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式教案北师大版

认识分式教案北师大版
认识分式教案北师大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认识分式》第2课时教案2

《认识分式》第2课时教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了解了分式的概念,在小学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可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在上节课已初步掌握了类比的学习方法,在前几章中还学习了分解因式,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约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分式的的基本性质时,可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要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对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 2.通过对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知识准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课堂反馈——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 知识准备 活动内容: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问题:2 163 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分数的约分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类比来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事项: 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较好,基本能说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第二环节 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通过对上题的回答,来回答本题,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同伴讨论交流,从而归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问题:你认为分式a a 63与2 1相等吗?mn m 2与m n 呢? 活动目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推理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明白类比的理由是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注意事项: 通过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可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但学生只想到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不容易想到整式,另外这个整式不能为零,老师要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 第三环节 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 例1、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0(22≠=y xy by x b (2)b a bx ax = 例2、化简下列分式: (1)ab c ab 2 (2)1 2122+--x x x 活动目的: 通过例1加深学生对分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例2让学生了解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分子和分母已没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公因式,并学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使结果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注意事项:

初中数学《分式》单元教学设计以与思维导图

分式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八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本章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的研究。 2.分式是对分数的进一步抽象------字母的意义 3.分数的讨论框架的继承------小学时分数都研究哪些性质? 4.从实际意义或者问题解决上,分式也是分数的实际意义的抽象------列方程解应用题 5.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小学分数的了解情况,特别是是否还记得分数的性质框架 6.分式的基础是分数、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同时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约分; 3.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4.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理解其算理; 5.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及分式的通分; 6.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归纳分式方程的概念; 7.经历探索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根的合理性; 8.用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反映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分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掌握分式的符号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3.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4.经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和通分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分式运算能力,培养学习学习中转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 5.经历“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认识分式(1)》教案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是表示 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以一个“土地沙化”的图片情景引入 问题情境(1)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0 hm2,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 hm2,结果提前完成原计划的任务.如果设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 hm2,那么 1)原计划完成造林任务需要多少个月? 2)实际完成造林任务用了多少个月? 问题情境(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某一时段内的统计结果显示,前a天日均参观人数35万人,后b天日均参观人数45万人。这(a+b)天日均参观人数为多少万人? 问题情境(3)文林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元,现每册降价x元,当这种库存的图书全部售完时,其销售额为b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文林书店这种图书的库存量是多少?

2.自主探索 (1).对前面出现的代数式如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x 2400302400+x b a b a ++4535x b a -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的概念 (2).检测概念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a 2 b 2a+b x x 42 a+3m π-2x x x -+413.练习提高 1.例题(1)当 a =1,2,—1时,分别求分式 1 21-+a a 的值; 解:当 a =1时,121-+a a =11211-?+=2 自己试试看,完成当a=2,-1时,求 分式 121-+a a 的值。 例题(2)当 a 取何值时,分式1 21-+a a 有意义? 解:由分母2a —1=0,得a =0.5, 所以当a 5.0≠时,分式 1 21-+a a 有意义。 例题(3)x 取什么值时,分式121-+a a 无意义? 解:由分母2a —1=0,得a =0.5, 所以当a =0.5时,分式1 21-+a a 无意义。 2.补充例题x 取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1)522-+x x (2)4 22+-x x 3.归纳总结 (1)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分母等于零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母不等于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分子等于零且分母不等于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5.1《认识分式》优质教案

《认识分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中分母不能为0是分式成立的条件. 2、使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恒等变形. 二、过程与方法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符号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式的特点;掌握分式基本性质的内容,并有意识地运用它化简分式. 教学难点: 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能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整式吗? x 2+xy+y 2 -3x 2y 3 5x-1 a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整式有a ,x 2+xy+y 2 ,-3x 2y 3 ,5x-1, 说一说 、 、 与上面的整式有什么区别.引出本课主体----认识分式 二、新课学习 2m n -a 9a 1-m 3 m 3 2m n -a 9a 1-xy y xy y

