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说课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说课课件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实验设计
01
提供多种相关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
镜子、透光玻璃板、刻度尺、白纸、 方格纸、支架、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平面镜、大头针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实验设计
启示学生
怎样利用像物找 到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2、了解虚像的概念
教学重点
1、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教法选择
探究实验分析法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
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
启示式教育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
的自主性,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等大
等距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原虚
理像
揭
由于平面镜后并
秘
不存在光源S`,所
以把S`叫做虚像。
光的反射
物体
平面镜
虚像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3、平面镜成像应用 释疑 “蜡烛在玻璃板后的水杯中燃烧”
透光玻璃板后的蜡烛是虚像,水杯处 在透光玻璃板后虚像的位置,所以呈 现出“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
应用平面镜成像知识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探究性物
通过“平面镜成 像特点”的探究, 经历物理过程, 学习对实验过程 中信息的记录和
理活动,使学 生获得成功的 体验,提高学 生的参与意识 和自信心。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陈丽燕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旳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旳直线传播”和“光旳反射”旳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结识平面镜成像旳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初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旳作用。
(二)教学目旳:根据课程原则旳规定和对教材旳理解,结合学生旳实际,拟定本课旳三维目旳如下: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面镜成像旳特点。
(2)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理解虚像是如何形成旳。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旳应用。
(4)初步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措施:(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旳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旳记录。
(2)观测实验现象,感知虚像旳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旳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旳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旳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旳特点,感受探究旳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旳原理、虚像旳概念。
课程原则提出了科学探究旳一般过程和环节,而八年级旳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因此让学生经历探究旳过程是本课旳重点。
虚像旳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旳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拟定为本课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旳直线传播和光旳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平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爱好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新旳课程理念觉得:在注重知识技能旳同步更应注意过程与措施。
教给学生措施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旳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旳措施,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旳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旳措施: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四、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开头我的说课,按照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举行解释,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班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扬'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同学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逻辑的一个连续,又为以下的学问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班级的同学好动、留意力易簇拥,希翼得到教师的表扬;并且奇怪心强,喜爱?动手动脑。
这有利于在课堂上的参加度,不过八班级同学规律思维和理性思维还不严谨,因此在设计试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举行引导。
三、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挑选合适的试验器材,设计试验计划。
3.能自主举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过程与办法目标】通过小组研究,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试验计划。
通过试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能正确举行试验操作步骤。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试验计划的设计和试验的操作。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计划的挑选。
五、教学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翼自己成为一个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学问技能的同时更应留意过程与办法。
教给同学办法比教给同学学问更重要。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纳"科学探索'的办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设计计划试验探索分析论证沟通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同学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学问和技能。
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平面镜成像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光的反射原理,还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密切相关。本节课主要围绕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展开,为后续学习凸透镜成像打下基础。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物理实验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但自觉性和自律性仍有待提高。
(2)学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思考讨论: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4.小组竞赛:开展小组间的平面镜成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课后布置与生活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平面镜成像说课 教科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14号,今天说课的题目《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说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作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后,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平面镜成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本节属于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第二个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声和光”中的内容,科学目标定为: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新课标对于认知领域设置了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说法,行为要求更清楚,更便于教师操作,增加了可评价性,避免了盲目的人为拔高。
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虚像”概念,并且这次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为探究“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课教学目标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微调了条目,优化了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适当增删了个别知识内容;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未来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泰安第二十二中姜封镇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的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课。
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实验探究设计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同时为下一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本次实验探究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动手操作意识,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越远,像就越小。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交流评估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陆丰市内湖中学章桂寿一、教材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基础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之后,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又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还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初步掌握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替换法”研究虚像的实验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归纳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而难点就是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规律,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的形成,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及球面镜成像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习信息的处理能力,感知实像和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透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三、课前准备准备学生探究活动用的实验器材:差不多大小的透明玻璃板(150mm×200mm厚3mm)和平面镜各一块、金属夹两个,小手电筒、铁架台、蜡烛(等大、不等大两种,火柴或打火机)两套,瓶盖、量角器等。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结合教材插图从日常生活中介绍平面镜:梳妆打扮用的镜子、平静的水面、平整光滑的物体表面等都是平面镜。
点明“像”和“物”:我们把镜前的物体称为“物”,在镜中看到的称为“像”。
激发了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20-25分钟)1、区分实像和虚像让学生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并且注意看有没有选择镀银的平面镜,特别用这一器材跟透明茶色玻璃(对透明茶色玻璃设问: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比较成像来认识虚像:点明是不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像。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我的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三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1、本节课是通报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中的第三节。
该册教科书是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与原有的教材相比,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本节课也有这样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了解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的好素材。
在课后,还安排了像万花筒、曲面镜等实际操作问题,使得课堂与生活紧密了解,真正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以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折纸模拟实验,体会虚像的形成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
猜测— 实验 — 分析 —归纳
教具:自制互成角度可变的两面平面镜及支架、玻璃板、 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刻度尺、火柴、烧杯(用绿色 颜料配好水等) 学具:玻璃板,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刻度尺,火柴、 坐标纸、直尺、三角板、桌面、记号笔、光屏(另加)等
探究问题
原有知识 和经验
探究区域
大小 位置 距离 成因
10、平面镜成像原理:
演示: 把点燃蜡烛放在镜子前,引导学生分析能看到像和 看不到像的原因
演示用纸条的折叠和展开模拟演示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关于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发光→ 反射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会聚 →像点 无数物点 →对应无数像点 →组成虚像 眼睛看起来觉得这些 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在 镜后延长线的交点S1射来的。 平面镜成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 S S1
相应的物和像位置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4、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桌面、白纸、记号笔、直尺、玻璃板、两支同样 的蜡烛等。课本P43
实验过程中,注意 如何稳定地垂直于水平面放置玻璃板? 如何放置两支蜡烛? 如何记录两支蜡烛的位置?
