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 临床研究 •61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潘欣宇(丹东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丹东 118000)【摘要】目的 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8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后10个月复查,16例患者自诉听力均有所改善,无明显耳闭塞感,2例诉听力和耳闭塞感无明显改善。

术前PTA 为(58.5±20.5),ABG 为(36.5±18.5),术后PTA 为(51.5±29.5),ABG 为(20.5±17.0),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疗效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15-0061-01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室常见的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鼓室内黏膜渗出性炎症,导致鼓室内积液,听力下降,体检可发现患者骨膜活动度差,内陷,鼓室可见气泡,治疗不当可造成中耳粘连,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Ockermann 等[1]第1次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应用于机械性咽鼓管阻塞障碍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院也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18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可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6.2岁。

临床症状为耳闷塞感,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可有耳鸣,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

术前患者均行鼻咽部CT 以及鼻内镜检查,排除咽鼓管、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总结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资料1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总结患者手术之后的纯音听阈值、咽鼓管测压、气骨导间距、咽鼓管功能评分改变情况。

结果对10例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患者耳部纯音听阈值和手术之前对比出现显著的降低,气骨导间距显著下降,咽鼓管测压和手术之前比较出现显著升高,咽鼓管功能评分显著升高;10例患者手术之后对于治疗效果满意度评分均值为6.72±2.59分。

结论临床中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效果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在成年人中占据1%,大概有40%的儿童在10岁之前都需要经历短暂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耳闷、耳痛、耳鸣、听物朦胧感,同时不能够进行咽鼓管鼓气动作[1]。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最为多见的一类,已经受到了临床儿科医生的高度关注,此病反复迁延不愈会引发慢性病程,在疾病演变期间会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等,但是由于咽鼓管的位置非常隐蔽,结构较为复杂,现在还没有有效的诊治与治疗手段,以往采取局部激素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与置管等治疗效果有限,维持时间比较短,无法针对疾病的病因开展有效的治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属于一类新型治疗手段,最近五年以来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操作方法简单,出现并发症情况较少未见[2]。

本文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资料1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总结患者手术之后的纯音听阈值、咽鼓管测压、气骨导间距、咽鼓管功能评分改变情况,现汇报如下。

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方法对6例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

结果6例6例患者随访,5例患者未诉耳鸣,耳闷胀感,1例患者诉耳鸣,耳闷胀感无改善。

5例患者拔管1个月内耳内镜下见鼓膜形态正常,电测听气导听阈均≦20db,且鼓室图由B型转为A型,1例患者听力,声导抗未改善,鼓室图仍未C 型图。

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法能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标签:咽鼓管球囊扩张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是多种原因所致的鼓室黏膜的渗出性炎症,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

主要表现耳闷、听力下降、低音调耳鸣,体检发现鼓膜活动性差,失去正常光泽,表现成黄色或显著混浊。

鼓室内可见液平面或气泡。

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但迄今没有应用于咽鼓管改善咽鼓管功能不良及中耳鼓室通气引流冲洗及药物注射的球囊导管。

也没有应用球囊导管法治疗咽鼓管及鼓室病变的报道。

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多次就诊的门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22岁至50岁,病程8个月至4年。

5例为单侧发病,1例为双侧发病,纯音测听呈传导性聋5例,1例为全聋。

声导抗检查为B型曲线5例,C型曲线1例。

电耳镜查体均为鼓膜内陷。

6病例均经过药物治疗(包括积极治疗鼻部及鼻咽部疾病),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中耳置管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无明显改善。

6例患者均采用全麻耳内镜下行中耳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法治疗。

1.2治疗方法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软枕,常规消毒铺巾。

耳内镜下见鼓膜内陷,沿鼓膜前下象限行放射状切口,鼓室内无明显积液,置入T管。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析临床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期间耳鼻喉科收治的32例(40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鼓膜置管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鼓膜置管术,能有效提高咽鼓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OME)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儿童较为多见,成人发病率约为1 % [1]。

临床症状主要有中耳积液、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临床又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鼓室积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慢性OME主要采用鼓膜置管术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应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OME报道较多。

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期间对32例OME患者分别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和鼓膜置管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3~64 岁,(平均30±6.5)岁。

病程2.5个月~7个月。

纳入标准:听力进行性下降、耳闷胀感、耳鸣等症状者。

经保守治疗无效。

排除标准:无先天性耳聋、中耳内耳畸形病史以及鼻咽部肿瘤、咽鼓管畸形或占位等。

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6例(20耳)和对照组16例(20耳)。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及治疗过程相比,差异无统计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术。

