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源外泌体在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_李玲
心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心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李玲(综述);石蓓(审校)【摘要】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往往死于心力衰竭(心衰),而目前对于难治性心衰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
但随着干细胞和祖细胞在再生潜能治疗和预防心衰方面的深入研究,心脏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最理想的方法。
本文旨在对心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290-292)【关键词】心脏干细胞;缺血性心脏病;干细胞移植【作者】李玲(综述);石蓓(审校)【作者单位】563003 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563003 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目前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细胞主要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骨髓源干细胞/祖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单个核细胞以及以细胞抗原标记命名的细胞,如CD34+细胞、CD133+细胞等)和心脏干细胞等[1-3]。
由于存在伦理学争议,无法控制增殖能力及异体免疫原性等原因胚胎干细胞及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仅用于基础研究,而其它几种骨髓源性的干/祖细胞由于分离、纯化技术成熟、低免疫源性及多向分化能力被广泛用于心肌再生治疗[4],也是目前主要的临床研究对象[5,6]。
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心脏干细胞因其具有组织特异性和专一性,在用于心脏再生治疗中更具优势。
有研究表明心脏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心肌梗死后注射同等剂量的两种细胞到梗死边缘区,发现前者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后者[7]。
2002年,Hierlihy等[8]报道了心脏组织中有一群具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并命名为心脏干细胞,推翻了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观念。
然而心脏干细胞的来源问题仍是众多学者一直关注且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
一项性别错配心脏移植的研究发现,部分心脏干细胞表现骨髓系表型,提示心外来源的循环干细胞迁移到心脏是心脏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之一[9];但仍有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心脏干细胞来源于胚胎时期就存在于心脏中的内源性细胞。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目前,尝试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主要包括胚胎心肌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
(一)胚胎干细胞1. 胚胎心肌细胞Soonpaa等1994年首先证实了小鼠胚胎心肌细胞移植的可行性。
1996年,Li等在大鼠心肌冷冻坏死模型上移植大鼠胚胎心肌细胞,术后4周,移植的胚胎心肌细胞出现了分化现象。
但是,胚胎心肌细胞对缺血非常敏感,在体外不易培养和增殖。
此外还有胚胎心肌细胞不易获得和伦理学上存在争议等问题。
这些都限制了胚胎心肌细胞的应用。
2. 胚胎干细胞在各种类型的干细胞中,最多才多艺的当属胚胎干细胞了。
最早的胚胎干细胞是Martin等1981年从小鼠胚胎中分离出来的。
Thomson等1998年首先成功建立起人胚胎干细胞系,引起科学界的强烈反响,被Science杂志评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从啮齿类、兔、猪和灵长类动物体内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系。
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生长,并能在原始未分化状态下无限增殖,且仍能保持其多能性和正常核型。
这些特性使人胚胎干细胞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但是人胚胎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
(二)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成体干细胞容易从自体采集,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伦理学纠纷,而且自体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适合临床应用,因而成体干细胞成为近几年干细胞移植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
1. 骨骼肌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即骨骼肌成肌细胞,或称骨骼肌卫星细胞,动物模型实验均证实成肌细胞移植能实现梗死或缺血心肌的再生。
Koh等1993年首先发现成肌细胞能向心肌细胞转化。
2001年,Jain等发现成肌细胞移植能改善心肌梗死动物的左室功能。
2001年,Menasché等首先将成肌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晓;刘玲英;柴家科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6)010
【摘要】外泌体是由细胞内涵体分泌的小囊泡,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
外泌体可通过受体介导的交互作用直接刺激靶细胞,或通过向靶细胞转移各种生物
活性分子如膜受体、蛋白质、m RNA和micro RNA等方式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利用外泌体进行疾病的诊断、
预后及治疗临床应用。
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做简要综述。
【总页数】4页(P1042-1044,1051)
【作者】李晓;刘玲英;柴家科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3
【相关文献】
