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回应浅谈康德哲学中的“人的使命”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探讨德国哲学家康德与黑格尔的自由观念。
康德和黑格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于理解自由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自由观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核心概念、实践应用以及影响与启示等方面对这两位哲学家的自由观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们将概述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及其对自由观念的理解。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道德哲学和批判哲学对自由概念有着独特的诠释。
而黑格尔则在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由观念,将其融入了他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中。
我们将详细比较两位哲学家在自由观上的异同。
康德强调道德自由,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必然条件,是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
而黑格尔则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自由,将其视为历史发展和人类精神进步的内在动力。
再次,我们将探讨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在实践中的应用。
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设立,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由。
而黑格尔则通过他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揭示了自由在历史变迁和人类精神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这两位哲学家自由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由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和保障自由。
二、康德自由观概述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自由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康德理解的自由,是一种道德自由,或者说是实践自由,他主张人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遵循道德法则。
在康德看来,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前提,也是道德法则可能的条件。
他通过一系列的哲学论证,试图证明自由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即人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真正道德的行为。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理论,作为其道德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道德法则的绝对性和普遍性要求人的行为必须出于义务,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欲望或利益。
黑格尔哲学思想和康德哲学思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黑格尔哲学思想和康德哲学思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我认为黑格尔哲学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理性的观点的不同。
在康德哲学里,把认识区分成了感性阶段,知行阶段和理性阶段,而在理性阶段当中,康德认为,其实在概念的概括到最高层次的时候去认识物自体的时候就会出现思想的紊乱,而这种紊乱其实就是先验幻象的来源。
因此在康德哲学里,理性其实是无法把握的,而相应的,在康德哲学里头就出现了二律背反,只有在理性去把握,主体的时候会出现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是人的思维的有限性,无法去解决,继而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到了实践理性批判,去探求本体的问题,进入了伦理学的领域当中。
而在黑格尔那里,他认为只有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只是二律背反,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矛盾,而世界的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的过程,只有绝对精神发展了世界才能发展,黑格尔认为拿破仑就是行走的绝对的精神。
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成为了他真正的意义,才得到了他的发展。
康德和黑格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里,两个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的观点不同,并且,在理性方面康德把理性认为是,人却认识物自体,而得到,先要幻想的状态,而黑格尔,把理性当作人的认识的最高的阶段,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回归到绝对的精神。
通过辩证法,才能达到历史的发展。
这就是我对黑格尔哲学和康德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观点的不同,敬请大家指正。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那么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异同黑格尔和康德都是西方的哲学家,具体来说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是鼻祖,黑格尔是集大成者。
由此来看,他们在思想上是有很多的共性,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的思想的发展,但是如果具体且深入的探讨两人的思想,其中还是有很多的矛盾和差别的。
黑格尔和康德的思想的共性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两人思想上的差别,比如在美学上的看法,关于法律、婚姻的等等的态度,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人对美学的看法,康德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也就是对美的认定,怎样才是美,同时他注重情感的判断。
再说黑格尔,他是首次将辩证法引入到美学中,从而引发了对美学研究的变革。
这也是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他不仅将辩证法引入了美学中,同时还将其形成了一个体系,从辩证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而将美视为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来说,黑格尔哲学其实是康德的哲学在一定情况下的误解,同时又加入了自我的看法,他实际上是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出发点是以唯心主义的是为和存在同一论,将绝对精神看着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我们政治课本中所提到的可知论。
而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其思想其实是对辩证法的批判,具体来说他是一个不可知论,他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关于黑格尔的出生地公元1770年8月27日黑格尔生在一个官吏家庭中,这使得他在接受教育等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黑格尔出生地是斯图加特,是其所隶属的州域的政治中心,很多政府机构都设立在这里。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非常迅速,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作为黑格尔出生地,并不只是诞生了他一个名人,相反因为经济等的高度发达,使得当地有非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
