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毒体病(蛋白粒子病,朊病毒病,朊蛋白病)

朊毒体病(蛋白粒子病,朊病毒病,朊蛋白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非常规慢病毒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淀粉样蛋白原纤维(SAF),构成此种原纤维特殊蛋白颗粒被称为朊病毒(PrP27-30)。
这种慢病毒致病因子的性质既有病毒性传染发病特点,又有与常规病毒不同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理化特性表现为:①具有高度抗各种消毒灭活能力;②有抗高热80~l00℃灭菌能力;③具有抗紫外线和其他各种射线作用能力;④常规电镜看不到病毒,只有用特殊理化方法可发现原纤维和蛋白颗粒。
其生物学特性为:①宿主间可传递的传染性,潜伏期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②病理为变性改变,可见淀粉样斑块和胶质增生,但无炎性反应,亦无包涵体可见;③无复发缓解病程,持续进展直至死亡;④不产生干扰素,不受干扰素影响,孵育过程中不受任何免疫抑制或免疫增强的影响。
现在已知此慢病毒致病因子:①在高热132℃60min可灭活;②亦可在10%次氯酸钠溶液内浸泡1h以上或1N氢氧化钠内浸泡30min,反复3次即可灭活。
(二)发病机制1982年Prusiner提出CJD系由一种特殊的,具有感染性质的蛋白质-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所引起,从而否定了多年前Gajdusek所倡导的非寻常慢病毒感染学说。
PrP系一种单基因编码的糖蛋白,由253个氨基酸组成(鼠为254个氨基酸组成)。
位于人的第20号染色体短臂上,可译框架由一个外显子组成。
在N的末端的附近由富有脯氨酸和甘氨酸的短肽5次反复。
正常中枢神经细胞表面也存在朊蛋白,称此为PrPc。
分子量为30~33KD,其空间构象主要为α-螺旋状结构,蛋白酶K可以溶解。
而异常PrP被称作为PrPsc,PrPES或PrPCJD。
与PrPc截然不同。
分子量为27~30KD,其空间构象近40%为β层状折叠。
PrPSC数次的集结,则形成直径为10~20nm,长度100~200nm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就是早期发现的羊瘙痒病相关原纤维(scrapic-associated-fiber,SAF)和朊蛋白质粒(prion liposome)。
从羊瘙痒症到疯牛病——朊病毒发现史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能感染上致病型朊病毒。
目前欧洲的朊病毒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措施是严格控制朊病毒污染的动物性食品H1。
现已验证朊病毒有普鲁塞纳所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构象模式,即细胞型(正常型PrP。
)和搔痒型(致病型PrP”)。
这两种构象属于同分异构体,都是由宿主的单拷贝基因PrP编码产生的¨J,致病型P印”诱导正常PrP。
产生的过程还需要某些热休克蛋白的参与。
通过定点突变实验,科学家发现朊病毒蛋白第170到175位这6个氨基酸组成的拉链状片段是维系朊病毒蛋白三维结构的重要部分,并与其致病性有直接关系[93。
2007年12月4日,《NamreMethods)杂志报道了多种朊病毒的三维分子结构,提出弄清朊病毒不同的结构模式是疾病诊断的关键所在¨0‘,现今已经初步建立了朊病毒的致病机制模型。
新近通过转基因小鼠过量表达朊病毒蛋白证实:机体在感染朊病毒后,淋巴组织具有病变的倾向,增加病毒蔓延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朊病毒的检测和预防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弗朗克海佩纳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在2007年7月公布了一种快速检测朊病毒的方法。
极大缩短了检测朊病毒的时间;同时宣布在研究朊病毒疫苗方面已经取得突破【l引。
有意思的是朊病毒也表现出一些正面作用,例如可以促进记忆的形成和干细胞的增殖,甚至可以作为生物电子行业中的导线等等。
总之,朊病毒的发现不仅对于揭示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进而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对生物遗传法则的完善和补充,进一步体现了生命现象的多样性,这对于探索生命本质和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李盛,黄伟达.诺贝尔奖百年鉴一构筑生命[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57—161.[2]Wieland.S,Weizsacker.F.yon,Bhm.H.E.朊病毒Prionen[J】.唐振亚,译.德国医学,1997,14(1):50一53.[3]王学,田波.朊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1997,12(4):302—308.[4]StanleyB.Prusiner.Autobiography.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Medicine1997.[2007一12—02].http://nobelpri∞.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nreates/1997/pmsiner—autobio.html.[5]SB.Prusiner.BohonDC[J].Biochemistry,1982,21:6942—6950.[6]JacksonGS,ClarkkeAR.Mammalianprionproteins[J].CurrentOpinioninStructuralBiology。
朊病毒的基因及其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

朊病毒的基因及其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韩生成 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 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有核酸的蛋白侵染颗粒,能造成哺乳动物的脑部病变.它是由正常形式的蛋白错误折叠成致病蛋白而组成的.两种结构异型的蛋白PrP C和PrP Sc来源于同一基因,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和共价修饰,但是在三维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朊病毒的繁殖是通过正常形式蛋白转变为致病形式而完成的.朊病毒疾病的传播具有种属特异性和病毒株系特异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其一级结构的差异而在三维结构上形成不同的构象而引起的.关键词 朊病毒 基因 蛋白质结构 构象转变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和美国的Prusiner博士因朊病毒的发现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使朊病毒研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朊病毒是一种新型的蛋白感染因子,能够引起人和动物的可转移性神经退化疾病,如人的震颤病,克雅氏病(C JD),吉斯综合征(GSS)和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FI)以及动物的羊瘙痒病,牛海绵脑病(俗称疯牛病)和鹿、猫、水貂等的海绵脑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使动物和人产生认知和运动功能的严重衰退直至死亡,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表现为脑组织的海绵体化、空泡化、星形胶质细胞和微小胶质细胞的形成以及致病蛋白的积累.Prusiner等人的一系列实验证明这种疾病是由于正常细胞蛋白的错误折叠形成的致病蛋白———朊病毒(Prion)在脑中积累而引起的.国际病毒分类和命名委员会把朊病毒、类病毒和卫星病毒归入亚病毒,以示与病毒的区别.