1.外泌体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J], 李玲(综述);石蓓(审校)
2.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李晓;刘玲英;柴家科
3.外泌体生物学特性及其miRNAs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J], 彭子健
4.外泌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LIN Hui-xian;LIU Chun-chen;ZHENG Lei
5.外泌体生物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张怡萌;张慧欣;刘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的研究进展

类由哺乳动物细胞通过旁分泌方式分泌的天然的内 源性纳米级囊泡(直径 30~100nm),可通过超速离 心法或试剂盒法等多种方法从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多 种体液(如血液、唾液、汗液、泪液、精液、尿液等)中 分离提取。外泌体由细胞芽生而成,其质膜上会表 达一些 保 守 蛋 白,如 跨 膜 蛋 白 (CD9、CD63、CD81 等),此外根 据 细 胞 的 不 同 来 源 外 泌 体 膜 上 还 可 能 携带某些细胞特异性膜蛋白,如 MSCs来源的外泌 体可能携带 CD29分子。外泌体可携带多种信息成 分,包 括 蛋 白 质 因 子、脂 质 体、基 因 片 段、非 编 码 RNA等,需要特 别 提 出 的 是,其 分 子 成 分 与 水 平 变 化随来源细胞类型、大小、分化阶段及其所处微环境 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外泌体通过抗体配体配对机制 被靶细胞识别、内化或以质膜融合方式,将其携带的 遗传信息分子传递给靶细胞,影响其生物学进程。 2 干细胞非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逐渐被批准进入临床实验,目前发 现干细胞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与舆论压力,例如干细胞移植具 有致畸作用、排斥反应等危害,并且面临恶劣微环境 的移植细胞定植率低、存活率低等难题。
山东医药 2018年第 58卷第 17期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后 心脏修复的研究进展
赵永超,石蓓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外泌体是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物质,是一类由哺乳动物细胞通过旁分泌方式分泌 的天然内源性纳米级囊泡。外泌体可促进心肌细胞存活,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从而促进心肌梗死 后心脏修复。本文旨在对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心肌梗死;干细胞移植;外泌体;微小核糖核酸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8.17.029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18)1009103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iRNA介导心脏修复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00234)通信作者:李丽丽,E mail:Lisister1980@163.com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iRNA介导心脏修复的研究进展陈鹏莉 宋紫微 张曼玉 李丽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摘要】在过去几十年中,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开通罪犯冠状动脉和血运重建术等新技术已经显著改善了心肌梗死的预后,但仍有许多患者心肌梗死后出现不良的心脏重构及心力衰竭。
随着心力衰竭的流行,急需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无细胞疗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在多种急慢性心脏病中调节并促进心脏修复。
现就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微RNA在心肌损伤后介导心脏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外泌体;心脏修复;药物递送;纳米医学【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07 014ExosomalmiRNADerivedfromStemCellinMediatingCardiacRepairCHENPengli,SONGZiwei,ZHANGManyu,LILili(DepartmentofCardiolog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HarbinMedicalUniversity,Harbin150081,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Althoughnewtechnologiessuchasopeningcriminalcoronaryarteriesandrevascularizationhavemarkedlyenhancedtheprognosis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recentdecades,severalpatientsstillhavepoorcardiovascularremodelingandheartfailure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Withtheprevalenceofheartfailure,thereisanurgentneedforanewapproachtotreatment.Cellular freetherapyisapromisingtherapeuticapproachthathasprospectsforregulatingandpromotingcardiacrepairinavarietyofacuteandchronicheartdiseases.ThisreviewexaminesprogressofexosomalmiRNAderivedfromstemcellinmediatingcardiacrepairaftermyocardiallesion.【Keywords】Stemcell;Exosomal;Cardiacrepair;Drugdelivery;Nanomedicine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虽然心肌梗死的治疗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但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所引起的。
