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帝内经_论治腰痛的针灸治疗规律探析
腰痛的针灸治疗

腰痛的针灸治疗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针灸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治疗腰痛的有效手段之一。
腰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管狭窄、腰部扭伤等。
这些病因导致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神经等受到损伤或刺激,从而引起疼痛。
针灸治疗腰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止痛和恢复身体机能的目的。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以确定腰痛的具体病因和病情。
然后,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包括腰部的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等,以及腿部的委中、承山等穴位。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疏通腰部气血;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有温肾壮阳的功效;腰阳关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能祛寒除湿、舒筋活络;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是治疗腰痛的要穴;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可缓解腰部疼痛和肌肉痉挛。
针灸的手法也有多种,如提插、捻转、补泻等。
提插是将针上下提插,以调节针感;捻转则是左右旋转针柄,以增强刺激;补泻手法则是根据病情的虚实,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除了单纯的针刺,针灸治疗腰痛还常常结合艾灸。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等。
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进行熏烤;艾炷灸则是将艾绒制成圆锥形的艾炷,放置在穴位上燃烧;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上一段艾条,点燃后进行温热刺激。
在针灸治疗腰痛的过程中,患者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保持放松的心态,避免紧张和恐惧。
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腰部的剧烈运动。
【针灸】针灸治疗:腰痛

【针灸】针灸治疗:腰痛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腰痛的病因非常复杂,临床上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
中医学认为,腰痛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
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或长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完全恢复,均可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衰,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痛、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
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腰椎X 光片及CT、妇科相关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1.寒湿腰痛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2.瘀血腰痛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久坐时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
3.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操作:诸穴均常规操作;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
2.其他疗法⑴ 皮肤针:在腰痛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并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⑵ 耳针:取患侧腰骶椎、肾、神门。
毫针刺并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针灸大成》腰痛病治疗规律浅析

2021年1月第28卷第1期 《针灸大成》腰痛病治疗规律浅析颜思思 王 昕《针灸大成》成书于万历二十九年,由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撰著。
