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

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

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数据、图表等。

而《平均数》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扩展和深化。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规律,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和图表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平均数,比如在分配物品、评价成绩等方面。

因此,他们对平均数并不陌生。

然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他们可能认为平均数就是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平均数的局限性,比如当数据中有异常值时,平均数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意识到平均数的局限性,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比如班级同学的体重统计,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果有一名同学的体重异常高或低,会对平均数产生什么影响。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规律。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平均数
1.定义:平均数是所有数的和除以数的个数。

2.计算方法:
•直接相加法:将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值的数量。

•移多补少法:将多的数值移到较少的数值上,使所有数值相等。

1.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大于或等于最小值,小于或等于最大值。

•当所有数值相等时,平均数等于所有数值中的任何一个。

•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1.平均数的应用:
•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平均数来估算平均水平。

二、条形统计图
1.定义: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数值大小和它们
之间的对比关系。

2.制作方法:
•确定统计指标和数据。

•确定直条的分类和间隔。

•绘制直条并标注数据。

•写上标题和时间。

1.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类别的数据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可以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便于分析和比较。

•可以表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

1.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
•不容易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容易受到直条间隔的影响,可能导致误导。

•如果数据量很大,制作会比较困难和繁琐。

1.条形统计图的应用:
•展示不同类别数据的数量和对比关系。

•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地区的同类数据。

•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8.1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8.1 平均数 人教版

例题讲解
例题6.7个数的平均数是50,去掉一个最大数A,其余 6个数的平均数是45。再去掉一个最小数B,剩下5个数 的平均数是48。那么A减B等于_5_0__。 解析:A=50×7–45×6=80, B=45×6–48×5=30, A–B=50。
总结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基本计算公式。 2.能够将平均数公式进行变形,计算出个数或者其他 数据的平均数。
例题讲解
例题1.丽丽前四次语文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9分,第五 次测试的成绩是94分,她五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析:前四次平均成绩是89,所以前四次总成绩为 89×4=356, 所以五次的总成绩是356+94=450, 所以五次的平均成绩就是450÷5=90。
例题讲解
例题2.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次测验后,将前十名的成 绩按从高到低排成一串数。前四名的平均分是97分, 后六名的平均分比总平均分低2分,那么前十名的总平 均分是____分。
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
引入
最高分:100 最低分:76 平均分:91 年级平均分:80
知识讲解
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 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①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量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量, 使它们的数量相等。 ②公式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例题讲解
例题4.甲、乙、丙三个数中,甲、乙的平均数是34, 乙、丙的平均数是33,甲、丙的平均数是35。这三个 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解析:(34×2+33×2+35×2)÷2÷3=34 或(34+33+35)÷3=34。 答案:34
例题讲解
例题5.2010个连续自然数由小到大排成一排,排在奇 数位上的各数的平均数是2345,那么偶数位上各数的 平均数是____。 解析:2010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偶数有1005个,连续 奇数有1005个,由于奇数个等差数列的平均数就是中 间数,所以奇数位上的中间数为2345,那么偶数位上 的数是2346。 评注:本题如果告诉的不是奇数位上的各数的平均数 为2345,而是奇数的平均数是2345,那么结果还可能 是2344,就会出现两种结果,可见审题非常重要。

