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神经分布图精选版

手部神经分布图精选版
手部神经分布图精选版

手部神经分布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手部神经分布图

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桡神经仅支配部分手背感觉(见图一)。

图一:手部的感觉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在腕上发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桡侧及大鱼际部感觉,主干在掌长肌深面进入腕管,刚出腕横韧带就分出大鱼际肌支,支配在鱼际诸肌(拇内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头偶尔由尺神经支配)(图二)。正中神经出腕管后,相继发出感觉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图二:手部的运动神经分布

尺神经在腕上分出一感觉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主干在豆状骨的桡侧进入尺神经管。在管内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靠桡侧,主要是感觉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深支是运动支,与尺动脉伴行,穿过小鱼际进入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间肌的浅面与掌深弓伴行,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最后支配拇内收肌,偶尔支配拇短屈肌的深头。在腕部尺神经干内,深浅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经时,可按自然分束,分别吻合感觉、运动支。

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有较多变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大鱼际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经终支支配。

有一首手部神经分布歌诀: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侧一指半;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三指半。(图四、图五、图六)

图三: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四:尺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五:桡神经感觉支配区

记得阿宣兄的博客中转载过一篇文章,谈神经传导冲动的,里面有一句结论性的话,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作用于神经可以阻断神经传导冲动。清楚了手部神经分布和各神经的感觉支配区域后,结合这一结论,高尔夫握杆时攥紧球杆或用手施于球杆较大的压力,应当属于阻断神经传导冲动的因素。而根据路上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握杆时要保证尺、桡神经传导冲动的畅通,那么大拇指、小鱼际只

能轻触球杆,以使球杆成为一个轻器械,球头质心变成鞭梢、变成针尖,人杆合一,而不应被球具商的球杆“挥重”概念误导,去感觉球头的重量。如果捏或压住球杆,肌肉互相对抗,造成屈伸肌紧张,中枢神经的指令无法传递,导致用小臂挥动球杆,挥杆的可重复性会大打折扣。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1.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的腱纤维鞘和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 snuff box: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和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动脉通过。临床意义:(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的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的管道,内有绕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肱骨围成,在大圆肌和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面的深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位于两个腱鞘之间的正中神经。临床意义: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增厚。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的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 fossa: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的三角形凹陷。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是肱桡肌;下内侧界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内容与排列:自内向外侧依次为正中神经、肱血管、肱二头肌腱、前壁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及其浅深支。其中肱二头肌腱是寻找血管神经的标志。 8.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分支伸直手指。其分支:(1)指掌侧总动脉3条,在指蹼间隙,再分为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相邻两指的相对缘;(2)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小指尺侧。 9.腋淋巴结:分布于腋静脉及其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结,按分布可以分为五群:(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引流上肢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背部、肩部和胸后壁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引流上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流注尖淋巴结;(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引流上述四群淋巴结的输出管,锁骨下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临床意义:当乳腺癌手术切除腋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其附近的神经,如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一旦损伤会致前锯肌和背阔肌瘫痪。 10.Hunter氏管(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中1/3段的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其前壁是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是股内侧肌;后壁是大收肌和长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通腘窝。内容物:前方是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股内侧肌支;中间是股动脉;后方是股静脉、淋巴和疏松结缔组织等。股三角和腘窝炎症可由收肌管蔓延。

手腕部基础解剖

手、腕部基础解剖 原创紫葫芦与解剖2018-05-11作者小墨 1骨与关节手的骨骼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和指骨14块。腕骨包括8块骨,分成近侧列和远侧列各4块。从桡侧到尺侧的顺序,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构成近侧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构成远侧列。豌豆骨与三角骨的掌面相关节,因此豌豆骨与其他骨是分离的。其他腕骨与相邻的腕骨相关节。近侧列其他3块腕骨形成了一个近侧凸的弓,并与桡骨及桡尺远侧关节的关节盘相关节。弓的凹面是远侧的陷凹,包围着头状骨和钩骨近侧的凸面。两列腕骨因此相互紧密的连接,并可运动。腕骨与掌骨腕骨、掌骨、指骨关节指骨间关节未显示腕关节运动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的运动总是放在一起考虑的,因为它们参与了所有的运动且受相同的肌肉支配。这些运动包括屈曲(约85°),伸(约85),内收(偏向尺侧)(约45°),外展(偏向桡侧)(约15°)和环转运动。2韧带、肌腱腕部的韧带与肌腱掌面屈肌腱、动脉和神经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所引起的三个半指(拇指、食指、中指的桡侧)酸痛、麻木等症候群的病症。多见于30-60岁女性。引起腕管综合症相关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包在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受到了压迫。正中神经是一条混合神经,也就是说该神经既有感觉功能,同时也

