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而儒家的管理思想通过塑造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儒家的管理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这种观念在儒家的管理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儒家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注重倾听与尊重员工的意见,注重关怀与支持员工的成长,通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互信的团队关系,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儒家文化中的“和”与“谐”的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强调建立和谐社会和组织。

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和为贵”的观点,认为和谐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儒家管理者将关注点放在了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上,通过不断调和和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促进组织的长期发展。

再者,儒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致力于塑造一种关怀和关爱员工的管理方式。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人的德行与道德品质。

儒家管理者将培养员工的德行与道德素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关怀与关爱员工,激发其内在动力,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儒家管理者注重教育与培养员工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质,通过对员工的引导与激励,推动其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组织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儒家的管理思想还注重规范与制度的建立。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强调组织和员工应该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制度。

儒家管理者会建立一套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使组织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化。

此外,儒家思想还倡导正直、诚实和廉洁的行为标准,这对于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不同朝代和学派的思想家对于管理问题有着各自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观点,而后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在这些思想家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有所启示。

首先,儒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家。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约束和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以身作则,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影响身边的人和整个团队。

儒家的管理理念依靠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待人处事的技巧,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和谐统一,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管理者应该以柔性管理而非强制约束,让事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道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地引导和帮助他人,减少人为干预,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

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法约束人。

法家的思想受到法治观念的影响,主张利用法律和制度约束管理,以达到秩序和效率。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才能克服人的自私和欺诈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此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还有墨家的管理观念,墨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强调以才干而非身份衡量个人,注重选拔人才和提拔有为之人。

历史上的管理者也通过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智慧的运用。

例如,一些领导者把重点放在选拔和培养人才上,通过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考核,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组织的整体素质。

同时,一些领导者注重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奖励和赏罚,提高员工的动力和工作效率。

还有一些领导者善于化解冲突,通过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和意见的矛盾,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思想的优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儒家注重道德,但有时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实际利益的考虑;道家推崇无为而治,但有时面临现实情况时缺乏应对之策;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但过于重视条条框框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

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效果。

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主要内容: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儒家的管理思想,管理之道,为人之道

儒家的管理思想,管理之道,为人之道

儒家的管理思想,管理之道,为人之道一、以人为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为人之道: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为政以德: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成语:上行下效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

《大学》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君子不器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能上君:尽人之智君贤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

高明的领导者(所谓贤主),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是用人之人,不是做事之人;追求组织绩效,不是个人绩效,提升领导能力,不是业务能力,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不是直接创造效益。

重人才,重点人才,重点在用。

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

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四、中庸之道中---不偏天下之正道,庸--不易,庸常天下之正理。

庸人,最适合的人。

中庸被看成是“天下之大本”。

过犹不及----“度”;通权达变----“权”;刚柔兼济----“和”。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也!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风时,能把工作做好,当一个人一点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

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完不成本应该完成的工作。

我们讲中庸之道是由变通的,无论是度也好,权也好,最后都要达到“和”,这才是极致。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简单的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劳节俭、严于律己、重才尚贤,从而造就了“儒商”。

而从儒商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仁”是孔子人本思想的核心,是全德之名。

“一部《论语》有502章,论仁的内容,有58章,达109次。

仁,实际上是其德治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管理,离不开仁。

” 仁,在孔子的解说中,有很多方面的意义。

“樊迟问仁。

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

”(《论语•雍也》)孔子讲仁大都不离伦常日用,“很少抽象思辩和‘纯粹’伦理……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总是如何做。

”在孔子对仁的界定中, 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仁者“爱人”,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

前者是以仁待人, 后者是以仁律己。

郭沫若认为“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做到“仁”,切切实实的贯彻仁的思想,企业才能广纳人才,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形成和睦融洽的企业文化,建立员工间的友善互助的氛围,才能使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形成对企业的忠诚。

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礼——纪律严明的治理理念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既是一种规章制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礼”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并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

孔子从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出发,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遵守一定的“礼”,才能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

礼和仁出于同一范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对别人恭敬便是仁。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善良的心态和行为。

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因为它认为人类行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仁人。

一个仁人应该具有同情和理解他人的品质,具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以及具有奉献自己的品质。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一个人的品德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一个德高望重的管理者应该有好的行为,体现人性、仁爱、智慧和公正。

儒家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教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员工、客户和企业做好各种决策。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管理者应该尽己所能保障员工的自由和安全,让他们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并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领袖应该尽量培养自己和员工的人性和品格。

