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练习题

(完整word)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练习题
(完整word)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练习题

1、丽丽在学期末的5门功课测验中分别得分是95、87、9

2、98、93。求丽丽这5门功课的平均分。

2、5个人轮流背两个行李包,走了15千米,问平均每人背多少千米?

3、合唱队里有18位男生,平均年龄是15岁,有12位女生,平均年龄是10岁。合唱队成员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4、某同学一次测验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3分,后来英语考了92分,科学考了90分。他这4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5、某服装厂,上半年一共制衣4800套,下半年每个月制衣700套。这一年中平均每月制衣多少套?

6、王师傅做一批零件,3小时完成,前1小时做46个,后2小时共做74个,他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

7、某生产小组生产一批零件,一个星期中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125个,到第6天时,平均每天生产127个,第6天生产了多少个?

8、汽车往返于相距180千米的甲、乙两地之间,去时速度是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行60千米。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9、小红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89分,外语的平均分公布后,平均分提高2分。小红外语考了多少分?

10、宁宁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分91分,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降低了2分。宁宁外语考了多少分?

11、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甲与乙的平均数是42,乙、丙、丁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乙是多少?

12、五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这五个数排成一列,那么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2,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1。问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13、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是20岁,其中甲和乙的平均年龄为19岁。乙为多少岁?

14、有七位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31,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9,后五个数的平均数为34.求第三个数。

15、有五个数,平均数是9,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16、有5个数,其平均数是38,若划去其中两个数,这划去的两个数的和恰好是124,求剩下数的平均数。

17、小丁参加了4次语文测验,平均成绩是68分,他想,再通过一次语文测验,将5次的平均成绩提高到最少70分,那么,在下次的测验中,他至少要得到多少分?

18、甲、乙两数的和为176,如果加上丙数,这时三个数的平均数比甲、乙两数的平均数多3,求丙数是多少?

19、已知篮球、足球、排球平均每个36元,篮球比排球每个多10元,足球比排球每个多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0、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按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3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21、明明前5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是90,第6次考多少分才能使6次的平均分达到91分。

22、小燕用9天时间读完一本书,她前6天每天读25页,后3天共读120页。小燕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23、甲地到乙地全程是90千米,小王骑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小王往返的平均速度。

24、气象站在一天的1时、7时、13时、19时测得气温分别是8度、15度、24度、17度。算出为一天的平均气温。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新人教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女生:76÷4=19(个)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奥数培优:平均数应用题ⅠI(含答案)全国通用

课题平均数应用题(2) 教学内容 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数学竞赛中出现的往往是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其特点或者是总数量、总份数各由几个部分数合并而成,或者是几个求平均数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解答时要注意明确与某个平均数相联系的总数量、总份数到底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测验,第二小组同学的得分情况为:1人得98分,3人得92分,4人得86分,2人得76分,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计算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按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求出总成绩与总人数即可,解(98+92×3+86×4+76×2)÷(1+3+4+2) =870÷10=87(分). 答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87分. .小宁参加射击比赛,他一共打了10枪,每枪都射中靶子,位置如图14 -1中的“×”所示,图中数字表示击中靶子各部位能得到的分数,请问:小宇此次打靶的平均分是多少?

由图l4 -1可知,得8分的有3枪,得6分的有4枪,得4分的有3枪,总分为8×3十6×4十4×3,计算平均分只要除以10即可. 解(8×3+6×4+4×3)÷10 =60÷10 =6(分) 答小字此次打靶的平均分是6分. (1)一个食堂在四月份的前10天辱天烧煤340千克,后20天中每天比原来节约30千克,这个月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2)有30千克奶糖,每千克10元;50千克水果糖,每千克8元;还有20千克巧克力糖,每千克12元.营业员把这三种糖混合在一起,成为什锦糖,每千克应售多少元? 你做对了吗? 答案:(1)320千克(2)9.4元 .有甲、乙、丙3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由题目可以知道,90+82+86是两个甲、两个乙和两个丙的和,也就是甲、乙、丙三个数和的两倍.再除以2就得到甲、乙、丙号数的和,然后除以3,就是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解(90+82+86)÷2=129. 129÷3=43. 答.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3. 题中的有关条件可改变为:甲、乙的平均数为45,甲、丙的平均数为4l,乙、丙的平均数为43,结论不变