患者取仰卧位,患耳向上,局部麻醉,取十字形刀在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切开一弧形切口,吸净鼓室内渗液,注入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冲洗鼓膜腔,吸净后,将T形管或哑铃状通气管(1.0~1.2mm)置于鼓膜切口处,然后轻轻退出安装器,手术完毕。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评判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挑选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的6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以随机平行方法分组处理,分为观察组、参照组,每组各(n=30)。

观察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参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高于参照组(P<0.05)。

两组手术前咽鼓管功能障碍量表ETDQ-7评分比较(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ETDQ-7评分比较(P<0.05)。

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效果显著,同时利于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

关键词: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价值分泌性中耳炎,也可以叫作渗出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感染、免疫反应等均为引发该病的基本原因[1]。

临床表现:耳痛、听力下降、耳内闭塞、耳鸣等。

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主,比较采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常规手术的临床效果。

1.一般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随机平行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为了观察组30例、参照组30例。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岁15~70,平均年龄(42.5±4.4)岁。

参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3.2±4.5)岁。

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P>0.05。

入选标准:①通过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2];②接受耳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有中耳积液;③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器质性功能障碍;②咽鼓管畸形;③手术禁忌。

1.2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手术——鼓膜置管术治疗,手术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鼓膜前下象限作弧形切口,逐层将患者皮肤组织切开,将骨膜分开、负压吸引黏膜。

充分冲洗术腔后,在骨膜切口局部置入T型通风管。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一、引言1. 临床疗效评价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一项研究观察了100例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手术后1个月内耳道分泌物减少,中耳积液明显改善,听力得到明显提高。

另一项研究观察了50例儿童患者,手术后中耳炎的复发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2. 听力改善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常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可以通过改善中耳排气功能,减轻中耳软骨骨化等病变,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听力。

一项研究中,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听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特别是高频听力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这说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损失问题。

3. 长期疗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长期疗效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项追踪观察研究显示,手术后3年内患者中耳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痊愈的情况。

这表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于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长期疗效具有明显优势。

三、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痛苦轻,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患者,特别适用于儿童患者;长期疗效明显,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对于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 局限性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支持,对于一些基层医院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术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护理和术后随访,对于患者和家属的要求较高;手术费用相对较高,不同地区的医保政策对于手术费用的报销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经济压力。

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在慢性中耳炎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

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在慢性中耳炎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

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在慢性中耳炎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杨乐;龚平桂;郑明奋;赵向东;刘昀逸;张军军;范素晓;彭宏【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14)005【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ion administered with middle ea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nd severe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8 patients (20 ears) with chronic otitis media severe and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confirm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ssure balance test, Valsalva’s level of difficulty and thin temporal bone CT scan. Following fail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patients received middle ear surgery and 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ion.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 (ETDQ-7), Valsalva’s maneuver difficulty scores and pure tone audiometry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1, 3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At 1, 3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ense of pressure, fullness, rhinitis or cold-related ear symptoms, earache were all improved. At 3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muffled feelings were relieved compared to be-fore treatment. Ear ringing andcrackling/popping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ll cases, the tympanic membrane graft remained intact with no retraction orperforation;Additionally,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on of Valsalva’s maneuver difficulty and air-bone gaps were observed followingtreatment. Conclusions Results in this small sample indicate that mid-dle ear surgery combined with 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ion may yield good short-term treatment effects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nd severe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although further observation in large groups is nec-essary to verify its long-term efficacy.%目的:探讨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疗效。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05-09T12:01:51.4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下第4期作者:赵以谦徐晖刘锡滨[导读] 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促进其临床症状消退,加速鼓膜愈合,缩短疗程,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目的:探究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听力恢复正常水平时间、鼓膜愈合时间。

结果:实验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6%,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6.6%,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听力恢复正常水平时间、鼓膜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

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促进其临床症状消退,加速鼓膜愈合,缩短疗程。

关键词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中耳炎;分泌性;复发性前言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作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反复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n diliati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DET)是 2009 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新手术,经过国内外千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治疗有效率在80%以上[1]。

本研究探讨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 2015 年 12 月~2017 年 12 月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符合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均规律采取保守药物治疗、至少 1 次中耳置管或骨膜穿刺治疗等,在取管或管脱出后出现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ETBD)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7例(61耳),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31耳)、对照组28例(30耳)。

观察组患者给予ETBD,对照组给予鼓膜置管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情况、纯音听阈值(PTA),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6、12、18個月,观察组患者的ETDQ-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PT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18个月,观察组的有效率(83.9%、93.5%)显著高于对照组(56.7%、43.3%)(P<0.05)。

