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形式
论艺术作品中情感与形式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中情感与形式的关系情感与形式是艺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
情感是艺术的力量源泉,是真实与深刻的创作核心;形式则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是艺术语言的结构和形态。
情感和形式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的关系如同鸟的双翼,互相依存,同时又协同作用于一起,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核心。
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情感是艺术作品中最直接、最本质的东西,反映了作者的内在感受与思想,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灵魂。
情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在思考与感悟中产生的一种质量。
通过对情感的深刻领悟和表现,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对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洞察,使观赏者感受到艺术品中流淌的感情与灵魂。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音乐等各种艺术语言表现出来。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情感来驱动,通过表现情感来打动人心。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物情感和世界观,其情感表达清晰、丰富、准确;德国作曲家巴赫的音乐作品则把喜怒哀乐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音乐旋律中,气势恢宏,催人奋进;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中则蕴含了异常浓烈、高度个性化的情感,其画面风格独特,表现了梵高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人生观。
然而,情感不仅仅是创作中的灵魂,同时也需要形式来进行表现。
形式是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情感在观众面前的具象与呈现。
形式通过各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手法,将情感内在化繁为简,寓意深远,它以外形、构成、语言、节奏等各种形式来表达情感及其变幻,使艺术作品具有更深的感染力和更强烈的感知效果。
形式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在绘画中,画家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将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伦勃朗的作品通过手法技巧,将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每一个元素当中,呈现给观众最深刻的感受;苏里高则在其作品中,通过光影对比的手法,强烈地表现了人类内心的情感,他的作品具有浓烈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在音乐中,形式则通过旋律、节奏、和声、乐器等手法,将情感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情感与形式

艺术:情感与形式易中天■<【内容摘要】艺术学,做为一门严密的学科,首先应该给艺术的本质定义做出一个较为精准的解答,从而形成自己的“第一原理”,进而逻辑地推演出一切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
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艺术的本质概念,即:1.艺术是人的确证;2.艺术是情感的表达;3.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关键词】艺术人的确证情感形式任何真正的科学或严密的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第一原理”。
对于美学而言,这个“第一原理”就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对于艺术学而言,则是关于艺术本质的定义。
美学和艺术学都必须从这“第一原理”出发,逻辑地推演出一切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而不能有任何一个规律是从另外的、别的什么原则引进的。
任何学科的“第一原理”都无疑只能来自“第一推动力”,艺术学也一样。
也就是说,要弄清“艺术是什么”,就必须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有艺术”或“为什么会有艺术”。
前一个问题属于本质论,后两个问题属于发生学。
但是,在任何成体系的艺术理论中,本质论和发生学从来就是同格的。
认为艺术是什么,就一定同时认为艺术起源于什么。
也就是说,“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往往是通过“为什么要有艺术”或“为什么会有艺术”这两个问题来回答的,或者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回答了后两个问题。
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那些学说,只有“部分的真理”。
因为它们都没有说到事物的根本。
这样,它们就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才是对的。
它们往往只能解释某些艺术和艺术现象,甚至可能解释得很漂亮。
但是,一旦运用到其他艺术领域,便会捉襟见肘,矛盾百出。
比方说,“反映论”在解释小说、戏剧、具象绘画和具象雕塑时颇为得心应手,但在解释音乐、建筑、装饰艺术、抽象绘画和抽象雕塑时,就十分吃力和笨拙,甚至难免强词夺理。
显然,我们不但要从经验事实出发,对艺术的本质进行还原,而且还要对所有的结论不断进行再还原,一直还原到不可再还原为止。
油画创作的情感与形式分析

油画创作的情感与形式分析摘要:形式与情感贯穿油画创作的全过程。
油画是造型艺术中最具有情感和精神的艺术,它的本质就是反映作者的精神、意志和行为的。
“情感”都是最根本的,情感是油画创作的表现灵魂,表现是油画实施手法。
关键词:情感;过程;形式;情感与形式一、油画创作的基本过程(一)创作体验创作体验,是油画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创作者在长期的艺术积淀中形成的灵感激发和雏形,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想象、联想等心理,对特定的创作对象进行整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只有进行过大量的生活体验,才能从中抒发出自身的感受和情感,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创作出生动的形象。
油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是主动的,社会生活是油画创作的源泉,我们要进行创作,就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画家达·芬奇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表现那富有魅力的一笑,他运用解剖知识,研究笑的规律,还有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在长期的感受与积累中,他终于从微风吹拂的涟漪湖水中受到了启发,创作了举世迷人的微笑,表现了高贵端庄的娴静之美。
(二)创作构思创作构思,是指油画创作者在长期艺术积淀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思维模式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生活的体验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并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
