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使用虫类药治疗脑病的经验精品PPT课件

朱老明确指出:“ 用常法治疗久不效者, 当用虫类药搜剔,始能奏效。”
针对该病每于气交之变或辛劳、情志波动 之际即发作的特点,创 “ 钩蝎散”经验 方,屡用屡效。
钩蝎散
组方:全蝎、钩藤、紫河车、地龙四药各 等分,共捻细末,每服3g,一日两次冲服。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不思饮食,间断呕吐, 大便稍溏,口渴不欲饮。舌质淡胖,脉虚细,沉取无力。 (术后气随血脱)
辩证:肾虚血瘀,脾肾两伤 处方:先以六君子汤安中,继以健脑散原方、原剂量,服
用8个月。 本周(2009-3-20)来复诊,脑血管畸形未见复发。可理
解他人指令,画钟试验满分,临摹双五边形满分。但反应 稍迟钝。 继续服用该散剂,随访。
朱良春教授使用虫类药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学术经验
2018.10.13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1917年生,江苏镇江丹徒人,后迁 居南通市。
1935年 至武进孟河拜御医世家马 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
1936年 转至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学 习。
1937年 因抗战,转入上海中国医 学院,跟随章次公先生侍诊实习。 1938年毕业。
作1-2次,每次持续3天,疼痛时右侧太阳穴呈波 动性头痛,口服“头痛散”、“芬必得”等暂时 缓解,近来因头痛严重口服大剂量“芬必得”导 致消化道大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至72g/L,大便潜 血(++++),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经过用洛赛克、 成分输血等病情稍稳定,血红蛋白恢复至102g/L, 但头痛时作,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舌质淡,苔 薄白,脉沉细无力,大便呈黑色软便。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
发现巨大畸形团
精品-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颈椎病药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颈椎病药方颈椎病或谓颈椎综合征,症状繁杂,治法较多,见仁见智,后学者莫衷一是,吾师朱良春教授执简驭繁,法拟:通补兼施,益肾蠲痹;平肝通络,新痹治肝;虚损不营,平补阴血;顽痰深伏,峻药导痰。
笔者概括其治颈椎为四法32字,颇具实用,结合历年验证临床,确有佳效,此乃朱师治疗痹证,辨轻重缓急,先因后果,真假同异之三要的具体运用。
朱师不囿于颈椎病按颈椎骨关节(包括椎间盘)退变增生之说论治,亦不囿于单纯的按肝肾不足论治。
乃按虚、寒、湿、痰、瘀、热之轻重缓急,因果,同异之理拟定治法、方、药,此乃“园活宜从三思,执持须有定见”。
既能执持,又能园活,其能方能园之谓也。
徐灵胎有治病“重在灵活”之说,深究老一辈临床家之执持和园活,经验和特色,乃确有如入金谷之园,神色夺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合究竟,直窥渊海,读者如细细品味,定别有洞天。
颈椎病,属中医学之痹证、痿证范畴,颈椎及其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头颈、四肢、上胸背、内脏症候群,统称为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
临床所见颈椎病轻重悬殊,症状复杂,今之伤科分型,大致有五:①神经根型:颈、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麻木及局部肌肉痉挛、无力、萎缩等;②脊髓型:下肢沉重、无力、腰酸、尿频、排便无力、步态不稳、渐致下肢痿瘫,甚者二便失控;③椎动脉型:证见头痛、眩晕、视力障碍、耳鸣耳聋、心悸不寐;④混合型:上述几型混合并见;⑤其它型:如交感神经或食道受压或刺激所致症型。
朱师治疗颈椎病,执简驭繁,颇具特色,笔者概括朱师治颈椎四法为:通补兼施、益肾蠲痹;平肝通络,新痹治肝;虚损不荣、平补阴血;顽痰深伏、峻药导痰。
今选析朱师所拟四法之理、法、方、药以飨同道。
1 通补兼施治颈痹益肾蠲痹汤丸理“益肾蠲痹丸”是朱师7O年代的研究成果,是以温肾壮督、钻透逐邪、散瘀涤痰(地黄、当归、淫羊藿、肉苁蓉、鹿衔草、老鹳草、寻骨风、徐长卿)和血肉有情之虫类药(全蝎、蜈蚣、蜂房、炙乌梢蛇、地鳖虫、僵蚕)配伍而成,功能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老中医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长寿粥及其他长寿方审核稿

老中医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长寿粥及其他长寿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老中医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现年93岁)60余年坚持每天早晚食一小碗,如今老人身体矫健,面色红润,五官及身体内脏器官五任何衰老现象,精力充沛,一个月内赴外地出差4次参加各种活动毫无疲惫之感。
老人中医世家出生,1938年在上海跟国医大师章次公学医,上世纪四十年代朱良春30岁时行医,一度深感疲惫,母亲大人用家传配方熬制长寿粥让其早晚各食一碗,后其夫人熬制,现女儿接替熬制。
将配方及熬制方法介绍如下。
