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理论 第1章 偏好理论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 第1章 偏好理论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 第1章 偏好理论

高级微观经济学题库2016

一、名词解释: 1.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2. 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3. 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得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4. 效用:人们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5.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 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7. 收入—消费曲线:是指在两种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为常数的情况下,每一收入水平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 8. 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为常数的情况下,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也就是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的消费组合。 9. 吉芬商品: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0. 生产函数:在特定时间围和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他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1. 边际产量:在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12.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13.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在存在两种以上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中(即长期中),生产者在其成本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其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所需要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数量组合。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RTSLK=w/r(使用L和K这两种生产要素时的情况)。 14.完全竞争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简称厂商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厂商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它表示: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市场对该厂商的商品的需求量是无限的。 15. 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垄断竞争等。 16.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汽车理论考试必备资料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 7.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结构形式。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 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 3.确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充分发挥、足够的后备功率储备、受驾驶性能限制和综合考虑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4.某厂生产的货车有两种主传动比供用户选择,对山区使用的汽车,应选择传动比大的主传动比,为的是增大车轮转矩,使爬坡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空载行驶时,由于后备功率大,故其燃油经济性较差。 5.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变速器使用的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越低,燃油消耗率越高。 6.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称为比功率,发动机提供的行驶功率与需要的行驶功率之差称为后备功率。 7.变速器各相邻档位速比理论上应按等比分配,为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8.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是因为:就动力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9.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的动力装置参数有两个,即最小传动比和传动系挡位数。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是:(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评定指标是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汽车的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操纵制动控制装置(制动踏板)到汽车完全停止住为止汽车驶过的距离,它的值取决于制动踏板力、路面附着条件、车辆载荷和发动机是否结合等因素。 3.决定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即附着力(或最大制动器制动力)和起始制动车速。4.汽车在附着系数为Φ的路面上行驶,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Φo,若Φ<Φo,汽车前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后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前后轮同时抱死。 5.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有两个:(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 委托—代理理论)

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 第18章 委托—代理理论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x ?θ是θ类的代理人的成本函数。在18.1.1节中我们说,如果()()12,,x x ?θ?θ>,且()()12,,x x x x ?θ?θ>成立,则这两类代理人的无差异曲线只相交一次,请证明这一点。 证明:两类代理人的无差异曲线满足方程: ()111,u y x ?θ=- ()222,u y x ?θ=- 它们的差为: ()()212112,,u u u y y x x ?θ?θ?=-=-+- 对函数求导得到: ()()12d ,,0d x x u x x x ?θ?θ?=-> 从而得到u ?是严格单调函数,所以最多和x 轴相交一次,即最多存在一个x ,使得21u u =。 另一方面,当0x =时,()11,0x a ?θ==,()22,0x a ?θ==。此时委托人的利润函数变为v y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支付的工资为120y y ==。所以,当0x =时,两效用函数都 为0,无差异曲线相交。 2.参看图18-5中显示的两个分布密度函数:如果代理人的行动是a *,可能的产量将 落在区间()(),a a αβ** ???? 内;另一个行动a '对应的产量区间是()(),a a αβ''????。 (1)证明:只要委托人对生产()(),x a a αα* ? ?'∈?? 的代理人处予足够大的惩罚,就能保 证代理人选择a *; (2)是否也存在适当的惩罚机制,保证代理人选择行动a '? 解:(1)考虑一个简单的两段支付函数: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软件需求需求相似理论 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企业不可能去生产一个国内不存在扩大需求的产品。 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高尔夫球在欧美是普及运动,但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是代表性需求。 三.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 林德还认为,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或如他所声称的“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产品。按其所述,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问题所激发;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也只有在为国内消费者所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带来显著的成本降

(财务知识)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读书笔记最全版

(财务知识)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读书笔记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读书笔记 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思考——《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里,我们不必严格地按照标准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史理论的讲法,追溯到古希腊的色诺芬。只需以人们公认的1776年为里程碑,亚当?斯密发表他的《国富论》为标志,经济学开始了出离哲学的第壹步,而到1998年阿玛蒂亚?森为另壹标志,经济学某种程度上又开始了向哲学复归的进程(其实经济学和哲学的联系也壹直未断,不过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强弱程度有差异罢了)。这200年间经历众多学派、无数论战,其中长期困扰经济学特别是理论经济学的壹个难题便是作为立论之基石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主义者和历史主义者的论战持续了几十年,LSE的经济系主任罗宾斯在上世纪早期出版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实际上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的选择的科学,只要有稀缺性,必然有选择,只要有选择,也就有经济学的用武之地,罗宾斯把经济学之基础归结为稀缺,没有对理性人作较多论述,他的出发点在于防止让经验因素介入理论经济学研究之中——也正是基于此,罗宾斯、哈耶克以及广义的奥地利学派在早期数量经济学刚刚起步之时都对之持质疑和批评的态度。而承认理性人某种程度可能意味着将心理等经验因素引入,从而可能打乱他们严格的逻辑演绎体系。 偏好公理中蕴含的理性人假设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里,我们不必严格地按照标准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史理论的讲法,追溯到古希腊的色诺芬。