(完整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练习题

1、丽丽在学期末的5门功课测验中分别得分是95、87、9 2、98、93。求丽丽这5门功课的平均分。 2、5个人轮流背两个行李包,走了15千米,问平均每人背多少千米? 3、合唱队里有18位男生,平均年龄是15岁,有12位女生,平均年龄是10岁。合唱队成员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4、某同学一次测验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3分,后来英语考了92分,科学考了90分。他这4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5、某服装厂,上半年一共制衣4800套,下半年每个月制衣700套。这一年中平均每月制衣多少套? 6、王师傅做一批零件,3小时完成,前1小时做46个,后2小时共做74个,他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

7、某生产小组生产一批零件,一个星期中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125个,到第6天时,平均每天生产127个,第6天生产了多少个? 8、汽车往返于相距180千米的甲、乙两地之间,去时速度是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行60千米。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9、小红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89分,外语的平均分公布后,平均分提高2分。小红外语考了多少分? 10、宁宁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分91分,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降低了2分。宁宁外语考了多少分? 11、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甲与乙的平均数是42,乙、丙、丁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乙是多少? 12、五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这五个数排成一列,那么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2,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1。问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13、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是20岁,其中甲和乙的平均年龄为19岁。乙为多少岁? 14、有七位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31,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9,后五个数的平均数为34.求第三个数。 15、有五个数,平均数是9,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16、有5个数,其平均数是38,若划去其中两个数,这划去的两个数的和恰好是124,求剩下数的平均数。 17、小丁参加了4次语文测验,平均成绩是68分,他想,再通过一次语文测验,将5次的平均成绩提高到最少70分,那么,在下次的测验中,他至少要得到多少分? 18、甲、乙两数的和为176,如果加上丙数,这时三个数的平均数比甲、乙两数的平均数多3,求丙数是多少?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8.1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 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 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 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蓝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 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 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 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 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 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

四年级平均数应用题

1.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是多少千克? 2.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1.三八妇女商店今年一季度三个月的营业额分别是15846.8元,17036.64元和18574.06元,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2.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3.某煤矿两个采煤小组,第一组有10人,每人每天采煤625吨;第二小组有15人,每人每天采煤7.5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4.六小班分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18人,一分钟共跳2160下,第二小组22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24下,这个班平均每人每分跳几下? 5.一列火车32小时共行1504千米。已知这列火车先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11小时,又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行驶9小时,求在其余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如果有甲、乙两数,甲比乙多a,请你表示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表示) 2、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20,丙数比乙数乘以0.25多48,求甲、乙、丙的平均数是多 少? 3、有6个数,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2,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为6,求这个改动的数原 来是多少? 4、从山脚到山顶,明明以每分钟走50米,要走18分钟,按原路返回到山脚,明明每分钟走75 米,求明明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40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采224只蘑菇,平均 每天采28只,这几铁台中有几天是下雨天? 6、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7、小明和其他11人参加数学考试,那11人的平均成绩是87分,小明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5.5分,小明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多少? 8、五位裁判员给一名体操队员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4分;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72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61分,求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五位裁判打出分的平均分是多少?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

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练习题精选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练习题精选 一、选一选。 1.老刘砍树,第一天砍了5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砍了110棵,平均每天砍多少棵?() A.(50+110)÷2 B.(50 +110 +110)÷3 C.(50 +110)÷3 2.水文监测站在一天的0点、6点、12点、18点,测得的水位高度分别是8米、12米、7米、10米。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水位高度。() A.(8 +12+ 7+ 10)÷4B、(8 +12+ 7+ 10)÷(0+ 6+ 12+ 18) 3.某公司上半年生产饮料42万箱,平均每月生产()万箱。 A.42÷12 B.42÷2 C.42÷6 4.丽丽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5分,其中英语是91分,数学是()分。 A.90 B.95 C.99 5.师傅和徒弟两人用3天合作生产一批零件,第一天生产234个,第二天生产287个,第三天生产293个,平均每人生产()个。 A.(234+287+293)÷2 B.(234+287+293)÷3 C.(234+287+293)÷2÷3 6.三年级4个班同学捐图书,一班和二班共捐23本,三班捐了15本,四班捐了22本,平均每班捐图书()本。 A.20 B.15 C.5 二、判一判。 1.小明家门前的小河平均水深1.1米,小明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2.长青路小学全校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平均每人捐5元。那么,全校每个师生都一定捐了5元。() 3.张佳和全体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7厘米,张佳的身高不可能是152厘米。班里身高可能有超过157厘米的同学。() 4.今年春节,免费开放动物园,第一天接待游客200人次,第二天上午接待130人次,第二天下午接待180人次,这两天平均每天的接待人次为(200+130+180)÷3=170(人次)。() 三、解决问题。 1.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分别是90分、96分、92分和98分。小明这四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丽丽在期中考试中语文和英语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分,数学得了100分,丽丽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3.小海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3分,其中语文92分,英语94分,数学多少分? 4.熊大做引体向上练习,第一回做了10次,第二回做了9次,他想要三回平均成绩达到12次,那么第三回他至少要做几次? 5.老刘有210千克柴油。用了5天后,还剩60千克。照此计算,剩下的柴油还能用几天? 6.老李驾驶汽车到某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驶70千米,后3个小时每小时行驶65千米,老李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四年级平均数应用题

