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决定因子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决定因子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决定因子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彭炜 (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成都610072) 摘要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30个属和650个种,其中我国记录的细菌约150种以上。本文主要讨论植物病原细菌分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简要描述生产上造成显著危害的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棒形杆菌属及支原体等6类主要细菌及其所致病害,并对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种类作出粗略的统计,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的系统分类学和植物病害信息数据库查询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物细菌性病害;细菌分类;种类/属;真细菌;植原体 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s and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Peng Wei Sichuan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nd Sciences, Chengdu, China Abstract. About 650 species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30 genera have been reported around the world amongst which 150–200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in plant bacterium classifiction and bacterial disease studies. The 5 most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described and they include Xanthomonas, Pseudomonas, Ewinia, Agrobacteria, Clavibacter and Mycoplasma.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and can be useful in studies on systematics of plant bacteria and on construc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 information platforms. Keywords.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systematics; species and genera; eubacteria; phytoplasmae ———————————————————— 作者简介:彭炜(1955-),四川省资中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的致病机理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与其他微生物的差异很大;但从整个机体或群体上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 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性疾病:指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 (1)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 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显性感染 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2、依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的长短,分为: (1)急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达的部位生长;有些病毒可产生缺损型干扰颗粒(DIP);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道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某些病毒无免疫原性(如朊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某些病毒对免疫细胞亲嗜,使免疫功能发生障碍或消失。 持续性感染有下述4种类型: ①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的病毒子。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②慢性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继续感染少部分细胞,也能使细胞死亡,但释放出的病毒只感染另一小部分细胞,因此不表现病症;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③慢发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④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可在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疾病。如:犬瘟热→脑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小脑综合征 兽医临床常见的具有持续性感染特性的病毒 疾病名称病毒分类持续感染方式持续部位 口蹄疫小RNA病毒科 口蹄疫病毒属 短期循环动物咽部 猪水疱病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 短期循环 抵抗力强的病毒 动物咽部 牛瘟、犬瘟热、新城疫副粘病毒科短期循环动物咽部蓝舌病呼肠孤病毒科中间宿主,持续感染,先天性造血系统

最新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 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 卵菌纲(Oomycetes) 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4.2.1 腐霉科( 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 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 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植物病原细菌学复习题2016

植物病原细菌学思考题: 1.名词解释:质粒;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转化;转导;接合;转换;突变; 质粒;病原(pathogen)、细菌(bacteria)、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 like organism)、植原体(phytolasma)、感病植物(suscept)、感病性(susceptibility)、病原性(pathogenicity)、毒力(virulence)、病症(symptom)、接种(inoculation)、传播(dissemination)、植物检疫( plant quarantine )、综合防治(integrated control);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变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理小种、柯赫氏法则、过敏性反应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与真核细胞结构有何差异? 3.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4.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胞壁结构有何不同? 5. 革兰氏染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6. 细菌的化学组成有那几类? 7. 细菌正常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8. 描述细菌的生长曲线。 9.用的热力灭菌方法有哪些?其适用范围如何? 10.压蒸汽灭菌法和巴氏灭菌法的条件是什么? 11.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什么? 12.过滤除菌法常用于哪些材料的除菌? 13.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14.简述细菌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新的性状?(遗传物质交换机制) 15.植物病原性细菌及细菌病害的特性为何? 16.試述细菌对植物寄主侵入的方法 17.请说明f.sp.(forma speciales)、pv.(pathovar)、physiological race所代表的意义。18.試述植物病原生理小种( physiological race )之成因。 19.重要病害及其防治法:水稻白叶枯病、番茄青枯病的病因、病症、传播方式及其防治法20.植物病原细菌的命名原则。 21.传统细菌分类之外的分类方法(略详细)。 22.如何证明你发现的病害为细菌性病害? 23.为害植物的病原细菌属、主要细菌属的区别(列表)、写出10种主要细菌病害拉丁学名。24.病原细菌鉴定的程序和内容。 25.请写出近些年变动前后的细菌学名。 26.植物病原细菌鉴定涉及的主要研究项目。 27.简单叙述科学技术发展对细菌分类的影响。 28.如何证明细菌的运动性。 29.细菌如何保存。 30.以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为例说明细菌病害的侵染循环。 31.请叙述不同细菌病害的病原分离技术。 32.植物病原细菌细胞的结构。 33.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症状。 34.请你写出研究一种细菌病害的研究方案。 35.试论植物细菌病害的综合防治(以一种细菌性病害为例)。 36.种子带菌病害的综合防治。 37.请以一种细菌病害为例介绍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真菌(Fungi)是一类真正具有细胞核的异养生物。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 与人类的关系:有机物分解利用;食用、药用;食品工业;医学工业:青霉素;动植物产品霉变和腐败;人的疾病,植物病害。 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主要特征 1、真核生物 2、营养体多为分支的丝状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没有根、茎、叶分化。 3、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4、营养方式异养 (二)真菌营养体 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很细小而且分支的丝状体,单根菌丝成为菌丝(hypha),相互交织成的菌丝集合体称为菌丝体(mycelium)。 (三)菌丝的变态 1、吸器(haustorium)短小分支,从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不穿破寄主原生质膜,主要功能是增加寄生真菌吸收营养的面积,提高自寄主细胞吸收养分的效率。 2、附着胞(appressorium)是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常分泌黏液而牢固地附着在寄主表面,同时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 3、假根(rhizoid)真菌菌体的特定部位长出多根有分支的根状菌丝称作假根,可以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属(Rhizopus)。 4、附着枝(Hyphopodium)菌丝两侧长出1-2各细胞的耳状结构,吸收营养和固定菌体的功能。 5、菌环和菌网 捕食性真菌常由菌丝分支特化成菌丝或菌网组织来捕捉线虫等小动物,然后再由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取营养。

