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行为学综述

鱼的行为学综述
鱼的行为学综述

关于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综述

A review on feeding behavior ecology of fish

陈虹伊 MG1630069

动物的摄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它能保证动物个体及同类能捕捉到充足的食物,即取得作为构成躯体进行一切活动所必需的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以保证个体不断生长发育与繁衍,从而使种族得到延续。

动物摄食时所依赖的感官并不相同。例如,鸡依靠视觉,狗依赖嗅觉和听觉。而不同动物的摄食方式也不同,唇、舌、齿是主要的摄食器官,有些动物还依靠前肢进行辅助。例如,马运用上唇将草送至门齿间切断,并依靠头部的牵引动作,把不能咬断的草茎扯断。同种动物采取同一种形式采食。但采食量、采食速度、采食时间长短和对食物的挑选等都受动物体内的生理需要、年龄、经验、应激反应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动物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外周感受器接受环境的刺激,并对此做出摄食应答。

由此可见,动物摄食行为的研究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而鱼类由于终身生活在水体中,因此它的摄食行为与陆生动物相比,既有共通性又有其特殊性。关于鱼类摄食的研究涉及到包括开口期在内的各个发育阶段,研究内容则包括摄食节律、摄食行为、食物组成、摄食的时空变化、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以及摄食行为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等。它是现代鱼类生态学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阐述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主要依据,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报道。本篇综述作者对鱼类的摄食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摄食方式、摄食节律和环境因子对摄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1 摄食类型及方式

鱼类的摄食类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并且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食物的选择性,这是鱼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而不同鱼种对食物的选择性亦不同,如海洋鱼类仔鱼主要以桡足类为食,淡水鱼类则以轮虫为主要食物[1]。根据成鱼阶段所摄食的主要食物性质可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其中动物食性又可分为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的温和肉食性和以鱼为食的凶猛肉食性。杂食性的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食两种或以上的食物,有草食性、肉食性,也有食水底腐殖质。即使是同一鱼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食物的选择性也不

同。资料表明,部分鱼类在仔鱼阶段能够摄食浮游藻类,如鲥鱼(Macrura reevesii)、秘鲁鳀鱼(Engraulis ringens)、真鲷(Pagrosomus major)等。

不同鱼种有着不同的摄食方式。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采用捕食方式;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以甲壳类或软件动物为食的鱼类常有臼齿;如鲴鱼和鲻鱼,以锐利的下唇刮食丛生植物或底栖硅藻;海马、海龙等,口呈长管状,以吮吸的方式摄取水层的无脊椎动物;或者像七鳃鳗。盲鳗等以寄生方式为生。

2 摄食行为

鱼类摄食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感觉器官接受到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通过神经末梢转化为冲动后转人中枢神经,并由中枢系统经过分析整合后传送到相应的效应器,使鱼产生摄食行为。鱼类的摄食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器官包括眼、味蕾、侧线。其中,侧线是鱼类独有的感觉器官,在感知水流方向、压力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鱼种,其摄食的模式有区别,生态位决定了在摄食过程中何种感受器在食物的察觉、寻找和定位中最为适宜,但无论哪种鱼,都是利用多种感觉配合完成摄食。

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视觉在摄食过程中最重要,首先是利用嗅觉或侧线使鱼类察觉到食物的存在(对凶猛肉食性鱼类来说,侧线能感知到猎物游动引发的水流的细微变化,从而与视觉配合,引发攻击的开始),察知食物存在后,视觉对食物进行定位,确定攻击距离,以捕获食物,味蕾则帮助鱼辨别食物的味道,决定是吞下还是吐出。对于生活在底层的鱼类来说,比如鲶科鱼类,视觉已经退化,味觉更重要,其味蕾遍布全身,特别是胡须和口周,密集分布着味蕾,因此,其摄食主要依靠的感觉器官是须上的味蕾,侧线起到非常重要的定位作用。但不论哪种鱼类,在摄食的过程中,均是依靠多种感觉器官相互配合,以获取食物。

