、马铃薯);木本双子叶植物的气孔都分布于下表皮(如苹果、夹竹桃、茶);浮水叶的气孔分布在上表皮(如莲、菱);沉水叶一般无气孔(如眼子菜)。此外,植物体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叶的多,同一叶片近叶尖和中脉部分的气孔较叶基和叶缘的多。 (2)叶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叶由于背腹两面(远轴面或下面为背面,近轴面或上面为腹面)受光情况不同,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这种叶称为两面叶或异面叶;叶肉中无这两种组织的分化,或虽有分化,栅栏组织却分布在叶的两面,称为等面叶(如垂柳、桉), (3)叶脉主脉和大侧脉的维管束周围有机械组织,木质部位于近叶腹面,韧皮部位于近叶背面(图1-2-6),中间有短时期活动的形成层。叶脉越分越细,最后形成层和机械组织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竞赛必备知识总结(精品)

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谢 Ⅰ 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 、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 2.1酶的分类 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 酶促反应序列 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如 意义 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 2.3生物体内ATP 的来源 终产物 …… 酶(蛋白质本质) (核酸本质) 单纯酶 复合酶 仅含蛋白质 蛋白质 辅助因子 离子 有机物 辅酶 NADP(辅酶Ⅱ) B 族维生素 生物素(羧化酶的辅酶) RNA 端粒酶含RNA 唾液淀粉酶含Cl -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Cu 2+ 分解葡萄糖的酶含Mg 2+ 如胃蛋白质酶 酶 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 自我催化。对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4生物体内ATP 的去向 2.5光合作用的色素 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 肌肉收缩 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谢 生物发光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细胞分裂 矿质元素吸收 新物质合成 植株的生长 植物 动物 ATP ——→ADP +Pi + 能量 酶 (橙黄色)胡萝卜素 (黄色)叶黄素 (蓝绿色)叶绿素a (黄绿色)叶绿素b 快慢胡萝卜素 叶黄素 大部分叶绿素a 叶绿素b 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a b 胡萝卜素 叶黄素

2.7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 2.8 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 2.9 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 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英文缩写为PEP。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 第四章动物行为学 【考点解读】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进化以及动物行为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本章包括行为的体系、行为的原因、行为的类型等三部分内容。根据IBO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下面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本章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 【知识阐释】 第一节行为的体系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它不仅指动物躯体的动态现象,如奔跑、爬行、游泳、飞行,以及身体局部的微细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等,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如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同时也指动物的静态现象,如身体姿势以及在外表上可辨认的一些变化。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 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猎豹以120km/h的速度追击羚羊,羚羊虽没有猎豹跑得快,但它善于做90°的急转弯,迫使猎豹不断改变奔跑方向,耐力有限的猎豹不一定是胜利者。猎豹的追捕与羚羊的逃逸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象鼻虫遇敌害会从植株上滚落下来装死,这种现象表面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体内新陈代谢正在加剧,为下一步逃脱蓄集力量。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它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动物行为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产生的,这种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关。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人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下,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活动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行为的产生。动物的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3.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动物的行为做观察记录,二是对行为从功能、产生原因和系统发育等方面依次解释和说明。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将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法。 (1)观察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详细、真实、客观地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不将人的主观因素强加于动物。可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它的优点是真实、自然,可深入、反复进行分析比较。如用高速摄影慢放法,可观察到蜜蜂的舞蹈、青蛙捕食、蜂鸟鼓翼等细节。 (2)实验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对产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进行人为地干扰,从而分析产生行为的主要因素。如破坏狗的嗅觉,狗就会迷路,回不了家。从这一实验可看出,化学信息对狗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综合法。将观察法与实验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行为。 第二节行为的原因 动物行为产生的基础分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两方面。 1.遗传基础

