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

合集下载

跟着名家学语文笔记

跟着名家学语文笔记

跟着名家学语文笔记我们从四个层面来介绍“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操作要领。

第一,从流程上看:第一步,先学习一篇课内经典文章;第二步,拿出名家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第三步,由原文进入名家的经典著作,读整本书。

譬如“萧红阅读周”,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后,再拿出《祖父的园子》原文与课文对照学习,激发学生对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最后引导孩子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

第二,从阅读策略上看:一周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完一本名家经典,需要具体的策略。

精心设计“导学单”。

一个单元,一个“导学单”。

一个“导学单”有“选择题(一般10道左右),判断题(一般5题左右),思考题(一般2道题左右)”。

“导学单”的练习题,设计简单有趣,关注文本的细节。

同时要求学生从一个单元6-7篇文章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写好推介理由,第二天在班级分享交流。

第三,从阅读形式上看,课外,以看为主;课内,以读为主。

因为课外要阅读六七篇文章。

课外除了经典阅读之外,不会有其他任何语文作业,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文字。

课内,在学生自主推荐的基础上,重点精读1-2篇文章。

因为所学文章来自学生的推荐,符合孩子的胃口,兴趣也就有了。

少讲多读,其义自见。

经典文字,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咀嚼。

孩子对经典文字的内化和吸收,主要是朗读,不是听讲。

第四,从读写关系上看,先引导学生全身心阅读名家经典7天,在学生对名家作品有了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感受,最后一天,让他们选择一篇自己最有感触、最有共鸣的文章做范文,跟着名家学写作。

先读后写,读写一体。

以上四步是“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基本模式。

当然,我们也会结合具体情况,做出不同安排。

譬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入选教材。

我们就及时组织学生收看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随后下载演讲的文字实录,组织学生学习文字稿。

孩子们从莫言的演讲中明白,文字就是用来讲故事的。

然后学习莫言的短篇小说《狼》,引导学生给《狼》续尾。

游记跟着名家学语文的作文

游记跟着名家学语文的作文

游记跟着名家学语文的作文《跟着名家学语文》哇塞!一听到“跟着名家学语文”这个事儿,我就兴奋得不行!就好像是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一个超级有趣的知识宝库。

暑假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好多名家的作品,让我们跟着他们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开始,我还有点小怀疑,心想:这能有啥特别的?但当我真正读进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简直太棒啦!就拿鲁迅先生来说吧,以前总觉得他的文章好难好难,可当我静下心来读,我仿佛能看到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有趣的何首乌,还有叫天子,不就像我们学校后面那片小树林里的小秘密吗?我一边读一边想,要是我也能有那么一个好玩的地方,那该多好呀!这难道不比整天闷在家里玩手机有意思多了?还有冰心奶奶的文章,那温柔的文字就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

她写的那些小事儿,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比如《小桔灯》里那个坚强的小女孩,不就像我身边那些遇到困难也不放弃的小伙伴吗?我不禁问自己:我能像她一样勇敢吗?读老舍先生的作品,那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就像听着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唠家常,亲切得很!《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为了生活拼命努力,却总是遭遇挫折,这多像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呀!难道我们就要因为困难而退缩吗?我把这些感受和爸爸妈妈分享,他们笑着说:“孩子,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呀!”在跟着名家学语文的过程中,我不再觉得语文是枯燥的课文和无聊的生字,而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和同学们也经常一起讨论我们读的名家作品。

“嘿,你看老舍先生写的这个,太有意思啦!”“可不是嘛,我觉得冰心奶奶的文字好温暖哟!”就这样,我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想法,感觉语文变得更加有趣了。

跟着名家学语文,就像是跟着一群超级厉害的导游去探索一个奇妙的世界。

他们用文字为我们指路,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我想,我会一直跟着他们走下去,去发现更多语文的美好!我的观点就是,跟着名家学语文,让我真正爱上了语文,也让我明白了,语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是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四上跟着名家学语文读后感

四上跟着名家学语文读后感

四上跟着名家学语文读后感闲暇之余,我开始读《跟着名师教语文》系列丛书。

第一次读,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

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

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老师、孙老师、赵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