植物病原考试题

普通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15分) 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害的三角关系侵染过程侵 染性病害 二、问答题(45分) 1.何谓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二者在防治策略上有何不同?(7分) 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用它诊断新病害?(8分)3.什么是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10分) 4.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10分) 5.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10分) 三、是非题(10分) 1.病部形成霉状物是真菌病害特有 的。() 2.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 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 构。 () 3.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 体。() 4.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的特点。

5.细菌病害主要通过自然孔口、伤口和直接侵入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 6.疮痂和穿孔是细菌病害常见的病征。 7.SBMV为南方菜豆花叶病毒,自然状态下由蚜虫传 播。() 8.蚜虫传播的病毒大多数是属于非持久性 的。() 9.真菌的菌组织有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两 种。() 10.以小麦条锈病为材料进行抗性调查时,判断抗感反应型的标准主要看有无过敏性坏死反应。 四、填空题(共20分) 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 为、、和。 2.植物病原真菌分为亚门亚门、亚 门亚门亚门。 3.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分 为和。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抗病性可分为和。 4.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性质分 为和。

5.植物流行性病害根据流行所需时间分 为、。 6.植物病害的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其中病状主要有,病征主要 7.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方式 有。 8.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 有。 9.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 有。 五、选择题(10分)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由()传播的病毒最可能是非持久性的。 a. 叶蝉 b. 蚜虫 c. 粉蚧 d. 飞虱 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a. 酶 b. 毒素 c. 病原物的代谢物 d. 生长调节物质4.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其呼吸和光合表现一般为()。 a. 呼吸减弱,光合增强 b.呼吸增强,光合减弱 c. 二者均增强 d. 二者均减弱 5.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形式为()。 a. 抛物线 b. 双曲线 c. 直线 d. S型曲线

