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2.2《平行线的判定(一)》说课稿

阜平县城厢中学张丽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叫张丽娟,来自阜平县城厢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本课内容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其本课内容所处的地位,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

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猜想、推理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说学情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课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归纳、类比、概括出平行线的判定,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七个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反馈应用、巩固新知——延伸阅读、开阔视野——回顾反思、提炼升华——作业布置、反馈提高.

(设计意图:以上七个教学环节,始终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好的情景创设,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为此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如图,在加工木料时,木工师傅总是利用角尺在木块上画平行线,你知道其中

的道理吗?

(设计意图: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出的两条直线为什么就是平行的呢?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就必须去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这样的生活情景的创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的联系,而且还提出了问题,引入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你能否根据平行线的定义,直接判断如下两条直线平行吗?

(设计意图: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学生难以直接根据平行线的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探究平行线其它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本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

活动一: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得出猜想:

如图,三根木条a、b、c相交。

1、∠1、∠2是什么角?∠1、∠2可以看成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出的角?

2、固定木条b、c,绕木条c与木条a的固定点,逆时针转动木条a。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1与∠2的大小关系,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当∠1与∠2具备什么特定大小关系时,直线a与b平行?

3、你能得出关于两条直线平行条件的猜想吗?

学生不难发现:∠1与∠2的数量关系,决定着直线a、b的位置关系。木条a 绕与木条c的固定点,逆时针旋转时,∠2逐渐增大,逐渐逼近∠1的大小,直线a 与b不平行。当∠1与∠2相等时,直线a与b平行。继续旋转木条c,此时∠1<∠2,直线a与b不平行。由此,学生不难归纳得出猜想:直线a与b被第三条直线c 所截,当同位角∠1与∠2相等时,直线a与b平行。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归纳、猜想等活动。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建立起空间观念。通过交流,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形象直观,学生便于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位置关系联系起来,降低了学生得出猜想的难

度。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二:回顾反思、确认猜想

上面我们通过观察旋转的木条,归纳得出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猜想,这一猜想一定是正确的吗?下面我们回顾上节课利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

平行线这一既定事实,去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实际上就是过点P画与∠2相等的∠1,而∠2和∠1正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截得的同位角。这一既定事实,正好验证了我们上面得出的猜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AB∥CD。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理解利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平行

线其中的道理,用这一既定事实验证活动一得到的猜想,两个数学活动一猜一验证,体验了从合情推理至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

(三)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数学活动,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

∵ ∠1=∠2 ( 已知 )

∴ a ∥b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积极性,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数学语言表示这一结论。)

(四)反馈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这一判定方法,学以致用,我适时设计了以下一组练习题,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1、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释引例(木匠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照应课前提出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意义。)

2.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

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F 2 C A 3 B 1 D

(设计思路: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简单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又一次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变式1:如图,∠1=∠2=55°,∠3

等于多少度?

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2:如图,∠1=55°,∠2=125°,∠3等于 多少度?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1

变式2 (设计意图:这是问题2的引伸,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也为下节课寻求“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埋下伏笔。)

(五)延伸阅读、开阔视野

们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来检验,既巩固了平行线的画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眼见不一定为实”,初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F

3 C A 1 B E

2 D

F 3 C A 2

B E 1 D

(六)回顾反思、提炼升华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

2、你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过程方法)

3、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又发挥了自我评价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反馈提高

1、必做题

教科书第16页习题5.2第1、9题。

2、选做题

(1)如图1,已知∠1=120°、∠3=60°,判断直线a与b是否平行?