3 摄食节律

摄食节律是摄食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鱼类的摄食活动表现出特定的节律,这是对其生活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关于摄食节律的类型,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以及无明显节律4种类型[2]。或者根据鱼类的摄食强度随着昼夜、季节、年龄差异以及周期性的变化更为具体地将摄食节律分为日节律、季节节律、年龄差异和周期性间歇 4 种类型[3]。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主要靠视觉诱导摄食,仔鱼每天出现3个摄食高峰,分别是早4:00~6:00,午12:00~14:00和晚16:00~18:00,当照度达到1 lx时仔鱼开始摄食,光照强度为18~25 lx时,摄食率最高,具有典型的日摄食节律。带鱼和鲐鱼的日节律也非

常明显,带鱼摄食强度白天高于黑夜,而鲐鱼则在夜间摄食比较强烈,摄食强度黑夜高于白天[2]。当然,在鱼类的生命周期中,鱼类的摄食日节律可能发生变化。如半滑舌鳎的摄食高峰变态前出现在白天,营底栖生活后属夜间活动类型,白天基本不摄食。影响鱼类摄食日节律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生态习性的转变对摄食节律有重大的影响,鱼类摄食节律是同其生态习性相适应的。例如,真鲷(Pagrosomus inajor Temminck et Schegel)仔稚鱼阶段生活于水体上层,摄餐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 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昏摄食的特点。幼鱼阶段转而生活于深水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摄食节律也发生变化,和仔稚鱼相比,幼鱼在晚上20: 00~02:00有一摄食小高峰,这与幼鱼的感觉器官发育较完善有关。

另一方面,鱼类的摄食活动和所食食物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如Mcnaught和Haster的研究结果[4]表明,金眼鲈(Roccus chrysops)的摄食高峰和其所捕食的浮游动物晨昏时在海面的活动时间相一致。因此不同生态习性饵料生物的转换对鱼类的摄食节律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自然水域,真鲷仔稚鱼主要摄食水体上层活动的浮游动物及其幼虫,这些生物一般都有趋旋旋旋旋光性,多有晨昏在海面活动特性,这和仔稚鱼晨昏摄食的特点相一致。真鲷幼鱼转入深层生活后将转食一些较大的底层生物,这些生物的活动与光的关系不十分密切,这可能是真鲷幼鱼晚上摄食的一个原因。

鱼类的摄食是一种内源节律,是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摄食节律使鱼的摄食活动表现出主动性。电鱼(Gymnorham- phichthys hypostormus)在饵料出现数小时前就开始活动,并将其它生理机能调动起来,为摄食作好了准备。摄食节律不仅是行为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且是以很多生理机能的变化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黎明摄食的鱼类在光线达到摄食水平以前很久视网膜运动就开始了,包括掩盖色素分子的运动以及视杆肌样体的收缩和视锥肌样体的舒张。这种变化并不直接依靠光照水平的变化,而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内源节律。因此,这种变化保证鱼在黎明光照变化很快时能立即开始摄食,而不必经过较长时间的视觉调整过程,许多晨昏摄食的鱼类都具有这一特点。

4 理化因子的影响

理化因子如光、盐度、温度及鱼类的生理活动如生长、呼吸代谢、产卵、洄游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较大。特别在早期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发育条件的限制,仔、稚、幼鱼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环境因素的稍微变化,都会极大影响鱼类的摄食率。这些理化因子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饵料的密度、盐度、pH、溶氧量和氨氮质量浓度等。其中,光照和水温是影响仔、稚、幼鱼摄食效率的最重要非生物因子。

光照于依靠视觉摄食的鱼类是影响摄食的最重大因素之一。不同种的鱼类摄食与光照都有一定的关系[5]。研究表明,光对于视觉摄食鱼类是必须的,并存在一个适宜光强范围,在此范围内鱼类摄食最为活跃,摄食率最高。仔鱼通常是视觉摄食者,没有光照就不能产生视觉反映。仔鱼的摄食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通常呈S型相关[6]:随着光照从完全黑暗逐渐增强,直到抵达摄食临界光强度,摄食强度才会发生改变;然后摄食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迅速抵达最大值。实验发现:仔鱼对藻类培养的体呈绿色的轮虫,较之单用酵母培养的无色轮虫,摄食率明显提高[6]。另外,光照之所以成为影响摄食的主要环境因子,还与所食生物的活动规律密切相关。自然界中,浮游动物及幼体多数具有一定的趋旋旋旋旋光性,清晨和傍晚通常群集与水体上层活动,有利于仔鱼摄食,这是视觉摄食类型(如真鲷)仔鱼生命活动与所食生物环境间的一种生态学适应。