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跟着名家学写作之段落

跟着名家学写作之段落

跟着名家学写作之段落1. 写作文就像在迷雾中摸索着盖房子,名家是拿着精确蓝图的建筑师,而我是拿着歪歪扭扭草图的小工,还老是把砖头放错地方,砌出歪墙来。

2. 段落于文章,好似一节节火车车厢,名家编排的车厢又豪华又整齐,我编排的呢,就像一堆东倒西歪的破盒子,还没装多少货就摇摇欲坠。

3. 名家写段落像优雅的舞者在舞台上迈着轻盈的舞步,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我写段落就像喝醉酒的大汉在田里乱踩,留下的全是乱七八糟的脚印。

4. 段落要是一场战斗的话,名家的段落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整齐划一,锐不可当。

我的段落就像一群散兵游勇,各自为政,毫无章法。

5. 名家写段落仿佛是神笔马良画画,一笔下去栩栩如生。

我写段落就像小孩涂鸦,乱涂乱画,还沾得满手都是颜料。

6. 段落如同一条项链,名家串起的珠子颗颗圆润晶莹。

我串起的呢,就像一堆歪瓜裂枣,不是缺了角就是有裂缝。

7. 名家写段落好似一位魔法师在施展魔法,轻松就把文字变得充满魔力。

我写段落就像个蹩脚的魔术师,想变个戏法还老是穿帮。

8. 段落若是一场音乐会,名家指挥下的乐段如同和谐的交响曲。

我指挥的段落就像一群人在乱敲锣鼓,噪音一片。

9. 名家写段落像蜜蜂筑巢,精心构造,严丝合缝。

我写段落就像老鼠打洞,挖得七零八落,毫无美感。

10. 段落要是一盘菜,名家做的菜色香味俱全,精致得像艺术品。

我做的菜就像黑暗料理,看着就倒胃口。

11. 名家写段落宛如织女织布,细密精致,图案美妙。

我写段落就像笨手笨脚的人缝衣服,线乱得像一团麻。

12. 段落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名家跑的段落节奏把握得极好,稳步向前。

我跑的段落就像个刚学步的小孩,跌跌撞撞,还经常跑错方向。

13. 名家写段落就像雕刻大师雕琢作品,一刀下去精准无误。

我写段落就像拿着斧头乱砍的野人,把文字砍得面目全非。

14. 段落要是一场旅行,名家安排的旅程顺畅又有趣,像坐头等舱环游世界。

我安排的旅程就像在沙漠里迷路,到处乱转还找不到方向。

15. 名家写段落仿佛是星探挑选明星,选出来的文字各个都是耀眼的巨星。

跟着名家学语文三下册名篇

跟着名家学语文三下册名篇

跟着名家学语文三下册名篇《跟着名家学语文三下册名篇》语文就像一座大花园,里面繁花似锦,每一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而三年级下册的名篇,那可都是花园里最娇艳的花朵,跟着名家去学习这些名篇,就像是跟着最厉害的花匠学习种花技巧一样有趣又有用。

在这些名篇里,我们能感受到名家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就像老舍先生写的那些文章,他把生活中的小事写得活灵活现。

你看,老舍笔下的小动物,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蹦跶呢。

他写猫,那猫就像一个调皮又可爱的小娃娃,有时候很乖,安安静静地趴在那儿,有时候又特别淘气,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这就好比我们身边那些性格多变的小伙伴,时而文静,时而调皮捣蛋。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那就是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

你要是不仔细看,能知道猫有这么多有趣的习性吗?就像你要是不认真观察你的小伙伴,能知道他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生气吗?再看那些描写景色的名篇。

作家们笔下的景色,那简直就是一幅幅绝美的画卷。

他们写春天,春天就像一个刚睡醒的小姑娘,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花朵是她的笑脸,风儿是她的呼吸。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好像就置身于那美丽的春天之中。

我们要学习名家们这种描写景色的本事啊。

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少,可为啥写出来就干巴巴的呢?那就是缺乏名家这种把景色写活的功夫。

这就好比厨师做菜,同样的食材,好厨师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一般人做出来就普普通通。