该书不仅集中反映杨继洲的针灸临床经验,还广泛采集明万历以前的针灸文献,对经络、穴位、针刺手法、针灸处方及针灸歌赋进行了系统详细地汇总解析,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针灸大成》中关于腰痛病治疗的条文进行汇总,并分析其取穴规律、治病思路,现介绍如下:1 临证选穴少而精《针灸大成》中关于腰痛病的针灸处方条文共87条,其中按内容先后为《刺腰痛论》24条,《骨空论》1条,《缪刺论》2条,《百症赋》1条,《席弘赋》5条,《玉龙赋》1条,《通玄指要赋》2条,《灵光赋》1条,《玉龙歌》2条,《胜玉歌》2条,《杂病穴法歌》3条,《杂病十一穴歌》1条,《长桑君天星秘诀歌》1条,《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4条,《四总穴歌》1条,《肘后歌》4条,《八脉图并治症穴》8条,《治病要穴》4条,《胸背胁门》4条,《手足腰腋门》8条,《续增治法》2条,《杂病》1条,《治症总要》5条。
该书在腰痛病治疗选穴数量上,取1个穴位的条文最多,共计43条(49.4%),取2个穴位条文23条(26.4%),取3个穴位条文8条(9.2%),取4个穴位条文6条(6.9%),取5个穴位条文3条(3.4%),取6、7、8、10个穴位条文各1条(各1.1%)。
由此可见,《针灸大成》在治疗腰痛病临证选穴时遵循“少而精”原则,这也是杨继洲“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要”是主要、纲要、要领的意思,既是指经络之要,也指腧穴之要。
2 选穴处方规律2.1 重用十二经脉穴 杨继洲在治疗腰痛病时以选取十二经脉腧穴为主,督脉穴、任脉穴及经外奇穴很少选用。
《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作者单位:311100 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颜思思);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康复科(王昕)通信作者:王昕,调虚实,不可不通。
腰痛的针灸治疗

腰痛的针灸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腰痛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无论是长期久坐的办公族,还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者,都可能受到腰痛的困扰。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腰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腰痛产生的原因。
腰痛的成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部扭伤等。
腰肌劳损通常是由于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导致腰部肌肉紧张、痉挛;腰椎间盘突出则是因为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腰椎骨质增生是由于腰椎关节的退行性变,骨刺形成刺激周围组织;腰部扭伤多是因为突然的外力作用,使腰部肌肉、韧带等受到损伤。
针灸治疗腰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腰部功能的目的。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
常见的穴位包括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命门等。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大肠俞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疏通腰部经络;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是治疗腰痛的要穴;腰阳关位于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能祛寒除湿、舒筋活络;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培元固本、强健腰膝的功效。
针灸的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毫针刺法、电针法、艾灸法等。
毫针刺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医生将毫针准确地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电针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以增强刺激,提高疗效。
艾灸法则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穴位和手法,针灸治疗腰痛还常常结合其他中医疗法,如推拿、拔罐、中药内服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推拿可以放松腰部肌肉,缓解肌肉紧张;拔罐能够去除腰部的寒湿之气,促进血液循环;中药内服则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方剂,从内部调理身体,达到治本的目的。
下腰痛中医针灸治疗

下腰痛中医针灸治疗一、下腰痛的概念下腰部是指腰骶关节为中心的解剖段,狭义的指腰四椎体到骶骨这一段,广义的可包括腰二、三椎体以及双侧骶髂关节及其邻近组织。
由于此处含有马尾神经和构成坐骨神经的脊神经根,故其症状范围除见腰部外,还涉及臀部和下肢。
内科和妇科的许多疾病均可引起腰痛,但本文所论述的下腰痛实指下腰部本身的疼痛性疾患,多属于骨伤科、神经科疾病范畴,是针灸科的常见病。
广义的下腰痛可包括先天性疾患、退变性疾患、外伤性疾患、炎症性疾患、肿瘤性疾患等数十种疾病。
针灸的适应病证主要是前三类,尤其是退变性疾患。