仔鱼摄食效率亦受水温影响。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鱼类的游泳速度和摄食效率明显不同,,其摄食效率存在着一个最适的温度[3]。温度与鱼类摄食的相关极其复杂。根据个体生态和综合生态学观点,鱼类或食用对象的生命过程或各种生态行为都是和温度相关的。特别是温度对卵黄的吸收、器官发育的分化、摄食消化(对食物的消化速率和吸收率)、代谢、游泳能力、以及对生物繁生、消亡等数量动态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它们的搜索、感知以及攻击和捕食能力,从而改变初次摄食时间、摄食节律和摄食效率等。理想的摄食温度应与生长的适温是一致的。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食物消化越快,摄食量也随之增加。各种鱼类的适宜温度范围不同。真鲷是近海暖水种,适宜温度高而稳定。实验表明,其摄食最适合的水温为26~28 ℃水温低于10 ℃真鲷几乎不摄食。但水温高于28 ℃时,真鲷摄食也急剧下降。

饥饿是影响鱼类早期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如果饥饿时间不长,对其生存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作用。当饥饿时间超过忍受阈值,生理机能会受到抑制,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导致死亡。因此,饥饿作为一种非正常生理状态,是仔稚鱼死亡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海水鱼类的发育一般经历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仔鱼期是鱼类生命周期最敏感的时期之一,也是生产性育苗的关键阶段[7]。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摄食能力逐渐减弱。当仔鱼饥饿到一定时间时,就不再摄食,临死前偶尔狂游,不久全部死亡。仔鱼对饥饿反映敏感是由于进入外源营养期后代谢逐渐增强,能量消耗加快,用于生长及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贮存被迅速利用,难于维持长时间断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致使摄食和消化机能丧失,导致机体代谢活动失调而死亡[7]。

盐度也是影响鱼类摄食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有较大差异,牙

鲆幼鱼的摄食效率在盐度 24,16 时最高,盐度 32 时次之,盐度 8 时最低。对真鲷来说,最适盐度为 25~30,当盐度低于 10 时,真鲷几乎不摄食,而当盐度高于 30 时,真鲷摄食也急剧下降。这与真鲷适合于较高盐习性相一致。

鱼类摄食率受溶解氧的影响也较大。当溶解氧的饱和度下降到 50%~70%以下,大多数鱼类的食欲衰退,摄食量剧减。通常情况下,生活习性为喜集群、游泳迅速、杂食性鱼类的需氧量较大。

5 结语

由于生物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吃与被吃,即“食物链”,因此对于动物个体来说,最重要的行为莫过于摄食行为。摄食行为是动物最基本的本能,它是感觉器官、神经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协调作用完成的。对于几乎所有不同生态习性的鱼类,觅食时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嗅觉、听觉对食物进行远距离定向,特别是那些快速游泳鱼类,而当它们摄取食物后,一般均利用口咽腔味觉、触觉对食物进行最后识别。

鱼类的摄食行为研究内容广泛,其研究范围已从个体水平上的静态描述转向动态分析,如选食行为-摄食-生长-代谢规律等,从自然摄食研究转向围隔条件研究。近年来,在仔稚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尽管这些工作对鱼类学研究以及鱼类养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大量工作局限于形态、生活习性和分类方面的描述。由于过去工作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比较落后,即使在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淡水养殖鱼类苗种培育方面,也缺少系统的基础理论来指导和推动生产的发展,更不用说海水养殖所面临的巨大困境了。所以,有必要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密切结合中国渔业生产实际,只有把自然生态研究手段和实验生态研究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可能较好而客观地阐述鱼类的摄食行为和机制,确定鱼类能量收支平衡关系,最终为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牧场及人工增养殖渔业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McCullough R D, Stanley J G. Feeding niche dimensions in larval rainbow smelt (Osmerus mordax) [J].J Rapp P v Reun Cons int

Explor Mer, 1981,178:352-354.

[2]Helfman G S.Fish behaviour by day, night and twilight[A]. Tong J P.The Behaviour of Teleost fishes[C].Baltimore Maryland:The

Jho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366- 387.

[3]雷霁霖. 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6-101.

