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丛神经成像MR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腰椎静脉丛三维增强MRV成像初步探究

腰椎静脉丛三维增强MRV成像初步探究

中文摘要,前言f性管内静脉丛又称BatSong静脉,是椎静脉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硬膜外间隙,是椎管内血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椎管内静脉丛的研究早在19世纪Breshet等解剖学家就已经开始。

神经放射学家如Batson在20世纪40一50年,通过阴茎背侧静脉造影方法对椎管内静脉丛显影,详细阐述了椎管内静脉丛和硬膜外间隙的解剖结构,并对其与椎神经根的关系及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又开始经腰升或股静脉对椎管内的静脉丛造影,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目前有关椎管内静脉丛的M眦报道日渐增多,但由于扫描方法的缺陷,椎管内静脉显示率尚不甚理想,而且对椎管内前静脉宽度的测量方法不够准确。

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是磁共振血管造影中的一种方法。

目前广泛用于肝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的检查。

在腰椎的检查,仅动静脉畸形有3DMRV扫描的报道,对腰椎管内静脉丛的研究仅见2DMRV的报道。

协研究旨在利用MRV这一技术优势,采用三维增强扫描方法,明确腰椎管内静脉的解剖结构,初步测量正常人腰段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和正常值的范围,为进一步进行椎管内静脉丛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并且通过常见腰椎疾病的MRV检查,尝试探讨椎管内静脉丛的异常表现。

fl材料与方法选择2000年10月~2002年3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MR增强扫描的受检者89例,其中男54例,女35例,年龄12~80岁,平均44.99岁,其中腰椎椎管正常志愿者62例,腰椎疾病患者27例。

病例组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腰椎多发转移瘤4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布加氏综合征l例,椎体结核2例,右肾巨大肿瘤致下腔静脉阻塞1例。

扫描方法:本研究使用日本东芝VISARTl.5T超导MR扫描仪,平扫时先行常规腰椎矢状T2wI、T,wI、横轴位T2W扫描,然后进行MR增强扫描,从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马根维磁0.2mmol/kg,注射速度为3ml/s,持续10~20秒。

MR成像技术在腰骶部神经根及神经节中的应用

MR成像技术在腰骶部神经根及神经节中的应用

9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9月 第2卷第17期腰腿痛位中老年常见临症,多由腰骶部神经根、神经节损伤或压迫造成。

有证据显示[1],腰骶部脊神经走行复杂,故腰骶部病变,如椎体、椎间盘等病变均可影响神经根走行而引发神经根性症状。

MR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利用神经根及神经节成像对腰腿痛进行诊断[2]。

由于神经根走行迂曲、形态复杂,常规MR检查序列难以全面显示神经根全貌,如何全面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根成为临床影像科难题。

本研究以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腰腿痛患者为例,探析MR成像技术在腰骶部神经根及神经节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5月—2017年12月共78例腰腿痛患者前来我院就诊,其中男33例、女45例;年龄27~78岁,平均(58.21±7.94)岁;患者均存在腰腿痛或伴一侧(或双侧)下肢发麻与疼痛,症状持续时间2个月~4年,平均(2.6±0.71)年。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MR检查,所用设备为西门子Verio Dot 3.0T,用TIM多通道脊柱表面线圈。

常规扫描包括T1矢状位、T2矢状位、椎间盘T2横断位。

在常规扫描基础上加做冠状位3D-FS-FLASH序列、STIR序列和3D TrueFISP 序列。

①3D-FS-FLASH加脂肪抑制冠状位扫描:TR:10.3,TE:min fill,矩阵:320×256;层厚1.2~1.6mm;层间距:0;FOV:22cm;②STIR脉冲序列冠状扫描,TR:3500ms;TE:40ms;层厚:2mm;层间距:0;FOV:22cm;③3D TrueFISP序列:TR:4.2ms;TE:minimum;层厚:1.2~1.6mm;层间距:0;FOV:22cm。

将所得图像数据传至ADW 4.2后处理站,作多平面MPR重建、最大强度MIP显示神经根、神经节。

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并给出最后结论。

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eurographyofthelumbosacralplexu...