1.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 是多少千克? 2.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 1.三八妇女商店今年一季度三个月的营业额分别是15846.8元,17036.64元和18574.06元,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2.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3.某煤矿两个采煤小组,第一组有10人,每人每天采煤625吨;第二小组有15人,每人每天采煤7.5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4.六小班分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18人,一分钟共跳2160下,第二小组22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24下,这个班平均每人每分跳几下? 5.一列火车32小时共行1504千米。已知这列火车先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11小时,又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行驶9小时,求在其余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如果有甲、乙两数,甲比乙多a,请你表示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表示) 2、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20,丙数比乙数乘以0.25多48,求甲、乙、丙的平均数是多 少? 3、有6个数,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2,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为6,求这个改动的数原 来是多少? 4、从山脚到山顶,明明以每分钟走50米,要走18分钟,按原路返回到山脚,明明每分钟走75 米,求明明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40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采224只蘑菇,平均 每天采28只,这几铁台中有几天是下雨天? 6、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7、小明和其他11人参加数学考试,那11人的平均成绩是87分,小明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5.5分,小明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四年级下数学奥数练习-6-平均数问题

年级 ______班 _____ 姓名 _____得分 _____ 一、填空题. 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 . 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 . 3.有5个数,其平均数为138,按从小到大排列,从小端开始前3个数的平均数为127,从大端开始顺次取出3个数,其平均数为148,则第三个数是_______ . 4.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________ . 5.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年龄最小的没有小于18岁.那么最大年龄可能是______岁. 6.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六位同学的平均分是91分,这6个同学的分数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同学得65分,那么居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_______分. 7.在一次登山比赛中,小刚上山时每分钟走40米,18分钟达到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每分钟走60米,小刚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分_______米. 8.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_______人. 9.一些同学分一些书,若平均每人分若干本,还余14本,若每人分9本,则最后一人分得6本,那么共有学生_______人. 10.有几位同学参加语文考试,赵峰的得分如果再提高13分,他们的平均分就达到90分,如果赵峰的得分降低5分,他们的平均分就只得87分,那么这些同学共有________人. 11.有四个数每次取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 86, 92, 100, 106 那么原4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 . 12.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付钱.等吃完结算,丙应付4角钱,那么甲应收回钱_______分. 二、分析解答题. 13.今年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4.2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14.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下的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 23, 26, 30, 33 A、B、C、D 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四稿) 陈洪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第93页做一做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期中英语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李书涛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师:班级平均分是李书涛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应用题精编版

求平均数应用题(一) 1、化肥厂在一星期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化肥250吨,后4天共生产化肥1126吨,这个星期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 2、修一条渠,第一天修3小时,平均每小时修4.5千米;第二天修5小时,平均每小时修 5.3千米,这两天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平均每小时修多少千米? 3、三个小组采集树种,第一小组10人,一天采集树种180千克;第二小组12人,一天采集树种240千克;第三小组13人,一天采集树种280千克.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4、张红前三次数学测验平均成绩是92分,第四次得了96分.他四次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5、下面是某小学五(1)中队第一小队向灾区捐款的情况统计表,请你算出平均每人捐多少元?