生物奥赛(竞赛)辅导材料专题第六章动物生理

生物奥赛(竞赛)辅导材料专题第六章动物生理 三、竞赛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指标可反映兴奋性的大小 A 动作电位去极化幅度 B 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 C 膜电位水平 D 阈强度 2.动作电位长极相(上升支)的出现与膜对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变化有关 A K+通透性降低 B K+通透性增高 C Na+通透性增高 D Na+通透性降低 3.神经一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A NE(去甲肾上腺素) B Ach(乙酸胆碱) C 5—HT(5一羟色胺) D 多巴胺 4.肌细胞兴奋一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 Ca2+ B Na+ C Mg2+ D K+ 5.阈电位是指 A 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 造成膜对Na+通道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C 造成膜对K+通道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D 造成膜对Na+通过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6.通常所说的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值大约是-70mV,意思是 A 膜内两点之间电位差为70mV B 膜外电位比膜内电位低70mV C 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70mV D 膜外两点的电位差为70mV 7.细胞在静息时膜对下述离子通透性最大的是 A Na+ B Mg2+ C K+ D Cl- E Ca2+ 8.神经纤维接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从-70mV变为0mV的过程称为 A 极化 B 超极化 C 去极化 D 反极化 E 复极化 9.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下降相是指膜的 A 复极化过程 B 去极化过程 C 反极化过程 D 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 10.目前一般认为肌肉收缩是由于 A 骨骼肌粗肌丝长度变短 B 骨骼肌细肌丝长度缩短 C 粗肌丝向细肌丝之间滑行 D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 E 粗、细肌丝长度均缩短 11.组成骨骼肌粗肌丝的主要蛋白质是 A 肌凝蛋白 B 原肌凝蛋白 C 肌钙蛋白 D 肌纤蛋白 E 肌红蛋白 第1 页共6 页

2003-2013高中生物竞赛 植物生理试题

2013~2010年植物部分的试题 2013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预赛试题C [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初赛试卷(10/21)] 59.(单选1分)叶片表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的植物_____________。D A.水生植物B.湿生植物C.禾本科植物D.旱生植物 60.(单选1分)厚角组织最明显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B A.细胞壁不增厚B.细胞壁不均匀增厚 C.细胞壁均匀增厚D.细胞壁均等增厚 61.(单选1分)植物初生根横切片中的“中柱鞘”是紧靠_____________。C A.皮层B.后生木质部C.内皮层内侧D.后生韧皮部 62.(多选2分)叶横切所见的排序:复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复表皮。正确的判断是:______。AC A.旱生植物B.异面叶C.等面叶D.完全叶 63.(单选1分)要想获得二体雄蕊,最好解剖___________植物的花。D A.扶桑花B.杜鹃花C.紫罗兰花D.碗豆花 64.(单选1分)下述相近科属之间主要区别特征的表述,哪个是错误的?C A.蔷薇属和梨属的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不同B.杨属和柳属雄蕊数目或苞片形状不同 C.麻黄科和买麻藤科都没有精卵器 D.苏木科和碟形花科尽管多数种类的雄蕊数目相同,但组成方式不同 65.(单选1分)下面有关禾本科植物特征的表述哪项是不正确的?D A.花被特化为鳞被(浆片)B.花序以小穗作为基本单位 C.花属于风媒传粉D.均为草本植物 66.(单选1分)下面哪种植物属于锦葵科?D A.大麻B.苎麻C.黄麻D.洋麻 67.(多选2分)下列有关植物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AB A.种是植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B.属名+种加词+命名人是一个完整学名的写法 C.植物科以下的分类阶元依次是属、组、族、系、种、变种、变型、亚种 D.全世界约有50多万种植物,其中被子植物约有3万多种 68.(多选2分)水分从植物叶片散失到外界的方式有________。AC A.蒸腾B.伤流C.吐水D.根压 69.(多选2分)影响同化物运输的矿质元素主要是?BCD A.氮B.磷C.钾D.硼 70.(单选1分)旱生植物在土壤水分过饱和情况下受害原因主要是由于_______。D A.水分过多B.光合下降C.H2S伤害D.缺氧 71.(单选1分)水稻培养液中的钙、镁浓度会逐步提高,这说明水稻吸收钙、镁的速率比吸水_____。B A.一般B.慢C.快D.快或慢 72.(单选1分)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对有效的不同波长的光是通过________证明的?B A.光合作用B.作用光谱C.二氧化碳固定反应D.暗反应 73.(单选1分)赤霉素是在研究水稻____________时被发现的。C A.纹枯病B.白叶枯病C.恶苗病D.稻瘟病 74.(单选1分)熏烟和机械损伤可增加雌花数量是因为增加了植物体内_______产生的缘故。D A.GA B.CTK C.ABA D.ETH 75.(单选1分)一般来说,果树的幼年期与农作物比较,相对_________。A A.较长B.较短C.一致D.不一定 2013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预赛试题A(/ ) 21.不同类型的导管分子次生壁加厚的程度不同,下列哪一种排列正确的表明了壁逐渐增厚的程度?(单选1分)B A.环纹导管-螺纹导管-网纹导管-梯纹导管-孔纹导管 B.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孔纹导管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细胞生物学(中)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细胞生物学(中)第八章细胞生物学 二、典型例题 例1 内质网内连着核膜,外连质膜的结构特点适于C A 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B 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C 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D 扩展细胞内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 分析选项中都是内质网的功能。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与蛋白质、脂质的合成、加工、包装、运输有关,又与脂类胆固醇代谢、糖元的分解、脂溶性毒物(如苯巴比妥)的解毒作用有关。但就题中涉及的结构特点看,主要是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例如细胞内合成的血浆蛋白、免疫蛋白、胰岛素、甲状腺球蛋白等各种分泌蛋白,正是从这些膜构成的管腔内通过而排出细胞的。 【参考答案】 C。 例2 细胞中有许多具膜的细胞器在化学组成上很相似,其中与高尔基体的化学组成相似的是 分析首先通过对大鼠肝细胞分离出的高尔基体进行分析,发现含有60%的蛋白质和40%的脂质。此外,还含有一些多糖及酶。另从高尔基体的形成上看,与内质网有关。根据这两点,认为高尔基体在化学组成上与滑面内质网相似。 【参考答案】