只需以人们公认的1776年为里程碑,亚当·斯密发表他的《国富论》为标志,经济学开始了出离哲学的第壹步,而到1998年阿玛蒂亚·森为另壹标志,经济学某种程度上又开始了向哲学复归的进程。这200年间经历众多学派、无数论战,其中长期困扰经济学特别是理论经济学的壹个难题便是作为立论之基石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主义者和历史主义者的论战持续了几十年,LSE的经济系主任罗宾斯在上世纪早期出版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实际上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的选择的科学,只要有稀缺性,必然有选择,只要有选择,也就有经济学的用武之地,罗宾斯把经济学之基础归结为稀缺,没有对理性人作较多论述,他的出发点在于防止让经验因素介入理论经济学研究之中——也正是基于此,罗宾斯、哈耶克以及广义的奥地利学派在早期数量经济学刚刚起步之时都对之持质疑和批评的态度。而承认理性人某种程度可能意味着将心理等经验因素引入,从而可能打乱他们严格的逻辑演绎体系。 但显然,理性人的设定对经济学具有充要性。以经典物理学为标竿的经济学从早期就贯穿着对确定性的、完整的体系建构抱有浓厚的兴趣。即至今日欧美三大研究生用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Mas-Colell 版、Varian版、Jehle版)中也依然保持着这种倾向,而捍卫理性人假设这壹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仍被现代经济学视为第壹要务。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从古典走向新古典直到现代经济学的过程中,壹个很大的变化是价值论的变化。古典经济学以价值论为基础,成熟期古典经济学的教科书必以价值论置于论述的首位,至新古典实现了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 目前在国内的经济学教学和经济研究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成为风气。这为我们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界的学术水平也很有好处。但是在这样一股持续性的学习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潮流中,也夹杂着一种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各种理论原理都当成了可以简单地使用于一切环境之下的信条,许多人已经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视为不容质疑的新正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以免受误导而错误地滥用这些理论。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谈到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能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学到什么。 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还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是正确的。搞清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中国的经济学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许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找到有关最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结论。由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都是外国人阐发的,这样一种追求等于认定,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给了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最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可是在实际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我在《混乱的经济学》一书中已经详尽地说明,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别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大师们自己也清楚,他们的理论绝不能论证诸如“在任何地方都应当实行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之类的“政策指南”的正确性,因为微观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都承认,在存在着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也不能告诉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恰恰是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本身的分析说明了它的每一条理论原理的局限性,说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因为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在一系列严格界定的前提下论证出来的。谁都知道,“价格上升供给就会增加”之类的规律,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才能成立。萨缪尔逊曾经说,经济学中真正到处都成立的是比较优势规律。可是英国在18世纪的棉布贸易问题上就没有遵循比较优势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英国本来不应当生产棉布,而应当从印度进口棉布。违反了这个规律的英国不但发动了产业****,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左大培,2002,第七章)。

高级微观经济学1-3章框架

第1-3章:消费者理论 一、形式化表述分析消费者偏好的性质 (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严格单调性,严格凸性等等) *二、效用函数存在性证明。 请参考教材 三、表述显示性偏好弱公理及显示性偏好强公理,并用于分析下面问题。 考察一个对物品1和物品2有需求的消费者,当物品价格为p1(2, 4)时,其需求为x1(1,2)。当价格为p2(6,3)时,其需求为x2(2,1),该消费者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如果x2(1.4, 1)时,该消费者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解答:p1x1 2*1 4*2 10 p1x2 2*2 4* 1 8消费束1偏好于消费束2 p2x16* 1 3*2 12 p2x26* 2 3*1 15消费束2偏好于消费束1 违反了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如果x2(1.4,1)时: p1x12* 1 4* 2 10 p1x22* 1.4 4* 1 6.8 消费束1 偏好于消费束2 p2x16* 1 3* 2 12 p2x26*1.4 3* 1 11.4消费束1在价格2的情况下买 不起。符合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四、效用函数u(x1,x2) x1,求瓦尔拉斯需求函数 解答:maxu(X1,X2) X1 s.t.P1X1 P2X2 w 从效用函数u(x「X2) X1 可知商 品2对消费者没效用,因此最大化效用的结果是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购买商品1, 对商品2的需求为0,X2 0,X1 — P1

