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合集下载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及乌梅丸在临床中的运用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及乌梅丸在临床中的运用

.
慢性病群体
社会环境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饮食起居
乌梅丸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自柯琴始,多数医家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之主方。柯琴:“乌梅丸为 厥阴病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 吴鞠通:“乌梅丸为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 剂。”章虚谷:“此为厥阴病正治之方也。”
3 寒热虚实错杂:此为乌梅丸之主要病机。
乌梅丸组成(1两=15.625g、1枚=2.3g)
乌梅300枚
690g/35g
制附子6两
94g/5g
干姜10两
156g/8g
细辛6两
94g/5g

桂枝6两
94g/5g
川椒4两
62g/3g
当归4两
62g/3g
黄连16两
250g/12.5g
黄柏6两
94g/5g
人参6两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六经“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 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确定的,参照“欲解时”判定 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常取得良效甚至奇 效,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验证。

伤寒论六经的欲解时分别是什么?如何解释?

伤寒论六经的欲解时分别是什么?如何解释?

伤寒论六经的欲解时分别是什么?如何解释?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9-15时之间。

因太阳病的病机为阳气被风寒之邪郁遏,故在9-15时这段阳气最旺的时间,人得天气之助,则正气盛而有病邪得解的可能。

《内经》曰:自得其位而起。

此之谓也。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即15-21时之间;
阳明病,热盛邪实之证,故于阳气衰减之时可能病邪欲解。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即3-9时之间;
提示邪结少阳不得舒发之证,于一日阳气升发之时,邪有发越得解的可能。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即21-01时之间;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即23-05时之间;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即1-7时之间。

三阴之为病,阳衰阴盛之证。

故在夜半至天明的稍前稍后,即阳生、阳长之时,有病邪得解之机。

天气之阴阳盛衰对人的不同病证的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阴阳会通,变化难极。

故亦不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

如此,则思过半矣。

学群白。

基于时空医学探析“六经欲解时”

基于时空医学探析“六经欲解时”

关于《伤寒论》中的“欲解时”问题,研究学习《伤寒论》者多置而不论,或有阐发者,但论述的立足点大多围绕日周期的“欲解”,阐述所主时辰,单独从时间医学考虑“欲解时”问题,鲜见从更大的空间位置基于时空医学探析“六经欲解时”姚枫亮,张沁园(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摘要] 梳理历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认识及现代临床研究,对其进行论述。

提出以光变时空理论为基础,从时空医学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相关条文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总结了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的应用,强调了多维度考虑问题,同时注重天人相应,才能更好地理解张仲景确定六经欲解时辰的独特见解,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六经欲解时;天干地支;光变时空;时空医学;开阖枢;多维度;天人相应;《伤寒论》[中图分类号] R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59X (2024)01-0032-05DOI :10.16294/ki.1007-659x.2024.01.006Analysis of “Time for Six -Meridian Diseases to Resolve ”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MedicineYAO Fengliang ,ZHANG Qinyua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ime for six -meridian diseases to resolve ”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contemporary clinical stud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of the celestial light changes ,the underlying implications of the clauses related to “time for six -meridian diseases to resolve ” were analyzed from spatiotemporal medicin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daily ,monthly ,and annual period under the theory of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of the celestial light changes ,emphasized the consideration of problem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paid attention to 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ZHANG Zhongjing ’s unique insight in determining the time for six -meridian diseases to resolve and provide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 time for six -meridian diseases to resolv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of the celestial light changes ;spatiotemporal medicine ;opening -closing -pivoting ;multi -dimension ;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收稿日期] 2023-03-02 [基金项目] 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整理推广项目(批文号:鲁卫函〔2021〕45号) [作者简介] 姚枫亮(1996—),男,山东日照人,2021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伤寒论》方证研究。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顾植山教授认为仲景提出的“六经欲解时”理论,实际上是基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有序的动态变化的时空方位概念,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六经“三阴三阳”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三阴三阳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

“六经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通过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实践,对其应用价值感触颇深,在此结合案例谈谈心得体会。

案1:支气管哮喘(从“厥阴欲解时”“阳明欲解时”论治)龚某,女,30岁,于2014年12月2日初诊。

自幼患哮喘,2014年10月以来哮喘频发,在当地服用中药2月未见好转来诊。

刻诊:夜间2点哮吼痰鸣,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夜间发作哮喘时伴口渴,烦热,咯痰色白清,有清鼻涕,咳嗽不甚,胃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舌质偏红,脉细。

