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文富市镇一中郑彩虹

一、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点:

对重点词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四、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五、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对话讨论式。

六、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以辩论会的形式导入

教学依据: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借助工具书)积累和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三、反复诵读。

多媒体显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的示范。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依据: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采取不同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

五、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一)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1、孟子在文中提出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2、孟子为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法指导: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法指导:学生将小组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依据:设计对话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认自我,成长为有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六、领悟思想,链接生活

学法指导:设置情境,联系生活回答,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用课件出示情境)

教学依据:设计这一环节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空间,给学生建造一个愉悦、富有挑战的学习平台,又突破了难点,在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取义”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落实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总结: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立场,做一个正直、品德

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板书:

舍生取义(中心论点)

鱼、熊掌——比喻论证

义比生命更珍贵——正面论证

不义重于死——反面论证

本心重要——正反举例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

.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故不为苟得也(不合理的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2)故患有所不避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丧失,不丢失) (5)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6)蹴尔而与之(踢) (7)乞人不屑也(不接受)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指优厚的俸禄) (9)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用) (10)妻妾之奉(侍奉)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指感激)

(12)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原先,从前)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14)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2.文中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在这篇文章里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表明儒家的 3.生死义利之辨的句子是:答: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开篇并不直说‘生'与‘义',而是以‘鱼'和‘熊掌'做比喻,有什么好处? 答:‘鱼'和‘熊掌'两样东西价值不同,‘鱼'价格 低廉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这里运用类比推理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易懂,自然明晓。

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以此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在孟子看来有的人会成为贤者,为人敬仰;而有的人会遭人摒弃,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答: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固守道义,不为利动,不为势屈,勇于践行舍生取义;而有些人会被摒弃是因为丢失了人的天性和天良或贪生怕死,丧失原则。 7.文中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意图何在? 答:激励人们崇尚道义,固守道义 8.“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无莫甚于死,则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单元 19.《孟子》三则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 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材分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孟子》一书,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死亦我所恶.(wù)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一箪食 ..(dān shí) 一豆羹.(gēng)蹴.尔(cù)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 蹴(cù)苟得(gǒu)不屑(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⑷贤者能勿丧耳 贤遗失、丢掉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突难 ⑹呼尔而与之 助词 ⑺蹴尔而与之。 用脚践踏 ⑻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鱼我所欲也 说课稿件[精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鱼我所欲也》,这是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这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篇目,也是 儒家经典篇目之一,其意蕴深长,寓意丰富,值得学生深刻 钻研学习。 2.文章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生”与“义”和鱼与熊掌相类 比,从而道出了舍生取义,坚守道义的哲理,层层深入,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 理解作者的思想成果,从而受到教育。 3.这篇文言文生字生词少,难字难词不多,是一篇很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的文章,整篇文章除个别词语需要稍加解释以外, 基本能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 激情。 4.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 和谐发展。因此在说课时,注意将课文与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以脑经急转弯“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养一只会抓 鱼的熊。”开头激发学生兴趣。并由此引向课文标题鱼我 所欲也。 (二)介绍作者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下角注解作者

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优质教案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优质教案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及答案 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 (2)死亦我所恶.恶: (3)故患 ..有所不辟也故:患: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5)贤者能勿丧.耳丧: (6)蹴.尔而与之蹴: (7)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8)乞人不屑 ..也不屑: (9)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 (10)妻妾之奉.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3.内容理解。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妾之奉.奉: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D.为.宫室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对比阅读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①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③,复 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⑤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②致邑:送给他封地。③反:同“返”。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⑤纵:即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道?????行道.之人弗受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与?????蹴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C .美?????为宫室之美.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 其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简要分析语段(一)的论证思路。(3分) 4.语段(二)中曾子的言行印证了语段(一)的哪句话?你从两个语段中悟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准则?(3分)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答案 知识梳理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图: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冷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导语:(出示“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她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听示范读,注意节奏。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如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读出磅礴气势,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三、复习旧知 师:学习新的内容前,老师先测一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朗读情况。(师:我们首先大声地齐读课文,看看你们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 ..(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如使 ..(假如,假 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 ..(比… …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不仅)贤者有是.(这个, 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不丢掉)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 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 ..(高位厚禄) ..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 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 ..(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 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一、一词多义: 1.与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⑵呼尔而与之(给) 2.而 ⑴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3.于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4.是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 ⑵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 5.得 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6.为

鱼我所欲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 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 分) 答案 【小题 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 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 分,每小题 1 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 分,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 分,意思对即 给分) 解析【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 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件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件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鱼我所欲也》,这是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这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篇目,也是儒家经典篇目之 一,其意蕴深长,寓意丰富,值得学生深刻钻研学习。 2.文章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生”与“义”和鱼与熊掌相类比,从而道出了 舍生取义,坚守道义的哲理,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成果,从而受到教育。 3.这篇文言文生字生词少,难字难词不多,是一篇很好的基础文言文教学的文 章,整篇文章除个别词语需要稍加解释以外,基本能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激情。 4.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逐步形成良好的 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说课时,注意将课文与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以脑经急转弯“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养一只会抓鱼的熊。”开 头激发学生兴趣。并由此引向课文标题鱼我所欲也。 (二)介绍作者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下角注解作者生平简介。并 拓展作者生平(孟子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和《寡人之于国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 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 本”。提倡性善论。)。 (三)朗读作品 朗读课文,标识读音。

鱼我所欲也 优秀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重点词语 (1)生字: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理解词义。 3.一词多义

(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5.古今异义 (1)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整体感知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

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举例论证十、对联:①君子舍生取义;志士忘生成仁②生与义并举,舍生取义;吉和凶共存,趋吉避凶。③善取舍才是智者;能割舍弃方为慧人④舍义取利失本性;杀生成仁见品德⑤因求生不择手段;为取义岂能拘泥⑥舍生赴死;取义成仁⑦舍义取利失本;杀生成仁见品德 十一、填空题 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2、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请用十个字以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十二、理解性默写 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鱼我所欲也》说课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鱼我所欲也 同步练习(附答案)

《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________ (4)乞人不屑.()________ 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 ④乡为生死而不受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8)是亦不可以已乎? (9)此之谓失其本心。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 为(1)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中加线字的意思。 ①苟得()②恶()③由是()④独()⑤蹴() ⑥本心()⑦得()⑧已()⑨丧()⑩向()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4、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 下联:,此是乎? 5、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 本文选自《孟子?台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 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7、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点: 对重点词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四、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五、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对话讨论式。 六、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以辩论会的形式导入 教学依据: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借助工具书)积累和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三、反复诵读。 多媒体显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的示范。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依据: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采取不同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 五、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一)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1、孟子在文中提出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2、孟子为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法指导: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法指导:学生将小组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