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境美]创造散文意境美:劳动创造一切

[散文的意境美]创造散文意境美:劳动创造一切
[散文的意境美]创造散文意境美:劳动创造一切

[散文的意境美]创造散文意境美:劳动创造

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奇迹的人,凭借的额都不是最初的那点勇气,但是只要把最初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留到底任何人都会创造奇迹;下面是有创造散文意境美,欢迎参阅。

创造散文意境美:劳动创造一切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创造一切。爬行变成站立,裸体穿衣盖被。思维不断向前,古代四大发明。近代无数革命,追求翻身解放。现代民众自由,各行各业劳模。高楼大夏林立,海底世界探奇。电器幸福万家,手机遍地开花。商品琳琅满目,超市越做越大。落实城乡规划,城市农村变样。实现人人平等,全民奔向小康。

百年教育树人,传统文化先行。做人先做自己,感恩帮助他人。素质教育跟上,身心健康第一。医疗体制改革,全民享受保障。废弃以药养医,体现国家公益。医患关系和谐,一切从我做起。国民衣食无忧,解决住房工作。优化社会环境,从严整治贪官。密切联系群众,执政民心所向。实事求是作风,言行一致榜样。

体力劳动健身,脑力劳动提神。坚持读书看报,共享影视网络。政治文化经济,科学建设重点。饮食睡眠安全,文艺药品真实。打击假冒伪劣,扫除低俗污秽。崇尚劳动致富,改变懒惰消极。发扬创新精神,不忘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光荣,按劳分配跟随。调动群众参与,积极当家作主。爱国爱民爱家,利国利己利

他。

创造散文意境美:创造的勇气我相信在我的周围,有很多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天赋,比如我小学时的一个玩伴,会把各种电器上的零件进行组装,从而让他的新作品焕然一新,他是我儿时最崇拜的人。但是也仅仅是这样而已,在之后的年华里他还是过上了和一般人一样平凡的生活。这种创造性为何不能长久呢?这也就是这种表现癖的、逃避现实的创造性的宿命:有丰富的潜能,但只是为了谋求得到赞许和表扬,在后来的岁月里,创造性停留在设想上,而没有进行实际性的创造。之后,他们对创造的投入程度和全神贯注程度逐渐降低,从而渐渐地落入平常。

这就是《创造的勇气》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个我们周围经常发生的现象。作者罗诺?梅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心理学洞见,系统阐述了他所处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现状,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阐发了他那独特而又与正统的科学心理学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学”体系。《创造的勇气》一书中,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心理学的新见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思想中自然而然地对“创造性”的理解有所颠覆,也对“创造性”这个主题的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启发。

对于很多事,人们通常的观点是理性、客观对待,但是罗诺?梅认为,人们在有情绪参与时,他们才能观察地更加精确,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里我觉得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个结论: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仅仅理性、客观看待是不足够的,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必须有情绪的参与。当然,这也是个见仁见智的例子,但从一个平民心态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凭借这个观点,作者给了创造性一个最终定义:创造性就是具有强烈意识的人与他或她的世界的交会。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频繁见到三个词:焦虑,交会,顿悟。我想我可以利用这三个字提供的思路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

(一)

生活中的哪一类人容易焦虑呢?作者的研究发现,无产阶级的子女焦虑少,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原因,习惯于被拒绝;中产阶级的子女被父母假装深爱,却总是受到拒绝,所以焦虑要多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于被拒绝的人会有两种分化,要么有诸多焦虑,要么心态会更加好。在我们的文化中,充满了疏离和焦虑的象征,所以尽管作者否认“天才是一种疾病,创造性是一种神经症”的观点,但是也没有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与类似于焦虑、孤独等“症状”之间的紧密联系。俄狄浦斯破解了怪物斯芬克斯之谜,却杀死了父亲误娶了自己的母亲,在发现真相之后他痛苦至极,刺瞎双眼流浪而死。创造即伴随着毁灭和恐惧。

创造是对不朽的一种渴望,是一种想要使生命超越其死亡的激情。普罗米修斯盗火以及亚当和夏娃的神话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例证。另外,从苏格拉底、耶稣和圣女贞德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受到赞扬的人往往不是谄媚者和忠诚地坚守现状的人,而是反叛者,圣贤往往和反叛者就是同一个人。一种创造活动就是一种破坏活动—破坏原先的固有观念,反叛也许面临着惩罚甚

