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区别(通俗易懂)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病毒性”?真的傻傻分不清吗

“细菌性”?“病毒性”?真的傻傻分不清吗

龙源期刊网 “细菌性”?“病毒性”?真的傻傻分不清吗作者:马田瑞来源:《时尚育儿》2016年第03期“细菌性”&“病毒性”,如何治才对症有时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试验需要2~3天,而且不是总能得到有效的诊断结果。

在不能区分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时,应该优先考虑是病毒性,因为细菌性感染往往进程较慢,在不容易区分的情况观察两天通常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虽然对普通感冒来说,继发性细菌感染确实很普遍,但这种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因为呼吸道的表层细胞被病毒损伤后对存在于呼吸道的细菌敏感,而并非外来的致病菌。

这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感染,在患普通感冒之后,这些细菌会感染受伤害的细胞并杀死这些表层细胞。

除此之外不会造成其他伤害,与病毒造成的伤害没有太大的区别。

使用抗生索尽管能够杀死这些正常情况下无害的细菌,但对于疾病的症状和进程毫无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出现细菌性鼻窦炎、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等疾病时,才应该使用抗生素。

关于化验血常规,你不得不知有些父母很想知道宝宝生病到底要不要查血常规,化验血常规对判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否有意义?只有通过血常规才能判断感染的原因呢?·24小时内验血结果未必靠谱其实在24小时内验血结果不准确,这个时间不容易检测到白细胞的增高,白细胞增高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白细胞明显增高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细菌感染。

·CRP是个关键性指标CRP,即C-反应蛋白。

是感染和炎性疾病的敏感标志物。

感染和炎症发生后几小时CRP浓度会迅速上升,感染控制或炎症消除后,很快恢复正常。

CRP在病毒感染时往往不高,但增高并不代表一定是细菌感染,CRP增高提示机体存在细菌感染或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果儿童有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CRP大于20-30,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有什么症状

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有什么症状

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有什么症状不管是在什么季节,小孩子感染感冒的情况是最多的,头痛脑热的,其实最痛心的是家长。

感冒其实是叫做上呼吸道感染,可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的,也有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的,那么这些情况到底有哪些表现呢!家长应该如何区别?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分别有什么症状,下面我为大家解答。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一是普通感冒型,主要发病季节多在夏末秋初,可持续至次年春天。

症状为咽部不适或咽痛,继之流涕,鼻堵,喷嚏,咳嗽,肢体酸痛,乏力,头痛;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记数多呈减少或正常。

病程3-7天多能自愈,但亦可持续数周以上。

二是咽炎型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是咽痛,并有流涕,鼻堵,头痛,咳嗽和全身不适。

咽红肿,扁桃体淋巴增殖,可有少许渗出物,下颌淋巴结常有肿大并有触痛。

白细胞记数偏低或正常。

病程3—7天多自愈。

上呼吸道感染潜伏期较短,起病急,常以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为早期症状,继之有喷嚏、鼻塞、流涕等。

如疾病向下发展,可引起声音嘶哑,咳嗽,胸痛等。

体温升高,但很少超过39℃,约3-4天后热退。

此外,尚有全身酸痛,乏力,头痛,胃口差等症状。

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均可以引起发热,这主要是炎症所造成的,建议积极并规律的服药,只有有效的控制住感染发热,才能慢慢恢复正常,如果体温较高时可以配合物理降温,同时还要多饮水适当,外出预防重感冒。

如有头痛发热就可以适当的服用解热镇痛的药物,可以去医院门诊查个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看看感染的程度,在生活中要多和开水,建议平时多做些体育运动,这样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免疫力也有提高。

以上就是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有什么症状的一些解答,感染了疾病之后最主要的就是要多喝水,因为自己的抵抗细胞对抗疾病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水分,同时喝水的话排尿和流汗就会增加,这样的话身体的病毒细菌就可以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来。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

从引起感冒的病原体看,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细菌引起的有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

虽然二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前者对症治疗即可,后者须适当加用抗生素,故正确的鉴别对合理用药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鉴别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呢?一、从流行病学方面鉴定:病毒性感冒具有流行性,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特点,或一家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感冒则从散发性多件,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二、从症状体症方面鉴别: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明显、咽痛较轻,无脓性分泌物,但可伴腹泻或眼结膜充血;细菌性“上感”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性症状相对轻,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扁桃体或咽部红肿,疼痛较突出,脓涕、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三、从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上鉴别: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给于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有改善;而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差,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