滑面型内质网。

例3 组成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平均分子量为130。一条由100个氨基酸缩合成多肽,其分子量应为。 分析多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成的,如果一条多链是由n 个氨基酸缩合成的,那么它将脱水(n,1) 个。水的分子量是18。100 个氨基酸缩合成多肽,脱去(100,1) 个,即99 个水,已知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30,故该多肽的分子量为: (130 X 100),(18 X 99),11 218 【参考答案】 11 218 。 例4 酵母菌在缺氧条件下繁殖和生长,细胞内线粒体一代比一代减少。可是,当重新获得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供应时,线粒体数量迅速增加,其代谢和生长都旺盛,繁殖速度也加快。请问: (1)从线粒体的自身结构特点看,线粒体数量迅速增加的原因在于。 (2) 线粒体迅速增加,促进代谢生长和繁殖原因是。 分析酵母菌既能在缺氧环境下生存( 进行无氧呼吸) ,也能在有氧条件下生存( 进行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所以在氧气和养分充足时,线粒 体数目增加。线粒体数目增加要依靠线粒体的繁殖。线粒体的基质中有双线环状的DNA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但是由于线粒体DNA勺信息量有限,不可能编码合成整个线粒体所需的全部蛋白质,还需由核DNA编码合成,故属于半自主性复制。 当线粒体数目迅速增多后,会使有氧呼吸作用加强,为代谢、生长、繁殖提供能量,故能促进这些生命活动过程。 【参考答案】

