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游牧民进城定居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青海省祁连县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养殖与饲料2015年第8期摘要通过重点对农区养殖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笔者分析了祁连县养殖业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祁连县注重经营组织形式、项目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化经营及市场营销、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发展措施,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祁连县;养殖业;发展现状;建议青海省祁连县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朱顺莲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810499收稿日期:2015-05-07朱顺莲,女,1982年生,助理兽医师。
根据州委农办《关于对全州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北农办发[2014]03号文要求,祁连县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人员组成调查组,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调查内容和要求,重点对农区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近年来,祁连县始终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全力打造藏系羊、牦牛养殖基地为着力点,使全县舍饲畜牧业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之路,逐步使舍饲畜牧业形成产业链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县舍饲畜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全县有天然草场总面积117.61万hm 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可利用草场103.47万hm 2,占全县天然草场的88%,共经营各类牲畜117.5万头(只)。
现已累计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加入到合作社的农牧户达4685户,占全县农牧户总数的45.82%,带动非成员农牧户1760户,占全县农牧户总数的18%,目前,全县合作社共有集约草场50.85万hm 2,占承包草场面积的73%;集约牲畜85.98万头只,占存栏牲畜的73.5%,集约耕地1933.33hm 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3.42%,2013年肉类产量15345t ,牛奶产量12347t 。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年均纯收入比一般农牧户高出20%以上。
其中舍饲养殖规模为69613头(只),包括养殖牦牛1987头、奶牛834头、藏系羊66610只。
XX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XX2XX保障性安居工程(XX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项目规模:小区道路总长8261.5m,总面积40252.65m2;供热管网2×8137.5m;给水、消防管网7633m,排水管网5314m。
3、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XX4、项目主管单位:XX5、项目咨询单位:XX省XX建筑设计研究院6、项目工程总投资:2783.06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
第1章概述1.1 项目概述1.1.1.项目名称:XX2XX保障性安居工程(XX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地点:XX团部1.1.3.项目主管单位:XX1.1.4.项目实施单位:XX1.1.5.项目性质:小区基础设施新建1.2 工程项目建设必要性和项目研究过程1.2.1 项目的提出兵团《关于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兵建电[2012]99号)明确指出,“为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合理分配和使用补助资金,解决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科学合理落实好项目”以及第一师建设局“关于对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室外配套设施项目申报要求的通知”师建电【2012】70号。
为此,一师师建电[2012]66号、师建电【2012】70号文明确了本次申报项目的原则、要求,七团高度重视,特此委托我院完成《XX2XX保障性安居工程(XX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1.2.2 项目的背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科学发展、安定有序、维稳优先的方针,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如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享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就可以安居乐业。
因而,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物质基础和保障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祁连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106.3
2022-12-30
TOP7
祁连县 2022 年省级现代农业产 青 海 浩 拓 农 牧 科 技
业园双创基地建设项目
有限公司
99.9
TOP8
祁连县 2022 年省级现代农业产 业园生态畜牧业条件能力建设项 目的成交结果公告
青海新燕建设工程 有限公司
99.0
TOP9
祁连县 2022 年省级现代农业产 业园生态畜牧业条件能力建设项 目
\
2022-11-29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9 日 生成
4/20
(3)农产品(4)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祁连藏羊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 青海固坤建筑工程
程项目(标项 1)
有限公司
129.0
2023-02-07
1.3 项目规模
1.3.1 规模结构 近 1 年祁连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的项目规模主要分布于 100-200 万区间,占项目总数的 41.0%。500 万以上大额项目 0 个。 近 1 年(2022-03~2023-02):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9 日 生成