第一台轻便快速型汽油发动机诞生在斯图亚特诞生,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此奠定了斯图亚特在汽车制造业方面无法撼动的地位。
康德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

康德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关于康德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承继关系似乎已经是一个盖棺定论的问题。
邓晓芒在西方哲学史中如是评论道:“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哲学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完成,他的这一思想运动中承前启后,既对前人作出了批判性的总结,同时又把德国古典主唯心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构筑了一个无所不包、空前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这个体系为了彻底解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这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而大大费希特和谢林一步步酝酿成熟的违心辩证法思想,并将它贯彻到自然、社发展了通过康德、会、历史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可以说,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就就在于他所创立的唯心辩证法,这个唯心辩证法是他通过对康德等人的再批判而发展而来的。
”无需置疑,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大大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关于康德的辩证法思想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个问题学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即为学界普遍承认的主流观点,即黑格尔哲学发展了康德哲学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对辩证法的消极使用与黑格尔的积极使用是完全相反的两个发展方向,因此黑格尔是曲解了康德哲学。
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是他们各自构造的哲学系统的主要方法。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不同看法,康德哲学批判了辩证法,黑格尔哲学发展了辩证法。
黑格尔从相反的角度发展了康德哲学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
王增福对康德辩证法的消极使用十分不满,认为黑格尔在康德基础上对辩证法的发挥是完全正当的和必然的。
对康德的不可知论倾向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康德看到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是可取的、合理性的一面,但他把本是主观的东西视为客观的东西,把可能是偶然的东西视为必然的东西,从而把人的这种认识能力的受限性无限夸大,把理性仅仅理解为是客观的、必然的,因而认为是人的思维永远也不能达到对真理即“理念”的认识,则走向了极端。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难题,它涉及到人类理性的本质和物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是一个二元对立问题,即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对立。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独立于现实的,它不受经验的限制,可以超越经验去追求真理。
康德也强调,理性必须与现实相联系,否则就会走向极端的理性主义。
这就引出了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即如何将超越经验的理性与有限的现实相统一。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的根源在于康德没有正确理解理性的本质。
康德把理性看作是与经验相对立的东西,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理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理性不是超越经验的东西,而是通过经验来认识和改造现实。
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使理性与现实相一致。
黑格尔认为,这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分析矛盾和冲突,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使人的理性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超越二元对立,找到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与现实的统一并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或规定的范畴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和逻辑的推理来实现的。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它揭示了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历史的研究,人们可以看到理性的发展轨迹,从而理解理性与现实的统一。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
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
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
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
“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
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
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
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
理论家常常把国家的这个部分和真正的国家混为一谈,然而它只是构成一个外部的国家,真正的国家包含有更多的内涵。
国家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国家不仅包括政治和经济内容,而且包括文化,宗教,伦理,法律等内容的复合主体。
从作为这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的成员,从获得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给他的多种满足中,市民获得了自我实现。
公民们需要国家来纠正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认为的那种市民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黑格尔总结人类生活中三大要素是: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家庭是一种建立在狭义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关系。
市民社会的基础则是:个人以自我利益为基础而与他人产生的关系。
而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思想不应该建立在狭义的个人私利的基础之上,以私利为基础就不可能号召人民武装起来保护国家。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康德是德国哲学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关于
物自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成为了后来哲学界的热门话题。
而黑格尔作为康德哲学的
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无法直接认识物自体。