[4]Mcnnught D C ,Haster A D. Surface schooling and feeding behaviour in the white bass, Roccus chrysops (Rafinesque),in Lake

Mendo[J].ń Limonl Oceanogr,1961,6(1):53-60.

[5]Morman R H.Relationship of density to growth and metamorphosis of caged larval sea lam Preys,Petromyzon marinus Linnaeus in

Michigan streams[J]. J Fish Boil, 1987, 30:173-181.

[6]殷名称.鱼类仔鱼期的摄食和生长[J].水产学报,1995,19 (4):335-342.

[7]蔡泽平.真鲷仔鱼的摄食习性研究[J].南海研究与开发, 1998,1:6-10.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 ?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个阶段: ?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 ?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 ?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 ?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 ?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 ?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

文献综述WORD版

文献综述的写法 本讲目录 文献综述的作用 文献来源 文献检索途径 阅读文献的技巧 文献综述的写作模式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内涵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 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 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的作用 防止盲目的重复研究 帮助辨别本领域的研究前沿 帮助构思论证主题的理论框架、论证技术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弄清前人对于该研究所持的不同解释或观点以及成功或不成功的论证工作,并为研究者自己的研究假设提供基础 二、文献来源 书籍 经济管理类期刊 管理档案 工作论文 报纸 1、书籍 专著 论文集 教科书 资料性工具书 科普读物 专著 就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系统全面地论述,多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名家名作。商务印书馆、上海三联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 论文集 某位专家或众多专家的学术论文,论题集中,观点各异,信息量大。 《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集》《美国管理学会学报最佳论文集》《实验经济学论文集》 《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

教科书 阐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科研成果和有待讨论的问题等,教科书追求学术上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况,可读性强。 国外经典教材,如斯瑞波尔《农业市场经济学》、罗宾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资料性工具书 就某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方法与结论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阐述,不涉及作者本人的见解,叙述简便,查阅方便。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牛津法律大辞典》《企业管理学大辞典》 科普读物 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经济学、管理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提供实用类信息。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 2、经济管理期刊 学术期刊——反映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动态与成果。《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 情报性期刊——文摘及复印资料,可反映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月刊)《管理科学文摘》 普及通俗性期刊——介绍管理新思维、新观点、管理理论与方法。实践性强。《中外管理》《北大商业评论》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审,能反映最新的研究前沿和正在探索中的问题,是文献综述的重要参考文献。 情报性期刊经过重新筛选,也是可重要参考文献,但会有几个月的滞后期。 普及通俗性的商业期刊,观点没有经过论证和同行评审,只有一些数据和事实可以引用。但《哈佛商业评论》除外。 SCI、S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 SCI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高校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2001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内1,7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CSSCI 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