2/20
1.4 行业分布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采购需求 .................................................................................................................................1
新疆游牧民定居后的经济发展

新疆游牧民定居后的经济发展作者:沙力哈·康巴太来源:《现代企业》2016年第06期一、新疆游牧民定居的发展历程牧民定居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它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疆自治区大规模游牧民定居活动是从 1986 年逐步开展的。
1986 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召开的“加快发展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肯定了实现定居是正确的方向, 26 年来,新疆牧民定居工作有了很大发展。
回顾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发展、提高、跨越发展三个阶段:1.1995 年——2000 年为发展阶段。
新疆畜牧厅“九五”规划中对牧民定居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九五”期间,每年定居牧民 8000 户,到 2000 年累计定居 12 万户,占牧户总数的80%。
在结合牧区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牧民定居标准,要求定居牧民做到“三通”、“四有”、“五配套”、“三化”、“两不转”。
“三通”即定居点要通水、通路、通电。
“四有” 即定居牧民每户至少拥有草料地北疆 50—100 亩,南疆 20—50 亩,牲畜冷季基本做到舍饲,时间不少于 120 天;每户有砖木结构的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 15 平方米以上;每户至少有永久性棚圈150—250 平方米;定居点要有树木。
2.2001 年——2007 年进入提高阶段。
根据牧民定居质量和效益低的问题,自治区提出在“十五”期间要“继续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进一步加快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加强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全面实现牧民定居,并在巩固和完善牧民定居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家庭牧场,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在 2002 年 8 月召开的第二次新疆畜牧业工作会议中对牧民定居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和牧民定居工作力度,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草原牧区要继续抓好牧民定居建设,全面提高定居水平,使定居户基本达到“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牧民和牲畜都能够真正定居下来。
青海省祁连县现代高效畜牧业配套设施建设回顾与思路

336 ,. 1万头 只牲 畜受 益 ; 织 实施 水 利 设施 2人 8 O 组
3 今 后 建 议
( ) 大种 畜 管 理 力 度 , 决 取 缔 土 、 、 种 5加 坚 杂 劣 畜 , 绝返 交 乱 配 。认 真 贯 彻 落 实 《 畜 禽 管 理 条 杜 种
维普资讯
.
9 经 营与 管理 2.
养 殖与 饲 料 2 0 0 8年 第 7 期
青 海 省 祁连 县 现 代 高 效 畜 牧 业 配 套 设 施 建 设 回 顾 与 思 路
刘 玉 莲
( 青海省 祁连 县兽 医站 , 海祁连 80 0 ) 青 140
激发 他们 的工作 信心 。
健康、 稳定 、 快速发展的道路 。
维普资讯
养 殖与 饲 料 20 0 8年 第 7期
建设 项 目 2项 , 建 节 水 灌 溉 渠 1 9k 解 决 了 示范和突破作用 。 修 . m,
经营与管理
. 31 9_ .
调动和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
覆盖面, 尤其 是偏 僻边 远村 社 , 在政 策资金 上优 先予 以倾 斜 扶持 , 技术 上加 强 指导 。
() 6落实 牛 改技术 人员 的动 物卫生 保健 津贴 , 提
() 3积极 鼓 励 扶 持 私 营改 良点 。扩 大 良种 配 种 高改良人员工作积极性 , 保证他们 的身心健康。
2 人畜 饮 水 工程 方 面 , 后投 资 10 6万 先 2 建 设 的每一 个项 目工程 , 努力 实现 经济 、 社会 和生 态 61 5人次 ;
成管 道 9. 6 6公 里 , 井 15眼 , 7个 行 政 村 打 0 1 效益 , 有力地 推 动 了全 县畜 牧 业 配 套 建设 不 断 登 增设 2 ~6个牛 改输 精点 , 改 理 》 《 施细 则 》强化 对种 畜禽 生产 经 营的依法管 及 实 , 县 乡政府 及畜 牧 部 门把 宣 传 落 实 条例 、 则 当 细 善交通 工具 和配备 小 型液氮 罐 , 极 开展上 门服务 , 理 , 、 积 以增 加授配 数 , 扩大改 良面 。 作一 项重 要任 务来 抓 , 各 企 事 业 单 位 以及个 体 饲 对 ( ) 切实 加强 对 改 良点 的管 理 和 业务 技 术 指 养 的种 畜进行 了普 查 、 2要 鉴定 、 登记 、 证工 作 , 土杂 颁 对 由乡畜 牧 兽 医站 配合 乡 ( ) 府 镇 政 导督 查工 作 , 化从业 人 员 的岗位技 能培训 , 高改 劣 种畜 逐头登 记 , 强 提 良队伍 的整 体技 术水 平 , 一步 提高技 术 服务水 平 , 进行 强行 去 势 。 进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2009年至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拟建配套设施可研报告的紧急通知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2009年至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拟建配套设施可研报告的紧急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0.09.21
•【字号】青发改农经[2010]1427号
•【施行日期】2010.09.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2009年至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拟建配套设施可研报告的紧急通知
(青发改农经[2010]1427号)
各州、地发展改革委,游牧民定居工程指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省政府工作要求,为确保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设施的顺利实施,现就全省2009年至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拟建配套设施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拟建范围和内容
游牧民定居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范围暂限定在县城和乡(镇)的集中建设点。
