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板

合集下载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层的砂土和砾石暴露在地表,形成裸露的岩石和砂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石漠化不仅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并制定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移民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

以下将对这些对策和建议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土地植被恢复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地裸露程度高,植被覆盖度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下降。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荒漠植被修复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环境。

植被恢复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生态移民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地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通过生态移民政策,可以将部分石漠化地区的居民迁往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减轻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降低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经济多元化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土地生产力低,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困难,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水平低下。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种植特色农作物、养殖特色动植物、开发矿产资源等方式,可以为石漠化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能力提升。

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移民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全面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促进土地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为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岩溶区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岩石暴露、植被丧失、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现象。

为了保护岩溶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

该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恢复岩溶区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保持水资源供应。

规程分为四个主要内容:定性分析、治理措施、监测评估和技术推广。

首先,定性分析阶段用于评估岩溶区石漠化的情况和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理目标。

这一阶段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气候和生态环境特点,分析不同区域的石漠化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治理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等各种手段。

针对不同的石漠化区域和石漠化程度,选择适合的植被恢复方式,如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草本植物种植等。

同时,通过建设防护林带、构建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对于贫瘠的土壤,可以采用有机改良剂、矿物质添加剂和微生物技术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

监测评估阶段用于不断监测和评估治理效果,确保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定期采样分析土壤质量、水质状况和植被覆盖率,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恢复程度,从而调整和改进治理方案。

最后,技术推广阶段旨在广泛普及并应用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

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推广治理技术和经验,促进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的制定,将为岩溶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科学和规范的指导。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岩溶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对于人们的生活福祉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将促进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广泛共识和行动。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石漠化治理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下面给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可提高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尤其要注重引进适宜的树种,并注重营造树木生长的适宜环境,以保证植树造林能够成活并继续生长。

2. 坚持水土保持。

采取降水保持、护坡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的增长。

同时,在项目实施中,要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评估,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

3. 加强人工改良。

采取加减肥、耕作、播种等措施,增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和水分,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4. 推广科学技术。

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利用氢氧钙水泥固土、采用流速控制网等,对石漠化区域实施科学治理,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5. 开展科普宣传。

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共同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事业的发展。

总之,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人工改良、科技推广、科普宣传等多种手段,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让我们到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受降水量减少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结皮破坏,草地和水源散失,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面我们就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要加大对水源、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力度,开展水土保持和草原恢复工程,加强生态补水,增加植被覆盖率,修复沙化土地,恢复地表植被,控制沙漠化扩展。

二、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依靠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治理领域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要鼓励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发现石漠化治理效果,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众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认识和支持,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沙漠化地区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统筹和管理。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借鉴国外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努力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五、加强监管和问责制度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加强监管和建立问责制度,确保治理工作的效果。

政府应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组织施工计划书

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组织施工计划书

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组织施工计划书在山水相依的土地上,石漠化和水源涵养这两个问题,真的是让人头疼啊。

怎么说呢,石漠化一开始看上去就像是“天灾”,给大地“穿”上了坚硬的石头外衣,没了土壤,水也难以存住;水源涵养问题就像是“心脏病”,山川的水脉被堵塞,河流干涸,生物无法滋养,甚至连农民伯伯的水井都枯了,实在是让人捉襟见肘。

所以,我们不仅得治病,还得把这片土地修复得像个“新生儿”一样。

要知道,修复这片大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有个周密的计划,也得有一份“笃定”的信念。

说到治理石漠化,别看那块块光秃秃的石头,似乎一眼看不到尽头,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没救了,能种个啥?要知道,石漠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

它好像不听话的孩子,总是乱跑,土壤被风带走,水源也被流失。

那怎么办呢?一个词,植树造林。

你看看那些坚韧的草和树,它们就像孩子们的“保护神”,为土壤挡风遮雨,防止水土流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招”——人工降水!虽然听起来很科幻,但其实也是通过在高温季节引入水蒸气,模拟降水,给土壤补充一点水分,哪怕是短时间的“救急”也是必要的啊!想想看,如果不先进行这些基础工作,光是撒撒水、撒撒肥料,哪能真的让那片“荒地”重新绿起来?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急了,觉得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态修复工程要做到啥程度才行?嘿,别急,接下来我们得谈谈水源涵养这个问题。

水源涵养,听起来高大上,其实简单说就是让水“留得住”。

土地的水分多了,空气湿润了,啥都能长得好。

你别看这件事儿好像很简单,但背后可得“大力”支持。

从植物到土壤,从气候到技术手段,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足够的植被,水分就会通过蒸发跑掉;如果没有管理措施,那些珍贵的水资源根本就无法渗透到土壤中去。

