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临床路径(详细)

肿瘤科临床路径(详细)
肿瘤科临床路径(详细)

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甲状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癌(ICD-10:C73 ,D09.301)

行腺叶及峡部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同期颈淋巴结清除术(ICD-9-CM-3:06.2-0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UICC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AJCC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NCCN甲状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8年第一版)

1.症状及体征:声音嘶哑,体格检查有甲状腺结节,有或无颈部肿大淋巴结;

2.影像学:主要依靠彩超诊断,其他如CT、MRI及SPECT 等可提供参考;

3.病理:组织病理诊断或术中冰冻活检诊断,有条件者提倡针吸细胞学检查(滤泡癌除外)。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UICC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AJCC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NCCN甲状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8年第一版)

甲状腺癌可以分为乳头状癌(PTC)、滤泡癌(FTC)、髓

样癌(MTC)和未分化癌(ATC),根据不同类型实施治疗方案:

1.原发灶处理:

(1)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及同侧V1区探查,清扫转移淋巴结;

(2)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V1区清扫(双侧有癌灶,或高危病例)。

2.颈部淋巴结处理:颈淋巴结证实有转移者行同侧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II—V1区),N0者可以观察。

3.姑息性手术和/或气管造瘘术:适用于肿瘤晚期无法彻底切除者。

4.其他术式:如具备手术条件,对累及周围组织、器官的患者,行扩大切除及修复术。

5.其他治疗:

(1)131I治疗:适用于全甲状腺或近全甲状腺切除后的PTC及FTC,大多用于已有肺转移及骨转移者。

(2)TSH抑制治疗:TSH应控制在0.1μIu/L以下。

(3)骨转移者可用:双磷酸盐。

(四)标准住院日为15-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3 ,D09.301甲状腺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4-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血钙、血磷、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甲状腺及颈部彩超,颈部及胸部X线,喉镜检查;

(4)针吸病理或会诊病理。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甲状腺和颈部CT或MRI,胸部CT,PET-CT,上消化道造影,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6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术中病理:冰冻(必要时)。

4.术后病理:病理学检查与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2)免疫组化(必要时);(3)分子生物

学指标(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10-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甲状腺功能。

2.根据需要可复查颈部彩超及CT、X线胸片。

3.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不能耐受规范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酌情适当缩小手术范围。

3.晚期已有远处转移的PTC及FTC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给予131I治疗。

4.甲状腺癌通常对外照射放疗不敏感。但对于有术中无法彻底切除的残余癌灶者,不能经手术或131I治疗的局部晚期患者,以及有骨和肺转移灶患者,可考虑采用外照射放疗。

二、甲状腺癌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癌(ICD-10:C73 ,D09.301)

行部分腺体及峡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同期淋巴结清除术(ICD-9-CM-3:

06.2-06.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20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

住院第4-5天(手术准备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开化验单、检查单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

□上级医师查房,完善诊疗方

□根据体检、检查等进行术前

分期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住院医师完成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等病历资料

□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

□完成病历记录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围手术

期注意事项,签署各项知情同

意书

□完成“术前准备”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

型、凝血功能、血钙、血磷、

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甲状腺、颈部彩超,颈部及胸

部X线,喉镜检查

□针吸病理或会诊病理

□甲状腺和颈部CT或MRI,胸

部CT,上消化道钡餐,肺功能,

超声心动图等(必要时)

长期医嘱:

□同前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必要时行PET-CT检查

□其他特殊医嘱

长期医嘱:

□同前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术前医嘱

□拟明日在全麻下行甲状腺叶

加峡部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

淋巴结清除术

□明晨禁食水

□明晨留置尿管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抗菌药物皮试,术前30分抗

菌药物静脉输注

□备血(必要时)