结论ETBD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ion (ETBD)treating 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Methods 57 patients (61 ears)with 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 treated in People′s Hospital of Puning City 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29 patients,31 ears)and control group (28 patients,30 ears)according to hospital sequence.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TBD,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rommet insertion.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ETD),pure toneaudiometry (PTA)and treatment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ETDQ-7 score in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6,12 and 18 months operation (P<0.05).PTA in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2 months operation (P<0.05).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83.9%,93.5%)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6.7%,43.3%)at after 12,18 months operation (P<0.05).Conclusion ETBD treating 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Key words]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ion;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Grommet insertion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tion,ETD)主要指因多种因素导致咽鼓管发生通气功能不良,使中耳气压失去平衡的功能障碍。

典型ETD可表现为随外界气压的变化,耳部出现闷塞感、完成Valsalva动作困难等。

成人ETD 发生率为0.9%~5%,3个月;纯音听阈示骨气导差>15 dB;鼓室导航图可见B 型、C型曲线;给予保守治疗、反复鼓膜穿刺疗效不佳。

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9例(31耳)、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为18~55岁,平均(30.1±4.2)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2.9±0.9)年。

对照组28例(30耳),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30.4±4.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0±1.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内容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ETBD治疗,对照组给予鼓膜置管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观察组实施ETBD 麻醉成功,取仰卧位,将头抬高约30°后0.1%肾上腺素加地卡因棉片收缩双侧鼻腔黏膜,0°鼻内镜引导下准确找到咽鼓管咽口,导入器械,借助植入器送入球囊扩张导管,直达咽鼓管腔,缓慢加压,10个压力单位持续给压2 min,扩张狭窄、阻塞的咽鼓管,打开卡锁减压,撤出球囊、植入器与导管,清除干净分泌物。

②对照组实施鼓膜置管术采取患耳向医术者体位,局麻成功后,在鼓膜前下象限做弧形切口将鼓膜切开,利用吸引器,清除干净鼓室内分泌物,地塞米松溶液冲洗鼓室后留置中耳通气管,结束手术。

通气管术后3~6个月自行脱落,如未脱落可在术后6个月拔除。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抗感染3 d,定期门诊随诊。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的ETD情况,利用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4](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评价,评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纯音听阈值(pure toneaudiometry,PTA),采用丹麦Otemetrics公司生产的Otmetrics itera纯音测听计,频率为0.125~12.5 kHz,HAD200耳罩式气道导耳机,配套B-71骨导耳机。

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的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8]:有效为鼓室导抗图恢复A型,骨气导差15 dB;无效为相关检查结果無明显改变,鼓室导航图检查采用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ZO901型阻抗测听仪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ETDQ-7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ETDQ-7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ETDQ-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PTA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PT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8个月,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3)。

3 讨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常见多发性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较复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未给予足够的认识导致病情的发展,使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持续性耳鸣等[5-6]。

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反应学说、ETD、感染等有关。

国内外医学在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方法中存在较大争议,保守治疗包括规律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内镜治疗、咽鼓管治疗、乳突手术、鼓膜治疗等,均可缓解病情。

但保守治疗多起效较慢,且治疗时间较长;鼓膜治疗创伤性较大;咽鼓管治疗、内镜治疗创伤性小,安全性高,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7-8]。

慢性分析性中耳炎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发展,但效果多不理想,患者中耳因长时间处于负压状态,导致纤维层发生阙如及鼓膜膨胀不全菲薄,给予鼓膜穿刺,或切开置管,可快速缓解负压症状,但此类治疗方法多存在脱管的问题,即使长期置管,治疗远期效果仍不理想,一旦鼓膜愈合可阻塞咽鼓管,导致中耳炎再次复发[9]。

多数学者认为,ETD使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诱因,咽鼓管是连接鼓室与鼻咽的通道,位于颅底,由软骨部、骨部及接合部组成,骨部为被动开放状态[10-12]。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咽鼓管软骨部处于关闭状态,当吞咽及打哈欠等动作时咽鼓管软骨部可在牵拉作用下主动开放咽鼓管,调节中耳内外的压力达平衡状态。

当机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的软骨部及峡部发生功能障碍,软骨部及峡部狭窄、阻塞等,使通气引流功能受阻[13-15],给予ETBD时,球囊在咽鼓管狭窄部持续扩张2 min,使狭窄部位通畅,恢复咽鼓管正常通气及引流功能,顺利排出中耳部位的积液,平衡中耳内外压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的ETDQ-7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ETBD可促进患者咽鼓管功能的有效恢复,去除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原因;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PT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听力损伤较对照组小,ETBD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听力尽快恢复。

术后12、18个月,观察组的有效率(83.9%、93.5%)显著高于对照组(56.7%、43.3%)(P<0.05)。

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显著的效果,柔软的导管头端可有效避免组织受损,半顺应性材质制成的球囊可很好地提高其扩张强度及柔软度,使其可顺利进入狭窄的咽鼓管,压力范围宽,专用导管推送装置可使球囊快速准确地进入狭窄的咽鼓管[15]。

综上所述,ETBD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根治病因,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有效预防中耳炎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