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是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微粒的一些基本特征。

2.会运用这些特征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微粒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

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

(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媒体引导法:让学生更直观的去认识事物,更清晰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八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十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棉花的酚酞变红。

提出疑问: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了吗?

在学完这节课我们就明白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1:品红的扩散实验。

我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实验现象是: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红了,即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提出设问: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到整杯水呢?

我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品红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从而扩散到整杯水中”。同时我幻灯片演示分子图片,证明分子的存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常见的实验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达到已定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幻灯片演示一滴水的照片并提问:已知一滴水中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

并和学生一起计算:发现竟然需要五十万年才能喝完。然后幻灯片展示水分子的真实数据: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质量约3×10-26kg,并引导学生归纳,分子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很容易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演示,让学生将微观的粒子形象化,并举出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微观世界的微粒。

第四阶段:演示实验2氨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

提出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无明显现象。

问题2为什么A烧杯溶液变红?

学生能很快回答:是氨水使酚酞变红。

问题3可是氨水没有和酚酞接触呀?难道氨长脚跑到A烧杯中去了?

让学生讨论,并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去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并结合自己已

有的知识,能够得出结论: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能自己从所学知识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阶段: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学生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同的品红,让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并从微观角度解释,看谁想得快。

学生经过实验,观察现象,竞先发言:热水中品红扩散快,其原因是: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快。

我在一旁并举例: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六阶段:学生分组实验:100mL水和100mL酒精的混合

学生观察到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很容易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接着又让学生取出一支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指顶住小孔,慢慢推入栓塞。然后换成水试一试。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发现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水更容易推进。所以能够得到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隙较大,固态液态较小。并让学生讨论:水的三态变化如何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能对常见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推理能力,并让学生能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七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怎么回事?(换)

2.25m3为什么可压入0.024 m3的钢瓶中?

3.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处干的快?(换)

4.干冰升华为什么体积会增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八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评价,让学生巩固学习所得,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3.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52 页 2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课后反思:

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代数式》说课稿

3.2 《代数式》说课稿 一、 背景分析: 1、从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前面已学过有理数、实数,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学习代数式,从数到式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的内容也是下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2、从学生情况分析:上一节所学的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一些数量关系,会列算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节的难点是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解释简单代 数式的实际意义,发展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代数式的模型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身边的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 2、学法:“互助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法. 四、 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步步自我建构.学生的 “现有发展区”是前面已学的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一些数量关系,会列算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对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作出解释.学生的“目标发展区”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为了促使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发展,最后向“目标发展区”转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①创设情境,引出问题;②类比析误,感知问题;③双向建构,探索问题;④合作交流,解决问题;⑤反思小结,拓展问题.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为了庆祝元旦,班级将进行一次元旦文艺晚会.班主任带领班长、文艺委员和几名同学到超市购买一些纪念品.学校到超市的路程为S 千米,公 交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那么从学校到超市需要多少小时?)40(S 已知从学校到超市乘坐公交车票价是成人1元/人,学生是0.5元/人,现老师1名,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能力目标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创设情景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扩散提出,引发思考 第二、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和实列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图片把同学们带进一个物质世界。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接着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花丛中闻到花香,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确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观点,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和原子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马晓正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教学程序。下面我来一一说明: 1.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本课题属于新课标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主要达到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教材变化 顺序变化——单元顺序由四提至三。 内容变化——分子和原子移至第三单元,化合价和化学式移至第四单元。 课题变化——4个课题改3个课题。 (3)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生物和物理课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知道分子很小,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但是学生的困惑是很难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原子概念。不能对于物理课上的一些现象在微观的角度作出科学的解释。而且在学生前两个单元的化学课学习中已经学习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方面比较宏观的内容,从未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要将微观粒子的概念建立起来,并且将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特点建立起研究方法相对较难。此时学生处于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保持一种好奇向往的感觉。利用这点对教学加以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更真实的理解课程内容。 综合以上所述,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一)根据课标要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能运用分子的特征解释宏观现象。 (二)根据学生情况:教学难点:建立微粒运动的想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2.知道分子的特征,并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分子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身边常见现象、图片、实验等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猜想、推理和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并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思路: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艳艳【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 二、探究新知 【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 【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生答:×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提问】由此同学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抽生回答】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应该都非常小。 【阅读提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有多大,大家在教材上找一找。(生答:大约是3×10-26Kg。) 【讲解】可见分子的质量真的是非常小。 【讲解】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汉字“中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小拇指指甲的1/20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 【讲解】由此可见,分子和原子非常小。 【板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分子除了具有“很小”的性质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教材49页“探究”活动的内容。 【观察并介绍】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展示酚酞试液)这是它的溶液,是什么颜色(生答:无色)酚酞遇到氨水这样的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活动与探究】 步骤一、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抽生描述】溶液为无色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我今天说第一部分。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数学优秀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一数学代数式优秀说课稿

初一数学《代数式》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小班孩子入园会产生焦虑,哭闹、不愿上学这都是正常现象,我们会用爱心和耐心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的。为了保证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园内生活,同时保证我们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请你每天准时送幼儿入园,为了稳定幼儿情绪,请你尽量按时接幼儿离园,不要让幼儿产生恐慌心理。同时应采取送下就走的方式,不要围观幼儿,以免引起幼儿的不安心理。另外,小朋友有对某种食物过敏的经历,请你一定要如实的告诉我们,请家长监督孩子不要讲危险的物品带在身上,如小豆子、硬币等细小尖锐的物品。 《代数式》是浙教版七上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课程。本节是在完成了实数数集的扩充,了解了字母表示数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及列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认识上“质”的飞跃,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本节是“代数”之始。同时,本节课所渗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学生情况】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现有发展区”。但对初一新生来说,从“数”到“式”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不深刻,