这三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主要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和腰部异常应力的作用是下腰痛的主要病理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两者互为因果,而腰椎骨与关节、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常常是下腰痛发病的潜在因素。
二、病因病机下腰痛的发病原因可分为三类。
一为内因:以肾虚为主。
肾往骨生髓,经“贯脊属肾”“腰为肾之府”,故腰痛多责之于肾。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腰者,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痛与肝、脾也有一定关系,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又肝主筋,肝血不足或郁怒伤肝,可导致筋脉弛纵而发为腰腿痛;脾主肌肉,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脾虚则腰部肌肉痿弱无力,或水湿内生,阻滞经络,均可导致腰腿痛。
二为外因:外因为感受风、寒、湿之邪为主;或露卧受凉,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之邪入侵,使经脉气机闭塞,不通则痛。
直接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下腰痛较为少见,热证腰腿痛,多为内有郁热,或由风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所致。
三为不内外因:或过度劳累,或用力姿势不当,或跌仆撞击,损伤腰肌、脊柱、筋脉,致使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络脉阻滞而发为腰痛。
下腰痛的发病,多与肾虚有关,如张景岳所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
上述之外因和某些不内外因,亦够在肾虚的基础上才起作用,例如强壮之人,即使触冒风寒湿之邪也不发病,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怯则著而为病也。
内针治疗腰痛一例

内针治疗腰痛一例
痛症是内针的优势病种,一般来说针入症消。
昨日白班,夜班医生来接班的时候,唉声叹气的说:我的腰怎么办?我问哪里痛,要不要搞一针?她指了指左侧侧腰,痛点在腹股沟外侧。
六经:少阳、带脉
三焦:下焦
阴阳:左病治右
阿是:外关
效果:针入症消。
留针约10分钟,因为夜班要去处理病人,便没有继续留针。
取针后症状有轻微反复,但较前明显减轻,不影响上班。
这个病例比较简单。
腰痛一般督脉、太阳多见,我平时用后溪较多。
在高树中的一针疗法里面,有一针太冲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医案。
在此我不禁感慨,我们不去思考已经很久了。
从来没有想过后溪与太冲治疗腰扭伤有何异同。
上学的时候都知道,后溪治疗急性腰扭伤是分分钟可以解决的事情,但在后来临床,常常会遇到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也不去思考为什么,就用一点所谓的经验给别人扎针,有的好了,也不知道怎么好的,没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好。
《黄帝内针》启发了我,启发我去思考,也许思考的程度还不够,但至少在开始。
专业技术,请勿模仿。
《内经》散脉腰痛取穴分析

《内经》散脉腰痛取穴分析作者:安光辉等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10期关键词:散脉;腰痛;髌下脂肪垫;取穴;推拿;针灸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10.028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10-0099-03《素问·刺腰痛篇》是诸腰痛针刺法的专题文献,其中散脉腰痛可以概括为膝-腰疼痛关联涉及感觉异常和内脏器官功能障碍征象。
基于推拿古代专著缺失,有感于不同理论指导下的选穴差异对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且针灸推拿均涉及取穴,为此,笔者现就散脉腰痛古代文献结合临床作一探讨。
1 散脉之惑中医推拿最大特色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惜早期《黄帝岐伯按摩》仅存书名而原著散佚,无法为后世推拿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甚为遗憾。
笔者姑且求诸《内经》。
《素问·刺腰痛篇》云:“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关于散脉的解释,杨上善认为,足厥阴、足少阳二经大络外廉有小筋,散脉是此二经别名。
《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云:“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
其脉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髁下骨空中。
故病则腰下如横木居其中,甚乃遗溲也。
”张介宾注曰:“此节云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似指阳明经为散脉,而王氏释为太阴,若乎有疑;但本篇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有云上热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应,及考之地机穴,主治腰痛,故今从王氏之注。
”吴昆注曰:“散脉,阳明别络之散行者也。
阳明之脉至气街而合,故令遗溲。
”马蒔注云:“愚于此节散脉有疑,何王注便以为足太阴之地机?遍考他处又无散脉之说。
但按地机亦治腰痛不可俛仰,故从王冰注耳。
