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检测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控制血糖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HbA1c是一种常用指标,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肾病及HBA1c检测,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以其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检测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HBA1c检测;临床意义一、引言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且最具临床意义的并发症之一[1]。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
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糖尿病肾病至关重要,而HbA1c(糖化血红蛋白A1c)作为一种常用指标,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检测和临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2]。
二、糖尿病肾病的概述(一)糖尿病肾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肾病,也被称为糖尿病性肾病,是指由于长期不良的血糖控制导致的肾脏受损和疾病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病理学表现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改变,糖尿病肾病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增加期(肾小球高滤期):此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略有增加,尚未出现显著的肾功能损害,但肾小球的超滤压力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可被纳入正常范围内。
2.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减低期(肾小球正常期):此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轻度减低,尚无明显的肾功能异常。
3.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期(肾小球滤过期):此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伴有肾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如尿酸升高、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等。
4.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到肾功能衰竭期:此阶段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肾功能持续减退,最终进入肾衰竭阶段,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的直接损伤、代谢紊乱、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炎症反应等因素。
戒烟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患者 高敏 C P ( s R ) R h— P 、纤 维蛋 白原及 股动 脉 内膜 中层 厚 度 (M C I T) 的 变化 。方 法 :将 10例 2 初 次明确诊断的 2 型糖尿病合并 L A E D伴有吸烟史的男性患者分为吸烟组及戒烟组 ,每组 6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1. 糖尿病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功能障碍而导致血糖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而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它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糖尿病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2.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的重要性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至关重要的。
而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则是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以及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和掌握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的意义和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3.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的测定与解读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是通过血液检测来完成的,它可以直观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根据国际上的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在4%-6%为正常范围,6%-8%为良好控制,8%-10%为一般控制,大于10%为差控制。
而这些标准是需要在临床上加以注意和解读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情况都是不同的,有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个人观点与总结在我看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掌握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对于他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为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而了解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的测定和解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对于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和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更好地控制血糖,以及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治疗。
希望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重视并且定期检测自己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以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指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其效力降低,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组疾病。
由于糖尿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患者来说,血糖控制非常重要。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探究

低密度脂蛋 白水平 ,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维蛋 白原水平 ; 对所
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观察冠状 动脉狭窄程度 ; 采用 彩 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 度 以评估 动脉粥样硬
化程度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3 观察指 标 : 两 组患 者入 院后 , 统 计生 化指 标 如 T C、 T G、 L D L 、 HD L 、 F g 、 u A等的变化 , 同时分析两组患者在冠脉造影检
1 0 6 例外科治疗分析[ J ] . 重庆 医学 , 2 0 0 9 , 3 8 ( 2 3 ) : 2 8 9 3 . [ 4 ] 李小军 . 老年结肠癌合并 肠梗 阻外科治疗分析 [ J ] . 实
用医学杂志 , 2 0 0 7, 2 3 ( 6 ) : 8 8 2 .