能传导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来支配肌肉的运动。正中神经负责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环指的感觉和动作。任何使得腕管内空间缩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正中神经受压。这些因素或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少见的病因如骨刺,最为常见的病因是腕管内韧带以及韧带润滑层(滑膜) 的肿胀与增厚。腕管内压力增大腕管容积减小腕管内容物增多患者常见的临床 表现感觉异常最常见的症状,拇指、食指、中指的桡侧的三个手指有蚁行感、麻木、肿胀痛,夜间或清晨明显;还常有难以形容的烧灼痛,并有肿胀与紧张感。手指麻木桡侧三个半指异样感及麻木感,有时累及五指,开始为间歇性;患手活动不灵,执行精细动作时手感笨拙,甚至严重功能障碍。肌肉软弱约44%患者有轻度拇短展肌的软弱,约21%有严重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消瘦。营养改变拇指和食指严重发绀,指尖出现营养性溃疡,严重者坏死,间隙性发白和发绀。三个常用的特殊检查屈腕试验(Phalen征)令患者腕自然下垂、掌屈、肘关节伸直,持续1min后引起神经支配区麻木即为阳性。阳性率约为71%。腕部叩击试验(Tinel征)用指叩打患者腕部屈面或腕横韧带时,在其桡侧的某个手指出现麻木即为阳性。阳性率约94%。止血带试验在患者患侧上臂缚一血压计的气囊,然后充气加压至收缩压以上,若在1min 内出现桡侧的某手指麻木或疼痛为阳性。阳性率约为70%。腕部的伸肌腱掌指和指间韧带3肌肉1.外部的长屈肌和伸肌

手部神经分布图(最新知识点)

手部神经分布图 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桡神经仅支配部分手背感觉(见图 一). 图一:手部的感觉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在腕上发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桡侧及大鱼际部感觉,主干在掌长肌深面进入腕管,刚出腕横韧带就分出大鱼际肌支,支配在鱼际诸肌(拇内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头偶尔由尺神经支配)(图二).正中神经出腕管后,相继发出感觉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

图二:手部的运动神经分布 尺神经在腕上分出一感觉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主干在豆状骨的桡侧进入尺神经管。在管内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靠桡侧,主要是感觉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深支是运动支,与尺动脉伴行,穿过小鱼际进入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间肌的浅面与掌深弓伴行,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最后支配拇内收肌,偶尔支配拇短屈肌的深头.在腕部尺神经干内,深浅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经时,可按自然分束,分别吻合感觉、运动支。...感谢聆听...

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有较多变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大鱼际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经终支支配. 有一首手部神经分布歌诀: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侧一指半;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三指半。(图四、图五、图六) 图三: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四:尺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五:桡神经感觉支配区 记得阿宣兄的博客中转载过一篇文章,谈神经传导冲动的,里面有一句结论性的话,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作用于神经可以阻断神经传导冲动。清楚了手部神经分布和各神经的感觉支配区域后,结合这一结论,高尔夫握杆时攥紧球杆或用手施于球杆较大的压力,应当属于阻断神经传导冲动的因素。而根据路上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握杆时要保证尺、桡神经传导冲动的畅通,那么大拇指、小鱼际只能轻触球杆,以使球杆成为一个轻器械,球头质心变成鞭梢、变成针尖,人杆合一,而不应被球具商的球杆“挥重”概念误导,去感觉球头的重量。如果捏或压住球杆,肌肉互相对抗,

手部神经解剖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2)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及旋前肌。 (3)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的返支,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4)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的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1、2蚓状肌,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的皮肤。 第一分支为旋前圆肌支;再发出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肌支;最大的分支为骨间前神经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腕掌部的分支有返支及指掌侧总神经。 追踪纤维至有关的脊神经如下: C5:旋前圆肌; C6:桡侧腕屈肌 C7、指浅屈肌,1~3指感觉 C8: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 T1:掌长肌、旋前方肌、大鱼际肌、第1~2蚓状肌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正中神经干如在臂部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和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的“旋前圆肌综合症”。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腕管综合症”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