(2)如图2,要使直线

l∥2l,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你有哪些添法

1

(设计意图:作业采取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方式,作业分层布置,不仅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还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五、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清楚明了、简单有序,体现出本课的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回顾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评价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生活情境的创设出发到平行线的判定(一)的发现、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本节课,利用学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教学提纲

《归园田居》(其一) 听课记录

用微笑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很美的话: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对老师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呢? 在我看来,首先老师一定要学会微笑。因为善意的微笑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微笑着面对孩子,他们就会消除恐惧感;当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他的做事态度就更认真了,做事的积极性越高,做事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微笑,它不仅容易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身心愉悦,获得教育的成就感。 我在教学工作中时常提醒自己要多鼓励、少批评、常微笑。在学生取得成功或者进步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与赞扬;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安慰与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和谅解。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能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所以,请别吝啬你的微笑,因为微笑是一缕春风,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因为微笑是一抹阳光,它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因为微笑是一剂良药,它能让学生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他最美的是来自于田园,今天我们就、、、 板书,读“教学目标”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师问: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生答) 师总结: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故事,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41岁,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三、朗读诗歌 1、学生共同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生字词、停顿、节奏、音调等) 3、生再读 四、学生疏通诗歌的大体意思,教师点拨(2名) 五、内容赏析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看题目(生:归字)题目意思:回到田园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吸水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吸水现象》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有一次小朋友在擦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就问我"朱老师,我手上本来有水,为什么我用毛巾一擦,水就没了呢?"争对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我们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有主动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自然界中吸水现象。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能主动与人合作。 活动准备: 一、游戏《帮水搬家》 1、红绿塑料盆个5个(红塑料盆盛合适的水) 2、塑料框5个:毛巾、海绵、毛线团、医用脱脂棉。 二、游戏《纸树吸水》 1、塑料小盆4个(盛合适的水) 2、皱纹纸、餐巾纸、生宣纸、水粉纸等三、游戏《蔬菜、细线吸水》 1、塑料筐5个,每一个筐中装有蔬菜 2、红墨水活动过程: 一、幼儿入场。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到游戏城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高兴)那大家跟我一起来吧!我们开着火车出发咯! 二、游戏《帮水宝宝搬家》 1、介绍道具,玩法:帮水宝宝搬家游戏城到了,我们小朋友下来一起到游戏城里面去看看吧,哇!游戏城里这么多好玩的游戏啊!我们现来看看这边的一个游戏呢!小朋友看桌子上都有什么啊?

幼:海绵、毛巾、棉花……师:那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帮水宝宝搬家的游戏,就是用篓子里的材料把小盆子里的水搬到大盆子里去,在搬的时候要注意把袖子卷高一点不要把袖子弄湿了,还有在搬水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啊,那样很容易摔倒噢,好了,现在我们卷起袖子开始行动吧。 2、幼儿选择材料帮水搬家,教师观察并指导,提醒幼儿不要把袖子弄湿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有没有都帮水宝宝搬好家啦? 幼:都搬好了师:搬好了就到老师这边来吧。我想请小朋友说说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帮水宝宝搬家的? (请幼儿上来表演是怎样帮水宝宝搬家的?)刚才我们小朋友用了不同的材料但是都能帮水宝宝搬家这是为什么呢? 幼:因为它们都可以吸水。 (如回答不出来老师拿一块海绵放到水里然后拿出来让小朋友讲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结:海绵毛巾、棉花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以后,它们都能把水吸上来,因为他们里面都有小细缝,这个水宝宝就会沿着棉花里面的小细缝爬到棉花上面,然后我们把这些工具搬到另外一个盆上拧一下就帮水宝宝搬了家。 3、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刚才我们用了这些工具帮水宝宝搬了家,那我们再动动我们的小脑筋,想一想除了刚才我们玩过的这些工具外,你还知道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吸水呢? 幼:还有纸、木头、粉笔……三、游戏《纸树吸水》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说了好多能吸水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用纸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看看纸到底能不能吸水呢?在做实验的时候看看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做实验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实验做好了吗? 幼:做好了师:做好了就到老师这边来吧。 刚才我们小朋友都用各种各样的纸做了实验,那你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小结:我们把纸巾放到水中,发现水沿着纸巾慢慢爬了上去。这说明这些纸里面也都有小细缝,这些水就是沿着它们里面的小细缝爬上去的,这种现象就叫做"毛细现象"。水沿着纸里面的小细缝慢慢的爬上来,这种现象叫什么现象啊?有的东西里面的小细缝,小细管很细很细,我们师看不见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小细管,才会发生"毛细现象"的。 三、游戏《蔬菜吸水》 师:刚才我们来蓝猫游戏城之前蔬菜宝宝们跟我说了一句悄悄话,你们想知道说的是什么吗?(想)它们说它们也可以吸水的,小朋友们认为蔬菜宝宝们能吸水吗?要不我们现在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说课稿 滁州三中陈乃云 一、说学情 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二、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教学,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背诵默写两首诗,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教学法: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享受诗歌的意境美。