至死亡,但是伟大的创造往往就从这里面诞生。

意识控制着潜意识的那些狂野的、非逻辑的奇思异想,而潜意识则使意识免于在干枯、空虚和枯燥的理性中失去生机活力。如果我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我的潜意识就会倾向另一方面。然而我们越是在潜意识中对某种观点持怀疑态度,我们就越是固执己见地在我们的意识中为此而辩护。比如我在遇到一个数学难题时,会用尽脑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这样经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取得进展。在这个时候,我的潜意识可能机会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另类探索,但是我依然对那种惯用的计算方法深信不疑。然而,在一个适当的情境下,我的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也许就可以奔涌而出,使形势发生变化。

意识的紧张、意识的专注得到放松时,通常能够产生这种顿悟。如果我们想要体验到来自我们潜意识的顿悟,我们就必须能够使我们自己孤独。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会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灵感。

(二)

创造性的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就是艺术家的自由,没有自由必然缺少交会。艺术作品就是从交会中产生出来的。罗诺?梅引用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在一个人们为了学习而消除了激情的年代,在一个想要拥有读者的作者必须小心翼翼地进行写作,以使他的书能在人们下午小睡时得到仔细阅读的年代,现在的作家能够轻易地预见到他的命运。所以,无论是在苏联大清洗时期,还是在中国的文革时期,对艺术家的禁锢使得创造性被掩埋起来。另外,我想对如今的中国举一个例子,这样便于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更好

地理解这句话:正如上面所说的,学生“为了学习而消除了激情”,这样创造性也是会被附上枷锁,创造的活力难以实质性得到突破。所以中国的学生一直缺乏创造性,缺少那种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种诗歌和创造性的顿悟是在放松的时刻降临到我们心头的。但是,他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在我们强烈地投身于其中和在我们醒觉的意识体验里我们的集中注意的那些领域中才会出现。中国的现状,就是缺少给人放松心态并且依旧可以进行认真创造的环境。浮躁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对创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甚至是简单的意识上,没有真正放松心态并全神贯注的实践,自然没有创造。

(三)

希腊的菲德尔神殿,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在古代长期的生活中,阿波罗不仅仅作为太阳之神而存在,他亦是形式之神、理性之神、逻辑之神、光之神。类似于德尔菲神殿的象征、神话给人的顿悟,来自于个体的主观成分与神殿的客观事实之间辩证的相互作用。对真正的信奉者者绝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它也包括启示的某个成分。所以在古代,占卜和预言有时候确实也会让一个国家赢得一场战争。

与预言一样,梦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们能给出具体的回答,而是在于他们开辟了精神现实的新领域,使我们摆脱了常规,照亮了我们生活的一个新的部分。自我创造是通过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想象以及我们的高度集中注意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所有想象构思而得到的。而这种预言和梦,就是让人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及其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启示。我

们的顿悟,往往来自于这种平时我们并不太认同但不得不承认的暗示。所以,就创造性来说,我们不能忽视德尔菲神殿中蕴含的作用。

(四)

创造性本身需要有局限性,因为创造性活动起源于人类对限制他们的事物的抗争。比如,从封建思想到现在的开放思想,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对限制和禁锢的抗争的结果。

这种创造性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呢?当然不是,要不然圣人也就不会只有那么几个了。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我们的家庭背景和我们历史情境的局限性,但是这种超越只能在那些从一开始就承认其局限性的人身上出现。一些有价值的优良品质也从这种反叛的体验中产生出来—个人责任感及人的终极潜能,都是从孤独中、人类之爱中产生出来的。面对人的局限性,人格实际上反而得到了扩展。这样一来,限制的扩展便走到了一起。所以,苏格拉底、卢梭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打破限制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诸如辜鸿铭之类的人,虽有学识才华和不凡的见解,但终究不能成为圣人。

(五)

说了这么多关于“创造性”的话题,似乎少了“勇气”。

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是依然奋力前进的能力,勇气需要的并不是纯粹的固执,而必须和别人一起创造。