4、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桌面、白纸、记号笔、直尺、玻璃板、两支同样 的蜡烛等。课本P43 玻璃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 形成的,像是由反射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会聚而成,所以所成的像是 虚 像 2、关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C B 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 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D 与观察的角度有关
1、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0.8m处,当他向平面镜靠近0.2m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他在镜中的像变大了些 B 他在镜中的像向他靠近了0.2m C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为0.6m D 像的大小不变,离他的距离也不变。 1.8 2、身高1.8m某人站在穿衣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m , 不变 到镜面的距离是 2 m,当他向镜面移动时他的像将_____ (填变大、变小、不变);如果他向镜面前进了1m,则人与像间 2 m. 的距离是
假设
现有知识
引入新课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课堂练习
提出问题 实验验证 巩固重点 布置作业
猜想和假设
实验设计
探究像的虚实 突破难点 实践应用
这节课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引入(有趣)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有体验) 探究像的虚实 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有理论): 四.平面镜的应用(有用) 五、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收获) 六、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这节课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增设“水中烧蜡烛”魔术表演 2、把白纸改为方格坐标纸 3、增设光屏作为学生探究像的虚实性 4、增设演示纸条的折叠和展开模拟平面镜成 像原理图 5、增加让学生利用两块平面镜设计潜望镜光路 等演示实验 6、印发学案,并附有光污染等课外阅读资料。 7、采用赛车形式进行练习
A
B
A1
9、想想议议:
岸边的树木和山等在水中的像看上 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是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对实 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 树木和山上的各点与水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 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 倒的了。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 …(等大)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 ……(等距) 像和物的位置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 会
1、新课引入:
公元前218年,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小镜退强敌”
魔术表演:水中点蜡烛
2、提出问题: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猜想------ 实验验证------ 分析与结论
3、提出猜想
探 究 的 问 题 我的猜想
平面镜所成的像究竟在哪里?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一样吗? 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 有什么关 系? 当物与镜面的距离变化时,像与镜面的距离 和大小如何变化?
从几何意义上讲即: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8、巩固重点
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像点: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思考: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如果已知镜面前有一个点A, 该怎样画出此点在平面镜中 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所成的像呢?
A
8、巩固重点
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像点:对称法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思考: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如果已知镜面前有一个点S, 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该怎样画出此点在平面镜中 所成的像呢? 如果改为画出物体AB的像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
jili522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本课地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
光的反射规律 → 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传播(小孔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凸透镜成像
2、本课特点、作用:
“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
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 地位,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 出过程,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 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 素材 .
三、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镜中花”、“水中月”、水中点蜡烛, 影视上的虚幻镜头就是利用平面镜成像来拍摄的
三、平面镜的应用
改变光路
设计光路:怎样为深井下的工作人员提供廉价的光源?
潜望镜原理图
可为深井下的工作 人员提供廉价的光 源。
1、实验 2、平面镜成像特点 (重点)
小结:平 面 镜成像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 …………………(等大)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 ………(等距) 像和物的位置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难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成像 改变光路
赛车
1
2
3
4
虚像 ,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不是 实际光线 相交而成,它 不能 被光屏 接收。 2 、 (2006.广州)“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 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A B 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 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5、学情分析
(1)、任教班级属省一级学校重点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 上进心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备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 能力。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平面镜较为熟悉,有一定的感性 认识。
实验探究法、实验分析法、质疑导学法、讲练结合法
根据本节内容贴近生活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 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 物理情景
1、对称法 2、利用光的反射规律
1、实验 2、平面镜成像特点
小结:平 面 镜成像
(重点)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 ………………(等大)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 ……(等距)
像和物的位置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难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古人以水为镜,后来发展到只有贵族才 使用的青铜镜,后来人们学会了镀水银,现 在普通人家使用的是镀铝的。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相同 像和物体的大小
,
2、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 虚像 (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 反射 湖面的“倒影”是 6 成的,该“倒影”距小鸟 m。
1、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 垂直 则连线 镜面。 2、请说出下列几句古诗中所涉及的光学知识 光的反射现象 静影沉壁,浮光跃金____ 光的直线传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____
7、分析与结论
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并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先说明原来 猜想,在通过实物投影小组实验数据的方格纸分析结论,教 师简单归纳写在黑板上。
●
C1 A1
● ● ●
●
O3
O1
●
O2
B1
A
●
●
B
●
C
平面镜成像正视图
蜡烛1
玻璃
蜡烛1的像和蜡烛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L1
L2
(1)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 , 相等 ,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 ,
●
A1
●
A
平面镜成像实验
玻璃
A1
●
B1
●
A
B
●
5、实验验证
5、实验验证
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镜子? 实验时为什么还要用到坐标纸?
把手指放在板后蜡 烛B的“烛芯”上, 是否烧痛了你的手指?
6、探究虚实像
如何证明所成的像的虚实性? (利用小孔成像的特点,巧设悬念提醒学生可用光 屏来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并实际操作验证 )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理由:学生之所以对一些概念规律难以理解,其主要原因是 进行抽象思维时,头脑中缺乏表象的支持,而利用实验,则 有助于学生形成表象,理解学习的重点。
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理由: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单一性和形象性,需要逐步 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一大难点; 另外受生活中视觉的影响,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是教学中的 另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