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女性的呐喊
唐代女诗人与女性意识——以薛涛的诗作为例子

唐代女诗人与女性意识——以薛涛的诗作为例子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朝统治者崇尚文学艺术,诗歌成为流行的表达方式。
然而,传统上,文学创作主要由男性执笔,女性很少有机会发声。
然而,仍然有一些杰出的女诗人,在限制和压力中追求并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薛涛简介薛涛(501年-531年)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生活在政治混乱和动荡不安的时期。
薛涛建立了自己的声誉,并且被尊称为“小庾岭叟”并得到许多高官的赞赏。
薛涛的诗作表达自我情感薛涛建立了自己独特而具有个人风格的写作风格。
她通过细腻而真实地描述内心情感来打动读者。
她用清新、柔美、含蓄且感性的语言, 表达了对父母、丈夫、子女和家乡的深情之爱。
同时,她也将对社会和政治不公的不满以及对战乱和苦难的思索融入了她的作品中。
强调女性独特经验薛涛的诗作也强调了女性特有的经验和感受。
她关注女性身份和社会地位,并试图通过诗歌来探讨这些问题。
她描绘了婚姻、母亲角色和对自由的渴望等主题,暗示出唐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
探索个人自由与追求薛涛在她的诗作中表达了对个人自由与追求的渴望。
她叙述了自己离开家乡并远走他乡寻找更好生活的决定,展现出一种无畏和勇气。
她向读者传达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也应该有追求梦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
结论尽管唐代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时期,但薛涛通过她优秀而独特的诗作,为我们展示了唐代女性所经历的挑战和限制,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自由、爱情和尊严的追求。
薛涛的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更展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坚韧与坚持。
(字数:422)。
为女性平等发声的诗歌

为女性平等发声的诗歌
赞美你,女人
没有歌颂,只因你很平凡
长在我心底,如一蓬青莲
无需歌颂,只因你很纯朴
开在我眼里,如斯的美丽
你是女人,如花扑鼻香
可我发觉你也有钢铸的力量
我想起补天的女娲仙子
更难忘替父从军的木兰姑娘
哪个不是巾帼不让须眉
而你比她们更多了现代和时尚
你是女人,似水娇模样
可我发觉你更是相夫教子的贤内助
你以无悔付出让男人无后顾之忧
想想花前月下相伴
看看梳妆台旁幸福的婚纱合影
可我更欣赏你光荣榜上晒黑的脸颊
更叹服你挥洒汗水挺胸膛
你是女人,本该在常春藤上婀娜。
木兰诗领读

木兰诗领读《木兰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歌,讲述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顽强拼搏,最终凯旋归来的故事。
该诗笔调婉转动人,情感深挚,被誉为“千古绝唱”。
本文将为大家领读《木兰诗》。
1.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诗的开头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清逸的农村风光。
诗中的“唧唧复唧唧”生动地刻画出了木兰在织布时手工相碰发出的声音,强化了田园生活的感觉。
不过很快便消失了这种田园之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句话揭示了木兰的心事,让读者开始关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2.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在这两句话里,诗人用问话的方式自然地向读者引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让读者们迅速进入故事情节。
3.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女主人公木兰的刻画是这首诗的中心,此处通过问答的方式细节化的描写木兰的思想、心情和内心的矛盾。
昨天晚上,木兰看到了征兵的告示和征募书,上面写着可汗点兵,每家要供一名男子入伍,军书一共有十二卷,每卷都记载有大人的名字。
4.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家里无大儿,也没有长兄,正好符合当时的征兵政策。
而木兰却豁然开朗,下定决心为父从军,为了家族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愿意代替父亲从军,上战场杀敌。
5. 家贫早不嫁,嫁时已无嫁。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原想嫁给一个人,但是现在在父亲需要的时刻,她担负起责任。
木兰没有想过她未来的婚姻,甚至放弃了已经订下的婚姻,只想快快回家见父母。
为了尽快赶回家中,“愿借明驼千里足”,她决定用祖上留下的明驼送儿还故乡。
6.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肠寸断思沉吟。
尚可撑千里眼,何须行万里路!岐王何事不重九,细看来,岐王只怕是,送儿远游无觅处,家在湘沅千里外。
这一段诗描述木兰走在成千上万里的战场上,她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和战友们并肩战斗,克服重重困难,至死不退。
从“瀚海阑干百丈冰”到“尚可撑千里眼”,诗人巧妙地描述了旅途中的距离和苦难,表达出木兰真正面临的艰险和无奈。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木兰诗》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如张玉谷《古诗赏析》云:“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
《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
”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
庆云见,为之快绝。
”张玉谷和沈德潜都提到了《木兰诗》的“奇”,《木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代父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木兰诗》的整个行文都体现了这种“奇”。