这也是我们[1]将Prion(或Virino)译为朊病毒的原因.1 蛋白质致病假设 朊病毒的早期认识多源于羊瘙痒病的研究.朊病毒疾病的传染性和滤过性特点曾被认为是由慢病毒引起的.但同大多数病毒不同,福尔马林溶液并不能完全消除其传染性.Alper等人[2]也观察到一定剂量的254nm紫外线不能使其失活,相反它对237nm紫外线却非常敏感,这些特征使作者认为感染因子可能是一种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质.随后Griffith等人[3]提出蛋白质致病假设,认为感染因子是由正常细胞蛋白经修饰后形成的.1982年Prusiner和他的同事[4,5]利用生化手段从感染羊瘙痒病的金黄地鼠中纯化出此类感染因子,并分别经过核酸酶和蛋白酶消化、紫外线以及其他化学试剂的处理,认为羊瘙痒病的感染因子可能是一种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质,并取名为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简称PrP.致病的朊病毒蛋白(PrP Sc)具有抗蛋白酶K有限水解的能力,它特异地出现在被感染的动物脑组织中,呈淀粉样形式存在.经有限酶解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其分子量为27~30ku(称PrP27~30),PrP27~30仍保留其感染活性.基于此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对其基因和正常细胞蛋白(PrP C)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它们来源于同一个基因[6].这使得人们认识到PrP具有两种形式,即PrP C和PrP Sc.PrP C分子量33~35ku,含有1对二硫键和2个N型复合寡糖链,二硫键和糖基化的7102残基都在PrP的C端.N端含有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序列,C端含有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糖基磷酸肌醇锚受体结合位点(GPI)[7].说明PrP C是一种膜蛋白,已证明它是定位于细胞膜的穴样内陷类结构域(CLDs)[8].PrP Sc同PrP C具有下列不同的生化特性:(1)在非变性去污剂中PrP Sc是不溶的[9];(2)PrP Sc具有相对的抗蛋白酶水解特性[10];(3)PrP C和PrP Sc都依赖GPI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经磷酸肌醇磷脂酶C(PIPLC)酶解后PrP C从膜上释放出来而PrP Sc不释放,用TritonX-114进行相分配后,PrP C处于水相而PrP Sc处于TritonX-114相中[11];(4)特异的抗体只与PrP Sc有血清反应,而与PrP C无反应,证明两者含有不同的构象表位[12].这些实验为蛋白质致病假设提供了有力支持.2 朊病毒基因的结构和转录调控 朊病毒蛋白是由宿主染色体基因编码的.人的PrP基因定位于20号染色体的短臂上,鼠的PrP基因也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的短臂上.PrP基因是单拷贝的,这意味着PrP基因在哺乳动物物种分化时已经存在[13,14].朊病毒蛋白mRNA并不是由一个外显子组成,但整个开放阅读框包含在一个单一的外显子中,这消除了各种结构异型体的PrP是由于RNA的拼接形成的.但并不排除存在像RNA 编辑及蛋白质的拼接等机理的存在[14].鼠、牛和羊的PrP基因是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而人的PrP基因是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以前认为地鼠PrP基因是由2个外显子组成,Li等人[15]发现在地鼠基因组中还存在1个新的外显子,它的序列同鼠的外显子2有83%同源性,而与牛和羊的外显子2具有76%同源性.此外显子在调节细胞表达PrP方面起作用.大鼠的完整PrP基因为16kb,其中外显子1,2,3分别由19~47,98bp和2kb组成,间隔2个2.2和11kb的内含子.外显子1和2是非编码区,而外显子3编码5′非翻译区、PrP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以及3′非翻译区[16].在大鼠5′端启动子区可能含有富含G+C区以及Sp1,Ap-1和Ap-2结合位点,但没有TA TA box位点.这说明PrP基因可能是一个持家基因[16].最初有人认为PrP在成年动物脑组织中是组成型表达的,而在发育过程中可能是受调控表达.对其cDNA5′端进行分析发现其mRNA在不同位点起始,Nouthern杂交也说明鼠的不同组织中PrP mRNA水平各不相同,最高表达量在脑部和胎盘[16].原位杂交实验进一步证明,在鼠脑组织中PrP mRNA主要存在于海马组织的锥形细胞、丘脑和新大脑皮层的大神经元以及蒲肯野氏细胞;在胎盘组织中,高水平PrP mRNA不只定位于蜕膜细胞,同时也在卵黄囊的羊膜和中胚层中表达.而且PrP mRNA也在子宫肌层和精巢的精细管中表达,但在肺、脾以及肝和其他胎儿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这说明PrP的表达是组织依赖型的[17].3 朊病毒蛋白的一级结构 经克隆和序列分析,目前已获得了近40个物种的PrP核苷酸序列及由此推断出的氨基酸序列.整个开放阅读框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0%,而成熟的蛋白质PrP23~231序列同源性为76%.在患病的人中,已发现在PrP序列中有12个残基位置发生点突变而在3个位置发生氨基酸残基的多态性变化.另外在53~90位的八肽重复区发现有2~9个八肽插入及1个八肽重复的缺失突变(图1).这些突变都是非保守性替代,它们同人的散发性、遗传性及传染性朊病毒疾病相关.8102大多数C JD和一部分GSS以散发形式存在.在这些病人中,PrP基因没有发生突变.目前也不知道在人体中致病的蛋白怎样以散发形式出现,有人曾推测可能是由于患病的动物和人的水平传播、PrP基因的自身突变以及PrP C向PrP Sc的自发转变造成的.现在已经证明这些疾病与PrP序列中某些位置的氨基酸残基如M129V,N171S和E219K等的多态性有关.图1 人的成熟朊病毒蛋白(PrP23-232)的氨基酸序列序列上面的残基指此处的氨基酸发生突变,序列下面的残基指此处的氨基酸发生多态性变化,序列中划线处残基指八肽重复区研究者最早观察到GSS以常染色体遗传的方式发病,而后发现羊瘙痒因子侵染鼠后发病的潜育期长短与PrP基因在108和187位密码子处氨基酸之间存在遗传连锁.这使得他们认为PrP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是造成遗传性朊病毒疾病的原因.约10%C JD是家族性发生,这也说明C JD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人的PrP基因102位残基的点突变P102L的发生被证明同GSS存在遗传连锁,后来发现所有的GSS病人都含有此突变.现已证明人类遗传性朊病毒疾病的分子基础是PrP基因的突变.转基因研究也证明PrP基因的突变能引起神经退化性疾病.GSS P102L突变基因导入鼠中,表达出大量突变蛋白,结果使5个株系的鼠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这也说明朊病毒可由PrP基因突变后从头(de novo)产生.进一步在PrP 基因中引入点突变A113V,A115V和A117V,也造成病变.而且经脑内接种可以将此病传染给表达地鼠———鼠嵌合基因的转基因鼠.已发现在PrP序列的53~90位密码子区插入一段144bp的八肽重复序列同4个家族的C JD病人相连锁,而且这些家族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有人也证明在53位残基处插入2~9个八肽重复序列都可引发朊病毒疾病.4 朊病毒蛋白的三维结构 PrP Sc与PrP C都由同一基因编码,其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因此PrP Sc的形成是一种转录后修饰的过程[18].通过对PrP Sc与PrP C的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并无共价修饰的区别[19].利用Fourier转换红外光谱(F TIR)和圆二色(CD)对两者结构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二级结构上有很大区别:PrP C含40%的α-螺旋,而含有很少或几乎不含β-折叠,相反PrP Sc则含有43%的β-折叠及30%的α-螺旋[20,21].