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_刘凤朝
区域产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协同演化研究_王国红

0引言集成创新的观念、理论和实践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原创性技术和主导技术进行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开展以创造性融合为特征的集成创新有助于在短期内实现创新水平的大幅提升[1],从而实现后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追赶和跨越发展[2]。目前,产业集成创新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李宝山等(1998)将集成思想引入到高科技时代的企业管理中[3],从多个方面剖析了集成管理的概念;张保明(2002)针对技术层面的集成创新[4],提出了一种集“研究开发、人才教育、知识转移”为一体的创新模式;陈劲(2002)从企业角度提出了包括战略集成、知识集成与组织集成的集成创新理论框架[5];郁培丽(2007)从知识粘性角度分析了集成创新的三阶段特征[6];张方华(2008)将技术创新过程与集成思想相结合[7],构建了企业集成创新的过程模式;胡汉辉(2002)提出了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8];王国红(2010)等通过引入“场论”构建了产业集成创新的作用力关系模型[9]。上述文献为集成创新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关于产业集成创新发展仍有很多重要问题尚未有答案。如影响产业集成创新的关键要素和环节有哪些?要素之间是以何种关系实现动态关联、彼此促进、共同推进集成创新发展的?作为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区域产业集成创新活动难以用数学的、静态的模型描述,须用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来描述[10]。为此,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区域产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通过从微观角度分析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来揭示系统宏观整体的演化特征和演化路径,旨在为加快推进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益指导。1区域产业集成创新系统的结构解析区域产业集成创新系统指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以集成创新为主导模式、以高技术企业为核心主体、以中介机构为纽带、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知识源,并受到政府宏观调控影响的复杂创新系统。系统运行特征体现在集成创新效应的发挥,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发布时间:2022-10-17T03:13:34.5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4月8期作者:白明晶[导读]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以来,创新就与价值紧密相关。
白明晶12河北外国语学院1 内蒙古大学2摘要:自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以来,创新就与价值紧密相关。
而当前的创新价值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领域。
要实现我国百年发展大计、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就必须认清目前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协调各项要素间的平衡发展,实现各领域价值的最大值。
关键词:创新;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创新事业谋篇布局。
在目标上,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摆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战略上,我们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路径上,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一、国家创新系统演变过程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但熊彼特的创新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创新主体也仅限于企业(家)。
1960年代,技术领域将“创新”不断发展,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E·M罗杰斯、马奎斯、迈尔斯等人。
1962年E·M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指出最广义的创新就是当某种观点或某个方法被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认识是新的,一种创新意味着给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带来新的选择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使得个人或团体去寻找更多关于创新的信息,以便来应对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1969年马奎斯、迈尔斯将创新界定为技术的集合。
197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创新解释为技术创新是将改进的服务或产品引入市场,这一解释实际上还是还原了熊彼特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含有“创造价值”的意蕴。
技术创新理论——弗里曼4.24-5

学派及生平简介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Chris Freeman),经济学 家和社会科学家(1921-2010)
学派及生平简介
1921年9月11日生于英格兰谢菲尔德,先后就读于斯塔福德郡
Abbotsholme学校、伦敦经济学院 。
二战期间,学业中断,参加了盟军,在匈牙利服役直至1956年苏联 入侵匈牙利
获得1987年贝纳尔奖,1988年熊彼特奖,1993年国际未来奖,2001年
世界技术政策奖。
学术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如 何影响经济发展,如何 影响就业
国家应通过怎样的政 策和机制来促进技术 创新的发展
技术-经济长波理论
总结分析了第四个和第五个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波,成为其 产业创新经济学体系的基础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1987年,出版《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一 书,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 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
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 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 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 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 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
目 录
1 学派及生平简介 2 学术研究重点 3 理论成果
(1) 技术-经济长波理论 (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3) 产业创新经济学理论
学派及生平简介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主要观点:技术创新 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 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 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 系统推动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企业创新能力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科研热词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 社会资本 对策 创新 集群创新 集成创新 隐性知识 群组ahp 结构方程模型 系统动力学 济南市 汽车产业 模糊综合评价 收入分配结构 扩散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动态能力 创新能力 公司治理 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 人力资本 中小型科技企业 不同规模 黑龙江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 风险 需求因素 需求 集群升级 集群创新网络 集成模式 锁定效应 银行竞争力 逻辑重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化 跨国公司 资金成本 资源禀赋 财税政策激励 评价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 解释结构模型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工业 宏观经济模型 学习机制 多级梯阶评价 外包 城市 因果关系图 因子分析 品牌价值 和谐发展 后现代企业 发展对策 反馈 原始创新 动态演化机制 制造业集群 创新资源 创新能力转移桶 创新能力转移 创新能力桶 创新网络 创新绩效 创新系统 创新模式 创新成本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内资企业研发能力 内资企业平均规模 共生模式 全球价值链 保障体系 作用机理 优化策略 企业边界 企业绩效 企业核心层竞争力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 企业家创新 任务 代工 产业集群 产业链 产业联盟 产业创新 交易费用 乳品产业链 中心环节 中小企业 东北振兴 东北国企 专利申请量 sd模拟 r&d it企业
创新体系五力模型原理及方法