很喜欢作者的两句话句话:

若没有勇气,我们的爱就会因为只成为依赖而变得黯然失色;

若没有勇气,我们的忠诚就会成为遵奉。

有人宣称他们绝对相信,他们的立场是唯一正确的立场,宣称这一点的人是危险的。这种深信不仅具有教条主义的性质,而且具有它的那位更具毁灭性的同伴(即狂热)的性质。它阻碍使用者学习心的真理,而且是对无意识怀疑的一种完全泄露。

创造散文意境美: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曾经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自己年纪大了, 不想再做盖木房子的手艺了, 他知道这样收入会少些, 但还是决定退休。想和老伴过过清闲的退休日子, 享受晚年的生活。虽然他也会惦记这段时间里,还算不错的薪水,不过他还是觉得需要退休了,生活上没有这笔钱,也是过得去的!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看在多年的交情上是否愿意再帮忙盖“最后一栋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随着时间的流失, 很容易看得出来, 老木匠的心已经不在盖房子上面了:他用的是软料、次料,出的是粗活,所以手工非常粗糙,工艺做得更是马马虎虎。

老木匠穷其必生最后的精力,却将这“最后一栋房子”盖得这么坏,真是惭愧!其实,用这种方式来结束他的事业生涯,实在有点不妥!老木匠终于草草的地完成了“最后一栋房子”, 他请老板来验收。

老板来到房子前面, 见到老木匠, 手里递过一把钥匙给老木匠,拍拍老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这是你的房子,是我赠送你退休的礼品!”

木匠惊呆了,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事到如

今,返工已不可能,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他一定会用最好的材料、最高明的技术,然而现在呢,却建成了“豆腐渣工程”!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他只能自作自受。

老木匠这时痛心疾首,因为他一辈子的“英名”也就这样毁了,同时还要接受惩罚,让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住在这个让他一辈子感到耻辱的地方。后来老木匠含着对自己的恨离开了人世,在离开人世之前在这座房子大门上装了一个大匾,上面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你今天的生活,

取决在昨天的态度和抉择;

而你未来的明天,

也会反映出今天的态度和抉择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总是漫不经心的在经营我们的生活,在建造生活这个房子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消极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凡事不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关键时刻又不肯尽最大努力,而让自己做出来的事情不太完美。

我们常常找好多理由来原谅自己在生活中不去尽力, 原谅自己在生活中敷衍、懈怠。直到看到自己的成品,发现将住在自己所盖的“房子”之后,我们才感到震惊! 猛然间我们面对自己目前的局面却措手不及。如果之前就知道,自己会生活在自己的创造品下,就不会这样了!

把自己当成那个老木匠,想想自己的房子,每天当自己要钉一只钉子,铺一块墙板时,多尽点力,做仔细点,自己的生活只

有这一次机会去完成。哪怕还再活一天, 那一天也要生活得完美和高尚。就好比是在营造你的一生一样,即使只会在里面住几天,为了那几天,都要做的好,住的有尊严。

生活是一门自修课,谁还能比自己更懂自己呢? 自己今天的生活成果,是来自于自己过去对生活的态度和抉择,而明天的生活成果,就是自己今天对生活的态度和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以一个追求卓越表现的态度来经营我们的人生,我们终将会像这位老木匠一样含恨而去。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为别人做事”,所以“做好做坏一个样”,自己不必为自己的二流表现承担任何责任,但说实在的,如果你一直都这样做事情的话,相信在你的内心深处也是不会安宁的。

人生需要有敬业的态度,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这样到我们死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白过,因为我们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不少“价值”。如果你在你的工作中能创造出一个人见人爱,能流传上百年、上千年的东西出来,我觉得那将是这辈子最大的福气,也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追求卓越的敬业态度,所谓敬业就是敬重你的工作!在心理上敬业有两个层次,低一点的层次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也就是敬业是为了对雇主有个交代;

高一点的层次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基至融入了使命感和道德感。

而不管哪个层次,敬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认真负责--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并且有始有终!很多人认为做事都是“为了雇主而

做”。但其实从长远来看,工作完全是为了自己,因为敬业的人能从工作中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便是你向上发展的踏脚石,也是我们人生的印记。