采用分子模式对PrP Sc与PrP C的三维结构进行预测,认为PrP C 是一个含有4个α-螺旋(H1-H4)的球形蛋白.在PrP Sc中有2个螺旋H1和H2形成4个β-折叠链.一个二硫键将H3和H4连接在一起,稳定PrP Sc和PrP C的结构(表1)[22].利用CD对50~89位氨基酸残基的八肽区重复片段的研究表明八肽区采用一种无规则9102的延伸型构象,此结构类似于多聚L-脯氨酸形成的左手螺旋结构[23].通过对一段包括90~145位氨基酸残基的合成肽段进行核磁共振(NMR)研究,发现这段肽段能以α-螺旋形式存在,但是受环境影响后可以形成分子间β-折叠结构.在疏水环境中检测到H1螺旋区有α-螺旋存在,在H2中则只有形成螺旋的倾向性.在所有已知的PrP氨基酸序列中,113-128位残基是最保守的.有人认为这段残基是在新生PrP Sc产生过程中PrP Sc和PrP C结合的中心结构域[24].利用多维异核NMR对大肠杆菌表达的地鼠朊病毒蛋白片段PrP90~231和鼠的朊病毒片段PrP121~231进行研究发现两者都呈现螺旋形式的结构,类似于PrP C(表1)[25,26].地鼠PrP90~231和鼠PrP121~231都含有3个α-螺旋(HA-HC),螺旋的残基所处的位置区别不大,而且HB与HC同预测的PrP C结构中H3和H4的位置相当.但是在地鼠PrP中参与螺旋形成的残基更多,地鼠PrPα-螺旋相对鼠PrP更长.鼠PrP121~231中含有2个包括4残基的反平行β-折叠片层,而地鼠PrP只发现一个类似的反平行β-折叠.在另一位置的残基构象表现出有形成β-折叠的倾向性,却没有表现出标准的β-折叠构型.在S2和HB之间环区(Loop165~171)在地鼠PrP的NMR结构中表现出有序性,在鼠PrP中却呈无序性,而此段环区据认为含有两种不同的构象,它同HC一起在稳定PrP C结构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同鼠PrP121~231相比地鼠PrP90~231多出90~120段残基.在NMR谱中这段残基表现出一定的α-螺旋谱峰性质,同时又表现出无规则卷曲的谱峰特征.因此认为它可能含有瞬间结构的特征,能进行构象之间的快速转变.113~125段疏水残基聚集区表现出能选择多种构象的特征,因此这段残基在PrP C向PrP Sc转变的构象变化中可能起关键作用.这与前面的合成肽段90~145的NMR谱结果相符合. 对大肠杆菌表达的完整朊病毒蛋白的NMR研究表明整个朊病毒三维结构呈很长的舒展状态,可以分为2个结构域,其中N端含有23~120位残基,处于舒展的无规则卷曲状态,缺少确定的二级结构,具有很高的柔韧性.而C端包括121~231位残基,是一个球形结构域,由一个二硫键相连接的2个α-螺旋组成V形骨架,另一个α-螺旋和2条β-折叠链附着在此骨架上构成[27,28].对于致病形式的PrP Sc的三维结构,由于其在非变性溶液中的不溶性,很难得到它在溶液中的构象.因此这有待于固相NMR技术的发展,或利用其他方法来对其结构进行解析.表1 朊病毒蛋白PrP C和PrP Sc的二级结构的比较朊病毒蛋白α-螺旋β-折叠推测的正常蛋白PrP C结构H1109~122H2129~141H3178~191H4202~218推测的致病蛋白PrP Sc结构H3178~191H4202~218S1108~113 116~122S2128~135 138~144鼠PrP121~231的NMR结构HA144~154HB179~193HC200~217S1128~231S2161~164地鼠PrP90~231的NMR结构HA144~156HB172~193HC200~227S2161~1635 朊病毒蛋白的构象转变 对PrP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PrP C和PrP Sc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和共价修饰,而利用F TIR和CD对其二级结构的研究又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构象上的差别,那么PrP C是如何转变成PrP Sc的呢?研究者提出两种不同的机理(图2)[29]:一种转换模式认为PrP Sc的形成是一种0202图2 PrP C 向PrP Sc 转变的模式(a )“重折叠”模式,(b )“种子”模式核依赖的聚合过程,即“种子”模型,PrP Sc 低级聚合物充当种子.在没有“种子”存在时,PrP C 和PrP Sc 单体之间发生快速的可逆性构象变化,但PrP C 单体构象比PrP Sc 稳定.当PrP Sc “种子”存在时,它可通过与PrP Sc 单体的结合稳定PrP Sc 构象,加速PrP C 向PrP Sc的转变.对于这种稳定转换过程的障碍就是起始的核形成过程.低级聚合物的形成在热力学上并不是有利的,因为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所获得的自由能不足以抵消结合所带来的熵增加,直到一个最小规模的核形成后这种状况才得到改观.这种模式表现出聚合反应的一些特征,如需要超过临界浓度的蛋白质浓度以及动力学反应是一个拖后的相变化.此模式能够解释经脑内潜育后才发病的朊病毒疾病.另一种转换模式是模板介导的转换过程,即重折叠模式.这种模式认为PrP Sc 构象比PrP C 更稳定,这种转换在热力学上有利但在动力学上却进行得十分缓慢,两者之间存在能量屏障.在这种模式中,PrP Sc 依靠催化PrP C 或一个不稳定的中间体的重排来提高转换,以形成更稳定的PrP Sc 构象.感染性将依赖于PrP Sc 结合和催化中间分子转换的能力.这种模式能够解释由于点突变而引起的遗传性朊病毒疾病.点突变的发生增加了不稳定的中间分子的数量同时加快它转换成PrP Sc 的速率.然而这两种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朊病毒繁殖过程中有可能是这两种模式共同作用.在体外实验中Caughey 和他的同事[30,31]利用预先存在的PrP Sc 把PrP C 转变成一种类似PrP Sc 的抗蛋白酶水解的结构异型体,这种异型体经蛋白酶K 消化后类似于PrP 27~30.因为只有很少数量的PrP C 发生转变,还存在大量预先加入的PrP Sc ,因此检测新生PrP Sc 是否具有感染性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比较有意思的发现是利用3mol/L 盐酸胍对PrP Sc 进行预处理,造成PrP Sc 不可逆折叠,增加了新生的PrP Sc 的转换,这可能意味着PrP Sc 本身也需要一个构象的改变以适应转换过程.在体外条件下不同p H 、温度及缓冲液成分都影响PrP C 向PrP Sc 转换.有实验表明,在还原条件下特别是p H >7.0后,纯化的PrP 表现出高β-折叠含量,溶解度降低,类似于PrP Sc .而在氧化条件下表现出高的α-螺旋含量,类似于PrP C[32].体外转变实验不能证明PrP C 能够变成有感染性的结构异型体,这使人们更加怀疑是否在体内有别的因子参与PrP C 向PrP Sc 的转变.利用培养的细胞研究PrP 蛋白的合成和转变过程可以得知PrP C 向PrP Sc 的转变可能发生在细胞内吞过程.GPI 锚点蛋白一般定位于富含胆固醇的质膜表面.曾证明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同时也抑制PrP C 向PrP Sc 的转变.进一步研究表明PrP C 和PrP Sc 共同定位于膜的穴样内陷类的结构域中,而且lovastatin 能够抑制PrP Sc 的形成.这些实验表明CLDs 可能是朊病毒合成的地方[33].Prusiner 和他的同事[34,35]利用转基因鼠研究朊病毒繁殖过程发现除PrP 外可能还有别的蛋白分子参与PrP Sc 的形成,此蛋白分子被命名为蛋白质X.突变分析发现在PrP C 分子结构表面有同蛋白质X 相互作用的不连续表1202位,它们是第167,171,214和218位氨基酸残基.从已知的PrP C三维结构得知这些残基位于PrP C的HB和HC形成的V型结构的开口处,214位和218位氨基酸残基侧链从螺旋的表面突出与环区的167位和171位残基形成一个不连续的表位,是蛋白质X结合的位置.Eden2 hofer等人[36]利用双杂交显示法(two-hybrid screen)证明地鼠PrP C同分子伴侣Hsp60之间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其作用位点在PrP C的180~210位的残基.其他实验也表明PrP C和Hsp60存在于相同的亚细胞部位.由此可以推测Hsp60可能就是蛋白质X.一般情况下,在新生肽链的折叠和成熟过程中,糖基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rP含2个N型寡糖链,由此推测这2个糖链在PrP Sc生成的构象转变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37].