原料:红枣30克,莲子50克,绿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枸杞10克,黄芪250克。
熬制方法:黄芪浸泡20分钟,倒进砂锅,加水2碗(普通饭碗),煮15分钟,倒出,再加1碗水,滤出去渣,备用。
将红枣,莲子,绿豆,薏仁,扁豆漂洗,放入砂锅,倒入煎好的黄芪水,大火煮开,调到小火煮40分钟后放入枸杞,再熬10分钟即可关火。
将已熬好的粥分为5天的量,存入冰箱,食用时取出加温即可。
药理作用:益心、肝、脾、肺、肾。
莲子可清心养心,枸杞补肝,红枣、扁豆、薏仁养脾,薏仁清肺,而莲子、枸杞、薏仁补肾。
黄芪作用非常大,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功能,李时珍“本草纲目”讲黄芪为“补药之长”,现代中医认为黄芪为补气之最。
黄芪平时用来煮粥、泡水代茶能够起到补气强壮体魄,降低动脉血压的作用。
现代药理分析黄芪中含硒,硒是抗癌防癌的元素。
黄芪的用量每天30-50克,普通中年人30克即可,熬粥用量也可以控制在150-250克之间。
另外莲子、绿豆属凉性,黄芪、红枣属温性、它们之间协调平衡。
据朱良春先生的大儿子讲普通人服用3-4个月后精神明显好转,精力明显感到充沛,体力增强。
朱良春先生讲,台湾胡适先生外出讲演前通常喝上一杯黄芪水,走上演讲台开口底气十足,声音洪亮。
朱老还讲,有病而长寿非常痛苦,只有健康长寿才是快乐的,巴金本人就把自己的“长寿”比作“木乃伊似的喘气”。
国医大师朱良春运用虫类药经验——海马

国医大师朱良春运用虫类药经验——海马(一)概述【药性】甘、咸,温。
入肾、肝经。
【功效】①温肾壮阳:有兴奋强壮作用,不仅能催生性欲,治阳痿不举,女子宫冷不孕,而且对老人及衰弱者之精神衰惫,服之有转弱为强,振奋精神的功效。
对于妇女临产阵缩微弱者,有增强阵缩而催生的功效。
妇女体虚带下多者,用之亦宜。
②调和气血,活血祛瘀,消肿散结:特别是用于治疗顽疽恶疮,死肌瘘管,收效尤著。
【用量】本品煎剂每日用3~6g,散剂每日用1~1.5g。
外用均配合他药掺敷。
【禁忌】因其性温,凡非阳衰不振,而血压偏高,或有阴虚阳亢之征者,均不宜使用。
(1)《本草纲目》:“海马,主难产及血气痛;暖水脏,壮阳道;消症块,治疗疮肿痛。
”(2)《宝庆本草折衷》:“能补元阳”。
(3)《本经逢原》:“海马,甘,无毒。
雌雄成对,其性温暖,有效感之义,故孕妇带之于身,临时煅末服之;又阳虚多用之,可代蛤蚧之功也。
”(4)《品汇精要》:“调和气血。
”(二)应用1.顽疽恶疮、溃疡瘘管“海马拔毒生肌散”是南通市中医院外科陈鸿宾老医师家传验方,有提脓拔毒、生肌长肉之功,擅治各种痈疡溃烂、顽疽恶疮、瘘管死肌,不论阴证、阳证,久治不愈者,均可用之。
历年来用治各种瘘管及疮疡久而不愈者,均奏显效。
近几年来共治各种瘘管217例,其中病程最长者达20年,最短者3~4个月,全部治愈。
处方:海马、广丹、炮甲、黄柏、姜黄各60g,蜈蚣40条,飞雄黄、甘草各45g,生军、淡全蝎各30g,冰片9g,元寸6g。
上药共研极细末,瓶密贮。
用法:根据疮面坏死组织的情况,采用不同含量红升或黄升的散剂,掺于患处,以膏药贴之。
瘘管则根据其大小深浅,采用粗细合度之桑皮纸捻(用冷开水或凡士林少许使纸捻表面湿润)。
沾以配成含5%、20%、50%、80%的红升或黄升的本散(一般瘘管壁较厚,腐肉死肌较多者;用含50%~80%升丹的散剂,如瘘管已趋轻浅,可用5%~20%者);如瘘管或溃疡面接近愈合时,即可单用本散,直至痊愈为止。
国医大师朱良春:八年痛风+糖尿病,3月取效的快捷治疗法

国医大师朱良春:八年痛风+糖尿病,3月取效的快捷治疗法导读:国医大师朱良春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用虫类药,对内科杂病,尤其是痹证和肿瘤等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今起开设“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病经验”栏目,对朱良春治疗内科疾病特色进行总结。
朱良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痛风性关节炎(简称痛风)中医称为浊瘀痹,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现。
痛风最早是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富贵阶层的人群中流行,因此有“帝王病、富贵病”之称。
中医“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名医别录》,此前包含于“痹”中。
该病病程长,易复发,西医治疗以控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主,且药物不良反应大,导致患者依从性差。
中医治疗从整体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对痛风的防治更具现实意义。
病因病机元·朱丹溪首次在《格致余论》“痛风”中指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认为痛风产生的病因有痰、风热、风湿和血虚。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风湿”“风血相搏”所致。
唐·王焘《外台秘要》中记载:“大多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绞痛。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中记载:“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祖国医学认为痛风属“痹症”范畴,归其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致脾失运化,肾失分泌清浊之功,湿热浊毒内生;或为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日久郁而化热,凝滞为痰,阻滞经络。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肝硬化药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肝硬化药方肝硬化是一种由各种慢性肝病延续发展而来的,具有广泛肝细胞损害及结缔组织增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肝硬化属癥积、痞块范畴;晚期肝硬化出现腹水者,则属臌胀、单腹胀范畴。