生物竞赛知识点归纳

植物形态解剖(一) 1.花托 伸长呈柱状:玉兰 凸起呈覆碗状:草莓 凹陷呈杯状或壶状:蔷薇 膨大呈倒圆锥状:莲 雌蕊基部形成分泌蜜汁的花盘或腺体:柑橘葡萄 花托在受精后迅速伸长,将子房推入土中(雌蕊柄、子房柄):花生2.花萼 两轮花萼:外轮称为副萼:锦葵棉草莓 引伸成短小管状凸起(距):旱金莲凤仙花 离萼:油菜蚕豆 合生萼(萼筒):烟草牵牛 早脱萼:罂粟 宿存萼:茄番茄柿栀子 3.花冠 离瓣花:油菜桃李 合瓣花:南瓜牵牛 整齐花(辐射对称花):油菜桃李 不整齐花(左右对称花):豆科植物的花 两被花(重被花):油菜桃李 单被花(仅有一轮花被):荞麦桑 裸花(无被花):杨柳 同被花:百合君子兰 3.花冠形状 十字形:油菜萝卜 蝶形:蚕豆 舌形:菊科植物头状花序的边花 管形:马兜铃 漏斗形:牵牛 唇形:芝麻 钟形:南瓜 轮形:茄 4.雄蕊群 无定数:棉山茶玉兰 少而一定:油菜蚕豆小麦 四强雄蕊:十字花科 二强雄蕊:唇形科玄参科 单体雄蕊(花药分离):棉花山茶 二体雄蕊:豆科蝶形花亚科(9+1) 三体雄蕊:小连翘 多体雄蕊:蓖麻金丝桃 聚药雄蕊{花药聚合}:葫芦科菊科

5.心皮 单雌蕊:豆科 离生雌蕊:草莓玉兰 合生雌蕊(复雌蕊):番茄柑橘棉 子房合生,花柱、柱头分离:石竹梨 子房、花柱合生,柱头分离:向日葵棉花 子房、花柱、柱头合生:番茄柑橘 6.胎座 边缘胎座:豆科 侧膜胎座:三色堇罂粟黄瓜 中轴胎座:百合柑橘鸢尾苹果锦葵科 特立中央胎座:石竹报春花樱草 基生胎座:向日葵 悬垂胎座:桑 7.子房位置 子房上位下位花:油菜蚕豆 子房上位周位花:月季蔷薇樱桃 子房下位上位花:梨苹果瓜类 子房半下位周位花:忍冬接骨木虎耳草 植物形态解剖(二) 1.毛茛科两条进化趋势: 虫媒、风媒 2.蔷薇科6种果实: 绣线菊亚科:蓇葖果少蒴果 蔷薇亚科:聚合瘦果聚合核果 梨亚科:梨果 李亚科:核果 3.克朗奎斯特系统中 木兰纲有6个亚纲: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百合纲有5个亚纲: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拓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 4.分类阶层表【需背下英文】 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5.维管束类型 外韧维管束:多数植物梨向日葵蓖麻 双韧维管束:葫芦科(南瓜)旋花科(甘薯)茄科(番茄)夹竹桃科(夹竹桃) 周韧维管束:蕨类中多见某些双子叶花丝中 周木维管束:鸢尾的茎胡椒科 (龙血树:茎初生为外韧维管束次生为周木维管束) 6.有胚乳种子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水稻小麦玉米洋葱高粱麻 双子叶植物:蓖麻烟草茄辣椒桑苋菜胡萝卜田菁番茄荞麦柿黑枣 无胚乳种子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棉瓜 单子叶植物:慈姑泽泻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生物化学(下)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生物化 学(下)

第七章生物化学 三、竞赛训练题 (壹)选择题 1.如下排列顺序的化合物: 苯丙——赖——色——苯丙——亮——赖,能够认为 A是壹具6个肽键的分子B是壹碱性多肽 C是壹酸性多肽D是壹中性多肽 2.蛋白质所形成的胶体颗粒,在下列哪种条件下不稳定 A溶液pH大于PIB溶液pH等于PI C溶液pH小于PID溶液pH等于7.40 3.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A壹级结构的改变B辅基的脱落C蛋白质分解 D空间结构的改变E二级结构改变 4.维持蛋白质分子α–螺旋结构的化学键是 A肽键B肽链原子间的氢键C侧链间的氢键D二硫键和盐键 5.游离核苷酸中,磷酸最常位于 A核苷酸中戊糖的C——5’上B核苷酸中戊糖的C——3’上 C核苷酸中戊糖的C——2’上D核苷酸中戊糖的C——2’和C——5’上6.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为 A2’,3’——磷酸二酯键B2’,5’——磷酸二酯键 C3’,5’——磷酸二酯键D氢键和离子键 7.下列有关tRNA的叙述中,哪壹项是错误的 AtRNA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形Bt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