实验表明糖基化位点的残基发生突变后PrP C仍可转变为PrP Sc,并且在糖基化抑制剂突尼卡霉素(tunicamycin)存在的情况下,PrP Sc仍可合成.这些结果说明N型糖链对PrP Sc的形成并不是必需的.但有实验表明糖链的存在可以改变PrP Sc形成的效率.Taraboule等人发现经突尼卡霉素处理羊瘙痒因子感染的细胞后,导致潜育期缩短和PrP Sc的更快产生.体外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一种人的朊病毒疾病的患病个体中发现其PrP蛋白的183位残基发生突变使181位的糖基化失活,发生了遗传性海绵脑病.这些结果意味着PrP分子中糖链帮助维持正常的PrP C构象,它的缺失有利于PrP Sc的形成.6 朊病毒的种属特异性和株系特异性 体外实验证明PrP C能同预先加入的PrP Sc共同温育形成具有抗蛋白酶水解的结构异型体,这为PrP Sc的繁殖是通过PrP C向PrP Sc的直接转变的假设提供了证据.在PrP Sc的繁殖过程中存在朊病毒的种属特异性和株系特异性的现象.种属特异性是指一个物种对另一物种产生的朊病毒颗粒的侵染具有抗性的现象,其外在表现为潜育期的延长甚至不发病.例如正常的小鼠对由地鼠产生的朊病毒株具有抗感染的能力,但是转地鼠朊病毒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却对地鼠产生的朊病毒株具有很高的感染性.而且当自身的PrP C缺失后,转基因小鼠对小鼠朊病毒株也表现出抗性.目前认为种属特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组成PrP的氨基酸一级结构的差异,造成三维构象上的不同所引起的.在完整PrP序列中鼠和地鼠共有14个氨基酸残基不同,而在构建成的鼠和地鼠嵌合基因中,鼠的112~180位残基代替相对应的地鼠基因.在这部分序列中有三个氨基酸残基不同:地鼠Met139→鼠Ile、地鼠Asn155→鼠Tyr和地鼠Asn170→鼠Ser.而这足以阻止地鼠的PrP Sc诱导嵌合的PrP产生抗蛋白酶K水解的蛋白结构异型体[38].从地鼠PrP三维结构上看出包含Met139,Asn155和Asn170三个残基的氨基酸片段形成的疏水区位于PrP C结构的表面,在转换过程中这段疏水区可能同PrP Sc发生相互作用.其他实验也表明96~167位氨基酸残基的不同对种属特异性的维持起关键作用[34].由此说明PrP一级结构决定其种属特异性.在朊病毒的繁殖过程中还存在株系的特异性,表现在潜育期长短不同、脑中受到损伤的部位不同和PrP Sc的蛋白酶K酶切位点不同形成不同分子量的蛋白几方面[39].这些特征即使是连续传代仍然保持.Teling等人[40]实验证明在FFI中特异的抗蛋白酶K水解片段去糖基后分子量为19ku,而在C JD中相应的片段为21ku.利用FFI和C JD病人脑中的提取物分别感染含嵌合人鼠基因的转基因鼠,特异地产生出19和21ku的PrP Sc.这些结果表明PrP Sc的2202构象是指导新生PrP Sc合成的模板.也就是说朊病毒繁殖的信息是贮存在致病蛋白的构象中,不同的株系代表不同的蛋白构象.7 PrP的功能 朊病毒疾病的发生表现在PrP Sc的积累,但是致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PrP C的缺乏,还是由于PrP Sc的积累,以及PrP C的生理功能是什么?这些还不清楚.Tobler等人[41]证实缺失PrP 的小鼠在昼夜节律和睡眠方式上发生了改变.这使人们想到至少存在一种人类遗传性朊病毒疾病FFI同PrP的正常功能有关.FFI病人中大多数丘脑核受到严重破坏,而丘脑回路的存在是维持正常睡眠节奏所必须的[42].还有实验报道缺失PrP的小鼠海马组织中G ABA介导的神经传递抑制受到干扰,而且长期记忆能力也减弱.Nishida等人[43]进一步证实PrP C蛋白对潜伏期学习和长期记忆的保持是必需的.C JD和GSS中痴呆的发生,可能是这些功能缺失的反应.上述结果意味着朊病毒病的发生可能是正常PrP C的缺失,而不是PrP Sc的积累所引起的.曾发现PrP C蛋白不仅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在鼠和羊的淋巴细胞中也表达,而且在患病羊的淋巴组织也发现PrP Sc的积累[44].PrP C是细胞膜蛋白,实验证明它参与T淋巴细胞的激活.研究还发现PrP八肽区与哺乳动物的RNP A1的核酸结合和链退火的八肽区有同源性,因此有可能同RNP一样具有NADH依赖的氧化还原酶活性[45].有实验发现,在PrP缺失的鼠中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因此对细胞内氧化压力更敏感导致细胞更快死亡[46].还有实验表明朊病毒片段106~126能够调节小胶质细胞内的Ca2+浓度,从而激活小胶质细胞[47].这些实验是否意味着PrP C存在功能的多样性.参 考 文 献1 田波.亚病毒———病毒学的一个新分支.病毒学报,1985,1:190~1602 Alper T,Cramp W A,Haig D A,et al.Does the agent of scrapie replicate without nucleic acid?Nature(London),1967, 214:764~7663 Griffith J S.Self-replication and scrapie.Nature,1967,215:1043~10444 Prusiner S B.Novel 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des cause scrapie.Science,1982,216:136~1445 Prusiner S B,Bolton D C,Groth D G,et al.Further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crapie prions.Biochemistry,1982, 21:6942~69506 Basler K,Oesch B,Scoff M.Scrapie and Cellular PrP isoforms are encoded by the same chromosomal gene.Cell,1986,46: 417~4287 Stahl N,Baldwin M A,Hecker R,et al.G lycosylinositol phospholipid anchors ot the scrapie and cellular prion protein.Bio2 chemistry,1992,31:5043~50538 Vey M,Pilkuhn S,Wille H,et al.Subcellular colocalization of the cellular and scrapie prion proteins in caveolae-like membra2 nous domain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1,93:14945~149499 Meyer R K,Mc K inley M P,Bowman K A,et al.S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ellular and scrapie prion protein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6,83:2310~231410 Oesch B,Westaway D,Prusiner S B.A cellular gene encodes scrapie PrP27~30.Cell,1985,40:735~74611 Taraboulos A,Serban D,Prusiner S B.Scrapie prion protein accumulate in the cytoplasm of persistently infected cultured cel2 lls.