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教材,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运用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词、古文、名言警句等经典文化,比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内容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化,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教材中还融入了大量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内容,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名言警句,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语言表达,更能够领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和标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与内涵阐释

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与内涵阐释
二、传统文化内涵的梳理与阐释
通过上述对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梳理 与把握,我们不得不往深层次思考,统编教材从 浩瀚如烟的传统文化典籍中选择的这些内容,到 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呢?中山大学 李宗桂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 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当增加传统文化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语
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操有着重要的价值。
表 1 传统文化在教材各板块的内容统计
板块
内容
篇数
单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9次
导语 林则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等
识字
《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等 8 篇 韵文识字
智识
专题聚焦
【编者按】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 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期《专题聚焦》栏目的 4 篇文章,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 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梳 理了统编教材中各板块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期望对一线 教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帮助。
从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体会、理解、认同、 传承与弘扬的角度来看,统编教材从能力维度进 行了很好的建构。第一学段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感知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 情: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知汉字的魅力;诵读 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阅读浅显的 人物故事、寓言故事,诵读一些与时间、气候、 节气有关的俗语,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动有趣。第 二学段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 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书写汉字,体会汉字 的结构美;诵读古代诗文,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阅读古代的人物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诵 读一些与做人、为学、做事有关的俗语、经典名句, 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学段以增强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度:欣赏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美感;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古典小说,理 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诵读一些关于 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俗语、经典名句, 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作为 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的选编研究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的选编研究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的选编研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的选编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选文的选编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工作。

本文将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选文的选编进行研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选编优秀的传统文化选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在选编传统文化选文时,首先需要确立明确的选编原则。

首先,选编的传统文化选文应当具有代表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在有限的篇幅中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选编,以展示传统文化的全貌。

例如,在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可以选编《孔子诞辰祭祀大典》这样的文章,从而使学生们了解孔子的伟大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其次,选编的传统文化选文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选编的传统文化选文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比如,可以选编一些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故事,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和寓意。

第三,选编的传统文化选文应当与课文内容相互衔接。

在选编传统文化选文时,应与课本中已有的课文内容相互衔接,以形成良好的教学连贯性。

例如,在学习《论语》中的《行过长洲序》之后,可选编《论语选》中的《公冶长》一文,进一步展开对于孔子和他的思想的学习。

总之,在选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选文时,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课本相互衔接的原则。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选编出的传统文化选文既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够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同时,为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选文的兴趣,可以在选编的传统文化选文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为例

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为例

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并以部编版教科书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智慧和价值观。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传授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体现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当前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接着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最后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具体内容,探讨如何实施这些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传统文化元素在教材中占有显著位置,不仅贯穿于各个年级的课文和练习,还通过插图、课后阅读等方式进行多维度呈现。

经典文学作品占比大:教材中选入了大量古代诗词、文言文和经典故事,如《静夜思》《春晓》《悯农》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知识系统介绍:教材通过“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系统地介绍了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民俗习惯、道德规范等,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强调德育与人文关怀: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和人文关怀,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旨在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插图与文本相辅相成:教材中的插图设计精美,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上,既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德育和人文关怀的渗透,同时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些特点使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代文言文选编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代文言文选编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代文言文选编分析
简介
该文档旨在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言文的选编情况。

通过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
代文言文。

选编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涵盖了许多不同主题的
经典文学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古代诗歌、散文和传记等。

这些选文
既具有文学艺术的价值,又能够展现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内容分析
主题多样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主题多样,涵盖了中国
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

选文内容包括了歌颂自然美、感叹人生哲理、描绘历史事件、赞扬英雄人物等多个主题,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形式多样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展现了多种文学形式。

教材中选取了古代常见的文言文体,如诗歌、散文和传记等,以及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如唐诗、宋词等。

通过这样的选编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迪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选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和道德素养。

总结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言文的选编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文学艺术价值,又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选文的分析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中广泛引入了传统文化内容,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引入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

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古代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遗产,让学生接触、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具体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如课文、习题、选段解析等,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和感悟机会。

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时俱进,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需求。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不可忽视,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广。

2. 正文2.1 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引入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引入,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和课文内容,了解和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这种引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会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文言文或民间故事等作为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通常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孝道、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中的注释和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容,教材会在课文后面加上相应的注释和解释。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 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 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一、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根据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低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对小学生应该以语文的启蒙教育为主。