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eurographyofthelumbosacralplexu...

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eurographyofthelumbosacralplexu...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拥有500例病例征象+讲座来源:jxradiologyHongWei ZHAO 译Learning objectives本文是为放射技师,放射科医师和住院医师提供一种关于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的实用方法。

具体说,就是讨论MRN的成像规范,伪影和误区,以及临床应用。

Background腰骶丛(LSP)由腰丛和骶丛组成。

腰丛由TH12,L1,L2,L3和L4神经根的腹侧支组成,而骶丛包括L4,L5,S1,S2和S3的腹侧支组成。

腰骶丛支配大部分骨盆及双下肢结构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诊断腰骶丛病变主要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肌电图(EMG)检测,而CT用于评估肿瘤并指导活检。

MR神经影像(MRN)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技术,用于周围神经的评估。

由于其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度,MRN提供了其他成像无法获得的解剖信息(图1,2)。

图1:DWI-STIR序列的冠状位和矢状位薄层MIP图,b值为800s/mm2。

MRN可以最佳地展示LSP的神经根和分支,提供用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解剖信息。

图像是在1.5T MRI采集。

图2:冠状位薄层MIP 3D DESS(A)和矢状位薄层MIP 3D DESS(B)。

这些重组图像清楚地显示了LSP及其组成,提供了很好的解剖细节。

图像是在3.0T MRI采集。

目前,MRN在评估腰骶神经丛及其相关病理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归功于近期硬件、软件和新的成像技术的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技术限制,如磁场不均匀性,大FOV和强的血液信号,可能模糊或模仿病理(图3),对腰骶神经丛的MRI检查仍然具有挑战性。

图3:冠状位薄层MIP 3D-STIR。

来自流动血管的高信号可以模仿或遮盖病变。

图像是在1.5T MRI采集。

Findings and procedure details成像参数场强•3T MRI是首选,与1.5T相比,它们提供更高的信噪比SNR,这可以产生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或更快的采集时间。

3D MEDIC和3D SPACE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根的一致性对比研究

3D MEDIC和3D SPACE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根的一致性对比研究

$$Feb.2021Vo . 42$No. 12021年 2月 第 42 卷$ 第 1 期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doi : 10. 3969/j. issp. 1006-7795. 2021. 01. 022]・临床研究*3D MEDIC 和3D SPACE 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根的一 致性对比研究孙峥1!2孔超3鲁世保3陈海%笪宇威%张苗1>2卢洁心(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53; 2.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 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北京100053; 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摘要】 目的 验证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three dimensional multi-echo data imagine combination with selective water excitation , 3D MEDIC WE)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three dimensional sampling peS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byusing d/ferent Uip angle evelu/on , 3D SPACE STIR )序列在腰骶丛神经根成像中的可行性和重复性。

方法 将55例受试者分为腰椎无异常表现的正常对照组(20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c hernm/on , LDH )组(20例)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症(ch/nw inUamma"/ demyelinating polyradwuloneuropathy , CIBP )组(15例),分别应用两种腰骶丛神经根成 像,评价图像质量参数信噪比(signal " noise ratio , SNR )、对比噪声比(contrast " noise ratio , CNR )和对比度(contrast ratio , CR ),并验证正常对照组、CBP 组和LDH 组测量神经根直径的一致性。

正常腰神经根磁共振神经成像临床影像学特点研究

正常腰神经根磁共振神经成像临床影像学特点研究

正常腰神经根磁共振神经成像临床影像学特点研究丁一; 杨晋才; 张黎明; 杨再松; 尹鹏; 刘畅; 许春阳【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0)005【总页数】7页(P769-775)【关键词】腰神经根; 磁共振神经成像; Kambin安全三角; 影像学测量【作者】丁一; 杨晋才; 张黎明; 杨再松; 尹鹏; 刘畅; 许春阳【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北京 1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随着对腰骶椎退行性改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已将腰神经根受到机械性压迫作为引起腰骶及下肢放射痛的首要原因[1]。