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1990,110:2117~213212 K orth C,Stierli B,Moser M,et al.Prion-specific epitope defined by a monoclonal antibody.Nature,1997,390:74~77320213 Prusiner S B.Molecular biology of prion diseases.Science,1991,252:1515~152214 Prusiner S B.Prion diseases and the BSE crisis.Science,1997,278:245~25115 Li G,Bolten D C.A novel hamster prion protein mRNA contains an extra exon:increased expression in scrapie.Brain Re2 search,1997,751:265~27416 Saeki K,Matsumoto Y,Hirota Y,et al.Three-exon structure of the gene encoding the rat prion protien and its expression in tissues.Virus G enes,1996,12:15~2017 Tanji K,Saeki K,Matsumoto Y,et al.Analysis of PrP mRNA by in situ hybridazation in brain,placenta,uterus and testis of rats.Intervirology,1996,38:309~31518 Hope J,Morton L J O,Farquhar C F,et al.The major poly-peptide of scrapie-associated fibrils(SAF)has the same size, charge distribution and N-terminal procein sequence as predicted for the normal brain protein(PrP).EMBO J,1986,5: 2591~259719 Stahl N,Baldwin M A,Teplow D B,et al.Structural studies of the scrapie prion protein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and amino acid sequencing.Biochemistry,1993,32:1991~200220 Pan K M,Baldwin M,Nguyen J,et al.Conversion ofα-helix intoβ-sheets featur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crapie prion pro2 tein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10962~1096621 Aguzzi A,Weissmann C.Prion research:the next frontiers.Nature,1997,389:795~79822 Huang Z,G abriel J M,Baldwin M A,et al.Propos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for the cellular prion protein.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4,91:7139~714323 Smith C J,Drake A F,Baufield B A,et al.Conforma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prion octa-repeat and hydrophobic sequences.FEBS lett,1997,405:378~38424 Zhang H,Kaneko K,Nguyen J T,et al.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s in peptides containing two putativeα-helices of the prion protein.J Mol Biol,1995,250:514~52625 Reik R,Hornemann S,Wilder G,et al.NMR structure of the mouse prion protein domain PrP(121~231).Nature,1996, 382:180~18226 James T L,Liu H,Ulyanov N B,et al.Solution structure of a142-residue recombment prion protein corresponding to infec2 tious fragment of the scrapie isoform.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0086~1009127 Rick R,Hornemann S,Wilder G,et al.NMR charecterization of the full-length recombinant murine prion protein.FEBS lett,1997,413:282~28828 Donne D G,Viles J H,Groth D,et al.Structure of the recombinant full-length hamster prion protein PrP29~231:The N terminas is highly flexible.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3452~1345729 Horwich A L,Weissman J S.Deadly conformations-Protein mistolding in prion disease.Cell,1997,89:499~51030 K ocisko D A,Come J H,Priola S A,et al.Cell-free formation of protease-resistant prion protein.Nature,1994,370: 471~47431 Caughey B,K ocisko D A,Raymond G J,et al.Aggregates of scrapie-associated prion protein induce the cell-free conversion of protease-sensitive prion protein to the protease-resistant state.Chem Biol,1995,2:807~81732 Y okoyama T,Itohara S,Yuasa N.Detection of species specific epitopes of mouse and hamster PrPs by anti-peptide antibod2 ies.Arch Virol,1996,141:763~76933 Kaneko K,Vey M,Scott M,et al.COOH-terminal sequence of the cellular PrP directs subcellular trafficking and controls conversion into the scrapie isoform.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2333~233834 Telling G C,Scott M,Mastrianni J,et al.Prion propagation in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d chimeric PrP transgenes implicates the interaction of cellular PrP with another protein.Cell,1995,83:79~9035 Kanek K,Zulianello L,Scott M,et al.Evidence for protein X binding to a discontinuous epitope on the cellular PrP during scrapie prion propagation.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0069~1007436 Edenhofer F,Rieger R,Famulok M,et al.Prion protein PrP C interacts with molecular chaperones of the Hsp60family.J Vi2 rol,1996,70:4724~47284202。
朊病毒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能迫使

朊病毒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能迫使朊病毒,又称为朊蛋白病毒,是一种非常罕见且具有特殊结构的病毒,其主要特征是在其蛋白质结构上存在异常性。
朊病毒的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其独特性质可能对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挑战。
朊病毒的特征朊病毒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在蛋白质结构上的异常性。