或者由max u(x1,x2) x1 s.t. p1x1p2x2 w,可得到 max u(x1 ,x2) max —P2X2—,此时x2 0, X t —(源于消费束的非负限制 ) P i P i P i 实际上,这是一个边角解, 1 五、设效用函数U(x i, x2)(x i x2 ),其中0 1;这就是常(或不变)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求: (1)瓦尔拉斯需求函数; (2)间接效用函数; (3)验证间接效用函数关于价格与收入是零次齐次的; (4)验证间接效用函数关于收入y是递增的,关于价格p是递减的; (5)验证罗伊恒等式; (6)求希克斯需求函数; (7)求支出函数; (8)从它对应的间接效用函数推导出支出函数,及从支出函数推导出间接效用函数。 (9)验证h i(p,u) X i(p,e(p,u))(对偶定理) (1)求瓦尔拉斯需求函数 列出拉格朗日函数: 2 / 11

汽车理论第三章

3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该小题后的括号内) 1、 汽车动力装置的参数系指( )。 A.发动机的功率、传动系的传动比 B.发动机的功率、传动系的效率 C.发动机的转矩、传动系的传动比 D.发动机的转矩、传动系的效率 2、 确定汽车传动系的最大传动比时,需要考虑( )。 A.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最低稳定车速和附着率 B.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最高车速和附着率 C.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最低稳定车速和最高车速 D.汽车的加速时间、最高车速和附着率 3、 若使汽车的最高车速 max a u 大于发动机最大功率对应的车速p u ,则( )。 A.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好 B.汽车的动力性变好,燃油经济性变差 C.汽车的动力性变差,燃油经济性变好 D.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差 4、 若使汽车的最高车速 max a u 小于发动机最大功率对应的车速p u ,则( )。 A.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好 B.汽车的动力性变好,燃油经济性变差 C.汽车的动力性变差,燃油经济性变好 D.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变差 二、判断题(只判断正确与错误,在正确的小题后括号内画“T”,在错误的小题后括号内画“F”) 1、 最大传动比与最小传动比之比值越大,挡位数应越多。( ) 2、 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 三、填空题 1、 一般说来,汽车主减速器传动比越小,汽车行驶的后备功率越 ,动力性越 。 2、 一般说来,汽车主减速器传动比越大,汽车行驶的后备功率越 ,动力性越 。 3、 在确定汽车传动系最大传动比时,除了要考虑最大爬坡度之外,还应考虑 及 。

范里安高级微观经济学复习章完整版

高级微观复习 第一章: ? P12—22:给出生产函数可求出技术替代率、替代弹性、规模报酬等(结合书上P13、P15和P19例题看+P21 CES 生产函数) 1、技术替代率TRS :,假设维持产量水平不变,我们想增加要素1的投入量减少要素2的投入量。这就是这两种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是衡量等产量线的斜率。 二维情况下:),(),(),(21221112 21x x MP x x MP x x x x TRS -=??= N 维情况下,TRS(x 1,x 2): 或者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下的技术替代率: 2、替代弹性 替代弹性衡量等产量线的曲率。更具体地说,替代弹性衡量在产量维持不变的情形下,要素投入比率的变动百分比除以TRS 变动百分比。 根据公式推导,连锁法则( )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替代弹性是1。 3、规模报酬 产量等比例增加,我们通常假设只要将以前的生产模式复制,就能生产出t 倍的产量。定义(规模报酬不变):某生产技术呈现规模报酬不变的现象,若它满足下列条件:

定义(规模报酬递增):若f(tx) >tf(x)(其中t>1),则该技术是规模报酬递增的。 4、CES函数的相关概念 CES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性质。 (1)线性生产函数(ρ=1)。将ρ=1代入CES生产函数可得y =x1+x2, , 第二章 ?利润最大化问题:求解要素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参考P32柯布道格拉斯技术的例子) 基本原理: 对于每个价格向量( p,w),通常会存在要素的最优选择x *。要素最优选择是价格向量的函数,这个函数称为企业的要素需求函数。我们将该函数记为x( p,w)。P是产品的价格,W是要素的价格。函数y ( p,w)=f(x(p,w))称为企业的供给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简化:就是对生产函数求导,然后,要素需求函数X=。。。。Y=f(X)=。。。利润函数: 第三章 ?霍特林引理(P46)