腰骶神经根自硬脊膜囊的前外侧穿出,在椎管内斜向外下走行,由椎弓根下经椎间孔出椎管。

突出物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的起始段,或将离开硬膜囊进入单独神经根鞘的马尾神经。

弄清神经根的位置以及与椎体的相对关系,不仅有助于解释临床症状,也对术中保护神经根有着实用意义[1-3]。

特别是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入路过程中的神经损伤合并症日益增多,Jacquot等[4]报道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手术的神经损伤合并症发生率为12.3%。

因此,学者们开始围绕腰骶神经根的走行、位置、毗邻作了大量实验及观测,其中利用尸体标本或CT检查进行腰骶丛参数测量在国内外已有报道[4-6],脊柱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神经走行与毗邻结构,充分反映骨性椎管、韧带、软组织等与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

因此,磁共振技术成为显示神经根的最佳技术。

但借助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imaging,MRN)进行测量的文献报道较少,特别是针对国人。

通过磁共振神经显像对国人的腰骶丛神经影像的解剖参数进行系统、全面的测量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术中避免神经根损伤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普通CT和MRI 常规断面成像不能明确诊断,通常需要行磁共振腰骶脊神经根成像来明确。

通过磁共振脊神经根成像,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腰骶部脊神经局部解剖信息,非常清晰而且直观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根走行,明确神经根受压情况,避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漏诊。

本研究综述了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标签:磁共振;神经成像;神经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患者痛苦大,如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对患者生活工作均可造成较大影响。

多数患者有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常见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详细准确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腰椎X线片及定位准确和高分辨率CT扫描和MRI即可明确诊断。

但如遇到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则容易漏诊或误诊。

1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诊断困难Wang等[2-3]研究显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是指突出或脱出的髓核或碎裂的纤维环等椎间盘组织位于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椎弓根外缘以外,机械性压迫或炎性刺激同序数的神经根,造成同序数的神经根支配区域剧烈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合并腰骶部疼痛,同时伴有受损神经根支配区域不同程度的皮肤感觉或运动功能损伤。

它属于一种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分为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

过去,部分患者有明显坐骨神经痛症状,但普通CT扫描和MRI常规断面成像未能明确显示腰骶神经根受压,Aaron等[4]认为这类患者因而被误认为“梨状肌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L4~5、L5/S1,多伴有椎间盘的退变,Buirski[5]报道有66%的椎间盘在磁共振T2加权像中信号强度下降,以低信号为主。

正常腰丛磁共振神经成像研究

正常腰丛磁共振神经成像研究

熏庆医科大学学报20够年第33卷增刊1l J oum a l of C h ong qi ng M ed I caI U n.Ⅳer s峙2∞8.V oI-33No.s1)一67一临床研究文章编号:0253—3626(2008)8l-0067_03正常腰丛磁共振神经成像研究赵剑婷-,品发金z,谢鹏(重庆嚣秘大学附溪第一蓬陵¨枣经肉辩;2激鸯手拜,重庆勰∞16)【摘要】目的:比较正常腰丛神经的磁共振神经成像(M a舭et i c r e s ona J l c e neum目r aphy,M R N)测量数据和大体标本的麓异。

方法:对健康体稔袭3捌(男19铡,女ll倒)行腰丛神经M R N稔雀,测量右绷藤器的腰神经掇、辨经节、神经卡及股神经的短轴径线及神经虢肉信号院;解割并测爱尸俸右翻溪丛神经L2~5神经缀、神经节及李枣经于、羧神经酶形态、大小。

院较掰获得的M RN测量数据和尸体解剖测量数据。

结果:M R N可清晰湿示L2~5神经的走行,神经节量圆或椭圆形膨大,横径大小约为3~6m m,神经根及干呈条状,边缘光滑,横径大小约为2~5m m,神经节信号高于神经根和干。