考虑其证丑时(夜间2点)发病,符合“厥阴欲解时”,遂予乌梅丸方加减: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6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4克,干姜6克,制附片6克,瓜蒌皮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生炙甘草各15克,葶苈子15克,大枣10克。

7剂,水煎服,嘱晚饭后及睡前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二诊(2014年12月24日):诉服用上方2剂后夜间哮喘即获缓解,因诉项背部怕冷,舌苔薄干舌质暗红,脉细。

又拟原方复入鹿角片10克,熟地10克,麻黄5克,桂枝10克。

7剂,水煎服,改早晚各服1次。

三诊(2015年1月27日):服上药病情得控。

因天气变化,不慎受凉导致哮喘又发,哮吼喘憋,背凉怕冷,在当地运用小青龙汤、阳和汤效不显又来求诊,追寻发作加重时间告知下午5~6点以及凌晨3~6点发作明显,表现气喘喉鸣,咳嗽则觉气畅,咯吐少量透明泡沫痰,有鼻涕喷嚏,胃脘稍胀,大便不溏,苔薄质暗红,脉细。

据发病时间下午5~6点符合“阳明欲解时”,凌晨3~6点“丑至卯上”同时符合“厥阴欲解时”,于是选用乌梅丸合小承气汤方加减,处方: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4克,黄柏6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3克,干姜6克,制附片5克,枳壳10克,厚朴15克,制军5克,炙甘草9克,葶苈子15克,麻黄5克,杏仁10克,大枣10克。

《伤寒杂病论》关于六经主病、六经病分支、六经病欲解时的总结

《伤寒杂病论》关于六经主病、六经病分支、六经病欲解时的总结

《伤寒杂病论》关于六经主病、六经病分支、六经病欲解时的总结注:前面的序号为伤寒论原条文数第一:六经主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第二:六经病分支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里的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里的伤寒)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太阳病里的温病及风温)(以上为太阳病里的四种情况)179.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里的三种情况)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里的中风)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病里的伤寒)。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里的中风)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病里的下焦虚寒)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里的中风)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里的中风)第三:六经病欲解时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历代医家也对此多置而不论,六经病“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未受到临床应有的重视。

《伤寒论》除列出了六经病的提纲证外,也明确提出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分别是:9条:太阳病,从巳至未上。

(9点-15点)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点-21点)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点-9点)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1点-3点)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3点-5点)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点-7点)一天有12个时辰共24小时,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六经病“欲解时”应该各占2个时辰,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从上可看出,六经病“欲解时”,各占3个时辰。

从《伤寒论》中条文可知,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病“欲解时”占了9个时辰,即从3点至21点共18个小时,其中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为9点至15点,为日中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最旺盛之时。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从15点至21点,为日落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减少之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从3点至9点,为日出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增加之时。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从21点至3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从23点至5点,为一天中阴盛阳生之时。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1点至7点,为阴气渐少阳气渐旺之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3点至21点共9个时辰为三阳病平均分配的,各3个时辰,是连贯的,不重叠。

但三阴病虽然也是各3个时辰,不连贯而且交叉重叠,总共只有6个时辰。

三阴病中均有丑时,即1至3点。

少阳病与厥阴病“欲解时”,均有寅及卯两个时辰,有2个时辰的交叉重叠。

为何会如此呢?有临床意义吗?首先要对“欲解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日之中,阴阳是在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的。

伤寒论聚类法:六经欲解时

伤寒论聚类法:六经欲解时

伤寒论聚类法:六经欲解时选自吴雄志著《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三阴经在夜间,三阳经在白天。

三阴经是从晚上9点到早上7点。

三阳经是从凌晨3点到晚上9点。

太阴欲解时,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所以太阴之为病,时腹自痛,消化道溃疡的疼痛多发于这个时间段。

少阴病欲解时,从晚上11点到凌晨5点。

厥阴病欲解时,从凌晨1 点到早上7点。

如果腰痛患者,每晚睡到后半夜就疼痛难忍、难以入睡,用厥阴病的乌梅丸就有效,失眠、入睡困难的患者,从少阴经去治,用黄连阿胶汤等处方,早醒的患者,从厥阴经去治。

为什么因为入睡多是在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入睡困难是阳不入阴,多属少阴病,早醒多在早上6点以前,是阴不恋阳,多属厥阴病。