与普通病毒相比,朊病毒的蛋白质具有更多的变异和缺陷,使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与常见病毒有所不同。
这种结构异常性可能导致朊病毒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破坏性,从而对宿主细胞和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另外,朊病毒的感染范围也广泛,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都可能受到其侵害。
这使得朊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给传染病的控制和医疗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朊病毒的危害由于朊病毒具有结构异常性,它对宿主细胞和机体的危害性也更大。
朊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症状,如高热、头痛、全身疼痛等,严重时甚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此外,朊病毒的传播速度快,且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这使得医学工作者在防控朊病毒传播时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隔离和治疗患者,以阻止疫情的蔓延。
朊病毒的防治针对朊病毒的特殊性质,医学界需要密切关注病毒的结构特征和传播途径,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目前,尚未有针对朊病毒的特效药物,因此防治工作主要侧重于加强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措施。
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而公共卫生措施则包括加强病毒监测、尽早发现和隔离患者、消毒医疗环境等,以阻止疫情的扩散。
此外,开展相关疫苗研发和预防接种也是控制朊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从而有效控制朊病毒的传播。
结语朊病毒作为一种结构异常的病毒,给公共卫生和医学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种新型病毒,我们需要加强病毒研究和防控工作,提高综合防治的能力,共同应对疫情的蔓延。
希望在医学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早日找到有效的防治策略,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朊病毒属于病毒

朊病毒属于病毒朊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属于病毒领域中的一类。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通常比细菌还要小,无法独立生存并需要依附于寄生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自身。
朊病毒也具备这些特征,它们寄生于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制来复制自身。
朊病毒的特征朊病毒具有以下特征:1.超微小:朊病毒的大小远远小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通常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遗传物质:朊病毒含有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
这些遗传物质是病毒复制和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
3.蛋白质包膜:大多数朊病毒都包裹在蛋白质的外层,形成一个类似囊泡的结构,以保护其遗传物质。
4.寄生性:朊病毒无法独立生存,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和繁殖。
朊病毒的感染机制朊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吸附:朊病毒通过蛋白质包膜上的特定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结合,使病毒与细胞膜接触。
2.侵入:病毒通过不同的机制进入细胞内部,有些病毒会直接融入细胞膜,有些则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被细胞摄入。
3.复制: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内,朊病毒释放其遗传物质,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制来复制自身。
4.组装:复制后的朊病毒组件会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5.释放:成熟的新病毒颗粒会通过裂解或外泌作用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细胞。
朊病毒的致病性朊病毒对人类和动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在人类中,某些朊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包括感冒、流行性感冒、水痘、带状疱疹等。
对动植物而言,朊病毒也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如禽流感、猪瘟等。
预防和治疗目前,对朊病毒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接种:针对某些朊病毒已经研发出疫苗,接种可提高人或动植物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2.卫生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者等,可以减少朊病毒的传播。
3.药物治疗:对某些朊病毒感染,也可以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因病毒种类而异。
总之,朊病毒作为一种常见的病毒,其特征、感染机制和致病性都备受关注。
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的研究进展

热点. 结合作者正在进行的抗朊病毒药物筛选的研究 , 主要介绍 了国际上流行的几 种抗朊病毒药 物筛 选模
型 的原 理 与 方 法 以及 研究 最新 进 展 .
关键词 : 朊病毒 ; 药物; 筛选模型
中图 分 类 号 :9 5 1 R 6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54 (00 0 -2 90 10 -8 6 2 1 )40 8 -5
的验证 ;9 4年 P chai 报道 了刚果 红可 以 19 o ci 等 r
l 种化合物可以抑制致病性朊病毒聚集并有一 7 些药物已进行 了临床试验, 应用 于被感染 的动物 和人 的药 物 治疗 中 J20 .07年 D h—ua等 以 S— o r e N B细胞为模型确定螯形化合物柯衣定在抗朊病 毒活性和渗透血脑屏 障方面要优 于阿 的平 ;
离子 葡萄糖 硫 酸 盐 D 50则 可 以延 迟 间 隙 期 的 S0 开始并 在很长 一段 时间 内阻止 PP r 的合 成 , 刚 但 果红 虽然抑制 了病毒 接种体 的清除期 却增加 了脾
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3 7卷 第 4期 21 00年
J R L O LAO I NI E S T OU NA F I N NG U V R I Y
Na u a c c sE i n t r l  ̄n e o S
V0 . 7 No 4 2 O 】3 . O1
O 引言
朊 病毒疾 病 , 又称可传 染性 海绵样 脑病 , 括 包 牛海 绵状脑 病 ( S , 一雅 氏症 ( J , B E)克 CD) 库鲁 病
别是 在美 国和欧 洲 , 研究 者 通 过建 立 一 系列 的抗
朊 病毒药 物筛选 模 型来筛选 治疗 朊病毒疾 病 的相 关药 物 , 取得 了可喜 的成 果. 并 本文 就近年来 国内 外研究 者在 抗朊 病毒药 物筛选 过程 中所使用 的药 物筛选 模 型 的研 究进展 做一综 述 .