细菌感染所致不足10%,其中很多是婴幼儿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的。

临床上鉴别两者,除了临床经验还要依据一些辅助诊断。

1、发病率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不足10%的为细菌性感染所致。

其中婴幼儿细菌感染的机会比大年龄组的儿童高些,且往往在病毒性感冒3~5天后合并细菌感染。

病毒性感冒有一定的群体性,如家庭中有同样的患者;细菌性的多为散发性。

2、症状与体征发热:病毒性的热度多为稽留热,退热药的效果较好。

细菌性的热度多为弛张热,即波动较大,而且伴有寒战,退热药效果稍差。

精神状态:病毒性的中毒症状较轻,热退精神好;细菌性的中毒症状重,热退精神仍不好。

小儿感冒发烧、细菌性感冒与病毒性的区别

小儿感冒发烧、细菌性感冒与病毒性的区别

小儿感冒发烧、细菌性感冒与病毒性的区别(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人民医院;四川冕宁615600)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将小儿发烧感冒、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进行区分,大多数人认为这三种感冒是一样的,其实不然。

我们需要带患儿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后才能确定感冒的类型,并对其正确治疗。

一、简单介绍1、病毒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感冒。

流感病毒可分为三种类型:A 型、B型和C型,其中A型是最常见的病因。

甲型流感病毒通常在10-15年内变异,并出现新的亚型,从而导致大流行。

由于人体对每种流感病毒都没有交叉免疫,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与普通感冒相似,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严重,如持续高烧、头痛、肌痛、全身无力等;部分患者病程延长,持续2周以上;老年患者和慢性患者易发生下呼吸道并发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2、发烧感冒是儿童机体对微生物感染的一种反应,是一种保护机制。

一些家长认为发烧是疾病严重程度的象征,这是错误的。

高烧不一定意味着大病,不发烧,或轻度发烧也不意味着轻度疾病,例如有些气管炎和肺炎就没有明显的体温升高。

因此,不能用体温作为衡量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退烧治疗也不能太急。

多数家长希望立即将体温降至正常,服用退烧药过多,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调节中心紊乱,甚至出现低温、电解质紊乱,这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现象。

退烧药要慢慢进行,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温以下,防止热休克。

服用退烧药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口服退热药应与药物降温措施交替使用,以治疗寒风,尤其是婴幼儿。

物理冷却更好,此外,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样“捂汗”,儿童体温调节中心不完善,汗腺发育不完善。

“捂汗”的方法既不能使其体温下降,还可能使其体温骤然升高,导致高热惊厥,特别是对小婴儿,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捂汗综合征”。

发烧时,应少穿、少盖、多散热,但不要过度,注意着凉。

3、细菌性感冒:一般来说,如果舌色为深粉红色,白细胞减少,舌色为浅粉红色,白细胞增多,则多为细菌性感冒。

如何分辨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如何分辨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如何分辨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有些我们觉的是同一样的东西,但是仔细观察二者之间还是会有一些区别的。

要清楚的分辨有一些相似性的东西其实是有困难的,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是也不是不能区分,每种东西都有自身和其他事物不同的特点。

例如,如何分辨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分辨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吧。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

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病毒感染是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如果要求准确,首先要通过放射科和检验科来判断的,如果条件有限:。