建设内容含供水工程、供电工程、道路硬化工程和小区环卫工程四项。
二、可研报告编制要求
游牧民定居工程集中建设点水、电、路和环卫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以集中定居点为项目单元,统一编制可研报告,统一审查批复。
各专业建设内容、规模、标准、估算等,要分章阐述、详实可靠。
可研报告编制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咨询单位承担。
三、进度安排
各州(地)接此通知后,应尽快作出统一安排,组织各项目县抓紧委托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集中定居点拟建配套设施可研报告,并于2010年12月底前经各州(地)收集汇总、初审后报省发改委、省农牧厅。
2011年3月底前,省发改委会同省农牧厅组织完成可研报告的审查和批复工作。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一日。
牧场道路修建申请报告

申请人:XX牧场管理办公室申请日期:20xx年xx月xx日一、报告概述尊敬的XX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响应国家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召,进一步改善XX牧场交通条件,促进牧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质量,我牧场特向贵部门申请修建牧场道路。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二、牧场基本情况XX牧场位于我市XX县XX镇,占地面积约为XX平方公里,拥有草场面积XX万亩,是全市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牧场下辖XX个牧民小组,共有牧民XX户,人口XX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牧场经济发展迅速,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牧场现有道路状况较差,制约了牧场的发展。
三、牧场道路现状1. 道路数量不足:牧场现有道路共计XX公里,但分布不均,部分牧民小组尚未通硬化道路,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
2. 道路质量较差:现有道路多为泥土路,路况差,一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车辆难以通行,给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3. 安全隐患突出:部分道路存在急弯、陡坡、路基塌陷等问题,给过往车辆及行人带来安全隐患。
四、牧场道路修建的必要性1. 促进经济发展:修建牧场道路,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牧场产品竞争力,促进牧场经济发展。
2. 改善牧民生活:修建牧场道路,有利于牧民出行,方便牧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提高牧民生活质量。
3. 保障交通安全:修建牧场道路,有利于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过往车辆及行人安全。
五、牧场道路修建计划1. 道路长度:计划修建道路XX公里,涉及XX个牧民小组。
2. 道路等级: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6米,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
3. 预算投资:预计总投资XX万元,其中自筹资金XX万元,申请政府补助XX万元。
六、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牧场道路修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2. 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 严格质量监管: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4. 加快资金筹措:积极争取政府补助,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
祁连县农牧区畜用暖棚建设效益调查报告

祁连县农牧区畜用暖棚建设效益调查报告扎西吉【摘要】近年来,祁连县立足高原冷凉气候特点,积极探索高寒草地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新途径,坚持走科学养畜、建设养畜的之路,大力推广暖棚饲养、饲草料种植及秸秆氨化、青贮、加工等技术,从“靠天养畜”向“科技兴牧、生态兴牧、产业兴牧”转轨,促进了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现将建设效益调查情况报告如下:【期刊名称】《青海畜牧兽医杂志》【年(卷),期】2016(046)001【总页数】1页(P32)【关键词】暖棚;效益;祁连【作者】扎西吉【作者单位】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祁连,8104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5.9近年来,祁连县不断加大投入,已累建砖混钢架结构畜用暖棚3825幢46.11万m2,通过多年的组织引导群众,建设模式由过去分散式建设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户用建设面积逐年扩大,建设标准提档次升级,极大地促进了规模养殖、特色养殖,促进了设施畜牧业大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并与水、草、路、电等工程整体推进,进一步提升了畜牧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
已累建各类畜用暖棚6176幢、74.11万m2,建设范围覆盖全县7个乡镇的45个村。
暖棚户覆盖率达到67.3%,冬春季可80.5万只藏羊进棚饲养,占羊总头数的80%。
通过进村入户调查,全县暖棚利用率98%,农区尚有2%的畜棚因农户家庭致贫仅用于1~2头奶牛养殖,但无闲置棚。
农牧区暖棚的利用方式不尽一致,牧业区主要用于生产母畜及非生产畜的冷季进棚饲养及集中舍饲、半舍饲补饲,农业区主要用于家畜冬季防寒,重点倾向用于舍饲补饲。
据统计,2014年全县预计出栏牛羊55.25万头只,出栏率为47%,其中,舍饲补饲出售6.2万头只,半舍饲补饲出售14.51万头只,牛羊补饲总规模达20.71万头只,占出栏率的37.48%。
由此可见,祁连县已建暖棚中,415幢4.98万m2畜棚专用于舍饲补饲,968幢11.62万m2用于半舍饲补饲,其余4793幢57.52m2畜棚以保暖为主交叉式灵活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连县游牧民进城定居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项目名称:祁连县游牧民进城定居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责任单位:祁连县人民政府项目主管单位:项目建设法人:项目建设地点:祁连县八宝镇项目建设期限:一年。
第一节项目背景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基本出发点,在全面促进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稳定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并强调从藏区的实际出发,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持发展经济与维护稳定更紧密地结合起。