植 物 病 原 细 菌

植物病原细菌 种植专业:郭广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病原细菌的形状,繁殖方式,症状特点。 (2)了解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植物细菌病害。 (2)能够正确区分细菌性病害与真菌性病害。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思想理念。 (2)使学生深入到实践中运用基本知识去防治此类病害。 二、教学重点: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和症状特点。 三、教学难点: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及主要形状、培养性状。 四、教学关键点及解决关键问题的途径: 真菌和细菌在病状上相同时,应如何区分是哪些病原菌造成的。通过学习能正确运用于实践,课后让同学们到田间观察其性状加以区别。 五、教学方法: 采用“质疑法教学:过程:巧设问题—学生新课预习—提问—对提问存在的问题小结—新知识讲授—课后小结—课堂热身—讨论。 六、教学手段: 幻灯片;挂图;简笔画CAI课件等直观教具。 七、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一)旧课回顾:(2分钟) (1)真菌菌丝变态后形成的结构体常见的有哪几种? (2)真菌的无性孢子有几种?说出其名称。 (3)植物病原真菌有哪五个亚门? (二)回顾联想法导入新课:(3分钟) 我们通过病原真菌的学习,深知80%的植物病害是由病原真菌侵入的,我们在自然界中常见茄果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腐病是由病原细菌引起的,它的病征与真菌性病害是否相同,应从哪些方面诊断此类病害?该病菌有哪些特点?这一节让我们来共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三)讲授新课:

1、巧设问题: (1)植物病原细菌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 (2)植物病原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3)病原细菌的培养特性有哪些? (4)植物病原细菌的老分类与新分类有什么区别? (5)细菌病害有哪些常见的症状? (6)怎样区分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 2、新课预习(5分钟) 3、预习后提问:(2个问题) (1)植物病原细菌是不是都是杆状的? (2)常见的植物细菌病害危害后出现哪些症状? 4、对预习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2分钟) 5、新知识讲授:(20分钟) (1)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画图在幻灯片上) ①结构特点:原核物:单细胞,具有细胞壁,无完整的细胞核,但具核质区。 ②形状:大多数杆状,多有鞭毛,无芽孢,细胞壁外有粘质层,很少有荚膜,(“一有两无”) ③分类: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 ④繁殖方法:裂殖:20分钟一代——大肠杆菌。 ⑤培养特点:好氧性,微碱性培养基为宜,适宜温度为26℃——30 ℃ . (2)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幻灯片) a、棒状杆菌属(阳性):不能游动:马铃薯环腐病,番茄 溃疡病。 ①老分类为5个属: b、黄单孢杆菌属:引起叶斑、腐烂等坏死。 c、假单孢杆菌属:引起萎蔫。 d、土壤杆菌属(野杆菌属):肿瘤(畸形) e、欧氏杆菌属:腐烂。 ②新分类为14个属:幻灯片。 (3)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细菌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四类。病征为脓状物①坏死:黄单孢杆菌属:最常见的是叶果上的斑点和枯斑。 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天气潮湿时,病部有淡黄或白色菌脓溢出,干后成颗粒状或菌膜。 ②腐烂:欧氏杆菌属:典型症状是:具有恶臭气味与真菌引起的瓜果腐烂的区别。 ③萎蔫:假单孢杆菌属:细菌侵害维管束引起。 区别与真菌萎蔫病害——挤压病株茎横切面有乳白色菌脓溢出是细菌病害,否则不是。 ④畸形:土壤杆菌属:侵入寄主细胞后引起寄主细胞分裂,体积增大,形成肿瘤。侵染根冠引起不定根。