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并形成心肌瘢痕,这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包括用药、开刀手术和干细胞治疗。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常被称为是医学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能力的细胞。
干细胞的种类主要有胚胎干细胞和成人干细胞两种。
胚胎干细胞是指取自早期胚胎的细胞,这种干细胞拥有极强的分化潜能,能够分化成人体内所有种类的细胞。
但是胚胎干细胞目前仍存在伦理问题,因而很难应用于人体质量的治疗。
成人干细胞则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具有相对较强的分化能力,可主要分化成各种实用的细胞类型,例如心脏、骨骼和血液细胞等。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死亡和心肌瘢痕的形成都导致了心脏功能的严重下降。
这时候,干细胞治疗被看做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促进干细胞成为心肌细胞来重建和恢复心脏功能。
治疗方法主要根据干细胞的来源和应用方式分类。
来自不同来源组织的干细胞在治疗心肌梗死中都有不同应用方法和优点。
成人心脏和骨髓中的干细胞是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来源。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些干细胞移植技术,包括直接注射、体内针灸、体外培养和冷冻储存等。
这些技术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合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微环境,以促进干细胞在心脏组织中定居和生长。
这些技术已经被实验室和临床应用证明是可行和安全的。
干细胞治疗的优点之一是增加了心脏病患者治疗成功的概率。
另外,干细胞治疗还可以促进心肌细胞修复和形成新的心肌组织,从而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
此外,干细胞治疗的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且可以更快地恢复健康。
总体来说,干细胞治疗是一项前沿技术,已经为治疗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疾病创造了新的机会,并将成为它成为主流治疗方式的日趋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目前在干细胞治疗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选择最好的来源和最适合的方法等,但随着研究和技术的进步, 无疑会为治疗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疾病提供更好的选择,也会为医学研究和实践带来更多挑战和机遇。
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调节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调节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其机制的研究
进展
洪艺勤;唐炳华;于黎爽;李宁;郭冬青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22(20)19
【摘要】综述外泌体的形成和分离、鉴定方法及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调节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心肌梗死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心肌氧失衡引起的一种冠状动脉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成年哺乳动物心脏再生能力有限,且心肌自身所能调动的促血管生成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来促进心肌梗死后的血管新生是目前心肌梗死治疗研究的热点。
外泌体是细胞外小泡中的一部分,携有脂质、蛋白质、microRNAs(miRNAs)、mRNAs、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和DNA等物质,而且外泌体是细胞通讯的重要传递物质,能够参与调节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过程。
【总页数】7页(P3567-3573)
【作者】洪艺勤;唐炳华;于黎爽;李宁;郭冬青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促心肌梗死血管新生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的研究进展
3.不同年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不同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5.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心肌梗死治疗新启示

幹細胞來源 MSC CD34+HSC CPC
CPC
miRNA
作用
miRNA-22,miRNA-221 抗凋亡[9,10]
miRNA-126,miRNA-130a 新生血管[20]
miRNA-451和miRNA-146a 促進心肌梗細胞,血
管內皮細胞增生[28]
miRNA-144
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
[24]
(
但目前研究仍處於臨床前期, 而且作用機制研究不足
增加外泌體治療心梗的效率和 安全性可能是以後亟需解決管生成,抑制纖維化作用,最重要 的是在心梗後心臟可以復蘇心臟的增生反應,促進心肌幹細胞增殖分 化。同時Wang, Y等人也證實iPS來源的外泌體可以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 型中起到保護心肌的作用,並且避免移植細胞帶來的致瘤風險。
3.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與miRNA
表1 不同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中富集的mi-RNA及其保護作 用。
2.1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MSC-exo)
2.1.3抗炎和抗纖維化作用
➢心肌梗死再灌注時,炎症細胞的浸潤會造成心肌的進一步損害。Arslan 等人的研究認為心肌梗死再灌注之前應用外泌體可減輕心臟和全身的炎症 反應,保護心臟功能。 ➢ 外泌體通過作用於成纖維細胞,可以減輕心肌缺血部位的纖維化。 Zhao等人用Masson 三色染色法發現心梗大鼠模型經外泌體治療後的心肌 纖維化明顯減輕。
4.對治療的啟示及展望
01 02 03