CtRNA的二级结构中有二氢尿嘧啶环 D反密码子环上有CCA3个碱基组成反密码子 8.关于RNA壹级结构的叙述哪项是对的 A几千至几千万个核糖核苷酸组成单核苷酸链 B单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酯键相连 C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 DmRNA的壹级结构决定了DNA的核苷酸顺序 9.有关DNA的描写哪项是错误的 AmRNA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 BtRNA是分子量最小的壹种RNA CRNA可分成mRNA、tRNA、rRNA D胞浆中只有mRNA ErRNA存在于核糖体中 10.对环核苷酸的叙述哪壹项是错误的 A重要的环核苷酸有cAMP和cGMP BcAMP为第二信使 CcAMP和cGMP的生物作用相反 DcAMP分子内有环化的磷酸二酯键 EcAMP是由AMP在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的 11.辅酶和辅基的主要区别是 A化学本质不同B催化功能不同C分子大小不同D溶解度不同E和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doc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 为推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并适应国际生物奥赛的要求,竞赛考试范围确定如下: 一、理论竞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生物学: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细胞分裂。 2、植物学:植物界主要类群(包括菌类)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特长和发育、激素、生殖。 3、动物学:动物界主要类群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动物体制的基本类型、消化和营养、呼吸、循环、排泄、调节、生殖。 4、遗传学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与染色体、孟德尔遗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进化的机制、物种形势。 5、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保护、行为。 二、实验竞赛要求选手能够: 1、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及实全镜等常用实验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2、细胞染色体和制备装片。 3、植物解剖和徒手切片。 4、无脊椎动物解剖。 5、使用和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6、对实验进行设计,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各队选手准备参加这一竞赛时,可参考高校用"普通生物学课本"。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题目比较灵活。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分为初赛和复赛。 生态学部分(20%) 一、生物与环境(自然生态学)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2.光照、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4.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5.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6.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休眠)2.适应的相对性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种群1.概念2.特性3.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4.影响因素(逻缔斯曲线) (四)群落1.概念2.结构3.群落演替 (五)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4.生态金字塔5.能量流动(生物量、生产量、能流过程和特点)6.物质循环(类型、过程、碳、氮、二氧化硫在自然界的循环)7.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光呼吸、固氮生物种类、生物固氮过程简介、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8.有害物质的富集9.建立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应用)10.生态系统的类型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生态平衡的解释、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的因素、保护) 二、人与生物圈(社会生态学) (一)人口增长1.人口问题 2.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3.温室效应 4.臭氧层的保护(二)生态环境的保护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3.草原的利用、保护与农牧业的发展 4.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5.农业生态系统与发展生态农业6.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自然保护区8.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9.有害化学药品和重金属对生物影响10.环境与人体的健康 11.无公害绿色食品12.生物净化 三、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概述 1.概念 2.特点 3.研究方法4.研究意义 (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三)动物行为分类及主要行为1.索食行为和贮食行为 2.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3.繁殖行为4.社群行为与信息传递5.节律行为和定向运动 6.先天行为(本能)和后天习得行为(学习行为)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4.组织系统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二)种子和幼苗 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的结构(内皮层)2.茎的结构(维管束)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1.花的结构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 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 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