诗中恰切地将女性的柔情与英雄气概打拼在一起,成功地塑造出了木兰所具备的丰富个性品格。
这首诗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应该仔细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奇”的特点。
《木兰诗》的作者巧妙地用声响描写体现了木兰集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于一体的人物形象特点,这也是该诗奇妙之处。
《木兰诗》中有7处声响描写,下面笔者对这些声响描写进行解析。
《木兰诗》一开篇就出现了声响描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关于“唧唧”的解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认为“唧唧”指叹息声,李道英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唧唧”指叹息声,而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则认为“唧唧”指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笔者检索了《全唐诗》《全宋词》中的“唧唧”一词,《全唐诗》中“唧唧”共出现27次,其中作叹息声解的有14次,如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白《庭前晚花开》“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等,13次作虫鸣声或是鸟叫声,如贯休《轻薄篇二首》其二“木落萧萧,蛩鸣唧唧”、李郢《宿杭州虚白堂》“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刘禹锡《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等,《全唐诗》中“唧唧”一词出现了27 次,没有一处是用来描摹织布机的声音的。
唐代女诗人的自我解放与女性意识觉醒

唐代女诗人的自我解放与女性意识觉醒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相对提升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女性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并展现了她们对自我解放和女性意识觉醒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唐代女诗人在自我解放和女性意识觉醒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自我解放在唐代,封建社会仍然存在,男权至上是社会规范,而这种社会环境更加凸显了唐代女诗人所做出的自我解放。
她们通过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世界。
唐代女诗人王昌龄以其深情雅致的作品闻名于世。
她在其作品中表达了爱情、家庭、友谊等各种情感,展示了她个体化和独立思考的特点。
例如,在《登程送别》中,王昌龄以她独具一格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和宋之问的离别,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感受。
同时,唐代女诗人们不仅在情感上自我解放,还在思想上寻求独立。
例如,杜牧的妹妹杜秋娘(号蜀山人)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看法,并提出了个人主义和女性平等的观点。
她的作品以其直白而有力的文字风格打动了许多读者。
女性意识觉醒唐代女诗人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逐渐觉醒并表达了对女性权益和地位的关注。
她们通过呼吁平等、赞扬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来反映自己对女性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例如,女诗人刘采春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但愿此心常如此,芙蓉不老属青苔。
”这句诗凸显了她对女性永远保持美丽和年轻态度的期许,并以此表达了对女性权益和地位的思考。
在唐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女诗人以揭露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平对待而闻名。
例如杨玉环就通过她的作品提倡反对男权社会,赞美自由和独立的女性形象。
结论唐代女诗人在自我解放和女性意识觉醒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她们通过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束缚,勇敢地追求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并通过诗歌为女性发声,呼吁平等与自由。
她们的努力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提高的一条道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

借助 和 依附其 他植 物的 “高枝 ”才能 达到 。这 样 的高度是 不 值得羡 消 云散 。“根 ,紧握 在地 下 ,叶 ,相 触在 云里 。每 一阵风 过 ,我们 都互
慕 的 。因 此 ,诗人 用 凌霄 花 采 象征 一味 攀 附 的爱 情 ,象征 那 些借 助 相 致意 ,但 没有 人 听 懂我 们 的言 语 。”这 句诗 表 达 了男 女双 方 除 了
别 人 的物 质 财富 来 炫 耀 自己 的爱 情 。这 也映 射 了当 今 社会 “干 的 不相 互依 附对 方外 ,更 要在 精神 上成 为彼此 的伴 侣 ,心灵相 通 、心心
好 不如 嫁 的好 ”的 婚姻观 念 ,今天 仍有 很多 女性 想通 过高 攀来 实现 相 印 ,精 神上 的 陪伴更 能让 爱情 持久 ,因此 双方 要互 相理解 、互相体
舒婷 用痴 情的乌 儿来象 征现 实中单 方痴恋 的爱情 。爱情 中的一 方为
三、鲜 明的 主题、人 格 的宣言
了打 动对方 ,不惜一 切代价 ,甚 至失去 自我 ,试 图打动 对方 ,但 无奈 落
《致橡树 》 是一 首爱 情诗 ,感情 色彩 强烈 ,既 感性又 理性 。整 首
花有 意流 水 无情 ,对方 不仅 不感 动 ,反 而 厌恶 ,甚 至恐惧 。舒 婷认 为 诗 中诗 人没 有局 限 于传 统 的 爱情 观念 ,而 是另 辟 蹊径 ,大 胆 而又 坚