外泌體易分離,無創,生物治療方式,不遜於體內幹細胞移植的治療效 果,相比可以降低移植手術和幹細胞分化為其他組織甚至致瘤的風險。 此外通過對幹細胞進行不同的處理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外泌體,例如缺血 預適應,或超表達某種我們想要的基因產物。得到富含心肌保護作用的 蛋白和miRNA 的外泌體,可能成為以後新的研究熱點。 通過對外泌體中包含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可以幫助找到 新的治療方法。例如最新的研究探討聯合應用有效成分miRNA和幹細胞 聯合治療心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干细胞源外泌体在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李玲综述,石蓓审校[摘要]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的修复带来曙光,然而移植的干细胞群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的存活率、有效性及相关作用机制仍备受争议。
近年来,干细胞旁分泌效应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外泌体作为干细胞旁分泌效应的典型代表,是在不同应激反应中所产生的直径介于30 100nm 的膜状小体,富含大量与其母体干细胞相关的miRNA ,mRNA 及蛋白质,作为一种新型替代疗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备巨大潜力。
不同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促进受体细胞存活、增殖及血管生成等多种方式改善心梗后心脏功能。
文中主要针对不同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后通过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炎症反应及心脏纤维化等方式修复受损心肌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外泌体;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microRNA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199(2016)09-0987-06[DOI ]10.16571/j.cnki.1008-8199.2016.09.0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041)作者单位:563003遵义,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李玲(医学硕士研究生)、石蓓]通讯作者:石蓓,E -mail :shibei2147@163.com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LI Ling reviewing ,SHI Bei checking(Depar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563003,Guizhou ,China )[Abstract ]Stem cell therapy provides immense hope for restoring the impaired cardiomyocytes.However ,it has been debated on the effectiveness ,mechanisms ,and survival of the donated cell population in the ischemic myocardial milieu.Protective paracrine effect of stem cells on cardiomyocytes gradually arose great attentions.Exosomes ,a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aracrine effect of stem cells ,are 30-100nm in size and tiny microvesicles released by cell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states ,and enriched in pro-teins ,messenger RNAs ,and miRs characteristic of parental stem cells ,represent great potential for tre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exosomes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stem cell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cardiac function by means of promoting the donated cell survival ,prolifer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the ischemia heart.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ze current research ef-forts on exosomes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stem cells ,including their potential mechanism to develop a potentially viabl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impaired cardiomyocytes via promoting cardiomyocytes survival ,prolifer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cardiac fibr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Key words ]Exosomes ;Stem cell tansplan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croRNA0引言冠状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症,其中,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首位。
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被认为是修复受损心肌,促进心肌细胞再生最具前景的方法[1]。
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骨髓源干细胞/祖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D133+细胞)和心脏干细胞等均具备向心脏系细胞分化的潜能。
其中,c-kit +心脏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 ,CSCs )因其具有与心脏细胞相似的遗传背景;致瘤、致畸和致心律失常率较低等优点,成为目前公认的用于心脏再生治疗较理想的干细胞,其移植疗效也在SCIPIO试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2]。