有关朊病毒的几个经典实验

有关朊病毒的⼏个经典实验有关朊病毒的⼏个经典实验近年来不断爆发的疯⽜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医学上称疯⽜病为⽜脑海绵状病,是⽜的⼀种致命性神经系统疾病。
现在我们知道朊病毒(prion)是引起动物及⼈的⼀种传染性病原,疯⽜病.⽺瘙痒病、⼈类海绵状脑病等都是感染朊病毒后发病的。
其实⼤约在300年前,⼈们已经注意到绵⽺⾝上患的“⽺搔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到瘫痪死亡。
为了搞清该病的致病因素,科学家们进⾏了许多实验。
实验⼀:病毒与细胞不同,⼀般⼩于100纳⽶。
科学家(斯但利?普鲁⾟纳)将患病脑组织提取液过滤后的滤液去感染正常动物,动物得病。
该实验说明病原不是细胞类⽣物⽽应该是病毒类。
实验⼆:20世纪60年代,英国⽣物学家T·Alper⽤紫外线等⼿段破坏患有⽺瘙痒症(⽺的类疯⽜病)⽺的脑组织中的核酸后,再将抽提物注射到健康脑中,仍有感染能⼒。
因为有核酸的病原体在破坏核酸后会丧失感染能⼒,于是,她提出疑问:瘙痒症的感染因⼦可能不含核酸?后来,美国有位年轻⼈普鲁⾟纳意识到这是⼀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即进⾏了研究。
实验三:普鲁⾟纳⽤多种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80~100℃⾼温、甲醛、羟胺、核酸酶类处理病原,病原仍然具有感染性。
这些因素都是破坏核酸的,⽽病原对此表现出相当的耐受能⼒。
他再⽤破坏蛋⽩质的蛋⽩酶K、尿素、苯酚、氯仿等处理病原,处理后的病原不会感染正常动物。
总的来说,凡能作⽤于核酸并使之失活的⽅法,均不能导致朊病毒失活;凡能使蛋⽩质消化、变性、修饰⽽失活的⽅法,均可能使朊病毒失活。
由此可见,病原本质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质。
实验四:普鲁⾟纳(1991)对⽺瘙痒病感染的培养细胞进⾏脉冲跟踪实验,证明正常的prp c 转变为prp sc是以prp sc为模板,结合prp c使它转换成与prp sc相同的构象。
普鲁⾟纳历经8年研究证实这个感染物确实不含核酸⽽只是蛋⽩质,且起名为朊病毒。
朊病毒的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繁殖方式

报告人:逍遥哥哥
一.朊病毒发现
• 1982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在研 究羊瘙痒病时意外发现一种新型亚病毒粒 子—朊病毒,类具有传染性的特殊蛋白质 颗粒,也是一种新型的蛋白质病毒。
二.朊病毒结构
• 人和动物细胞中正常朊蛋白称为PrPc,致 病性朊病毒蛋白为称为PrPSC ,两者是由 同一基因PRNP 编码的,其氨基酸序列完 全一致,质谱和气相测序以及别的生化研 究发现共价键也无变化,两者是异构体, 一级结构完全相同,本质差别在于它们构 象上的差异。
朊病毒造成的脑部病变
脑组织空泡
淀粉样颗粒沉淀
2.朊病毒与常规病毒的不同之处
2.1不含核酸
•朊(DNA或RNA)的病毒粒子。病毒与正常 的病毒最大的不同之处再与它是一种不含核 酸 •朊病毒本质上是一个蛋白分子。由动物体内 单一基因组基因即P R N P 编码。
2.2无免疫原性
• 免疫原性指的是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 力。
2.4朊病毒对干扰素不敏感
• 干扰素是指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 活性的一类蛋白质, 其活性受基因的调 控, 涉及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环节。
• 朊病毒不会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且对人工 注射干扰素不敏感。
阻遏 蛋白
操纵区
激
活
操纵区
蛋
白
细胞
干扰素基因 干扰素基因
干扰素
细
胞
各种抗病毒 蛋白
类别 病毒
左为正常朊蛋白PrPC,右为朊病毒蛋白PrPSC
PrPC 的 α螺旋为 42%,β折叠仅为3%,而PrPSC的 α螺 旋为30%,β折叠反而高达43。
三.朊病毒的形成(逆中心法则假说)
逆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摘要:朊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是造成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多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的元凶,它不含有核酸,因而其生物学结构及特性、复制及致病机理具有特殊性,这也为朊病毒的鉴别提供了标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朊病毒的遗传也具有多样性,这造成了朊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障碍。
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对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朊病毒人类早在18世纪就发现了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但却一直无法分离出朊病毒病原。
这是因为朊病毒不含有核酸和脂类,是纯粹的“有侵染性的疏水性蛋白颗粒”[2]。
直到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教授Prusiner在对绵羊瘙痒病因子的研究中,才第一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3]。
朊病毒的发现,无疑使人类对生命体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不具有核酸却能复制的朊病毒是否属于生物的范畴,至今仍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特殊的存在。
1.生物学结构及特性朊病毒是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组成的,是具有传染性的结构简单的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7000~30000Da[4],在电镜下看不见其病原颗粒。
朊病毒蛋白的前体(cellular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C),是一种正常无害的蛋白质,是由宿主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产生的,多数存在于神经元中,能通过空间构象变化形成感染形式的朊病毒蛋白前体(scrapie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Sc)。
PrP Sc 再经蛋白酶的酶切作用可转化为具有侵染性的PrP27~30,最后通过纤维聚合自我成核作用,形成朊病毒蛋白。
PrP27~30的浓度与其传染性成正比,经化学灭活处理后,其活性与传染性将同步下降。
1.1.理化性质由于朊病毒是纯粹的疏水性蛋白颗粒,因此能抵抗多种核酸酶(包括RNA酶和DNA酶)的作用,但却可被胰蛋白酶降解,蛋白质变性剂或氨基酸化学修饰剂也对其具有灭活或抑制作用。
它耐高温,能抵抗254nm紫外线的照射,但对237nm紫外线表现敏感[5],同时能抵抗离子辐射和超声波。
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对其无破坏作用。
1.2.生化特性由于朊病毒不具有遗传信息载体——核酸,不能像病毒一样通过逆转录,利用宿主细胞物质合成自身所需物质,因此,它不能形成包涵体,不能产生干扰素,也对干扰素不敏感,同时不能干扰其他病毒产生干扰素。
它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也不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均不能改变其致病过程。
在温和的清洁提取物中纤维状或短杆状朊病毒会大量聚合,表明其在非变性去污剂中不溶。