他们应该有先进的思想,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并有发展团队和组织的能力。

领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需要以身作则,让员工感到尊重、理解和关爱,提醒民以德移民,以自身成长的优质品质为其他人的榜样。

除此之外,员工与领袖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员工需要感受到领导的慷慨自然,让他们心生感动、内心警醒,而领袖也需要理解员工的处境和态度,在必要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总之,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仁可以让我们关注和尊重他人,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持久和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以仁为中心,提升个人和团体的道德水平和素质,精心呵护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的未来。

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文化对于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儒家管理思想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塑造组织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观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意义。

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它们构成了儒家管理思想的基石。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关心。

在管理实践中,仁义是指管理者应具备对员工的关爱和尊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的礼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规范和行为方式。

管理者应该注重遵循这些规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组织中,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员工行为规范和组织文化,让员工享受到公平和尊严,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智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意味着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儒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智慧,能够解决问题和指导员工。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该通过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变革和挑战。

信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意味着诚信和守信。

管理者应该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与员工进行真诚的沟通。

只有建立信任,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组织发展。

儒家管理思想还强调品德教育和人才培养。

儒家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儒家重视人才培养,认为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激发员工的潜力,使其自我实现。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关系和人的尊严。

在现代的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利益,营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强调诚信和信任,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和员工关系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强调德行修养,认为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服从。

儒家学说称之为“君子”,具备仁、义、诚、信等美德。

君子得道则德是管理者应当追求的目标,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仁爱和诚信。

儒家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关注下属的利益,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实行仁爱之心。

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内心的仁爱之心,要善于施爱和接纳他人。

同时,诚信也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管理者应当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关系,促进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儒家管理思想还强调政治思想,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君子之德,具备明智、宽容、公正的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管理者应当懂得合理分权,遵循礼制和法律,保证公正和稳定。

管理者应当具备明智的眼光,正确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应当宽容包容,不偏私,不偏听,公正对待团队成员。

第四,儒家管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

儒家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管理者成功的关键,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团队的和谐和凝聚力。

管理者应重视沟通和协商,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机制。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对下属的关怀和支持,要激励下属,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最后,儒家管理思想注重领导能力。

儒家学说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等。

管理者应当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准确的决策。

同时,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要求,倾听他人的声音。

此外,管理者还应当具备激励能力,善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德行修养、仁爱和诚信、政治思想、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肖磊1 1 Email:391644664@,昆明学院昆师路2号5-6邮箱昆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昆明市,中国,650214 摘要:儒家管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是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都有必要从古代大哲那里吸收有益的管理智慧。

只有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我们才能最终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 儒家、仁治、正已、人和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其中的“仁治”、“正已”、“人和”等管理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重新理解儒学、准确阐释儒学对于我们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儒家与法家、道家管理思想的比较(一)法家管理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和韩非子等。

法家思想主要是克礼贵法。

法家反对儒家所谓的礼教,认为儒家主张礼教实质目的是为了固化等级制度,并认为礼教最终导致贵族阶层的权力世袭和腐败重生。

法家认可人的好恶之私心,认为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

法家认为民之好利对于国家治理是一件好事,因此法家强调法制,通过法制的建设来定分止争,即通过对民众财产的认可来实现恒产者有恒心的社会状态。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进一步强调把“法”“术”和“势”相结合以实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

商鞅亦提出不要因循守旧的思想,强调“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张。

由此可见,法家强调外在的管理和控制,而儒家强调内在的修身和自省。

(二)道家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人。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提倡人应该顺应自然,实行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理念。

道家反对对名利的追逐,强调至虚守静。

道家认为好的君王应该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道家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鱼,大道至简是治理的最好方式。

因此道家强调对自然的效法,自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规律,自然而然实质上就是一种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态度,对人民和君主来讲都应该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境界。

道家同时强调管理的艺术,认为“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老子·道德经》)[1]二、儒家管理思想简述,这种思想其实就是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

这种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克已复礼的入世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道家强调超世,儒家强调入世。

道家的管理智慧在于率性而出、返朴归真。

而儒家强调因循社会的变化而主动的调整和克制。

前者强调从个体的本性出发来形成社会管理的模式,而后者强调要因循社会的变迁来完善个体教养的修齐。

(一)仁治的管理智慧儒学博大精深,儒学所谓的“儒”即指有学问的关心人类幸福的人。

儒学亲仁爱、倡和谐,要达到孝悌信仁、无度不丈夫。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认为“仁”即人与人相处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 对于如何实行仁政,孔子认为要举群贤之力,不耻下问。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孟子·梁惠王下》)并且儒家认为仁者对“上”人要忠,对“中”人要恕,对“下”人要慈。