就算你以后从事不同行业,你的工作方法也必会为你带来助力,你曾经所做过的事情都将会是你值得骄傲的“资本”,因此,以经营人生态度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凡事尽心尽力,追求卓越做到最好的人,从事任何行业都容易成功。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倾述生活小事,下面是为大家的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

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

散文诗意境

散文诗意境 写散文诗不难,但是,能写出好的散文诗却非常难。散文诗的作者既要懂得写诗,又要懂得写散文。诗和散文的特点都要了解和掌握。诗的音节、对仗、格律和诗的凝练,虽说未必深入钻研,但诗的情绪、诗的跳跃节奏、诗的凝聚概括,这些都是散文诗本身形式所必须的。另外,还要谙练散文的抒情和议论,把散文中的这些因素和特点汲取到散文诗中来,使得散文和诗的特点自然有机地揉和到散文诗中,这就是写散文诗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无捷径可走。在优秀散文诗中,艺术手法凝重、婉约而显阴柔之美,其文偏重于诗;艺术手法明快、坦直而具阳刚之美,文则偏重于散文;又因它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诗和散文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文体。其次,是散文诗的文体。大概可分为:哲理(寓言)体、抒情体、叙述体。哲理寓言体有运用寓言对话形式来写散文诗,通俗、活泼,寓言有深刻的比喻,思想性强,可防止空泛。抒情体写作形式多样,是通过一个情景、一个事物侧面或侧面的一个点、一个片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抒情散文的不同在于它的跳跃性、片断性,是一个独立的点、独立的片断。由于是抒情散文诗,其情感、情调、意境、想象、幻觉主观成份浓郁,通体显隐约含蓄。抒情散文诗愈有作家独特的个性,感情就愈深刻真挚动人。此类散文诗如果解决不好与时代、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一是情感不够而显得苍白无物,或主旨不明无积极意义;二是散文诗写得看不懂,或把情感隐藏起来,或写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自觉高超“朦胧”。我们说艺术的比喻、含蓄、隐约,要通过感情的形象表达,这才是艺术的技巧,与那些看不懂说不明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叙述体散文诗是把叙述的景物、人事放在第一位,客观通过描绘一定场景、片断的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点是明朗、粗犷、结合现实较紧。生活气息浓。初学写作者从叙述体入手,以此为基础藉以情感抒发,再上升到一定哲理。此类散文诗一要防止情景事物停留表面描述而发掘不深;二要防止就事论事。以上三种文体有时是互相交替的,哲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也常见。再次,谈谈散文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决不能忽视散文诗的思想性。有人甚至名家也说过散文诗不可能反映大的主题思想,这是误区。散文诗如果只是短小,起一种“生活中的小摆设”的作用,那么,散文诗就走进了一条狭小的死胡同,也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并非如此,近些年来散文诗的创作者在形式上、内容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和突破,反映重大深刻主题的优秀散文诗长卷层出不穷,散文诗的革命必将推动散文诗质的飞跃。再说,我们写一些容量小的散文诗,也可以做到“小中见大”,反映较大、较多的内容,问题是要求我们精于选材,善于选材。选取题材一个侧面,取题材侧面一个点,而且是最典型最本质的侧面和点,也就是说用题材最小最本质的一部分,来反映题材的全部内涵。这是短小散文诗的优越性,散文诗作者必须遵循这个创作规律。散文诗要通过情景(意象)、事物,形象地、生动准确地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反对公式化、口号式和生硬地在作品中写主题思想以及僵化的说教,这些都不是艺术。优秀的散文诗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有位散文诗名家说过这样的话:散文诗的作者是爆破手,摄取最少的最优质的炸药,爆发出最大的热能。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从生活中感受和挖掘深刻的主题思想,进行最优质的典型的题材选取。第四,说说散文诗的结构。散文诗的结构是最严谨的,形散神聚。题材是精选的典型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断,可把一、二个(或更多的)精选出来的典型侧面、片断结构在一起,就能够准确表达作者主题思想,构成一篇完整的散文诗。禁忌拖泥带水,禁忌出现无意义画面,禁忌含有多余废笔。散文诗结构特征是跳跃性,诗化的跳跃是扩大容量必然的要求。要从一个联想飞跃到另一个联想,要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意象摇曳、叠加,贯穿连结的是相通的点。不能繁琐地从头说到尾,不能平淡、空洞、言之无物。散文诗的结构美是片断到片断,是一、二个(乃至多个)点的巧妙连接,是跳跃的美和暂歇的美,是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白美。散文诗结构中,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这种跳跃性在读者情绪中留下短暂的空白,也叫暂歇。这