高明者正之。
”张隐庵注曰:“此论冲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
冲者,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于皮肤,渗于脉外,故名散脉也。
中医专长考点:腰痛的治法、处方(针灸学)

中医专长考点:腰痛的治法、处方(针
灸学)
关于“中医(专长)考核针灸学考点:腰痛的治法、处方”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帮助大家备考,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腰痛的治法
通经止痛。
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腰痛的处方
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督脉病证配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方义大肠俞、阿是穴疏通腰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循经远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神经病变进程演变与六经病转归息息相关 , 六经病 变证 , 往往表里相兼 、 寒 热 错 杂、 虚 实 夹 杂, 更能体现糖 尿病周围神经炎病 症 的 特 点 。 ② 糖 尿 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部位涉及广 , 范围大 、损 及 多 脏 腑 ,作 为 全 身 代 谢 性 疾 病 ,与 伤 寒 论 六 经 辨 证 体 系 结 合 有 良 好 的 适 应 性 。 为糖尿病 ③ 运用六经辨证体系灵活运用经方以及合方 , 周围神经炎的辨治提供了很大的运用空间 , 较其他辨证 6 中国民间疗法 2 0 1 4年1 0 月第 2 2 卷第 1 0期
理论探讨 中国民间疗法
, ,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O c t . 2 0 1 4 V o l . 2 2N o . 1 0 C 。 腰 痛 伴 见 内 热 喘 息, 喘, 刺足少阴 , 刺郄 中 出 血 ” 乃肾 中精气亏损 , 水不制火 , 纳气失司所致 , 宜取足少阴肾经 太溪 、 涌泉等穴壮水制火 , 并刺委中出血通络之痛 。 针法 特 色 以 刺 络 放 血 为 主 : 关 于 腰 痛 的 治 疗, 4. 《 黄帝内经 》 中 论 述 最 多 的 是 采 用 放 血 疗 法, 其次是缪 刺 。 放血疗法可谓是针刺治疗腰痛的特色疗法 , 其理论 “ 。 临床应 菀陈则除之 ” 依据即是 《 素问 · 针解 》 篇所谓 : 用时应注意取穴和放血量多少 , 一般腰痛属实证多用刺 络放血法 , 常取足太 阳 膀 胱 经 上 位 于 腘 窝 中 的 委 中 穴 , 其次是在腰痛部位取相关经脉穴位或阿是穴点刺放血 ; 出血量以血色由黑转 红 为 度 ; 并 注 意 放 血 量 不 宜 过 多, 素问 · 避免因放血过多而造成相应经脉的气血亏虚 。《 “ 腰痛引少腹控 刺腰痛 》 曰: 最宜用之 。 ) ( 收稿日期 2 0 1 0 1 4 4 0 - - , 不 可 以 仰 …… 左 取 右 , 。 这种左病右取 、 右取左 ” 右病左取即是缪刺 , 病在络者
[ 1]
系统治疗更明确 , 辨证更清晰 。 以伤寒六经辨证立足 太阳病 :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伴有体温调节和汗 1. , 出异常 皮肤感觉异常 、 瘙痒感 、 蚁走感 、 灼热感 , 或者皮 肤渐进性坏死 、 发生局限性逐渐加重的皮肤溃疡之轻症 或者合并上 呼 吸 道 感 染 、 尿 路 感 染, 病 位 多 在 皮 毛、 在
[ 2]
其寒热不同 , 虚实差 异 , 可 辨 证 为: 中 风 表 虚 桂 枝 汤 证、 表虚阳气不足桂枝加 附 子 汤 证 、 伤 寒 表 实 麻 黄 汤 证、 表 郁之桂枝麻黄各半汤 证 、 桂 枝 二 麻 黄 一 汤 证、 桂枝二越 婢一汤证或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有五苓散证等 。 阳明病 :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病变以胃肠植物神 2. 经病变实证者 、 无形 邪 热 稽 留 在 肌 肉 、 肠 胃。 有 热 郁 胸 膈栀子豆豉汤证 , 热盛 伤 津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证 , 热盛伤阴 猪苓汤证 , 肠燥腑实 之 承 气 汤 证 、 麻 子 仁 丸 证。 并 发 肝 胆 疾 患 多 表 现 湿 热 发 黄 之 栀 子 柏 皮 汤 证、 茵陈蒿
— —辨 经 论 治; 起来 可 分 三 种 : 其 一 是 分 辨 受 病 经 脉— 其 — —辨 络 论 治; 二是 分 辨 受 病 的 支 脉 、 络 脉— 其三是依据 — — 辨证论治 。 不同的伴随症状 — 《 辨经 论 治 : 素问 · 刺腰痛》 系统地论述了针灸 1. 治疗腰痛 。 所涉及的 经 脉 包 括 : 足 太 阳、 少 阳、 阳 明、 少 阴、 厥阴 、 太阴六条足经 , 每条经脉病变引起的腰痛症状 都不同 , 应辨经论治 , 如腰痛见项 、 脊、 背、 尻等处如负重 物属足太阳经病变 , 应刺 其 经 上 委 中 穴; 若腰痛如针刺 入皮中 , 腰不 能 俯 仰 , 头 不 能 回 顾, 属足少阳经病之腰 痛, 应刺其经上阳陵泉 ; 若腰痛如牵引脊骨内廉 , 属于足 少阴经脉之腰痛 , 应刺其经脉上复溜穴 。 辨络论治 : 除以上足六经之 腰 痛 外 , 正经别行之 2. 、 。 支脉 络脉病变也可引起腰痛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最长 , 支脉 、 络脉最多 , 其五条支脉 、 络脉 ( 解脉 、 横络 、 会 阴之脉等 ) 可引起五 种 不 同 的 腰 痛 表 现 , 这也说明了临 床上腰痛为何多以 取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穴 为 主 的 原 因 。 