普通生物学-鲫鱼的解剖

实验鱼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鲫鱼鱼的结构观察,从形态学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组成,了解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学习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 鲜活鲫鱼、解剖器、解剖盘等。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 鲫鱼的外形(图1) 取鲫鱼标本,放在解剖盘中进行观察,其体测扁,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份。 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为头部。口位于头部前端(口端位),口两侧各有 2 个触须(鲫鱼无触须),吻背面有鼻孔 1 对,眼 1 对,位于头部两侧,形大而圆。眼后头部两侧为宽扁的鳃盖,鳃盖后缘有膜状的鳃盖膜,藉此覆盖鳃孔。 自鳃盖后缘至肛门为躯干部;自肛门至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为尾部。躯干部和尾部体表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鳞外覆有一薄层表皮,躯体两侧从鳃盖后缘到尾部,各有 1 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此即侧线;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称侧线鳞。鱼鳞的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为分类鉴定标准之一。鳞式的写法是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体背和腹侧有鳍,背鳍 1 个,较长,约为躯干的 3/4 ;臀鳍 1 个,较短;尾鳍末端凹入分成上下相称的两叶,为正尾型;胸鳍 1 对,位于鳃盖后方左右两侧;腹鳍 1 对,位于胸鳍之后,肛门之前,属腹鳍腹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基部前方,紧接肛门后有 1 泄殖孔躯干部与尾部交界之腹面有肛门与尿殖乳突,在尾部有一臀鳍和尾鳍,鳍由鳍棘,或软鳍条支持,硬而不分叉的为鳍棘,柔软分节而分叉的为鳍条,计算各鳍的鳍棘与软鳍条。 图1:鲫鱼的外形 (二) 内脏原位观察(图2-3) 从肛门前l厘米左右处剪一孔,插入剪刀沿腹中线向前经腹鳍中间剪至下颌;使鱼侧卧,左侧向上,自肛门前的开口向背方剪到脊柱,沿脊柱下方剪至鳃盖后缘,再沿鳃盖后缘剪至下颌,除去左侧体壁肌肉,使心脏和内脏暴露。 原位观察:腹腔前方,最后一对鳃弓后腹方一小腔,为围心腔,它借横隔与腹腔分开。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在腹腔里,脊柱腹方是白色囊状的鳔,覆盖在前、后鳔室之间的三角形暗红色组织,为肾脏的一部分。鳔的腹方是长形的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的精巢,雌性为黄色的卵巢。腹腔腹侧盘曲的管道为肠管,在肠管之间的肠系膜上,有暗红色、散漫状分布的肝胰脏。在肠管和肝胰脏之间一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团队建设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对团队建设的研究 姓名:丁郡波 学号:09040501-30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对团队建设的研究一、对团队的认识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科学,而在组织行为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组织中的个体这一部分,这里我主要研究其中有关团队建设的部分。 团队是一种群体,其成员具有互补的功能,致力于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或一组业绩目标,并共担责任。显然,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素:成员具有互补功能、有完全共同的目标、能够相互分担责任,缺少人合体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团队。 由于团队的广泛存在,其种类也就比较多。根据团队特征,科学家将团队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1.目标或使命。这是团队的主要特征。有些团队被称为工作团队,它主要关心 的是组织所作的工作,关心产品或服务。另一类被称为工作改进团队,它主要关心的提高组织流程的效率及有效性。 2.存续时长。这个特征与时间有关。因而团队被分为临时团队(存在的时间有 限)与长期团队(只要组织存在就能存续下去)。 3.自治程度。这个特征关系到团队管理的自主程度。如果是领导为成员作出决 策,则成为工作组。如果成员可以自由作出关键决策,则成为自我管理团队。 4.权力结构。指团队与整个组织权力结构的联系。如果团队成员在自己的专业 领域工作,这种团队成为单一职能团队。如果团队中包括有不同特长的成员,则称为交叉职能团队。 5.存在状态:如成员亲自参与,则称为尸体团队,这是现在团队的主 要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员通过电子手段会面,构成了虚拟团队。 通过建立团队,可以缓解竞争压力,有效处理复杂问题,更好地相应技术革新、紧跟节奏变化,做到少开销多做事等等,所以说组建团队的作用很大。 二、组建团队 (一)组建团队前要考虑些什么? 如果想要组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组织层、管理层、团队成员需要考虑他们各自应该考虑的因素。 1.组织层考虑的因素 首先做整体规划斟酌的—这是组织层关注的方面,往往超出具体团队的负责重点,如: ?公司面临的挑战。 ?选择迎接挑战的最适合的团体框架,一般是工作组还是团队,为什么? ?如果选择团队,哪种类型的团队最好。 ?团队成员及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其他的补充角色,如发起人和管理层指导团队,可帮助创建团队并支持其长久发展。 ?借鉴本机构内部其他团队的经验和教训。 ?团队工作中需加强或改进的相关习惯规程、奖励体制、信息流通体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 产生和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 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五、组织行为学的现状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 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 1.亚当斯密(Adam Smith) ?(1)《国富论》(1776) ?(2)《道德情操论》(1759) 2.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时期(1880-1930年代)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思想理论核心: 1.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2.人要管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不管的话,放任自流,效率就会低下。 3.提高效率的手段就是运用科学方法 4.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 肯定泰罗制的人: 它把精确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引入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企业管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的方法。 它改变了人们对工人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生产率不仅要拥有精良的设备,还要训练工人掌握操作这些机器的最优方法。 说明他认识到了人这一重要资源,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他的研究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否定泰罗制的人: “科学管理”缺乏人性,把工人和工作分离,把人和他的人性分开,工人在他们眼里就像是生产流 水线的组成部分一样,是没有任何情感的“生产人”,或者充其量不过是追逐计件工资的“经济 人”。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 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时期(50年代以来) 它重视的是对物和工作的管理,忽视了人,尤其是人的各种需求。其管理思想的实质是“胡萝卜加大棒”,其结果使工人沦为大机器这个怪物的附属品。企业组织关心的焦点不是人,而是生产率。 (2)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 Fayol) 主要着作:1916年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定义管理的一般职能以及管理实践的原则。 ?管理不同于经营,经营包括六种活动,管理只是经营职能中的一部分。管理活动包括五大因素。 ?提出着名的管理原则14条。 他所归纳的这些原则,成为组织管理的经典理论,影响十分广泛。 (3)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即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 ?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总之 ?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三人分别代表了当时管理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科学管理”理论、“计划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在理论上卓有建树。 ?但他们都轻视或忽略了一点,即人是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不考虑人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 (1)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背景 人际关系学派的诞生,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组织行为学文献综述