《锦瑟》意象的作用

《锦瑟》意象的作用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关于《锦瑟》意象的作用是什么呢?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是诗人在幕游扬州时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他呕心沥血,情绪波澜壮阔,在病身承受巨大的艰难痛苦下百感交集,为亡妻、为祖国、为良朋、为世间一切美好之物,千古绝唱横空出世一曲《锦瑟》。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是一篇不易讲解的难诗,此诗以蕴意隐晦、意境的朦胧著称,自宋元以来,历代文人都试图揣测,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从诗歌的意境也就是意象、物象展开论述,而意象就是物象,指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诗中所涉及的人、物和情景。 从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来看,诗人和锦瑟同为现实意象,诗人从实物意象锦瑟起兴,此诗从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出,那“无端”是诗人的“无端”,那“思华年”也是诗人的“思华年”。诗人面对五十弦的锦瑟兴悲,没有丝毫赞美,而是发出一声埋怨和痴语,以寄怨悼,锦瑟呀,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要有这么多条弦?因为诗人年近五十而感慨年华流逝之飞快,听到锦瑟的一音一节,勾起了千重之往事,九曲之情肠,不禁忆起往昔峥嵘岁月。真可谓是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惆怅以难言。诗

人也许在深切怀念曾经初恋的锦瑟姑娘,两双含情目,从此成追忆。茫茫人海,伊人何处?锦瑟姑娘的身上,拢集着他对异性朦胧的渴望,可惜时不等人锦瑟也嫁人了。这一切思绪都是由瑟生发的悲鸣而引发的。诗人正是听到“一弦一柱”而触景生情,触动了身世之感而沉浸在对年华流逝的追忆。 在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诗人又想象出庄生和望帝两个意象。具体地说,既有由庄生晓梦引起的栩然而飞的蝴蝶,又有由望帝魂化引来的声声哀鸣的杜鹃。一曲锦瑟繁弦,惊醒了诗人的美好梦景,就像庄周梦醒不知自己梦为蝴蝶还是自己乃蝴蝶所梦一样,幻化成为栩栩而飞的蝴蝶,憧憬以往流逝的美好理想和情思;现实的困顿不堪,又好似庄生梦醒后不知蝴蝶所往,用“庄周梦蝶”之典,关键在“迷”字。“迷”字既形容梦境的迷离恍惚,梦中的如痴入迷,也写出梦境后的空虚幻灭,怅惘迷离。一切皆成虚幻的梦境,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锦瑟“一弦一柱”弹奏出的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悲愤,使诗人像望帝魂化成哀怨凄悲的杜鹃一样,将自己伤春之心寄托于杜鹃的悲鸣。义山诗“伤春”多忧国伤时,感伤身世,不会让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便处境困顿,也将自己的春心春恨托之于杜鹃而日夜哀鸣,啼出自己的悲哀来。 就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由起、承到转笔之时,又联想到鲛人和美玉两个意象。据晋华《博物志》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幻化成珠的传说故事,既有由沧海月明引起的广袤无垠、凄寒孤寂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篇一: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 - 摘抄】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 小说的传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欢迎大家 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 1.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 交谈的。” 2.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 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 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 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 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 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 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 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 枝头。 5.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 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6.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 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 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 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 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 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 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7.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外 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 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 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这也是历史。” 8. 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 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 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 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 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 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9.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 一篇宣传gd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 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 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