我们得把景色当成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情感和动作,这样写出来的景色描写才够吸引人。

还有那些写人物的名篇呢。

名家笔下的人物,那一个个都像是从纸上走出来的真人。

他们的外貌、性格、行为举止,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就像雕塑家雕刻人像一样,每一刀都精准地塑造出人物的特点。

我们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不能只是简单地说这个人长什么样,干了什么事。

得像名家一样,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比如说一个人很善良,那他在看到小动物受伤的时候,眼睛里会流露出怎样的神情,他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跟着名家学作文

跟着名家学作文

跟着名家学作文写作是一种视野发散、思维拓展、动脑筋、娴熟练技的活动,它有助于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表达的工具、提升自我认知的视野,受到好多学生的热爱。

而写好作文,更需要学生们阅读优秀文章,辨析思想,借鉴精华,不断积累经验,把思维空间拓展开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沉淀了无数的经典文献。

文学大家的语言凝练且深刻,充满情感,犹如诗歌一般;文笔流畅,结构严谨,能够引起读者深度思考。

如果能够跟着这些名家学习,深入体悟他们的文学思想,不仅可以拓宽文学阅历,也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提升文学修养。

像苏轼、辛弃疾、纳兰性德等文学名家,他们的文章中洋溢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用词比喻、跌宕起伏,融汇了浪漫与现实,情与美;他们的诗篇更是一首首精美无比,每一句诗都是一个贯彻着他们思想的完美语句,能够让人倾听。

另外,唐宋八大家在他们的文章中也往往能够见到时下的洞见,灵动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角,即便在数百年后,仍然保持着不可替代的神奇魅力,充满了灵性的美感。

此外,今天我们可以阅读的名家作品更是不可胜计,比如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等,他们把文学融入生活,对生活的见解活活泼泼,思想深刻洞若观火;而几千年来被世人传颂的古典文献更是滋养我们思想、著重文学品位的殿堂,深受我们的喜爱和尊敬。

因此,学习名家的文学,应当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的美妙,更要汲取他们的思想,提炼他们的审美神韵,把这些精神营养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不断丰富语言表达功底,提高文章质量,写出充满活力、富有乐趣的文字。

只有全面把握名家文学的思想审美,才能真正懂得写出精彩纷呈、表达到位、朴实无华的文章。

跟着名家学习,多多积累,加强自己的写作技巧,就能够学有所成,写出精彩文章。

四年级下册跟着名家学语文阅读心得

四年级下册跟着名家学语文阅读心得

四年级下册跟着名家学语文阅读心得从今天开始,我开始读下册的《跟着名家学语文》这本书是由各个老师收集的各个作家文章而成,下册比上册的要难懂,不过读书就是要读难的,享受的是一步一步领悟书中过程,这本书由四个作家组成,他们分别是老舍、丰子恺、巴金、王尔德,这本书也充分结合了我们的课本,有几篇文章也是由课本摘录,可以看到我们的课外书也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这也可以说明《跟着名家学语文》上面都是经典的文章。

这本书的第一篇作文章是老舍先生的《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这一篇文章,围绕第一句而来,他的时间观念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慢,他可以在路上东聊聊西聊聊,聊着聊着就忘了自己的事情,三点的会议他能拖到六点,二十分钟能走完的路,他能走一天一夜,这篇文章突出了马宗融先生极其爱聊天,办事有点拖拉的特点,老舍先生运用了适当的夸张手法,仿佛把这件事情变在了你的眼前,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欣赏完第一篇文章,来看看第二篇,这篇文章叫《姚蓬子先生的砚台》这篇文章写出了姚蓬子先生砚台的乱,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不信你交到那里一份文稿,而三五日后再亲自去索回,你就必定不说我扯谎了。

这一句话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也非常亲切地描写出了姚蓬子先生那里是多么的混乱,他的被褥是稿子,他的枕头是稿子,他的桌上窗台上都是稿子,可以看出他那里的稿子特别的多,因此他也就藏在这些稿子里,也可以说是这些稿子淹没了他,老师先生再一次用事实性突出了乱。