(1.)、油画创作中题材和主题的确定。
.题材是主题的载体,有了优秀的材料才能更好的表达深刻的主题,艺术构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典型化、简约化、变形化、夸张化和陌生化。
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对一个稻草垛不惜花巨大的精力观察与研究,他根据朝、夕、明、晦、春、夏、秋、冬等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反复地写生,研究不同的光色变化,终于创作了15幅不同色调的《稻草垛》。
这一切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
没有训练有素的眼力和灵敏的心灵,是无法创作出这微妙变化与差别的作品的,也无法去捕捉美丽的光和色。
(2)、油画创作中题材和主题的确定与时代同步。
题材是讴歌时代的工具,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反映。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
:本文将对情感与形式这两个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区别。
情感和形式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情感和形式进行解释。
情感是指人类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
它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反应,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
情感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它们与个体的经历、环境以及生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情感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形式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和特征,是一种可观察到的存在方式。
形式可以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也可以是文字、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形式通常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能够给人们带来特定的感受和体验。
形式在艺术、设计、建筑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甚至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情感和形式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情感是人类内心的情绪反应,是主观体验的一种表现,而形式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感受,它通常与个体的主观意愿、价值观和经历有关;而形式是事物的外在展现,它通常与物体本身、组织结构和艺术手法等有关。
情感是内在的,形式是外在的。
情感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
影响,但它们并不等同。
总结起来,情感和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体验,而形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特征。
情感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情感和形式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意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情感与形式的名词解释

情感与形式的名词解释人类作为情感动物,情感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一种充满能量和动力的内在体验,它涉及到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态度和反应。
然而,情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以某种形式来表达才能被外界所感知和理解。
形式是情感的表现方式,是情感的外在呈现。
它可以通过语言、行为、表情、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来承载和传递情感。
情感和形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情感是给予形式以内在动力的源泉,而形式则是情感的媒介和表达工具。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说情感才是艺术的灵魂,形式则是情感的外壳。
情感在不同的形式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举例来说,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细腻且深入地展示,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故事情节的布局,读者可以体验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而情感在音乐中则更为直接,音符的跃动和旋律的流淌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除了艺术领域,情感和形式也贯穿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
在日常对话中,我们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情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我们会暗示、模糊地表达情感,有时则会直接、坦诚地表达情感。
不同的情感表达形式可能会因人而异,也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情感和形式的关系也存在一些挑战。
有时,我们可能在表达情感时遇到困难,无法找到适当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时,我们可能感到无力、困惑甚至沮丧。
情感与形式的不匹配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因为我们期待他人能够理解我们的情感,而当形式无法准确传达我们的情感时,就会导致交流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感与形式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情感智力和增强表达能力来改善我们的情感表达。
情感智力是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情感管理、自我调节、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培养情感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选择合适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同时,提升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我们的表达技巧,包括语言表达、写作、演讲等方面的能力。
论艺术中的情感与形式关系

越现象实在 , 通过纯形 式来表 现隐藏在事物表 象后的终极实在 ,
的 审 美 情 感 及 把 握 世 界 终 极 实在 的 实在 感 。
符, 号 达令
为
.。 必 觉 、 。 须
:。
:
美 ,. 。 。
( 作者单位 武 汉理 工 大 学艺 术 与设 计 学 院 )
感 ’ 个词 , 这 不是 在任意 的、 有限 的许 多心理 学家经常界定 为‘ 愉 快 与不 愉快 ’ 的意 义上使用 的 , 而恰恰 相反 , 是在 它的最广 泛 的 审美判 断会 引起 不同的情感反应 。克莱 夫 . 贝尔提 出的“ 审美情 2“ .两极” 的关系 如果 说 艺术家对 于客观对 象 的感 受是热 , 而对 其 以何 种形 述, 他认 为所有 的艺术都 排在 以纯情感和 纯形 式为两极 的序列
.