最新届生物竞赛专题训练1--植物生理学

2012届生物竞赛专题训练1---植物生理学 一.选择题 1、(07年全国联赛)下列植物的干种子,吸水力最强的是: A.花生 B.大豆 C.小麦 D.玉米 2、(02年全国联赛)下列哪一种是研究无机营养元素必需性的精确而又便捷的方法 A.土培 B.水培 C.蛭石培 D.砂培 3、(07年全国联赛)盐碱地土壤对非盐碱植物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它导致植物: A.生理干旱 B.同化速度加快 C.呼吸作用增强 D.水分消耗过快 4、(04年全国联赛)水淹导致植物死亡的原因是 A.土壤水势过高B.植物的根缺氧C.呼吸产生的CO2的毒害作用 D.土壤中的物质溶于水中达到毒害作用的浓度 5、(04年全国联赛)在胚芽鞘的向光运动中,光感受部位是胚芽鞘的 A.顶端 B.延长区 C.基部 D.胚芽鞘内的芽 6、(02年全国联赛)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体中水向上运输主要是依靠 A.内聚力张力 B.根压 C.蒸腾拉力 D.表面张力 7、(08年全国联赛)早春,当落叶树开始新一年的生长时,木质部中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是A.大气与木质部的水势差 B.蒸腾拉力 C.根压 D.土壤与根木质部的水势差 8、(03年全国联赛)下述有关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论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初始质壁分离时,细胞的压力势等于零 B.在质壁分离现象中,与细胞壁分离的“质”并不是原生质 C.蚕豆根的分生细胞放在20%的蔗糖溶液中,能够发生质壁分离 D.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进入了细胞 9、(06年全国联赛)以下哪个关于C4植物的描述是正确的? A.均为单子叶植物 B.叶片只进行C4光合作用途径 C.光呼吸中放出的CO2能被高效利用 D.氧气对其CO2固定影响较小 10、(06年全国联赛)所有进行光合放氧的生物都具有那种色素: A.叶绿素a, 叶绿素b B.叶绿素a, 叶绿素c C.叶绿素a, 类胡萝卜素D.叶绿素a,藻胆素 11、(08年全国联赛)光合产物蔗糖形成的部位是在 A.叶绿体基粒 B.叶绿体间质 C.细胞质 D.类囊体 12、(01年全国联赛)在较强光照强度下,降低CO2浓度,下列作物中的哪两种光合速率下降的更快? (1)棉花(2)玉米(3)高梁(4)小麦 A.(l)和(3)B.(1)和(4) C.(2)和(3)D.(2)和(4) 13、(06年全国联赛)以下对乙烯的论断哪个是错误的? A.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B.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可以生产这种气体 C.不能进行细胞间的传递D.不同果实之间可以传递 E.浓度越高,果实成熟越快 14、(02年全国联赛)在下列哪种条件下贮藏果实的效果好?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考试大纲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考试大纲 写在前面的话:怎样应付生物竞赛?首先,《阅增普通生物学》尽可能的看多几遍,虽然下面给出了重点,但不是通读全书后是明白不了这些重点容所在的。读到感觉对生物学知识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如果有《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的,可以再看看里边的提纲式的知识点,然后做做后面的题,看看自己运用相关知识能力怎样了;如果没有教程一书的,可以找老师或上网下载(比如到生物吧或生物竞赛吧)一些竞赛和联赛题来做。总之:多读书——《阅增普通生物学》;多做题——发的、买的、下载的,必定成功! 如果你真的有点懒,竞赛书不想看,竞赛题不想做,那把竞赛辅导当高考提前复习吧,自己去买(或找师兄师姐借)本高考复习资料,好好学一通,有疑问勤找老师,这样对竞赛、高考都有好处。平时老师上课,主要也就是评讲竞赛、高考的真题和模拟题为主。 1.理论竞赛包括以下几方面容: ㈠细胞生物学: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细胞分裂。 ㈡植物生物学:植物界主要类群(包括菌类)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生长和发育、激素、生殖。 ㈢动物生物学:动物界主要类群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动物体型的基本类型、消化和营养、吸收、循环、排泄、调节、生殖。 ㈣遗传学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与染色体、孟德尔遗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机制、物种形成。 ㈤生态学及动物行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保护、动物行为。 复习时可分为十部分:1.植物形态解剖学;2.植物的类群;3.植物生理。4.无脊椎动物;5.脊椎动物;6.动物生理。7.生物化学。8.细胞生物学。9.遗传与进化。10.生态及动物行为。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一、练习题目 (一)填空 1.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短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_____ 、_______。 2.植物体内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3.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最好形式是______。此外,蔷薇科果树的运输物质还有_______。 4.筛管汁液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质是______,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______。 5.证明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途径是韧皮部筛管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 6.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方向有______ 、______、______。 7.有机物质总的分配方向是______ 。 8.有机物质被动运输的学说是_____,提出者是______。 9.H.Devries认为,有机物质运输的动力可能是______。 10.载体参与有机物质向韧皮部装载的过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 11.说明有机物质主动运输的学说有______ 、______ 、______ 。 12.根据源库关系,当源大于库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当库大于源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增源增库均能增产的类型是______。 13.植物体内物质的分配是按______进行的。 14.水稻、小麦抽穗后,剪去部分叶片,穗部增重______;剪去穗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______,光合速率明显______。 15.源叶内无机磷含量高时,促进光合初产物从____到_____ 的输出,促进细胞内______的合成。 16.同化物从绿色细胞向韧皮部装载的途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韧皮部筛管。 17.在甜菜块根中,K+/Na+比例调节淀粉与蔗糖的变化。当比值高时,有利于_______的积累;当比值低时,有利于_____的增加。 18.营养生长期,供N过多时,植物体内______增多,而_________减少,因而容易引起植株徒长。 19.叶片内的蔗糖分为两种状态:______、______。 20.刺激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1.伴细胞与筛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连,伴细胞的作用是为筛细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2.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3.昼夜温差对同化物分配产生明显影响,凡是______,同化物向籽粒分配明显降低。 24.蔗糖在源端装载靠载体完成,有两种模型是:______、______。 25.源一库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6.C/N比值高时为______代谢,C/N比值低时为______代谢。 27.除蔗糖外,还可作为有机物质运输的糖类尚有______、______ 、______。 28.____细胞的发现,支持了M?nch的压力流动学说。 29.在筛管汁液中存在的内源激素是______。