[ 1 ] 姜 勇, 汪
查、 颈 动 脉超 声检 查 结 果 的差 异 性 。
1 . 1 一般资料 : 选取2 0 1 0年 3月 一 2 0 1 2年 3月 于我 院住院 治疗的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4 8例 , 所有患者入 院后均 通过询问病史 、 临床症状检查、 实验室检查 以及其他 辅助检查 等确诊为 2型糖尿病合 并冠心病 , 其 中 2型糖 尿病 的诊 断标 准参考 1 9 9 9年 WH O糖尿病专 家委员会提 出的诊 断标 准 : 糖
欣, 万远廉 , 等. 1 1 1例结肠 癌伴 发急性肠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0 6 编校 : 王丽娜 ]
2型糖 尿病 合 并冠 心病 患者 糖 化 血 红省侯马市人 民医院东院消化 内分泌科 , 山西 [ 摘 侯马 0 4 3 0 0 0 )
要】 目的 : 探讨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患者糖化 血红蛋 白水平 与心血 管危 险 因素 之间的关 系。方法 : 抽 取住 院治疗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 T h e C e n t r a l H o s p i t a l o f C a n g z h o u ,C a n g z h o u 0 6 1 0 0 1 , He b e i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s I t i s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n o n —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w i t h i n t i ma - me d i a t h i c k n e s s ( I MT) o f c a r o t i d a r t e r y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 y p e 2 d i a b e t e s me l l i t u s ( T 2 DM) .Me t h o ds 1 4 2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2 DM f i r s t l y d i —
素( F I N S ) 水平 , 计 算体质量指数 ( B MI ) 、 胰 岛 素抵 抗 指 数 ( H O MA—I R) , 采 用 高分 辨 多 普 勒 超
声检 测 颈 动 脉 内膜 中 层 厚 度 , 对 2组 进 行 相 关 的 统 计 学 比较 和 分 析 。 结 果 2组 患 者 的 年 龄
pat i e nt s wi t h t ype 2 di a be t e s me l l i t us
Fu Do ng x i a, Xu J i n xi u, Wa n g Gua n g y a, S u Na, Ga o Fa ng, Wa n g Li n x i a, Guo Ni ug ni ng
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n lso s A e MI D e i l asc tdwt I Ti tp i ee get g hthyae np n e ti c r fr e Co c in 】 g, , La g y soi e i M e2da ts u gsn a te r id e dn r kf t s o t u B L r hh a h ny b s i t s a o h
预测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梗 , 休克等的重要预
测 因子 , 与 传 统 的 危 险 因 子 如 血 压 、 脂 、 糖 、 且 血 血 吸 烟 等 有 很 重 要 的相 关 性 。 因 此 本 研 究 旨在 观 察
对新 诊 断 2 型糖 尿 病 患者 I 相 关 的危 险 因素 进 行 MT 了探 讨 , 现报 告 如下 。
p t n s a i g O0 5 a h e r a in l e t e e s swe e dv d d i t w r u sGr u MT< . 6 m n o p B 0 0 5 a ai t. k n .6 st e d ma c t i h a e r i ie n o t o g o p . o p A I e T o n 0 0 5 a a d g u > .6 m. r
例 ) 。
12 方 法 .
1. . 1监测指标 :记录患者年龄 , 2 测量身高 、 体重 、
收 缩 压 ( B ) 舒 张 压 ( B ) 腰 围 ( ) 臀 围 SP 、 DP 、 wc 、
(C , H )计算脉压 (P 、 P )体重指数 (M )计算腰臀 比 B I、
( wHR) 。进 行 O T 试 验 , 录 空 腹 和 餐 后 2 Gr 记 h血
王 新 唐 洁 王 素 , ,
T2DM餐后血糖、HbA1c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研究

素, 可作为观察糖尿病患者冠状 动脉事件发生 的替代 指标。 J R e n等学 者 的研究 表 明l 在 l型糖 尿病 的女性 患者 4 J
日益 受 到 临 床 的 高 度 重 视 , 目前 常 用 的 测 定 指 标 。糖 化 是
血 红 蛋 白包 括 H A a b 1、 b l, 称 H A 。 H A C b 1、H Ab H A c 统 b l b 1 是 糖化血红蛋 白的主要成 分 , 由葡萄糖 在 H A的 a 或 8 是 b 链
反 映 最 近 2 个 月 的 平 均 血 糖 浓 度 , 对 患 者 病 情 的评 估 ~3 在 和 制 定 治 疗方 案上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
值作为评价指标 , 所有参数均测量 3次取平均值 。
血 清 学 检 查 :1 血 糖 : 例 患 者 禁 止 饮 食 摄 入 1h 于 () 每 2, 清 晨 空 腹 抽 取肘 静 脉 血检 测 空 腹血 糖 ; 口服 相 当 于 7g 水 5无 葡 萄 糖 的 水 溶 液 ,h后 检 测 餐 后 血 糖 ( 萄 糖 氧 化 酶 法 检 2 葡
升高前就已出现 ,2 M患者 心血管病 死亡 危险性较非糖尿 TD
病 者 高 2~ 倍 。而 颈 动 脉 (M ) 增 加 是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4 IT 的
Nccr edr 多 功能 全定 量 金 标 仪 ) yoa R ae1 d I 。
13 统计学分析 .