关键词: 审美认识 审美情感 有意味的形式 符号形式 审美纯形 ; 形态 o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时, ” 如果 自身的感情是干涸 的, 对现 实无 动于 衷, 他如何 能创 造 出打动观众 的作 品呢?苏珊 - 朗格在 其老 师卡 西尔的启发下 , 认为“ 所有 意识 的经验都是 一种符 号化
感。 朗格在《 ” 哲学 随笔》 中对情感概 念做 出了界定 , 她认 为, 情感 这客 观 的对 象就是 艺术 品, 而创 作艺术 品的活 动就 是艺术 。 艺 ” 是人 的生命 活动的 一个 固有 组成 部分 。她说 : 我正在 用 的‘ “ 情 术形 式就 是为 了表现所有 的情感 , 情感是一切艺术形 式的灵魂 。
一
武
、
艺术中 美情 的审 感
j 经 的 现 ,把 术 义 “ 情 符 形 的 的 验 表 ” 艺 定 为 人类 感的 号 式 创 并
情感与形式

作 品 中各 种 局 部 的组 合 关 系 。在 点画 上 强 调粗 细 方 圆 、轻
重快 慢 的组 合 关 系 ,在 结 体上 强调 大 小 正 侧 、收 放 开合 的
组合 关系 ,在 章 法上 强 调 笔 墨与 空 白 、时 间与 空 间的组 合 关 系 。让 书 法 艺 术 的 魅 力 在 点 画 和 结 体 本 身 之 美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表现 出点 画 与 点画 、结 体 与结 体 、字 与 字 、行 与 行 、笔 墨 与 空 白的 关系 之 美 。 总 而 言之 ,我 们 认 为书 法 形 式 是情 感 的 物 化 ,形 式 的 表 现 是 形 而 上 的 ,书 法 艺 术 靠 形 式 来 表 现 ,靠 形 式 来 交
一
正 能感 受 到 “ 观神 采 ,不 见 字形 ”的精 彩 。 唯 第 二 ,当代 文 化强 调 关 系 ,主张 各 种 文 明 的交 流 和 对 话 ,提倡 双 赢 的 和谐 。人 与 人 、文 明 与 文 明 的这 种 相处 关
系 也 应该 体 现 在 书 法艺 术 的 形 式之 中 ,因 此我 们 特 别 重视
再 然 后 才是 结 体 的构 成 和 点 画 的构 成 。使 观 者面 对 作 品 真
切 以 对 比 方 式 构 成 的 表 现 都 可 以 分 为 两 大 类 型 :一 类
是 形 ,如 粗细 方 圆 、大小 正侧 、枯 湿 浓 淡 … … :另 一类 是
势 ,如 轻 重 快 慢 、离 合 断 续 … … 形 的 关 注 点 从 造 形 到 构 成 ,直 到 空 间关 系 。势 的 关注 点 从 运动 到 变 化 ,直 至 时 间 节 奏 。 书法 形 式 的 表 现 问题 归根 到 底 ,是 围绕 时 间和 空 间 这 两个 问题 展 开 的 。 时 间和 空 间 是 人类 与 自然 得 以存 在 的 形 式 ,决 不 是形 而 下的 问题 ,贬抑 形 式是 片 面 的表 现 。 我 们 强 调 形 式 ,但 是 不 排 斥情 感 , 因为 艺 术一 定 是 抒 情 的 。 艺术 家 的情 感虽 然 是 个 人 的 ,但 是 反 映 了一 个 时 代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读书报告内容摘要:《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
全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符号论美学思想,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但是作者的符号论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和局限,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词:情感、形式、艺术、符号论当代西方美学理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却一直占据着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朗格师从厄恩斯特·卡西尔,但是和卡西尔的理论又不相同,她将艺术表现到各种具体的艺术活动中进行阐释,这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
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全书从把艺术问题、艺术符号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开始,接着探讨符号的创造,在这部分中,作者分章探讨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最后作者着重探讨了艺术符号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联系等问题,一个完整无缺的体系就这样被苏珊·朗格严密地构架起来。
一.艺术符号。
