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与传统经典的命运(王余光)
让经典的魅力吸引年轻人

让经典的魅力吸引年轻人---听王余光教授的“中国名著导读”课(作者:张翼星)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听课太多,读书太少,直接攻读原著、名著尤其少。
这是长期以来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通病。
文科各院系的必修课中也是讲通史、通论的较多,讲原著,名著的很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陷。
培养学生直接攻读原著的兴趣和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训练,是在学术上登堂入室的铺路工作。
现代生活中的网络、手机的使用和俗文化的渲染,对大学生的经典名著的潜心阅读也是很大的冲击,而久经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各类原著、名著,正是文化之光,学术之源。
如果不读或者疏离这些名著和原著,就意味着疏离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值得认真反思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以他对中国历史、古籍的长期研究和深厚素养,为北大通史教育开设“中国古代名著选读”已达十余次,极受学生欢迎。
正如他在绪论中所说,开设这门课程就是要激发读书的兴趣,播下读书的种子。
使学生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习染,就是说,要使古典名著的魅力,吸引莘莘学子,推进育才事业。
这与通史教育的拓宽基础,扩大视野,陶冶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目的是正相吻合的。
就人生的修养来说,王先生的感悟是,名著的阅读,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应对社会的无常。
这不正是对社会上庸俗、浮躁习气的抵制和矫正么?读书以识字为先,书籍和文字不可分离。
阅读中国古籍,应当了解汉字的起源和释义。
王先生在绪论中开列的参考书,第一本就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而《经典常谈》首先谈到的便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古时所称“小学”,即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胡适曾重视这门学问。
以前的国学推荐书目中,多半都有《说文解字》,可惜近六十年来不再推荐此书了。
汉字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民族文字,从荀子到许慎所说的仓颉造字,距今大约五千年,甲骨文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们民族有文字的历史推前了五百年。
甲骨文被确定为商代文字,是中国古籍的源头。
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的新进展

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的新进展王余光【摘要】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研究》研究报告的总结,论文阐述了近十年来图书馆阅读推广受到社会的关注,介绍了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阅读推广;图书馆;研究【作者】王余光【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2近十年来,读书,成为一个广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其中受人注目的是,图书馆界做出了很多努力,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关注阅读。
我本人也身逢盛会,参与其中。
以我亲身的感受,像江苏、浙江、湖南、黑龙江、辽宁、河北、宁夏、广西等省图书馆,像东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佛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长春图书馆、包头图书馆、武汉图书馆等一些市级图书馆,像江苏太仓图书馆、常熟图书馆、吴江图书馆、浙江温州瓯海图书馆、山东青州图书馆、深圳龙岗图书馆、唐山丰南图书馆等县区图书馆,他们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中,结合区域特色与当地读书传统,读书项目务实有效、持之以恒。
真正落实“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图书馆成为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居所。
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多方面的,其中举办公益讲座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这一举措深受民众欢迎,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近几年我本人也参与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对此不仅有切身的体会,而且参与其中,并对听众的求知热情,深为感动。
有些讲座,不仅受听众关注,新闻媒体也参与其中,予以报道讲座内容,让讲座的效益更加扩大。
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在东莞图书馆召开成立会,我在图书馆作了一场“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讲座。
后来,《中华读书报》即刊载了我的这篇演讲稿,编者在按语中说:从4月4日起,连续6期推出以倡导阅读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和文章,专题取名“书香中华”,寓意希望人们重拾阅读的乐趣,书香遍中华。
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目

【导语】背⼀篇离骚,丘壑苍茫。
诵⼀本诗经,唇齿留⾹。
读⼀本杂志,周游世界。
看⼀本历史,穿越古今。
书籍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让我们不再贫乏。
书籍净化了我们的烦恼,让我们不再⽆聊。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育频道!