根据《意见》的精神和结合祁连县的实际。
2009年—2010年两年间祁连县在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这将是对保护游牧民人口,减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压力。
增加游牧民族稳定教育起到了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重要措施,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重点改善现有定居区内的基础设施,使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基本保障。
从而改变生产方式,拓展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
祁连县为纯牧业区,绝大多数牧民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畜牧业基础非常薄弱。
游牧民定居是提高游牧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游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提高游牧民在物质供应、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多方面的服务水平,逐步缩小于全国全省的差距,推动全县社会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按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着力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道路的硬化建设,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实效。
作为项目实施县,祁连县县城,拟集中安置游牧民370户,其中县新城区定居点200户,县老城区定居点一40户、县老城区定居点二130户。
目前,定居住房已开始建设,定居区内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及公共环卫设施处于空白。
为了满足牧民定居后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营造和谐的定居环境,现急需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因此受祁连县政府委托,编制《祁连县2009——2010祁连县游牧民进城定居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项目概况一、建设内容及规模2009年—2010年游牧民进城定居工程建设范围在祁连县八宝镇。
项目建设对象为野牛沟乡、默勒镇、峨堡镇、央隆乡、阿柔乡等乡镇的游牧民进城定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硬化、供电工程、供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小区环卫工程五项。
1县新城区(1)道路硬化:建设主要道路 m、次要道路 m,合计m。
(2)供电工程:解决户定居牧民的生活用电问题,新架杆式变压器一台,容量 kVA,新建10kV线路 m,0.4kV线路 m。
(3)供水工程:铺设主要供水管道 m,干管 m。
(4)排水工程:(5)环卫工程:2.县老城区定居点一(1)道路硬化:建设主要道路 m、次要道路 m,合计m。
(2)供电工程:解决户定居牧民的生活用电问题,新架杆式变压器一台,容量 kVA,新建10kV线路 m,0.4kV线路 m。
(3)供水工程:铺设主要供水管道 m,干管 m。
(4)排水工程:(5)环卫工程:3.县老城区定居点二(1)道路硬化:建设主要道路 m、次要道路 m,合计m。
(2)供电工程:解决户定居牧民的生活用电问题,新架杆式变压器一台,容量 kVA,新建10kV线路 m,0.4kV线路 m。
(3)供水工程:铺设主要供水管道 m,干管 m。
(4)排水工程:(5)环卫工程:二、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万元,全部申请国家专项资金。
三、实施计划本项目的建设进度安排如下:2011年3月底前,完成施工图设计、审查和施工招投标等前期工作。
2011年10月,完成项目施工工作。
2011年11月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第三节编制依据一、《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年--2010年度海北州祁连县实施方案》(祁连县游牧民定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6月)。
二、祁连县农牧局关于上报《祁连藏区2009年--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方案》的报告。
三、《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四、青海建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祁连县游牧民进城项目——住宅小区岩土工程详堪报告》。
五、《青海省祁连县村庄规划编制导则》(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六、《青海县乡概要》(青海省民政厅,1997年6月)。
七、《祁连县农牧业规划》(青海省祁连县人民政府,1997年6月)。
八、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九、项目县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和现场调研资料。
第二章建设的必要性第一节项目区现状一、地理位置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人口4.95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主要有藏、回、蒙等14个少数民族。
现有乡镇:4乡3镇(央隆乡、阿柔乡、扎麻什乡、野牛沟乡、默勒镇、峨堡镇、八宝镇)。
县域东西280公里,南北185公里,总面积14781.18平方公里,地处祁连山中段加里东地槽褶皱带。
东以景阳岭与门源回族自治县接壤,南与刚察县、海晏县相连,西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为邻,西北及北与甘肃省酒泉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县、山丹县为界。
地理座标为东经98ο05’35”~101ο02’06”,北纬37ο25’16”~39ο05’18”。
县境沿祁连山南麓呈北西~南东向的不规则长条形,南北宽约185公里,东西长约280公里。
走廊南山耸立于县境西北,托勒山横贯县境中部,托勒南山、大通山横亘于县南,四条山脉构成祁连县多山地貌,境内谷(盆)地形平缓,黄河水系的默勒河(大通河上游)和祁连山水系的黑河、八宝河、托勒河等河流纵横其间,形成优良的天然牧场。
一、自然条件祁连县地处高寒山区,属大陆性气候,海拔高、气压低,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冷季长,暖季短,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较小,干湿季分明,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空气干燥,多大风。