偏好理论

第四章偏好理论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预算方程和预算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基数效用理论; 序数效用理论; 偏好的公理及其假设; 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 二、教学内容: 4、1 预算线及其预算方程 一、预算线的定义: 预算线是一条表明在假定消费者收入(M)和两种商品的价格(P X1,P X2)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的两种商品的最大组合的轨迹。 二、预算方程X2 预算线的数学表达方式:M=X1P X1+X2P X2 三、预算线的变化 (一)收入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增加,预算线 向外平移(预算线的斜率不变);反之,预算线向 内平移。 (二)单一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消费者收入和X2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O (X1)的价格上升,预算线向内旋转;反之,向外旋 转。X2 (三)收入和价格均以同一比例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线保持不变(预算线的斜率和横 纵截距均保持不变)。 四、预算线的性质: 1、预算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其经济含义 为在给定消费者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的条件下, 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同时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O X1 品的消 费量; 2、预算线的斜率还可以用来表示机会成本; 3、预算线的横(纵)截距的经济含义; 4、2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定义(见教材P121)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增加,所得到的心理满足程度呈递减趋势。 4、3序数效用理论(偏好理论) 一、有关偏好的三个公理: 1、偏好的完备性; 2、偏好的非对称性;

教材-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教材-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 教材原文## !!!货币金融学导论刘明 第二节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早期是剑桥学派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和倡导者,他在数量论传统思想框架下深入探讨了货币存量变化的影响,这体现在他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通论》(1936)的出版表明凯恩斯实现了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扬弃。即一方面继承剑桥学派经济学(隐含的)对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的区分,并引入利率因素讨论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却背离了古典货币数量论,与数量论的假设相反,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一般不存在充分就业,均衡不是经济常态,货币供给会影响产出和货币流通速度。我们主要讨论凯恩斯在《通论》中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 一、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凯恩斯把庇古所谓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改称为“动机”,并明确区分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大体对应于庇古的提供便利目的和安全目的。提出投机动机更具有创新意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变动也就源于这一动机。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是指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凯恩斯将交易动机进一步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收入动机是指家庭用以度过从获得收入到支出这一段时期的支付需求;业务动机指企业用以度过业务上从支出费用到获得销售收入这一段时间间隔的支付需要。前者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间隔的正常长度,后者取决于现期生产量和进货量。 凯恩斯假设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吸收的现金量主要对收入水平变动做出反应,对利率的改变不敏感。把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结合起来用M tr代表,凯恩斯假设 M tr=M tr(Y) (10-14) 且有,M tr 随Y增加而增加。 为了从数量上说明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就必须同时确定交易货币需求的流通速度。假如Y/M tr 是交易货币需求余额的流通速度。凯恩斯针对庇古推理[式(10-13)]的简化形式指出:没有理由认为V(=Y/M tr )是一个常数,它的数值取决于银行业务、社会习惯、社会收入分配,

汽车理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1、试说明轮胎滚动阻力的定义、产生机理和作用形式? 答:1)定义:汽车在水平道路上等速行驶时受到的道路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称为滚动阻力。 2)产生机理:由于轮胎内部摩擦产生弹性轮胎在硬支撑路面上行驶时加载变形曲线和卸载变形曲线不重合会有能量损失,即弹性物质的迟滞损失。这种迟滞损失表现为一种 阻力偶。 当车轮不滚动时,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的分布是前后对称的;当车轮滚动时,由于弹性迟滞现象,处于压缩过程的前部点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就会大于处于压缩过程 的后部点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这样,地面法向反作用力的分布前后不对称,而使他们的合力Fa 相对于法线前移一个距离a, 它随弹性迟滞损失的增大而变大。即滚动时有滚 动阻力偶矩T f F z a 阻碍车轮滚动。 3)作用形式:滚动阻力F f fw F T f f (f 为滚动阻力系数) r 1.2、滚动阻力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滚动阻力系数与路面种类、行驶车速以及轮胎的构造、材料、气压等有关。 1.3、确定一轻型货车的动力性能(货车可装用 4 档或5 档变速器,任选其中的一种进行整 车性能计算): 1)绘制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 2)求汽车的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及克服该坡度时相应的附着率。 3)绘制汽车行驶加速倒数曲线,用图解积分法求汽车有Ⅱ档起步加速行驶至70km/h 的车速-时间曲线,或者用计算机求汽车用Ⅱ档起步加速至70km/h 的加速时间。 轻型货车的有关数据:汽油发动机使用外特性 的Tq—n 曲线的拟合公式为 Tq 19 .13 259.27( n 1000 ) 165. 44( n 1000 ) n n 2 3 ) 40.874( ) 3.8445 ( 1000 1000 4 式中, Tq 为发功机转矩(N·m);n 为发动机转速(r/min)。 发动机的最低转速nmin=600r/min ,最高转速nmax=4000 r/min 装载质量2000kg 整车整备质量1800kg 总质量3880 kg 车轮半径0.367 m 传动系机械效率ηт=0.85 波动阻力系数f=0.013 2 空气阻力系数×迎风面积CDA =2.77 m 主减速器传动比i0=5.83 飞轮转功惯量If =0.218kg· 2 m 二前轮转动惯量Iw1=1.798kg· 2 m 四后轮转功惯量Iw2=3.598kg· 2 m