几种常用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方法

专论与综述 R evie ws 收稿日期: 20060220 修订日期: 200604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970481);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AA249021)3通讯作者E 2mail :jhguo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937107.html, 几种常用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方法 尹燕妮, 黄艳霞, 葛芸英, 郭坚华3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 210095) 摘要 植物病原细菌(phytobacteria )是植物上一类重要的病原菌,这些细菌能引起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树木及牧草上的病害。它的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治、预测预报及植物检疫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中,以PCR 为基础的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使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更快速、灵敏和可靠。本文对近年来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介绍,尤其是应用广泛的ITS 2PCR (intergenic transcribed space 2PCR )、ARDRA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 2 tion analysis 2PCR )、rep 2PCR (repetitive DNA 2PCR )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2time quantitative PCR )技术,旨在促 进我国植物病原细菌研究的快速发展。关键词 植物病原细菌; 分子检测; PCR 中图分类号 S 432.42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several commonly used phytobacteria Y in Yanni , Huang Yanxia , Ge Yunying , Guo Jianhua (Key L aboratory of Monitoring and M anagement of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M inist ry of A g riculture ,N anj ing A g ricultural Universit y ,N anj ing 210095,Chi na ) Abstract Phytobacteria are widespread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s.These bacteria cause severe diseases on many important plants such as field crop s ,economically important crops ,flowers ,trees ,and pasture.Rapid detection of phytobacteria provides a better f ramework for addressing important plant disease problems related to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diseases ,and ultimate management of disease risks.The technology 2driven advances in PCR 2based methods make the detec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more rapid ,sensitive and reliable.In this paper ,the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were introduced ,especially ITS 2PCR ,ARDRA ,rep 2PCR and real 2time quantitative PCR techniques.It was aimed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phytobacteria in China.K ey w ords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 molecular detection ; PCR 传统病原细菌检测方法主要是依据症状、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和血清学等方法。这些方法耗时费力,且稳定性不高,不能直接从植物组织中检测出病原细菌。20世纪80年代基于细菌染色体分子检测方法的出现,尤其是PCR 方法的诞生及计算机辅助分析,使细菌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细菌的分子检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非依赖PCR 及依赖PCR 两大类。非依赖PCR 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全基因组DNA 2DNA 同源性比较或复性动力学,该方法较粗 略,现在一般不采用;另一种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 riction f ragment lengt h polymorp hism ,RFL P )分析,该技术存在操作繁琐、放射污染等缺 点,且细菌基因组较真核生物小,酶切后多态性不丰富,所以该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PCR 是一种体外扩增核酸序列从而得到多个核酸拷贝的技术,以下主要介绍依赖PCR 的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1 ITS 2PCR ITS 2PCR 分析是利用保守的16S rDNA 和23S rDNA 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转录间隔区(ITS )。16S rDNA 和23S rDNA 间的ITS 区域包括一些t RNA 基因和非编码区域。由于面临较小选择压力,ITS 区域比16S rDNA 和23S rDNA 的多态性丰富。使用通用引物扩增ITS 区域后,通过产生带的长度可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一、植物病原真菌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主要以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的形状为主要依据,主要分类如下: (一)鞭毛菌亚门 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绝大多数生于水中或土壤中,只有高等的鞭毛菌是陆生的 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 2、绵霉属、腐霉属和疫霉属 3、霜霉菌类 (二)结合菌亚门 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全部陆生。 主要有根霉属 薯类、水果软腐病,瓜果软腐均有此类病原菌引起 (三)子囊菌亚门 1、闭囊壳菌类 白粉菌属白粉病 2、囊壳菌类 长喙壳属甘薯黑斑病 顶囊壳属小麦赤霉病 黑腐皮壳属苹果树腐烂病 3、囊座菌类 黑星菌属苹果、梨黑星病 格孢腔菌属无性阶段为链格孢属,主要为害番茄、大蒜、苹果等,造成果实腐烂、叶片枯死,如大蒜叶枯病 盘菌属菌核病、桃树褐腐病 (四)担子菌亚门 1、黑粉菌大部分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 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穗病玉米黑粉病 轴黑粉菌属高粱丝黑穗病