忠诚、宽恕和慈爱的主张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有益。

因此儒家的仁治并非人治,前者强调自身的修身和养性,后者强调对人治理上的专制和独裁。

孔子进一步提出“仁政”说,并主张“宽猛相济”,可见孔子并非认为在治国策略上只采取“仁政”而彻底否定“法治”。

儒家思想虽然与法家所谓“尊礼重法”和道家“道法自然”有所不同,但也并非完全的对立和不容,儒家更强调“仁者不忧”和“仁者忧道”,突出个人的“克已复礼”和“见义忘利”,这实际上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要求和自我管理。

[3]孟子强调领导者要德才兼备,要对贤者充分的放权,这也是施行仁政的一种方法。

孟子进而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指出君王要善于倾听多数人的谏言,“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3] (二)正已的管理原则由此可见,儒家的仁政思想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非常具体和深刻的,它清楚明白的指出君子实行仁政时要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并强调君子“选贤与能”时要察之慎行,这对于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2]政就是“正”,所谓政治家的责任就是领导社会行正事、走正道。

政治的要求,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保持端正,然后才可正人,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作为宗教家的甘地等人以感化的教育来转移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政者正也”的典范。

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名言。

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管理者带着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下面自然就风清气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中国古代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即是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孔子因而指出“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2] ,这都是强调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下属,管理者正则下属正,管理者不正则下属不正。

孔子因此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礼记·大学》)[4]。

孔子在这里所谓的絜矩之道就是规范人的日常行为的尺度。

儒家实际是强调君子要正已和仁恕,对待周遭的上下级关系,儒家主张“子所恶,勿恶于人。

”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3] 儒家认为正已的关键在于“修身”。

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孟子在这里指出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众支持之心。

良好的政治,百姓可能会违反它;而良好的教育,百姓则乐于接受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由此可见,君王行仁政,要通过善教和仁声来实现,而君王如何赢得声望,则必然需要通过“正已”来实现。

[4] 孔子进而指出修身贵在“诚”。

孔子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礼记·中庸》)[4]孔子进而认为能够天生真诚的人是圣人。

孔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礼记·中庸》)[4]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强调通过修身来做到正已,而如何修身,最重要的是明善和诚身。

当今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管理者都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只有通过个人的行为来示范,才能最终通过声望的魅力来实现最佳的管理状态和良好的组织氛围。

这也就实现了儒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2](三)人和的管理境界的管理目标。

儒家强调入世,认为个体要学会与社会大众的和谐共处。

人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3]孟子进而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3]孟子由此得出著名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我们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价值。

儒家强调以和为贵,认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孟子·系辞上传》)[3]同时我们要知道儒家所强调的人和不是所谓的一团和气和无原则的恭维迎合。

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2]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

庸者聚合,臭味相投故而有“同”,在这样的群体中,伤和气是大忌,故而离心离德,会因小事难脱大祸,这样的群体注定是短命的。

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解释道: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

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为了实现君子和而不同,儒家坚持义重于利。

儒家认为义为本,利为末;德为本,财为末。

孔子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礼记·大学》)孔子讲“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首先可以诠释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原因,同时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孔子认为“和”是和谐与统一的意思。

“同”是相同和一致的意思。

和是抽象的,同是具体的;和是本质的,同是表象的;和是共性的,同是个性的。

君子相“和”首先在于承认差异和矛盾,没有差异、矛盾和不同,事物就无法发展和进步。

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和包容差异才能求“和”存异、共存共荣、和衷共济。

可见儒家强调人和,更高的境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追求那种表象上的相同,这也是当今社会人类共存的基本法则和行为规范。

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实际上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最佳诠释。

现代管理强调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如何实现最佳的人际管理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儒家强调的“和而不同”对于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管理过程中对于具体事件的把握需要有求同存异的精神,特别是企业运营之中允许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所谓百花齐放的态势的同时又强调人和,对于现代管理十分有益。

它不仅能够保证群策群力作用的实现,同时又能够保证企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

现代管理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的工作者都有必要学习这种管理文化,这对于组织长期稳定的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西学东渐以来,我们加大了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学习和借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儒学因其被质疑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而倍受责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