在本部分中,朗格开篇就指出,应该对艺术进行哲学的思考,艺术本身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统一性,为艺术能够成为系统的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对哲学的思考过程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括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而不是先入为主,以结论为出发。
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不确切的预先判断。
朗格还认为,这样的哲学是通过普遍原则得以建立的,它是一个整体。
接着她又对种种谬论进行了批判,从中她例举了各位美学家和哲学家的关于艺术、情感等问题的观点,尤其在书中重点指出的是巴恩斯把情感看成客观属性的观点。
本书接下来又以音乐为例,用音乐的音调结构和人类的情感形式相类比,得出了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的结论,而且她认为作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
在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上,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与形式》导读苏珊.朗格作为符号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她的观点仍沿袭这一派的思想。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但是在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上,朗格与她的老师卡西尔所侧重的却不同。
卡西尔把符号上升到本体论的位置,认为符号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
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一切经验材料以一定秩序,符号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
朗格的贡献在于她并不是从大而话之的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而是具体到艺术活动的个别,从而使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给人以更为清晰的印记。
朗格认为人的本能的智力活动就是符号活动,但是智力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别。
对此她重点探讨了语言与艺术。
她认为语言是一种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它的逻辑结构中所包含的对象之间是同一性关系,这种明确与固定排除了情感的混沌,矛盾状态,而艺术是表现符号体系,它包含了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必须直接呈现与人类知觉面前。
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所以留给了人类更大的余地,并使其本身的包容量和承载能力均发展到最大程度。
在朗格看来艺术比语言更能呈现符号的最基本功能: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供人们观照、认识和理解。
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非自我表现,而是人类普遍情感地表现。
虽然艺术作品脱离不了个人情感,但这并说明不了什么。
这是因为个人情感是把握普遍情感地媒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借助于知觉和想象,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使成为情感符号。
这是从真实到虚幻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
朗格认为艺术的抽象不同于语言的抽象--不是概念,也不是某一类相似事物中的共同形式,而是体现情感结构的可感形式。
这种可感形式虽然仍是具体事物,但却包含了比现实某物多得多的内容,强烈地透露着人类地情感。
如何使具体事物表现为艺术抽象呢?其途径是制造虚象。
断绝这个某物与现实的一切关系,并使其外观表象达到高度的自我完满,成为一个不用分析解释便可直观把握的概念性形式。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
这三部分有机地组成一个对艺术问题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首先,朗格把艺术问题提升到哲学的角度。
