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肉芽肿

合集下载

化脓性肉芽肿最佳治疗方案

化脓性肉芽肿最佳治疗方案

化脓性肉芽肿最佳治疗方案化脓性肉芽肿,又称为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是一种皮肤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小结节或肉芽状增生。

治疗化脓性肉芽肿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以及病变部位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从药物治疗抗感染、激光治疗去肉芽、手术治疗切组织、注射治疗减损害、激素治疗抑增生、伤口清洁防感染以及休息饮食助恢复等方面,详细介绍化脓性肉芽肿的最佳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抗感染化脓性肉芽肿患者往往伴有局部感染症状,因此抗感染治疗是首要任务。

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以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

同时,可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激光治疗去肉芽激光治疗是去除化脓性肉芽肿肉芽组织的有效手段。

激光能量可被肉芽组织吸收,通过热效应使肉芽组织凝固、坏死,进而脱落。

激光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观度高等优点,适用于病变较小、位置表浅的患者。

三、手术治疗切组织对于病变较大、位置较深或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化脓性肉芽肿,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风险。

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四、注射治疗减损害注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注射硬化剂、抗肿瘤药物等,可使肉芽组织萎缩、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注射治疗适用于病变较小、不宜手术或激光治疗的患者。

但需注意,注射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疼痛、肿胀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激素治疗抑增生激素治疗可通过抑制肉芽组织的增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目的。

常用的激素药物包括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但激素治疗需注意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副作用。

六、伤口清洁防感染在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过程中,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至关重要。

患者需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污染。

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毒液、抗生素药膏等,预防伤口感染。

七、休息饮食助恢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熬夜、劳累等不利因素。

ANCA相关性血管炎

ANCA相关性血管炎

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常见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抗GBM病,其中GPA ANCA阳性率最高,MPA次之。

1.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1)特点:以坏死性肉芽肿为典型病理表现的系统性血管炎;上呼吸道、肺、肾脏受累最为常见。

(2)实验室检查:ANCA(+)90%(80%~95% c-ANCA,其余p-ANCA)。

(3)组织活检:①肺活检:寡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累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同时有肉芽肿和组织坏死。

②肾活检:坏死性新月体肾炎(血管炎、肉芽肿少见)。

(4)诊断标准:鼻或口腔炎症(脓性/血性鼻腔分泌物、痛性/无痛性口腔溃疡);X 线胸片异常(结节、浸润、空洞);尿沉渣异常(镜下血尿、红细胞管型);活检显示肉芽肿性炎症(血管壁、血管周围肉芽肿形成)。

(5)治疗:①诱导缓解:激素+CTX或CD20单抗;②若肾脏受累,出现PRGN可血浆置换;③轻型或局限型使用激素+MTX,严重脏器功能受累可激素冲击;④维持治疗:CTX、MTX、AZA、LEF至少2年。

2.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1)特点: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

(2)实验室检查:70%ANCA(+)(60%-p-ANCA)。

(3)诊断标准:中年男性,存在系统性炎症性疾病的症状;亚急性进行性肾功能不全;肺出血;肾活检示系膜增殖和新月体形成的局灶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皮肤或其他内脏活检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p-ANCA阳性。

(4)治疗:激素联合环磷酰胺。

3. 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1)特点: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患病率为10.7/100万~14/100万。

化脓性肉芽肿最佳治疗方案

化脓性肉芽肿最佳治疗方案

化脓性肉芽肿最佳治疗方案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组织发生化脓性炎症,出现红肿、疼痛和脓液渗出等症状。

对于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选择适合的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脓性肉芽肿的最佳治疗方案。

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个方面。

一、局部治疗1. 清创与引流:对于化脓性肉芽肿患者,首先应进行清创与引流。

清创可以通过手术或冲洗等方式进行,以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引流则可以通过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敷料等方式,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蔓延。

清创与引流是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关键步骤。

2. 局部药物治疗:在清创与引流后,可以使用一些局部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抗生素软膏或喷雾剂来预防感染,减轻炎症反应。