□其他特殊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介绍环境、设施及相关制度

□入院护理评估、实施相应级别

护理

□告知相关检验项目及注意事项

□指导并协助患者到相关科室进

行检查

□晨起空腹留取化验

□实施相应级别护理

□指导并协助患者到相关科

室进行检查

□告知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

□给予心理疏导

□手术前心理疏导及手术相关

知识的指导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痰的方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住院第5-6天

(手术日)

住院第6-7天

(术后第1日)

住院第7-8天

(术后第2天)

主要诊疗工作□手术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和上级医

师查房记录

□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中情况

及术后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及手术

切口进行评估,确定有无手术

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感染

□完成病历书写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

性状

□注意观察体温、血压等生命体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手术及

伤口评估,决定处理措施

□完成病历书写

□注意颈部引流液的量、颜色、

性状

□注意观察体温、血压等生命

体征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禁食水

□颈部引流接袋记量

□尿管接袋记量

□记出入量

临时医嘱:

□术后小时后半卧位

□心电监护

□吸氧

□止痛(必要时)

□补液

□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2小

时者,术中追加使用一次

长期医嘱:

□外科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半流质饮食

□颈部引流接袋记量

临时医嘱:

□心电监护(必要时)

□止痛(必要时)

□补液

□补钙(必要时)

□抗菌药物

□拔尿管,停记出入量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复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甲状腺功能、血钙、血

磷、甲状旁腺素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普食

□颈部引流接袋记量

临时医嘱:

□测HR、BP

□补液

□补钙(必要时)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复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胸片、超声、CT等

主要护理工作□晨起完成术前常规准备

□全麻复苏物品准备

□与医生进行术后患者的交接

□执行一级护理及麻醉术后护

理常规,禁食水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书写重症护理记录

□负压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执行级别护理

□半卧位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书写护理记录

□负压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指导术后患者功能锻炼

□执行级别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书写护理记录

□负压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用药及相关治疗的指导

□指导术后患者功能锻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

住院第8-9天

(术后第3天)

住院第9-14天

(术后第4-9日)

住院第15-20天

(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

并发症和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决定处理措施

□完成病历书写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

性状

□注意观察体温、血压等生命体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

并发症和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决定处理措施

□住院医师完成常规病历书写

□根据颈部引流液情况,拔除引

流管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手术

及伤口评估,决定是否出

□根据术后病理进行最终病

理分期,制订进一步治疗

计划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

出院证明书等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

事项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普食

□颈部引流接袋记量

临时医嘱:

□测HR、BP

□酌情补液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复查

□根据情况行胸片、颈部超声、

CT检查

□酌情更换抗菌药物治疗,并进

行血、引流液、痰等细菌培养

+药敏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普食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

质、血糖(必要时)

□伤口换药

□拔引流管(24小时引流量≤

50ml)

临时医嘱:

□拆线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执行级别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书写护理记录

□负压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用药及相关治疗的配合及指导

□指导术后患者功能锻炼

□执行级别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书写护理记录

□拔除负压引流管后的观察与

护理

□用药及相关治疗的指导

□指导术后患者功能锻炼

□告知拆线后相关注意事项

□出院康复指导

□出院用药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8

结肠癌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结肠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癌(ICD-10:C18, D01.0)

行结肠癌根治术(或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或结肠曲段切除)、姑息切除术+短路(或造口术)(ICD-9-CM-3:45.4,45.73-45.79,45.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9年第一版)

1.腹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贫血等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物。

2.大便隐血试验多呈持续阳性。

3.影像学检查提示并了解有无器官和淋巴结转移。

4.纤维结肠镜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取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诊断。

5.术前应判断是早期结肠癌还是进展期结肠癌,并根据上

9

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9年第一版)

1.局部切除术或结肠区段切除手术:早期结肠癌。

2.根治手术(结肠癌根治术):进展期结肠癌,无远处转移,肿瘤条件允许或联合脏器切除可以根治的结肠癌患者。

3.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4.姑息手术(结肠癌姑息切除术、短路或造口术):有远处转移或肿瘤条件不允许,但合并梗阻、出血的结肠癌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8,D01.0结肠癌疾病编码。