就像家里存水缸漏了洞,水根本存不住,所以我们得“堵住”这些漏洞,修复水土系统,让水源“稳得住”。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又会想,这么复杂的项目,资金怎么办?别看这个问题有点沉重,但如果有了一个稳妥的施工计划,资金也就不成问题。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成因: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扩展资料:分布特征: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方案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方案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方案摘要石漠化是指岩石地表或裸露地表上不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地貌类型,其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方案。

该方案通过合理的造林和草地保护措施,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旨在提高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1. 引言石漠化地区是地表覆盖岩石或裸露地表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具有极强的风蚀和水蚀性。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2. 项目背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是针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该工程旨在通过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提高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包括:•提高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风险;•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

3. 工程方案3.1 造林措施在石漠化地区进行造林是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根据石漠化地区的特点和植被适应性,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

优先选择适应干旱和瘠薄环境的树种,如马尾松、油松等。

选择具有深根系和耐旱能力强的树种,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稳定性。

在造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树种的选择要基于对当地土壤、气候和水资源的充分了解;•选择优良的种苗,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合理布置林地,利用地势特点配置防风固沙带;•定期进行苗木养护和病虫害防治。

3.2 草地保护措施草地是石漠化地区重要的植被类型,具有很强的抗风蚀和固土保水功能。

保护和恢复草地是维持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稳定的关键措施。

草地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生态养护管理,禁止过度放牧,合理控制牲畜数量;•制定草地保护政策,加强对非法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强草地用地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草地保护区;•推行草地轮作和混播种植,提高草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石漠化治理总结

石漠化治理总结

石漠化治理总结引言石漠化是指石质地壤面严重暴露,土壤质地强硬且缺乏养分,植被稀疏甚至丧失的一种土地退化形式。

石漠化的广泛存在给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并对治理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估。

本文将就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方法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一、石漠化治理的目标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是恢复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水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植被的恢复和植被种类的多样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理措施:1.土地复垦:通过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使石漠化土地转变为农业或林业生产用地,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2.植被恢复:通过引种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的植物,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3.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合理安排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水量。

二、石漠化治理的方法为了实现石漠化的治理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水土保持:在石漠化地区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筑沟渠、建设防护林带、植被覆盖和黄土地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植被恢复:选择适应性强的经济作物和植被,在石漠化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作。

同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的生长状况。

3.土地改良:通过改良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常用的土地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土壤覆盖、石膏施用等。

三、石漠化治理的效果经过一系列的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土壤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石膏等土地改良措施,石漠化土地的肥力得到提升,土壤质地得到改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扎牢。

2.植被恢复:经过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作,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

大量的抗旱植物和经济作物得到推广种植,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经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1、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立地类型是小地形、 土壤( 土层厚薄) 、 水文条件、 小气候和植
被等各种构成要素, 即立地因子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它反映了坡
向、 坡位、 土层分布、 土层厚度等方面的变化。
该区类型的分布格局具有一定规律, 即从洼地到峰丛顶部, 立地类
型的分布格局呈”耕地-林地-荒地”或者是”耕地-荒地”过渡, 立
地条件则有较好到一般再到较差和极差。
Ⅰ1主要位于平洼地和山脚地带, 土层连续而深厚, 立地条件最好;
Ⅰ2为坡度较缓的坡地, 主要分布在山脚至山坡中下部, 土层连续,
但土层厚度较小而裸岩率较大, 立地条件次之;
Ⅰ3为陡坡耕地, 主要分布在山坡的中上部, 坡度大, 多为石穴土,
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 在耕地中立地条件最差。
Ⅱ1郁闭度较大, 但由于面积有限, 密度较小且没有形成乔、 灌、
草等层次结构, 生态调节作用不明显;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Ⅱ2密度低, 郁闭度小, 生态调节作用微乎其微。
Ⅲ以荒山坡地为主, 同时也包括一些弃耕地, 其现存植被全部为低
矮灌草丛:
Ⅲ1以藤刺灌丛为主, 高度在1m以上, 分布较为均匀, 灌草植
物生长较好, 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能力;
Ⅲ2以草丛为主, 高度不足1m, 灌草植物生长一般, 自然恢复
能力较差;
Ⅲ3植被稀疏, 自然恢复能力最差。
在广西石漠山区, 小气候环境因子如光照、 气温和湿度等除受
外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外, 还与该植被生态系统或具体地段的群
落结构、 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等因素紧密相关。生境异质性是广
西石漠化山区植被恢复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主导性因子, 如果脱
离了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具体要素, 一味强调森林的恢复而在不
宜人工干预的地段实施人工造林, 即便选择适生优良的乡土树种,
也可能造成脆弱生境的严重或者再次破坏, 因而必须在小尺度上
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一般而言, 石漠化山地上部与阳坡光照较强, 空气及土壤较为
干燥, 土层浅薄, 需要选择耐旱性较强、 喜光的阳生性树种; 而山
地下部和阴坡光照较弱, 空气和土壤较为湿润, 能够选择对光照条
件要求不严格的乡土树种混交建立先锋性群落。在土壤条件较好植
被覆盖率低的荒山缓坡或退耕地, 采取直播灌草和定植乔木幼树
的方式构建乔灌木群落; 而植被覆盖较多、 群落高度较大和乔木幼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树稀少的灌草丛荒地, 主要采取植苗造林法定植乔木幼树而使其
形成有利于植被快速恢复的乔灌草群落雏形; 在立地条件较好的
平缓坡地和梯地, 能够选择多用途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乔灌植物种
植, 以逐步造成乔、 灌、 草的复层植物群落来增强水土保持与水
源涵养功能和提高林地土壤肥力。