肝硬化的病理改变,是肝实质的损害,以气血郁滞、瘀凝脉络为主要矛盾。
由于瘀结日久,肝脾损伤,其临床表现多呈本虚标实,治疗较为棘手。
1959—1962年,拟订“复肝散”,治疗早期肝硬化肝功损害的病人60余例,对于改善症状和体征,促使肝功能好转,取得一定的疗效。
后在原方基础上加以修改,制成丸剂,定名为“复肝丸”,并结合辨证用药,疗效有所提高。
现又改为胶囊,服用更为方便。
处方:紫河车、红参须各20g,炙地鳖虫、炮甲片、广郁金各24g,参三七12g,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g。
共研为极细末。
另用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g,煎取浓汁泛为丸。
每服3g,每日3次,食后开水送下,或以汤药送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适应范围:早期肝硬化肝功能损害,肝脾肿大,或仅肝肿大,胁痛定点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蜘蛛痣)或朱砂掌(肝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等症。
肝硬化虽病由肝起,却是一种影响全身的错综复杂的慢性病变,在整个病情演变过程中,多影响到脏腑之间的功能紊乱,表现出虚实交错的病机。
根据临床所见,除以肝郁血滞,瘀结为癥癖的基本证型外,另分下列4种证型施治。
1.肝郁脾虚重在疏肝益脾,扶正消癥肝失疏泄,气血痹阻,脾运不健,生化乏源。
其症肝脾肿大或仅有肝肿大,质地Ⅱ度,按之则痛,胃纳减少,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面浮而色晦黄,入暮足胫微肿,舌色暗红不泽,舌体较胖或边有齿印,脉象虚弦,重按无力。
治用疏肝益脾,活血消癥。
复肝丸配合逍遥散、异功散、当归补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柴胡、当归、白芍、党参、黄芪、白术、丹参、炙甘草、广郁金、广陈皮、茯苓等。
2.肝胆湿热急当清肝利胆,通腑泄浊湿遏中焦,邪从热化,肝失疏泄,移热于胆。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在此情况下,不妨温阳与解毒并举;温阳药能 振奋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加用板蓝根、黄 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对慢性肝炎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有利于根据病理层次进行辨证 治疗,故不容不辨。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故慢性肝炎尤 多络病。其特点为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 正常,对其治疗,疏肝养肝、必兼通络,通络必兼解毒。一般可用《金匮》旋复花汤为 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如旋复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 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叶天士“取虫蚁之品,以松透病根”,确是经验之谈。 常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份,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1日3次,收效 堪佳。虫类药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瘾块癖积的证候。朱师强调养正消 徵,重药轻投,调和肝脾,燮理阴阳,汤丸并进,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结合机体免疫反应,选用部分有促进细胞功能之品,如党参、黄芪、仙灵 脾、白术、白芍、当归、女贞子等健脾、补气、补。肾、补血、补阴之品。朱老早在50 年代末,就研制成复肝散后改为复肝丸(今之复肝胶囊)。1963年在《中医杂志》8期 披露后,全国各地较多同仁验证临床,尤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疗效均较理想。“复肝 丸”,(由红参须、参三七、地鳖虫、紫河车、炮山甲、广姜黄、广郁金、鸡内金等组成), 对慢性肝炎之癞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待湿去热消,方可斟酌 用之。 朱老还根据《内经》:“肝开窍于目。”指出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必然反映于目。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对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 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所以, 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后写进 《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脾胃病诊治上朱老倡导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 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等观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好 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乳腺增药方和病例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乳腺增药方和病例乳腺癌可见于古代中医文献所记载的“乳癖”、“乳疠”、“乳岩”和“乳痈”等。