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篇一: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的写法 散文诗是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有诗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排列, 可有韵,可无韵,可韵散相间。结构上像诗,有一定的跳跃性,但 又像散文,有词、句、段过度。语言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 耐人寻味,抒情色彩十分强烈。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野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散文诗有如下一些特点: 1.是诗歌的一种,本质上属于诗; 2.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3.篇幅短小,情感浓重,有诗的意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具有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和音乐美; 4.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束缚,不分行,不押韵,有散 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 5.语言隽永,内容浓缩,耐人寻味。 首先谈谈散文诗的抒情性。抒情自我是抒情诗和散文诗的重要审美 特征之一。因此,散文诗中的抒情性,指的是抒情自我,它融汇着 诗人的经历、思想、情趣、理想和美学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或是 寓情于景或是阐理说趣,都是诗人自我的反映。散文诗就是一种用 十分自由的形式来抒写诗人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思绪和情绪。为了更 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且引用一些散文诗的经典作家在创作散文 诗时,谈他们如何“以情入诗”的: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诗人屠格涅夫在晚年创作的散文诗集(第一 部分51首)最初以“暮年”为总标题发表于《欧洲导报》1882年第 12期时,卷首有个极简短的“致读者”的话:“我的友好的读者,请不要一口气读完这些散文诗:也许,你开始觉得有点枯燥——那就把 手中的书放下。但你要零星地读:今天读一篇,明天读另一篇,——其中有的篇节,或许会在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这“或许会在 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自然是情感的激荡、共鸣,是那些能够撩 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生命抒唱。屠格涅夫说,他的散文诗是“给自己 和同情这一类东西的不大一圈子的人写的”,是“纯属个人情感性的”(1882年,屠格涅夫《给格列戈罗维奇的信》)。屠格涅夫在他的

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意境是作者依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融合到独特的艺术之中所创造的一种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它是主观与客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境的统一。“意”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是作者经过提炼取舍而创造出来的渗透作者感情的景物和生活画面。 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分辨散文格调高低、艺术感染力大小的一个重要依据。美的散文意境一直是古今文学家孜孜追求的美学最高境界。 一、散文的意境美 1.写实之美。散文是尚真的艺术,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描述的多为真人真事、真景真物。就物境而言,散文是趋向于实境表现,着意于具体的、真实的客观景、境的描绘。其意境发端实境,而又回归实境,即从实境而生情发意,而后又借助于融情融意的实境描写来创造意境,追求一种“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艺术美感。而诗歌鼓励想象和虚构,在强调整体上符合生活真实的同时,又要求与客观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因而,散文意境大多是“有我之境”,诗歌为“无我之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徐志摩的小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诗中有我而无我,有你而无你。诗歌意境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而散文意境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2.销魂之美。散文情真意切,景为实景,情为实情,其意境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或悲,或喜;或愤,或爱,始终让读者的灵魂激动不已,在颤栗中提升了审美品味。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的秋没有着墨于丰硕、成熟、收获,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宁静深远的况味。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作者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穆木天《秋日风景画》通过对故

对散文的赏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对散文的赏析 篇一:散文赏析 散文赏析 一、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特点 散文或许是一个内涵较空疏、外延极宽泛的模糊概念。就文学体裁分类的传统而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无不特征鲜明、疆域了然。惟独散文包罗万象、融汇大千。似乎不宜归入前三类体裁者,都应划作散文的范围。 散文在表现方式上,自由自在自主,记人叙事、摹景状物、抒情论理皆纵意所如;在题材对象的选择上,无拘无束无穷,笼天地于形内、聚万物于笔端,全然一副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形散神凝——历来被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其所以散者固然是指题材的无穷无尽,更是指格局结构、章法笔意的无拘无束。对此,一代文宗苏轼颇多妙喻: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吾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

不止。 散文崇尚真诚。唯真诚方能自然。它记真人事,绘真景物,抒真性情;所以如泉涌瀑泻、风流云起,无心营构、随意命笔;当行则行,不可行则止。欣赏散文当然要珍惜这一特性,认真体味作者的心境意图,感受其喜怒哀乐。 散文是灵魂的倾诉、心弦的交响。强烈的精神个性、真切的生命体验,通过自然景物的灵性透视、世态人情的静观默察而渗露挥发,化作一种无法抑制的抒情冲动。这便是散文与诗歌血脉相通的共质。散文中那些托物言志、寄怀山水之作,因其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最接近于诗。如果稍加韵律修饰,这样的散文便可称为“散文诗”了。 在文言文中,那些本属于应用文体的散文,其文学价值的形成更依赖情感的表现。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公文,可通篇流溢着忧国忧政的苦心孤诣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属公文,但以简洁朴素的文笔将作者的坦荡襟怀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深沉苍凉的笔调传达了为事业忍辱发愤的悲痛心情,表现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此类散文都是实用的,并非以发表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心绪情怀更坦诚真挚,诗歌的情蕴意味也因此而生成在语体特征方面,散文也是多姿多彩诸体皆备且独具风貌:含蓄凝练、形神兼备、