6、兴华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一、二班的平均人数是55人,二、三班的平均人数是56人,一、三班的平均人数是52人,问这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7、15个同学分连环画,平均每人分到7本,后又来了若干个同学,大家重新分配,平均每人分到5本,问又来了几名同学? 8、甲、乙两地相距161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时,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9、爸爸、妈妈的平均年龄是36.5岁,儿子的年龄是11岁,再过3年,他们三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10、九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多少? 11、韩磊期末考试语文、外语、思想品德和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1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2分,他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

12、五年级5个同学参加作文竞赛,其中4人的平均成绩是65分,加上李明的分数后,平均成绩就是70分,李明得了多少分? 13、李华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社会五科的平均成绩是89分,思想品德、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1分,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成绩是84分,思想品德、英语两科的平均成绩是86分,且英语比语文多10分。问李华这五科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14.有7个数,其平均数是32,前四个数平均数是29,后4个数平均数是33。问第4个数是多少? 15.五个裁判给一名体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58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46分;单独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6分。求最高分与最低分多少? 16.有四桶汽油,每次取其中的三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外一桶的重量。用这种方法算了四次,分别得出四个千克数:86,92,100,106。求原来四桶汽油的平均重量是多少千克?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教案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教材中把平均数安排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里,明显加重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平均数(一) ⊙讲故事,激趣导入

1.通过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师: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师: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老大、老二和老三这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它们各自数了数自己钓到的鱼,老大钓到7条鱼,老二钓到6条鱼,老三钓到2条鱼。老三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于是老三哭得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老二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老二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位猫兄弟一起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吗?你能用小棒代替鱼,摆出老大、老二和老三分别钓鱼的条数吗? (1)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老大、老二和老三钓到的鱼同样多呢?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2)汇报。 方法一:老大拿出2条鱼给老三,老二拿出1条鱼给老三,这样老大、老二和老三各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移多补少法。 方法二:把老大、老二和老三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位猫兄弟都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先合并再平均分。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一) 1、 化肥厂在一星期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化肥250吨,后4天共生产化肥1126吨,这个星期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 2、修一条渠,第一天修3小时,平均每小时修4.5千米;第二天修5小时, 平均每小时修5.3千米,这两天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平均每小时修多少千 3、三个小组采集树种,第一小组10人,一天采集树种180千克;第二小组12人,一天采集树种240千克;第三小组13人,一天采集树种280千克.平均 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4、张红前三次数学测验平均成绩是92分,第四次得了96分.他四次的平 均成绩是多少分? 5、下面是某小学五(1)中队第一小队向灾区捐款的情况统计表,请你算出 平均每人捐多少元

均人数是56 人,一、三班的平均人数是52人,问这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7、15个同学分连环画,平均每人分到7 本,后又来了若干个同学,大家重新分配,平均每人分到 5 本,问又来了几名同学? 8、甲、乙两地相距161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 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时,比去时多用了 1 小时,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9、爸爸、妈妈的平均年龄是36.5岁,儿子的年龄是11岁,再过3 年,他们三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10、九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多少? 11、韩磊期末考试语文、外语、思想品德和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1分,数 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 2 分,他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 12、五年级5 个同学参加作文竞赛,其中4人的平均成绩是65分,加上 李明的分数后,平均成绩就是70 分,李明得了多少分?

四年级下平均数应用题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应用题 1、有三位小朋友,他们的体重分别是29千克、33千克、34千克,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小组六位同学在30秒钟里跳绳分别是78下、76下、72下、73下、71下、74下,你能很快说出他们平均跳多少下? 3、甲、乙两地相距3000米,林江去时用了35分钟,回来时用了40分钟,林江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4、某运输队在一个星期里,前3天平均每天运货1953吨,后四天平均每天运货1992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运货多少吨? 5、小芳统计全班数学成绩时,求得平均成绩是85分,后来通过复查发现把陈宏的成绩96错记成69分,改正后,全班平均成绩是86分,参加数学考试的有多少名学生? 6、某人骑摩托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20千米,问他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7、甲、乙、丙三人,平均体重是65千克,甲、乙的平均体重是64千克,乙、丙的平均体重是63千克,求乙的体重? 8、小红把60千克苹果和30千克梨装在10个盒子里,平均每个盒子装多少千克水果? 9、小华投掷沙包,掷了三次,成绩分别是45米、46米、44米,求小华掷沙包的平均成绩。 10、栖霞小学踢毽子比赛,四(1)班8位学生踢毽子,每分钟分别踢72个、71个、68个、66个、69个、74个、67个、73个,平均每人每分钟踢多少个? 11、小红有玩具32个,小李比小红多3个玩具,小王比小红少3个玩具,三人平均每人有多少个玩具? 12、学校买来84本故事书平均分给甲、乙两个班,其中甲班已经拿了35本,还应分给甲班多少本? 13、敬老院有8位老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78岁、76岁、77岁、81岁、80岁、76岁、78岁、78岁,求这8位老人的平均年龄。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周,大家可以叫我----周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