2.术前评估肿瘤切除困难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次评估,符合手术条件者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0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血脂、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

(4)结肠镜和/或钡剂灌肠造影、腹盆腔CT;

(5)病理学活组织检查与诊断。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超声心动图、肺功能、PET-CT 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7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2.手术耗材:吻合器和闭合器(肠道重建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术中病理:冰冻(必要时)。

5.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0天。

11

1.术后病理:病理学检查与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切缘、脉管侵犯、淋巴结数目);(2)免疫组化;(3)分子生物学指标。

2.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

3.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或门诊可以处理)。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结肠癌根治术中,结肠的切除范围根据肿瘤部位、大小、浸润程度等决定,可分为右半结肠切除、横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乙状结肠切除、全结肠切除、联合脏器切除术等。

12

二、结肠癌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癌(ICD-10:C18, D01.0)

行结肠癌根治术(或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或结肠曲段切除)、姑息切除术+短路(或

造口术)(ICD-9-CM-3:45.4,45.73-45.79,45.8)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

住院第4天(手术准备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手术前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确定诊断和手术日期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

□根据体检、检查等结果,进

行术前分期,制订手术方案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用

品协议书、输血同意书

□麻醉科医师看患者并完成

“麻醉前评估”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围手术期

注意事项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血型、凝血功能、血脂、消

化道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

病筛查

□胸片、心电图、腹盆腔CT

□病理检查

□肺功能、超声心动图、PET-CT

(必要时)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

□患者既往疾病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结肠镜和/或钡剂灌肠造影

□术前营养支持(营养不良或

消化道梗阻患者)

□明晨禁食水

□当晚次日晨肠道准备各一次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临时医嘱:

□术前医嘱:

□常规准备明日在全麻或连续

硬膜外麻醉下行◎结肠癌根

治术◎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

术+短路◎造口手术

□明晨禁食水

□明晨留置胃管、尿管

□常规皮肤准备

□当晚次日晨肠道准备各一次

□抗菌药物

主要护理工作□介绍病房环境及相关制度

□入院护理评估

□指导并协助患者到相关科室

进行检查

□告知特殊检查(如结肠镜、

下消化道造影等)注意事项

□入院第二日晨空腹留取化验

□实施相应级别护理

□饮食指导

□相关治疗配合及用药指导

□肠道准备

□告知患者检查日晨禁食水

□手术前皮肤准备、配血、抗菌

药物皮试

□手术前肠道准备及物品准备

□手术前心理疏导及手术相关

知识的指导

□告知患者术日晨禁食水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13

时间住院第5天

(手术日)

住院第6天

(术后第1天)

住院第7天

(术后第2天)

主要诊疗工作□术中分期,根据分期决定手术

范围

□确定有无麻醉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

□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手术后

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及手术

切口进行评估,确定有无手术

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感染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和上级医

师查房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

术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感染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和上级医

师查房记录

□根据引流情况决定拔除引流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禁食水

□胃肠减压接负压吸引

□记出入量

□腹腔置引流管接无菌袋

□留置尿管接无菌袋

临时医嘱:

□测BP、P

□吸氧

□手术中标本送病理检查

□抗菌药物

□补液

长期医嘱:

□同前

临时医嘱:

□测BP、P

□补液

□抗菌药物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复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等

□止痛(必要时)

长期医嘱:

□同前

临时医嘱:

□测BP、P

□补液

□根据情况行胸片、腹部超声、

CT检查并行引流等相应处理

□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药

敏结果进行调整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复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等