然而,van Berlo等[3]通过重组示踪的方法发现内源性c-kit+CSCs对新的心肌细胞形成的直接贡献有限,并认为体外移植的CSCs可能通过多种间接机制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Tang等[4]研究发现外源性CSCs 主要通过旁分泌途径动员内源性CSCs增殖、分化从而对心功能进行修复。
此外,有研究显示外源性CSCs可通过旁分泌HGF、IGF-1、VEGF、β-FGF、SDF-1等细胞因子以募集固有CSCs并促进其迁移、生存、增殖、分化,发挥促进血管新生和抗凋亡的作用,从而改善心脏功能[5]。
Lai等[6]通过分子体积、电镜观察、超速离心、质谱分析以及生化研究等方法,从干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出直径在55 65nm的物质,即外泌体,并证实干细胞源性外泌体能够有效减少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面积。
这一研究结果迅速将干细胞研究者的目光转移到了外泌体上,并发现外泌体可通过向受体细胞传递细胞特异性遗传信息,抑制损伤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再生,进一步促进组织的自身修复。
目前,外泌体已逐渐成为包括细胞旁分泌效应在内的促进细胞自我修复反应的重要分子调控机制。
1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1.1外泌体的起源外泌体是细胞在不同应激状态下所释放出的直径介于30 100nm的膜状小体。
起初被认为是细胞排泄产物的主要运输工具。
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调控细胞间信号传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外泌体来源广泛,可从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及血液、尿液/前列腺液、精液中分离提取[7-10]。
此外,有研究报道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亦可分泌外泌体,且干细胞源外泌体具备与母体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功能[11-13]。
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形成过程基本相似。
首先,细胞质膜在外界刺激下发生内陷形成早期核内体,随后早期核内体与溶酶体融合使部分细胞内容物进入早期核内体内部,形成腔内小囊泡。
此时的早期核内体便转变成晚期核内体,也称多囊泡体。
接着晚期核内体与细胞膜融合,将其单层膜中包裹的大量小囊泡分泌到细胞外,即形成外泌体[14-15]。
1.2外泌体的基本特征外泌体质膜及外泌体内含有多种与其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部分为富含特征性的标志蛋白,可据此进行鉴定、分离以及纯化。
目前认识较多的蛋白包括:转膜蛋白和融合蛋白(Rab GTPases、flotillin、膜联蛋白)、细胞内源性蛋白(Alix、TSG101)、整合素和4次跨膜蛋白(CD9、CD63、CD81、CD82)、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脂质相关蛋白(flotillin)和磷脂酶以及与外泌体来源相关的细胞特异性蛋白[16]。
此外,多种细胞信号蛋白如β-catenin,Wnt5,Notch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生长因子-β也在外泌体中进行传递。
而在一些情况下,外泌体也能运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Ⅱ参与免疫调节过程。
许多与细胞骨架形成及新陈代谢相关蛋白也逐渐在外泌体中发现[17]。
此外,外泌体中含有多种与其生物学来源相关的脂质分子,如溶血磷脂酸[18];也含有大量胆固醇、甘油酰磷脂及鞘脂类神经酰胺,参与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9]。
1.3外泌体生物学功能1.3.1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外泌体内富含大量细胞特异性mRNA及miRNA。
其中,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内源性高度保守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通过介导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翻译过程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进程。
承载大量miRNA的外泌体也因此成为调控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载体。
有文献报道外泌体内miRNA的含量远高于其母体干细胞,并且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会出现某种特定miRNA聚集现象[20]。
研究报道,外泌体作用于受体细胞后通过特异性受体与受体细胞膜绑定,受体细胞即可通过胞饮方式溶解外泌体囊泡膜使其特异性miRNA、蛋白释放至细胞质。
此外,受体细胞也可通过其独特的内吞作用将外泌体内化[21]。
随后,外泌体通过转移miRNA、mRNA及蛋白质调节局部和整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进而诱导受体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改变。
1.3.2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外泌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参与免疫应答的多种组分均可产生外泌体,并介导如抗原表达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进程。
研究报道B淋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富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分子,并将其传递给T淋巴细胞[22]。
随后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承载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并在抗原呈递及随后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3]。
此外,压力及感染状态下的树突状细胞可通过释放外泌体传递促炎因子及免疫抑制信号[24]。
有研究报道肿瘤源性外泌体免疫移植的特性是导致恶性细胞扩散的主要原因,然而,其免疫操纵性即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25]。
2干细胞源外泌体及其特性尽管目前外泌体来源广泛,但干细胞源外泌体作为干细胞非细胞疗法的新型理念在治疗心肌梗死中具备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