高中生物竞赛知识点(全)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2课时)教学目标:1、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攀援茎和缠绕茎的区别、年轮的判断等 第一课时 【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植物的茎有哪些形态呢?它的结构又是如何?我们来介绍茎的结构。 一、茎的结构 出示各种各样的茎,并给予介绍和简单说明 1、茎的分类: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见的茎是直立茎。其次还有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让学生举例各种茎的常见植物。 无论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变态茎有:根状茎—竹鞭块茎—马铃薯鳞茎—洋葱肉质茎—仙人掌 虽然茎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⑶树皮较易剥下来。 A、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木质部一般由导管、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不少木质部是良好的木材来源。

导管一般是死细胞构成的,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自下而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功能。木纤维的细胞壁比较厚,属于机械组织,对茎的直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多年生木质茎中,木质部常常构成茎的主要部分。 B、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 C、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韧皮部是维管植物体内具有输导功能的一种复合组织。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其中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它们来完成。 D、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E、髓: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阻碍了植物体中茎的有机物的运输,所以铁丝下面部分的茎和根得不到有机物或得到很少,最后会导致死亡或发育不良,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学生实验】观察木质部的结构 【读图】年轮 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当时的气候怎样?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很明显:春季气温升高,营养物质充足,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加快,所产生的木质部, 细胞的个体大,壁薄,因此,木材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这样的木材叫做春材。秋季气温降低,营养物质减少,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减慢,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个体小,壁厚,因此,木材的质地致密,颜色较深。这样的木材叫做秋材。同一年的春材与秋材之间,颜色是逐渐转变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共同构成一个环带。但是,上一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之间,界限相当明显,于是形成了清楚的纹理。一个年轮包括当年的春材和当年的秋材,它代表了一年当中所形成的木材,因此,根据树干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算出这棵树的年龄。

高中生物竞赛教程第8章植物生长物质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 一、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时数 16 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验课 4 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二重作用”及乙烯的“三重反应”、偏上生长、激素受体等基本概念;了解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结构和性质;掌握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了解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运输的基本特征;了解植物激素的发现过程和作用机理;熟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自的主要生理效应;了解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 .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 2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脂、茉莉酸甲酯等植物激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理作用。 3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和运输。 4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难点