(一)探究分式的概念 1、出示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0hm2,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hm2,结果提前完成原计划的任务.如果设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hm2,那么 (1)原计划完成造林任务需要多少个月? (2)实际完成造林任务用了多少个月? 师生共同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下: 原计划完成造林任务需的时间=固沙造林总公顷数÷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数量 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30=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 根据分析列出方程: (1),(2) 2、做一做: (1)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某一时段内的统计结果显示,前a天日均参观人数35万人,后b天日均参观人数45万人,这(a+b)天日均参观人数为多少万人? (2)文林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元,现降价x元销售,当这种图书的库存全部售出时,其销售额为b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文林书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三角形重点题型练习

认识三角形专项复习 一、图形的分类 1、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三角形具有()性,四边形具有()性。 3、我们学过的图形可以分为()图形和()图形。 4、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四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3、()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大的角是80°,那么这个三角形可能是()。 A. 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5、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6、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A、钝角 B、锐角 C、直角 7、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78°,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三角形。

∠1= ∠1= 8、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78°,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三、三角形内角和 1、把两个一样大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2、用两个一样大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拼成的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3、五边形可以分成()个三角形,所以内角和是();八边形的内角和是()。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等于第三个内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5、列式计算。 6、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一个底角是36°,它的顶角是();如果一个顶角是36°,它的底角是()。 7、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8°,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另一个角是()度。 8、一个三角形其中两个锐角之和是70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9、如果其中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10、这是三块被打碎的玻璃,你知道它们原来是什么三角形么? ()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认识分式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5.1《认识分式》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一类量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3.会求分式的值,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式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难点:分式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我们先试着解答下面的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4个月完成任务,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多少公顷?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____________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____________个月.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生:根据题意,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是:实际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4=原计划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1) 生: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也可以是: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30=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2) 师:这两位同学真棒!在这个问题中,谁能告诉我涉及到哪些基本量呢?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涉及到了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

时间. 师:如果用第(1)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应如何设出未知数呢? 生:因为第(1)个等量关系是工作时间的关系,因此需用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表示出工作时间.题中的工作量是已知的.因此需设出工作效率即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 公顷.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回答上述几个问题. (教师可巡视同学们回答问题情况). 生: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 x 2400个月, 实际完成一期工程需240030 x +个月, 根据等量关系(1)可列出方程: 24002400430x x +=+. 师:同学们可接着思考:如何用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列方程呢? 生:因为等量关系(2)是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应设出工作时间.不妨设原计划x 个月完成一期工程,实际上完成一期工程用了(x -4)个月,那么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为x 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4 2400-x 公顷,根据题意可得方程4 2400302400-=+x x . 师:同学们观察我们列出的两个方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们设出未知数后,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列出几个代数式,表示出我们需要的基本量.如2400x ,24004x -,30 2400+x .这些代数式和整式不同.我们虽然列出了方程,但分母中含有字母,要求出它的解,好象很不容易. 师:的确如此.像 240024002400430x x x -+,,这样的代数式同整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是以分数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是不同于整式的一个很大的家族,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式.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分式,相信同学们只要去认真了解分式家族中每个成员的特性,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很迅速准确解出上面两个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型;体会分式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探究新知】 1.通过实例理解分式的意义及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优质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优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3 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三角板,直尺一张白纸教师准备: 课件三角板大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 (见下页)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与时量(一)导入,初步回忆三角形( 3分钟)程序与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设计意图教学方法教具媒体与板书图片导入,在书本图片中找出三角形。 同学们,你们认识三角形吗?那么请从这幅图片中找找三角形找出图片中的三角形让学生脑海中重现三角形的形象多媒体演示法课件展示: 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三角形吗?红领巾、三角板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引出 1 / 4

课题谈话法板书: 认识三角形二、探究三角形特征(10分钟)描绘三角形自画三角形 1 翻到数学书第 52 页,观察最上面的四幅图。 请同学们用一支铅笔沿着你看到的三角形的边缘勾画出来吧。 2 比着图大家会画三角形了,如果给你们一张白纸,你能在上面画一个你心目中的三角形吗? 1 找出三角形,并描绘出来 2. 画出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画法,找出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稍后加以对比自主操作法学习法板书: (三角形) 1 在展示台上展示不同的三角形,和自己画的比较 2 知道他们都有角、顶点和边。 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呢? 3 小结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角1、虽然他们的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呢? 3 经过观察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学生回答: 1、有角、顶点边。 2、抽学生到黑板上标出边 ----顶点----角,三角形有 3 条边,3 个顶点,3个呢,。