主要护理工作□术日晨完成术前常规准备

□置胃管、尿管,术前半小时静

脉输注抗菌药物

□全麻复苏物品准备

□执行一级护理

□观察患者情况

□书写重症护理记录

□准确记录出入量

□各种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腹壁造口患者执行造口护理

常规

□评估患者疼痛等级,实施疼痛

护理

□执行一级护理

□禁食水

□半卧位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书写重症护理记录

□准确记录出入量

□各种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协助患者床上活动,促进肠蠕

动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

□用药及相关治疗指导

□执行级别护理

□禁食水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书写重症护理记录

□准确记录出入量

□各种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协助患者床上活动,促进肠

蠕动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

□用药及相关治疗指导

□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14

时间

住院第8-11天

(术后第3-7天)

住院第12-17天

(术后第8-12天)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及手术切口进行评

估,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感染

□根据引流情况决定拔除胃、尿管

□根据引流情况决定拔除引流管

□上级医师查房,手术效果评估

□根据引流情况决定拔除引流管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二级护理常规

□饮食(酌情)

临时医嘱:

□测BP、P

□拔胃管

□拔尿管

□补液(逐步增加经口进食量,减少肠外营养,

直至完全停止)

□根据情况行胸片、腹部超声、CT检查并行

引流等相应处理

□抗菌药物治疗(酌情)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

能、电解质、血糖等

长期医嘱:

□外科三级护理常规

□饮食(逐步恢复)

临时医嘱:

□测BP、P

□拔除引流管

□拆线

主要护理工作□执行级别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

□协助患者床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

并发症发生

□观察患者排便情况

□用药及相关治疗指导

□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

□执行级别护理

□饮食指导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协助患者活动,预防并发症发生

□观察患者排便情况

□用药及相关治疗指导

□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

住院第13-20天

(术后第13天)

住院第14-21天

(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完成出院小结

□完成病案首页的填写

□通知出院处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明天出院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

约复诊日期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三级护理常规

□普食

临时医嘱:

□测BP、P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观察患者情况

□出院指导

□告知拆线后相关注意事项

□进行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胃癌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胃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癌(ICD-10:C16, D00.2)

行胃局部切除术或胃癌根治术或扩大胃癌根治术,姑息切除术,短路或造口术(ICD-9-CM-3:43.4-4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上腹不适、隐痛、贫血等。

2.大便隐血试验多呈持续阳性。

3.胃镜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取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学诊断。

4.影像学检查提示并了解有无淋巴结及脏器转移;钡餐检查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和病变范围。

5.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

版,2008年)

1.胃局部切除术或胃大部切除术:早期胃癌。

2.根治手术(胃癌根治术D2或扩大胃癌根治术):进展期胃癌,无远处转移,肿瘤条件允许或联合脏器切除可以根治的胃癌患者。

3.姑息手术(胃癌姑息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或胃造口术):有远处转移或肿瘤条件不允许,但合并梗阻、出血的胃癌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6,D00.2胃癌疾病编码。

2.术前评估肿瘤切除困难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次评估,符合手术条件者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胃镜、钡餐造影、腹部及盆腔超声、腹部及盆腔CT ;

(4)胸片、心电图;

(5)病理学活组织检查与诊断。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血型、交叉配血;

(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PET-CT、超声内镜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7天。

1.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手术耗材:吻合器和闭合器(肠道重建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4.术中病理:冰冻(必要时)。

5.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8-10天。

1.术后病理:病理学检查与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切缘、脉管侵犯、淋巴结情况);(2)免疫组化;(3)分子生物学指标。

2.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

3.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

2.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可以满足日常能量和营养素供给。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早期胃癌可行腹腔镜下或内镜下切除。

3.胃癌根治术中,胃的切除范围根据肿瘤部位、大小、浸润程度等决定,可分为远端胃次全切除、近端胃次全切除、全胃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

二、胃癌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胃癌(ICD-10:C16, D00.2)

行胃局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或扩大胃癌根治术(ICD-9-CM-3:43.4-43.9)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14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

住院第4天(手术准备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完善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初步术前

评估

□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检查结果

完善诊疗方案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术前分期,

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完成必要的会诊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

书写

□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

用品协议书、输血同意书

□麻醉科医师看患者并完成

“麻醉前评估”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围手术期

注意事项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根据患者情况

临时医嘱:

□血、尿、大便常规+隐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血脂、凝血功能、消化道肿

瘤标志物

□胸片、心电图

□胃镜、钡餐造影、腹部及盆

腔超声、CT

□病理或会诊病理

□必要时行血型、配血、肺功

能、超声心动图、PET-CT、

超声内镜检查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根据患者情况

□患者既往疾病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术前营养支持(营养不良或幽

门梗阻者)

□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

解质紊乱(酌情)

长期医嘱:

□同前

临时医嘱:

□术前医嘱:

□拟明日在连续硬膜外或全麻

下行◎胃部分切除术◎胃大

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扩

大胃癌根治术

□明晨禁食水

□明晨置胃管、营养管、尿管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肠道准备(口服药物或灌肠)

□抗菌药物皮试

□备血

□其他特殊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

□入院护理评估

□实施相应级别护理及饮食

护理

□告知相关检验项目及注意

事项,指导并协助患者到相

关科室进行检查

□晨起空腹留取化验

□实施相应级别护理及饮食护理

□告知特殊检查注意事项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检查

□相关治疗配合及用药指导

□心理疏导

□手术前皮肤准备、交叉配血、

抗菌药物皮试

□手术前肠道准备

□手术前物品准备

□手术前心理疏导及手术相关

知识的指导

□告知患者明晨禁食水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肺病科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一、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犯肺证 风寒恋肺证 风热郁肺证 风燥伤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TCD编码:BNF011)和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咳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肺部CT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2)风寒恋肺证: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3)风热郁肺证: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4)风燥伤肺证: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2.针灸 3.药物贴敷 4.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5.其他疗法 6.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者,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住院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评估报告 (20XX年、20XX年上半年)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公室、信息科、党委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精神卫生办公室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各试点科室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容 成员: 艺 萍 (二)相关职能科室工作职责: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临床医师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护理部:负责组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党办:分别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工作; 信息科:负责相关病案的信息收集、统计工作; 财务科:负责入出院管理、监审科:负责合理收费的实时监控工作; 医院办公室、精卫办:负责社会公告及宣传工作; (三)实践小组 试点科室成立实践小组。组成人员包括:科室(治疗组)临床医生、护士。 临床辅助科室、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均应指定专人给予积极协作。 小组组长由各科室科主任担任。

我院20XX年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3个,开展病种数10个,20XX年增加4个病种,完成情况如下: 为的随意性,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精神病人以及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自伤自杀或严重药物副反应等,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就可能发生变异或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由于卫生部未制定精神科病种临床路径方案,我院是摸索中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因此,下一步会根据以往开展情况修订精神科临床路径方案。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篇一: 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

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试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试点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医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平均偿付标准,导致医院效益下降;临床路径的法律地位问题等客观原因,使参加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1.3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4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5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1.6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1.7肺脓肿临床路径(2011) 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2011) 1.9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 1.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2011) 1.1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1) 1.12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2011) 1.13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2011) 1.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1) 1.15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6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7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骨伤科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的门诊患者 一、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筋结(TCD编码为:BGS000伤筋病)。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ICD-10编码为:M65·391扳机状指;M65·992腱鞘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依据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虚寒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的患者。 2.合并有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空腹血糖;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手正斜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尿常规、乙肝、HIV、HCV、梅毒检测、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针刀疗法 2.中药外用 (1)中药外敷 (2)中药熏洗 3.针灸疗法 4.物理疗法 5.推拿疗法 6.其他疗法 (1)封闭疗法 (2)屈指肌腱腱鞘切开术 7.功能练习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患指无疼痛或无明显疼痛。 2.弹响或绞锁消失。 3.患指屈伸活动范围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过敏、晕针等,治疗难以继续,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2014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医院 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省、市、县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各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11个临床科室中,计划开展44个病种,实际累计运行30个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入径率87.1%,完成路径****人,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在一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领导班子的变化和分管工作的重新调整,医院新成立内四科、内五科等科室,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人员进修和变动等原因,为使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开展,我们按照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要求,适当调整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管理组织和管理成员,同时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使此项管理工作从院方到科室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为顺利开展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调整和细化管理内容,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按照“二甲”复审标准要求,从第二季度起,废除了以前所有统计表格,增加了“入组登记本”、“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临床