腥黑粉菌属小麦光黑穗病、矮腥黑穗病 2、锈菌 单孢锈属菜豆、谷子锈病 柄锈菌属小麦条锈病 (五)半知菌亚门 全部陆生,引起病害多表现为局部性坏死,常见症状有:种实霉烂、叶片斑点、炭疽和疮痂、枝干溃疡、根部腐烂及植株萎蔫等。 1、丛梗孢菌棉花枯萎病 粉孢属、轮枝孢属、葡萄孢属、尾孢属、长蠕孢属、链格孢属、链孢霉属等 2、黑盘孢菌炭疽病 毛盘孢属高粱、瓜类、葡萄炭疽病 圆盘孢属苹果、辣椒炭疽病 3、球壳孢菌多寄生于叶片上,也可侵染茎秆、枝条和果实,引起叶斑、溃疡、弗兰等症状 叶点霉属苹果灰斑病棉花褐斑病 茎点霉属甜菜蛇眼病石刁柏茎枯病甘蓝黑胫病 壳针孢属芹菜斑枯病小麦叶枯病 壳囊孢属 4、无孢菌类 丝核菌属立枯病 小菌核属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引起根腐病。葱小菌核病、花生白绢病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肖赟彬 树达学院09级生物技术 200921170114 【摘要】:细菌的感染是一个含义甚广的概念。了解细菌致病的原理以及各种细菌在感染过程中的许多共性,可获得有关治疗的认识。现代遗传学和免疫学为了解新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工具,且进展迅速,目前在研究细菌性传染病的机理方面已处于令人鼓舞的时代。本文试图反映这一领域内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关键词】:侵袭力定殖毒素类毒素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抗吞噬作用抗体液免疫机制内化作用粘附素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t),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由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于1890年提出,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定殖{粘附素 ↓抗吞噬作用 干扰或逃避抗体液免疫机制 宿主的防御内化作用 在体内扩散 定殖(colonization) 细菌感染第一步是体内定殖,前提是细菌要粘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粘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凡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份,统称为粘附素(adhesin),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份,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粘附素,如某些外膜蛋白(OMP)以及革兰阳性菌的脂磷壁酸(LTA)等。些粘附素无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F1(1型菌毛)能与细胞表面的D甘露糖残基结合 大多数粘附素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大肠杆菌的F4(K88)菌毛仅粘附于猪的小肠前段,F6(987P)仅粘附于猪的小肠后段