(父母必须懂的简单常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 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父母必须懂的简单常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 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一、细菌和病毒地特点细菌特点:1:细菌是由真正地细胞构成地.2:它有自我繁殖地能力.3:体积在~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病毒特点1:不是由细胞构成地,而是由或地一个分子构成地,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地细胞).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按照通俗地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地结构,比细胞小得多.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地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地动物地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病毒很多由简单地蛋白质构成.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地治疗病毒地方法.所以病毒也是人类地克星.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地复制,或者破坏病毒地蛋白质壳.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地方法,就是抗生素.最典型地是早期地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常见地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人得了这些病难于医治地原因了.例如非典中地象皇冠地冠形状病毒,就是很吓人地.而细菌就很多了,人体内凡是和空气接触地地方都存在细菌.一般是腔肠地地方.细菌存在有益人体地,也存在有害地,所以不能一概否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地,也是怕有害地产生抗体.尤其对于肠道,要维持细菌群体地平衡.二、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地差别从网上找到不少区别地常用方法,主要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烧等症状地,列个表比较容易看:三、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地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地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地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地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血常规地化验单地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地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地主要作用是给全身地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地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地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地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地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地.但在发生贫血地情况下,它们之间地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地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地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地数值.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液中地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地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地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地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地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地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地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地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地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地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地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地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地数量增多是细菌性地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地感染.3、血小板计数()我们都知道,血小板地主要功能地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地计数是我们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地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地话,宝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地问题.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四、检查反应蛋白(—简称)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地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小时后血清中浓度开始增高,—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地炎症刺激可致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地影响.地出现比其它急性期地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地早期诊断很有帮助.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地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地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地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可考虑细菌感染.最高水平地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地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地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地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地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地提示作用.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结节性多动脉炎、、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地鉴别指标(注意文中所指>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地,婴儿指标是,即对婴儿来说,〉就说明有炎症)有关于白细胞和感染地问题希望有助于各位和西医打交道地时候心里有底一些,我尽量用简单地话说得深入一点!首先是感染问题,大家都知道细菌,病毒会侵犯人体,会引起感染,但是临床实际上感染地范围要更广,我们指微生物引起地感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氏体、真菌等等,大家可能认为常见地是细菌,病毒等,其实其他地也和平时大家遇到地感染很有关系,比如支原体、衣原体引起中耳炎、肺炎儿科也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又称非典型肺炎,呵呵,会不会吓着大家,现在地非典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尿路感染,螺旋体地梅毒,真菌引起地鹅口疮(真菌和霉菌概念略有不同)等等,所以现在我们讲地抗生素--大家认为地抗细菌药物--在医学上学名应该叫抗微生物制剂,即包含以上所有微生物地药物(细菌药,病毒药,真菌药等等)再来就是白细胞地问题,这个问题会更专业一点,希望不会把大家看晕!血常规是临床常用地检验手段,因为比较方便、便宜、快速、简单,它能够反映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谈白细胞和感染地问题!白细胞总数地正常值,大家化验过地血单子上写着白细胞多少,后面常有正常值,我们讲各年龄段正常值是不同地,新生儿可能会到×地次方(以后地次方简略),小婴儿可以到以上,一般一周岁以内正常值上限可以在-左右(各标准值略有不同),白细胞上升,一般讲指有细菌感染(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例外情况地,下面会讲到.白细胞地分类.白细胞是有很多其他细胞组成地,各位只需要知道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只要关心他们在白细胞总数中占地比例即可.儿童地中性和淋巴(以后以和代替)各年龄段正常值也有不同地,我们称之为两个交叉期.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在~天和~岁出现交叉,也就是出生-天内,血常规地和比例接近成人,大概是:(中性占白细胞总数地%,淋巴占%),-岁后又和成人一样,而中间地时间和比例是相反地(%左右,%左右).所以大家化验血常规,即使正常也会看到上升下降地箭头,因为血常规机器上地标准值一般都是成人地标准或大儿童地标准(不排除个别先进地机器).(注::是只考虑类细胞,:也可.都是大约数值)中性细胞比例上升一般讲是细菌感染引起(注意是比例),如果白细胞数大致正常,而中性数明显偏高,加上临床感染症状,可以考虑为细菌感染.比如:岁宝宝,白细胞,%.%,可考虑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上升一般可以理解为病毒感染.(注意我们地大前提是讲感染.)其他微生物可能相对更复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这里就不讲了.白细胞上升是否一定是细菌感染,正常是否就没有细菌感染呢?这里就复杂了!呵呵.血常规地检验受干扰很大,比如大量呕吐,腹泻后,即使没有细菌感染,也会白细胞大量上升,这是因为水分丢失后,血液浓缩地问题,可以参考中性比例来看是否有细菌感染(所以要看比例)-例如细菌感染引起地胃肠炎,则需要仔细分析血常规.还有就是验血常规时,如果血流出不畅,用手挤压而流出血去检验,相对各数值会升高(和血液浓缩有类似).所以白细胞受干扰大.(还有仪器地问题等等).检验地时机问题,有地家长说,我一开始验地血常规正常,怎么治疗了几天反而更高了.这里有几种情况.一.部分细菌感染,血常规早期未必能表现白细胞地上升,白细胞上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能第二天开始已经在上升了,一直到第,天复查,还是数值很高,但已经比最高峰(比如第天时)已经下降了,没有动态看白细胞地变化,就不准确.当然应该结合症状来分析治疗地效果,不单单是个白细胞地问题;二.激素地运用,部分医院喜欢感染早期短期运用激素,可以有效降体温,控制感染(相对而言).但激素运用后,白细胞会一般明显上升.三.治疗没有效果,早期可能是个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而白细胞不高,但是治疗用药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病毒感染可以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白细胞上升,或者本身地细菌感染更厉害,所以白细胞上升.所以需要专业地分析,结合临床地症状,才能更准确一些..白细胞只能反映你验血地那时刻体内地感染问题.最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看西医),起病,化验血常规,第二天再复查,第三天,再复查,这样每天复查,甚至可以一天几次复查,和量体温一样,每天动态观察各指标地变化,这才准确.呵呵.估计没人会肯这么干.所以又有其他检查可以结合血常规.比如反应蛋白(),有超敏和普通地.超敏更准确一些.比白细胞反应感染地情况更准确,受影响小,所以目前临床一般都是血常规和一起验(血常规还能反应其他问题).一般是小于,大于可以考虑细菌感染.超敏正常值是左右.但是也是相对准确(不展开讲了).其他比如更准确地:前降钙素,细胞因子等等.细胞因子可能是我看到地最准群地了,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非常准确,价格当然不菲,门诊不可能开展.至于培养,比如血培养,分泌物培养(痰,尿,便),脑脊液培养等等,都是来培养细菌地,一般需要-天,血培养长一些,但是目前地情况下,血培养不是很准确(展开讲又是很多),门诊比较少做.(同时血常规检验还存在个仪器误差问题)。