最全的素描手部结构图

素描画的手(多角度图) 绘画中对手的研究,除去它的造型结构外,还要研究它的动作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由于手与大脑长期合作的关系,手的动作是可以传达感情信息的。它的情感表现不像面部表情那样容易被控制,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就更能说明手对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手的形体结构:画手首先要加强对手的理解,掌握手的形体特征、解剖结构及其活动规律。 手分为腕、掌、指三部分,前侧为掌心、后侧为掌背,拇指侧在外,小指侧在内,从侧面看,手部的形体呈阶梯状,腕、掌、指逐级下降,拇指侧厚和小指侧,手部掌背微拱,并从食指向小指一侧倾斜(图170 手的形体结构),手腕在造型中十分重要但又极易被忽视,手腕的宽度比其厚度多一倍,在接近手臂处稍窄一些,手指是上粗下细的四方体,不要画成粗细一样的圆柱。 手的骨骼图 手由紧密排列的8块腕骨、5块长形的掌骨和14块指骨构成,整只手共有27块骨骼、16个关节。 手的肌肉图 手的肌肉:手部的肌肉有拇收肌、拇指对掌肌、拇短屈肌、第一骨间备侧肌、掌侧骨肌、小指对掌肌、小指展肌、掌短肌、掌长肌腱、骨间背侧肌、指总伸肌腱。 手的掌面与背面结构差异很大,手指的运动主要是向手掌内弯曲。手的掌面有三个部分:鱼际、小鱼际和掌丘,三个部分之间是掌心。手掌的背面是一个整体,呈外弧状,表面可以观察到放射状的掌骨和分布明显的血管. 手的比例图手的比例,在手心一侧,中指为手长的1/2,拇指头接近食指中节,小指头同四指最末一节相齐;手背一侧,中指超过手长的1/2,五指掌部骨点的连线构成手掌的基本形(图172 掌部骨点与掌的基本形)

手的多角度示意图 对手指的表现,要注意它是一个圆柱168体,上面的结构和纹理变化都要符合圆柱体的透视规律。手指甲也是表现手的一个部分。手指甲有一定的弧度,它的四边分别与手指有不同的连接方式,里边掩埋在皮肤下,两个侧边镶嵌在手指上,外边是指甲的断面。画的时候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 大师素描作品欣赏——大师笔下的手手的腕部表现也很重要。腕部的8块小骨由韧带包裹着形成一个拱形,这种腕部特有的形态始终是手掌与前臂连接的“桥”。腕骨一端与前臂的桡骨相连接形成腕关节。腕关节的动作非常灵活,可以使手屈伸、侧屈和回旋。手的动作通常是从腕部引发的,如果忽视了腕部的细微变化,就会失去手的生气和活力。另外,腕部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尺骨和桡骨下端的茎突,这两个茎突在手腕的两侧与内收的腕部结合,形成两个明显的骨点,是腕部造型上的一个特征。 ----------------------------------------------------------------------------------------------------------------------------手的解剖结构 一、皮肤 1、手部的皮肤在掌侧和背侧是不同的,掌侧比背侧厚。手掌皮肤与掌腱膜,指骨及腱鞘脂肪组织之间有很多的间隔紧密相连,故掌侧皮肤缺少移动性。一旦皮肤缺损,则很难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2、手掌部有3条横纹:远侧横纹,掌中横纹,近侧横纹。其中远侧横纹和掌中横纹合称掌指横纹,对应于掌指关节,便于手指和手掌的活动。近侧横纹便于拇指的対掌对指活动。 3、手指掌侧的横纹有3处:近节指横纹,中节指横纹,远节指横纹。其中中节指横纹为两条。3挑指横纹分别对应手指的近中远指间关节。指横纹下方无脂肪组织,直接与肌腱腱鞘相连,故发生此处切割伤,易造成肌腱断裂。 4、手背皮肤松弛,富有弹性,在发生皮肤缺损时可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创面。 二、手的姿势 1、手的休息位 (1)定义:是指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在不用任何力量时,手的肌群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手的姿势。 (2)位置:腕关节略背伸10~15°,轻度尺偏;拇指轻度外展屈曲,指腹接近食指远端指间关节(DIP)桡侧,如手握笔姿势;MPJ和PIPJ呈半屈曲,从食指到小指,越向尺侧屈曲越多,呈阶梯状排列,各指尖端指向舟骨结节。(3)意义:在手部损伤的诊断上,畸形的矫正时或在肌腱修复手术中都要用到“休息位”这个概念。 2、手的功能位 (1)定义:手处于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姿势,如握拳、捏持、张手等。(2)位置:腕关节背伸20~30°;拇指处于対掌位,拇指MPJ和IPJ微屈;其他手指略微分开,MPJ和IPJ微屈曲,如手中握球姿势。