另外,局部激素药膏也可以减轻红肿和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3. 支持治疗:除了清创与药物治疗,局部的支持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红肿和疼痛,保持休息和合理膳食,补充充足的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二、全身治疗1. 抗生素治疗:对于化脓性肉芽肿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全身抗生素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抗生素,以确保疗效。

抗生素治疗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直至感染完全控制,炎症消退。

2. 免疫治疗: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化脓性肉芽肿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治疗也是必要的。

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

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球蛋白输注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等。

3. 病因治疗:在治疗化脓性肉芽肿时,应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例如,对于因为慢性疾病引起的化脓性肉芽肿,需要同时治疗慢性病,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总结起来,化脓性肉芽肿的最佳治疗方案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个方面。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清创与引流,局部药物治疗以及支持治疗。

全身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病因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严密监测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正确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

正确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

正确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
李凡凡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24()1
【摘要】一、肉芽肿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感染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乳腺小叶、形成肉芽肿为主要特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已经生育过的非哺乳期的年轻女性。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李凡凡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
【相关文献】
1.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及诊治
2.ADC值及相对ADC值对肿块样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3.对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4.基于数据挖掘的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哺乳期乳腺炎用药规律及差异研究
5.非哺乳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及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陈虹;林梅【摘要】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病因不同,但以肉芽肿性炎症和肉芽肿形成为共同病理特征的颌面部疾病的总称,该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诊断复杂,在治疗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对口腔、颌面部发生的肉芽肿性疾病进行归纳.%Orofacial granulomatosis(OFG) is a chronic granulomatous inflammatory disorder affecting the mouth and perioral region, typically presenting with swelling of the lips and inflammation of oral mucosa. The etiology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nd the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therapy for OFG has not yet been well defined for all patients.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etio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OFG.【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4)003【总页数】5页(P310-314)【关键词】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诊断;治疗【作者】陈虹;林梅【作者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黏膜科成都 610041;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黏膜科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9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如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聚集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增生性炎症[1]。