所获得数据与尸体解剖测量数据之问有可比性,两者光疆著的统诗攀麓募。

结论:糕鼗嚣胃溥曦显示腰丛享枣经及主要大分支,英测量值霹反映壤丛毒争经改变,露震于溪丛幸孛经疾病程发育异常的诊断标准。

【茨键词】腰丛神经;磁共振成像【中国图书分类淡分类号】R74l【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一08—29M agnet i c r e s O n a nc e neur O gr aphy O f I um bar pI e xus i n he aI t hy peO pI e殁MD鼻肌一£i,缓,e£越(鲫娥掰蹴矽麓姗蛔,£耱疑措£麟羡蹴蠢渤妒彝瘀,蕊。

n鼗i粥藏蕊奎溉泌强毋,【A bst r act】O锄伽兢移e:To C om pa r e t l l e di珏每r ene e bet w ee n小e d如of no r m a l1um ba r pl e xus n e r v e m e a sur e d t l Irou痨m agnet i c m son a nce neur0舯phy(M RN)w i t}l speci m en.d知黝d3:V ol unt∞rs of30healt l ly l um ba r pl ex us ner佗ca L8e8(19m a l es a nd l l fe—m al es)w e re sel e ded,l o m eas l l r e t he sh哦s ha f£l i ne a nd ne ur om us cul ar嘲黔al m t i o0f t he矗曲t no珊a l l um bar ner ve舯ot,ga n_毋i a,ne珲£a n莲国e f em o蠢ner ve s差em,a f掇|o薹ny a珏d国e8s珏糟翔e n耘《癞e蠢g弧l um b甜pl e x柱s12~5n哪e黝l,彰黻番遮基珏d nenr e st em,f em or a l n e r v e m o r ph ol og y a nd si徽.And co m pa r i80n0f M R N m ea sur em e n t dat a aJ l d叫t opsy m ea sur em ent dat a w er e conduct ed.j跑s“£括:M R N coul d cl e ady s how12—5nen,e cour se,gan垂i on be i ng c ir c le0r0v al enl ar gem ent,w i t h t l l e8i ze ab out 3~6m m;a nerve瞅and st e m di s pl aye d s蜮ps脯d雅l∞瞧edge,w娃漱e s i ze a b ol ll2—5m m,ne r她&st i val s i卵al弦m o玲融a n壤e n e r v e r∞£an d s沧m.礤l ef e w a S no骞i辨逶c ant s镳癞矗e蠢d i f&他nce w i氆矗e e o翔p戤abi l i玲be撕ee n氇e确摭{ned da组a nd al Jt op s y on e8.国坝嘞博蕾D竹:M R N ca∞cI ea dy s how l u m ba r pl exus a nd m a j or br anches;i协m e a8ur e d val ue c a n r e n e m ch an ges i n l u m ba r pl exus.I t i s pos si bl e f or di agno s t i c c ri t er ia of t he1um ha r pl ex us n e r v e di s eas es a nd dys pl a si a.【K ey砰。