经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
“上则逆而不下,结则聚而不行”。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死存亡。
女性容易发生乳腺炎、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几种疾病。
而以乳腺增生、乳腺癌为最。
一位病人,是在乳腺癌晚期,乳房坚硬、淋巴转移,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胸部近腹部间肿大突起,牵引粘连的皮肤,剧烈疼痛。
已经进入癌症后期阶段,开始服药还有些见效,可是,由于外敷她没有理会使用方法,要求利用保鲜袋盛装草药用微波炉加热后,热敷,其却没有撕开保鲜膜外敷,整整半个多月,最后延误治疗时间,而在我繁忙的时候,也无法顾及,最后她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因此,对乳腺癌不可不加强防范。
乳腺癌的表现症状乳腺癌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肿瘤又称“乳疳”、“乳痈”等。
多采用乳房肿瘤和乳腺癌之名,是由于人的肝亢脾虚、气滞血瘀、久则生热,致阴毒旺盛,日久致气血虚衰。
忧思郁怒等因素,因虚而致癌,因癌而致虚,虚中夹实,以虚为本,根本仍为阳气虚。
使人体正气受损,外邪入侵,身体内部细胞毒素聚集,不能及时代谢,排除,导致症瘕积聚,进而形成癌肿。
肿瘤性乳房疾病,一般都是因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痰凝而成“乳中结核”。
因体质素虚,肺肾阴亏,阴虚则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或肝郁化火,耗损阴液,痰凝气郁所致。
《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六》:“女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溢,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痛,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名曰乳岩。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
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
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朱良春:倾囊相授诊治疑难病的诀
窍!(字字珠玑)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是饮誉海内外的中医大家,一生致力于我
国的中医药事业,迄今悬壶济世七十余载,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经
验颇丰,独具特色。小编今天将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推荐给
您,字字珠玑皆精华!赶紧来看看吧!
1.怪病多痰
朱师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痰是病理物质,多由机体
功能失调,气道闭塞,脏腑不和,津液凝聚,水湿停留,气化不利而
成痰涎。痰涎壅塞,气道不清,神明之府为痰困蔽,上不能通,下不
能达,则癫、狂、痫以作。如反复缠绵,不少癫、狂、痫的患者,舌
质都见紫色或瘀斑,精神症状呈周期性加重,此缘于兼有瘀血之故。
因为痰气凝滞,气病及血,气血瘀阻,蒙蔽灵窍,而致精神失常,症
状顽固不愈。所以,朱师在治疗神经精神疾患时,主要是抓住“痰”“瘀”
两端,以涤痰化瘀作为精神病的重要治则,灵活化裁,往往取得明显
疗效。朱师认为,“痰”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眼神呆滞,
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青暗。②形体丰腴,手足作胀。③皮肤油垢
异常,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其两颊色红者,多为痰火,面呈灰滞,恒
为痰湿。④神志恍惚或抑郁,或烦躁不宁。⑤舌体胖大,苔白腻如
积粉,或灰腻而厚,脉沉或弦或滑或濡缓。⑥易惊悸,烦懊不眠,
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这些痰病的特征,显然与精神病的症状
密切相关。这些辨痰要点,不必悉俱,只要见其一二,即可参用治痰
之法。对于痰饮的治法,朱师汲取了前人有益的经验。如蒋宝素的《问
斋医案》指出:“痰本津液精血之所化,必使血液各守其乡,方为治
痰大法,若但攻痰,旋攻旋化,势必攻尽血液脂膏而后已。”朱师提
出了“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的原则,达到了“将化未化之痰,行之