燕京理工学院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组织行为学》结业论文 题目:组织文化对员工需求的影响研究 专业:市场营销授课教师:于海艳 姓名:迟艳龙学号:130640035 班级:1302 学生学院:国际商学院学年:2014 —2015学期:第二学期 2015 年6月18日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本人的论题为《组织文化对员工需求的影响研究》,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讲,文化因素无疑对员工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意义。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价值观上的共识和行为习惯上的一致,它贯穿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影响组织的全部工作,决定组织中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组织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也对员工养成教育起着巨大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组织行为管理的目的所在,人员激励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途径。明确员工需要、按需激励,是激励的指导原则,也是建立组织文化的现实基础。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组织成员乃至整个组织行为的理解、预见和把握。 关键词:文化因素;组织行为;组织工作;员工需要

前言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他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形态文化和符号形态文化的复合体。组织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它属于优良的文化还是劣性文化,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从一个组织诞生那一天开始,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必然会形成一些独特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以及蕴藏其中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本文就是在组织文化构建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研究组织如何准确的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去帮助员工。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管理和MBA教学实际阐明有关理论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爱卿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3-1 ISBN:9787115142801 丛书:普华经管· 中国商学院MBA教材精编 定价:35元 作者简介 张爱卿,博士,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专业背景为组织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为:工作动机、归因理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承担过EMBA、MBA的相关课程。历任美国加州大学(UCLA)访问教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兼职教授、中科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教授。任国际管理学会会员(AOM)、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IACM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特邀评委(NSFC)。曾为中国建设银行、神州数码、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过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咨询与测评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在归因与责任推断以及员工的激励方面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专著5部,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三篇被SSCI收录,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好评。 部分目录 第1章导论: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1 ·组织观念的转变 1 从机器到“完整的人” 2 人力资本时代 2 ·组织行为背景知识 3 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行为的基本模式 3 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 4 ·人与组织 4 人 5 人的本性 6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7 X理论8 Y理论8 ·知人与用人9 科学知人9 认知偏差10 知人善任10 ·以人为本的管理11

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自由发展面貌的充分体现。研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对于突破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角色困境与今后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进一步合理探索。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文献综述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政策造就的‘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由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需要所推动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1]“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繁荣,90年代的转型与规范管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2] 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2006年以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为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明显放缓。在数量增长减缓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结构优化趋势:一是基金会等资助型组织、支持型组织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空前活跃;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趋于紧密,社会组织网络化趋势加强;四是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类组织发展较快,公益资源较多地向服务领域集中,政府购买服务也主要向服务类社会组织倾斜。 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井喷式”的公益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热潮,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格局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供给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多元主体开始取代单一主体;二是资源供给规模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出现大型乃至于巨大型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规模也在急剧增大;三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约束有所缓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第一,“按照社会组织的角色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寄予很大的期待,或者说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期待很高;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的角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动性有待发挥,行动力也多有不足,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难以实现。就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常常被看作是政府管理的‘减肥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单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案 授课教师:唐文乔 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 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 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 五(教学过程 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 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6(介绍参考书目 (1)殷名称,1995。鱼类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Wootton, R.J.,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Chapman,Hall,London(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2009年5月22日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

鱼类行为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 (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 (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 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 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

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 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 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趋势-商业时代