胧 诗 ”潮 的代表 作 品之 一 。在 诗 的开头 ,诗 人接 连用 了 “凌霄 花 ”、 棉 ,并肩 站在橡 树身 边 的木 棉 。“我必须 是 你近 旁的一 株木 棉 ,作为
“乌 儿 ”、“泉 源 ”、“险 峰 ”、“日光 ”、“春 雨 ”这 一 系列 意 象 ,用来 树 的形象 和你 站在 一起 。”诗 人 用这句 诗来 阐明 爱 情中 的男女 双方
女子为家为国的古诗词

女子为家为国的古诗词1. 《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赏析:木兰代父从军,这几句诗描绘出她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渲染出战场的苦寒,而木兰却能坚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漫长与残酷,木兰在这样的环境下征战多年,胜利而归。
整首诗讲述了木兰为了家庭,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军中建立功勋,她的故事体现了女子既能为家承担责任,又能为国奋勇杀敌的伟大情怀。
木兰打破了传统女子的局限,成为巾帼英雄的典范。
2. 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李清照虽为女子,但在这首诗中展现出豪迈的家国情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她对英雄豪杰的崇敬,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她借思念项羽,讽刺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
李清照身处乱世,以诗明志,体现出女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她希望有英雄能像项羽一样,有骨气,为了国家的尊严而战,而不是一味退缩。
3.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的“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赏析:蔡文姬一生坎坷,被掳至匈奴。
这几句诗表达出她内心的悲愤与痛苦。
她虽为女子,却心系故乡。
在匈奴的日子里,她思念家乡和亲人,渴望回归中原。
这背后反映出她对家庭的眷恋,对家国的忠诚。
她在匈奴的经历是被迫的,她的心始终向着自己的家国。
她的遭遇是时代的悲剧,而她的诗歌也让我们看到女子在动荡年代里对家庭团圆、国家安定的强烈渴望。
4.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中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赏析:唐婉的这首词看似在倾诉自己的爱情悲剧,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女子在封建家庭和社会中的无奈。
她与陆游的爱情被封建礼教所破坏,她的痛苦不仅仅是个人爱情的失去,也反映出封建家庭观念对女子的压迫。
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为国,但从家庭的角度反映出女子在封建时代的挣扎,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女子对美好家庭关系的渴望,而这种家庭关系也是社会稳定、国家和谐的一部分。
罗隐女人的诗

罗隐女人的诗 简介 罗隐是唐代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闻名于世。她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女性的歌颂和呼吁,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罗隐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罗隐女性意识的表达 3. 罗隐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4. 罗隐诗歌的传播与影响
1. 罗隐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1.1 早年经历 罗隐出生在唐代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尤其对文学和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涉猎各类文史书籍。
1.2 婚姻经历 婚后,罗隐的诗歌创作更加深入人心。她的丈夫黄袍加自幼丧母,家庭条件贫寒,但深爱并支持罗隐的创作事业。婚后,罗隐与丈夫一同创作,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2. 罗隐女性意识的表达 2.1 反传统观念 罗隐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感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她在诗中倡导女性要勇敢、独立,追求自我的价值,并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制。 2.2 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罗隐的诗歌中也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她强调爱情的平等和纯粹,主张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共同成长基础上的恋爱关系。
2.3 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罗隐的诗作中不乏对女性困境的呐喊和怨愤之词。她关切女性的婚姻和家庭命运,力图呼吁女性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利。
3. 罗隐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3.1 创作风格 罗隐的诗歌以清丽细腻的语言为特点,她擅长运用比喻和典故,将内心的细腻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她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常常以自然之美来衬托女性之美。
3.2 主题内容 罗隐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其中以女性、爱情和社会批判性的题材为主。她以女性自身的视角和体验,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束缚和痛苦。