进入到小学中段后,教学应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重点。

因此,语文教材的编排,应本着对低年级教材进行简化的原则,从简入繁,规避繁琐。

笔者以使用中的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综合小学语文1-6年级教材可知,根据学习目标主题要求,教材以主题?橹行慕?行单元组元,使得教材知识更加具有整体性。

一年级上册的教材重心为拼音及识字,随后从一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上册,每册教材都是由8个单元编排而成,六年级下册由6个单元构成,共86个单元。

据笔者研究分析,其中18个单元学习了我国传统文化,其比例占到全部教材的20.9%。

这些知识点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介绍。

其中语言文字类分别体现为汉字13个、童谣4首、成语263个、诗经2首、谚语27则、歇后语25句;古典文学类分别为古诗词120首、文言文45篇、古代寓言故事10则、古代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10个、古典名著12篇;历史文化类分别为历史名人故事14篇、历史事件4件、历史发展4篇;艺术文化类分别体现为、建筑艺术5篇、绘画艺术1篇、书法艺术2篇、手工艺术1篇。

由此可以看出,小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类别的传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统文化均有所涉及。

其中,语言文字类以及古典文学类所占比重最大,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

二、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分析1.语言文字类选文的分析培养学生识字、读写以及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是现阶段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文化主要表现为汉字文化以及汉语言文化。

(1)汉字文化。

据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性,教材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象形文字、图形、会意字等帮助小学生进行识字。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及呈现方式导论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及呈现方式导论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及呈现方式导论+文献综述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及呈现方式导论与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小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培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其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内容选择1.传统文学: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择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时,传统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词、曲、赋、散文等传统文学形式均可在教科书中得到体现。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中的《登鹳雀楼》、《静夜思》等,就是传统诗词的选篇。

这些课文不仅让学生们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还能通过诵读、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传统节日与风俗:传统节日和风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科书在选择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呈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春节》一课,就介绍了春节的起源、习俗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3.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择内容时,也应对此有所涉及。

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4.民间艺术与技艺:传统民间艺术和技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科书在选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涵盖诸如剪纸、泥塑、糖人、中国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和技艺。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剪纸》一课,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剪纸的起源、发展及制作过程。

二、呈现方式1.课文呈现:课文是教科书中的主要呈现方式。

通过课文,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呈现传统文化内容时,课文应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插图呈现:插图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
一、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
根据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低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对小学生应该以语文的启蒙教育为主。

进入到小学中段后,教学应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重点。

因此,语文教材的编排,应本着对低年级教材进行简化的原则,从简入繁,规避繁琐。

笔者以使用中的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遵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材的编排过程中,应遵守从简入繁的原则。

目前,使用中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如下。

在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编排中,首先以汉语拼音的学习为重点,以儿歌为依托,将拼音的学习融入到诗歌中去。

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汉语拼音后,教材的内容以识字为重点,在文章的编排上也越发的多样。

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编排中,主要是整合教材内容,形成专题形式的单元。

教材中共设立八个专题,在这些专题中,知识丰富宽泛,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知,小学语文一年级的知识学习可分为三个板块:汉语拼音、识字以及课文。

此处重点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编排中所占比例。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册都分为8个单元,上下册共16个单元。

据笔者分析的语文教材可知,16个单元中的15个单元涉及到我国传统文
化知识,占教材比重的93.75%。

例如识字单元中对于汉字文化知识的学习,讲解了汉字规律,教材中多个模块都在不断地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

笔者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分为四类:语言文字类、古典文学类、历史文化类和艺术文化类。

其中,语言文字文化分别以汉字、童谣、谚语、字谜等传统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汉字数量为2个,童谣4首,谚语6则,三字经、字谜、歇后语等为6首;古典文学类表现为古诗以及古典名著,古诗为13首,古典名著1篇;历史文化类表现为节日,节日介绍文章1篇;艺术文化类表现为手工艺术,相关文章1篇。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编排内容丰富多样。

综合小学语文1-6年级教材可知,根据学习目标主题要求,教材以主题為中心进行单元组元,使得教材知识更加具有整体性。

一年级上册的教材重心为拼音及识字,随后从一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上册,每册教材都是由8个单元编排而成,六年级下册由6个单元构成,共86个单元。