【篇⼀】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 ⼈物传记: 1、《格雷厄姆:华尔街教⽗回忆录》(本杰明·格雷厄姆) 2、《巴菲特传:⼀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罗杰·洛温斯坦) 3、《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艾丽斯·施罗德) 4、《股票作⼿回忆录》(杰西·利弗莫尔) 5、《在股市⼤崩溃前抛出的⼈:巴鲁克⾃传》(伯纳德·巴鲁克) 6、《查理·芒格传》(珍妮特·洛尔) 7、《⼼若菩提》(曹德旺) 8、《本杰明·富兰克林⾃传》(本杰明·富兰克林) 9、《⼀个聪明的投资者》(乔·卡伦) ⼼理学: 1、《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2、《影响⼒》(罗伯特·西奥迪尼) 3、《⾃私的基因》(理查德·道⾦斯) 4、《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5、《乌合之众:⼤众⼼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 6、《性⼼理学》(哈夫洛克•蔼理⼠) 社会学: 1、《基因传》(悉达多·穆克吉) 2、《枪炮、病菌与钢铁:⼈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 3、《⼈⼝原理》(托马斯·马尔萨斯) 4、《实⽤主义》(威廉·詹姆斯) 5、《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亨利·亚当斯) 6、《常识》(托马斯·潘恩) 7、《联邦党⼈⽂集》(亚历⼭⼤·汉密尔顿) 8、《只有偏执狂才能⽣存》(安迪格鲁夫) 9、《论美国的民主》(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10、《深奥的简洁:从混沌、复杂到地球⽣命的起源》(约翰·葛瑞本) 11、《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贾雷德·戴蒙德) 12、《第三种⿊猩猩》(贾雷德·戴蒙德) 13、《穷理查智慧书》(本杰明·富兰克林)【篇⼆】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 历史: 1、《中国史纲》(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 2、《鸦⽚战争》(蓝诗玲) 3、《第⼆次世界⼤战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 4、《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 5、《战争史》(约翰·基根) 6、《世界简史》(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科学: 1、《时间简史》(史蒂芬·霍⾦) 2、《果壳中的宇宙》(史蒂芬·霍⾦) 3、《⼤设计》(史蒂芬·霍⾦) 4、《梦的解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学: 1、《⽡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 2、《追风筝的⼈》(卡勒德·胡塞尼) 3、《⽼⼈与海》(厄尼斯特·海明威) 4、《⼩王⼦》(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 5、《了不起的盖茨⽐》(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6、《⼈间词话》(王国维) 7、《基督⼭伯爵》(⼤仲马) 8、《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亚瑟·柯南·道尔爵⼠) 9、《⽉亮和六便⼠》(威廉·萨默赛特·⽑姆) 10、《⼗⼀种孤独》(理查德·耶茨) 11、《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篇三】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 哲学宗教 《周易》殷商佚名——中华⽂化之本源 《道德经》春秋⽼⼦——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论语》春秋孔⼦——儒家⽂化之起源 《墨⼦》战国墨⼦——古代劳动者的哲学“圣经” 《孟⼦》战国孟⼦——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 《庄⼦》战国庄⼦——彰显道家浪漫主义思想的巨著 《荀⼦》战国荀⼦——以儒家为本,兼采百家之长 《韩⾮⼦》战国韩⾮——先秦法家学说集⼤成之作 《吕⽒春秋》战国吕不韦——兼容并蓄的杂家经典 《淮南⼦》西汉刘安——以道学为基,兼合百家之长 《论衡》东汉王充——中国历不朽的⽆神论著作 《抱朴⼦》东晋葛洪——构建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巨著 《传习录》明王阳明——宋明⼼学集⼤成之作 《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黄宗羲——呼唤民主政体的思想启蒙专著 《⽇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篇四】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 历史地理 《左传》春秋左丘明——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奠基之作 《国语》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专著 《史记》西汉司马迁——中国历第⼀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中国历第⼀部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西晋陈寿——三国并叙的断代史专著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志专著 《后汉书》南朝范晔西晋司马彪——专注于东汉史的纪传体著作 《洛阳伽蓝记》北朝杨炫之——中国历⼀部记述城市寺院的专著 《⽔经注》北朝郦道元——集六朝地志之⼤成 《史通》唐刘知⼏——中国现存最早的史学理论专著 《⼤唐西域记》唐⽞奘、辩机——中世纪中南亚地区zui权威的史地⽂献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中国历第⼀部编年体通史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中国最早的⽇记体游记专著 《海国图志》清魏源——中国近代第⼀部系统的世界地理著作【篇五】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 诗词散⽂ 《诗经》春秋佚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尚书》春秋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散⽂总集 《楚辞》西汉刘向——中国第⼀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开⽥园风先河的诗⽂合集 《⽂⼼雕龙》南朝刘勰——中国古代最系统的⽂学理论专著 《⽂选》南朝萧统——中国现存最早的诗⽂选集 《李太⽩集》唐李⽩——将浪漫主义推向极致的诗歌集 《杜⼯部集》唐杜甫——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zui⾼峰 《昌黎先⽣集》唐韩愈——“⽂起⼋代之衰”的典范之作 《河东先⽣集》唐柳宗元——寄意⼭⽔的古代散⽂经典 《欧阳⽂忠公集》北宋欧阳修——北宋⽂坛的奠基之作 《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乐府诗总集 《乐章集》北宋柳永——雅俗并收,尽显才情风流 《苏轼集》北宋苏轼——豪放派诗词的巅峰之作 《漱⽟词》南宋李清照——清丽婉约、辞情相称的词中上品 《稼轩长短句》南宋⾟弃疾——豪迈不失细腻,词收两宋之冠 《古⽂观⽌》清吴楚材——中国古⽂选本之最 《纳兰词》清纳兰性德——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 《朝花⼣拾》现代鲁迅——从往事中“抄”来的记忆 《背影》现代朱⾃清——天地间第⼀等⾄情⽂学【篇六】经典名著推荐阅读书⽬ ⼩说戏剧 《⼭海经》先秦佚名——中国古代神话⼩说的本源 《搜神记》东晋⼲宝——中国笔记体志怪⼩说之⿐祖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南北朝“志⼈⼩说”代表作 《虬髯客传》唐末五代杜光庭——开创古典武侠⼩说之先河 《太平⼴记》北宋李昉等——中国现存卷帙最长的古典⼩说集 《窦娥冤》元关汉卿——中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西厢记》元王实甫——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墙头马上》元⽩朴——中国古代经典爱情喜剧 《汉宫秋》元马致远——*历史的现实主义悲剧杰作 《唐才⼦传》元⾟⽂房——唐五代诗⼈评传汇集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中国章回体历史⼩说的开⼭之作 《⽔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中国古代英雄传奇⼩说之典范 《西游记》明吴承恩——⾊彩纷呈的浪漫主义神话 《牡丹亭》明汤显祖——中国戏曲的浪漫主义杰作 《封神演义》明陈仲琳——幻想奇特的神魔⼩说 “三⾔”明冯梦龙——中国⽩话短篇⼩说的杰出代表 “⼆拍”明凌濛初——中国⾸部⽂⼈独⽴创作的短篇⼩说集 《长⽣殿》清洪升——震惊清初剧坛的传奇巨作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刺贪刺虐⼊⽊三分 《桃花扇》清孔尚任——中国⾸部反映南明消亡的历史剧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中国古代讽刺⼩说中的圣品 《红楼梦》清曹雪芹——中国古典⼩说的巅峰巨著 《海上花列传》清韩邦庆——中国⽂学第⼀部⽅⾔⼩说 《⽼残游记》清刘鹗——清末谴责⼩说的杰出代表 《呐喊》现代鲁迅——中国现代⽩话⽂⼩说的起点。