正常成人腰骶段神经根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

正常成人腰骶段神经根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

正常成人腰骶段神经根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李丽艳;赵伟;褚丽娟;郭云志;申国强;周顺科【摘要】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and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 in evaluation of L4, L5, S1 nerve roots of normal adults. Methods: Twenty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tudied with Philips Achieva 3.0T magnetic resonance scanner. 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 (PROSET) and DTI fusing images were use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and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of region of interest (ROI) on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bilateral L4, L5 and S1 nerve roots were measured, DTT were also performed. Results: Twenty volunteers were successful reconstructed by PROSET, DTI and DTT. L4,L5, S1 nerve roots could be shown clearly on PROSET and the DTT map. Average FA and ADC valu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on L4, L5,S1 were0.56±0.10 and (0.94±0.53)mm2/s, 0.52±0.11 and (1.07士0.50)mm2/s,0.48±0.11 and (1.18±0.45)mm2/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bureau,No.20143709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iffusion tensor parameters between bilateral nerve roots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FA and ADC values among L4, L5 and S1 nerve roots at the same level (P <0.05). The variation of FA value was with L4 >L5 >S1 trend, while the ADC value was with L4 <L5 <S1 tre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FA and ADC values among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ame nerve root (P<0.05). The variation of FA value was with pre-ganglion >ganglion >post-ganglion trend, while the ADC value with pre-ganglion <ganglion <post-ganglion trend. Conclusions: DTI and DTT on L4, L5,S1 nerve roots of normal adults are feasible. PROSET,DTI and DTT fusing images can be used to displa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erve roots and provid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nerve root diseases.%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O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和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三个不同水平设定兴趣区(ROI)测量左、右两侧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进行神经根DTT.结果: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PROSET、DTI及DTT均成功,可以清晰显示 L4、L5、S1神经根,测量其 FA及 ADC的均值分别为0.56±0.10和(0.94±0.53)mm2/s,0.52±0.11和(1.07±0.50)mm2/s,0.48±0.11和(1.18±0.45)mm2/s;各神经根相同水平左、右两侧的FA值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神经根ADC值除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水平各神经根之间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L4> L5>S1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同一神经根在三个不同水平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节前<神经节<节后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结论:正常成人L4、L5、 S1神经根DTI 及DTT是可行的,与PROSET融合图像能够显示神经根走行并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选择性激励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神经根【作者】李丽艳;赵伟;褚丽娟;郭云志;申国强;周顺科【作者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常规CT和MRI难以显示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形态及走行全貌,无法对神经根进行定量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骶丛神经成像 MR研究进展
腰骶丛神经损伤引起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然而腰骶丛神经走行迂曲,解剖结构复杂,常规临床及电生理检查难以明确病变,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
分辨力,能清晰显示腰骶丛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目前成为评估腰骶丛神经
病变的理想检查手段。

近年来,随着MR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成像技术应用于
临床,本文就腰骶丛神经成像MR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常规MR序列
目前腰骶MR检查的常规序列包括矢状位 T1WI、T2WI、FS-T2WI及轴位T2WI,这些序列对椎间盘、髓核以及脊髓的形态及信号变化显示效果较好,然而由于腰
骶神经自身的解剖学特点,常规序列对腰神经细微结构显示欠佳,而且缺乏对腰
骶神经根形态的全面显示,忽视了神经根受压后产生的一系列改变,部分患者的
临床表现与常规序列影像改变不符,进而造成诊断困难[1]。

2 多种MR神经成像技术
2.1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体部成像序列(DWlBS)
DWlBS [2]实质是将扩散加权成像(DWI)、平面回波成像(EPI)、脂肪抑制(STIR)及敏感编码等多项技术相结合,从而得到很好的背景信号抑制,以获得
较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图像。

DWlBS使腰骶丛神经显示为均匀一致的高信号,神
经节显示为更高信号,其后处理过的图像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神经的形态及走行情况。

DWlBS[3]可测量神经结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腰骶丛神经病变提供
定量诊断指标,对腰骶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2扩散张量成像(DTI)
DTI技术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探测组织的
微观结构,达到研究功能的目的。

DTI[4]中常用参数包括平均弥散率、部分各向异
性指数、相对各向异性、容积比指数等。

有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椎间盘纤维环图形
态与其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且其各向异性指数、平均弥散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但是由于DTI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容易受脑脊液的波动、呼吸运动的伪影、局部骨结构造成的磁场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像,限制了其在腰骶部脊神经中的应用。

2.3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
DTT[5]是利用 DTI 扫描所获得的二维原始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按照神经解剖
定位,用
种子法标记纤维束走行,再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重组为三维立体结构,实现
在体内查看和评估神经纤维束走行、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技术。