数学八年级下册《认识分式》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认识分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共二个课时,它分为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其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整章的中心与灵魂,是整章的重点,可类比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分数,其实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其中包括整式与分式等数量关系.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整式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用整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分式的概念及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知识准备 活动内容:温故而知新 问题:下列子中那些是整式? a , -3x 2y 3, 5x -1, x 2+xy +y 2, ab c m a a y xy n m ,3,19,,2-- 活动目的: 因为分式概念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从而获得分 式的概念,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整式的概念. 注意事项: 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找出哪些是整式,有些学生会简单的认为“分数”形 式的代数式不是整式,其实这不是判别的关键,而是看分母中是不是含有字母。 第二环节 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认识分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认识分式》教学设 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认识分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分式与分式方程》的内容,共两课时。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分式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了整式、因式分解基础上进行的的,是下一步学习分式的性质、分式的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前提,所以分式的概念及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分式与分数类似,所以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采用了类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一类量的数学模型,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在课题引入时从实际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分数,其实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其中包括整式与分式等数量关系.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整式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

了用整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 本节共分2个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了解分式的定义以及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分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一类量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3、会求分式的值,理解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及值为零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观察——类比——合作交流——概括、归纳——辩证”的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思维,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学科的一些核心素养,如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对研究问题时的引领作用,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初中数学_认识分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分式》教学设计 执教者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分数,其实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其中包括整式与分式等数量关系.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整式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用整式表示现实情

境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本节课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体会分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团队合作,小组交流的意识,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认识分式》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学生已有的分数概念,对比着引出分式的概念,然后通过与分式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最后运用上述知识讲解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学习这些内容把学生对“式”的认识扩充到了有理式范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恒等变形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学好本章知识也为今后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铺垫.教授本章知识所用的类比、转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于数学大众化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 评测练习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认识分式教案

《分式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分式和整式 2.体会分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掌握分式有无意义及值为零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及分式的基本性质,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约分. 难点:正确识别分式是否有意义,把分式化成最简以及找最简公分母.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问:什么叫做整式?

答: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单项式——数与字母的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 的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二)情境引入,导入新课1——分式、有理式的定义 问题: “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m, 90, b, n, a-x, 180(n-2), 请你任选其中的两个, 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 合成四个代数式; 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请说一说。 9090180(n?2)……学生:,,a?xnn问:它们有 什么共同特征? 答:类似分数,分母中都有字母. 问:他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答:整式的分母中不含有字母. 2.分式的定义: A B B且除式 . 的形式除以整式如果整式AB, 可以表示 成A B(fraction).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式子分式为 . 叫做分式的,

A其中,叫做分式的 B.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注意:关于分式的几点说明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 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为零. 2.分数线有除号和括号的作用,如: x?1 (x -3) . x -1) ÷可表示为(x3?(三)例题讲解 1 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例1yb422a3?a.(6);(7);(4);(5);(2)-;(3)(1); ?y2x?5153x?2ab22a?a和是整式.而-提示:π是表示圆周率的一个特定字母,是一个常数,因而?5315 (6).(4)、(5)、、(2)(3)、(7),分式是(1)、解答:整式是观察其分母中有无字点评: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 母,分母中含有字母的是分式.1x?分式吗?是思考:代数式是1x?1?a的值;2时,分别求分式 2 ⑴当 a =1例,a21a?有意义?⑵当 a 取何值时,分式 a2312?1a???4?222a a =1时解:⑴①当 1?1a?1;1??②当 a =2时122a? 0,≠≠⑵由 2a 0,得a 1?a都有意 a 所以当取零以外的任何数时,分式 a2. 义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分式 教案