计 量资料测 值以均数 ±标 准差 ( ±s )
测 , 海德 赛 试 剂 ) 2 H。( ) b . 测 挪
近年的一些大规模多 中心随机对 照临床试验和荟萃分
析 结 果 表 明 TD 2 M患 者 的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发 生 的 年 龄 较 非 糖 尿 病 者提 前 , 大 血 管 并 发 症 在 糖 尿 病 前 期 阶 段 空 腹 血 糖 其
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及其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围 神 经 病变 、 脏 病 变 。 肾
作 者单 位 : 苏 省海 安 县 雅 周 中 心 卫生 院 江
邮 编 26 4 2 61 收 稿 日期 2 1 —0 — 2 00 6 6
糖 尿 病 较 突 出 的病 理 改 变 是 合 并 微 血 管 、小 血 管 病 变 和
有微血管并发症组 3 3例 , 1 例 , 1 男 8 女 5例 ; 龄 3 ~ 7 年 8 7岁 ,
平 均 年 龄 ( 3 2 1 . ) 。无 微 血 管 并 发 症 组 3 5. 土 3 1岁 2例 , 1 男 6 例 , 1 例 ; 龄 3~7 女 6 年 6 5岁 , 均 年 龄 ( 4 5 1 . ) 。微 平 5. 土 14岁
血 管 病 变诊 断标 准 } 床 确诊 为糖 尿 病 视 网膜 病 变 、 尿 病 周 临 糖
( T 、 血 酶 时 间 ( T) 项 指 标 均 较 对 照 组 缩 短 , 异 AP T)凝 T 三 差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0 0 ) 纤 维 蛋 白原 ( I ) T D 组 较 P .5; FB 在 2 M
试剂使用说明 。
1 4 统计 学 处理 .
对照组 2 9例 , 中男 1 其 4例 , 1 女 5例 , 龄 年
2 结 果
结 果 用 ( 士 s 表 示 , 组 资 料 间 比较 显 ) 各
1 1 研 究对 象 .
著 性 检 验采 用单 因素 多个 样 本 的方 法 分 析 。
T D 组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T)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M P 、
变, 其发 病 机 制 复 杂 且 与 诸 多 因 素 有 关 , 今 尚 未 能 完 全 阐 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是该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T2DM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影响冠状动脉、脑部动脉、颈动脉及外周动脉等,严重威胁T2DM患者的生命安全。
颈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的窗口,其硬化程度与冠心病、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明显相关。
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反映AS最早期的病理改变,可作为早期AS的替代指标[1]。
众多研究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AS发病的炎症活性标志,其水平增加可导致体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促进AS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Fib和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西安市中心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患者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T2DM诊断标准,为新发现并临床诊断为T2DM且未服用过任何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
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仔细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
各组均排除近期内发生酮症或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慢性胰腺炎;无明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肺疾病;无妊娠、肿瘤;无口服抗凝剂和类固醇激素等影响凝血状态和糖代谢药物史。
1.2分组情况对照组:34例,HbA1c≤6.5%,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3±10.4)岁;空腹血糖(4.67±0.68)mmol/L,餐后2h血糖(6.52±1.13)mmol/L,HbA1c(5.62±0.43)%。
72例T2DM 分为A组:33例,HbA1c6.5%~8.0%,其中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7±9.6)岁,空腹血糖(6.92±1.17)mmol/L,餐后2h血糖(10.37±3.25)mmol/L,HbA1c(7.23±0.69)%;B组:39例,HbA1c>8.0%,其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8±7.2)岁,空腹血糖(8.48±1.74)mmol/L,餐后2h血糖(14.63±3.77)mmol/L,HbA1c (10.87±2.85)%。
3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3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在空腹10~12h后,次晨抽取第1次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尿酸、HbA1c及Fib,继之将75g葡萄糖溶于250~300ml温开水中,5~10min内服,服糖后120min抽取静脉血4ml送检血糖。
试验中禁止吸烟、饮食和剧烈运动等。
检验科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ib等指标;IMT检测应用美国产HP5500型超声诊断仪,由超声室专业医生操作。
正常颈动脉超声呈典型“双线征”,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2条平行亮线,两线间垂直距离为IMT。
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取左右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动脉外动脉分叉下方1.0cm处分别测量3次,取其均值即为颈总动脉IMT(≥0.09cm 确定为IMT增厚,<0.09cm为正常)。
斑块定义为动脉壁局限性回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刘晓霞,施秉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72例T2DM患者依照HbA1c水平分为A组33例和B组39例,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采用色谱法测定HbA1c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ib,颈动脉超声测定IMT。