在神经外科术前计
划的制定及指导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腰骶神经卡压时 DTT 上表现为连续完整的
腰骶神经纤维束出现凹陷、切迹或者断裂,病变侧腰骶神经根排列结构稀疏、不
规则,神经根局部增粗、神经纤维束紊乱。

然而由于DTT对运动、磁场的不均匀
性极为敏感,脑脊液波动、局部骨结构也影响其在腰骶部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目
前临床应用不多。

2.4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PROSET)
PROSET [6]是一种选择性激励技术,利用水和脂肪中的质子在相同磁场条件下
共振频率的不同,有选择的激发水或脂肪的共振频率,获得清晰显示水或脂肪的
高对比度影像,可以清楚显示硬膜囊、神经根鞘袖的外形及神经节和部分节后神
经纤维的形态,是目前腰骶丛成像的常用序列,但其缺点是椎旁小静脉丛的显影
且与神经根重叠,影响对神经根的观察。

2.5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 SPACE STIR)
3D SPACE STIR是基于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演化而来[6-7],在获得对比度的
同时,提供快速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

其避免了常规TSE序列长回波链信号衰减
带来的模糊效应,加快了采集速度,可在短时间内得到重T2图像,尤其提高了
层面选择方向的分辨率,实现薄层扫描及任意方向和平面的图像重组,从而图像
信噪比提高,成像速度加快,但是软组织对比差,实质性脏器内部的实性病变不
易检出,对磁场不均匀比较敏感,易产生条纹状伪影。

2.6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3D MEDIC WE)
3D MEDIC WE[8-9]其序列本质为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在同一重复时间内采集多个时间点的回波数据,增加带宽,加快采集速度,可有效抑制动脉搏动伪影,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在减轻磁敏感伪影的同时,有效提高空间分辨力和对比噪声比。

然而3D MEDIC WE序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在神经根、肌肉、椎体、间盘、脂肪等组织成分不如SPACE序列。

2.7 IDEAL 序列
IDEAL 序列[10]属于重T2加权成像技术,它主要采用一种全新的Dixon法水脂分离技术。

图像的质量和信噪比较高,组织对比度及边缘锐利度较好,而且脂肪的抑制程度也明显提高。

将 IDEAL 序列应用于腰腿痛患者的腰骶神经根成像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神经根受压的征象,还可以根据受压特点评估受压的程度。

然而IDEAL 序列对场强的均匀度要求高;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尤其对于肥胖者,容易产生较高的射频能量吸收率,对于严重疼痛不能耐受者,容易产生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因此在扫描前必须向患者交代必要的准备和要求。

综上所述,MRI成为腰骶神经丛病变显像的理想检查手段,多种MR腰骶神经成像技术对于腰骶神经丛显示均具有一些优势,当然由于设备和患者等原因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各家医院在保证图像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MR成像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妍, 秦毅, 刘继华,等. 腰骶神经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3):361-363.
[2] 王庆征, 惠毅毅. 腰骶部脊神经MRI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61-264.
[3] 高立, 梁碧玲, 张赟, 等. 扩散加权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8(12): 1655-1658.
[4]肖文丰, 黄莹, 李传亭. 腰骶神经丛病损MR弥散张量神经成像研究进展[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24(11):2010-2013.
[5] 许铖龙, 于静红.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 2016(15):1096-1099.
[6] 孔梅, 夏好成, 许蕾,等. SPACE在诊断腰骶神经根病变的临床应用[J]. 放射学实践, 2014, 29(10):1217-1220.
[7] 马国骏,张建军,赵秋枫,李琼,姚晔,王嵩. 磁共振3D神经成像对腰骶丛显示的对比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26(7):1157-1159.
[8] 包雪平, 顾美芳. 腰骶部神经根和神经节MR成像技术探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3):417-420.
[9] 李爽, 孙峥, 孙思远,等. 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磁共振序列在腰丛神经根成像的对比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 29(9):1548-1552.
[10] 孙莉华, 宋云龙, 王东,等. 3.0T MRI IDEAL序列对腰骶神经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2):135-139.
基金项目: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SYSD2018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