3.点拨法:教师尽量少讲,稍作点拨引导。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有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及对诗歌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节奏美,韵律美,领路诗意,感悟诗情。 2.这两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情意真挚。学习它们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 1.学生初读两首诗,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细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4.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5.反复吟咏,会读会背会默,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6.以《归园田居》为例,教会赏析诗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研读《归园田居》 1、教师指导学习《归园田居》,教给学生欣赏诗的技巧和方法: (1)初读: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句,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五言诗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5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

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

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说课稿

《神奇的水》说课稿 仪征市张集小学蒋开胜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一课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它们属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板块“地球物质”的范畴。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性的认识。而《神奇的水》,老师将要带领学生去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通过本课教学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作为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内容,认识水的物理特征不再是课堂的中心,通过教学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水,了解身边熟悉的事物也有我们不知道的内容,而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揭开身边更多的秘密。这样的导向会激发学生更多的向往和好奇心。 二、说学情: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和水有着一定的亲密接触,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水调牛奶,果汁……而游泳过的同学更能说出在水中的特殊感受;而在美术课中也参与过对染纸的实践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学生对水的感受有一定基础。他们虽然对水有着一定的感受力,但并不知道这些神奇现象的形成原因,与水的哪些性质有关,以及“神奇的水”背后的科学道理与奥秘。三年级的学生缺少对水的深入的、本质的认识,而科学就是一门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的学科,所以,让他们感受到普通

事物背后的神奇特点,感受科学课的神奇魅力,从水这个普通事物开始,让他们感受神奇,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一个事物的程序,使他们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提升一步。 三、说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水的压力和浮力。 ㈡过程与方法: 与同学一起做与水有关的实验,了解实验的基本环节。 能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会做出浅显的假设。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通过研究水的有趣现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乐意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总结归纳。 四、说教法、学法: (1 )演示法: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都能清晰地感知水的神奇之处。 (2)“探究一引导”法,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支持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验深入探究。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科学课需要在合作的环境 下进行充分的交流,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固执己见。而支持自己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小班综合活动《神奇的魔法水》说课稿

小班综合活动《神奇的魔法水》说课稿Lecture notes of the small class comprehensiv e activity "magic water"

小班综合活动《神奇的魔法水》说课稿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幼儿现状分析: 孩子们都喜欢色彩鲜艳又丰富的东西,在他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漂亮的色彩,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叶,花花绿绿的色彩引发着孩子们观察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美的感受。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同时,孩子对水的喜欢是一种天性,无论天气变化,只要有时间他们总爱在水边玩耍。他们喜欢开水龙头玩水,喜欢听哗哗的流水声,更能通过手对水的触觉在心理上产生兴奋、舒畅与快乐的感觉。 《纲要》告诉我们: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为了彻底满足他们对颜色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我将颜色和水的混合产生的变化,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更多的是在直觉行动水平上,为此我把活动设计定位于小班综合活动《神奇的魔法水》。活动的顺利开展能让幼儿观察体验颜色水的变化过程,并认识颜色且对相应的颜色进行色彩记录,并从中体验玩水变色活动及用自制颜色水作画的乐趣。这个有趣的活动是让孩子们在魔法的天地里观察、操作、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惊喜,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丽,发现色彩的丰富,感受到世界的五彩缤纷。 2、活动目标的定位: 制定活动目标,我的想法是“紧凑、精练、突出教育性”。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进行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的进行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我制定了以认知和情感为主的两点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体验颜色水的变化过程,并认识颜色且对相应的颜色进行色彩记录。 分析:这条目标是主导目标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我通过创设宽松、神奇的活动氛围,通过“变颜色水——认识颜色——为彩色水贴标签——送魔法瓶回家”等途径来帮助幼儿进行尝试。