足 少阳之络脉有两条 : 同阴 之 脉 之 腰 痛 如 锤 击 腰 中, 伴郁 积肿胀 ; 肉里之脉之腰 痛 见 痛 时 不 敢 咳 嗽 , 咳引筋脉拘 挛, 两者皆取足少阳经脉绝骨之端或之后治疗 。 其余两 条络脉为昌阳之脉 ( 足 少 阴) 腰 痛, 痛 时 牵 引 胸 痛, 视物 模糊 , 重时腰 向 后 反 折 , 舌 卷 不 能 言, 刺足少阴之交信 穴; 散脉 ( 足阳明 ) 之 腰 痛, 痛 时 发 热, 心 烦, 腰下如贯横 木, 重者遗尿 , 宜刺足阳明之上 、 下巨虚 。 辨证论治 : 腰痛辨证可分虚 实 两 证 , 实证主要由 3. 素问·刺腰 寒湿 、 湿热 所 致 , 虚 证 主 要 以 肾 虚 为 主。《 “ ; “ 腰痛上寒刺 足 太 阳 , 不 可 以 俯 仰, 痛》 曰: 阳 明” 刺足 ; “ ; “ 腰痛上 寒 不 可 顾 , 如折不可以俯 少阳 ” 刺 足 阳 明” 。 这些条文所描述的病症多因外 仰, 不可举 , 刺足太阳 ” 感风寒湿邪所致 , 寒主收引 , 湿邪重着 , 寒湿凝滞足三阳 经脉 , 导致经脉不通 , 气 滞 血 瘀, 不 通 而 痛, 宜取足三阳 经之肾俞 、 大肠俞 、 足三里 、 阳陵泉 、 昆仑等穴扶阳散寒 , ; “ 腰痛 …… 上 热 , 上 热, 活络止痛 。“ 刺足厥阴” 刺足太 。 腰痛上热 , 阴” 乃湿 热 阻 滞 足 厥 阴 、 太 阴 经 络 所 致, 宜 中热而 取二经之行间 、 地机等穴清热化湿 , 通经之痛 。“ 中国民间疗法 2 0 1 4年1 0 月第 2 2 卷第 1 0期 5
6] 。 汤证 [
。糖尿病神经
病变的发生与糖 、 蛋白质 、 脂肪的代谢紊乱及低血糖 、 微 血管病变等相关 。 症 状 复 杂 , 变 化 较 多, 病变部位涉及 人体组织各个方面 、 多个 脏 器 且 发 生 原 因 较 为 复 杂, 至 今尚 未 完 全 明 确
[ 3]
。因 此, 可 运用 六经辨 证施 治, 发挥
(
2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关键词 】 【 黄帝内经 腰痛 经络 针灸
可见于一侧或两侧 , 呈酸痛 、 腰痛是指腰部的疼痛 , 黄帝内经 》 对腰痛进行了系统论述 , 以经 胀痛或刺痛 。《 络理论为核心指导 , 并根据其疼痛的部位 、 影响的范围 、 临床证候特点等将腰痛分为不同的类型 , 选取相应的穴 位和针刺方法 。 现将 《 黄帝内经》 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 痛的规律初探如下 。 经络理论基础 《 “ 足太 阳 膀 胱 经 : 灵 枢 · 经 脉》 膀胱足太阳 云: 1. 之脉 ……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 还出别下项 , 循肩膊内 , 挟 脊抵腰中 , 入 循 膂, 络 肾, 属 膀 胱, 其 支 者, 从腰中下挟 脊, 贯臀 , 入腘中 …… 是动病冲头痛 , 目似脱 , 项如拔 , 脊 痛, 腰似折 …… 是 主 筋 所 生 病 …… 项 背 腰 尻 腘 踹 脚 皆 ” 痛, 小指不用 。 膀胱经从头走足 , 循行路径最长 , 并在背 腰部 循 后 正 中 线 旁 开 1 在背 . 5 寸、 3 寸 两 线 下 行 至 臀, 腰部分布的腧穴甚 多 。 主 “ 筋” 方面的病症如头囟后项 痛、 腰背部 、 骶尾部 、 腘窝 、 脚部等所发生的病痛 。 《 “ 足少阴肾经 : 灵枢 · 经脉 》 肾 足 少 阴 之 脉, 云: 2. 属 肾, 络 膀 胱, 其 别 者, 并经上走心 起于小趾 …… 贯脊 , 包下 , 外贯 腰 脊 , 其 病 气 逆 则 烦 闷, 实 则 闭 癃, 虚则腰 ” 《 “ 灵枢 · 经筋 》 足少阴肾之筋 …… 在内者 , 痛。 云: 不能 ” 《 灵枢 · 仰, 故阳病者 , 腰反折 , 不能俯 , 阴病者不能仰 。 : “ ” 《 : “ 足少阴之正 , 素 问 · 病 能》 肾为 经别 》 合 于 太 阳。 ” 肾主腰脚 , 之病 , 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 腰为肾之府 , 其经 脉有贯肾络 于 腰 脊 , 劳 损 于 肾, 动 伤 经 络, 又为风冷所 侵, 血气相搏 , 故腰痛 。 《 “ 督脉 : 素问 · 骨空 》 督脉 者, 曰: 起于少腹以下 3. …… , 别绕臀 至 少 阴 与 巨 阳 中 络 者 , 骨中央 合少阴上股 内后廉 , 贯脊属肾 …… 还出别下项 , 循肩膊内 , 挟脊抵腰 ” 《 : “ 灵枢 · 经 脉》 督 脉 之 别 者 曰 长 强, 中, 入循膂络肾 。 挟膂上项 , 散头上 , 下当肩胛左右 , 别走太阳 , 入贯膂 , 实 ” 督脉上达巅顶 , 则脊强 , 虚则头重 。 下至尻尾 , 其主干循 行于背脊部的正中 , 若督脉经气不通则见腰脊强痛 。 临床治疗 《 素问 · 刺腰痛 》 共记载1 对于治疗总结 5 种 腰 痛,
浅谈从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思路
吴 瑶1 王洪峰1 金 德1 张 阳1 杨文睿2
长春中医药大学 , 吉林 长春 1 1. 3 0 1 1 7
(
2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
关键词 】 【 糖尿病 周围神经炎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立论依据 《 伤寒论 》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 , 据六经分病 , 以八纲辨 证 , 主要是对八纲所属脏腑经络 病理反应的症候概括 , 在生理上它代表人体脏腑 、 经络 、 气血 、 津液及其气化 活 动 ; 在 病 理 上 它 是 脏 腑、 经 络、 气 血在病变过程中的 综 合 反 映 和 变 化 规 律 。 掌 握 六 经 病 的临 床 特 点 , 就能够知病之所在, 明确主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