4. 罗隐诗歌的传播与影响 罗隐的诗歌在当时很受欢迎,并被广泛传播。她的诗作被收入了许多文集和选集中,并被后人引用和崇拜。罗隐的诗歌对后世女性诗人的影响深远,她们受到了她的启发,继承并发扬了罗隐的创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6下半月\·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评析·曹玥戴夏燕等古典诗歌中女性的呐喊王凤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的女性一直都在追寻“自我”,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不断地在争取独立的意识。
古典诗歌中的女性更是对自身价值与尊严进行了永恒的探索,并通过诗歌呐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关键词:女性;自身价值;人格独立;呐喊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在古代作家的笔下,爱情的描写往往婉约、缠绵、哀怨凄婉……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男性的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担当的是天下苍生;女性作为服侍男性的附属角色,面对的只是男性个人。
从古至今,中国的女性一直都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正如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借夏娃之口对那个古老的神话做了不无反讽的改写一样,中国女性对于生命的选择有着永恒的探索与困惑。
夏娃说:“开始我想不出我被创造出来,究竟是为了什么,但现在我认为,我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的各种秘密。
”这与耶和华创造出夏娃做伴侣以免去亚当孤独的初衷相去甚远,但却明白了作为社会主体的“夏娃们”必然的生命追求———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永恒探索与困惑。
婚姻,曾是中国传统女性生存的唯一意义,家庭更是她们生存的唯一空间。
处在一个还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婚姻中女性想要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独立“人格”谈何容易。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婚后辛辛苦苦地操劳,“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但这位女主人公的最后遭遇竟然是被遣送回家。
“淇水汤汤,渐车惟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是男子的行为不端,而非女子的过错。
结婚前的女子直率、可爱、敢爱敢恨,“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由此我们可以见到此时的女性已经开始追求真正的具有人之尊严的女性自我,追求自己作为有个性价值的“人”的社会存在,追求的是灵肉合一的爱情。
既然“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我们的女主人公也就放弃了此段婚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既然丈夫不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还是算了吧!从中我们便看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逐渐觉醒。
《汉乐府·上邪》诗中的女子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她,她完全不顾及别人的眼光,也不管自己的表白是否必要,却从内心呼喊出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诠释,她的情感是那样坚定、那样执着、那样强烈,以至于不吐不快: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感伤,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依然看到其不甘沉没的心灵。
《人间词话》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词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⑦王国维这样巧妙联句,翻新出成就事业和学问的三种境界,实在是匠心慧眼,别出洞天。
然而,他也不得不承认“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可惜的是他只说“恐晏、欧诸公所不许”,殊不知长眠地下的辛弃疾对此解释岂能容忍。
笔者认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表现词人辛弃疾自己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的苦闷、惆怅、孤寂、无奈和感慨,他在寂寞中沉吟和感慨着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在冷清和寂寞中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兴国的现实感到哀怨和无奈。
这是英雄的哀怨,这是英雄的无奈,这是英雄的失落和怅然,他在无奈中苦闷,在惆怅中慨叹。
“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不是词人“思慕的一个幽独的美人”,而且连“托儿女之情”的意思也没有,表现的就是辛弃疾自己的抑郁和苦闷。
像这样的意境在辛词中并非只此一处,《水龙吟》里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与此相比,堪称异曲同工。
正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和“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异曲同工一样。
而且,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也可以作为这种意境的印证,只是苏词意境更显露一些,以“孤鸿”自比,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幽”和“独”,而辛词在这里的意境更为隐曲,这正是辛词兴寄颇深的典型表现。
如果真的把“那人”说成是词人“思慕的一个幽独的美人”,辛弃疾也就只好感慨“有恨无人省”了。