臂丛神经解剖

臂丛神经得解剖及应用 一、臂丛神经得组成 臂丛神经就是由C5~8与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C8~T1组成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上干与中干得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得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得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与桡神经,内侧束分出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内侧头。 二、臂丛神经得分支 1、臂丛根部得分支: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与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2、臂丛干得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与冈下肌) 3、臂丛束得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得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得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与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得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得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得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肌及鱼际肌。 尺神经,来自C8~T1得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与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得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与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得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与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得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主,支配伸肘、伸腕、伸指与伸拇得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得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走向在体表得标志点: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得分支及其支配: (1) 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人体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手掌穴位现用图解大全

人体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手掌穴位图解大全 手部是一个全息元,刺激 相应的手部穴位 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 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 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以下位于人体 手部的穴位,学习掌握手背、手掌穴位按摩 方法。中医认为手部经络 穴位丰富,既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其穴位循环与分布,又有十四经的沟通联系,众多经外奇穴的分布,治疗手穴能治疗全身疾病。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 一、循环系统高血压高血压 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突出的是舒张压持续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主要与中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液体调节功能猕乱有关,也与年龄 、职业 、环境 、肥胖 、嗜烟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 认为主要由于肝肾阴阳 失调所致。具体治疗方法

: 治疗高血压要首先按压阳谿、合谷 、落零五穴及整个血压反应区。手法 是用力按压。用一根一束的牙签强刺,会获得更高的疗效。良好的心脏功能 ,是保证血脉通畅的必要条件。所以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必须加选手心的心包区,手背的腕骨穴 的按摩、刺激才奏效。在体检 或是定期检查时,如果医生说你的血压高,应立即开始做穴位疗法,用牙签刺激穴位,按摩穴位,很快血压就出现下降。每天坚持治疗,血压会持续逐渐下降。按摩的穴位有:腕骨 、血压反应区、零落五、心包区、合谷、阳谿。低血压通常收缩压在100 毫米汞柱以下,便为低血压,底血压者往往血管收缩力差,血流不畅。因此,血液 不能流到毛细血管的每个角落,以心脏 为主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从而出现低血压特有的症状: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手脚冰凉、耳鸣 等。具体治疗方法: 在治疗低血压时,需选择与心脏关系密切的心经、心包经及与心包经关系很密切的三焦 经上的穴位。取手腕掌侧的神门

手部神经分布图

手部神经分布图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手部神经分布图 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桡神经仅支配部分手背感觉(见图一)。 图一:手部的感觉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在腕上发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桡侧及大鱼际部感觉,主干在掌长肌深面进入腕管,刚出腕横韧带就分出大鱼际肌支,支配在鱼际诸肌(拇内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头偶尔由尺神经支配)(图二)。正中神经出腕管后,相继发出感觉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 图二:手部的运动神经分布 尺神经在腕上分出一感觉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主干在豆状骨的桡侧进入尺神经管。在管内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靠桡侧,主要是感觉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深支是运动支,与尺动脉伴行,穿过小鱼际进入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间肌的浅面与掌深弓伴行,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最后支配拇内收肌,偶尔支配拇短屈肌的深头。在腕部尺神经干内,深浅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经时,可按自然分束,分别吻合感觉、运动支。 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有较多变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大鱼际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经终支支配。 有一首手部神经分布歌诀: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侧一指半;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三指半。(图四、图五、图六) 图三: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四:尺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五:桡神经感觉支配区 记得阿宣兄的博客中转载过一篇文章,谈神经传导冲动的,里面有一句结论性的话,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作用于神经可以阻断神经传导冲动。清楚了手部神经分布和各神经的感觉支配区域后,结合这一结论,高尔夫握杆时攥紧球杆或用手施于球杆较大的压力,应当属于阻断神经传导冲动的因素。而根据路上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握杆时要保证尺、桡神经传导冲动的畅通,那么大拇指、小鱼际只