结果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Fib、IMT逐级升高,斑块发生率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且患者HbA1c水平与IM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T2DM可通过Fib水平改变引起动脉内膜厚度增加,且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级增加。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颈动脉;血红蛋白A,糖基化;糖尿病,2型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140-02中图法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LIU Xiao-xia,SHI Bing-yin(Medical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osylated hemonglobin A1c(HbA1c)and the changes of plasma fibrinogen(FIB)level with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IMT)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nd the roles of FIB in the occurrence course of atherosclerosis(AS)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Methods72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according to HbA1c level.34normal healthy persons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HbA1c,FIB and IMT and were detected by chromatography,full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and carotid arte-rial ultrsound.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HbA1c level,FIB and IMT were heightened step by step,and the incidence and se-vere degree of plaque both were increased.The HbA1c leve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he IMT level.Conclusio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may cause the increase of IMT by the changes of FIB,and atherosclerosis become more serious with HbA1c level increasing.【Key words】Fibrinogen;Carotid artery;Hemoglobin A,glycosylated;Diabetes mellitus,type2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4月30日第28卷第8期J Mod Med Health,April30,2012,Vol.28,No.8声结构(可均匀或伴声影)突出管腔,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3mm。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上述统计过程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3组临床资料、血清Fib及IMT结果比较,见表1。
各组在年龄、血压、尿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Fib、IMT逐级升高,斑块发生率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不同分级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A、B组患者HbA1c水平与IMT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7和0.631。
提示HbA1c水平越高,血清Fib及IMT相关系数越高。
3讨论T2DM是目前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大血管病变是T2DM患者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病死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2]。
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基础是AS,而AS病变早期往往是无症状的,仅表现为大血管IMT增加和(或)血管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亚临床AS。
由于颈总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且无其他部位脏器的遮挡和干扰,超声检查简便、图像清晰,可作为发现及观察AS的窗口。
因此,高灵敏度B型超声测量颈动脉IMT是诊断亚临床AS的一个非侵入性定量指标,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程度[3]。
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颈动脉IMT≥0.09cm确定为内膜中层增厚。
国内学者以IMT≥0.09cm为增厚标准,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68.69%,诊断符合率达73.74%,并认为颈动脉IMT可以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标志[4]。
Fib是肝脏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
研究发现,AS斑块内除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外,还有Fib降解产物的沉积,提示在AS形成过程中有脂凝间共同作用的机制[5]。
Fib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的中心蛋白,对凝血、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都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参与血栓的形成。
有研究证实,血浆高Fib水平可改变粥样斑块巨噬细胞帽的渗透性,使斑块帽变薄,动脉斑块发生溃疡,易于破裂,启动血栓形成的过程[6]。
有研究表明,在机体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中,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Fib是最主要的刺激因子,直接参与了局部、全身炎症进程和AS形成与发展的所有环节。
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随着HbA1c水平的变化,Fib及IMT水平逐渐变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厚度亦逐渐增加。
同时本研究证实HbA1c水平与AS的程度密切相关,且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与AS的相关性越大,其斑块发生率越高,这与众多研究的结论一致[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