物自体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
的“东西本身”,我们只能认识其现象。
这就引出了物自体问题:我们是否能够了解物自
体的本质?对此,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在经验中获得知识,而先验概念则是我们主观上的形式,无法逾越先验认识的限制而认识物自体的本质。
而黑格尔对康德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发展。
黑格尔认为,康德在认识论上
的困境源于他将认识看作是主观的能动性,而未能将认识看作是对于物自体真实的反映。
黑格尔认为,认识不仅是主观意识的活动,更应该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黑格尔
提出了“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试图解决康德的物自体问题。
黑格尔强调了认识的主体性。
他认为,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主体理解客体的
过程。
主体通过认识活动将客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黑格尔试图通过辩证法来揭示
认识的主体性,并强调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理解和表达。
黑格尔强调了认识的历史性。
他认为,认识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认识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黑格尔试图通过辩证法
来揭示认识的历史性,并强调了认识是历史的发展过程。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黑格尔作为康德哲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对于康德哲学中存在的物自体问题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物自体问题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指的是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否能够被称为是绝对的自在性,或者说客观世界是否具有自身独立的实在性。
黑格尔认为,康德虽然批判了旧有的传统形而上学,但却没有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康德哲学依然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概念来解释客观世界的存在。
黑格尔批评康德哲学的原因在于,康德未能解决物自体问题的根源,即没有对物自体问题的基础做出充分的分析和阐明,因此康德的哲学存在内部的矛盾和不足。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用物的现象性来代替物的本体性,从而特意避免了对物自体问题的讨论。
而且康德的“现象学”只注重描述客观事物的表观现象,而没有深入探讨物自体问题的本质,这让康德哲学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要想正确地解决物自体问题,必须通过超越康德哲学中形而上学的限制,寻找一条全新的哲学道路。
黑格尔提出了自己关于“绝对知识”的哲学思想,认为知识和实在是统一的、无限的,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领悟到绝对知识的存在。
绝对知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意识的自我意识化,即个体对于自己的实在性的意识,这是对于自我意识的思考。
二是个人意识与世界的整体结合,这是对于物自体问题的思考,也是超越物自体问题的一个思想突破。
黑格尔认为,除了通过“辩证法”的思想方式来揭示绝对知识以外,我们还需要超越形而上学的束缚,建立更为广泛的“真理观”。
真理观涵盖了一切科学和符号系统,不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主体,而是由具体的象征体系和符号规律所构成。
真理观突破了以前的主体与客体、理性与自然、思维和存在的被动关系,揭示出主体与客体、理性与自然、思维和存在的绝对性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回应|浅谈康德哲学中的“人的使命”
一、人的使命问题的哲学史背景
人的使命die Bestimmung desMenschen he Vocation of
Man是德国启蒙运动后期Spataufklarung的一个重要观念。在18世纪后半叶的德
意志,各个哲学流派莱布尼兹袄尔夫学派、受英法思想影响的通俗哲学
Popularphilosophie及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学者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人们以这个概念为中心,
热烈地讨论了如何成为人,如何作为人去生活的问题。
1.人的使命话题的产生
1718年,约翰斯伯丁Johann J. Spalding,1711-1801 匿名出版了《关于人的使命的
沉思》一书。此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赫尔德称其为德语著述领域的新的经典。随
后,这本小书在德国重印十余次,并被译为多种欧洲文字流传。在18世纪下半叶的德国
神学界,斯伯丁的地位举足轻重。
2.门德尔松与阿伯特关于人的使命的争论
阿伯特批评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不断完善的观念本身就是同人的能力相悖的。比如,
人的记忆力如何不断地增长完善?此外,那种认为人类此生是为来世准备,从而一切问题
都迎刃而解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对于人类的使命,人们不会有任何的认识。从本质上
看,人类的认识不能算是理性的。
二、人的使命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
按照Frederick Beiser的划分,1760-1766年,康德处于形而上学的幻灭期。这段时
期是他批判哲学的准备时期。康德写于1761-176年间的《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的批
注》,是了解这段时期康德思想变化的关键文本。在这些批注中,他抛弃了对形而上学知
识的单纯追求,转向了对人的关注和探索。
1.探寻人的使命的驱动力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unjs
那么,是什么原因推动人们去寻求这一终极目的呢?答案是人的理性自身的兴趣。康
德哲学中,人类理性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有限性。理性自身又不愿局限在其能力范围之内,
它在自身的兴趣驱动之下,总是想要从经验的领域开始并且逐渐地翱翔直上。在《判断力
批判》第76节,康德集中阐释了人类理性有限性,即可能性与现实性、推论的知性与直
观的知性、是与应当。人类的理性在运用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些界限,忽视这些界限,就必
然导致理性的越界。
2.人的使命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
《纯粹理性批半归中,康德奠定了他的批半}J哲学的基本原则,即理性的自我批判。
借助对于知性和理论理性的批判,康德探讨了知识在何种情况下是可能的,理性超越经验
的应用不可能形成任何知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论证了人应当按照道德律去行
动,这样的人才是道德的。但是这样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即道德和幸福的分离。在康德看
来,道德是配享幸福的条件,完满的善应当是道德善加上相应的幸福。但是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完满的善是不能实现的。如何才能实现道德和幸福的一致?这就需要假设灵魂不死和
上帝的存在。
三、康德对人的使命问题的解答及其在德国哲学中的回响
在康德的哲学中,理性因其自身的兴趣,要寻求终极目的。在理性自我反思的过程中,
借助目的论原则认识到终极目的是目的王国中道德的人。这个作为三大批判顶点的终极目
的,沟通了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鸿沟,使人能在受到因果法则制约的自然界中得到自由,
使必然和应然得以统一。
综上所述,康德哲学中对人的使命的探索,延续了他之前的思想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
论,并在他的哲学框架中得以深化和完善。在康德这里,既能够看到斯伯丁那种个人思辨
的探索,也能看到阿伯特对于人的使命在历史中的现实性的要求。康德比较完满地将可能
性与现实性统一了起来。从这点来看,康德哲学可以说是德国启蒙哲学的顶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