然后具体分析艺术符号的创造,这里不仅探讨了某几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而且也关注到其本身作为艺术的基本统一性。
最后,通过艺术符号的表现力及作品与观众的关系的研究,探寻艺术“传达”问题。
朗格在“艺术符号”部分认为:艺术本身的可能性(严密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决定它可以发展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其关键在于应从哲学角度对其思考。
并且这种工作应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括过程,即不断总结的过程,而不是先入为主,以结论为出发。
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不确切的预先判断。
另外一个问题,随着对基本概念的哲学分析及一系列命题的连锁解决,主观内容趋于系统化,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或认识论最终得以建立。
虽然这样的哲学是通过普遍原则得以建立的,它是一个整体,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运用”它将经验解释为一个整体。
逻辑结构的原则使我们能正确地对待经验,却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结构。
其实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构把包罗万象的知识都包容进去。
因此,我们只需运用哲学思维原则(普遍性与多样性原则)去研究某一我们所关心的课题,列如,艺术创造问题。
而不应采用理论霸权或大一统的原则。
在朗格看来,当前艺术理论的根本困境在于自相矛盾的顽固存在。
她认为概念的不一致,一旦暴露其致命点一般都会消失,但自相矛盾就不同了,它源于概念的含混。
我们虽然有时并不理解,但实际已经接受了理论的含混。
而接受这个事实往往使澄清变得艰巨。
我们心理得明白矛盾的概念不是一个将被抛弃的概念,而是一个将被澄清的概念。
转入到艺术与情感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使其间能产生双向互动作用。
而且作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
它表现着艺术家的情感想象而不是他自身的情感状态,表现着他对所谓“内在生命”的理解。
这些可能超越他个人的范围,因为艺术对他来说是一种符号形式,通过艺术,他可以了解并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
在具体探讨“符号的创造”时,朗格从意象入手,认为当艺术品作为纯粹的视觉形式与实物没有实际的或局部的关联时,就变成了意象。
而意象的实质乃是抽象之物,荷载着思想。
所以艺术是以幻象或类似幻象为媒介的范型化,使事物的形式抽象地呈现它们自身。
由此朗格认为艺术分类取决于基本幻象。
绘画、雕塑、建筑呈现了“虚幻的空间”;音乐表现了“虚幻的时间”;舞蹈则是一种在连续的“虚幻时间”上可见的“虚幻的力”;诗的材料是语言,它所描述的事件也非现实的,只是纯粹的意象;戏剧实质是一种诗的艺术。
区别在于诗是关于过去的幻象,戏剧是关于未来的幻象。
既然艺术存在于虚幻之中,那么它的意义在何处呢?朗格认为艺术并不是我们要借助其探求某种有形之物,而是引导我们去体味与之关联的象征,进行一种关于感觉性质的超然的思考。
因此,她认为艺术创造的关键在于抽象形式。
过程有三步:首先要使形式离开现实,赋予它“他性”,“自我丰足”,使之只是纯粹的表现,无现实里的功能;其实,使形式具有可塑性,可去表现什么而非指明什么。
其实质就要使形式不是一种确切的概念,而是可想象、能表现或使人能体味情感之物。
方法:与实际生活分离,抽象化而成为游离的概念上的(即脱离概念)虚幻之物;最后,使形式“透明”。
“透明性”是艺术的最高特性。
在这里,朗格更注重逻辑地表现(概念通过富于表达力的符号的呈现)的情感,而轻视艺术品呈现的实际意义引起的情感。
因为她认为前者表现的是人类情感,而后者则倾向于个人情感。
如果被模仿对象的意义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就不会发现艺术形式的情感内容,透明性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可以看出朗格以上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基于:情感与形式这个问题上。
人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言说,捉摸不透的抽象之物。
艺术如果只是单纯地表现个人情感就很难解释:如何引起广泛共鸣,因此它表现的是人类普遍情感,但也脱离不了个人情感的借助,这只是载体,实际上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艺术既然是情感,是抽象物,就应该是无形的。