三阴的欲解时有什么特点,就是重叠。

一条经往后推一个时辰,太阴晚上9点到凌晨3点、少阴晚上11点到凌晨5点、厥阴凌晨1点到早上7点,是一个递进关系。

而三阳病是什么关系传变关系。

少阳从凌晨3点到早上9点,少阳春生之气,肝气舒达,鸟儿叫,眼睛睁开,这是少阳经的表现太阳是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此时人体阳气最旺阳明经,从下午3点到晚上9点,故日晡时发潮热,即下午发热的疾病,多在阳明经。

可见,六经欲解时也体现了三阳传变,三阴递进的规律。

根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结合六经为病欲解时的规律,就可以判断患者病属何经。

总之,六经辨证可以采取聚类法,即根据疾病病性的不同,首先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

然后根据病位的不同,采取纳入法、排除法或抓独法,将疾病分为三类(三阴或三阳)。

再根据阳经在经在腑,阴经寒化热化的不同,进一步确定主证主方。

最后根据兼证、杂证的有无加减用药。

这样,六经辨证就分为三步一辨阴阳总纲,二辨病发何经,三辨辨证用方。

第一步辨病性,第二步辨病位,第三步辨证。

伤寒论中的欲解时

伤寒论中的欲解时

伤寒论中的欲解时有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欲解”,或阐其所主时辰,或释其所解之因。

例如清人柯韵伯认为“巳未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张志聪认为“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主时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陈修园认为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主张“值旺时而解矣”。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深入思考。

“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见。

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六经“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成为无关紧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对《伤寒论》“六经”及其“欲解时”见解独到,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取效卓著。

今就笔者多年来与顾植山讨论所闻,结合临床实践,酌加个人理解,概述如下。

《伤寒论》中本无“六经”之名,仅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为三阴三阳“六病”。

自宋人朱肱倡“六经”说始,后人以“六经”代称三阴三阳“六病”,已为约定。

柯韵伯《伤寒论翼·序言》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恽铁樵《伤寒论研究》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顾植山认为,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在对气化“开阖枢”理论的掌握。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言:“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运动。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运动一开一阖,出现“开、阖、枢”三种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的大纲,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有”欲解时”,说明六经病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和人体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

在六经病的过程中,经气旺盛时最容易借助天时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它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正确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对于正确解读《伤寒论》,明确诊断、指导用药、判断疾病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1《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命名
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撰用以上经典,素问、九卷即《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马莳注:”广明者,心也,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广明。

”广明就是向太阳处,就是太阳在上的位置。

“外者为阳。

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在内;“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三阴在下,其次序正是六经病中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按三阴阴气量的多少排列的,太阴阴气最盛为三阴,少阴次之为二阴,厥阴阴气最少为一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太阴与阳明连接为表里,少阳与厥阴连接为表里,而少阴与太阳上下呼应为表里。

少阳是春生之气,在左属东;而阳明是秋降之气,在右属西。

说明《伤寒论》三阴三阳根源于《内经》。

2六经病欲解时及解读
张仲景《伤寒论》,每经病都有”欲解时”,”欲解时”即疾病解除或向愈之时。

中国古代使用干支计时,而划分时的依据是太阳和地球的运动。

”欲解时”充分说明《伤寒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六经病欲解时分别为:第9条:太阳(三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15时);第193条:阳明(二阳)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第272条:少阳(一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时);第275条:太阴(三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次日3时);第291条:少阴(二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时~次日5时);第328条:厥阴(一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时~7时)。

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六经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
子至丑,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

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


民国包识生《伤寒论讲义》[2] :”一日十二时,三阳居九,三阴居五,寅时为日出,天晓之时,阳气初出,仍是小阳,小阳者,少阳也,故寅、卯、辰三时为少阳所主,少阳虽主三时,尚含厥阴母气二时在内,如哺乳小儿在母怀中时候更多也。

小阳渐大,日渐高,至巳、午、未三时,日居天中则小阳变为大阳矣。

大阳者,太阳也。

故巳、午、未三时为太阳所主。

阳气由小而大,大而必旺,旺则阳气极明,故曰阳明,日已斜西,阳气衰老,阳明者,纯是一个老阳也,故申、酉、戌三时为阳明所主。

阳已衰老,日落西山则太阴出现,故亥、子、丑三时为太阴所主。

太阴之后子时阳气渐多,阴气渐少,少者,少也,故子、丑、寅三时为少阴所主。

两阴交尽曰厥,厥阴者,老阴也,阴老必衰则阳气渐旺,而且中含少阳,故丑、寅、卯三时为厥阴所主也。

夫病之虚者,得旺时而愈,实者,得旺时而剧。

所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先师下一从字,甚有深意,即虚从之谓也。


2.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成无己:”《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旺也。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3] “午乃太阳中天之时,巳未,前后之气交也。