尤其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较弱,所以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感到难于理解。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意境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亲切自然的激励性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和理解力。 ①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创设一个兔子舞的情境,学生载歌载舞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说教学目标】 问答式的前半段歌曲非常适合孩子们进行对唱。在这环节中,我先采用老师与幼儿问答对唱的方式,再请幼儿自由分组进行对唱,随后请个别幼儿与集体对唱……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演唱过程中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节奏。《纲要》中指出,老师要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我采用多种对唱的方式鼓励幼儿表演歌曲,这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2190303.html,]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

初中数学代数式说课稿

初中数学代数式说课稿 初中数学代数式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代数式》这一课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将本节课分为五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几点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代数式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深化,通过这节课要培养学生合理、规范、准确的数学表达方式和书写习惯,这是体验数学的美感和锻炼数学逻辑思维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2.代数式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数学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探究、概括、表达等数学方法,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深化符号感,掌握代数式的有关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体验从语言叙述到代数表示,从代数表示到语言叙述的双向过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3.情感目标:提供多个实际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列代数式表示生活中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及建模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同学互动过程中学会和人交流和合作,体验互相支持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如何根据文字的意义列代数式。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构造现实情境,去解释不同代数式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领悟新知识,并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知识,去亲身体会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娟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初一数学代数式值说课稿

初一数学代数式值说课稿 初一数学代数式值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代数式的值。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代数式的值”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5节的内容,是初中代数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之后的后续内容,又可贯穿于初中代数学习的始终。所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代数的核心问题——代数式的概念,也能让学生为将来的函数学习作一个铺垫。 (二)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材的这样一个地位以及作用,那么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与求代数式的值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基础、优势和不足。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和概

念,掌握了会用字母来表示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求代数式的值上还会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愿意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交流,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数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所发展。 三、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与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 (1)经历具体情境让学生抽象求代数式值的过程,体会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并会求出代数式的值。 (2)通过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符号感。 (3)通过对实际例题的体验初步了解整体思想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辨证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法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策略为“三个一”,即创设一个情境;采用一种反馈模式;贯彻一个自主探索的理念。具体来说,本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一个生活情境的引导下,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反复技能演练去发现问题,合作探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宏观世界过度到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花露水及农民挑大粪扩散等现象,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3)充分发挥学生宏观与微观联想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和用分子、原子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感知使学生认知人眼看不到的粒子的真实存在及其性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 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孙玉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初级中学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代数式的值说课稿

代数式的值说课稿 代数式的值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代数式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深化,通过这节课要培养学生合理、规范、准确的数学表达方式和书写习惯,这是体验数学的美感和锻炼数学逻辑思维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2.代数式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数学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探究、概括、表达等数学方法,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

深化符号感,掌握代数式的有关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体验从语言叙述到代数表示,从代数表示到语言叙述的双向过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3.情感目标:提供多个实际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列代数式表示生活中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及建模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同学互动过程中学会和人交流和合作,体验互相支持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如何根据文字的意义列代数式。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构造现实情境,去解释不同代数式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领悟新知识,并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知识,去亲身体会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是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微粒的一些基本特征。

2.会运用这些特征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微粒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

《代数式》说课稿

§4.2 《代数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章,第节《代数式》。首先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背景分析: 1、从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前面已学过有理数、实数,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学习代数式,从数到式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的内容也是下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2、从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现有的发展区”是上一节所学的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一些数量关系,会列算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节的难点是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解释简单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发展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代数式的模型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身边的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 2、学法:“互助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法. 四、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步步自我建构.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是前面已学的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一些数量关系,会列算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对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作出解释.学生的“目标发展区”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为了促使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发展,最后向“目标发展 区”转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①创设情境,引出问题;②类比析误,感知问 题;③双向建构,探索问题;④合作交流,解决问题;⑤反思小结,拓展问题.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为了庆祝元旦,班级将进行一次元旦文艺晚会.班 主任带领班长、文艺委员和几名同学到超市购买一些纪念品.学校到超市的路程 为S 千米,公 交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那么从学校到超市需要多少小时?)40( S 已知从学校到超市乘坐公交车票价是成人1元/人,学生是0.5元/人,现老 师1名,学生x 名,问从学校到超市一个来回共需票价多少元?( )5.01(2x + ) 到了超市,要买气球20个和笔记本10本,已知气球a 元/个,笔记本b 元/ 本,问买气球和笔记本共需几元?)1020(b a + 观察40 S ,)5.01(2x +,b a 1020+,思考它们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有什么区别呢? 像40 S ,)5.01(2x +,b a 1020+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alegbraic expression ). 至此,我们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来自 身边,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代数式”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领会代数式的具体含义.从而顺利地使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 发展,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代数式”. 2、对比析误,感知问题: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 成的看法. 9.,,a 343 ,25 ,)( , a ,2y , 53 12<->-=-x y x x ,x 辩析交流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① 学生概括:代数式由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 ②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称代数式,这里的运算是指加、减、乘、除、 乘方和开方. 3、双向建构,探索问题: (1)大家一起来列式: 用代数式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