感冒了帮你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感冒了帮你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家庭医学2018.07(下)Family Medicine夏天很多人习惯性一进屋就开空调,温度忽高忽低,感冒高发。

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细菌与病毒有区别细菌和病毒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有相对完整的细胞结构;而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仅仅是一个蛋白质外壳包裹了一点DNA 或者RNA 而已。

所以细菌是可以自行生长繁殖的,使用抗菌药物杀菌效果往往较好;而病毒只能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所以抗病毒药物有副作用,损伤正常细胞,疗效也不佳。

细菌的个头比病毒大很多,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有0.2微米长;而病毒比细菌小约1000倍。

因此,病毒的感染性非常强,绝大多数病毒感染我们都束手无策,目前还没有好的抗病毒药物。

而细菌感染可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能杀细菌,不能杀病毒。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细菌性感冒与病毒性感冒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两种感冒类型。

一般说来,确诊的最好方法是病原学检测,但缺点是检测过程太长,会耽误疾病诊治。

因此,临床需要一些简便、有效的,鉴别感冒感染类型的方法。

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看患者症状1.传播特点:病毒感染有明显的流行性,有群体发病的特点,一人感染全家危险。

细菌感染相对散发,没有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特点。

2.发病速度:病毒感染起病急,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

如果开始发热不高,3~5天后病情继续加重,则认为是合并了细菌感染。

3.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感染一般鼻部症状较重,鼻塞、流涕、频频喷嚏,咽痛不重,如再伴有腹泻或结膜充血,判断病毒感染的概率又高了几分。

而细菌感染时,咽痛表现更明显。

4.脓性分泌物:病毒感染多流清涕、痰少而稀、无脓性分泌物。

细菌感染有黄色脓涕、脓痰。

看血象1.病毒感染:白细胞(WBC )计数正常或降低,有时也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N )不升高,淋巴细胞多偏高。

2.细菌感染:一般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形式。

虽然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但也有一些区别。

下面从六个方面对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进行鉴别。

1、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发病的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通常打喷嚏、流涕等卡他症状比咽部症状显著;而细菌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显著。

若诱发呕吐或眼结膜充血,则女性主义就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细菌性感染脓痰是重要证据。

4、病毒性病毒感染发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Pta瘴霉属;细菌感染,发病可急房俐,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如果已经开始咳嗽不低,2-3天后,病情继而减轻,多为细菌性病毒感染。

5、白细胞计数,一般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

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

6、对存有咳嗽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可以给与解热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泰诺林等化疗。

病毒性病毒感染热势高,通常不少于38.5℃,故能获得暂时而显著的解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热势低,多低于38.5℃,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解热效果极差,全身症状亦并无明显改善。

7、病毒性感染伴随发热时多精神状态还不错,而细菌性感染伴随高热者往往精神状态不佳,嗜睡,疲倦。

8、病毒性病毒感染咽部发炎多变成鲜红色,显著;细菌性病毒感染则多为暗红色。

9、在治疗上,病毒性感染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往往效果不错,而细菌性感染者常需配合应用对症抗生素,才可有效控制病情。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区别病毒结构简单,缺乏完整的物质代谢系统,其生存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繁殖,而且对寄生的组织细胞有高度的选择性,临床常称之为亲和力,例如脑炎病毒为亲神经病毒,流感病毒为亲呼吸道病毒,因此不同类型的病毒,侵犯部位的不同而可以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区别(通俗易懂)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13、血象:病毒感染初期:WBC可轻度升高,但N多不高。

细菌:一般二者均高,但有三种情况:
A、WBC升高,N不高;
B、WBC正常/稍低,N升高-----多为阴性菌;
C、WBC升高,N升高-----多为阳性菌。

分类比总数更有意义。

14、机查血象WBC分类与手工差异大,应以手工为更准确。

15、发热伴寒战-----可能系细菌感染。

16、发热伴手足凉------可能是阴性菌感染(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败血症,要警惕shock)
17、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基于以上"经验",临床操作似"容易",然而小儿解剖、生理、免疫等方方面面特殊,血常规又太“常规”了,往往缺乏特异性,儿童疾病又变化多端,传变迅速,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积习难改(比如随地吐痰吧),所以,原发/继发细菌感染也就多了,要等一些化验结果出来(如病原培养、血清
试验,且不说在基层没有相当条件),恐怕要耽误了孩子的病了。

SARS早期不也象上感吗?确诊它容易吗?不也少不了抗生素吗?在抗生素出现之前,人们用传统医学不也繁衍生息了吗?所以,用与不用,要辨证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