路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新的表格增加了“出院30日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合并症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并要求科室认真执行。 (三)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年初,与各临床科室进行研究讨论,调整和增加了15各临床路径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共有11个科室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44个,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30个,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完成路径****人,变异166人,入径率87.1%,变异率13.17%,出径率3.14%,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 (四)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监管力度,使管理逐步规范化。今年以来,除日常的数据统计监管外,定期和不定期到临床科室进行督导,了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新的管理程序和内容的运行,工作量较大,临床科室不习惯,我们进行认真讲解,对于每月的数据汇总填报和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对做的好的科室及时予以表扬,逐步规范了全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今年以来,科室对临床路径病例管理质量和管理细节上有了较大提高。 (五)加大对临床路径病种的筛选,增加入径人数。针对个别科室入径人数少的问题,我们下科室了解科室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卫计委新增临床路径病种,筛选适合本科室的病种作为路径病种,取得了较好效果。截至目前,三个开展临床路径不好的科室分别新增了三个病种,4个月共完成***人。现内二科一月完成的路径人数就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人数。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部分科室仍然思想重视不够,怕麻烦,符合入径标准的病例不愿入径,或者为了追求入径数量而入径后不完全按照路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路径单》要求进行诊治,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 1 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V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 4 )心电图。 (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 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 1)松解类手法 (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 径工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呼吸内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确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怀岭担任组长,范建新、单长波、李静担任副组长,李红建任个案管理员,闫庆红、刘贞、刘磊、孟亚、赵琰、郝敬林、李明慧任临床路径医师医疗组成员,王露露、孙静、张瑞任临床路径护理组成员。明确了我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2013年上半年,完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19例,未有变异退出,平均住院总费用元,平均抗生素费用元,平均住院日天。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呼吸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呼吸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底组织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

骨伤科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的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患者。 一、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蚀(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版(2002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 2. 疾病分期 参照1993年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 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期 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依MRI所见,股骨头受累区分:I-A 股骨头受累<15%。 I-B 股骨头受累15%~30%。 I-C 股骨头受累>30%。 Ⅱ期 X线片表现异常(股骨头斑点状改变、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少),在X线平片及CT上无股骨头塌陷表现,髋臼无改变,依据股骨头受累区分:Ⅱ-A 股骨头受累<15%。 Ⅱ-B 股骨头受累l5%~30%。 Ⅱ-C 股骨头受累>30%。 Ⅲ期 X线片上出现新月征,根据正、侧位X线片上新月征累及股骨头的范围。 Ⅲ-A 股骨头塌陷<2mm或新月征<15%。 Ⅲ-B 股骨头塌陷2mm~4mm或新月征l5%~30%。 Ⅲ-C 股骨头塌陷>4mm或新月征>30%。 Ⅳ期 X线片表现为股骨头扁平、关节间隙变窄,髋臼也显示有骨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变化。

3.分型 参考2001年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协会(JIC)修订的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标准。 A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1/3内侧负重面; B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2/3内侧负重面; C型指坏死区占据超过2/3内侧负重面。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肾虚血瘀证 痰瘀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骨蚀(股骨头坏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蚀(TCD编码:BNV090)和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的患者。 2.分期属于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因患者意愿以及病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Rh、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普外科专科护理规范及标准