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目的解答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我们以为,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 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3、如果首段连续发问, 那么, 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1、如 2004年北京卷选文《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1 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

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1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1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12、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13、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15、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16、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学案)

第二节景物形象 意象意境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练习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意境: 【练习二】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连一连下列诗句中的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沉郁孤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阔苍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远辽阔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雄浑壮丽 【知识积累一】 (一)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练习三}赏析下面两首诗的意象与意境。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与()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和()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的气氛,创造出()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

散文诗梦姐姐的花篮

大班语言活动:欣赏散文诗《梦姐姐的花篮》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并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2、学习词语:“梦”、“五颜六色”、“金黄”、“绿色”、“火红”,会应用适当的词语修饰语句。 3、鼓励幼儿大胆创编不同的简短诗歌,培养发散性和求异性思维。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每个人都有过各种梦,梦是在睡眠时才会产生。欣赏过田野、河塘、秋色等美丽风景。 (二)物质准备:梦姐姐图片、小黄鸡、小青蛙、红颏鸟做梦时的彩图片、各种颜色的花、花篮、花环、字卡、散文诗录音磁带、小夜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头戴花环,手提花篮扮作梦姐姐上场,引起孩子的兴趣 1.提示性问话: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告诉你们吧,我是梦姐姐。你们做过梦吗?什么时候会做梦?是谁让你们做梦的呢?就是我呀,梦姐姐。 2、用诗歌语言介绍自己:梦姐姐我住在一片深绿色的树林里,我有一只轻巧的花篮,一到晚上,我就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地飞出来,你知道我要去干什么吗?请你闭上眼睛猜一猜(趁此机会梦姐姐摘去花环放下篮子变成老师) (二)欣赏散文 1.梦姐姐干什么去了呢?请你听一首散文诗,听完以后你就知道了。 2.放录音:配乐诗朗诵《梦姐姐的花篮》 3.回忆式启发提问,帮助幼儿感受体验散文诗的美:散文诗里有什么?听完以后有什么感觉?觉得这首散文诗怎么样?(美不美?哪里美?有很美的颜色,很美的小动物,小动物们做了很美很美的梦,这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 4、带着问题完整欣赏第二遍散文诗 梦姐姐一到晚上提着花篮去干什么了呢?(给小动物们送花,让小动物们做梦)那梦姐姐都让谁做梦了?怎样让他们做梦的?他们梦见了什么呢?请你再来听一遍散文诗,然后告诉老师。 5、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学习词汇 ⑴、梦姐姐住在哪里?(出示梦姐姐图片朗诵第一段)丰富词汇:五颜六色 是什么意思?(颜色很多,非常漂亮)谁能用五颜六色来说一句话。 ⑵、出示图片,分段学习小动物们做的梦,丰富词汇:金黄、绿色、火红 梦姐姐让谁做梦了?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梦姐姐是怎样让他们做梦的?他们都梦到些什么?(红颏鸟一段重点学习,认识红颏鸟,解释火红的枫叶、浆果、晚霞等词语:到秋天时特别红的叶子是枫叶;水分很多,红颏鸟特别喜欢吃的浆果;太阳快要下山时天边出现的被太阳映红的彩云叫晚霞)4.看图片再次欣赏散文,教师配乐完整朗诵散文诗(轻声播放小夜曲)。 5、鼓励幼儿跟教师看图片完整朗诵散文诗 (三)幼儿创编散文 1.引导:朗诵散文诗最后一段,那你猜猜梦姐姐会不会给咱们来送美丽的花,让咱们小朋友也来做一个美丽的梦呢?闭上眼睛听一听,梦姐姐会不会来?(趁幼儿闭眼时教师戴上花环提着篮子重新扮作梦姐姐上场)梦姐姐听说咱们小朋友是最聪明最爱幻想的好孩子,所以梦姐姐也给你们带来了五颜六色的花,让