《平均数》课件PPT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课件PPT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11 10
10
9
8
先合并 再平均分
8 7
7
7
6
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4 3
3
2
1
0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探究新知
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场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平均数
个数 3
8
7
10 7 (3+8+7+10)÷4=7(个)
个数 3
8
7
2 5 (3+8+7+2)÷4=5(个)
个数 3
8
7
6 6 (3+8+7+6)÷4=6(个)
前三次的数 据没有变化
第四次数据引 起平均数变化
平均数易变化
探究新知
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个数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8 7
6
Hale Waihona Puke 54 33
2
1
0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2+1
个数 15
14
13
12
11
10 9
个数
15
14
13
12
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这组同样多的数
11
10 9
叫作这组数的 平均数 。
8
7 6
6
5 4
6是3、8、7这3个数的平均数,它反映
3
2 1
的是这个同学3次投篮个数的整体水平。
0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次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件)
• 方法一:运用公式法: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 (137+150+143+145+155)÷5
• =730÷5
• =146
• 方法二:移多补少
• 150-137=13(厘米)
• 143-137=6(厘米)
• 145-137=8(厘米)
• 155-137=18(厘米)
• (13+6+8+18)÷5=9(厘米)
例题5 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解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因为要求的是“往返” 的平均速度,所以总路程是2个36千米。总时间包括去 的时候的时间和返回的时间共4+2=6 (小时)。
(36x2)÷(4+2)
=72÷6
=12(千米/小时)
答: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
练习5
1、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
(3×46+4×53)÷7 =350÷7 =50(吨) 答:这个炼钢厂平均每天炼钢50吨。
例题 2 晶 晶 的 语 文 前 四 次 测 试 的 平 均 成 绩 是 8 6 分 , 她 想 通 过 第 5 次 测 试 将 五 次 的 平
均成绩提高到88分,那么在第5次测试中,她语文至少要考多少分?
练习 2
A:64个
B:72个 C:96个 D:97个
答案:C
练习 2
有六个数排成一列,他们的平均数为 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为23,后三个 数的平均数为34,第四个数是多少?
(23×4+34×3)-(27×6) =(92+102)-162 =194-162
=32 答:第四个数是32.
例题3
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 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 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时91.7分,五一班有多少名学生?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必记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必记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必记知识点一、平均数1.定义:1.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公式:平均数= 总数量÷ 总份数2.意义:1.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或作为不同组数据进行比较的一个标准。

2.尤其在两组数据个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

2.公式法: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4.应用:1.比赛计分时,一般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剩余数据的平均数。

二、条形统计图1.定义:1.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分类:1.单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单一项目的数量。

2.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比较多个项目的数量。

3.复式条形统计图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

3.绘制方法:1.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2.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3.注明图例和数据。

4.注意事项:1.直条的宽度应相同,直条间的间隔应相等。

2.单位长度需统一。

3.必须标明图例。

5.应用:1.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项目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结合•在分析数据时,可以使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平均数来进一步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或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四、总结•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都是数学中常用的统计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通过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求法,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数据中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一练:
老师随机测量了班上五位同学的身高: (单位:厘米) 138、143、139、134 、146 说一说下面的哪一个数最有可能是 他们的平均身高
(134
140
146)
期末考试,张红语文、数学、英语总成 绩是275分,已知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 是95分,那么她的英语是多少分呢?
27红:14个
我们组平均 每个人收集 了多少个?
小丽:11个
小兰:12个
小明:15个
小红
小兰 小丽 小明
1 4
12 11 1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每 个人收 集了多 少个?
小丽:11个 小红:14个
小兰:12个 小明:15个
(14+12+11+15) ÷4
(2)3个小孩一共有12颗糖,平均 每个孩子有4块。(这里的4块就是平 均数,它并不代表每人一定有4块。)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 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 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 较的一个指标。
做题方法小结:
方法一:“移多补少”
方法二:公式法
总数量÷ 份数=平均数 先求总数量
=85(分)
答:她的英语是85分。
再求平均数
份数 ) 总数量) ÷ ( 1、平均数=( 平均数 )×( 份数) 总数量=(
2、在7、5、3这一组数据中,它们的和是 (15 )。平均数是( 5 )。
3、小丽7岁,小红8岁,小兰5岁,小芳和 小红同岁,他们的平均年龄是( 7 )岁。 4、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5,这四 个数的和是( 60 )。
= 52 ÷ 4 = 13 (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14+12+11+15) ÷4
=13(个)
÷
=
在例题中,我们求出平均每 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 四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 瓶子吗?那是什么呢?
区分“平均分”和“平均 数”
(1)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 每个孩子分得4块。(这里的4块表示 平均分得结果,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 的块数。)
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红身高140 厘米,她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为什么?

不计算,你能知道小明说得对吗? 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通过刚刚的两个例子你知道了什么?
1.一组数据里面可能会有比平均数大 的数。 2.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 数据大。 总结:在大小不等的一组数据中,平 均数要比最大的数据小,要比最小的 数据大,是在它们之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