朊病毒只以单体或是二聚体形式存在,所以用核磁共振(NMR)和X光谱分析不能辨别其构象[6]。
此外,由于朊病毒依赖于磷酸肌醇磷脂酶作为结合位点(GPI)附着在细胞表面,因此经过磷酸肌醇磷脂酶C(PUPLC)酶解后,朊病毒不会从膜上被释放[7]。
1.3.基因结构PrP基因为单一基因,人、哺乳动物和禽类都具有该基因。
人类朊病毒蛋白(PrP)基因定位于20号染色体,小鼠则定位于2号染色体[8]并与控制朊病毒潜伏期的基因(Prn-i)相连构成复合物。
在酵母及果蝇、线虫等无脊椎动物的基因组中也检测到PrP基因。
由PrP基因转录所得的PrPmRNA可在成年动物脑中表达,但可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被调节,以神经元的含量为最高,因此,朊病毒病通常出现于中枢神经系统。
1.3.1.PrP基因的结构PrP基因的5’端是由52~82bp组成的非编码外显子,3’端是2kb的编码外显子,中间被10kb的内含子分隔开。
由于编码序列仅限于一个外显子,因此,可以排除因转录水平的拼接上的不同而造成PrP存在两种不同异构体的可能性[9]。
此外,其启动子区域没有常规的“TATA”盒,而含有“GCCCCGCCC”3个重复序列,与管家(house keeping)基因的结构十分相似[8]。
PrP基因的翻译起始于起始密码子ATG的上游第42bp处[9]。
现今已经发现人类PrP有20余种基因突变可引起人类遗传性的朊病毒病,并已确定其中5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传连锁,从中可知突变所产生的氨基酸替代大都出现在PrP C的4个 螺旋区(H1~H4)附近。
该替代会导致PrP C失稳,并促使PrP C自发产生构型转变而生成较为稳定的PrP Sc[9]。
1.3.2.PrP C的一级结构PrP C全长为253~26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35KD[10],其N-端的22个疏水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C-端的23个疏水氨基酸残基是糖基磷酸肌醇的结合位点(GPI),用于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
其中从N-端数起的23~95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有一个富含组氨酸和甘氨酸的八肽重复区(PHGGGWGO),96~112位氨基酸序列是PrP的结构控制区,113~135位有一段跨膜区,135~231位之间是3个束状螺旋区域[11]。
成熟的PrP分子有两个N型糖基化位点,即181、197位的两个天冬酰胺(Asn)残基。
在179、214位的两个半胱氨酸(Cys)残基之间还有一个二硫键,这是PrP C中唯一的二硫键,而145位的酪氨酸(Tyr)也被硫化。
183、192位的2个苏氨酸(Thr)的磷酸化序列一致,155位的酪氨酸是其磷酸化位点之一。
此外,147~163位的氨基酸之间还有一芳烃回文序列[6]。
PrP C共含有3组不同的短肽重复结构:第一组为6肽;第二组为8肽(PHGGGWGQ);第三组为2肽的串联结构,与上述的芳烃回文序列部分重合[12],是PrP C的独有结构。
1.3.3.PrP C的高级结构PrP C的N-端存在着缺乏有序结构的高柔顺度的片段,可在溶液中随意摆动;C-端含有3个α-螺旋,2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及一个二硫键[13],还具有多处被糖基化、磷酸化、硫基化等化学修饰的氨基酸位点,自折叠成一个球状结构区域。
由于PrP C属于自折叠单位而不需要特定的蛋白酶辅助折叠,为其突变体PrP Sc也通过自折叠成型通过了可能。
1.3.4.PrP Sc的高级结构PrP Sc中含有43%的β-折叠和30%的α-螺旋,在PrP C的构象改变过程中,二硫键保持完好,主要的转变部位在90~112位的氨基酸残基间[14],这里的α-螺旋转变为β-螺旋,二维结晶结构呈六边形,N-端的β-螺旋位于六角单元内,与位于边上的第二α螺旋、第三α螺旋及位于单元间的糖基相对称[15],以稳定突变形成的PrP Sc的立体结构。
2.朊病毒的致病机理朊病毒的致病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2.1.PrP Sc的形成PrP Sc是由PrP C经过构象转变而形成的,这一过程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型:2.1.1.重折叠模型通常,PrP C作为许多动物体正常代谢的一部分,在体内不断的合成、降解,但因其结构的随机不稳定性,时而会产生极少数未折叠的单体结构PrP*,成为形成PrP Sc的中间体。
PrP*既能形成两种不同构象的PrP蛋白--PrP C和PrP Sc,也能与细胞内已存在的PrP Sc先形成暂时性的复合物(PrP*/PrP Sc),然后再转化为两分子的PrP Sc,最终使PrP Sc呈指数性增长。
在正常情况下,PrP*的浓度很低,因此,PrP Sc的形成可忽略不计。
但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PrP Sc就会大量地产生和积蓄:①外源朊病毒进入细胞并作为PrP Sc模板,促使PrP*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转变为PrP Sc;②在外源朊病毒参与时,PrP*积蓄至足以自发产生PrP Sc的水平,并通过正反馈环道或者体细胞突变令PrP C失稳,促使更多的PrP*生成并转变为PrP Sc[16];③由突变的PrP基因转录产生的△PrP C作为细胞正常代谢的一部分而被合成和降解。
但由于△PrP C的随机不稳定性比PrP C高,能自发地产生少部分的解折叠的单体结构——△PrP C,它能重新折叠为△PrP C而被降解,也可转变为△PrP Sc并通过正反馈环道促使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17]。
2.1.2.种子模型以低分子量的PrP Sc聚合物充当种子。
当没有种子时,PrP C和PrP Sc单体间会发生快速的可逆构象变化,由于正常的PrP C单体构象比PrP Sc稳定,因此PrP C占主要组分;但当种子存在时,PrP C可通过与PrP Sc单体结合形成构象稳定的复合物,支持了PrP Sc的稳定存在,加速了PrP C转变为PrP Sc,而且由于该复合物比单独的PrP Sc更稳定,该转变不可逆[18]。
2.2.PrP Sc的复制。
由于朊病毒不含有自身复制的基因材料,PrP Sc在产生后或者作为外源物入侵机体后,需要利用机体原有的蛋白质来复制自身,以产生更多的PrP Sc,其机制目前存在两种可能:2.2.1.模板依赖形式[9]PrP C的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离形式,即以具有 螺旋并对蛋白敏感的单体形式存在;另一种是结合形式,借PrP C羧基端与蛋白质(标记为蛋白X)结合,同时导致PrP C 的构象发生改变,标记为PrP·。
在正常情况下,PrP C的两种形式处于平衡状态。
但有PrP Sc模板存在时,PrP Sc单体可与PrP·-蛋白X复合物中PrP·的氨基端结合,产生具有复制能力的复合物PrP Sc/PrP·-蛋白X,使PrP·可以以PrP Sc为模板,转变为PrP Sc并生成PrP Sc二聚体,同时释放出来的蛋白X能继续与PrP C结合形成PrP·-蛋白X 复合物。
PrP Sc二聚体一部分可分解为非感染性的单体,进一步与PrP·-蛋白X结合并使PrP·转变成PrP Sc分子;而大部分则积聚在一起,造成潜伏期朊病毒滴度不断上升。
2.2.2.成核-聚合形式[4]一个PrP Sc可以与一个PrP C分子结合产生一个PrP C-PrP Sc异二聚体(het-erodimer),然后该异二聚体转化形成2个PrP Sc分子,在下一次循环中结合2个PrP C分子,形成可与4个PrP C结合的4个PrP Sc分子,它们再结合4个PrP C分子,不断恶性循环,最终使朊病毒的数量呈指数式增长。
2.3.PrP Sc由细胞大量产生后,由于具有有限的抗蛋白酶的能力而能在蛋白酶数量相对较少的细胞表面积累[6]。
2.4.ctm PrP的生成PrP C在运输到细胞膜前,在跨越内质网膜时,可形成三种拓扑结构不同的蛋白质——sec PrP、rdm PrP和ctm PrP,其中sec PrP以GPI锚镶嵌于内质网内侧膜上,而rdm PrP和ctm PrP分别以N端和C端穿越内质网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