气温变化规律是1月冷,2月气温回升,3月回升温度达6~7℃,7月份气温最高,8月份气温开始下降,11月份气温下降幅度达7~8℃。
年均气温0.7℃,年降雨量一般在300-400mm之间。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3.5小时,全年无霜期11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多集中在冬、春两季,年平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24m/s。
县城最大冻土深度2.4m。
三、社会经济现状祁连县总人口4.95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主要有藏、回、蒙等14个少数民族。
是典型的人口小县,国土大县,资源富县。
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不足2.6人。
经济以牧业为主,农业次之,“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6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9元。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省上对城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安排部分资金进行了改造。
但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小,综合生产力低下,社会发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地势海拔较高,自然灾害频繁,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城市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与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县城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建设的必要性一、保障移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构建和谐社区环境目前, 祁连县游牧进城民定居区住房己经建成,而水、电、路等公共配套设施尚未解决,致使定居牧户的日常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定居区内简易道路崎岖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遭遇雨雪天气到处积水,行走极为不方便。
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中提到:“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
因此,在定居牧民安置过程中,解决牧民住房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原有城镇较为完各的设施条件,使得处于生态恶化区域内的牧民群众通过自愿的形式搬迁至定居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定居的牧民群众能够“迁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保障移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支持其后续产业的发展,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二、巩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祁连县拟定居牧民大多为游牧民,其地势海拔高,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牧草生长期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同时牧民群众沿袭传统粗放的方式进行草地畜牧业生产,盲目的增加牲畜数量,致使原本脆弱的草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趋于恶化。
因此保护脆弱的草地生态,保证草地得到充分的修养生息,巩固保护和建设的成果,适当进行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重要的保护措施。
配套定居工程,进行必要的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牧民搬迁定居后,定居区内和定居区外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局面,才能巩固生态保护的成果。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牧区的需要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祁连县地处草原牧区,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牧业县,县境内地势高寒,草地生态脆弱。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城镇各项基础配套不完善,牧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后,使得地处生态恶劣地区的牧民群众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较为完善的定居区,享受各项便利条件,实现子女接受正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观。
牧民搬迁至定居区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培训掌握新的技术,接受新的理念,从事新的产业,群众观念逐步转变,生产经营活动逐步从草地脱离,实现新的就业渠道。
同时,随着社区文化管理设施等建设,大大丰富了牧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安居乐业,和谐生活的新面貌。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分析第一节地理位置项目建设地点分别为县新城区定居点、县老城区定居点一和县老城区定居点二其中县新城区定居点位于县新城区,东为扎麻什北路,西为央隆北路,南为广电大楼,北为八宝河。
地势较平坦、宽阔,施工条件好,交通便利。
县老城区定居点一和县老城区定居点二位于县城县老城区,东为扎麻什南路,西为央隆南路,南为人民路,北为八宝西路。
地势较平坦、宽阔,施工条件好,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详见附图。
第二节建设条件一、地质条件本项目地质勘探资料借鉴已建成的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即青海建安岩土工程勘查技术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编制的各农牧民定居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设计依据。
(一)县新城区定居点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较平坦,地面高程99.50-100.70m,最大相对高差为1.20m,地貌八宝河Ⅱ级阶地。
2.地层椐十个勘探点揭露查明,控制深度范围内场地土主要有素填土、湿陷性黄土状土、卵石组成。
①层素填土(Q1ml):褐黄色,稍湿,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