广西岩溶地区乡土植物或树种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适宜于中
性偏碱性和钙质土壤生长; 2、 根系特别发达, 趋水趋肥性和穿窜岩
隙缝间生长能力较强; 3、 能忍耐土壤周期性干旱和热量变幅; 4、
树种易成活, 生长迅速, 具有较强的萌芽更新能力等。
适生植物收集原则: 1、 乡土性为主、 气候相似性为辅原则; 2粗生
性与速生性兼顾原则; 3、 短期效益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原则; 4、 经
济效益与生物多样性并重原则。 以来, 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
区先后引进了不少适生、 高效的经济作物和造林树种。如玉米优
良品种正太618、 正太619和澄海一号, 花生优良品种桂花系列, 果
树主要有火龙果、 无核黄皮、 桃和大果枇杷等, 传统中药材有金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银花、 猫尾草、 板蓝根和苏木等, 造林树种有枸骨木、 茶条木、
银合欢、 海南蒲桃和女贞等。
以火龙果为例, 火龙果是原产于巴西和墨西哥等热带美洲国
家, 具有耐旱、 早实、 适应性广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 是一种新型
的营养型水果, 适宜于桂中以南广大地区种植。桂中和平果等示范
区于 开始引进火龙果, 挂果投产, 开始采用扦插法和嫁接法就
地培育火龙果苗, 其中嫁接法包括切接法和芽接法, 以量天尺扦插
苗作砧木, 一般15天内开始萌芽, 成活率可达85%以上。
3种植被恢复方法
3.1、 自然封育技术
3.2、 人工干预半封育技术
3.3、 人工造林技术( 适地适树)
3.4、 外来生物入侵治理( 蔓延速度快、 分布面积广、 危害
严重)
( 紫茎泽兰、 飞机草、 一年蓬、 喜旱莲子草…)
2、土地整理技术
土地整理: 是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的原始
状态。
上坡部位土地整理。上坡位一般坡度陡, 土壤极缺, 只在石缝中见
少量土, 一般配置为生态用地。除造林种草外, 尽量减少扰动, 土地
整理主要是封山育林, 或见缝插针、 或采用客土人工造林恢复植
被。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中坡部位土地整理。中坡部位坡度较缓, 但大多仍大于25°, 一般
优化配置为生态用地或农用地, 农用地内以园地、 草地、 生产性
林地为主。生产性林地内可种植多年生牧草, 实现林+草立体种植。
下坡部位土地整理。下坡部位坡度较缓, 大多小于25°, 基本开垦
成耕地, 土地整理优化配置主要为耕地、 园地、 牧草地。
洼地( 谷地) 土地整理。土地水肥条件较好, 但旱涝灾害频繁, 主要
优化配置为耕地, 对于淹水时间短, 短期内无法治理的低洼部位,
优化配置为园地和牧草地。土地整理主要是清除石碓、 石芽, 归并
地块, 平整土地, 建设排灌系和田间道路, 改良土壤。
土地整理配套措施: 客土法增加土层厚度; 增加沙土, 改进土壤物
理结构。利用附近糖厂大量廉价的虑泥和甘蔗渣以及附近平原区的
稻草秸秆改良土壤; 修建蓄水水柜, 引泉蓄水;
案例: 岩溶洼地整地种植火龙果技术
洼地岩溶强烈发育, 石漠化产生后, 土被被裸露石芽分割, 厚薄分
布极不均匀, 地块坑洼不平。为了充分合理高效利用这部分的土壤
资源, 在广西平果果化示范区研发了洼地整地后种植火龙果技术,
该项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 清除地块内零碎的裸露石芽; 充分利用
裸石资源浆砌成柱, 用作火龙果的攀岩体; 对于相对低洼的地块或
者因清除石芽而导致的石坑, 采用客土回填; 平整洼地地块; 改良
土壤; 采用浆砌块石做地埂; 火龙果与牧草、 蔬菜等立体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