高考妙招现代文散文中句段作用题答题模板

高考妙招现代文散文中句段作用题答题模板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 态度上的作用。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中的重点句子或 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沉思望江楼 崔明秋 ①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得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 与一块块青砖对视,黑色的瓦片间一棵小草缓缓地伸出手掌,举着生命的 意象。风从双肩掠过,在我的耳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 春来,多少年的隐忍与执着,多少年的寂寞与守望,历史在这里折断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盘研磨着灰色的时光。刻在墙上的文字在夕阳的 余晖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日子悲壮地离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 了多少无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怅与苦涩。 ②青山如黛,碧草如丝,江水在时间的磨砺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向它该去的地方流去,不舍昼夜。任何的兴衰荣辱、时代变迁都似乎与它 无关。愁肠百结的是这门窗紧闭、缄默不语的望江楼。爱情早已苍老无语,它在岸边站成一座城市的标记,在浩渺烟波中站成一个永不透露的承诺。 它不需要被赞美,朴素得如苍穹永恒的淡蓝,或是古老长城那永远的深灰。它目睹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望着时光如落木萧萧而下,多少种命运,多少 种凄凉,多少种无奈……阅尽沧桑,却依然无法让内心生出坚硬的老茧。 ③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江山与权谋明争暗斗的喧嚣。对于 一座古老建筑的探寻,人们争先恐后想要找到的也是那些王公贵族、文武 官员留下的痕迹。光绪七年,钦差大臣吴大澂到宁古塔巡查边务,宁古塔 副都统容峻为其在牡丹江畔建造望江楼,作为住所。吴大澂,字清卿,出 生于江苏吴县,是清代金石学家、书画家和诗人。光绪十一年,吴大澂奉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语文教学中散文的意境与情趣的赏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语文教学中散文的意境与情趣的赏析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赏析某一类文章时,总要强调文体自身的特点,如小说我们强它的人物、情节,诗歌强调它的意境、用词,戏剧强调它的矛盾冲突,散文则过多的强调它的语言。只是我们这样做难免有时会顾此失彼,甚至会本末倒置,在散文教学中就存在这们的现象,其实支撑散文的是散文自身的意境,还有它独特的情趣,而语言只是用来构建意境和描写情趣的工具,本文就从散文的意境与情趣方面论述一下,在散文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东西。 一意境 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 《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师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那时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若我们只知道翻译句子,讲解文言现象,讲述孔子的思想,描述各个弟子的志向,这篇文章中最优美的部分反而被舍弃掉了,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吗? 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即是如此。还有一篇散文需提一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我与地坛》中的文字,地坛在这像一位智者开启了作者,地坛中的种种景物是作者眼中的境,而意则是那地坛中的生机,各种生物尽心生长,使作者领悟生死。荒芜的地坛尚且生机无限,年轻的自己又何必急于求成。这时的地坛有一种与作者合而为一的感觉,领悟是如此自然,成果那么令人欣慰,就如论语中的《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待坐》一般,一切自然而成,而不刻意为之。 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迪。”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不能不重视对散文意境的赏析,否则的话,我们不是在欣赏美文而是在破坏,文章原有的美感,在散文赏析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也要引引导学生在赏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汪曾祺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浏览。汪曾祺的散文赏析【1】 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年代初写了几个短篇;此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喷”,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说来也怪,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声匿迹,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也成了一代大家。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红文坛,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对此,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 我对汪曾祺先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1962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他便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他参与改编、定稿的。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后来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赏识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但他本人是否定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先生。由此知道了原来关注和欣赏汪曾祺先生的绝不在少数,无论专家或读者对汪都非常喜爱。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纪经典60家”文学丛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还请专家和读者对所选的60家文学大师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今汪老已作古12年了,他的作品仍然畅销不衰,我在这里不想、也无力对汪的小说的人物、情节、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语言,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总的说来是平和的、冲淡的、生动的、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