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

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 郎 凤 岗 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是风雨同舟根据网上董氏奇穴的相关视频逐一整理绘制的,不准确的地方再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指正.凡引用此图的朋友,勿 请注明出处. 手掌部董氏奇穴详解

资料载:《董氏奇穴自成一派,虽有部分穴位与“十四经穴”的位置相同或近似,然用法与疗效完全不同,故董师确有独特之创见,现概以董氏命名。“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其效果较“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法若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 说明一: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易见、易懂、易自疗,且疗效显著的特点,故是董氏奇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手穴结合应用(详见风雨同舟的手背部与手掌部穴位按摩法)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手部穴位可针刺、可按摩、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参照手部穴位图、在穴位近处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 说明二:以下是按照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根据相关录象资料、经风雨同舟精心整理后、按照穴位顺序、说明每个穴位的位置及所治疗的疾病,供朋友们试用参考。不准确的地方将随时修正。 说明三: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大拇指宽为一寸。 施术方法:⑴手掌部针刺一般可1—3分,腕部5分-1寸,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⑵可用三稜針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⑷可配合呼吸点压穴位:按住穴位用口呼气时向下按压穴位、再用鼻吸气时手抬起但不离开穴位、每穴按压30次以上(也可鼻吸鼻呼)。 手指部位: 1.五虎穴:拇指一节中线之挠侧5分线上,5个穴点。治療全身骨腫、肺炎、支氣管炎、頸淋巴結核、扁桃腺炎、腳掌內側部份腫痛、肝腫大、肝硬化。以三稜針刺出黃水效佳。治療全身骨腫,或藥物性骨腫,可配靈骨穴、大白穴、復原穴效果佳。 治全身骨痛,足踝扭伤。 2.三黄穴:拇指一节中线尺侧3分线上,3个穴点。主治肝炎、肝硬化、肝癌、子宫炎、卵巢炎、胁痛。 3.中間穴:食指掌面第一節正中央。主治:疝氣、心悸、胸部發悶、膝蓋痛、頭暈、眼花、眼睛痠痛、背痛。 4. 大間穴: 食指第一節正中央挠側三分處是穴。主治:心悸,心臟性喘息、心內膜炎、疝氣特效、扁桃腺炎、腹脹氣、膝蓋痛、眼痛、三叉神經、小兒氣喘、疳積。 5.小間穴:大間穴上二分半處。主治:支氣管喘息,吐黃痰、胸

手的解剖结构

手的解剖结构 一、皮肤 1、手部的皮肤在掌侧和背侧是不同的,掌侧比背侧厚。手掌皮肤与掌腱膜,指骨及腱鞘脂肪组织之间有很多的间隔紧密相连,故掌侧皮肤缺少移动性。一旦皮肤缺损,则很难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2、手掌部有3条横纹:远侧横纹,掌中横纹,近侧横纹。其中远侧横纹和掌中横纹合称掌指横纹,对应于掌指关节,便于手指和手掌的活动。近侧横纹便于拇指的対掌对指活动。 33 故发生4 1 (1) (2 (DIP (3 念。 2 (1 (2 MPJ和IPJ微屈曲,如手中握球姿势。 (3)意义:手的功能位是保持侧副韧带尽量伸展,维持对指,避免短缩后限制关节活动。对处理手外伤,尤其是骨折固定和包扎时有用。包扎固定伤手应尽量使手处于功能位,否则将会影响手的功能恢复。 三、掌腱膜 1、掌腱膜位于掌侧皮肤下。掌腱膜与皮肤有垂直纤维相连,在远端呈梳齿状穿向深面,构成纤维间隔。屈指肌腱、蚓状肌、血管、神经分别走形在各自的间隔内。 2、手背侧筋膜与伸指肌腱将手背分为2个间隙,与皮肤行成皮下间隙;与掌骨膜骨间肌肉形成手背腱膜下间隙。

四、骨与关节 1、骨 桡骨下端(桡骨茎突、前凹后凸的关节面和尺切迹)和尺骨头(环状关节面和尺骨茎突)。 腕骨8块,排成远近两列(“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掌骨5块,分为掌骨底、体、头三部分。 指骨14块,其中拇指为两节(近节、远节指骨),其余四指各有三节(近节、中节、远节指骨)。2 (1 (2 (3 五、肌肉 1、分类 2、外在肌 19块肌肉。 前群9块,有4层: 第一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第二层:指浅屈肌 第三层: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第四层:旋前方肌 后群10块,有两层:

手部神经解剖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得分支及其支配: (1)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2)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得前臂屈肌及旋前肌。 (3)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得返支,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收肌以外得鱼际肌。 (4)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得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1、2蚓状肌,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得皮肤。 第一分支为旋前圆肌支;再发出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肌支;最大得分支为骨间前神经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腕掌部得分支有返支及指掌侧总神经。 追踪纤维至有关得脊神经如下: C5:旋前圆肌; C6:桡侧腕屈肌 C7、指浅屈肌,1~3指感觉 C8: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 T1:掌长肌、旋前方肌、大鱼际肌、第1~2蚓状肌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正中神经干如在臂部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与中指得远节最为显著。 (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与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与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得“旋前圆肌综合症”。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腕管综合症”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

人体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 手掌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手掌穴位图解大全! 手部是一个全息元,刺激相应的手部穴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以下位于人体手部的穴位,学习掌握手背、手掌穴位按摩方法。可高清另存为下载手部穴位图解大全中医认为手部经络穴位丰富,既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其穴位循环与分布,又有十四经的沟通联系,众多经外奇穴的分布,治疗手穴能治疗全身疾病。循环系统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突出的是舒张压持续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主要与中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液体调节功能猕乱有关,也与年龄、职业、环境、肥胖、嗜烟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认为主要由于肝肾阴阳失调所致。具体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要首先按压阳谿、合谷、落零五穴及整个血压反应区。手法是用力按压。用一根一束的牙签强刺,会获得更高的疗效。良好的心脏功能,是保证血脉通畅的必要条件。所以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必须加选手心的心包区,手背的腕骨穴的按摩、刺激才奏效。在体检或是定期检查时,如果医生说你的血压高,应立即开始做穴位疗法,用牙签刺激穴位,按摩穴位,很快血压就出现下降。每天坚持治疗,血压会持续逐渐下降。按摩的穴位有:腕骨、血压反应区、零落五、心包区、合谷、阳谿。低血压通常收缩压在100 毫

米汞柱以下,便为低血压,底血压者往往血管收缩力差,血流不畅。因此,血液不能流到毛细血管的每个角落,以心脏为主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从而出现低血压特有的症状: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手脚冰凉、耳鸣等。具体治疗方法:在治疗低血压时,需选择与心脏关系密切的心经、心包经及与心包经关系很密切的三焦经上的穴位。取手腕掌侧的神门、太陵穴,手背的阳池、中渚穴,这四个穴位都是治疗低血压很有效的穴位。另外,还可加取手心的心包区和手背的血压反应区,这两个区带也是治疗低血压敏感区。常时间慢按揉、轻捻搓。刺激要领是柔和而轻松。按摩的穴位有:血压反应区、中渚、神门、太陵、心包区、阳池。消化系统便秘便秘是食物滞留肠中,其中的水分被过多吸收而引起的。如果排泄不畅,废物滞于肠中并被吸收进入血液,一定会引起各种内脏功能失调。具体治疗方法:请伸开您的五指试试,用力撑五指,也许会感到中指和食指间胀痛吧,胀痛部位是第二二间穴,该穴利于通便,伸五指这里出现胀痛,就是反映便秘的症状。按压第二二间穴。能促进通便,在按压揉搓该穴的同时,加揉食指的大肠穴和手碗的神门穴。只要揉到正处,即使是顽固的便秘,也能很快治愈。按摩的穴位:第二二间、神门穴、大肠腹泻通常腹泻是因为胃肠消化功能不良,吃下的食物在肠内发酵所致,因此,欲止住腹泻,必须很好地提高肠胃的消化吸收

手部穴位图穴位功能分布讲解

手部穴位图穴位功能分布讲解 手部穴位图:手是一个全息元,刺激相应的穴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 相关穴位图大全详解: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 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张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 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 6、失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 方法: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 7、身体倦怠、盗汗:过度疲劳,身心疲倦 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 8、头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全头痛――全头点大拇指、中指 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中指肝经 后脑疼――后头点小指膀胱经 两侧疼――偏头点左主肝右主肺