普外科专科护理规范和标准 一、心电监测技术 (一)目的 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二)实施要点 1.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评估患者皮肤状况。 (3)对清醒患者,告知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4)评估患者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 2.操作要点: (1)检查监测仪功能及导线连接是否正常。 (2)清洁患者皮肤,保证电极与皮肤表面接触良好。 (3)将电极片连接至监测仪导联线上,按照监测仪标识要求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要时应当避开除颤部位。 (4)选择导联,保证监测波形清晰、无干扰,设置相应合理的报警界限。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3)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感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半卧位。 2.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干扰和电极脱落。 3.每日定时回顾患者24小时心电监测情况,必要时记录。 4.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 5.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 6.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 7.停机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 二、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一)目的 监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状况。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意识状态、吸氧流量。 (2)向患者解释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3)评估局部皮肤或者指(趾)甲情况。 (4)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是否有电磁干扰。 2.操作要点: (1)准备好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或者将监测模块及导线与多功能监护仪连接,检测仪器功能是否完好。 (2)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4-6月份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4-6月份纳入临床路径病种仅为LC术,目前第二季度共有4人纳入临床路径,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分析原因:(1)我科目前临床路径表有缺陷,医师在将病人的入路径时用药及治疗受限制;(2)纳入临床路径病例患者,退出路径的较多,经我科上级医师分析考虑,均不再纳入临床路径,将目前路径表的缺陷向医院汇报。 目前我前在开展临床路径时仍处于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表中的有关硬性规定我科上级医师建议修改后再执行,目前LC术病人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0天左右,目前平均医疗费用9500元左右,与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相比,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无明显改变。 对于纳入临床路径患者,目前对于护理工作规范,及时有明显提高,对于病人而言,诊断、治疗规范明确,目前路径表中存在缺陷,对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规避,是目前临床路径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已将目前情况向医院进一步汇报,拟调整路径表,明确医疗工作,规避医疗风险。 7-9月份临床路径分析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7-9月将纳入临床路径病例为4人,目前仅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目前临床路径表经医院指导后,再以调节,我针对了临床路径开展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风险仍有一定顾虑,目前相关工作均在协调中。 目前我科仍然将LC术有关病例纳入临床路径,目前停止其它临床路经工作,拟得省卫生厅审查临床路径表后,再开展临床路径。目前拟将甲状性肿块(甲瘤)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已将情况向医院汇报。

目前患者满意度好,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均未发生变异。 关于39床蒋志祥病情说明 患者蒋志祥,男性,16岁,因转移性右下股疼痛3天,于2011年11月12日住院。 患者入院时病情:T38.5?、P8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急性痛苦面容,腹平,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明显,麦氏点为甚,腹部B超提示:急性阑尾炎,Blood—R提 9示:WBC12.4×10/L,中性0.92,入院时诊断考虑:急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不排除阑尾穿孔的可能性。于2011年11月12日21:00在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根部变黑、有穿孔、有恶臭味,术中吸尽腹腔脓性液体约80ml,术后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腹腔引流管共引流2ml左右黄色渗出性液体,于术后第三天(2011年11月15日)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伤口换药,伤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患者于2011年11月20日伤口疼痛,伤口换药时可见伤口有少许红肿,撑开伤口有淡红色液体引流,考虑伤口感染的可能大,于2011年11月21日行伤口折线、引流。 目前的病情:目前伤口已拆线、引流,伤口无明显黄色脓性液体,伤口线结反应严重,有渗液,目前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伤口换药Bid、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目前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患者于2011年11月26日在局麻下行伤口II期缝合,目前正在治疗中。 患者本人无特殊不适,患者父亲对我院医疗行为提出异议:(1) 患者伤口感染是否是因为医生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患者于2011年11月16日停用抗生素);2、患者术后伤口换药次数太少。对于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异议,我科医务人员反复向患者家属解释。(1)阑尾炎伤口感染的原因考虑阑尾化脓后、脓液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

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结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细则》,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作如下安排。 1.科主任、管理员认真履职,结合科室实际,优先制定院部规定的各科室临床路径(各科室拟实施路径见附件),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患者版文本应具备诊疗流程告知和健康教育功能。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其入组率不得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各科主任、个案管理员要加强对变异病历的管理,要定期组织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变异发生较为集中的环节,分析变异原因,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力争临场路径实施的变异率≤15%。