事实上,克罗齐就认为“艺术即表现”;艺术作品是内在的心灵活动,完全在内心完成;直觉活动即物质的表现本身就是艺术创造。
但朗格并不把这一点作为艺术的完成。
在她看来,艺术还需借助可感的有形之物使其呈现--这就是形式。
当然这种形式并不是静止、呆板的符号,而是与情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表象。
所以艺术中的形式,我们仍能看出“运动”,这种运动不必是位置的变化,而是以任何方式令人可察知即可想象的变化。
列如,波浪线的流动感,虚实互生的空间感,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结合体。
在具体分析艺术的各类别时,朗格首先从表现“虚幻的空间”的种类入手。
她认为绘画、雕塑、建筑这样的造型艺术所呈现的不仅是空间形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空间的形式,并且把空间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以表达基本生命的节奏。
朗格重点从绘画入手,认为绘画艺术有一同一原则,即为:虚幻空间的创造以及通过反映感觉和感情样态的形式(即线条、体积、交叉平面、明与暗)对虚幻空间进行的组织。
绘画空间游离于现实空间,它作为一种符号,制造出绘画中的物体,它至所以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完全是因为它自身包含的意味。
艺术在本质上是个整体,各类艺术的逻辑(非推理形式)是一致的,所以无论表现虚幻的空间、时间、力,还是经验、事件,实际上都在于它自身包含的意味,才使其成为艺术,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某物。
虚幻的时间需借助于时间意象,它不是科学的时间,而是一个绵延的生命片段,只能通过感觉、紧张和情感得以测量。
除了时间意象以外,对音乐来说,最为重要的基质,它是一个“指令形式”,决定着乐思,并使音乐呈现出非个性状态。
贝多芬认为真正的音乐创意是道德的。
因为它克服和控制了一个人自己的意愿,把他融入一个和谐的情感中,这也既是音乐的功用。
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必须体验其基本幻象,感受始终不渝的运动,同时识别出使乐曲成为一个神圣整体的指令形式。
在解决音乐与歌剧之间关系时,朗格提出了同化原则。
她认为音乐形式的范围之丰富含盖了生命感受之纷繁。
当音乐是强有力和自由的时候,它不仅能够吞并或同化语言文字,甚至能够吞并剧情。
而这过程中的关键在于需有一个有表现力的内核,成为情感的推动中心。
作为舞蹈基本要素的姿势,其本身作为客观的物理实在并不能形成艺术,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表现姿势,从而创造出“基本幻象”。
姿势呈现了生命的运动,这种运动并不局限于视觉,因此也不是仅依力学对比和衬托而生发,它更多得被富于表现力的动作外形即情感符号所推动。
所以姿势是一个综合的复杂体:既是主观又是客观的,既是个人又是共有的,既受意志支配,又是领悟到的。
由于姿势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可作为表达情感的信号和征兆),因此即使是语言或文化不相通的人们,因此人类普遍情感的存在,也可凭借这种简捷的交流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
这似是推论式的体态语言。
在这里朗格把姿势视为语言,事实上,她是更看重于姿势。
语言基本上符号的,确切地表达某种概念,其次是征兆的,很少用来表示情绪。
而姿势却具有高度表现力的自发动作,由它构成了舞蹈。
这种要素开始的情感就是虚幻的,并且延续成一个整体的虚幻。
朗格强调舞蹈是“虚幻的力”,并不是否定身体动作的真实性,而是突出姿势具有情感、思想。
它是实在的动作,却是虚幻的自我表现。
值得注意的,这种情感虽然借助个体,但并不是真实的个人情绪状态,而是想象中的,也即反映普遍情感的。
舞蹈艺术的实现,首要行动就是要创造一个虚幻的力的世界,依靠舞蹈形式来割断现实的羁绊,建立一个由幻想力支配的彼岸气氛。
这就需要有一种可以沉迷此境的情感力量,姿势即成为其荷载的媒介。
以诗为统帅的文学也需用虚幻过去的方式创造生活的幻象。
它借助于记忆,但这种记忆与个人记忆无关,是一种记忆的表象。
这并不是说文学一定不是由作家记忆构成,一定不会象某人记忆一般清晰,而是强调在文学中,事物得以表现的方式是一种完整的经验方式,即过去的方式。
但是,文学从中产生的过去包含着一个实际的个人历史所没有得统一性。
因为我们所承担的过去并非完全经验性的。
我们关于过去的感觉也是从混杂着其他要素(想象和推测)的记忆中得来的。
这些记忆不是把生活看成一个个单独发展的行为,而是把它看成一根连接着各个事件的链条。
诗的世界不限于个人印象,但必须是印象的,它的全部联系均为互动的。
自然事件只是个模型,所要铸造的却是人类经验,它的发生必须是人类总体行为,是故事、情节发生的必然。
幻象只是为文学的创造提供生存环境。
文学的本质在于情感的符号化和连贯化。