归园田居__其一 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其一》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3课。《神奇的水》这一课,让学生通过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水的表面张力,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这一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推测——证实,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二、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对水、水的神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信息在学生的脑中是零碎的、模糊的,所以,在学习《观察水》和《神奇的水》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神奇的水,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神奇的水》是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课充满兴趣,特别是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本课毛细现象实验较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水的表面张力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本节课以实验、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快乐学习。本单元首次安排了猜测,它是“搞科学”的重要一步,它对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实验感兴趣,更多是学生觉得实验好玩,而对实验的最终目的不能很好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着重对学生实验习惯、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以及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说的是《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还确立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重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四、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神奇的水——压力教案

神奇的水——压力教案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双塔北路小学张晶 教学目标1.了解水有压力,压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水有浮力,浮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2. 能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水的压力和浮力实验,并做到细心观察、 用语言文字和图画形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对结果用自己擅长的方式 进行交流。 3. 能指认日常生活中水的压力和浮力现象。 4.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进行科学验 证。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现象。 教学难点能大胆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分析验证水的压力和浮力现象。 教学准备大可乐瓶、钉子、宽胶带、盆、水槽、带刻度的大小烧杯、橡皮泥、水、砝码、记录笔、实验记录单、ppt。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制定与设计 意图教学资源及材料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视频:边放视频, 边解说,问:“你发 现了什么?这是什 么现象?” 2、揭题:水有压力, 这是水的神奇之 处。(板书:神奇的 水水的压力): 学生观看视 频。 生1:水把砝 码顶起来啦; 生2:水有压 力。 目标制定 1、学生从视频 资料中发现 水的神奇之 处——把砝 码顶起来。 2、根据图示,引 出课题。 设计意图::1、 选取生活中见到 的现象引入,激 发学生学习兴 趣。2、利用视频 引出本节课所学 习的内容。 视频

汇报、交流:生1:水从小孔里流出来了。生2:小孔越低,水流得越远。 学生交流:在孔的上面聚着很多水,下面有空水就会流下来。 生观察交流:孔低上面的水深,压力大流得远;孔高上面的水浅,压力小流得近。 学生讨论交流。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饮酒》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25课的第2 课时--陶渊明的《饮酒》,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说教材: 《饮酒》课文诗五首中的一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在第二课时我着重要让学生了解诗中人、情、景、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并且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说学法: 处于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1、知识与能力: 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 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