高级微观经济学(均衡理论)一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二部分:一般均衡理论 课堂讲稿 (05年11月21日上课内容) 授课:Prof. Gene Chang (张欣 教授) 复旦大学 和 University of Toledo, USA. genec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b8302827.html, 内容:一般均衡理论,一般非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的应用 参考教材:Hal Varian 《Microeconomic Analysis》 Jehle and Reny “Advanced Microeonomic Theory” Mas-Colell, Whinston and Green, “Microeconomic Theory” 记录整理:韩丽妙, email:052015041@https://www.360docs.net/doc/ab8302827.html, 帮助整理:苗瑞卿, email:miaoruiqing@https://www.360docs.net/doc/ab8302827.html,

I. 引言(Introduction) 1.1 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 )与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一、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 只考虑一个市场(single market)的情况(假设其他市场不变),对部门j 而言,当对该部们的产品()d j j x p ()s j j x p j x 的需求与该产品的供给相等时,即 ()d j j x p =()s j j x p 时,这个市场就达到了均衡; 这种单个市场达到的均衡状态称为“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市场能同时达到均衡呢?这就涉及到“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的概念了。 二、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是指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假设有个市场,p 为价格向量,在任何一个市场j j n (=1,2,……n )中, 都满足时,即时,这种状态就称为一般均衡。 )()(p x p x s d =)()(p p s j d j x x =对单个市场而言,市场的力量会使结果向均衡移动;但当存在多个市场的时候,各市场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当某个市场的价格变动时,消费者也会改变在其他市场的消费量,从而对其他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产生影响,即所谓“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市场能否同时达到均衡呢(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一般均衡的存在条件又是什么?这正是本课程要讨论的内容。 1.2 数理基础 在深入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先对本课程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表示进行简要说明。 一, 集合论(Set Theory) 1, 集合的表示 集合={x|description of x} A !注意—分清集合A 的元素是什么; 试比较A1={y|f(x)>t}与A2={x|f(x)>t}; 图解: 图一:表示A1={y|f(x)>t}(粗线部分所示)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偏好与效用)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 第2篇 选择与需求 第3章 偏好与效用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画出下列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并判断它们是否是凸状的(即边际替代率MRS 是否随着x 的增加而递减)。 (1)(),3U x y x y =+ (2)(),U x y x y =?(3)(),U x y x y (4)()22,U x y x y - (5)(),xy U x y x y = + 答:(1)无差异曲线如图3-7所示,为一组直线。边际替代率为:/3/13x y MRS f f ===,为一常数,因而无差异曲线不是凸状的。 图3-7 完全替代型的无差异曲线 (2)无差异曲线如图3-8所示,为性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为: ()() 0.5 0.5 0.5///0.5/x y y x MRS f f y x y x -== =,随着x 的递增,MRS 将递减,因而有凸的无差异曲线。

图3-8 凸状的无差异曲线 (3)无差异曲线如图3-9所示。边际替代率为:0.5/0.5x y MRS f f x -==,因而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是凸状的,此为拟线性偏好的效用函数。 图3-9 拟线性型的无差异曲线 (4)无差异曲线如图3-10所示。 边际替代率为:()0.5 22220.5/0.52/0.5()2/x y MRS f f x y x x y y x y --==-?-?=,因而边际替 代率递增,无差异曲线不是凸状的。 图3-10 凹状的无差异曲线 (5)无差异曲线如图3-11所示。 边际替代率为:()()()() 22 22 ///x y x y y xy x y x xy MRS f f y x x y x y +-+-== =++,因而边际替代率递