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4期创新体系五力模型原理及方法王茤祥1,2,韩周3(1.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北京100871;2.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100094;3.南方科技大学,广东深圳518055)摘要:当前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的竞争已经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理论体系需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
基于创新的演进规律及体系的独立性、整体性、有序性和进化性等特征,本文提出创新体系“五力”理论模型,即创新成果是目标,战略、组织、人力、资本和机制等是创新供给侧的五种力量,创新体系的构建就是多方协作,建立、优化这五种力量,不断提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个体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等的构建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
研究采取了多学科、多维度、多主体、多坐标、多出口等一体化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对创新体系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体系“五力”模型耦合中图分类号:G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66(2019)04-0142-10The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Five-force Model of Innovation SystemWANG Ji-xiang1,2,HAN Zhou3(1.Peking University,Innovation Eduraction andResearch Insitut,Beijing100871,China;2.Beij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stitute,Beijing100094,China;3.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zhen518055,China)Abstract:Currently while the new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present,the innovationcompetitionhas evolved into the competition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andthe innovative theoretical system need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and develop continuously.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law of innovation and the independence,integrity,orderliness and evolution of the system,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five forces”of the innovation system,and that is,the innovation results are the goals,and strategy,organization,manpower,capital and mechanism are the five forces on the supply side of innov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is multi-party cooperation,establishing and optimizing these five forces,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On this basis,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individu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system are further proposed,and the study forms a more systematic system of innovative theory.The research adopts the multi-discipline,multi-dimension,multi-subject,multi-coordinate,multi-outlet and other integrated ideas and methods,has a high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Key words:Innovation system;“Five forces”theoretical model;Coupling收稿日期:2019-02-20修回日期:2019-03-30作者简介:王茤祥(1969-),四川广元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
2017年公务员公需科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试卷二-98分

2017年公务员公需科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试卷(二)考试时长:120分钟分数:98分一、单选题 (共20小题,每题1分,总分20分)1.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兴产业和()竞争高地。
A. 新兴生态B. 新兴业态C. 新兴经济2.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达A. 2%B. 2.5%C. 2.8%3.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将国家优势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
A. 科技驱动阶段B. 创新驱动阶段C. 人才驱动阶段4.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重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第()国家自主创新示A. 15个B. 16个C. 17个5. 2016年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中包含131家独角兽企业,其中重庆有()家独角兽企业。
A. 1B. 2C. 36.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战略部署中提到,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其中一个体系就是建设()。
A. 国家创新体系B. 社会创新体系C. 企业创新体系7. 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8. 关于重庆市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上推出了“七条新政”说法错误的是()。
A. 人力资源费比例从以前的不到5%提高到30%至60%B. 项目承担单位不能调整科技经费支出结构C. 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一视同仁9. 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也不同:()风险最高,成熟期最低。
A. 初创期B. 种子期C. 成长期1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国对其创新政策进行反思,创新政策开始从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中独立出来,促进与发展了创新,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经营决策净现金流分析——以制造业企业为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经营决策净现金流分析——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何彪刘贻玲*(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虽然中国制造业此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仍然是“大而不强”,要保证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顺利实现,对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决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选取对企业净现金流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进行系统性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PLE构建了企业净现金流因果模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研究系统中的因果反馈回路,以此帮助企业管理者高效、合理地制定企业经营决策。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经营;系统动力学;净现金流;因果反馈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25.20200408众所周知,制造业不仅是我国整个经济系统中关键核心产业,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产业结构优化及升级,中国制造业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正确的经营决策,一个企业的兴衰也与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息息相关。
所以,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特征及其所面临的挑战,针对制造业企业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方案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并总结出企业运营管理中关于企业净现金流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地分析了制造业企业运营管理所具有的特征,找出影响企业运营、投资、净利润和筹资等活动现金流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制造业企业净现金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目的在于为制造业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扩张和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切实可用的决策理论依据。
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企业净现金流模型,将变量的选取与制造业财务特征、行业特征相结合,拓展企业发展决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完善了企业发展决策管理理论,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制造业企业现金流的决策研究(1)国外的研究进展Gregory等(1996)[2]对巴西多家制造业公司进行数据统计,考察了现金流不稳定与巴西制造业企业对流动资产需求之间的关系。
高新区动态演化的阶段性、路径依赖性与动力学机制

高新区动态演化的阶段性、路径依赖性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张克俊唐琼[摘要]高新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和社会组织,其发展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演进过程,其动态演化具有十分突出的阶段性、路径依赖性特征,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是政府调控机制、市场作用机制、创新竞合机制、自组织机制、专业化分工机制、集聚经济机制。
根据高新区动态演化的规律,国家高新区要向更高阶段演化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准确把握国家高新区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克服由路径依赖性带来的界面障碍,通过转变政策支持方向、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动力学机制等,促进国家高新区由要素驱动、产业主导向创新驱动的轨道转变。
[关键词]高新区;阶段性;路径依赖性;动力学机制[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2)—01—0047(05)[作者]张克俊,研究员,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唐琼,助理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重大成效,成为了我国聚集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型企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跃的区域,是引导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更需要国家高新区起带头表率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更需要高新区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国家高新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和社会组织,其发展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历史演进过程,研究其动态演化的特征、规律及动力学机制,有利于政府通过适时、恰当的配置资源和调适政策,推进国家高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