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程,导入新课: 1、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 三四句恬静而闲适; 五六句满足而得意; 七八句陶醉而悠然; 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2、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歌前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身处在“结庐的人境”,怎么可能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这样的描写是否产生矛盾? 诗歌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什么句式?与前两句有什么联系?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木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有两个课题,上节课我们己经学过曹操的《短歌行》,也是一首古诗。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木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深入理解作品。《归园田居(其一)》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 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恶之情。二、说学情 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班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木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上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单元虽然有了前面三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 定学习目标如下: 三、说课程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 2.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诗中重要文言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反复诵读木课,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其意境美。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神奇的水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神奇的水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神奇的水 教材分析 教材本身来源于幼儿生活,或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所关注的周围事物。此活动鼓励孩子大胆实践,敢于尝试新办法。在此基础上,注重了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渗透和培养。 学情分析 大班孩子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身边的周围事物,而且对身边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探究欲望,也有了一定的主见。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还能产生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因此,在此活动中,让孩子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鼓励孩子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再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力求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为他们提供一些蕴含教育目标的适合他们的材料,让孩子自主参与,积极探索,通过体验过程,交流经验达到教育目标。鼓励孩子从多种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教法 本次活动采取了谈话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 本次活动引导幼儿采取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的设计注重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努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勇于探索,用不同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基本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乐于参与科学实验,体验科学实验与合作的乐趣 3、能通过实验发现水的其它特征。 活动重点:了解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突破策略:使幼儿通过比较、观察的方法来发现水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通过实验发现水的其它特征(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幼儿分区玩水,同时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在让幼儿自己进行总结) 活动准备: 两半瓶水(盖上粘有颜料)、四大杯水、一杯黑醋、方糖若干、凹槽管、泡沫、石头 活动过程: *激趣导入――魔法变变变 ·幼儿观察水,师将准备好的有颜料的水瓶拿出来用力摇晃使水变色 询问: 1,老师手中是什么? 2,水现在变成了什么颜色?神奇吗? *认识水 ·师拿出一杯醋和一杯水供幼儿观察,并询问幼儿其不同之处(请幼儿来闻一闻,尝一尝) ·幼儿总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玩水体验,找出水的其他特征 ·幼儿分组入实验区进行实验 实验一区:幼儿用槽管进行实验

归园田居说课稿(一等奖)

归园田居(其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特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选自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诗词欣赏。本首诗歌是陶渊明所著,本首诗歌简单勾勒,语言朴实、平中见奇、淡而有味,情境交融的手法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在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一直奔流不息,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期望以诵读、品析、鉴赏让学生感悟中国文化,走进诗歌的内心,在诗歌的世界里遨游。 学情特点 18级学前教育4班。1.少数同学对诗歌有兴趣。2.有一定的诗歌诵读量;但诗歌鉴赏能力较弱;3.阅历尚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困难。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学情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本首诗歌的诗眼,理解诗歌大意,理清脉络。(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点染勾画的白描手法和品味质朴淡雅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法、学法:依据教学目标,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本课我将采用的教法包括: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质疑法。学生将采用的学法包括:诵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所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六步教学法。 一、看图猜文,激趣导入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李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写的是自己辞别官场,回归田园之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透漏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陶渊明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归隐,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能体现陶渊明人生志趣的重点诗句诵读、品味。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欣赏、赞颂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神奇的水》说课稿

《神奇的水》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科以新课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水的神奇本领。在教学课程中,不但追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更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并了解水的两个神奇本领在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科学,对科学充满兴趣,但是没有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还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在此阶段主要是学会观察,学会动手做,学会记录。要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为以后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有毛细现象。 2、了解水有表面张力。 3、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 教学重点: 认识水有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难点: 寻找水在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设计: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兴趣,爱玩是三年级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在课的开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水和怎么玩水入手,告诉他们老师会教他们新的玩法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老师教孩子用纸棒做实验,让学生猜纸棒浸泡在红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猜了以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通过实验发现水会爬上去。接下来比较,水能沿着纸爬上去,能不能沿着其他材料爬上去,课前我准备了纱布条,粉笔,塑料棒和玻璃棒,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来发现水是沿着有孔的材料爬上

去的,引出毛细现象的概念,接下来又准备了两个演示实验,红水滴在纸上和玻璃上,让学生辨析是不是毛细现象,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不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第三个环节设计的任务就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同样先教会孩子滴管的使用,然后让孩子们猜一元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水才会溢出来,同时用画图的方法把从侧面观察到的硬币上的水即将溢出来前的样子画在纸上。汇报的时候把各个小组画的图作比较会发现虽然画的有差异,但是共同点都是水面都会鼓起。发现这个现象以后,让孩子分组讨论为什么水鼓起来都不会溢出来,通过讨论更加深孩子对“团结的水”这一概念的形象认识,最后教师总结出水面张力。然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水面张力现象,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最后,为了更加深孩子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利用水面张力让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并让孩子上台试一试,没试的孩子就作为回家之后的兴趣活动。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这时,学生的脑子就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