据笔者研究分析,其中18个单元学习了我国传统文化,其比例占到全部教材的20.9%。

这些知识点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介绍。

其中语言文字类分别体现为汉字13个、童谣4首、成语263个、诗经2首、谚语27则、歇后语25句;古典文学类分别为古诗词120首、文言文45篇、古代寓言故事10则、古代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10个、古典名著12篇;历史文化类分别为历史名人故事14篇、历史事件4件、历
史发展4篇;艺术文化类分别体现为、建筑艺术5篇、绘画艺术1篇、书法艺术2篇、手工艺术1篇。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类别的传统文化均有所涉及。

其中,语言文字类以及古典文学类所占比重最大,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

二、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分析
1.语言文字类选文的分析
培养学生识字、读写以及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是现阶段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文化主要表现为汉字文化以及汉语言文化。

(1)汉字文化。

据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性,教材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象形文字、图形、会意字等帮助小学生进行识字。

例如在《象形字真奇妙》中纳入的象形字学习,可通过图片以及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为例引导学生认字;在课程《日月明》中出现的“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则为会意字。

在一年级下册中,则纳入形声识字。

例如课文中出现的蜻蜓、蜘蛛等字。

在五年级教材中,对于传统汉字文化构建了单独的单元,即“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其中,编排了与传统汉字文化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汉字的演变》《我爱你,中国的汉
字》以及《甲骨文的发现》等。

在教学目标中,本单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使其对汉字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

(2)汉语言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在汉语言文化的编排上,主要包含传统童谣、《三字经》等。

其一,童谣。

童谣因其符合小学生年龄的特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应用较为广泛。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的。

在现行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童谣也有较多的收录,例如一年级上册就收录了12首童谣,在《有礼貌》中,童谣为“大公鸡,有礼貌,见到太阳就问好。

太阳公公眯眯笑,奖他一顶大红帽。

”以童谣的形式将懂礼貌的道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二,《三字经》。

《三字经》作为我国古代的启蒙教材,其中蕴含了许多的道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将《三字经》的部分内容纳入其中。

例如在教材中选入的关于孝悌的两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其次还有部分是改编后的《新三字经》,例如“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

”等,无论是《三字经》,还是《新三字经》都能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明白这些故事的内涵,从中学习到做人的道理。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典文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材对此的选择也很多,其类别主要体现在古代诗词、文言文、寓言、神话故事等方面。

(1)古诗词。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编排了56首完整的古诗以及7首完整的词。

教材中收录的古代诗词作品选题广泛,随着年级的变化,数量以及难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知识多样性的要求。

(2)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不断加工形成的书面语。

由于文言文较难理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文言文的节选较少。

在教材中,只有高年级才选入了较为容易的文言文,例如在四年级以上,才纳入了文言文名句,在五年级下册中,节选了《杨氏之子》《小儿辩日》等。

(3)古代寓言。

寓言故事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古人通过小故事的来讲道理,这些故事就是最初的寓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较多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农夫与蛇》等,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

(4)神話故事。

民族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直接关乎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建立。

在本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多种的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例如三年级教材中的课文《盘古开天地》《西门豹》等。

传统文化的沉淀,凝结了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最精华的智慧。

更是中华民族的标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不可分离,历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通过历史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的发展来展开历史文化的学习,既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区别于历史课程。

(1)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是一个人物智慧或者某个地区人们生活的直接形象反应,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被编入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中,讲述了司马光运用自己的智慧救人的故事,使学生感同身受,积极思考。

(2)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

在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中,讲述了我国国土被侵略,圆明园遭破坏的历史,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充分的认识理解,能够学到语文知识,同时充分展现我国的历史文化。

4.艺术文化类选文的分析
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作者要表达的优秀思想、生活中积极向上观点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来陶冶学生情操,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目的,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内容广泛,涉及到了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等,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传统艺术文化。

例如三年级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角度给学生
讲述了艺术文化。

通过这些传统艺术知识的学习,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传统艺术的影子,引导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去认识世界的美好。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之魂,学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在传统文化传承创造与可持续发展中负有历史使命。

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编排正体现了这一点。

笔者通过对小学教材的研究,分析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相关选文,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兰凤.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2] 丁爽.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伦理内容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3] 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xx(9).
[4] 王平.在语文教育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途径与实践探究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xx.
[责任编辑:陈国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