组织行为研究的神经科学进展 刘童九唐志文刘耀中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随着神经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结合到组织行为研究中,使得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组织行为学中各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本文通过当前研究的几个实例来阐述神经科学对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促进,提供对传统组织研究范式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神经科学,组织子氛围 当前神经脑成像研究,为解释和解决大脑神经机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贡献在神经心理学,神经管理学,神经经济学,神经营销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神经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为解释和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提供了神经学的解释(Ochsner & Lieberman,2001),同样,组织行为学领域中,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和重要的研究范式。通过国外的文献研究不难看出,当代的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已经将神经科学纳入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但是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通过神经科学有助于探讨和研究认知、态度、行为、决策的深层机制,国内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应该深入到神经科学领域中来,通过神经科学的范式,获得更加精确,清晰明了的结论。 组织行为学中最优的解释框架和研究范式莫过于神经科学,神经科学为当前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为中国组织行为学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组织变革的神经阻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革新,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和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组织在面对新的环境与政策中不断变革。组织变革是指运用科学和相关的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沟通渠道、角色设定、企业文化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绩效。 但在组织变革中常常以失败告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组织变革中往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通常,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改变更乐于现状。即使员

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

鱼类行为学 一、填空题 1.动物的行为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逃避行为和生殖行为等。 2.根据行为的复杂程度以及可变程度则可将其分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和学习等。 3.在动物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流思想:欧洲的生态学派和美国的“心理 学派”。 4.研究鱼类行为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现场观察法、渔获实验法水槽实验法和数学模拟法四 中。 5.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最适模型的方法,这样的模型称为黑箱模型。 6.鱼类整个眼球近似呈椭圆形。 7.眼球壁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三层构成。 8.现在已经知道,鱼类的机械感觉器官主要有内耳石和皮肤感觉器官(如侧线等)。 9.鱼类皮肤感觉器官一般可分为感觉芽、陷器、及罗伦氏器等四种类型。 10.鱼类耳石分别称为小耳石、矢耳石和里耳石。测线 11.鱼类的化学感觉是指它们对化学性刺激的感觉,一般可分为嗅觉和味觉两大类。 12.就趋光性而言,可把鱼类分为三类:1.对光呈正反应,如银汉鱼。2.对光呈负趋光性, 如狗鱼。3.对光暗成均等反应,如淡水鲈。 13.对于鱼类的趋光性的原因和机制主要由四种假设:强制运动论,适宜照度论,适 应性阶段论和阶段论。 14.按照前苏联科学家的意见,鱼类的趋光由两个阶段所组成,也即生物学阶段和生理学阶 段。 15.视觉运动反应显然可以分为两种典型的类型:局部性的视觉运动反应,身体不会发生移 动;全身性视觉运动反应,身体会随着视野内的物体的运动而发生移动。 16.极限流速是指鱼类所能克服的最大流速,极限流速又可称为临界流速。 17.很多学者认为,鱼类的趋流性也是由其保定目标所决定的的。 18.鱼类在电场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反应有三个典型阶段,分别称为:感电行为、趋电行为 和麻醉行为也可称为第一反应、第二反应和第三反应。 19.动物存在对接触刺激的趋性,这类型为称为趋触性或趋固性。 20.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射。 21.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反射等行为方式。 22.根据鱼类能忍受的温度变化幅度将鱼类划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鱼类。 23.在渔业方面,常常把对于某一鱼类具有高产量时的水温称为此鱼的适温,这种水温 也有一个范围,并称为适温带。 24.鱼的测线神经起着盐度检测器的作用。 25.根据海产鱼类对盐度变化的忍耐性大小和敏感程度,可将其分为狭盐性和广盐性。 26.鱼类对海水盐度的变化能引起反应。主要出于海水的盐度影响鱼体的渗透压。 27.海洋中鱼类的饵料生物虽有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 动物。 28.快速游泳的鱼类都具有纺捶型的体型。 29.红肌肉多的鱼类,游泳持久性好、这类鱼可称为耐久型。 30.鱼类的瞬时下潜速度一般可达到0.5-1m/s左右,为水平方向游泳速度的20%_30%,而 且垂直下降的速度也不与体长的增减呈正比例关系。

组织行为学综述(一)

组织行为学综述(一)

组织行为学综述(一)