最低限度的必读书75种

最低限度的必读书75种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依据80种推荐书目,在作了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列出300种书的提要,分为三个层次:“最低限度的必读书”,包括《诗经》等75种;“必读书”包括《东坡全集》等99种;“应读书”包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126种(王余光、邓咏秋编著《名著的选择》,云南人民出版社“读好书文库”1999年7月第1版)。
最低限度的必读书指在80种中外推荐书目中推荐次数超过10次的书。
本推荐作于上世纪90年代末,故有一些推荐版本可能不如这些年的新版本,所以推荐版本仅作为参考按推荐次序递减排序。
最低限度的必读书75种1.《诗经》诗经选/余冠英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评语: 《诗经》。
被推荐32次。
推荐版本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2.《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人民文学出版社评语 : 《莎士比亚全集》。
被推荐31次。
推荐版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汉译本,共11卷,朱生豪等译。
即本版本3.《史记》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评语: 《史记》。
被推荐31次。
推荐版本为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鉴于推荐版本年代过于久远,所以推荐本版本——中华书局05年《史记》,全十册4.《庄子》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评语 : 《庄子》。
被推荐31次。
推荐版本为中华书局1982年版,曹础基《庄子浅注》.商务印书馆《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我认为也很好,推荐5.《老子》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评语 : 《老子》。
被推荐29次。
推荐版本为朱谦之《老子校译》本。
商务此版本我认为也很好,同《庄子今注今译》6.《论语》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评语 : 《论语》。
被推荐29次。
推荐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即本版本7.《圣经》圣经/启导本编辑小组,中国基督教协会(南京)评语 : 《圣经》。
被推荐27次。
推荐版本为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年版8.《韩非子》韩非子集释/韩非,上海人民出版社评语: 《韩非子》。
阅读与经典同行(王余光)

阅读,与经典同行发布时间:2009-04-30 08:16来源:光明日报演讲人:王余光演讲地点: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王余光简介历史学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系主任。
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个人着作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文字与典籍:揭开文明的篇章》、《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名着的阅读》、《读书随记》和《文献学与文献学家》等。
另与他人合作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中国读书大辞典》和《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等。
主持人开场语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当前社会,图书出版业越来越发达,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与之相对,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应该选择读什么书?我们一起来听听王余光教授的看法。
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外面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
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或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
何为经典:需要具备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三个因素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
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
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
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2023年世界读书日推荐书目

2023年世界读书日推荐书目引言大家好!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个庆祝阅读的日子。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2023年的世界读书日推荐书目。
阅读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它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内心满足。
无论是小说、历史、科学、哲学还是自助书籍,每一本书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3年度的一些推荐书目吧!文学类书籍1. 《人间失格》——太宰治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一个自卑、病态的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太宰治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展现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备受痛苦和困扰的灵魂。