《1 认识分式》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分式产生的背景和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符号感. 2.培养学生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分式的形式B A (A 、 B 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中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得为零. 2.掌握分式基本性质的内容,并有意识地运用它化简分式. 教学难点: 1.分式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2.分子分母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先试着解答下面的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4个月完成任务.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多少公顷?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 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____________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____________个月;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生]根据题意,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是:实际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4=原计划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1) [生]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也可以是: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30=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2) [师]这两位同学真棒!在这个问题中,谁能告诉我涉及到哪些基本量呢?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涉及到了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如果用第(1)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应如何设出未知数呢? [生]因为第(1)个等量关系是工作时间的关系,因此需用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表示出工作时间.题中的工作量是已知的.因此需设出工作效率即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 公顷. 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x 2400个月, 实际完成一期工程需c 302400-x 个月, 根据等量关系(1)可列出方程: 30 2400-x +4=x 2400. [师]同学们可接着思考:如何用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列方程呢? [生]因为等量关系(2)是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应设出工作时间.不妨设原计划x 个月完成一期工程,实际上完成一期工程用了(x -4)个月,那么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为x 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4 2400-x 公顷,根据题意可得方程4 2400302400-=+x x . [师]同学们观察我们列出的两个方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们设出未知数后,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列出几个代数式,表示出我们需要的基本量.如x 2400,42400-x ,30 2400+x .这些代数式和整式不同.我们虽然列出了方程,但分母中含有字母,要求出它的解,好像很不容易. [师]的确如此.像 302400424002400--x x x ,,这样的代数式同整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是以分数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是不同于整式的一个很大的家族,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式.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分式,相信同学们只要去认真了解分式家族中每个成员的特性,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很迅速准确解出上面两个方程. Ⅱ.讲授新课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

第四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明确给出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过程中,已对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及三角形概念、表示法、内角和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基于学生在上一节中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并对三角形的角关系也能很好理解.教学中注重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能应用于实践的思想,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会按边对三角形分类并掌握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现实情境引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及按边对三角形分类、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基础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自我检测。 第一环节现实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活动一 (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椭圆框内: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 )在上面的三角形中各自的边长有什么关系?有等腰三角形吗? 活动目的: 本活动在于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悟分类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将所给的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在复习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类比想到第二问,体会如何按边来分类,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认识分式教案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初三数学组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分式产生的背景和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符号感. 2.培养学生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分式的形式B A (A 、 B 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中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得为零. 2.掌握分式基本性质的内容,并有意识地运用它化简分式. 三、教学难点 1.分式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2.分子分母进行约分. 四、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 第一张:固沙造林,绿化家园,(记作§5.1.1 A ); 第二张:做一做,(记作§5.1.1 B ); 第三张:议一议,(记作§5.1.1 C );

第四张:例1,(记作§5.1.1 D ); 第五张:练一练,(记作§5.1.1 E ).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先试着解答下面的问题: 出示投影片(§5.1.1 A ) [生]根据题意,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是:实际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4=原计划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1) [生]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也可以是: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30=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2) [师]这两位同学真棒!在这个问题中,谁能告诉我涉及到哪些基本量呢?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涉及到了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如果用第(1)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应如何设出未知数呢? [生]因为第(1)个等量关系是工作时间的关系,因此需用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表示出工作时间.题中的工作量是已知的.因此需设出工作效率即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 公顷. [师]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恰好与投影片(§5.1.1 A )中设未知数的方法相同.下面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回答投影片(§ A )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可巡视同学们回答问题情况). [生]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x 2400 个月, 实际完成一期工程需c 302400 x 个月,