酒食前额痛――前头点食指胃经 9、焦虑不安: 方法: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 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 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 11、发冷: 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 12、青春痘: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13、眼睛疲劳: 手掌心包区、食指商阳穴、小指少泽穴 14、牙痛: 小指肾穴、手背合谷穴、中指无名指下齿痛点、无名指肝穴 15、落枕: 小指少泽穴、手背中指下“颈咽区” 16、晕车: 小指侧手腕上神门穴、无名指关冲穴、手掌中央手心 17、白发: 小指肾穴、小指命门穴、手心、中指中冲穴、无名指关冲穴、手腕中央阳池穴 18、更年期障碍: 小指肾穴、小指侧面生殖区、手指中央心包区 19、腹胀:

手部神经分布图精选版

手部神经分布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手部神经分布图 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桡神经仅支配部分手背感觉(见图一)。 图一:手部的感觉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在腕上发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桡侧及大鱼际部感觉,主干在掌长肌深面进入腕管,刚出腕横韧带就分出大鱼际肌支,支配在鱼际诸肌(拇内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头偶尔由尺神经支配)(图二)。正中神经出腕管后,相继发出感觉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图二:手部的运动神经分布 尺神经在腕上分出一感觉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主干在豆状骨的桡侧进入尺神经管。在管内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靠桡侧,主要是感觉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深支是运动支,与尺动脉伴行,穿过小鱼际进入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间肌的浅面与掌深弓伴行,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最后支配拇内收肌,偶尔支配拇短屈肌的深头。在腕部尺神经干内,深浅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经时,可按自然分束,分别吻合感觉、运动支。 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有较多变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大鱼际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经终支支配。 有一首手部神经分布歌诀: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侧一指半;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三指半。(图四、图五、图六) 图三: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四:尺神经感觉支配区 图五:桡神经感觉支配区 记得阿宣兄的博客中转载过一篇文章,谈神经传导冲动的,里面有一句结论性的话,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作用于神经可以阻断神经传导冲动。清楚了手部神经分布和各神经的感觉支配区域后,结合这一结论,高尔夫握杆时攥紧球杆或用手施于球杆较大的压力,应当属于阻断神经传导冲动的因素。而根据路上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握杆时要保证尺、桡神经传导冲动的畅通,那么大拇指、小鱼际只

人体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 手掌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手掌穴位图解大全手部是一个全息元,刺激 相应的手部穴位 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 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 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以下位于人体 手部的穴位,学习掌握手背、手掌穴位按摩 方法。中医认为手部经络 穴位丰富,既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其穴位循环与分布,又有十四经的沟通联系,众多经外奇穴的分布,治疗手穴能治疗全身疾病。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一、循环系统高血压 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突出的是舒张压持续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主要与中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液体调节功能猕乱有关,也与年龄 、职业 、环境 、肥胖 、嗜烟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 认为主要由于肝肾xx 失调所致。具体治疗方法: 治疗高血压要首先按压xx谿、合谷 、落零五穴及整个血压反应区。手法 是用力按压。用一根一束的牙签强刺,会获得更高的疗效。良好的心脏功能

,是保证血脉通畅的必要条件。所以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必须加选手心的心包区,手背的腕骨穴 的按摩、刺激才奏效。在体检 或是定期检查时,如果医生说你的血压高,应立即开始做穴位疗法,用牙签刺激穴位,按摩穴位,很快血压就出现下降。每天坚持治疗,血压会持续逐渐下降。按摩的穴位有: 腕骨 、血压反应区、零落五、心包区、合谷、阳谿。低血压通常收缩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下,便为低血压,底血压者往往血管收缩力差,血流不畅。因此,血液 不能流到毛细血管的每个角落,以心脏 为主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从而出现低血压特有的症状: 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手脚冰凉、耳鸣 等。具体治疗方法: 在治疗低血压时,需选择与心脏关系密切的心经、心包经及与心包经关系很密切的三焦 经上的穴位。取手腕掌侧的神门 、xx穴,手背的阳池 、xx穴 ,这四个穴位都是治疗低血压很有效的穴位。另外,还可加取手心的心包区和手背的血压反应区,这两个区带也是治疗低血压敏感区。常时间 慢按揉、轻捻搓。刺激要领是柔和而轻松。按摩的穴位有: 血压反应区、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