归正,已化之痰,攻而去之”的目的。朱师曾多次采用王清任之癫狂
梦醒汤化裁治疗周期性精神病,有较好之疗效,每日一剂,连服1个
月后,病情好转,再服1个月,周期性发作即可控制。方中桃仁、红
花、木通、赤芍活血通经,祛瘀清神;柴胡、青皮、香附、远志疏肝
理气,通络开郁;丹参、酸枣仁养血安神,滋阴降火;佐磁石宁心安
神,又可防柴胡之升举太过;麦冬健脾化痰,宁心安神。全方相辅相
成,于活血化瘀之中,兼寓养心安神之功。
2.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
朱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探索,在应用中医药诊治痹证方面独树一帜。
他认为,痹证的治疗若只从关节肿痛这一标象着眼,片面采用祛风、
散寒、燥湿之法,殊欠理想之效果,尤其对顽痹疗效更差。患者阳气
虚弱,致使病邪乘虚袭踞经络,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
深入骨骱,胶着不去,痰瘀交阻,凝滞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
肿痛反复发作。所以其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且其病变
在骨质,骨为肾所主,故益肾壮督是治本之道,对根治本病起着决定
性作用。此外,朱师在治疗多种慢性疑难病的过程中认识到,虽然在
辨证论治上涉及多个脏腑,但有不少患者多出现肾阳虚衰的征象,采
用培补肾阳法,自拟验方培补肾阳汤治疗,均历验不爽。
3.上下不一主从下,表里不一主从里
疑难病病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在辨证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抓住主
要矛盾外,还要注意辨明真伪,只有这样,才能在证候分析发生矛盾
时,辨证得到比较正确结论。例如,慢性肾炎肾病期,往往既有神疲
腰酸、两腿瘫软、纳呆等阳虚气弱的一面,又有头眩而胀、血压偏高、
烦躁等阴虚阳亢的一面。在这种“上下不一”的情况下,治疗上既要突
出中心,又不能顾此失彼,其重点当以温肾扶阳治“下”为主,佐以育
阴潜阳而获效。
4.重视中药剂量在临床上的作用
中药剂量恰如前人所说,“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此确是经验之谈。
在临床上,即使辨证用方无误,但如果处方中药味的用量不恰当(用
量太轻或太重或配合失当),也必然会影响疗效。这个量的恒定是否
恰到好处,与医生的临床经验是分不开的。例如,朱师应用益母草治
疗高血压时指出:“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尤
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g,药效始宏。”应用益母草治疗肝硬化腹水,
症见腹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之鼓胀时,恒以益母草120g(煎汤代水
煎药)加入辨证方药中,常可减缓胀势,消退腹水。因为此证乃气血
水相因为患,恒多“瘀积化水”之候,且益母草具有活血、利水之双重
作用。又如,朱师用细辛治疗痹证疼痛,无论风湿、风热均可用之,
但是寒证用量宜大(10~20g),热证用量宜轻(3~5g)。朱师认为,凡
顽固性痰核证,非生半夏不为功,生半夏的用量对疗效也起着关键性
作用,从而证明对药量的把握也是提高治疗疑难病效果的途径之一。
5.倡导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但并非不辨病。朱师又结合西医的辨病,创
制了很多经验方。如治疗慢性痢疾及结肠炎的仙桔汤;治疗类风湿关
节炎的益肾蠲痹丸;治疗痛风的痛风冲剂;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道溃
疡的胃安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复肝胶囊;治疗前列
腺肥大的温肾利尿方等,均屡见殊效。朱师所创新方,组方缜密,遣
药灵巧,寓意深远。如温肾利尿方,由黄芪、刘寄奴、熟地黄、山药、
山茱萸、琥珀、沉香、王不留行组成。方名温肾利尿,针对前列腺肥
大之主要症状溺癃而言。此病常见于老年患者,其阴阳俱损,肾气亏
虚,气化不行,痰浊逗留,呈现本虚标实之证。若一见小便不利,即
予大剂淡渗利尿之品,不仅治不中的,而且伤阴伤阳。朱师抓住肾气
不足、气虚痰阻这一主要病机,采用黄芪与刘寄奴相伍,以益气化痰,
配合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益肾精,琥珀化瘀通淋,沉香行下焦气
滞,王不留行开膀胱之气闭。随证加减,收效较著。
好书介绍
《走近国医大师朱良春》
在中医发展史上,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
进了深谷,经过艰难的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
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纪。 《医学人生丛书》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
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
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
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
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上个世纪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