注释:①徐寿凯.古代文艺思想漫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175.②伍蠡甫等.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0:437.③④⑤⑥⑦吴熊和.唐宋诗词评析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417-1418.(作者单位:1.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河南中医学院)171/2012.6下半月gu dian wen xue man bu古典文学漫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汉代那个封建礼教极其严酷、对人性压抑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这首《上邪》仿如天籁之音在人们耳边奏响,用如同战歌一样的节奏、无畏的口气、用矢志相爱的誓词向封建统治者吹响了独立的号角。
同属于汉乐府精华的另一部作品《白头吟》:“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上竹下徒)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当女主人公听说自己的情郎三心二意、脚踏两只船时,便毫不犹豫地和自己的情郎断绝了关系“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她希望找到一个有意气,能担当,对自己一心一意的人,自己将和他厮守终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这两位汉代的女性是封建礼教压迫下,追求人格独立、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的代表,也是中国女性对自身生命永恒探索的开始。
《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用死亡的方式向封建家长制的残酷呼喊出自己内心的愤慨:“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是她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既然现实生活中非得棒打鸳鸯两分离,那么就追求浪漫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汉文人五言诗的开篇之作《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歌以思妇的口吻写夫妻分别时的惨痛及别后的相思之苦。
诗人毫无忌讳地给他们的分别罩上了一层凶多吉少的色彩,他们以后要分处天涯海角,万里之遥。
间隔的道路既阻且长,欲会无期。
思妇将被折磨得形销骨立,游子则可能被“浮云”障眼忘归,总之,他们的“生离”意味着“死别”,这是一幕多么可怕的悲剧啊!诗中的女主公只能不情愿地发出某种呼喊,“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什么都不要说了,我还是努力地去吃饭吧!主人公对爱情和对女性角色与经验的反省,反映出女性自然而真实的生命形态。
到了隋朝,隋代的宫女们大多借助诗歌来表达她们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希冀。
在对自身命运有了清醒的审视后,她们甚至做出了对生命的极端安排,以严酷的死亡反抗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生活。
隋炀帝宫内侯夫人的故事是历代宫眷中最富有震撼力的。
侯夫人16岁进宫,容貌艳丽,富有文采,是众多一辈子没有见过隋炀帝的宫女之一,最后不惜以死抗争,自缢身亡,年仅24岁。
聊聊不多的几行字,记录了她被遗忘和被损害的短暂人生。
《自伤》诗是诗人的绝命诗,情感抒发相当激烈:“初入承明日,深深报未央。
长门七八载,无复见君王。
寒春入骨清,独卧愁空房。
跚履步庭下,幽怀空感伤。
平日所爱惜,自待却非常。
色美反成弃,命薄何可量。
君恩实疏远,妾意徒彷徨。
家岂无骨肉,偏亲老北堂。
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
性命诚所重,弃割亦可伤。
悬帛朱栋上,肚肠如沸汤。
引颈又自惜,有若丝牵肠。
毅然就死地,从此归冥乡。
”初入皇宫的侯夫人,原来也是怀着欲承恩露的心,却总是无缘君颜:“长门七八载,无复见君王。
”不是因为自己不够美丽,而是有不公平的现象存在:“色美反成弃”。
于是诗人愤怒和反叛的情绪达到了极点,发出了“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的呐喊。
眼看着青春渐老,孤独寂寞逐渐销蚀了她那颗怀春的心:“性命诚所重,弃割亦可伤。
”经历过内心的挣扎与纠结后:“悬帛朱栋上,肚肠如沸汤。
引颈又自惜,有若丝牵肠。
”诗人明白,与其这样毫无希望地苟活着,倒不如身死宫苑,落得一世清名!于是“毅然就死地,从此归冥乡。
”可见,诗人反抗之心的彻底与决绝,表现出了古今女性少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意识。
宋朝的唐婉(陆游的前妻)也是用死亡的方式对整个生命重量的爱情进行了诠释,用有限生命、无限情思、有涯广度、无底深度的对陆游的爱恋向封建礼教进行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在“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的现实中,勇敢者的死亡是对压迫者最好的抨击和批判。
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着的中国女性们,虽然很多已经成了隔代的历史,但她们能够在男性强大阵营的排斥中一直苦苦追求着,追求着属于她们专科的天地,这份难能可贵的执着光耀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天空。
参考文献:[1]《诗经》,周振辅,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2]《乐府诗集》,郭茂倩,中华书局,1979年11月.[3]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形象的精神困惑,唐亚琴,《名作欣赏》,2011年7月,中旬刊,第126-128页.[4]寻找女性“自己的太空”———评袁琼琼的散文《爱情二题》,王敏,《名作欣赏》,2011年10月,中旬刊,第26-28页.[5]于夹缝中绽放一线光芒———————试析隋代女性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方雪梅,《名作欣赏》,2012年2月,中旬刊,第86-89页.(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