让我最感动的是第三篇我的母亲,讲出了这一位来自农家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任劳任怨,可以从第四段看出,“我”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一些不幸,也看出大姐很喜欢我,第六段看出,父亲的寡姐是多么的令人讨厌,而母亲却没有一声怨言的在为她做事情,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做事永不敷衍,再黑的布袜也能给它洗的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油灯,还要补衣服,我从这段话中看出,母亲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年中来没有一天的休息,让我看了很心酸,有客人来,不管家中条件是什么样,母亲总会想办法拿一些东西去款待他们,她对人不薄,热情好客。

跟着名家学语文五下小练笔作文

跟着名家学语文五下小练笔作文

跟着名家学语文五下小练笔作文说起语文学习,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

最近我在研读名家的作品,发现从他们那儿能学到好多语文的精髓呢!就拿我最近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前几天,我跟着爸妈去了一趟乡下的奶奶家。

奶奶家在一个偏僻但风景极美的小村子里,四周都是绿油油的稻田,远处还有连绵起伏的小山丘。

刚到奶奶家,我就被门口的一棵老槐树吸引住了。

那棵树可真粗啊,我和爸爸两个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

它的树皮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树枝上挂满了一串串像小铃铛似的槐花,风一吹,那甜丝丝的花香就直往鼻子里钻。

我兴奋地跑到树下,想摘一串槐花尝尝。

可我个子太矮,怎么也够不着。

这时候,爸爸从屋里拿出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绑着一个铁钩子。

只见他看准了一串槐花,轻轻一钩,那串洁白的槐花就像雪花一样飘了下来。

我连忙跑过去捡起来,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哇,甜甜的,带着一股清香,好吃极了!到了中午,奶奶要做饭了。

我自告奋勇地说要帮忙烧火。

奶奶家的灶台还是那种老式的,需要用柴火烧。

我坐在小板凳上,不停地往灶膛里塞柴火。

一开始,我总是掌握不好火候,不是火太大把饭烧糊了,就是火太小半天煮不熟。

奶奶在一旁耐心地教我:“孩子,烧火不能心急,要慢慢来。

火大的时候少添点柴,火小的时候多添点。

”在奶奶的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烧火,看着灶膛里红彤彤的火焰,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吃过午饭,我跟着奶奶去田里摘菜。

田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西红柿,还有紫莹莹的茄子。

奶奶熟练地摘着菜,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小蚂蚱在菜叶上跳来跳去。

我兴奋地伸手去抓,可它一下子就跳走了。

我不甘心,在菜地里到处找,终于又发现了它。

这次我小心翼翼地靠近,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住了它。

我把小蚂蚱放在手心里,仔细地观察着它。

它的身体小小的,绿绿的,还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可爱极了。

傍晚的时候,村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

我和爸爸、妈妈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听着奶奶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名家学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

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

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

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

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

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

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

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

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

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

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

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

”《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

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

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

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

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

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

语皆有本,不敢虚诬。

”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

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
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

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

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

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

”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

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

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

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

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

“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6分)
(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

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1.(1)【答案解析】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

答C和D不给分。

解析:A项,"增加了《历朝通俗演义》的真实性",说法有欠妥当,《历朝通俗演义》涉及不同朝代,其真实性来自于史书,并非是作者的目见耳闻。

C项,"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的说法不当,原文有"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

D项,"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的说法欠妥,在原文中蔡东藩批评罗贯中的话主要是就《三国演义》一书的历史的真实性来说的,没有说它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2)【答案解析】①虽家境贫寒而不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以博取富贵;②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决意远离腐败官场,鄙弃荣华;③虽为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

(每点2分)
(3)【答案解析】①以清朝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子,笔伐袁世凯的封建专制性质的"洪宪帝制";②把《清史演义》着手写作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筹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把成书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自毙之时,说明恢复帝制绝没有好下场;③以清朝灭亡的历史,封建帝制的不可复存,来教育后人。

(每点2分)
(4)【答案解析】观点一:是受到"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①当时各类救过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②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

观点二: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匹夫之责;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

(如有其他观点,符合题意即可。

观点2分,理由充分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