这本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带给读者无尽的感慨和启示。
2.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百年孤独》以其奇幻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全球读者的青睐。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马尔克斯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魔幻,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语言表达,还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类封闭命运的思考。
3. 《围城》——钱钟书《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幽默小说。
这本小说以一种细腻而机智的方式,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压抑和人性的自我束缚。
钱钟书用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们在固守自己的小圈子时所面临的困境和矛盾。
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带来欢笑,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深思。
历史类书籍1.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是一本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畅销书。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回顾了人类从草原游牧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这本书不仅梳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还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
2. 《大历史》——迈克尔·穆勒《大历史》是一本跨学科的历史著作,作者迈克尔·穆勒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知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书目推荐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

98990 图书馆管理论文书目推荐: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公共图书馆在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引导民众阅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精神文化主阵地的图书馆,向社会宣传图书馆,推广阅读,提高人们的阅读积极性,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公共图书馆已经实现无障碍入馆,此举有效的使得社会大众有参与全面阅读的权利。
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说:“热爱书本的民族将会有一种优雅的生活,虽然我们离这个生活还有些遥远,但我相信这种优雅的生活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会很快到来。
”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致力于阅读推广,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拥有优雅的生活。
一、推荐书目概述(一)概念推荐书目是一种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指定的书目,此数目包括了阅读、了解、选择和必须书目这几种类型,这些书目需要针对某一问题精心选编,让读书的作者能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引导作者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书来读,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推荐书目是一种快速有效帮助作者的方式,也是当前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方法。
(二)历史从封建社会时期开始,我国的科举制度就是推荐书目的起源,当时读书跟做官是相关系的,所以推荐书目对于考生来说非常之重要,有利于考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科考要考得内容进行复习。
这个时期是推荐书目这种阅读方式的起源。
后期,它不仅仅是科举制度的附属,更多的是很多文人雅士的爱好,主要在于对自身修身养性方面有书目推荐。
到了近代,科举制度的废除,殖民列强侵入,推荐书目也进入了迟缓的发展状态,直至二十一世纪,随着各种书目类型的增加,才是推荐书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推荐书目也根据主题有了新的变化,根据推荐的载体和方式,有了更多不同于传统推荐的新内容,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推荐的弊端。
二、推荐书目的作用及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具备的优势个体阅读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也是一个个性特色很鲜明的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阅读视野的局限性,可掌控的文献的有限性,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等,即使是很私密化的个体阅读也还是需要指导的,遑论以追求规模效应和群体阅读效果的社会阅读了。
王余光:阅读传统经典

王余光:阅读传统经典长期以来,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阅读是否必要,并不成为什么问题。
但到了20世纪末,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荧屏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使得读书人,特别是青少年,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
因而,阅读的必要性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
1994年,俄国的《哲学问题》杂志就“书籍在荧屏时代的命运”这一问题,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发表意见。
有专家认为:电视看多了,人们思维没有系统,言语表达困难。
电视之外,我们确实惊喜网络化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但网络能给我们更多的知识吗?最近,美国一位作者凯瑟琳·诺尔表示了否定的意见。
她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12月3日)上发表题为《有线的世界,飘摇的心灵》的文章,说:因特网的发展也许会事与愿违: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堆砌无聊和混乱的“信息”,就像CNN赖以闻名的全新闻模式,把铺天盖地的空洞无物的图画和词藻甩给这个世界。