初中数学_认识分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认识分式(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了解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会求分式的值.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式的概念、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以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 5个教学环节:知识准备——情景引入——自主探索———课堂反馈——自我小结 第一环节 知识准备 活动内容:温故而知新 问题:1.下列子中那些是整式? ①22y xy x ++②223y x -③ y xy ④n m -2 ⑤ a ⑥ 19-a a ⑦3m 活动目的: 因为分式概念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从而获得分式的概念,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整式的概念. 注意事项: 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找出哪些是整式,有些学生会简单的认为“分数”形式的代数式不是整式,其实这不是判别的关键,而是看分母中是不是含有字母。 合作探究一、 2、下列两个整数相除如何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7÷8=_, 10 ÷ 3= 3、在代数式中,整式的除法也可以类似地表示。 试用用类似分数的形式表示下列整式的除法: (1)25÷xy=_______,6÷(a-b)=_____。 (2)一辆汽车t小时行驶s千米,则这辆汽车的速度是_____千米/时。 活动目的:学生类比分数把结果写成分式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分式形式的分析。第二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以一个“土地沙化”的问题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用式分式表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问题情景(1):面对目前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完成一原计划的任务。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个月。 问题情景(2)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某一时段内的统计结果显示,前a天日均参观人数35万人,后b天日均参观人数45万人,这(a+b)天日均参观人数为______万人? 问题情景(3):新华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元,现降价x元销售,当这种图书的库存全部售出时,其销售额为b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新华书店这种图书的库存量是_______册? 活动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型;体会分式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注意事项: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积极投身于问题情景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江西省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5.1认识分式第二课时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了解了分式的概念,在小学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可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在上节课已初步掌握了类比的学习方法,在前几章中还学习了分解因式,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约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分式的的基本性质时,可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要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对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 2.通过对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知识准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课堂反馈——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 知识准备 活动内容: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问题:2 163 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分数的约分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类比来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事项: 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较好,基本能说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第二环节 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通过对上题的回答,来回答本题,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同伴讨论交流,从而归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问题:你认为分式a a 63与21相等吗?m n m 2与m n 呢? 活动目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推理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明白类比的理由是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注意事项:

认识分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1)

1 5.1认识分式(一) 【主备人】刘丽娟 李淑琴 【集体备课】八年级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 1、下列式子中那些是整式? a , -3x 2y 3, 5x -1, x 2+xy +y 2, ab c m a a y xy n m ,3,19,,2--,16 2、问题情景(1):面对目前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完成原计划的任务。 如果设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 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 个月, 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 个月。 问题情景(2):新华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 元,现每册降价x 元销售,当这种图书的库存全部售出时,其销售额为b 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新华书店这种图书的库存量是 。 3、以小组的形式对前面出现的分式进行讨论后得出分式的概念,体会分式的意义. ? 讨论内容:对前面出现的代数式如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4、分式的定义:整式A 除以整式B ,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如果除式 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B A 为分式 5、注意:分式中(1)、分子、分母都是 ;(2) 含有字母;(3) 不能为0 二、应用活动: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2、例题讲解(1)当 a =1,2时,分别求分式 的值; 解: (2)当 a 取何值时,分式 有意义? 解: 3、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 x a b x x -+,32400,2400a a 21+a a 21+32)6(7)5(121)4(41)3(2)2(,3) 1(2a y x xy x b a a b -++-+-32)1(-x x 10 51)2(+-x x

5.1.1《认识分式》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

《5.1. 1认识分式》教学设计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王丽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通过探索实际情境,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并会区别分式与整式; 会求分式的值,并会判断分式有无意义。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探索实际情境,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并会区别分式与整式; 2、会求分式的值。 三、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实际情境,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并会区别分式与整式;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合作探究法 五、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六、教学资源及课时安排 ppT、微视频、优教班班通、作业盒子等,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虚拟学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会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通过探索实际情境,能总结出分式的概念。 【自主学习要求】

1、认真看本节任务单上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布置,明确本节课自己学习 的目的和要完成的任务; 2、阅读教材108-109页内容;并记录下来自己不会、不理解的地方,自主 进行查阅资料,或在网络上看视频学习等。 3.完成本节相应任务单上的任务,并记下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10分钟) 4.针对以上的问题如果还没有解决,可以进行小组虚拟讨论,同学之间相互提出问题或者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在QQ群里或微信群里讨论)(10 分钟) 5.再进行自主学习检测,在优教通中测试并提交答案。 6.在虚拟讨论结束后,用思维导图梳理总结本节自己的所学、所获及疑惑, 发到知好乐相应主题下。(5分钟) 时间:25分钟内完成。 第二部分:真实课堂学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根据分式的概念,区别整式与分式; 2、会求分式的值,并会判断分式有无意义。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我们学校准备组织学生a人、老师b人参观博物馆,如果博物馆的门票学生价2元/人,成人价5元/人,那么他们买门票共需要付多少元?平均每人多少元? 问:你所列的两个式子中它们之间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哪一个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你还未曾了解?那这个你不了解的式子它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设计目的:设计该情境一方面是为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式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同时,也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乂服务于生活。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情况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