实验二 植物病原菌的组织分离

实验二植物病原菌的组织分离、培养和纯化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及纯化的原理和常用的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大斑病叶、灰斑病叶、苹果果实轮纹病及霉心病、甘薯黑斑病等材料,5%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为5%,见光分解,尤其紫外光,现用现配),75%酒精,剪刀,镊子,无菌水,灭菌培养皿,保鲜膜封口膜,记号笔、解剖刀,75%酒精小喷壶、酒精灯,打火机、、无菌滤纸、酒精棉、培养皿 三、分离材料的选择 为减少腐生菌的污染,分离所用的病害材料应尽可能新鲜,并且最好在病、健交接处选材取样。病、健交接处,除材料新鲜,污染的可能性小外,病原菌的生活力强、比较活跃,容易分离成功。 四、植物病原菌的分离方法 病原菌分离的方法因材料不同而异,植病实验室最常见的方法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 (一).组织分离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病菌的分离,此法又分为小块组织分离和大块组织分离两种方法。 1、病斑类病原菌的分离(玉米大斑病病、灰斑病及苹果果实轮纹病的分离、甘薯黑斑病) (1)将无菌培养皿、镊子、无菌水、无菌滤纸、75%酒精小喷壶等放入无菌操作台,开紫外灯15分钟。期间融化培养基备用。 (2)在操作台外,用酒精消毒双手,晾干。在操作台内再次消毒双手,晾干,将融化并冷却到50℃左右的PDA以无菌操作倒入培养皿8—10ml,在桌面上轻轻摇动,敞开盖,制成平,凝固后待用。 (3)在操作台外,取分离材料,在病、健交界处剪取2—3毫米长的病组织。 (4)在无菌条件下,用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3-5min,(时间长短依病组织不同而异,处理种子约5—10分钟)。 (5)用经过三次火焰灭菌的镊子将消毒的病叶移至无菌水中,漂洗3次,在滤纸上吸干水分,移至PDA平板培养基上,每皿可放均匀放3~4片,使材料与培养基紧密接触。倒置于25—28℃恒温箱内培养。 (6)3~4天后,待菌落长出后挑取前缘菌丝,回接于PDA培养基上,在25℃温箱中培养,待菌落颜色变深后,在无菌条件下镜检是否是玉米大斑病菌、灰斑病菌、黑斑病菌、轮纹病菌,若仅有这几种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则说明已获得了纯培养,否则,则需要继续转至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纯化,直至获得纯培养。在4℃冰箱中保存。 2、种子内部病原菌的分离(小麦根腐病菌的分离) 选择典型的小麦黑胚粒3—4个,在70%的酒精中浸2—3秒钟后,以镊子夹住投入0.1%升汞溶液中表面消毒2—3分钟,然后取出小麦粒,以灭菌水冲洗3次,再移至已倒好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注意要以小麦的黑胚部位着靠在培养基上,倒置在25℃温箱中培养,待菌落长出后,挑取前缘菌丝于马铃薯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培养3-4天后,无菌条件下镜检是否获得纯培养。 3、病组织内部病原菌的分离(大豆枯萎病菌的分离) 取大豆枯萎病病根沾取70%酒精,用酒精火焰三次消毒后,以在灯焰灭过菌的解剖刀切去表皮,然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病组织,移植于培养基表面培养,每皿放3—4块,倒置于25℃温箱中培养2—3天。菌丝长出后转至马铃薯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培养3-4天后,无菌条件下镜检是否获得纯培养。 (二).稀释分离法:稀释分离法适用于细菌、土壤菌及产生孢子多的真菌等病原菌的分离,本次实验以白菜软腐病作为材料进行分类离。 白菜软腐病最易伴生腐生细菌,分离时需以病组织接种健康菜帮上,经数次转种予以纯化,其纯化方法是将菜帮经多次换水冲洗后,再用无菌水洗三次,切成适当大小,放在15厘米直径的培养皿中,菜帮下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实验目的及意义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通过本实验,要求掌握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实验材料及准备 2.1 实验材料:新发病的植物组织 2.2 培养基准备(LB培养基):胰蛋白胨1%,NaCl 1%,酵母浸粉0.5%,pH7.0-7.2,121℃灭菌20 min,备用。 2.3 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手术剪,镊子,培养皿(Φ9cm),斜面培养基,灭菌水,1% NaClO,打火机。 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1 植物样品的采集 选取发病初期植株,样本尽量保持完整,至少包含病健交界处;将样品放入纸袋保存或邮寄,并做好记录;需要分离的标本应尽快完成分离工作(1-5d),长期保存需压干,未压干的标本勿装塑料袋。 3.2 发病组织的显微检查 准备好洁净的载玻片、盖玻片和水;取小的整块标本洗净、晾干/吸干;切取约2×4mm大小病健交界组织;从上述组织中切取尽可能薄的小片平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水,盖好盖玻片,防止气泡;先用低倍镜(4×,10×)检查,看到白色、半透明、雾状的喷菌现象;换用40倍物镜观察,看到杆状、透明、活动的菌体,证明的确为细菌性病害。 3.3 病原物的分离和培养 选取镜检有喷菌现象的组织进行划线分离:所取组织用自来水洗净,吸干;(以下进入超净工作台操作)将植物组织剪成1×4mm的大小,1%的次氯酸钠消毒2-10min,灭菌水洗2-3次;将组织从病斑处剪碎放入约0.5-1ml水中,并让

组织碎块在水中浸泡5-15min,让细菌释放到灭菌水中;取病汁液1-3环,在LB 平板上划线。28℃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记录:菌落长出的时间、菌落大小、颜色、形态。 3.4 病原物的纯化和保存 3-4 d后选取生长量较多且形态一致的菌落,LB平板上划线纯化。若仍然生长不纯,则需多次纯化。划菌采用三线法。挑取纯化后的单菌落移入斜面生长,每菌移3管。24小时后从斜面上再次转移菌体,并且保存该病原菌。 3.5 病原物的鉴定 利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基因组,用通用引物将细菌16S rDNA序列扩增出来,长度1.5k左右。 16S rNDA通用引物:U8-27(F)5’-AGAGTTTGA TC(AC)TGGCTCAG-3’; L1494-1514(R)5’-CTACGG(AG)TACCTTGTTACGAC-3’。 25ul的反应体系:Buffer 2.5 ul Mg2+(25M) 3.75ul dNTP 2ul rTaq 0.5ul primer1 0.6ul primer2 0.6ul DNA 1ul ddH2O 14.05ul Total 25u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