说起来也许显得自相矛盾,我们接触“信息”的机会越多,实际获得的“知识”却越少,越难以创造能激发崇高人性的艺术品,更多的仅仅是兜售和更改某种全球性“时髦言论”。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我的感受发生共鸣:我们身处有线的网络世界,但我们的心灵却飘摇无根。
因而,在新世纪,亲近书籍仍然是我们所必需的。
在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
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
正因为如此,我相信:读书,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
阅读是必需的。
但在20世纪,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是否还能拥有广泛的读者?这一问题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
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就越来越疏远了。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
应该说,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20世纪,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页位置: 中华读书报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4月23日推荐书目与传统经典的命运■王余光摄影:成一村阅读风气的形成是一个时期政治、学术的综合体现。
一方面,我们说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而,这一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阅读又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与继承,因而,一些结晶着人类智慧的经典名著却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一直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
可以这样说,一部阅读史,正是在这种变迁与永恒的矛盾中展开的。
一、推荐书目在中国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
在我国,推荐书目应传统官学、家塾、书院与科举制度的需要,很早就发展起来了,早在唐代,推荐书目就很受青年士子们的欢迎。
到了元代初年,学者程端礼(1271~1345)把朱熹以来在书院、私塾教育中所创造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发展,写成《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
读书据朱熹读书法,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冰,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六条,加以发挥,提出了具体的读书计划和读书内容。
明末陆世仪在他的《思辨录》中,曾为青少年开列了一个阅读书目。
清朝康熙年间,由李颙口授,门人李士瑸手录的《读书次第》,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指导读书治学的书目。
此后,龙启瑞于道光年间撰《经籍举要》,为学子开列经史子集四部典籍要目,以程朱理学为宗旨,推崇考据和桐城古文。
光绪初年,张之洞因诸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相问,根据当时情况,挑选两千二百余种图书,编成《书目答问》一书,以指示诸生治学门径。
此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问世后很有影响。
以上书目在科举时代都发生过广泛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科举的废弃和知识的更新,这些书目的影响和作用愈来愈小。
二、传统经典阅读的变迁在20世纪,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是否还能拥有广泛的读者?这一问题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
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就越来越疏远了。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
应该说,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20世纪,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力。
五四运动前后,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已不把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当时一些中小学生仍然阅读大量的传统经典。
如1905年出生的姚名达,中学时代曾习读过《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书。
同年出生的蔡尚思,在中学时代阅读过先秦诸子、韩文、《史记》、《庄子》等书。
1907年出生的严北溟,在17岁前读过先秦诸子、《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书。
先师张舜徽先生,1911年生,7岁时学习王氏《文字蒙求》、段注《说文解字》等一系列小学书籍,随后习读《四书》、《五经》等。
(上述材料参见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相关辞条,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周一良先生在《毕竟是书生》中,回忆他在1930年上大学前于家塾中习读的都是传统经典:《孝经》、《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古文辞类纂》、《史记》、《韩非子》、《尚书》、《周易》、《说文解字》等。
这些人都有很好的国学根柢,这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的研究路向。
这一代学人之后,中国学人,在中小学阶段,就极少有人受过传统经典的系统训练了。
当时,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之外,学生们常常受到家庭或社会的影响,有较多的机会阅读传统经典。
社会上一些知名学者也向中学生推荐传统经典。
1920年,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学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马致远,皆入其选。
1924年章太炎在《华国月刊》第二期第二册上发表《中学国文书目》,收录39种古籍。
他认为“凡习国文,贵在知本达用,发越志趣,空理不足矜,浮文不足尚也。
中学诸生,年在成童之上,记诵之力方强,博学笃志,将以此始。
若导以佻奇,则终身无就”。
章氏推荐的传统经典,大多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如《诗毛传郑笺》、《春秋左传杜解》、《二程遗书》、《颜氏学记》、《清服制图》等,另附有“总参考书”,如录有《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等。
让中小学生阅读众多传统经典,特别是读那些专深的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1949年以后,中小学生除阅读少量古诗文外,都是通过改编、绘图本或白话本等形式,间接了解传统经典的内容。