肺病科常用方剂趣味方歌(干货)

肺病科常用方剂趣味方歌 趣味方歌(仅供参考) 止嗽散: 组成: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梗芥前(去)百草菀 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甘草,紫菀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小青龙汤: 组成: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清金化痰汤:

组成:桑芩栀二母卖瓜梗和红苓草 桑白皮,黄芩,栀子,浙贝母,知母,瓜蒌皮,桔梗,橘红,茯苓,甘草 功效:清肺化痰 主治:热痰壅肺,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黄芩泻白散: 组成:白骨精是草包+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黄芩 功效:泻肺热,利小便. 主治:肺经有热,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小便不利。 沙参麦冬汤: 组成:沙麦炒桑竹豆粉——沙麦草桑竹豆粉 沙参,麦冬,甘草,桑叶,玉竹,扁豆,天花粉 功效: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主治: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竹叶石膏汤: 组成:厦门人煮食干净米——夏门人(煮食)甘粳米—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桑杏汤: 组成: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贝母栀豉桑杏梨皮 沙参,贝母,栀子,香豆豉,桑叶,杏仁,梨皮 功效: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主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杏苏散: 组成: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苏叶,杏仁,桔梗,生姜,大枣,二陈汤,止咳,前胡 功效: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越婢加半夏汤: 组成:麻石半夏姜草枣

普外科护士工作总结字

普外科护士工作总结字 通过在普外科这段时间的实习,我特别感谢各位老师前辈的悉心指教,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并将不断鞭策自己,不断提醒自己,努力改善... 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始终以实事求是的观点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为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便于早发现,早解决,不停的在各个病房中穿梭;为进一步巩固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按时参加晨间护理,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认真执行医嘱,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在一个科室里待久了,感觉大家真的如同一家人一样,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整个科室的团队协作,让忙碌的工作变得充实而快乐。我喜欢外科的干脆利落,尽管忙,但有种畅快的感觉,而且每天都有收获。 我的带教老师以上主班居多,除了跟随老师处理医嘱、清点物品、发放清单、打印输液卡等,我也会主动请缨去帮忙接盐水,更换引流袋,做理疗、雾化、吸痰等治疗工作,每天的生活在这样重复的忙碌中度过。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我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并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

理操作,能做好普外科常见病,如:疝、腹膜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并发症、肠梗阻、阑尾炎、结肠癌、急性胆囊炎、血气胸、脓胸、坏疽等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后护理及观察。在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总结:人第一次做没干过的事情,难免慌乱,不打紧,熟能生巧。关键是现在认真学,不管做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心里要知道原则上应该怎么做,不然以后带师弟师妹时,自己连标准的做法都不知道,给他们讲不出来,丢脸还是小事,后悔都莫及。不管你懂不懂,要敢于去看病人,问病人,不要怕被病人问问题,病人问的问题才是最实际的问题,也是以后自己以后做护士或者工作的时候会被问到的问题,现在不会比以后不会要好些。相信有了外科实习的经历,下一科室的工作将更为顺利。 姚利,女,3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护士,曾获得市级“优秀护士”“优秀党员”“首届十佳青年文明号号长” “三八红旗手”“十佳护士长”的称号。于XX年,主动请战成为第一批工作在非典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并获得“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于XX年被获选为“河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分队队员,于XX年5月25日成为邯郸市首批赴川医务工作者,开展乡村巡诊工作。于6月8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2017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2017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二、已开展试点病种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情况: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三、临床路径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 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4、加强了医患沟通,和谐了医患关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所有的诊疗行为均公开、透明,每天的诊疗活动在入院时已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患者和家属签字认可,同时需要患者参与和配合,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清晰了解整个诊疗流程和安排,有利于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医患间的良好沟通,促进了医患和谐,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四、临床路径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