组织行为学综述 摘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及行为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到80年代分化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至今其重点关注的问题既有一贯的核心问题,也有一些热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含义和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未来展望等内容。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发展,研究方法,展望 Summa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has nearly a hundred years history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industrial psychology. Human relations theo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rom the 1960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o 1980s differentiated into macro-and micro-organization behavior, organization behavior focus on both core issue and hot issues.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future prospects and so on. Keywords: organization behavior, development, research, future prospects 1 引言 现代管理体系认为,管理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使一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或使一个系统从低级有序变为高级有序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对当今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课题。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化进程中突破企业本身的局限,实现与国际同步,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理论为依据,进行科学管理。 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与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加强这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者对所属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引导和控制,协调企业、团队、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各种形式的组织不仅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满足着我们许多重要的需求。组织管理中的决策和行为,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个人、其他组织和社会。因此,了解组织的功能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广泛影响是十分重要的[1]。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它涉及对人类行为的理解、预测和控制[2]。人们普遍这样描述组织行为学:通过研究和理解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机构模式,来改善组织绩效和效果[3]。 3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近几年许多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900—1927年,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1927—1965年,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

文献综述组织发展

文献综述之组织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革。组织变革已经广泛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用以谋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1962 年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其代表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文章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即“结构跟随战略”假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进步,信息的迅速传播,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 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1993 年,美国的钱皮和哈默提出“公司再造”的概念,组织或公司的再造被认为是继财务管理、战略计划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又一场管理革命。 统计表明,90 年代初的几年中,85%的美国公司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再造活动当中。这些公司当中,有60%报道说他们并没有获得所希望的生产力,并且有44%的公司声明他们事实上比以前更糟!在80%的公司当中,员工工作满意程度有所降低。面对这些变革方面的失败,以及新指导方针的缺乏,68%的组织机构在一年之内又不得不重新构建组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组织变革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失败的比例非常高,但由于它是组织迎接时代挑战,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研究现有的理论,分析实践中的成败,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用来指导组织变革的实践就显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必需的工作。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重建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达到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打造组织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目的。 通过这些研究主要解决现实组织变革中的两大问题: 1、研究如何通过组织变革使组织增强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有效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探讨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实现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与组织成员的心理、行为方式的协调,使组织增强新的活力,体现出团队优势。 由此可见,组织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第一章绪论 1.水生动物行为学: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 第一节视觉的感受与反应 1.鱼类眼睛的种类 1)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 2)“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 入光线的方向 3)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 4)注:无眼睑、泪腺。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 1)透明度 鳀鱼: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视距与光照度 3)物体大小的关系 4)网片颜色的关系 蓝(草)绿色<白色 5)鱼体长度的关系 6)眼睛大小的关系 7)鱼类种类 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 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 8)水下人工光源 3.对光的感觉能力 1)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 2)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 3)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 4)通常人类的视锥细胞能够感觉为0.03 ~ 0.1 lx以上的光线。 5)鱼类的视锥细胞能感觉光亮为0.03 lx以下的光线。 6)这样强的感光能力是鱼类适应水域光照度低、光照变化频繁的结果! 第二节听觉的感受与反应 1.听觉 1)内耳是鱼类的听觉器官,内耳没有耳蜗,仅由半规管和耳石组成。 2)侧线和鱼鳔是鱼类听觉的辅助器官。 2.水下声音的种类 1)声源的近场中,质点位移波和声压波同时存在,但以质点位移波为主。 2)声源的远场中,仅有声压波。 3)高等脊椎动物内耳的耳蜗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 4)鱼类的内耳不具备耳蜗,不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只能直接感受质点位移波,行使近场听觉机能。 5)骨鳔鱼类(如典型的鲤科鱼类)可通过鱼鳔的共振,经韦伯氏器的传导,接受声压波。 6)无鳔和鳔耳之间无联系的非骨鳔鱼类,只能感受质点位移波。 7)鳔耳之间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也能不同程度的感受声压波 3.听觉频率范围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 2007年 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存在问题:虽然新员工寻找信息与就业时间与经验无关,但是信息的质量比信息量更重要更有效,本文没有研究明白新员工寻找有效信息的影响因素。 2007 王莉,石金涛,研究主题④:本文通过建构“组织嵌入”的概念。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员工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过程。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员工组织嵌入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除了重视员工在工作能力上的开发、成长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资源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取向是否能与组织一致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程度。因为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员工间可以增加沟通机会、提升情感,提高对于组织的信任和承诺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倾向。 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结合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