1.植物激素作用机理。 2.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但需要水分、矿质元素和有机物的供应,而且还需要一类微量的具有特殊作用的生长物质来调节及控制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第一节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植物生长物质(plant growth substances)是指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体内其他调节植物生长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或phytohormones)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植物激素这个名词最初是从动物激素衍用过来的。植物激素及动物激素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它们的作用方式和

5.1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试题答案版

1、如图是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的标号①叫做______,它的内侧部分是______,其中包含具有输导功能的______. (2)②叫做______,它能够使水本植物的茎逐年______. (3)图中③的名称是______.其中分布着有输导功能的______. (4)④的名称是______,具有______的功能. (1)图中的标号①叫做树皮,它的内侧部分是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2)②叫做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从而能够使木本植物的茎逐年加粗. (3)图中③的名称是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4)④的名称是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故答案为:(1)树皮;韧皮部;筛管; (2)形成层;加粗; (3)木质部;导管; (4)髓;贮藏营养.

2、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______.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______.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______.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口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______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______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______向上运输的. 由题干“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与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木质部被染成红色. 故答案为:(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

中学生物竞赛动物生理学历年真题

2012年: 2、人的肌肉组织分为快缩纤维和慢缩纤维两种,快缩纤维负责剧烈运动如举重,短跑,易产生酸痛感觉;慢缩纤维负责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以下关于慢缩纤维和快缩纤维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单选1分) A、快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多,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乳酸和ATP供能 B、慢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多,有氧呼吸不产生乳酸,产生的ATP也少 C、快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少,主要依靠糖酵解产生ATP供能,因此产生大量乳酸 D、慢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多,主要依靠糖酵解产生ATP供能 31、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单选1分) A、静息电位水平 B、0期去极化的速度 C、阈电位水平 D、平台期的长短 32、血液中C02分压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的最主要途径是(单选2分) A、直接刺激脑桥的呼吸相关神经元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的神经元 C、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33、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时,下列哪一种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单选1分) A、心室肌 B、子宫平滑肌 C、小肠平滑肌 D、血管平滑肌 E、支气管平滑肌 34、下列哪种因素可引起人尿量的明显增加答(多选2分) A、献血200ml后 B、饮用清水1000m1后 C、静脉注射神经垂体激素 D、饮用生理盐水100ml后 87、长途汽车在公路上因堵车时走时停而产生晕车是内耳中哪部分起主要作用?(单选1分) A、科蒂氏器 B、椭圆囊和球状囊 C、半规管 D、耳蜗管 98、人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其能量来源于(单选1分) A、质子泵 B、钙泵 C、钠钾泵 D、渗透压 99、人体对钙的吸收需要(单选1分)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维生素K 100、血管系统对血流的外周阻力主要来自于(单选1分) A、毛细血管 B、微动脉 C、微静脉 D、主动脉 101、适应最快的感觉是(单选1分) A、视觉 B、嗅觉 C、触觉 D、听觉 104、哺乳动物的胸廓具有保护内脏、辅助完成呼吸等作用,胸廓由以下那些骨骼构成(多选1分) A、胸椎 B、肋骨 C、胸骨 D、锁骨 2011年真题: 48.节肢动物种类多,形态各异,排泄器官类型也很多,下列排泄器官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1分) A.触角腺颚腺端囊泪腺. B.触角腺颚腺马氏管基节腺 C.吴氏管马氏管盐腺基节腺 D.米氏管端囊盐腺泪腺 49.常被用来判断硬骨鱼年龄的结构有:(2分) A.鳞片 B.咽喉齿 C.中乌喙骨 D.耳石 50.在水螅装片的观察中,可先到相关细胞集中的部位观察清这些细胞的结构。在水螅中, 腺细胞和刺细胞集中分布的地方是: (1分) A.基盘,基盘 B.基盘,触手 C.口,基盘 D.芽体,触手 51.陆生脊椎动物的听觉发达,中耳腔中的听小骨可将声波传到内耳。不同脊椎动物类群, 其听小骨的数目不同,只具有一块听小骨的动物类群有:(2分) A.两栖类 8.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