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时之助则正气盛而邪病解矣”。

2.2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张志聪:”经曰: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所主也。

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

六篇欲解,各从六气旺时,则六气言正不言邪,盖可见矣”。

包识生:”此言阳明虚从之治法也,阳虚得阳则病愈。

按三阳主时,少阳最早,太阳居中,阳明最迟,为申酉戌三时也,此三时属日晡之候,阳明之虚证,固得此时而愈,而阳明之实证又逢此时而剧也”。

舒诏《舒氏伤寒集注》[4]:”凡病欲解时,必从其经气之旺,以正气得旺时,则能胜邪也。

乃阳明之潮热,独作于申酉戌者,又以腑邪实盛,正不能胜,惟乘旺时而仅与一争耳”。

2.3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成无己:”《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旺之时”。

张志聪:”日出而阳气微,少阳之所主也。

少阳乃阴中之初阳,秉阳春之木气,从寅至辰上,乃寅卯属木,又得少阳气旺之时而病解也”。

2.4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成无己:”脾为阴土,旺于亥、子、丑,向阳,故云解时”。

张志聪:”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而主开。

亥者,阴之极;丑者,地气开辟矣”。

柯琴撰《伤寒论来苏集》[5]:”经曰:夜半后而阴隆为重阴。

又曰: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

2.5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成无己:”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解于此者,阴得阳则解也”。

张志聪:”少阴秉先天之水火,主后天之阴阳,病则水火、阴阳不交,从子至寅乃一阳渐生,三才气合,故邪不能容而病解矣”。

陈修圆《伤寒论浅注》[6]:”各经皆解于旺时,少阴独解于阳生
之时,阳长则阴消”。

2.6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成无己:”厥阴,木也。

旺于丑寅卯,向旺,故为解时”。

张志聪:”厥阴籍中见少阳木火之气化也。

从丑至卯上,乃少阳木气生旺之时,厥阴而得木气之阳春,故欲解也”。

包识生:”太阳、阳明皆独主三时,惟少阳有二时含于厥阴,如幼儿之依褓母之义也。

然三阴所主五时,皆互相依傍,由是观之,三阴三阳之治方,其义了然矣。

太阳、阳明各独主时,故其治亦以汗、下,有绝对不同之别;少阳依厥阴而立,故其治以柴胡而表里可兼用之;三阴互相依傍,故其治以四逆、理中、真武,名虽不同,而药实无大异也,且可互相更用也。

先师以时立治法,其义大矣,学者能参透其理,则毕生用之不尽”。

综述,六经病欲解时分布于一日十二时辰。

三阳病欲解时从寅时至戌时,共九个时辰,三阴病欲解时从亥时至卯时,共五个时辰。

厥阴属母,少阳属子,母气方盛,子气初胎,子从母化,故寅、卯共同属于少阳病和厥阴病的欲解时。

《素问o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日间为三阳经所主,少阳为初阳主升,故欲解于平旦前后(寅至辰);太阳为三阳已隆,故欲解于日中前后(巳至未);阳明病为阳消主降,故欲解于日西前后(申至戌)。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病均解于本经经气旺盛之时,少阴病与厥阴病的”欲解时”则不是本经经气旺盛之时,《灵枢》:”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日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

六经主时之中,从亥至丑间三个时辰(太阴主时)为阴极,三阴主要合主于此三时,三阴病”欲解时”,均在三个时辰左右,此时阴阳相交,天道一阳来复于阴气最盛的子时,地道一阳来复于最冷的丑时,子时到卯时正是少阴和厥阴的欲解时刻,故少阴病欲解时为天道阳气来复时,厥阴病欲解时为地道阳气来复时,阳复则生,阴盛阳尽不复则死,其总体精神不外乎是天人相应,人体正气得天时相助,利病证解除。

3结论
中医学重视时间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关系,《素问o六节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六经病欲解时如治疗及时恰当,再得天时之助,在经气旺盛之际,其病最有可能向愈,同时如果在经气旺盛之际仍不能胜邪,则疾病有恶化趋势。

因此,”六经病欲解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2~53.
[2][民国]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6.
[3][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5.
[4][清]舒诏.舒氏伤寒集注[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2~3.
[5][清]柯琴.伤寒论来苏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63.
[6][清]陈修圆.伤寒论浅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