为什么结核结节又叫结核性肉芽肿

为什么结核结节又叫结核性肉芽肿

肉芽肿的低氧特性:通过对小鼠、豚鼠、 家兔及猴的肉芽肿结构的研究,发现在 多种结核病模型中,其肉芽肿结构中能 形成典型低氧微环境。多个课题组分别 发现肉芽肿低氧微环境对 M.tb 在宿主 体内建立潜伏感染及抵御免疫效应细胞 的免疫杀伤有重要作用。
肉芽肿的形成对宿主和分枝杆菌谁有利?
肉芽肿是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由多种细胞 聚集形成的慢性炎症性区域,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 肉芽肿是机体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保护性结构, 并且能限制细菌在体内播散。2009年,Davis等利用 斑马鱼胚胎感染模型,证实了肉芽肿的形成有利于细 菌的早期生长和扩散。因此,传统对肉芽肿功能的界 定比较简单,考虑到其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及不同形成 阶段,肉芽肿的形成到底是有利于保护宿主,还是更 有利于细菌的潜伏和持续扩散,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深 入研究。
认为肉芽肿的形成对宿主限制分枝杆菌的传播有 利,但具体宿主的哪些成分参与肉芽肿的形成最 初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转基因动物的出现极 大地推动了该方向的研究。
TNF-α在肉芽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TNF-α在限制细菌播散和对宿主的免疫保护效应中发挥关 键作用。有研究发现TNF-α对BCG感染后诱导肉芽肿的形 成是必须的,有课题组分别通过 TNF-α拮抗剂infliximab 及 TNF-α受体转基因小鼠,发现 TNF-α对肉芽肿的形成具 有重要意义。Fallahi-Sichani 等[23]通过多因素模型计算 模拟,进一步证实了TNF-α在肉芽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发现拮抗 TNF-α后能导致不规则肉芽肿结构的形成,表明 TNF-α在肉芽肿形成过程中对保护肉芽肿的结构及免疫反 应的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结核性肉芽肿
结核病(TB)是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 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机体感染M.tb后,感染的发展和转归 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和 M.tb 相互斗争的 结果,这种斗争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病 理特征之一是形成肉芽肿。结核结节 (tubercle):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 的,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 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 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 芽肿,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具有 诊断意义。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有链球菌,特别是厌氧链球菌,葡萄球 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脑脓肿大多是混合感染。
脑脓肿部位: 脑脓肿幕上多见,以颞叶居多,占幕上脓 肿的40%,也可见于额、顶和枕叶,小脑脓肿 少见,偶见于垂体。 脑脓肿发生的部位与感染的途径密切相关 ,
耳源性脓肿2/3发生在大脑颞叶,1/3在小脑半球,少数可发 生远位耳源性脑脓肿,如额叶、顶叶、小脑蚓部及大脑白 质深部;鼻源性脓肿以额窦炎引起额叶的前部和眶面的脓 肿多见;损伤性脓肿大都位于伤道或异物附近;血源性脓 肿可散布于脑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多 见。
影像学 MRI
可表现为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为非特异性脑萎缩。 T2WI显示脑白质深部多发斑片状或弥漫性高 信号,多见于额叶,通常为双侧,但常不对称, 无占位效应,造影后常不强化。 可以见到非出血性脑梗塞。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又称巨细胞包含涵体脑炎。婴幼儿通过胎盘先 天感染。儿童及孕妇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CMV可能籍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播散,可在各 种体液中发现。特征性改变是受染细胞体积增 大,其细胞质及细胞核内相继出现包涵体。 脑内可有坏死性肉芽肿及广泛钙化。婴幼儿可 引起各种脑畸形。
显微镜下脓肿壁分为三层; 最 内层 为化脓性渗出物、肉芽组织和胶 质细胞、大量格子细胞及大量新生血管和 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间层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其厚度及密 度不一; 外层 为神经胶质增生,脑组织水肿,血 管增多及白细胞浸润。
CT和病理对照分期: 早期脑炎期:历时3-5天,对应于急性脑炎阶段; 晚期脑炎期:历时4-5天到10-14天,对应于化脓 阶段; 早期脓肿壁形成期:脑炎形成二周左右,脓壁形成, 之初较薄且不完整,以后逐渐增厚。 晚期脓肿壁形成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此期脓肿 壁完整,有三层结构组成。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病理组织学的描述性诊断名称,强调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及融合性病变为其主要形态特征,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脓肿形成,其中巨噬细胞衍生的上皮样组织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是肉芽肿的特征细胞。

GLM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乳房区轻微的红肿热痛至脓肿形成,甚至皮肤破溃等,一般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

随着对GLM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GLM并非如以往认为的是乳腺少见疾病,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目前,病理医师对GLM 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标准等还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业内亦缺乏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和诊治标准。

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及近期研究进展,按照行业学会关于病理学领域指南与共识制订的方法要求,重点对与临床治疗有关的GLM的病因和病理诊断路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共识,以期促进GLM病理报告规范化和临床治疗策略精准化。

本共识适用范围为诊治GLM患者的病理医师、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计划目标人群为拟诊GLM的患者;适用环境为诊治GLM患者的各级医疗机构病理科。

共识制定流程: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成立共识制定专家工作组;2023年1月13日在深圳召开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制定共识设想;2024年3月8—11日在全国乳腺病理微信群发布关于GLM的问卷调查表,共收集到702名病理医师的反馈表,并统计问题和需求,同时,征求临床专家(乳腺外科专家)意见和建议;执笔人撰写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初稿;2024年3月29日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暨第十三届病理年会上,召开第二次专家委员会讨论会;针对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共进行三轮线下讨论和修改(2024年4—5月);邮件征求全国乳腺病理学组委员意见(2024年5月22—29日);执笔人修改、完善并完成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撰写;外部评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