三、推荐经典之争(1):胡适与梁启超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
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
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1923年,胡适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胡适的书目,有几点值得注意:(1)不收“小学”方面的书。
胡适在书目的序言中认为: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学的门径。
(2)不收前四史与《资治通鉴》等书。
这一点,颇受时人与后人的非议。
(3)收录古典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从国学的角度看,这些书不受学者重视。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
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
长于史学,颇多建树。
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也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
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当时,梁启超就胡适的书目写过一篇《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文章,梁启超说:“我最诧异的,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
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
”梁启超认为,史部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应不收。
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
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
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四、推荐经典之争(2):中与西1925年,在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求启示,当时有70余位学者作家应征。
其中鲁迅认为,看中国书让人脱离人生,“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一观点在《京报副刊》上发表后,引起很大争议,并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
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HaraceShipp),不加时间地域与主题的限制,只就“最重要的书”,选出十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
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RobertB.Downs)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
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
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书还是被“略去了”。
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CliftonFadiman)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
作者在该书的《前言》里坦陈:“我所读过的东方典籍,并不能在我心中燃起火焰。
这也许是因为世界观的限制所致。
我曾试读紫式部(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可兰经》、《一千零一夜》、《圣薄伽梵歌》、《奥义书》以及其他十余种东方古典,都不能获得乐趣。
因此,老实说,我无法论述这些典籍。
”就我们所知,汉籍很早就在东南亚流传并发生广泛影响。
17世纪以来汉籍被译介到欧美逐渐增多,在文学、哲学、思想等多方面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这些中国典籍仍然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世界观的限制所致”。
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欧美中心论”的影响的。
可以说,中国人不能不读本国的书,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优秀的著作,这些著作并不比西方的逊色,我们能从中获得很多社会的经验与生活的乐趣,并能成为我们内在精神不断成长的泉源。
五、推荐经典之争(3):人文知识与科学精神1986年,由C·莫里·迪瓦恩等编、美国哈泼—罗出版社出版《最有影响的书》。
该书原名为《哈佛大学有影响的书籍指南》(TheHavardGuidetoInfluentialBooks),在书中,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113名教授现身说法,介绍了对他们的思想、事业和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
这些教授来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在美国及国际上均有一定的声誉。
他们的推荐和介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各行各业的读者均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但有一位教授例外,他没有提供书目。
他是哈佛大学物理学的教授,叫谢尔登·格拉肖,是得过诺贝尔奖的,他拒绝开书目。
他拒绝的原因是,我喜欢的并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我喜欢的你们又看不懂。
因为他搞的是高深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然后这个教授大发牢骚,他觉得文科的教授喜欢给学生开推荐书目,而且嘲笑理工科的人没文化,就懂得一点技术。
这非常不公平。
他说:“科学家常常被视为缺乏文化修养的白痴,既不能写,又不愿读。
被他们狭窄的专业范围束缚了手脚,活该进入人文主义者蔑视对象的候选人之列。
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博览群书,可以与历史学家、读写批评家及其他任何人不分伯仲。
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常常(尽管不是始终)在科学上和数学上一窍不通,并以此为荣。
我们的谈话必须转向他们关心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关心的东西。
我们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我们被他们的无知逼到了他们的知识领域里较量才智。
”(引自C·莫里·迪瓦恩等编《最有影响的书》中译本第79页,唐润华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文知识与科学精神在推荐书目中不能得到适当均衡的体现。
六、推荐经典之争(4):元典书目与影响书目“元典”的概念源自冯天瑜先生的《中国元典精神》。
元典可指那些最能代表文化精神的经典。
“影响书目”,徐雁认为“是人们以图书文献对人类历史生活进退的影响作用程度而有目的地遴选出的图书文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