高级微观经济学概念

PPT:技术章节概念: 1.技术:即将投入要素转换为产品的过程。 2.一种技术的生产函数表明了从一个投入要素集(x 1、x 2……x n )可生产出的最大可能产量,即 y=f (x 1、x 2……x n ) 当y ≤f (x 1、x 2……x n )时,我们说生产计划是可能的,所有可能生产计划的集合称为生产集或技术集。 3.边际产量:投入要素i 的边际产量的含义是,在其他投入要素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要素i 的每变动一个单位导致的产出量的变动。表达式: i i x y MP ??= 4.规模报酬(规模效益):规模报酬描述的是,当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化时,产出水平的变化情况。可分为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递增。 ● 规模报酬不变:f (kx 1,kx 2,……kx n )=kf (x 1,x 2,……x n ) ● 规模报酬递减:f (kx 1,kx 2,……kx n )kf (x 1,x 2,……x n ) 5.技术替代率:即等产量线的斜率。假设两种投入要素x 1、x 2的情况下,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投入要素x 1时,投入要素x 2的减少量。

● 技术替代率的计算: 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函数为y=f (x 1、x 2),对此函数取全微分: dy=22 11dx x y dx x y ??+?? 由于保持产出水平不变,dy=0 技术替代率为:TRS=2 112x y/x y/dx dx ????=— PPT:利润最大化 1.利润最大化问题的计算(考试计算题,详细看ppt 吧亲们,不整理啦,太麻烦) ● 短期利润最大化问题求解 ● 长期利润最大化问题求解 2.规模报酬与利润最大化(长期) ● 规模报酬递增,长期内利润最大化问题无解(因为如果规模报酬递增,竞争性厂商都会选择增加产量以增大利润,没有利润上限。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这种规模效益递增是不存在的。) ● 规模报酬递减,长期内利润最大化问题有唯一解。 ● 规模报酬不变,竞争性厂商(价格接受者)的长期利润为0.即长期内利润曲线与生产函数曲线是重合的。 PPT :成本最小化

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 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率将由相对价格来决定。于是当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相等的时候,交换就得以发生。 这条线在微观经济学里至关重要。理解它就理解了经济学微观基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每一条公理都各司其职,使得理性人这一完美性假定能够站立起来。微观经济学因而以其严谨的逻辑著称,颇有美感。 与消费者行为理论对应的是厂商理论,其理论逻辑如出一辙。对厂商行为的假定推导出厂商生产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价格曲线,即要素需求曲线。其中关键一环在

尼克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勘误

Errata Sheet for Microeconomic Theory, 9th Edition 6/5/07 Page Error 24 11 final equation should read 11a ax x =?= 26 Example #2 should not have a “5” 32 In point 5, ln a should be bolded. 81 Final Term in second line of footnote should be dy dx . 93 Reference under “Evolutionary…” should be Equation v. 100 Last term in Equations 4.8 should be n n p x . 102 Equation 4.18 should read …()x y I p x p y λ+??. 104 Case 1 should be 0.5δ=. 165 Query should read …is not homothetic 168 Second term on RHS of equation 6.30 should be . 202x tp 169 The 1’s in the CES demands should be I’s 176 The word “word” should not appear in part a of Problem 6.9. 192 First word of final paragraph should be A. 197 Final term in first line of Equation 7.38 should be A not a. 199 Equation 7.48 should read kl l k q 2++=. 202 Equation 7.55 subscript of third G should be k . 206 Problem 7.6b should read 1l RTS k ρ???=???? . 210 Line 1 should be i=1 below summation. 228 Reference to Chapter 7 should be Equation 7.33 228 Final term in definition should be ln()ln() i j j i x x w w ?? 236 Equation 8.56 should read (,,,)0SC v w q k k ?=?. 238 Equation 8.59 is missing a w . 244 Problem 8.10 – The cost function should be (C q v w )=++. 271 Second bullet should read “…decisions do not affect…” 312 Final word in Part a of Problem 10.8 should be “producer”. 324 Reference should be to Equation 11.16. 350 Footnote 11 . be should S A A S S 361 Numerical example should read “…by 1 (to 49).” 421 second part of equation 14.16 should read 11 ...q π?=? 437 Problem 14.6 last line of introd. Should be 1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